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6 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教学重点: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教学方法:师生讨论,领悟、鉴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地坛与我。

行不行?不行。

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坛有关。

写这样题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三、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四、课文研读: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

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一一“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

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2、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

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

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

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地坛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思考了为什么活下去和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化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讨论,明确文本所涵盖的内蕴,不断拓展延伸思考。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贯穿的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本文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就要创造条件,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理解苦难,体味人生。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本篇语言恳切优美,饱含感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教师应紧扣“语文”特色,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张有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教学难点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同上。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生活图片、年迈母亲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2.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

2.领悟母爱,在读懂母亲的基础上读懂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传说中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土地上漫游,寻找通往家园的路。

人,站在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飞奔的星球上,也在苦苦思索人生的目的。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如是说:寻找精神家园,返回精神故乡。

精神家园,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在寻找,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

精神家园在哪里?哪儿都没有。

一次次听到鸡鸣犬吠,一次次看到绿阴阡陌,而这些又如同天空飘着的云,很快便幻灭消失。

精神家园,仿佛美丽的太阳城,迷人而又遥不可及,却又能给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学生已经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第2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第2课时)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

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我与地坛》6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我与地坛》6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②“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太阳……”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

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

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

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可提示学生逆向思考)荒芜并不衰败。

“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生命的启示:荒芜但不衰败——生生不息③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还有什么地方?明确:六个譬如。

作者在古园中思考什么?如何理解作者和地坛之间的关系?明确:1、为什么生与死?2、怎样活。

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地坛已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3、课上诵读课文景物描写部分并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二,重点点拔)明确: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例析)三、课堂小结:《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

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二教案背景介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一直认为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地坛文化作为一篇重要的阅读材料,对于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十分有帮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地坛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案。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地坛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地坛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产生对地坛文化的兴趣并了解地坛文化的大致内容。

第二步:课文解读1.第一遍朗读课文,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了解地坛文化的基本情况;2.第二遍朗读课文,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点,分析课文具体内容,以此来深入了解地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3.第三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地坛文化在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步:文本解剖分小组让学生聚焦课文的一个段落,要求他们通过阅读、讲解、思考的方式,找出段落主题和主旨,理解文中难点,并总结文中形成段落的手段。

第四步: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地坛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个主题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各自的想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总结提高通过展示相关文化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地坛文化兴趣;引导学生对地坛文化的分类总结,加深印象,并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查找、翻译和编辑地坛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对地坛文化进行评价。

教学效果在该教案的实施中,我发现学生对地坛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地坛文化的历史和地位,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后的评价中,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趣有益的地理课。

结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详案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详案苏教版必修2一、导入师:(屏幕显示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生活照)请你仔细观察,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眼中的史铁生。

师:一个双腿瘫痪的人不是愁眉苦脸而是能露出如此灿烂的笑容呢?难道这种残疾是与生俱来的,以至于他安于现状了吗?作者没有残废之前是怎样的?(屏幕显示史铁生插队时的照片)21 岁的史铁生意气风发地行走在田野上,歌呼于天地之间,却突然双腿瘫痪了,这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瞬间摧垮了他站立的姿态和骄傲的心。

现在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史铁生,你会怎么做呢?史铁生又是怎么做得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去感受他双腿瘫痪之后走出困境的艰难的心路历程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二、文本赏析,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师:速读课文,说说史铁生走进地坛时处在怎样的人生困境中?——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失魂落魄师:在自己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绝望中的史铁生在苦苦挣扎,他无意中闯进了地坛,一呆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来他苦苦思索了什么问题?——是不是该去死?为什么要出生?怎样活?师:他想明白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师:作者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么是谁帮助他想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地坛。

师:地坛给了他很多的生命启迪,以至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说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屏幕显示)师:地坛究竟给了史铁生怎样的生命启示呢?请结合文章第3、5、7 小节关于地坛景物描写中的片段进行品读和赏析。

第一处景物描写:师:作者第一次进入地坛,他看到的是怎样的地坛?首先由老师为大家配乐诵读一下,希望大家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本文的景物当中,更充分地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必修2学案:第1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苏教版必修2学案:第1单元 我与地坛(节选) Word版含解析

我与地坛(节选)[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祈祷..(qí)(dǎo) 坍圮..(tān)(pǐ) 恍惚..(huǎnɡ)(hū) 蝉蜕.(tuì) 嘈.杂(cáo) 窸窸窣.窣(sū)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剥⎩⎨⎧剥.蚀(bō)剥.花生(bāo ) (2)熨⎩⎨⎧熨.帖(yù)熨.烫(yùn ) (3)帖⎩⎨⎧妥帖.(tiē)请帖.(tiě)字帖.(tiè) (4)宿⎩⎨⎧宿.命(sù)一宿.(xiǔ)星宿.(xiù) 2.语境辨析法(5)当人们在叫喊声中沿着楼梯下撤时,大厦的墙壁在颤.(zhàn)栗和扭曲中开始出现裂缝,蒸汽管道也开始破裂。

面对此情此景,她紧张得连声音都在颤.(chàn)抖。

(6)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jí)不堪,她心里稍有些慰藉.(jiè)。

二、写对字形(1)⎩⎨⎧tǐnɡ(挺)拔tǐnɡ(铤(挺))而走险 (2)⎩⎨⎧sì(肆)意yì(肄)业 (3)⎩⎨⎧cānɡ(沧)桑悲chuàn ɡ(怆)寒chen (伧(碜))(4)⎩⎨⎧cù(猝)然去世鞠躬尽cuì(瘁)面容憔cuì(悴)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坚韧·坚忍坚韧:指坚固有韧性,刚强不屈。

坚忍:指坚持而不动摇,指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能忍受得住。

前者多用来形容人的个性、意志,特别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下,具有能够坚持而不动摇的毅力,决不改变自己的意志。

后者表现为坚强且不易被困难和挫折压垮,历经无数次磨难却依然努力不懈的精神。

(2)祈求·乞求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乞求:请求给予。

有时强调低三下四地请求。

前者多指精神方面的心理活动。

后者多指要求物质方面的施舍,也用于请求别人的宽恕等。

(3)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指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摘要:新理、新感悟历程,人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痛苦、无奈与无助,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觉)儿子再也熬不住了懂得母亲已不及了 </【教学目标】、了作者残疾地坛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新感悟历程、理母爱深沉伟和孩子痛悔3、品味深沉绵密语言特色【教学难、难】、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美、咀嚼母爱对我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构性【教学设想】这是片课教师引导学生通速把握概要通细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深邃【教学程】课、导入人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痛苦、无奈与无助当史铁生以己对世界独有感觉、体悟、认知基础对生命存进行真思和审美观照我以外世界就成我世界独语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史铁生心深处世界用心灵丈量他从痛苦挣扎而出脚步二、速带问题迅速课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我进入地坛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两条腿残废初几年我不到工作不到路忽然几乎什么都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仅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世界另世界问题、当作者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如何?他想人什么要出生现是否应该马上死以及如何活着问题人出生是上帝交给人事实不受人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他摆脱了杀念头走出了死亡阴影指导我连几专心致志地想关死事也以样耐心和方式想我什么要出生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可以辩论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件事实候已顺便保证了它结所以死是件不必急成事死是必然会降临节日剩下就是怎样活问题了这却不是某瞬就能完全想透、不是次性能够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魔鬼或恋人三、详地坛是如何助作者走出困境?从课景物描写体会地坛对作者影响、四多年里它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朱红坍记了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坦荡那太阳循着亘古不变路途正越越也越红满弥漫沉静光芒人更容易看到并看见己身影地坛等待我临四多年里除了身上所有人工雕琢磨灭了身上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真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真相又我入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夕阳让我满沉静看到、认识己、蜂儿如朵雾稳稳地停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想透了什么身疾行而;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只蝉蜕寂寞如空屋;露水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地坛向我展示了鲜活灵动生命世界让我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生命主体都有它身价值都有属它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生命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体生命都有属己那份生命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3、譬如祭坛石门落日寂静光辉平铺刻地上每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落寞群雨燕便出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哪儿做些什么、然又都到哪儿了;譬如那些苍黑古柏你忧郁候它们镇静地那儿你欣喜候它们依然镇静地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那儿从你没有出生直到这世界上又没了你候;譬如暴雨骤临激起阵阵灼烈而清纯草木和泥土气味让人想起无数夏天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播散着熨帖而微苦味道地坛不断地变化显现出永恒面让我感受到生命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随着旅游业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身力量每细微处渗透出直达人心深处无论赋予万物生机太阳还是群高歌雨燕;无论是孩子脚印还是默默伫立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芬芳甚至秋风忽至落叶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博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地毯上留下了只属己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离与临;所有这切都鉴证了生命身律动真实四、研作者说地坛离我很近或者说我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很近以我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离地坛很近以地坛心向外辐射延及我二者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生命按常态进行然是以心二十岁突至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直下他了排心苦闷与困惑到地坛又地坛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新认识树立起己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生命地坛已成他精神灵魂栖息所五、由轻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情境感受地坛沉寂、荒凉、萧瑟表面下蕴藏着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生命感六、作业、写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迹工整、写规晚习下课前上交、预习二部分⑴出关母亲心理活动语句⑵作者对母亲态历了哪几阶段?【板】(用幻灯片或可见表现效较)我与地坛史铁生雕饰琉璃剥蚀朱红淡褪突然残废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陷入人生困境显真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坦荡生存还是死亡生命有蜂儿、蚂蚁、瓢虫得其乐情趣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永恒景生命永恒太阳、雨燕成心灵美孩子脚印、苍翠古柏夏雨气息、秋叶味道二课、导入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人遭遇渐渐看清了生命体必然真相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可以辩论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事实;上帝交给我们这件事实候已顺便保证了它结所以死是件不必急成事死是必然会降临节日当他获得顿悟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人上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苦难是己双倍;他发现母亲爱原直像空气样弥漫他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二、体味母亲苦、请出并轻母亲心理活动(检预习)她知道我心里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里结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人那荒僻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不敢问因她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想我不会愿她限我所以她从这样要她知道得给我独处得有这样段程她只是不知道这程得要多久和这程尽头究竟是什么……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日子是他己如他真要那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我承担她有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儿子这是她唯儿子;她情愿截瘫是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哪怕己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条路走向己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儿子终能到这样母亲定是活得苦母亲、什么作者要说这样母亲定是活得苦母亲?她理儿子知道这种候应该让他己出走走老呆里反而不;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要己想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母亲对孩子能、刻骨铭心爱她又无法不儿子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痛苦、惊恐当只要儿子不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她想问儿子心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压力而终不敢问她还希望儿子能够到条实现人价值路走向他己幸福但这其又有多少成功可能呢?她心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是我己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形色痛苦她不但要随准备接受儿子杀噩耗还要想儿子今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作者说这样母亲定是活得苦母亲三、体会我懂得与悔、早先候我对母亲爱是什么态?出相应语句⑴那她儿子还太年轻还不及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心以己是世上不幸不知道儿子不幸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儿子沉浸己痛苦不及母亲想甚至不及体会到母亲痛苦处用她儿子而不用我三人称替换了人称采用了种远观态表现了对己否定⑵曾有多回我这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我她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地这子里她就悄悄身回我看见几次她背影我也看见几回她四处张望情景她没看见我我已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看她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到我有回我坐矮树丛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到我;她人子里走走我身旁走我常呆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了多久还要多久我不知道什么我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候捉迷藏这也许是出长了男孩子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儿子面前从不表现出己担忧当她迟迟等不到儿子就子里不到儿子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己心想让儿子回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倔强、羞涩等复杂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心等到己能懂得母亲候却已不及了(轻声齐划线部分)、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回想己初写说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那般单纯但如他样愿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全部动机占了很比重我头说发表候我说次获奖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母亲还活着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己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亮色作微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到条通向己幸福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志面对艰难命运3、记录了母亲离我摇着轮椅天作者什么要这么写?摇着轮椅慢慢走又是雾罩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白昼我只想着件事母亲已不了老柏树旁停下草地上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午又是乌儿归巢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句话可是母亲已不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明白母亲不能再这我了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每角落切都像往常样但是母亲却已离开了我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我了我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我焦灼与茫然到我已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爱对我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不及了四、轻这部分段仔细品味句话深情多年我头次识到这不单是处处都有我车辙有我车辙地方也都有母亲脚印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我生命重要性我每寸进步都凝聚着母亲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心母亲关爱像颗会发芽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潜滋暗长直到有天成熟了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爱原已长成了棵苍翠松柏直我遮风挡雨我顿悟与这部分首段现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跑到地坛曾给母亲出了怎样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诠释五、作业、《课外》《我与地坛》其余部分并且写三部分、完《我与地坛》全试回答常地坛都有哪些人他们什么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异并我国传统化出地母根【板】理儿子沉浸己痛苦母亲担忧却不敢表现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觉)儿子再也熬不住了懂得母亲已不及了。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我与地坛一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自读程序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6 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教学重点: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教学方法:师生讨论,领悟、鉴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地坛与我。

行不行?不行。

这篇文章写的是我与地坛及人和事,“我”是主动的,生命遭到厄运,是“我”主动到地坛这个“宁静”的地方去,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整整十五年,是地坛给了“我”关于生命的启迪,这篇文章后面部分写到其他人和事都与地坛有关。

写这样题目的文章一定要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简介作者:(多媒体显示)三、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心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四、课文研读: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

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荒芜但并不衰败”。

哪些文字揭示了故园的特点,指名学生朗读第3节,第5节,第7节有关文字,体会语言的特点。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

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2、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

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生命。

请学生回忆有关生死的名人名言。

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

”地坛——精神家园。

3、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讨论:(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六、母爱感言1、《懂你》(多媒体播放),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

示例: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纪伯伦)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七、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

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

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越条件,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

(下课)教后感: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

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

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

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

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

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第二课时一、导入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

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

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

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