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宇宙航行教案

合集下载

《6.5 宇宙航行》教案

《6.5 宇宙航行》教案

一、著名物理学家、被誉为“宇宙学之王”的史蒂芬·霍金在2011年接受著名的知识分子视频共享网站BigThink访谈时,曾预言:“由于人类的贪婪本性以及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

”【霍金图片】这个预言有多少科学依据,可信度如何我们并不知晓,但是它确实再度引发了人们的“末日情绪”,担心就像电影《2012》那样世界末日的到来。

【2012图片】的确,“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所以我们自诞生伊始就不断的向往宇宙航行【板书标题】。

中国古代的飞天梦寄托在“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的故事中;西方的飞天梦则寄托在哈利波特神奇的魔法扫帚里。

【图片】但这都只是神话与想象,真正给飞天插上翅膀的是我们的老朋友牛顿。

(1)牛顿对人造卫星的描绘是这样的【板书】:在地球上某一位置架设一台大炮,以不同的发射速度【板书】发射炮弹。

发射第一颗炮弹,飞出做抛体运动,一段时间后落回地面;增大炮弹的初速度,炮弹飞行的距离更远些;继续增大初速度,直到某一临界值v1,会发生什么呢?这颗炮弹将不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环绕地球运转的人造卫星【flash】;那么这颗由牛顿大炮打出的卫星环绕地球飞行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呢?(2)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动力学原因【板书】: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需要向心力,二、发射速度:那这样的发射速度就称为“第一宇宙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物体可以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我们继续增大发射速度,当达到第二个临界值叫做“第二宇宙速度”;接着增大发射速度,当速度达到第三个临界值v3=16.7km/s时,这颗炮弹就环绕着银河系中心——银心做圆周运动了,这个临界速度v3就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flash】在以上飞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颗卫星从环绕地球,变成环绕太阳,环绕银心,围绕的中心天体越来越亮,所以是一个“弃暗投明”的过程。

它在旅途中经历了三次换挡,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三档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

6.5宇宙航行说课稿教学设计

6.5宇宙航行说课稿教学设计

6.5《宇宙航行》说课稿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6章第5节《宇宙航行》。

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课标: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

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这就要求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环绕速度,会通过公式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为什么人造卫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学生还应该知道什么是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什么情况下卫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教材:本节课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和人造卫星的速度问题。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节课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气象卫星与天气预报,卫星定位系统与自动导航汽车等,更值得大家瞩目的是:我国在近几年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舟号”系列宇宙飞船,圆了国人盼望已久的飞天之梦,为以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2).理解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并能够准确阐述其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原因;3).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并能推导第一宇宙速度;4).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航天员与记者”模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合理表达能力;2).学生在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世界航天发展史和中国航天发展史”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造卫星环绕速度的求解。

难点:对人造卫星发射原理的理解四、教法和学法教法:创设情景法,问题教学法、引导法,探究法、展示结果(黑板展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结合。

6.5宇宙航行(教案)

6.5宇宙航行(教案)

通榆一中落实教学模式公开课教案1、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1)发射速度: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同步卫星所谓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同步卫星必须位于赤道上方距地面高h处,并且h是一定的。

同步卫星也叫通讯卫星。

由)(4)(222hRTmhRMmG+==π得RGMTh-=224π(T为地球自转周期,M、R分别为地球的质量,半径)。

代入数值得h=3.6×107m。

3、尽管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所发射航天器的数量和种类、性能和寿命、运载和应用等方面。

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空间局在行星际探测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而我国才刚刚起步;我国基本传感器、基本元器件和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导致我国的航天产品在性能、质量与可靠性、长寿命、经济性等方面,都还竞争不过发达国家;在航天器功能运用方面差距较大。

这些差距的存在,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关。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发射的卫星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许多产品难以形成规模。

到2004年12月31日,全世界共发射各类航天器6297颗,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发射的,我国所占的比例很小。

、前苏联、俄罗斯平均每年发射72颗航天器,占全世界的54.6%;美国平均每年发射35颗,占全世界的26.9%;欧洲空间局为5颗,占全世界的4.0%;中国和日本同为1.9颗,各占全世界的1.4%。

我国的第一颗卫星在国际上是第1368颗卫星。

在我国发射的航天器中,全都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而苏联/俄罗斯、美国和欧洲空间局都发射了大量的行星际探测器。

6.5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

6.5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

《6.5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引导万有引力定律的综合应用,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新教材增加了人造地球卫星从提出设想到成功发射的历程,并且揭示了人造地球卫星在通信、导航、收集气象数据和其他许多领域内的应用,加强了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使学生更加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体现了新课标的总体目标要求.通过了解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学中要继续深化学生对这些定律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由于本校学生运算能力不强,教学中要避免复杂的计算和太繁复的物理情景。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应该:1.分析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2. 通过小组讨论、计算,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3. 通过课内交流、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理解掌握人造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及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4. 了解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及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视频、动画、网上资源、多媒体技术.【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教学难点:区分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学法指导】注意掌握规律,重点突破,重视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新课引入1、知识回顾:利用微视频深入了解重力、地球表面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的关系2、新课引入:由小组代表利用PPT带领同学们共同了解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本环节设计目的:1.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方便后面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通过介绍人造卫星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人造卫星规律的探究1、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教师:卫星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运行的线速度叫做环绕速度(运行速度)那么什么力提供向心力?表达式是什么?学生:万有引力教师:轨道半径增大,线速度有什么变化?合作探究一:地球质量约为M≈6×1024kg, 地球半径约为R≈6.4×106m, 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

课题:§6.5 宇宙航行
一、教材分析
《宇宙航行》为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第五节。

本节介绍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地球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以及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航天领域方面的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航天知识。

通过梳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促进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建模的过程与方法
(2)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梳理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促进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概念及其推导
四、教学难点
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六、教具
摆球、课件
七、教学过程
八、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学习航天方面的知识。

6.5宇宙航行教案

6.5宇宙航行教案

第5节 宇宙航行(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人造卫星的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难点:人造卫星的规律 【新知梳理】1.第一宇宙速度是指物体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的速度,大小为 7.9 km/s ,也叫做 环绕速度 ;2.在地面附近发射飞行器,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而小于 11.2 km/s ,飞行器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不是圆,而是 椭圆 ;当物体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1.2 km/s 时,飞行器会克服地球引力,也就是地球对飞行器产生的引力小于飞行器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它将永远离开地球,我们把这个速度叫做 第二宇宙速度 ;达到第二宇宙速度的物体还受到太阳的引力。

在地面附近发射一个物体,要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外,必须使它的速度等于或大于 16.7 km/s ,这个速度叫做第三宇宙速度。

【合作共探1】宇宙速度的计算例1. 假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的半径增大到原来半径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A.2倍B.12倍C.12倍 D .2倍答案:B 【思路感悟1】宇宙第一速度的推导公式GMv r【检测反馈1】星球上的物体脱离星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称为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

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 2与其第一宇宙速度v 1的关系是v 2=2v 1。

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16,不计其他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 C )A .grB .16gr C .13gr D .13gr 【合作共探2】人造地球卫星的规律例2.在圆轨道上质量为m 的人造地球卫星,它到地面的距离等于地球的半径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A .卫星运动的线速度为2RgB .卫星运动的周期为4π2R gC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为12gD .卫星的角速度为12g2R答案:BD 【思路感悟2】向心加速度的四种基本表达式【检测反馈2】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DA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3GMT 24π2 B .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G MmR2D .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释疑拓延】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 小球落回原处。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知识准备1、简要介绍太阳系结构及各行星基本信息,如行星轨道、卫星、大小、状态等。

2、了解荷兰天文学家哈勃的研究成果,即哈勃定律和宇宙膨胀的概念。

3、了解航天器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特点及其结构。

2、掌握哈勃定律及其在宇宙学中的作用。

3、了解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

4、了解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介绍宇宙的无限大,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人们对于宇宙的好奇心。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哈勃定律和宇宙的膨胀(15分钟)介绍哈勃定律和宇宙的膨胀,这是宇宙学的基础理论。

引出探索宇宙的重要性,从而讲解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

介绍航天器的类型和用途,主要包括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空间站、载人飞船、探测器等。

结合现实生活和实例进行讲解。

介绍太阳系和宇宙探索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宇宙的未知领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总结知识点和教学重点。

四、教学方式1、讲解和演示结合。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课件。

3、学生讨论和思考。

五、教学评估1、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并回答,以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宇宙探索相关的内容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知识。

2、在讲解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教育,让学生有探究和思考的精神。

3、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课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4-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6.5宇宙航行4-人教版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宇宙航行》系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五节,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五章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在第六章前面四节已经充分掌握了万有引力与行星间的引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是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相应的推断,固本节课应使用探究性教学,从易到难,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课堂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2)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3)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具:投影仪、计算机四、设计理念学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这是本课件设计的基本理念。

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人造卫星原理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上采用理论探究法:在设计中突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通过设疑→思考→启发→引导这样一条主线,激发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来掌握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设计13:6.5 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13:6.5  宇宙航行

应是球面。

教师:如果不断增大抛出的速度,可能出现什么现象?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合理外推,科学假设,是认知未知事物的的一种科学方法。

那么由以上事实基础,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想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想法居然与牛顿当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是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卫星发射原理。

播放牛顿关于卫星发射原理设想的视频:陈述牛顿的设想:从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上将物体水平抛出,速度越大,落地点就越远。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抛出的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将学生猜想与牛顿的设想作对比,作出肯定,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2、三种宇宙速度教师:从牛顿提出大胆的设想到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经历了近三百年,为什么呢?因为发射卫星的速度太大了,当时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制造这么高速的物体。

那么,最少以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它才会绕地球运动不会落下来?(提示:将卫星绕地球运动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学生自主推导:设地球和人造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和m,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卫星的运行速度为v。

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代入数据得v=7.9km/s教师: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它也是发射一个物体,使其成为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若以第一宇宙发射一个物体,它将在贴着地球表面的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

那么,如何使物体的速度达到7.9 km/s 呢?利用三级火箭为运载工具使卫星飞出地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已经用了几十年了、危险性大、代价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希望大家今天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知识,将来发明更安全,更高性能的发射系统,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卫星会怎样运动?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卫星的发射速度比7.9km/s大一点,地球的引力将不足以为其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开始做离心运动。

修二:65宇宙航行教案

修二:65宇宙航行教案

山东省临猗中学校高中物理必修二:6-5宇宙航行教案一.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1)知识特点:人造卫星是高一新教材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新教材的编排与原教材相比,稍有变动:①由选修内容改编为必修内容;②删掉了原材料中的“人造卫星的应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的内容;③加入了“向不同轨道发射卫星,火箭克服地球引力而做功不同”问题的分析;④把第一宇宙速度v=的推导放入课后的习题中。

新教材针对高一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删减了部分内容,重点突出了“宇宙速度”的教学,并加强了逻辑的严密性。

(2)知识地位:人造卫星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应用的一个实例,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见证,体现了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了解现代科技知识的一个极好素材。

教材不但介绍了人造卫星中一些基本理论,更是在其中渗透了很多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物理方法。

因此,本节课是“万有引力定律”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3)教学内容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材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人造卫星”是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是随时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而教材内容在这一方面又是相对陈旧、滞后的。

为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可组织一些课后调研活动。

2、学生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大多是90年出生,17岁已经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比较起成年人来还不及,尤其是对知识体系条理性掌握,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第六章息息相关,不同水平的学生学起来认知程度不一样。

从认知特点及思维规律来看,学生容易接收表象、浅显的知识,不易接收推理性强、易混淆的知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4、教学目标确立(1)知识目标①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②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③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④知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物体发生失重现象的原因。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2)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了解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探究宇宙航行技术的发展;3)启发学生关于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3. 情感目标通过宇宙航行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人类探索宇宙的神秘和伟大,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教学难点: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解说结合课件展示通过老师的解说和课件的展示,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技术,直观地展示相关图表和实验过程。

2. 示范操作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引导学生了解航天器的结构和功能,并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宇宙航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宇宙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渴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宇宙航行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是如何进行宇宙航行的吗?”,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主题。

2. 探究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通过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宇宙航行的发展历史、重要事件和成就,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探讨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解说和课件展示,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行器的发射、轨道、变轨、返回等基本原理和技术。

4. 分组讨论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和参考书籍,讨论航天器的分类和功能,展示各自的成果,并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

6. 总结课程内容通过小结的形式,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邀请学生分享对宇宙航行的认识和体会,激励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教学设计11:6.5宇宙航行

教学设计11:6.5宇宙航行

6.5宇宙航行课时:一课时教学重点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说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2.关心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不仅解决了天上行星的运行问题,也为人们开辟了上天的理论之路.现代火箭航天技术先驱、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绝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三级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旅行者1号”,人类开始迈入航天时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载人航天时代.那么,多大的速度才能使物体不再落回地面,而使其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呢?学习本节内容之后便可解决上述问题了.推进新课一、宇宙速度问题探究:1、在地面抛出的物体为什么要落回地面?2、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 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3、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如何变化?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还能否落回地面?若不能,此速度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若此速度再增大,又会出现什么现象?4、什么叫人造地球卫星?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大胆猜测.结论:1.平抛物体的速度逐渐增大,物体的落地点逐渐变大. 2.速度达到一定值后,物体将不再落回地面.3.物体不落回地面时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所受地球的引力恰好用来提供向心力,满足GMm r2=mv 2r v =GMr. 4.若此速度再增大,物体不落回地面,也不再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不能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从而做离心运动,轨道为椭圆轨道.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出:1.人造卫星: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时,此物体成为地球的卫星. 2.卫星轨道:可以是圆轨道,也可以是椭圆轨道.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在赤道平面内(如同步卫星),也可以和赤道平面垂直,还可以和赤道平面成任一角度.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3.卫星的种类:卫星主要有侦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勘测卫星、科学研究卫星、预警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种类.4.卫星的运行: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卫星的轨道可视为圆形,这样卫星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1)教材在推导卫星的运动速度的时候,选取的卫星轨道的形状是什么?卫星的所有轨道都是这种形状吗?2)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向心力从何而来?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动力学方程是什么? 3)请关闭书本后推导出卫星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表达式4)如果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而不落回地面,它的速度大小与卫星离开地面的高度的关系是怎样的?能否根据这个关系得出结论,将卫星发射得越高越容易?为什么? 5)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是多少?6)在地面附近的物体要成为卫星而不落回地面,必须给它至少以多大的速度才行?这个速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设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 ,线速度大小为v ,角速度为ω,周期为T ,向心加速度为a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得 G Mm r 2=ma =m v 2r =mrω2=mr 4π2T2 所以,卫星运行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半径的关系分别为: v =GMr,ω=GMr 3,T =4πr 3GM. 问题讨论:1、能不能发射这样的地球卫星,它绕地球的轨道平面不经过地球的球心?为什么?2、人造卫星的轨道平面有何特点?你知道为什么吗?3、为什么实际的卫星轨道只能大气层外?地球同步卫星的含义是什么?4、为什么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平面一定和地球的赤道平面重合? 关于地球同步卫星 对同步卫星有什么要求?周期T 、轨道面、半径 r 、运行速度 v 、绕行方向 地球同步卫星如果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转动方向也相同,从地面观察这种卫星好像静止在空中一样,这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6.5宇宙航行教案

6.5宇宙航行教案

6.5 宇宙航行教案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何应用?2、如何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能否计算环绕天体的质量?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引入新课:在高山上水平发射一颗炮弹,初速度越大,运动的情况如何?如果速度再大,又将如何?教师引入牛顿的人造卫星的原理图。

(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牛顿曾依据平抛现象猜想了卫星的发射原理,但他没有看到他的猜想得以实现。

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把牛顿的猜想变成了现实。

一、第一宇宙速度:①解法一:在地球表面究竟用多大的速度将物体水平抛出才会使物体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呢?设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质量分别为m /、m, 卫星到地心的距离是r ,卫星的环绕速度为v :r v m r Gm m 2/2/=,rGm v /= 从上式可以看出:卫星距地心越远,它的运行速度越慢。

但必须说明的是:虽然距地面高的卫星运行速度比靠近地球表面的卫星运行速度小,由于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

因为向高轨道发射卫星,火箭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做的功更多。

对靠近地面的人造卫星,可以认为它的轨道半径r 近似等于地球的半径R ,在上式中把 r 用R 代入,可得:skm s m R Gm v /9.7/1037.61089.51067.662411/1=⨯⨯⨯⨯==- 这就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叫第一宇宙速度。

(完整word版)6.5宇宙航行教案

(完整word版)6.5宇宙航行教案

6.5宇宙航行【教材分析】本节在圆周运动及万有引力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并介绍了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基本理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

【教学目标】1.了解牛顿对于人造卫星的猜想2.会分析人造地球卫星的受力、运动情况3.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掌握从近地卫星推算得到第一宇宙速度的过程【重点、难点】重点:人造地球卫星的受力、运动情况分析难点:卫星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的辨别【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万有引力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节内容就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匀速圆周运动的一些问题。

宇宙航行,从很早之前人类就有探索宇宙的欲望,我们的先辈们也在不断地努力尝试。

而真正的太空时代开启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这个是1970年我们中国发射的东方红一号。

我们说这些人造卫星开启了我们的太空时代,迈出了宇宙航行的第一步,那人造卫星的构想从何而来呢?//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具体事例进行新课导入(2min)师:最早提出人造卫星这一构想的是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牛顿。

他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猜想。

从高山上水平抛出一个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根据平抛运动的知识可以知道落点会一次比一次远。

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应该不再落回地面,而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大家来分析一下这里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时候受力情况。

生:仅受到一个万有引力师:方向呢?生:地心与物体的连线上师: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时候仅受到一个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这种情况下对于卫星的轨道有什么要求?我们请同学来判断一下下面这几种轨道能否成为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PPT展示)生:(判断)师:(追问为什么轨道D不行)请你总结一下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特点。

生:过地心师:总结的很好。

09.04.08高一物理《6.5宇宙航行》参考教案

09.04.08高一物理《6.5宇宙航行》参考教案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v3=16.7km/s
三、地球同步卫星 1、地球同步卫星是指其公转周期和地球自转的周期相等的卫星。地球 同步卫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周期一定—24h 方位一定--赤道上空 高度一定--3.6×107m 2、人造地球卫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靠人工进行资源调查,速度慢、 效率低,调查和开发一个矿藏一般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利用人造卫星 进行调查,它一天绕地球转十几圈,在高空拍下卫星照片,回收下来,可 以大面积了解全局,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对北京以北十六万平方公里地 区的一次卫星勘察,就找到七个成矿预测区。 电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 手段。但是电视靠中继站转播,每隔 50km 就要建一个中继站,这要耗费大 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利用卫星传播,象我们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要 一颗同步通信卫星,边远地区也可以收看首都的电视节目。1984 年 4 月我 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为我国通信事业的现代化开拓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1986 年 10 月我国开始利用通信卫星进行电视教育广播。
教学难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并辅以多媒体演示
教学用具
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 1 课时:新授,第 2 课时:习题)
教学步骤
在科学技术欠发达的古代,"嫦娥奔月"只能是美丽的传说。1957 年 10 月 4 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人类的航天
导 新纪元;1961 年 4 月 12 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 入 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1969 新 年 7 月 20 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 号飞船的 课 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

学案4:6.5宇宙航行

学案4:6.5宇宙航行

6.5宇宙航行【学习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解运行速率、角速度、周期和向心加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突破】重难点一、人造地球卫星1.牛顿的设想如图所示,当物体的初速度足够大时,它将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再落回地球表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人造地球卫星。

2.原理一般情况下可认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提供,即22GMm mr rv,则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v=。

重难点二、宇宙速度数值意义第一宇宙速度km/s卫星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km/s使卫星挣脱引力束缚的最小地面发射速度第三宇宙速度km/s使卫星挣脱引力束缚的地面发射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近地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具备的速度,即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

2.决定因素由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式v=GMR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值由中心天体决定,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M 和半径R ,与卫星无关。

3.理解(1)“最小发射速度”: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困难,因为发射卫星要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

近地轨道是人造卫星的最低运行轨道,而近地轨道的发射速度就是第一宇宙速度,所以第一宇宙速度是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速度。

(2)“最大环绕速度”:在所有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最小,由G Mm r 2=m v 2r 可得v = GM r,轨道半径越小,线速度越大,所以在这些卫星中,近地卫星的线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大环绕速度。

二、人造地球卫星 1.卫星的轨道(1)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

(2)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时,地心是椭圆的一个焦点,其周期和半长轴的关系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

(3)卫星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时,由于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而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地心必须是卫星圆轨道的圆心。

学案6:6.5 宇宙航行

学案6:6.5 宇宙航行

6.5 宇宙航行【学习目标】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正确理解人造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一、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椭圆轨道,也可以是圆轨道.1、椭圆轨道:地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圆轨道: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由于万有引力指向地心,所以卫星的轨道圆心必然是地心,即卫星在以地心为圆心的轨道平面内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总之,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可以与赤道平面成任意角度,但轨道平面一定过地心。

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时,称为赤道轨道;当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时,即通过极点,称为极地轨道,如图所示.二、地球同步卫星1、定义: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又叫静止卫星.3、六个“一定”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h.③同步卫星的运行角速度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④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上,即所有的同步卫星都在赤道的正上方.⑤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h= 3. 6×104 km.三、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跟轨道半径r的关系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 )1、由G Mm r 2 = ma n 得a n = G Mr2 ,则r 越大,a n 越小。

2、由G Mmr 2 = m v 2r 得v =rGM ,则r 越大,v 越小.对于近地卫星(r =R 地)的线速度v =地R GM=地R g =7.9km/s ,即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大速度,也是发射卫星的最小速度.3、由G Mmr 2 = m ω2r 得ω=3rGM ,则r 越大,ω越小. 4、由G Mm r 2 =m (T π2)2r 得 T =GMr 324π,则 r 越大,T 越大.对于近地卫星(r =R 地)的周期T=5063s≈84min ,其他所有卫星的周期都大于这个数值, 即该值是地球卫星周期的最小值.※人造卫星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所以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凡是和重力有关的现象都会消失. 四、三个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1)定义:又叫环绕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 =7.9km/s(2)推导: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卫星的质量为m ,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为r ,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v :2、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在地面上发射物体,使之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作用,成为绕太阳运动的人造行星或绕其他行星运动的人造卫星所必需的最小发射速度,其大小为11.2 km/s. 3、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在地面上发射物体,使之最后能脱离太阳的引力作用,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所必需的最小速度,其大小为 16.7 km/s.(1)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也是最小发射速度. (2)当在地面上以7.9 km/s<v <11.2 km/s 的速度发射卫星时,该卫星的轨道是椭圆,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三个宇宙速度分别为三种不同情况下在地面附近的最小发射速度.不同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不同.五、卫星轨道变化问题卫星从低轨道→高轨道:做离心运动,受力条件:提供的向心力(万有引力)< 所需向心力(m v 2r )卫星应加速才能变轨;卫星从高轨道→低轨道:做近心运动,受力条件:提供的向心力(万有引力)> 所需向心力(m v 2r )卫星需减速才能变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宇宙航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用具: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时代的新纪元。

我国在70年代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相继发射了多颗不同种类的卫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99年发射了“神舟”号试验飞船。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牛顿的设想
(1)牛顿对人造卫星原理的描绘。

设想在高山上有一门大炮,水平发射炮弹,初速度越大,水平射程就越大,可以想象当初速度足够大时,这颗炮弹将不会落到地面,将和月球一样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2)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的动力学原因。

人造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只受到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作用,人造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3)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

设地球质量为M ,卫星质量为m ,轨道半径为r ,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
2
2Mm v G m r r
=,
∴v = 可见: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线速度小。

提出问题:角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呢?
v r ω==

22T πω==可见: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角速度小,周期长。

引入:高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速度小,是否发射也容易呢?这就需要看卫星的发射速度,而不是运行速度
2、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
①推导:
问题:牛顿实验中,炮弹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发射,才能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半径为6370km 。

分析:在地面附近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即为地球半径。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2
2Mm V G m R R
=,
得:v =
又∵2
Mm mg G R = ∴s km gr /9.7==ν
结论:如果发射速度小于7.9km/s ,炮弹将落到地面,而不能成为一颗卫星;发射速度等于7.9km/s ,它将在地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要发射一颗运行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的人造卫星,发射速度必须大于7.9km/s 。

可见,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

②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最小速度,所以也称为环绕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
大小211.2/v km s =。

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脱离速度。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7.9km/s ,而小于11.2km/s ,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等于或大于11.2km/s 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

(3)第三宇宙速度。

大小:316.7/v km s =。

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11.2km/s ,而小于16.7km/s ,卫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成为一颗人造行星。

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等于16.7km/s ,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

3、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1)发射速度: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4、同步卫星
所谓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 ,同步卫星必须位于赤道上方距地面高h 处,并且h 是一定的。

同步卫星也叫通讯卫星。

由)()2()(22h R T m h R Mm G +=+π得:h=R GMT -3224π
(T 为地球自转周期,M 、R 分别为地球的质量,半径)。

代入数值得h=m 7106.3⨯。

5、梦想成真
(展示问题)
师: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那么梦想成真了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梦想成真”部分.
生: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火箭点火起飞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min ,然后重返大气层,安全降落在地面上,铸就了人类进入太空的丰碑.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阿波罗11号”成功登临月球,蛾人航天技术迅速发展.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人太空.飞船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中国已正式启动“嫦娥工程”,开始了宇宙探索的新征程.
6、例题分析
例1、有两颗人造卫星,都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行,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r 1:r 2=4:1,求这颗卫星的:⑴线速度之比;⑵角速度之比;⑶周期之比;
⑷向心加速度之比。

解:⑴由22Mm v G m r r =
得v =所以12:1:2v v = ⑵由22Mm G m r r ω=
得ω=所以12:1:8ωω= ⑶由2T πω=
得12:8:1T T = ⑷由2
Mm G ma r =得12:1:16a a = 例2、地球半径为6400km ,在贴近地表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速度为7.9×103m/s ,则周期为多大?估算地球的平均密度。

解:⑴2508784.8min R T s v
π===; ⑵由2
224Mm G m R R T
π= 得:33233 5.410/43M kg m GT
R πρπ===⨯
思考:能否发射一颗周期为80min 的人造地球卫星?
(三)课堂小结
人造地球卫星的动力学原因。

三个宇宙速度。

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四)布置作业
问题与练习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