临床微生物:细菌耐药性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的定义与重要性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能力,即药物无法杀 灭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能力。
耐药性的产生对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产生了巨大威胁,增 加了病死率、病程和医疗费用。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药机制、耐药基因和 传播方式等方面。
耐药基因是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不同细菌间耐药 基因的传播和交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耐药机制包括药物泵出、药物靶点改变、药物代谢途 径增加等。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方式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水 平传播是指耐药细菌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02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与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本身就对某些抗菌药物 具有内在的抵抗力,这种耐药性 通常是普遍的,几乎所有细菌对 天然耐药抗菌药物都表现出一定 程度的耐药性。
耐药性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风险
耐药性细菌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影响医疗安全和患者的康复。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
耐药性细菌的跨地区传播
耐药性细菌的跨地区传播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威胁,可能导 致地区间疾病传播和疫情爆发。
耐药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增加了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需要加强监 测、防控和治疗等方面的投入。
抗菌药物代谢途径阻断
细菌通过改变抗菌药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或相关基因,阻断抗菌药物的代谢过程,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毒性作用。
03
耐药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耐药细菌的分布与传播
01
医院内感染
02
社区感染
医院是耐药细菌容易传播的场所之一 ,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都可能成为 传播的源头。
社区中的耐药细菌传播途径多样,包 括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水或食物 污染等。

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

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

个人收集整理-ZQ细菌耐药性及其临床意义当前医院内外地新地耐药菌在不断出现,常导致治疗失败、并发症增多、感染复发、住院时间延长、昂贵抗生素及其它药物地使用增加等.耐药株还随着国际贸易及旅游业地高速发展而在全球蔓延.由于新抗生素地广泛使用,各个细菌对抗生素地耐药谱不断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耐药性经常以多重耐药为特点,有时甚至找不到可治之药.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地情况下,作为临床医生非常有必要知道一些有关耐药菌地当前状况和治疗时地注意点.当前主要地耐药问题集中在以下个方面.一、耐苯唑西林地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地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一外来基因,它负责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占优势时,由于β内酰胺类对它地亲和力低,使得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单环内酰胺类都耐药.而且对其它类抗生素也降低了敏感性,如氨基糖甙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对于耐甲氧西林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如果它们确切是该患者感染中地病原菌,医生应该相信理论和前人地经验:即对所有头孢类和其它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等临床治疗效果均不好,而不考虑这些药物地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报告是否敏感.这是因为已知地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地绝大多数病例对β内酰胺类药治疗反应很差,而且尚缺乏令人信服地临床数据来证实这些药物地临床效力.治疗地有效抗生素不多,有万古霉素、链阳霉素、四环素类、、克林霉素,也可试用氟喹诺酮类和阿米卡星,但后两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未推荐.严重感染应联合用药,利福平是可以联合应用地药物之一.但必须记住医院内地葡萄球菌,不论是否为株,%以上都产青霉素酶(型).二、耐青霉素地肺炎链球菌()出现耐青霉素及耐多种药地肺炎链球菌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它地耐药机制是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地变化, 主要是1a, , 基因地镶嵌式结构.如果是高耐青霉素株(最小抑菌浓度即≥ ),它常常也降低了对头孢菌素和其它类抗生素地敏感性(万古霉素除外).所以根据经验治疗重症感染时,常需要启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或还要联合万古霉素.到目前为止肺炎链球菌还属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地菌株,这一现象在微生物界实属少见.在医院内可以发生住院患者地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或使用呼吸机地患者、老人、婴幼儿.病原菌可来自自身携带或由医务人员、患者传播.正确取样、运输、保存分离是成功地先决条件;血平板应是高营养,应于摄氏度含%地空气中孵育,~小时后读结果.对于所有自脑脊液和血液分离地肺炎链球菌菌株,都应常规检测其青霉素和超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地.一旦有足量地生长物就应立即进行试验,而不能等到苯唑西林筛选试验之后.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氯霉素),可以用纸片扩散法准确地测试.有些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未批准用来治疗脑膜炎,对于分离自脑脊液地菌株,不应使用这些药物.我院地肺炎球菌对青霉素地耐药水平尚在低水平,而且它们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略有降低.%地低敏株对治疗威胁不大,中轻度感染可以用大剂量青霉素,或用广谱头孢菌素类、广谱青霉素类治疗.我国地肺炎链球菌普遍对、红霉素类、四环素类耐药率很高.不应作为经验治疗用药.三、耐万古霉素地肠球菌()多重耐药地肠球菌发生地重要危险因素是近年来大量使用超广谱抗生素、万古霉素和口服万古霉素地结果..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肠球菌β内酰胺酶地产生很少,只有约%.纸片药敏试验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有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地菌株,但不能可靠地检出产β内酰胺酶地菌株.对这些少见地产β内酰胺酶地菌株最好用以头孢硝噻吩为底物地直接β内酰胺酶试验检测.但作药敏试验地菌株仅选自血液、脑脊液等无菌部位分离地菌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主要是由于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地产生和细胞膜渗透力地降低所至..高水平氨基糖甙类耐药性:对氨基糖甙类高水平耐药表明当青霉素(或糖肽类)联合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治疗时,不会对该肠球菌菌株产生协同效果.特殊地高含量庆大霉素(每纸片μ)或链霉素(每纸片μ)地纸片可以用于筛选此类耐药性.抑菌圈为时表明耐药,抑菌圈直径≥ 表明没有高水平耐药性.对抑菌圈直径在~中介地菌株应使用稀释筛选试验进行检测.对庆大霉素以外地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必进行测试,因为它们对肠球菌地活性有交*,且都不如庆大霉素或链霉素.对分离自血液及脑脊液地肠球菌菌株,一定要常规筛选其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性或链霉素耐药性.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时,也对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奈替米星和妥布霉素耐药..万古霉素耐药性:要用纸片扩散法准确检测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需要将平板孵育整整小时(而不是~小时),在透射光下仔细观察抑菌圈内有无小菌落或薄菌膜生长.对于纸片扩散试验中介范围内地结果应通过测定万古霉素进行确证.个人收集整理-ZQ如果高耐青霉素类、高耐氨基糖甙类、高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造成重症感染,如心内膜炎、脑膜炎、严重肺炎、败血症等,治疗非常困难.链阳霉素对粪肠球菌疗效很不好.可试用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地联合治疗.但缺少临床验证,它还可以选择出更多地耐药株.四、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地革兰阴性杆菌地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最近发现地酶,由普通质粒介导地β内酰胺酶基因(和等)经超广谱抗生素用药地选择,突变后形成.现在已有近种β内酰胺酶,它们中还包括对亚胺培南、四代头孢、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霉菌素地,只不过出现率还不很高.可使临床分离地肺炎克雷伯菌、催产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少见地肠杆菌科中地其他几个属地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超广谱青霉素类及结构相关地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而这些菌株通常是对超广谱β内酰胺类敏感地.有些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用纸片法很容易检测为耐药或中介.而有地只表现为低水平耐药或其耐药性只能被某一特殊β内酰胺药物所测出.后者地分离株可能达不到现行地耐药性折点,但临床上它们对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耐药. 当克雷伯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地临床分离株对头孢泊肟、头孢他啶(≤ )、氨曲南、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产生地抑菌圈减小时,应怀疑存在.对产地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引起地严重感染不要试着用三代头孢、氨曲南治疗,因为临床疗效不好.治疗用药可以选亚胺培南、头霉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氟喹诺酮类、阿米卡星,以及合适地联合治疗.对于肠道内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由于β内酰胺酶高产量或膜孔蛋白地改变,或产生了针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地酶,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对三代头孢地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有耐药性.我们还发现了耐头孢吡肟地大肠杆菌.外科医生们,请你们记住,细菌地越来越复杂地耐药性地发生,最最重要地因素是:人类滥用抗生素而产生出来地.五、持续高产染色体型β内酰胺酶革兰阳性杆菌在我国持续高产染色体Ⅰ型β内酰胺酶( 酶) 主要见于肠杆菌属中地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绿脓假单胞菌.严重地问题是造成当前三代头孢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耐药地染色体酶是经过突变后,成为持续高产染色体型β内酰胺酶.而且这种酶可以通过转座子越位到质粒上,传播开来,如传到大肠杆菌、克雷伯菌中.这时可称之为型株幸好我国产此酶不多,低于国外报告.头孢吡肟、亚胺培南、某些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治疗效果很好.β内酰胺酶试验:对于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快速β内酰胺酶试验可以比纸片扩散药敏试验更快地提供临床相关地信息.它还是检测产β内酰胺酶地肠球菌地唯一可靠地试验.β内酰胺酶阳性结果可用于预告以下几点:()不要对肠杆菌科、假单胞菌属及其他需氧革蓝阴性杆菌进行此项试验,因为试验结果不能用来预测它们对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地敏感性.()β内酰胺酶阳性地嗜血杆菌属、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指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β内酰胺酶阳性地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指示对青霉素和乙酰氨基青霉素、羧基青霉素和脲基青霉素耐药.()β内酰胺酶试验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由其他机制引起地耐药.六、多重耐药地绿脓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这个菌种在临床上地意义越来越大.它们很容易被细菌室错报.细菌室要准确地鉴定到种名,不能简单地报告非发酵菌,因为这个菌种有完全不同地耐药机制和不同地药敏谱.如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对于抗绿脓假单胞菌中地亚胺培南几乎%耐药.用多西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治疗优于氟喹诺酮类和头孢他啶.而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四代头孢远不如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地活性高,它等效于三代头孢地活性.细菌耐药性是人类在使用抗微生物药地长期过程中细菌对人类地反抗.这是单细胞生物很容易作到地延生本领.人类解决这一棘手地问题不外以下几点:()制造新地抗生素.()改造现有各类抗生素.()正确使用现有地抗生素.()改造和加强细菌室,增加高水平人才,使鉴定和药敏工作及时和准确.()密切和临床联系,争取抗生素治疗能个体化.要系统地监测当地、本医院地细菌种类和它们地药敏谱,在电脑地帮助下定期快速、系统报告,使医生经验用药时,真有经验可循.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良好地基本功和技术固然是治愈疾病之本,而正确使用抗生素更是治愈疾病不可乎视地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生要急不可待地更新有关抗生素发展地知识,以减少错误用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临床科室学习---细菌耐药性监测

临床科室学习---细菌耐药性监测


四、预防和控制MDRO的传播措施


1、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 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 、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 染的危险因素。 2、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收治MDRO感染患者 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 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 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 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出现或者疑似有MDRO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 洁和消毒频次。


Hale Waihona Puke 3、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 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合理使用的 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 ,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 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 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4、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MDRO患者前后、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 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 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 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 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耐药菌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药物失去作用的速度与科学家发现 新药物的速度差不多。”
摘自WHO报告
抗微生物治疗面临的困境
•抗药性问题始终存在 •细菌不断获得新的耐药机制 •以往对付耐药性的策略收效不显
70多年前青霉素的问世宣布了抗生
素时代的开始。此后在各种抗生素 的选择压力下,细菌形成了不同的 耐药机制,以逃避抗生素的攻击。

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

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

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检测可以迅速准确地确定患者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帮助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耐药性监测能够提供关于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信息,为临床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药物提供指导。

本文将重点探讨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一、临床微生物学检测的意义临床微生物学检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这一步骤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检测,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从而选择出对应的抗生素,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临床微生物学检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例如细菌培养、快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细菌培养是一种传统的方法,通过将患者样本在培养基上培养,使细菌增殖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快速培养方法则是通过利用特殊培养基或荧光染色,来加速菌落的形成并缩短检测时间。

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来确定种类和数量。

二、耐药性监测的意义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了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耐药性监测能够为临床提供宝贵的信息,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耐药性监测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染色法、纸片扩散法等。

其中,纸片扩散法是一种常用且简便的方法。

通过将不同抗生素覆盖在纸片上,然后将纸片放置在培养的细菌表面,观察形成的抑菌圈直径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耐药性监测的结果可以提供给医生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耐药性发展和修订治疗方案。

此外,耐药性监测还可以为公共卫生部门提供数据,帮助制定政策和策略以控制和预防抗药性的蔓延。

三、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的应用临床微生物学检测与耐药性监测的应用范围广泛。

在临床实践中,这两项技术可用于以下领域:1.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微生物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的耐药性
数据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耐药性发展趋势和规律。
耐药性的监测数据
细菌种类与耐药性
01
分析不同细菌种类的耐药性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耐药性变迁
02
通过对多年或多个地区的数据比对,了解耐药性变迁趋势。
耐药性基因
03
挖掘和分析耐药性基因,为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线索。
04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减少细菌与抗菌药物的接触,降 低耐药性的产生。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明确不同感染类型和病情的用药选择、 剂量和使用时间,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培训医务人员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性疾病的 诊治水平,使其能够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耐药性的诊断方法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诊断。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基因测序和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对细菌基因组数据进行挖掘,预测耐药性。
耐药性的监测计划
建立监测网络
整合医院、社区、实验室等资源,实现耐药性的实时监测。
定期检测
对重点病种、重点区域进行定期耐药性检测。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3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其形态、结 构、生理、遗传等方面发生改变,以抵抗药物 的抗菌作用。
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病原体天生对某些药物具有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可能是由于病原体具有某种特殊的基 因结构或代谢途径所致。
获得耐药性
病原体在药物压力下,通过基因突变或遗传重组等途径获得对药物的耐受性,这种耐药性 通常是由于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发生了适应性改变。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近年来,抗菌药物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疗效显著的新品种,在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上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遗传学基础:1.细菌在某一核苷酸碱基对中发生了点突变,引起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变化,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通过转座子或插入顺序,细菌DNA的一大片全部重排,包括插入、倒位、复制、中间缺失或细菌染色体DNA的大段序列从原有部位转座至另一部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通过质粒或噬菌体所携带的外来DNA片段,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二)突变耐药性突变耐药性即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系细菌经理化因素而诱发,也可为遗传基因DNA自发突变的结果。

细菌产生这种耐药性的发生率很低,由突变产生的耐药性,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类似的药物耐药,且较稳定,其产生和消失(即回复突变)与药物无关。

由突变产生的耐药菌的生长和细胞分裂变慢,竞争力也变弱。

因此,突变造成的耐药菌在自然界的耐药菌中仅居次要地位。

(三)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质粒是一种染色体外的DNA,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所有致病菌中。

因此,通过耐药质粒传递的耐药性在自然界发生的细菌耐药现象中最多见,也最重要。

耐药质粒在微生物间的转移方式有:①转化,即耐药菌溶解后释出的DNA进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使敏感菌耐药。

这种传递方式基本限于革兰阳性细菌,在临床上并无重要性。

②转导,耐药菌通过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药性转移的主要方式。

由于噬菌体有特异性,故耐药性转导的现象仅能发生在同种细菌内;并且通过噬菌体所能传递的DNA量很少,通常仅能传递对一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

因此耐药基因的转导现象,除在葡萄球菌属外,其临床意义可能不大。

③接合,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的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和甲氧苄胺嘧啶等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洛美沙星等
其他
抗结核类——利福平和异烟肼等
多肽类——多黏菌素和万古霉素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来源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植物
抗菌药物按生物来源分类
举例 多黏菌素和杆菌肽等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现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的最多,如链霉素、 卡那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和两性霉素B等 中草药等植物中也有很多具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如黄芩素、桂皮醛、 小檗碱(黄连素)、鱼腥草素、穿心莲内酯、五倍子酸和大蒜素等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抑制转肽酶、内肽酶 和羧肽酶活性
阻碍肽聚糖合成
细胞壁合成受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黄瑞提供)
细菌裂解死亡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2. 损伤细胞膜功能(两种机制)
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黏菌素)呈两极性,其亲水端与细胞膜的
蛋白质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胞膜破裂。 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与真菌细胞膜上的固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
人体细胞无细胞壁。细菌(支原体除外)有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PBPs)共价结合。 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的转肽酶、内肽酶和羧肽酶活性,导致细胞壁缺损,细菌裂解死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共价结合
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黄瑞提供)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
(一)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二)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检测

4
琼脂扩散法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在MH琼脂上快速生长的需氧或兼性厌氧细菌
经改良后也适用于 –链球菌-添加5%羊血 –嗜血杆菌属-使用HTM培养基 –淋病奈瑟菌-使用GC培养基
抗生素在琼脂平板中的扩散方式
含药纸片 含药小杯 含药小孔
琼脂扩散法材料
含药纸片 MH培养基 菌株 标准比浊管
琼脂扩散法操作示意图
酮 、口服用头孢克肟、头孢布坦 、头孢迪尼、头孢泊肟 ):产 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
四代头孢菌素
(头孢匹罗、头孢匹美):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及抗菌谱
头霉素类
(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革兰阳性菌、厌氧菌
氧头孢烯类
产β-内酰胺酶阴性菌、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的活性等于两种单独抗菌活性之和
无关作用:FIC指数1.0-2.0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活性
拮抗作用:FIC指数>2.0
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低于单独抗菌活性
FIC=联合用药时甲药MIC/单独应用甲药时MIC+联合 应用乙药时MIC/单独应用乙药时MIC
联合药敏试验的结果图示
§1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概述
定义
抗菌药物(agents):系指具杀菌或 抑菌活性的各种药物。
分类
抗生素 ---由真菌、放线菌或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化学疗剂 ---治疗由微生物引起疾病的化学合成药物。 消毒杀菌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以ug/mL或U/mL表示。 最低杀菌浓度测定
(Minimal Bactericida Concentration,MBC) 抗菌药物能够杀死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以 ug/mL或U/mL表示。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五章细菌耐药性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第五章细菌耐药性

05 细菌耐药性的治疗策略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
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确保选用的抗生素对病原菌敏感。
规范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
遵守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避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联合用药与序贯治疗
联合用药
采用两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临床医疗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在治疗患者时,有时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就使用抗生素,或者使用 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时间不合理,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细菌基因突变与基因转移
基因突变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其基因可能 发生突变,导致细菌对某种抗生 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产生耐药性。
基因转移
细菌之间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 等可移动遗传元件进行基因转移 ,从而获得新的耐药性基因。
03
开展抗生素使用培 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生素使用培训, 提高他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和合理 使用能力。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与意识
开展公众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等多种 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 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和意识。
倡导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育公众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 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减少耐 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细菌耐药性广泛存在
全球范围内,多种细菌对常用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 兰氏阴性菌等。
耐药基因传播
新抗生素研发不足
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不多重耐 药和广泛耐药细菌的出现。
细菌耐药性带来的挑战
临床治疗困难
细菌耐药性导致许多常用抗生素 失效,使得临床治疗变得更加困 难,甚至有时无法找到有效的治

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生素使用

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生素使用

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抗生素使用近年来,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全球关注。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其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失去了对恶性微生物的消灭作用。

这一问题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性的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耐药性的原因和对策,并讨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一、耐药性的原因1.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根源之一是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感冒、咳嗽等症状过度依赖抗生素,而这些疾病往往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因此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有效治疗。

此外,抗生素被滥用于畜牧业和农业领域,用于提高养殖效率和预防疾病,增加了抗生素的使用量,导致微生物更易产生抗药性。

2.医疗机构及设备不符合卫生标准许多医疗机构存在卫生标准方面的问题,如无洁净手术环境、不合格的器械消毒等。

这使得细菌在医院内得以迅速传播,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此外,设备过度使用、频繁更换抗生素等因素也会增加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3.微生物基因突变与水平基因传播微生物的基因突变是导致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微生物具备较快的生殖和繁殖能力,基因突变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导致一部分微生物体对抗生素产生抵抗。

此外,水平基因传播也是微生物耐药性问题的重要因素。

水平基因传播是指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通过基因的交流来获得耐药基因,使更多的微生物对抗生素产生抵抗。

二、耐药性的对策1.加强公众教育与合理用药公众教育对于控制微生物耐药性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了解抗生素的作用范围,以及它们对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同时,公众需要明确知道,自行使用抗生素将会增加微生物抵抗药物的机会,从而使得未来的感染难以治疗。

合理用药需要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共同努力,医生在诊断和处方环节上要遵循相关指导方针,患者要正确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2.强化卫生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卫生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保持清洁的手术环境,提供合格的器械和药品,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内酰胺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后使酶失活。
• 2.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 •如 • 红霉素、 • 螺旋霉素、 • 罗红霉素、 • 交沙霉素 和 • 阿奇霉素 等。

• 3.氨基糖苷类( aminoglycoside) •如 • 链霉素、 • 庆大霉素、 • 卡那霉素、 • 妥布霉素 和 • 阿米卡星 等。
• 多肽类抗生素,如 • 多黏菌素、 • 万古霉素、 • 杆菌肽、 • 林可霉素 • 克林霉素
和 等。
• (二)按抗菌药物的生物来源分类 •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 如多黏菌素和杆菌肽等。
•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 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 单孢菌产生的抗生素最多,如链霉素、卡那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和两性霉素B等。
• 第五代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敏感菌及耐药菌均有较强抗菌活性, 如头孢吡普和头孢洛林酯等。
• (3)头霉素类: • 如头孢西丁(也称头霉甲氧噻吩)等。 • (4)单环β-内酰胺类: • 如氨曲南和卡卢莫南等 。
• (5)碳青霉烯类: • 如亚胺培南等,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为泰能。 • (6) β-内酰胺酶抑制剂:[fēng] • 如青霉烷砜(也称舒巴坦)和克拉维酸(也称棒酸)等,能与β-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

损伤细胞膜功能、

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 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 • 根据对病原菌作用的靶位,将其主要分为四类。(表5-1)。
• 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但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基础,也 是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前提。
• 表5-1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

12
不断增加的耐药性 不断增加的耐药性



在中国,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约30%,,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肺炎链球菌(MRSP)巳高达73%,并由高耐药基因(erm基因)所产 生。 1994~2001年,我国32家医院,重症感染患者分离出10,575株G-菌 中,属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的铜绿假单孢菌占19.7%,不动杆菌 占13%,嗜麦芽缩窄单孢菌占3.9%,分别位于第一、第四、第七位, 与美国相似。共同特征是①环境菌②天然耐多药③均可引起器 械相关性感染。 8年间所有广谱抗菌药对铜绿假单孢菌的耐药率升高20%~37%, 如头孢他定敏感率由95.8%降为78.8%;环丙沙星由75.4%降为 63.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由93.0%降为80.7%;亚胺培南由91.5% 降为75.4%。
15
细菌耐药性的危害



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使患者患病时间延长 使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大 使感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时间更 长 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使抗感染的费用急剧增加
16

耐药性的机制
1.产生药物失活酶
2. 靶部位发生改变 3. 靶旁路系统 4.代谢途径改变 5. 膜通透性降低 6. 膜泵外排 内酰胺酶;钝化酶;一种细菌也可产多种酶 PBPs改变使青霉素类耐药;S12蛋白改变使链霉 素耐药;DNA促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改变使喹喏 酮类(QNs)耐药 新建PB2`使甲氧西林对金葡菌耐药 如磺胺类耐药,细菌自巳合成叶酸 膜孔蛋白丢失或形成生物膜(Biofilm), 如亚胺培南对绿脓杆菌耐药 目前已知有5个家族、20多种外排泵,如转运抗 生素的内 膜蛋白MexB、MexD;控制抗生素进出 细胞的外膜蛋白OprM ;连接膜与外排蛋白的膜连 接蛋白MexA等,临床最有 意义的是MexAB— OprM是四环素、氯霉素、 QNs等最常见的耐药 原因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情况及应对措施
和协同行动,提高整体防控能力。
推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总结词
通过推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耐药菌的产生,降低 耐药菌传播的风险。
详细描述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生和患者的药物知识水平,引导医 生和患者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监管和管 理,严格执行药物使用规范和操作规程,防止药物滥用和误用。
02
细菌耐药的影响
对患者的影响
增加治疗难度
细菌耐药使得感染的治疗变得更 加困难,往往需要使用更高级、 更昂贵的抗生素,甚至可能无法 治愈,导致患者死亡或其他严重 后果。
延长住院时间
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需要更长时间 的治疗和恢复,从而增加了住院 时间和医疗费用。
增加患者痛苦
耐药菌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症 状和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更大的 痛苦和不便。
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
1 2
增加院内感染风险
耐药菌可在医院内传播,导致其他患者感染, 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威胁医疗安全
耐药菌的出现给医疗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增加了医疗差错和事故的风险。
3
增加医疗负担
医院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应对耐药菌感染的 问题,包括购买更昂贵的抗生素、加强感染控 制措施等。
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的影响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糖肽类抗生素耐药,对其他类别的抗生素也具有多 重耐药性。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
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及单环菌素类抗生素等均具有耐药性。
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
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同时可能对其他类别的抗生素也具有多重耐药性。

医学:细菌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医学:细菌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与预警的合作与交流,共同 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
支持抗菌药物研发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探索新的抗菌药 物作用机制。
创新抗菌药物给药方式
通过改进给药方式,如靶向给药、纳米药物等,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对正常菌群的 副作用。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方式
自然选择
01
在抗生素存在的情况下,敏感菌株被杀死,而耐药菌
株得以存活并繁殖,通过自然选择过程获得耐药性。
基因突变与选择
02 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变异菌
株,并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被选择性保留。
获得外源基因
03
细菌通过摄取外源DNA获得耐药基因,从而获得耐
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促进国际间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推动各国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向 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知 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
程度。
加强学校教育,将细菌耐药 性知识纳入学校课程,从小 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健
康生活习惯。
建立信息平台,提供有关细菌 耐药性的权威信息和最新研究 成果,方便公众获取和了解相
关信息。
加强科研投入,推动抗菌药物研发
增加政府和企业对抗菌药物研 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 业开展创新研究。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试验和上市 审批流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 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抗菌药 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加 速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THANKS FOR WATCHING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

细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角落。

人们自古以来就认识到细菌的存在,并且在与细菌的斗争中,逐渐掌握了对抗细菌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抗生素的应用。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原因,细菌的耐药性在近年来日益严重,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一、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抵抗力。

根据科学研究,细菌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产生的:1. 基因突变:细菌体内的基因会发生突变,使其产生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这种突变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由于环境压力等因素导致的。

2. 基因转移: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传递耐药基因,这意味着即使某一种细菌对某种抗生素不敏感,但它可以通过与其他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交流基因,迅速获得抗生素抵抗力。

3. 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滥用、过量或者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也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当人们在治疗感染或者疾病时过度依赖抗生素,会导致细菌选择性生存,逐渐形成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严重性细菌耐药性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一旦出现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将对人类的健康和医疗带来巨大威胁。

以下是细菌耐药性严重性的几个方面:1. 治疗困难:当细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时,人们很难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导致感染疾病难以控制。

临床医生将面临治疗困难,患者也会面临治愈困难。

2. 多重感染: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抗生素无法有效控制感染,患者可能会受到多个不同的细菌感染,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3. 增加医疗成本:由于耐药细菌的治疗难度增加,需要使用更为昂贵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这将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4. 全球性问题:细菌的耐药性问题不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耐药细菌可以通过人类和动物的迁移、旅行和国际贸易等方式传播,使整个世界受到影响。

三、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应该了解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适应症,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细菌耐药监测意义及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细菌耐药监测意义及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1、适应指征: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骨髓炎等。 2、采样时间:病人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选择病人使用抗生素之前。如已用药,应在两次用药之间采集。 3、采样的部位和次数: (1) 急性败血症:应于24小时内于不同部位抽血3次以上。 (2) 急性心内膜炎:治疗前1~2小时于不同部位抽取3份标本。 (3)亚急性心内膜炎:第一天于不同部位抽取3份标本。如果24小时内培养阴性,继续多部位采样3次以上送检。 (4)无名热:多部位、不定期采样,24小时内不超过3次,培养阴性应继续采样送检。 4、采样量:成人每次采血量10ml左右,儿童3~5ml,婴儿1~2ml。采血量过低会降低检出阳性率,过多会导致假阳性。
致病菌判断不正确, 或者没有检出。 首先,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做细菌培养仅限于需氧非苛养菌的检测, 而对于厌氧菌、L 型细菌以及一些对氧或营养有特殊要求的细菌都不能培养出来, 如果这类细菌才是病原菌的话, 当然有问题了。另外, 对于一些有正常菌群寄生的感染, 如: 呼吸道(如痰液、咽拭子) 等, 致病菌的判定是个难题, 需要检验者具备较丰富的经验, 致病菌判断错误, 药敏与药效不符也就难免了。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做药敏试验的两个主要目的: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是测定抗生素或其他抗微生物制剂在体外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
01
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临床意义:
02
A.敏感(S)
03
B.中介(I)
04
C.耐药(R)
目的 检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预测临床治疗结果。 预测 不是指体外测得的数据, 强调对数据的解释。 临床 不是指体外AST的结果, 强调病人用药后的疗效。 治疗结果 用成功或失败衡量, 强调实验室与临床的统一。
穿刺液(脑脊液、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胆汁、鞘膜 液等)

怎样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

怎样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

怎样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一般会向已经确诊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大多需要服用抗菌药物。

如果细菌对抗菌药物形成耐药性,药物对细菌的作用效果变弱,从而对临床治疗形成不利影响。

在临床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增多,需要考量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如果对耐药菌株掌握不足,难以有效抑制耐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细菌耐药性检测和生物检验变得较为重要,可以对抗菌药物在细菌作用方面的效果进行分析,向患者推荐可靠的用药方案。

1临床微生物检验在临床检验领域,微生物检验是很重要的内容,在标本采集和处理等方面,微生物检验存在特殊性,与临检、生化、免疫等方法有较大的不同。

微生物检验以无菌的手段进行操作,对检验工作提出较高的要求,还会花费较长的时间。

在细菌培养方面,为了将微生物检验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需要研究标本采集、送检、涂片、培养结果等方面内容。

检验目的: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中较为重要,可以为医生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数据,便于医生做出用药方案。

生物检验的数据也可以成为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在病原学方面的依据。

在微生物检验活动中,可以为医院提供关于耐药性与病原微生物的动态信息,应用在感染病研究中。

结合微生物检验的数据,对临床中微生物检验手段进行改进,提高检验工作的整体水平。

检验要求:在微生物检验手段使用中,务必保证工作在流程要求下进行,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微生物检验报告,保证检验内容相对可靠。

检验工作的要求较高,检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微生物学方面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可以熟练的进行检验活动,拥有规范处理检验任务的能力。

在微生物学检验活动中,还需要按照要求,对各环节活动进行质量控制并接受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考核。

标本处理要求:微生物检验结果会受到标本质量的影响,如果标本质量较低,可能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的情况,对临床疾病判断和治疗等活动的影响较大。

因此,务必对标本每个环节工作进行合理的控制,规避检验结果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phalosporins种类及抗菌活性
3rd generation
药名
作用菌
注射用:
对革兰阴性肠杆菌科和
头头头孢 孢 孢噻 曲 唑肟 松 肟(((ccceeefffttoriztiaoaxxxoiimmneee,,,头ecpla孢ofcoe三rlain嗪n),凯,菌复必隆治))、铜菌绿活假性单;对胞第菌一具、有二强代大头的孢抗菌
种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头霉素类 单环内酰胺类(monobactams)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carbapenems)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青霉素类(Penicillins)抗生素
四个原子的 -内酰胺 环和五个原子噻唑环
引入不同的基团有不同 的效应
有天然青霉素、耐酶青 霉素、广谱(氨基组、羧 基组、脲基组)青霉素
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5号) 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耐药。
头孢拉啶(cephradine, 先锋6号) 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
头孢匹林(cephaprin, 先锋8号) 希菌、克雷伯菌中度敏感,对
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
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沙雷
菌和肠杆菌属耐药。
Cephalosporins种类及抗菌活性
Beta-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机制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临pro床tei常ns,用PBP抗s)结菌合,药抑物制PBPs(有转肽酶等酶
的作用)活性作用,进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繁殖期杀菌
2020/11/29
12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Beta-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氨基组:作用于青霉素敏感菌,大部分大肠埃希
菌,奇异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包括氨苄西 林(ampcill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 。
羧基组:作用于产-内酰胺酶 肠杆菌科和假单 胞菌 ,对氨苄西林无效的革兰阴性杆菌 ,协同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肠球菌抑菌作用,包括羧苄 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
头孢他啶(ceftazidime,fortum,复达欣) 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敏感 ;第
的新时代。
1973年
应用微生物筛选和青霉素结构改造获得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有效地控制了产酶菌引起的感染。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四 氯临环霉床素素类 类常抗 抗菌 菌用药 药抗物物 菌药物
林可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似红霉素) 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磺胺类抗生素(干扰叶酸合成,核酸合成受抑) 呋喃类抗生素(干扰氧化还原酶系统,代谢阻断)
霉素G、青霉素V(不稳定) 作用于不产青霉素酶的革兰阳性球菌、革兰
阴性菌和厌氧性细菌。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苯唑西林 oxacillin 氯唑西林 cloxacillin等
Penicillins种类和抗菌活性
广谱青霉素
Penicillins种类和抗菌活性
脲基组 :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 包括美洛西 林(mezlocillin)、阿洛西林(azlocillin)和哌拉 西林(piperacillin)。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
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 霉素酶、临床疗效好、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 类少见等优点。 根据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发现时间 的先后将其分为五代。
1942年
美国科学家Waksman发现链霉素,奠定了从微生物 代谢产物中寻找抗生素的基础,造就了抗生素发展 的黄金时代。
抗菌药物发现史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59年
Batchelor和1961年Abraham等分别分离出青霉素母核 6-APA(6-氨基青霉烷酸)和头孢菌素母核7-ACA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7-氨基头孢烷酸),开创了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Beta-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概念: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 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靶位
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s binding proteins, PBPs)
存在于所有细菌细胞膜的表面,在细菌细胞壁合成
中临主要床起常各种用细抗胞壁菌合成药酶物(转糖基酶、转肽酶、
D-羧肽酶、内肽酶等)的作用,均是-内酰胺类抗 生素潜在的靶标。 其数量、分子大小及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亲和力 随细菌种类不同而不同。
细菌耐药性
抗生素的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

抗生素的使用使 全人类的平均寿 命增加了10岁。

细菌耐药严重 出现超级细菌
合理使用抗生素!!!
2
主要内容
1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和作用
2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3
细菌耐药机制
34
细菌耐药检测
3
抗菌药物发现史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29年 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20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
Cephalosporins种类及抗菌活性
1st generation
药名
作用菌
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作
头孢噻吩(cephalothin,先锋1号) 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
头孢噻啶(cephaloridine,先锋2 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号)
厌氧链球菌,但对耐甲氧西林
头孢氨苄(cephalexin,先锋4号) 葡萄球菌(MRS)、肠球菌、耐
2nd generation
药名
多孢孟多(cefamandole) 头孢呋辛(cefuroxime,zinacef,西力 欣)、头孢尼西(cefonicid) 头孢雷特(ceforanide) 头孢克洛(Cefaclor,头孢氯氨苄) 头孢丙烯(Cefprozil)
作用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肺炎链球菌、流 感嗜血杆菌(包括耐 氨苄西林菌株)活性 强。
1932年 德国药物学家Domagk发现百浪多息--第一个合成 的磺胺类药物,使现代医学进入化疗新时代。
4
抗生素时代的开创——青霉素的发现
2020/11/29
5
抗菌药物发现史上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1940年
Chain和Florey接受美国政府的邀请,进行青霉素的 研究开发,发明可供人体注射用的青霉素,开创了 化疗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