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三】
中国历代高僧名仕—悟道诗偈
中国历代高僧名仕—悟道诗偈唐:庞蕴,唐代著名在家居士,字道玄。
世人称之为庞居示。
悟道偈:十方同聚会,各个修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契此(布袋和尚)(?—916)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
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
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能示凶吉。
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
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忍辱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道济(济公)(1148—1209)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出家前为浙江天台永宁村人。
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投师于南宋禅宗高僧瞎堂慧远门下受具足戒,后又住净慈寺。
在世人眼里,他不受戒律拘束,饮酒吃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颠狂,其实他是假借酒肉,实则济世和度化生灵。
因为他显示的神通,是常人的肉眼所看不到和不能感知的出世间的层面)。
他唯有故作癫狂,看似诙谐乱语,但真心暗藏,无处不是道。
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
道济深受民众喜爱,称之为济公活佛。
道济学问渊博、才华上乘,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济公圆寂之后,其舍利如雨、皎洁晶莹,一时轰动临安城。
杭州虎跑建有济公的舍利塔。
济公生前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下许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西湖》: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感悟解析:诗僧独游西湖,篙师(船家)明目识人,不与这位江湖僧问价论钱。
癫僧“几度”舟行,聆听啼鸟啼破“幽寂”,欣赏夕阳“山横落照”的旷远。
此诗以景抒情,以心观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修行者内在和大自然融通的境界。
黄龙宗禅诗·“黄龙三关”的诗禅感悟
黄龙宗禅诗·“黄龙三关”的诗禅感悟黄龙三关是与惟信见山三阶段同样闻名禅林的公案。
黄龙室中常问僧:“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又伸手说:“我手何似佛手?” 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垂脚说:“我脚何似驴脚?”这样共三十余年,参学者没有人能够契会他的意旨。
即使有所酬对,黄龙也从来不置可否,禅林目之为黄龙三关。
黄龙三关,壁立万仞,所以三十年来很少有人能过此关。
黄龙自己吟颂三关的诗偈,为参悟黄龙三关透露了一线灵光:生缘有语人皆识,水母何曾离得虾?但见日头东畔上,谁能更吃赵州茶?我手佛手兼举,禅人直下荐取。
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
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着无生。
会得云收日卷,方知此道纵横。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五灯》卷17《慧南》禅宗所谓破三关,乃指破初关、破重关、破牢关。
参禅者一般都要经过破三关的阶段。
禅宗开悟的三个阶段,即是本参初关、重关、末后关。
由参话题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本心,见本性,名为初关。
既见本心,用无漏慧对治烦恼,使烦恼调伏而不起现行,才是重关。
但烦恼的调伏,还需要种种对治功用,要到烦恼完全消除,任运无功用时,才是透过末后一关。
禅宗典籍中,以雍正《御选语录总序》对破三关的阐释最为明晰。
1.破初关破初关时,如雍正《序》所说:“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
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前后际断者。
” 卍续藏第119册这是破本参第一关,是一切皆空的景象。
黄龙三转语中,“生缘”为初关,表层意义是每个人对自己的出身、经历都很熟悉,但禅宗所说“生缘”的深层意义,却不是指上述意义上的“生缘”,而是指生命的根本来处,即“本来面目”,所谓“人人尽有生缘,个个足方顶圆”《五灯》卷20《法顺》。
诗意谓没有明心见性之人,对此“生缘”难以认识,因为他们只一味倚靠别人的言论,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如同水母借虾为眼,所谓“人人尽有生缘处,认着依前还失路”。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
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第一篇: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一百首最有禅境的偈诗,看哪首能让你顿悟?1、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
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
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分庵主开悟诗)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
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程颢题淮南寺诗)12、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寒山吾心诗)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王梵志我有诗)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
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悟新诗)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
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惠洪诗)19、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船子和尚偈原文及赏析
船子和尚偈原文及赏析船子和尚偈原文及赏析原文: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赏析:船子和尚,原名德诚,遂宁(今属四川)人。
约生活于中晚唐时期,隐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从药山惟严禅师学,常乘小船住来松江朱泾间,以纶钓度日,人称船子和尚。
后覆船死。
咸通年间,僧藏晖于其覆殁处建寺。
参禅与钓鱼也有密切关系,这大概是由于钓趣与禅趣有相通之处的缘故。
南宋普济所编佛教禅宗典籍《五灯会元》中载有船子和尚的“钓鱼偈”六首(七言绝句和《渔歌子》词各三首),都是这位自称“三十年来坐钓台”高僧自述其在垂钓中心专一境、妙悟禅理的。
“偈”是佛经中的唱词,即禅诗。
这六首钓鱼偈中,以七绝其三写得最好。
此诗描写月夜独钓情景,寓禅理于诗情画意之中,是故“丛林(即禅林)盛传”(北宋惠洪《冷斋夜话》)。
首两句叙垂钓实况:“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前句表明钓者稳坐钓台居高临下;后句把垂纶入水激起波纹以钓线为圆心身四周层层荡开的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极富动态美。
这里采用以动写静的手法,反衬出万籁俱寂的宁静氛围,既是月夜垂钓的逼真写照,又暗示出佛家禅定的最佳境界,钓境与禅境密合无间,“清波皓月照禅心”的感受油然而生。
后两句写垂钓结果:“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水寒而钓鱼无获,自在情理之中,然而,钓者却另有所获。
上句的“静”字和下句的'“空”字是全诗的诗眼,言在此而意在彼,寄旨遥深。
佛教禅宗认为,宇宙万物“四大皆空”,一切事物都无实体,修炼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终以悟“空”而进入涅槃之门。
“满船空载月明归”不正反映了参禅者对“禅定”的潜心领悟吗?据《五灯会元》记载,船子和尚临终时曾以垂钓启发夹山和尚悟禅,授以“垂纶千尺,意在深潭”、“丝悬绿水,浮定有无之意”,“钓尽江波,金鳞始遇”等禅机,说他在药山从师学禅三十年,只明白了这个道理。
因此,他的七绝其一称:“三十年来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
禅诗精选:最经典的禅诗三百首
禅诗精选:最经典的禅诗三百首禅诗,指的是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写禅诗的圣手非常多,作品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宗教文化中看看最经典的三百首禅诗吧。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插秧诗·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3、赠衡岳僧·怀素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4、题僧院·灵一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5、简寂观·灵彻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6、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皎然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7、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大颠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8、马上作·贯休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9、春送僧·无名氏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10、山中作·处默席帘高卷枕高攲,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11、孤猿叫落中岩月偈·延寿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12、千尺丝纶·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3、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4、赠质上人·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5、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次独晴。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解析1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试卷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容,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e):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的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南宋)吕本中①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
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________可以看出是________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5.诗歌鉴赏古诗赏析即事①宋·徐侨②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
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
(注释)①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
②徐侨:南宋家,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
(1)诗中具体表现“贫亦好”情趣的一联是:________(2)请从诗歌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一个词语,并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①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寒山大师最著名的禅诗
寒山大师最著名的禅诗自乐平生道唐代:寒山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
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寒山是盛唐贞观年间的著名诗僧,他曾长住天台山寒岩幽窟中,因此被后世称为寒山子。
寒山喜欢吟诗唱偈,灵感来时就题写在竹木石间、以及村墅屋壁。
他的作品通俗平易,却极富禅意,这首诗就描绘了作者的禅趣生活。
诗的大意是:寒山平生追求自得其乐,经常逍遥地徜徉在烟萝和石洞之间。
诗人以白云为伴,自在悠闲,山野情怀放纵旷达。
山间有路,却不通往凡尘;无心无欲,还有什么值得攀援。
清夜里独坐石床,独赏圆月爬上漠漠东山前两句开门见山、总领全诗,点出了作者“自乐平生”的生活方式和闲适情趣,没有奔走在凡尘俗世之中,而是漫步在烟萝石洞之间。
三、四句表现诗僧山野情怀,他闲来无事,便注视天空中白云舒卷,心情也和云朵一样悠闲。
烟雾迷茫中的青萝,林木掩映的石洞,正是禅心滋长的好环境。
诗人虽然性情疏野、不拘礼俗,却不会遭到别人的议论,其心如白云一样充满了安闲自如的情趣。
白云纯洁无瑕、舒卷自如,正是禅者心地明洁、毫无挂碍的外化。
五、六两句,传达出禅者内心无欲无念。
诗僧的居所远离喧嚣的尘世,有路而不通。
寒山曾经居住在天台寒山岩,与诗僧拾得友善,时相往还,好吟词偈,状类疯狂。
他们以桦皮为冠、布裘敝履,或长廊唱咏、或村塾歌啸,人莫识之。
结尾两句更表达出作者的愜意心情,夜里独自静坐在石床之上,月亮刚刚爬上山顶,内心也随之澄澈明净,这是参禅悟道的一种乐趣。
前面自然疏野的情趣,无欲无念的心境,正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准备。
纵览寒山的这首禅诗,平淡自然,明白如话,而又不失诗的韵味。
作者不用典故,不加雕饰,不尚奇巧,显示出盛唐诗歌古朴自然的风格,自然中见至味、平淡中见高韵,也是作者隐逸生活的生动写照。
诗以景结,展现出无言之境,却可以想象出禅境的高深。
寒山还曾有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明月正是禅心的象征,明月清光四溢,正象征着禅心的圆满自足、澄澈无瑕。
元宵节禅诗
元宵节禅诗一、原文:《元宵有怀》火树银花闹上元,灯辉月韵照禅源。
人心本净如明镜,莫使尘埃染世喧。
二、衍生注释:1. “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在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挂满花灯,烟花绽放,用这个词汇能很好地描绘出那种热闹华丽的场景。
2. “上元”:是元宵节的别称。
3. “禅源”:这里可以理解为禅宗所追寻的根源或者是一种清净、安宁的境界。
4. “人心本净如明镜”:这是源自于禅宗理念,说人的本心就像明亮的镜子一样清澈干净。
5. “尘埃”:在佛教语境里尘埃象征着外界的烦恼、杂念等。
“莫使尘埃染世喧”就是说不要让外界的烦恼在这喧闹的世间污染了自己原本纯净的内心。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围绕元宵节展开,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与禅意相结合。
情感方面,既有对元宵佳节热闹欢乐氛围的描绘,又有着一种希望保持内心纯净、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感。
在表现手法上,首句“火树银花闹上元”先采用了视觉描写,把元宵节热闹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一下子就看到了满街华灯烟火的画面。
第二句“灯辉月韵照禅源”,由景入禅,巧妙地将外在的光辉和内在的禅意联系起来。
而后两句直抒情怀,运用比喻手法,把人心比作明镜,告诉人们要守护住本心的纯净,不要被世间的杂物所污染,简单却富有深意。
四、作者介绍:从诗的风格来看,作者应是一位熟悉禅宗文化并且对传统佳节有深刻感悟的人。
也许他常年在略有喧嚣但又包含宁静的尘世中生活,经常接触禅宗思想,在元宵佳节目睹热闹盛景之后,便有感而发写出此诗。
相信他平时应该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内心有着自己坚守的信念,试图在繁华世界里找到一片心灵净土的人。
五、运用片段:1. 在家庭元宵聚会上,可以这么说:“今天咱们在这元宵佳节团圆,就像外面火树银花般热闹。
可咱们也别忘了这‘人心本净如明镜,莫使尘埃染世喧’,在这欢乐的时候,也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啊。
”家庭聚会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同时也可能会有各种家长里短等烦杂之事,引用这首诗恰到好处地提醒大家在世俗的欢乐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一)》内容简介:禅诗是民族传统文化华苑珠林中包藏着美玉的一座璞矿,载雕载琢,必有瑚琏之珍的存在。
禅诗是民族文化历史长河中蕴含着明珠的一泓清泉,沙之汰之,必有辟寒之宝的期望。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一)》编选者冯学成居士从数以万计的禅诗中选择了历代比较典型的有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禅诗千首左右,加以品评分析,为探究和传承禅诗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第一章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七佛偈(七首)傅翕(二首)牛头法融(一首)六祖慧能(一首)石头希迁(一首)大梅法常(二首)龙山和尚(一首)赵州从谂(四首)子湖利踪(一首)长沙景岑(二首)龟山正元(二首)五台智通(一首)龟山真智(三首)罗汉和尚(一首)船子德诚(七首)契此(三首)木平善道(一首)玄沙师备(二首)长庆慧棱(二首)鼓山神晏(一首)越山师鼐(二首)芙蓉如体(一首)招庆省僜(二首)保福清豁(二首)瑞峰志端(一首)瑞峰神禄(一首)吕洞宾(三首)酒仙遇贤(六首)临济义玄(二首)洞山良价(三首)云门文偃(六首)法眼文益(九首)香严智闲(二十二首)径山洪諲(一首)灵云志勤(一首)龙牙居遁(八首)重云智晖(一首)青林师虔(一首)疏山匡仁(一首)龟洋慧忠(三首)第二章满园春色关不住——禅师语录诗偈选析雪窦重显(七首)大阳警玄(四首)投子义青(十八首)芙蓉道楷(二首)丹霞子淳(十八首)天童正觉(四首)汾阳善昭(七首)慈明楚圆(一首)黄龙慧南(四首)真净克文(十五首)五祖法演(二十九首)圆悟克勤(二首)虚堂智愚(十一首)高峰原妙(一首)无际明悟(一首)憨山德清(七首)破山海明(二首)第三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士大夫禅诗选析王维(二首)孟浩然(一首)包佶(一首)李白(三首)杜甫(四首)岑参(二首)庞蕴(三首)钱起(一首)戴叔伦(一首)司空曙(一首)王建(一首)裴度(一首)韩愈(二首)柳宗元(三首)李翱(二首)刘禹锡(二首)张籍(一首)元稹(二首)白居易(十二首)裴休(一首)张乔(二首)王安石(二首)苏轼(五首)吴可(一首)史弥宁(一首)陆游(二首)朱熹(三首)元好问(二首)王阳明(一首)李贽(二首)汤显祖(二首)第四章劫波历尽惊犹在——近现代禅诗管窥敬安(四首)虚云(四首)来果(一首)苏曼殊(四首)太虚(五首)海灯(五首)遍能(五首)袁焕仙(七首)南怀瑾(七首)第五章一花五叶春意浓——《人天眼目》诗偈选析沩仰宗(六首)临济宗(二十五首)曹洞宗(十六首)云门宗(十二首)法眼宗(十一首)。
千首禅诗品析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引 言前人有云:“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见袁行霈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诗与禅》)。
这是传统士大夫们对禅与诗关系的认识,如宋代韩驹在“赠赵伯鱼”的诗中说:学诗当初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再如宋代吴可,在其“学诗”中写道:学诗浑如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士大夫们学禅,往往是为了写诗,特别是为了写好诗,以期在文坛的竞争中跻身上流。
当然,也有不少投身佛门的士大夫中的居士,他们学佛参禅,目的并不是为了写诗这一小技,而是为了参悟大道,以期在苦闷艰险的红尘中得到解脱、或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超人的智慧,使自己在红尘中超然自在。
在中国浩若烟海的诗作中,最令人钟爱的往往是隐士诗、田园诗、山水诗、游仙诗、哲理诗这样几类,并传统地把其归入禅诗的范畴。
虽不无道理,其中许多诗作的确也禅意盎然,但这毕竟只是士大夫们对禅的仰慕和追求,还谈不上就是禅的本身。
对出家修行的高僧而言,特别是那些见道的禅师们,则完全不同于士大夫。
禅师们与士大夫们的根本差别在于,禅师们是处于禅内,他们本身就体现着禅;而士大夫们是大多处于禅外,所表现的往往是对禅的仰慕和追求。
古人云:文以载道。
禅师们则是“诗以载道”,或“诗以说禅”。
在禅宗的灯录和众多禅师的语录中,那些诗偈不是为诗而写作,更不是为了以诗扬名而写作,而是作为传道的需要,作为说法的一种文章体裁而加以运用。
如上所述,许多士大夫参禅的目的是为了诗,而禅师们最初参禅的目的是为了道,仅就目的而言,就天地悬殊,无法类比了。
所以,在禅师们的诗中,也有隐居诗、田园诗、山林诗、哲理诗这一类的诗,但对禅师们而言,这不过是其佛性禅心“随缘而起”的,谈不上什么。
禅宗内注重的,往往是一些见道诗、开悟诗,还有一些颇为奇特的临终嘱法诗偈。
禅心诗韵——禅门诗偈选注
禅心诗韵——禅门诗偈选注
它以简洁凝练的文字叙述了佛法的道理,它有清新的语言,唤醒着弟子的内在精神,
它把禅宗的高度思想体悟融入一种艺术形式,使艺术与真理交融,形成一种完美的统一,
激励着我们百折不挠,毅然开拓自己的道路,生生不息,去发掘禅宗的宝藏。
禅门诗偈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佛家文人教育者的喜爱,塑造了中国禅宗的文化传承
格局。
一方面,它精炼明净的语言,能够将佛家的哲理以藏在文字中的精华迅速传授给读者;另一方面,它留下了佛教的艺术精髓,给弟子们慎思的启发,撷取禅宗的超群思想;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用一句朴实的话,立即抓住读者的脑海,循环往复,引发更多的深思。
禅门诗偈能够把禅宗一百姿芳华揉进一句短短的文字之中,引发阅读者内在的省察和
推敲;它带有深刻的温馨和涵养,给人耳濡目染的慰藉;它叙述着禅宗独特的精神凝结,
给人充满了佛道之悟和灵魂之深浅;它是佛教真诚节俭的思想不入虚浮失败的欣慰之路,
把百般繁华和复杂的智慧归入一种思维的宁静。
禅门诗偈的魅力之处在于,它成为禅宗的一大文化遗产,广被流传,能够阐释佛法的
奥秘神妙。
阅读禅门诗偈,不但可以带领弟子进行内心的觉悟,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情趣,延续禅宗的艺术传承,在艺术融合,文化相互交流的多元精神世界中走出自己独特的
追求之路。
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桶底脱时大地阔大慧宗杲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2]断处碧潭清,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禅宗杂毒海》卷二,卍续藏第一一四册页一二七下【白话新唱】桶底脱落时大地顿时辽阔无比斩断命根时更觉得潭水清澈极了开悟以后的我负有重要使命要把那一点火红热炉里的雪洒向人间成为无数在黑暗中指引方向的明灯【分析与鉴赏】这是一首富有菩萨精神的禅诗,透露了悟道的心情与悟道后热情的心愿。
前两句,可以说:当参禅者打破黑漆桶之后,从重重束缚解脱出来,顿时觉得无比自由、无比舒畅,故有大地阔、碧潭清的形容。
其实,世界还是一样的,只是我们得以从真相的观点看到不同的世界。
“好将一点红炉雪”是句十分特别的话,为何雪会在红炉内呢?这可能有两个寓意。
其一,禅者在表达统一的本体境界时,常会将对立的事物并举,例如“冰河发焰,铁树开花”,“木马夜鸣,西山日出”,因此,这句话有传达悟境的作用。
其二,雪是清凉的,可以视为佛性的象征,红炉就好像是烦恼痛苦的世间,那么,意思就很明白了。
大慧宗杲要把隐藏于痛苦世间的清凉佛性指出来,帮助有心求解脱的人找到照亮自己的明灯。
这就与最后那句感人的“散作人间照夜灯”相互呼应了。
大慧宗杲是一位教学成果辉煌的大禅师,由他锻炼出来的悟道者,禅籍中列名的有九十多人,这是空前绝后的记录![1]桶:禅宗常把未悟的人比喻为黑漆桶,人因为内在没有智慧的光明,闭上眼睛后,一片漆黑,宛如一具黑桶。
所以,桶底脱落,光明进来,就象征开悟。
[2]命根:指生命轮回的根本,即自性见,以为诸法实有的执著。
寒山子《圆月上寒山》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寒山子《圆月上寒山》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寒山子《圆月上寒山》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圆月上寒山寒山子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举?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禅家寒山诗注》页三三七【白话新唱】我这一生都住在云雾缭绕、茑萝攀附的石洞里与大自然为伍飘来飘去的白云是我的伴侣自由自在这是我所喜欢的生活方式虽然有路通往人群可我从不走没有了执著的心有什么好攀缘呢?夜里我孤独一人坐在石床上却毫不寂寞浑圆明亮的月高高升上寒山之顶【分析与鉴赏】“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相信,寒山子会同意的。
月亮的圆满、光亮、温柔、清凉,正是悟道者的心境。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并不只是描写寒山的夜景,它其实是呈现寒山子的内心世界,他的佛性正大放光明呀!如果纯粹从明亮的观点,太阳也是很好的佛性的象征。
有一段时期,一些人相信,地球的内部是中空的,中间有一颗小太阳,而南极、北极各有一个通往地心世界的入口。
一群科技高度发达的人类,在古老古老的过去,就从地球表面移民到地心,神秘的飞碟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监视人类是否有危害星球安全的举动。
他们还以一张北极有一个大洞的卫星照片当作证明。
在我小的时候,也曾经着迷于这个美丽的幻想。
后来,书读多了,才知道那张照片只是具有某种科学目的的合成照片,并不是地球的实况卫星照片,这个地球内部有个小太阳的奇想就幻灭了。
现在,我倒是觉得,也许地球内确实没有小太阳,但我却肯定,人的心里真的有一颗大太阳,比真正的太阳更大,甚至可以照亮整个宇宙。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使我想起一句话:“不是不思量,而是无物可思量;不是不烦恼,而是无事可烦恼。
”这是所有的悟道者共通的心境。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5)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5)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5)吕洞宾呈黄龙禅师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品析:吕洞宾是道教内极负盛名的神仙,为八仙之首。
唐末时进士不第,遇钟离老人点化金丹之术,修而有成。
《五灯会元》上载有其参黄龙晦机禅师这则公案,道教未必以为然。
然《全唐诗》所收吕洞宾真人的诗有四卷,其中就有这首诗,题目为“参黄龙机悟后呈偈”。
《五灯会元》中是如是介绍的: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
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
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日: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气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黄龙击鼓升堂。
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日:“座旁有窃法者”。
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
”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薄讶,飞剑肋之,剑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归。
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日:“(见前所录)”。
龙嘱令加护。
后谒谭州智度觉禅师,有曰: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
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
达生死岸,破烦恼壳。
今方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手!聊作一偈奉记: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以上所引的三首诗,《全唐诗》中均为收录,可见吕洞宾与禅师们的私交不浅。
这也难怪,三教合流是中国文化融汇的大势,禅宗不是大量地吸取老庄精华么?自此之后,“仙佛合宗”便悄然而起,到金元时王重阳创道教全真派,更是公开打出三教合一的旗帜,把禅宗的修为纳入道教的“性功”,这就是后话了。
从以上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到,吕洞宾真人是参透了禅的,“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已极有火候。
红楼诗词《参禅偈》原文及赏析
红楼诗词《参禅偈》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诗词《参禅偈》原文及赏析【导语】:《参禅偈》贾宝玉作林黛玉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宋代僧诗中的临终偈颂
宋代僧诗中的临终偈颂宋代可以说是一个深受佛经、道家观念影响的重要时期,涌现了大量蕴含着深刻思想的僧诗歌辞。
《景德传灯录》里有一组临终偈颂,是宋代僧诗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其作者,是广东深夜中朝恩山的禅宗名僧玄病,他的创作大胆,抒情朴素,语言真实,便利记忆,传播力极强,流传至今仍有不衰的内涵与生命力。
玄病僧以自己预感即将生死如是这样写出来:物即无恒,何用浅抿,四处投钱谁能收?犹记消失,云间隐去吾何所有偕莫知!落叶谁舞,锦灰何收?吾今谩言莫参笑。
拂衣行坐,孰能留我?南师未到,我偕谁提。
准拟如何,路但尘土,金身不入遗魂难逃!偈颂的开头对物的无常刻画的真实而哀伤:“物即无恒,何用浅抿”,语意开宗明义,反映芸芸众生的苦闷。
第二句:“四处投钱谁能收?”,表达生死自恣的悲哀,投资者的无助,表明生与死之间门当户对的不可避免,虽然生命的财富可以由死者留存,但无法附着死者却是必然选择,这让人黯然神伤。
玄病僧以自己出家前后的往事思念,这样写出临终寄语:活日尚有,几度但似阴惜去雪月欢笑空淹。
湾岸昔浅,滨岸今迴晌,堆伯老翁榴花满枝。
半夜星歆,帆来如停驻,曳车故里无路又归。
皓白意外,白云故人会,剩有苔痕悬崖藏绝。
叶舞秋风,簇拥离君归。
旧乡千里,吾归何处?寂寞寒梅,何时满枝白?回心一秋,莫令花发。
玄病僧回想自己出家前游历江南,把往日无常而感伤的滋味完美反映在诗句中:“皓白意外,白云故人会,剩有苔痕悬崖藏绝”,表达一种被生死若影之后的无尽凄凉,带着最真实的情绪将一路滚滚社会人前的沧桑史诗,正立在那道发自现实生活,又充满佛学思想的偈文前面。
偈颂最后,写道:“旧乡千里,吾归何处?寂寞寒梅,何时满枝白?回心一秋,莫令花发”,写出远方今夕无期归期,空落踏青处孤寂如凋零,一发不可收拾,令人深感无奈,也带出了对返家团圆的哀思。
宋代僧诗中的临终偈颂,把客观事物生死变换,触及它内部无常真谛,及其回溯之隐而忘本终其返璞之妙。
玄病僧的临终偈,以真切语句描绘出真实生活场景,同时也勾勒出无常的真谛。
一丝不挂的诗歌
一丝不挂的诗歌
一丝不挂的诗歌有:
宋代苏轼的《赠虔州慈云寺鉴老》:居士无尘堪洗沐,道人有句借宣扬。
窗间但见蝇钻纸,门外唯闻佛放光。
遍界难藏真薄相,一丝不挂且逢场。
却须重说圆通偈,千眼熏笼是法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和修持,表达了他对于禅宗真谛的理解和领悟。
他赞扬了虔州慈云寺的僧人鉴老,称颂他能够摆脱尘世的烦恼,领悟到了禅宗的真理。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只有真正放下世俗的牵挂和烦恼,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一丝不挂且逢场”也是出自宋代苏轼的《赠虔州慈云寺鉴老》这首诗。
这句诗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没有任何牵挂和束缚,自由自在的状态。
它表达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看法和理解,认为只有放下世俗的牵挂和烦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以上是关于一丝不挂的诗歌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三】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三】法眼文益(九首)正月偶成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
品析:法眼文益禅师是法眼宗的创始人,其禅风于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外独树一帜,他融华严于禅宗,是唐代圭峰宗密以来提倡禅教合一的主要人物,与云门文偃同为五代时禅宗内最杰出的大师。
“正月春顺时节,情有无皆含悦。
”春天一到,万物欣荣,无物不“顺”。
“有情”的如人和各种动物、昆虫,“无情”的如花草树木,尽都流露出一派喜悦的境象。
“君要知得谁力?更问谁教谁决?”春天的力量是无私的、普遍的、伟大的。
这个力量,是得力于太阳、大地、春风呢?还是得力于万物自身呢?还是“因缘合成”的呢?这可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还是去问万物自己吧;去问太阳、大地和春风吧!文益禅师这里借春风自然之境,来喻禅宗的功行,疑问必须自己去解决,参禅必须自己去证悟,如同万物一样,自己去拥抱春天、享受春天所带来的喜悦。
因僧看经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
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
品析:佛教自身,有一最大的难处,这就是对理论而言,需要详之又详,使之尽善尽美;对修行而言,则需要直截了当,方便易行,使之稳妥实在。
没有理论作为指导,修行往往会误入歧途;有理论作为指导,又极易形成“理障”、教条主义,使修行难以圆满。
文益禅师对此就深有感受,他七岁出家,饱习经论,“复旁通儒典,游文雅之场。
”后来又在雪峰义存禅师弟子长庆稜禅师那里参学。
有一次和同学们结伴,准备南游广东,经过地藏禅院时,因雪大受阻,就在地藏禅院住下住持地藏桂琛禅师也算是他上一辈下来的同门师兄弟。
烤火之时,桂琛禅师问他:“准备到哪里去呢?”他说:“行脚去。
”桂琛又问他:“什么是行脚事?”他说:“我不知道。
”桂琛说:“不错,就这个'不知’可是最亲切之处了。
”他们又在一起讨论著名的《肇论》,到了“天地与我同根”这里,桂琛问他:“山河大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他说:“别。
”桂琛竖起两个指头。
文益心里拿不稳,又说:“同。
”桂琛还是竖起两个指头,不过站起来回方丈去了。
第二天雪止了,他们告辞上路。
桂琛禅师送到山门,问他:“你平常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于是指着门外的一块大石头说:“你说这块石头在心内还是心外?”文益说:“当然在心内了。
”桂琛禅师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把这块石头安放在心内的呢?”文益这时羞得说不出话来,感到这位师兄还真比自己的老师强,于是就留了下来,每天向桂琛说道理、呈见解。
桂琛禅师告诫他说:“真正的佛法,并不是这样的。
”文益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师兄帮帮我吧。
”桂琛禅师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哪有那么多道理!”这时文益言下大悟,就拜桂琛禅师为师,以弟子之礼奉侍学习。
上面这首诗偈,简明地表现了这种曲折两难的修持。
真的是“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越看越静不下来,越看越使人糊涂。
同样,“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要免除心中的烦恼,使之静下来,又必须“看古教”——学习经论。
参禅就是夹在其中两头受气,当你在两者之间豁然贯通,那么就“一切现成”了。
街鼓鸣鼓冬冬,运大功,满朝人,道路通。
道路通,何所至?达者莫言登宝地。
品析:五代时的中国战乱不息。
大都小邑、各路诸侯在其辖区内统统实行宵禁,只有天明之后,待“街鼓”咚咚敲响,方开启城门,以任交通。
为生活奔走的人,或有要事须办的人,早早就在城门内外等侯着街鼓的敲响了。
街鼓一响,城门一开,人们立即匆匆上路,进城出城,各奔东西。
他们到哪儿去呢?当然用不着去问,总之各有各的目的地嘛。
文益禅师借“街鼓”为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禅宗的功行,重在一个“通”宇。
“达者莫言登宝地”,当你到达了目的地,见了道——人们认为那是“宝地”,可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呢?借用《金刚经》里的逻辑:宝地者,即非宝地,是名宝地。
这个“通”,是宝地吗?里面有什么“宝”呢?牛头庵国城南,祖师庵,庵旧址,依云岚。
兽驯淑,人相参,忽有心,终不堪。
品析:相传唐初金陵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山中坐禅,清修多年,很有灵异。
感化得百鸟为他衔花,虎狼也“驯淑”乖巧。
人们都以为他得了道,常常有许多人前来礼拜,求法问道。
后来四祖道信大师来访他,并给予指示,法融才知道自己的路走错了,于是拜四祖为师,得到了达摩的真传。
从而鸟也不为他衔花了,虎狼也不“驯淑”了,他也再没有那种种的“灵异”了。
文益禅师这里借这个故事,来告诫那些仰慕神通异能的禅者。
“国城南,祖师庵”,牛头山就在南京城南。
南京为南唐的都城,当时叫江陵府,故名国城。
后人们在法融修行处建庵纪念,故名祖师庵。
“庵旧址,依云岚”,人们所建之庵,并非祖师当年之址,“依云岚”,你哪里去寻?文益禅师这里着语之深!“兽驯淑,人相参”,这里建有国家动物园,当然是“兽驯淑”了。
观光的人多之如流,就岂止“人相参”了。
“忽有心,终不堪”。
牛头祖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这里是有心还是无心呢?大道是无心——无目的的。
要在大道上“有心”要对祖师们的修行“有心”,带来的必然是“不堪”。
庭柏盆莲一朵菡萏莲,两株清瘦柏。
长在僧家里,何劳问高格。
品析:荷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外直内空、不生旁枝;松柏参天而立,巍巍高拔,经霜雪而不凋——这都是世人们所仰慕的“高风亮节”。
儒家讲“礼义廉耻”,为的是一个“名”,但禅师们四大本空,六尘不有,“名节”等高格调原无关系,更为多事。
所以,为世人所咏叹的柏、莲,长在僧家的庭院内,也就失去其世人所附加的那些“荣誉”。
文益禅师这里是自咏其禅心——无须浮名,尽管他被南唐帝国尊为“大法眼”国师。
赠木平禅师木平山里人,貌古复言少。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城阙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品析:木平善道禅师是船子和尚——夹山善会这一系传下来的,比法眼文益长了两辈。
他道风广播,南唐中主仰其名,把他接到金陵供养,事以师礼。
一次南唐中主问他:“如何是木平?”善道禅师说:“不用刀斧。
”中主又问:“如何是不用刀斧?”他回答说:“木平。
”木材平直,当然是用不着木匠多费心的;不用木匠多费心的木材,当然是平直的。
善道禅师的功行可以说是不加修饰,已入化境,难怪鼎鼎大名的法眼大师也要为之作偈,加以赞颂和推崇。
“木平山里人,貌古复言少,”木平生在江西袁州(今宜春),与仰山相近。
这里文益禅师用“貌古复言少”刻画出善道禅师这个“山里人”的古朴禅风。
“相看陌路同,论心秋月皎”,大家在一起时,如同不相识的路人,但若论禅论心时,才感到善道禅师之心,皎洁如秋月。
“坏衲线非蚕,助歌声有鸟”。
在南唐中主宫廷的欢迎宴会上,莺歌燕舞,钟鸣鼎食,但善道禅师在花簇锦团中,依然是一件木棉袈裟——里面没有一根丝线。
“城阙今日来,一沤曾已晓”。
出家人是“卯岁依山人事稀”,哪里见过红尘中的“浮沤”呢?更何况南京都城中的“浮沤”了。
这次皇上把他接进京来,可以说是开了“洋荤”,终于知道什么是世间“浮沤”。
把皇上的恩宠说成是“浮沤”,只有宋以前的禅师们才有如此胆量,也为当时朝廷所容忍。
宋元明清时,皇上们是再也不会容忍的了。
赠僧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沦。
静闻钟鼓响,闲对白云村。
品析:文益禅师被南唐帝王迎入南京,敕命住持报恩禅院,礼遇殊隆。
虽然如此,他却身在红尘,心在世外。
山中的故友有时也进城来看他,他写了这首诗偈以明心志。
“山水君居好,城隍我今沦。
”山水胜地,是出家修行之处,朋友们可要好好居住,用功修行啊!不要像我这样,沦落在“城隍”内给人当“城隍”一样的供奉,香火都快薰死人了。
船子和尚当年告诫夹山之一,就是“不住城隍聚落,”若功夫尚未纯熟,反有堕落的可能。
所以若非见道后的深入“调御”、磨练,是不敢出来“游戏人间”的。
当然,文益禅师菩萨一流了,当然出入自在,并不畏惧红尘。
“静闻钟鼓响,闲对白云村”。
这是富贵贫贱“处之一”的崇高境界,是修行得大定的境界,因为这不是在山中,而是在红尘深处。
陆游有“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之句,是怕被污染。
而文益禅师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不知教化了多少人,心境永远是“静”和“闲”的,沉浸在钟鼓和白云之中——这并不妨碍他与权贵们周旋,与弟子们论道。
观牡丹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品析:有一天,南唐中主李璟,邀文益禅师入宫中论道,御赐斋饭后,又到御花园观赏牡丹花。
皇上命他作诗——李璟可是诗中高手、词中名家。
但文益禅师这一首诗的确太好了,不仅使李璟叫好,据说还“顿悟其意”。
“然后始知空”,十余年后,南唐为宋所灭,李璟的儿子后主李煜在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词中,则把文益禅师此时所说的“空”,淋漓尽至地表现出来了。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作为皇上的嘉宾,观赏牡丹的场面当然不同。
毳指鸟兽的细毛。
牡丹花开,已是阳春三月,江南一带已无寒意,所以“拥毳”决非指毛制之僧衣,这与僧仪不合。
毳衣是朝廷礼服之一,是朝服上以五彩所绘鸟兽之形。
指的是与众多官员们同观牡丹,但彼此的情趣感受是不同的。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此时文益禅师年约花甲,头发渐白,不复往年的青丝(当然不成丝,和尚是要剃光头的)。
但牡丹花哪一年不是红色的呢?在一年一度的春暖花开之时,人却因之老了一岁啊!“艳冶对朝露,馨香逐晚风”,一个“朝”“晚”的时间差,点明了禅师对红尘无常的敏锐。
牡丹是“艳冶”的,“一枝红艳对凝香”嘛,晚上仍有馨香远送,似乎这富贵是永恒的,对此无警惕感是危险的。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文益禅师在牡丹盛开之时,就感到其中“空”的存在了,见微知著嘛。
人们能否从平常惯见的“热闹”场中体悟到这个“空”呢?不会偈会与不会,与汝面对。
若也面对,真个不会。
品析:文益禅师有一次问一个僧人:“会么?”那僧人回答说:“不会。
”文益禅师因而作了这首偈子。
对“不会”,文益禅师有深刻的体会,他老师地藏桂琛就曾如此间过他,他也说:“不会,”桂琛禅师说:“不会最亲切。
”所以这个不会,一方面是佛教所说的“无明”,另一方面,可也是禅宗见道的“安身立命”处,真是“菩提即烦恼”的又一种表达形式,更是一种参悟的入门捷径啊!“会与不会,与汝面对”,会与不会,是人们对某个事物理解的过程,没有理解,当然“不会”,理解了,当然“会”。
但理解与不理解,与本体精神并没有什么关系。
今天不理解,明天可以理解嘛。
理解了,不会给精神本体增加什么;没有理解,也不会给精神本体减少什么。
理解与否,只是精神本体功能一时的状态而已。
所以禅宗对“会”与“不会”,并不作为衡量见道与否的标准。
只有你看穿了“会”与“不会”背后的“那个”,才能从“会”与“不会”的思维陷阱中腾跃而出。
所以“若也面对,真个不会”。
这首诗偈,强调的是“面对”,而不是“会与不会”。
香严智闲(二十三首)击竹偈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