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 教学大纲最新版资料

合集下载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言(1/2学时)【掌握】方剂学、方剂的概念。

【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历代医家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了解】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剂学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方剂与辩证论治(1/2学时)【掌握】治法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了解】治法与病证、治法与中药的关系。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1/2学时)【熟悉】“七方”、“十剂”的涵义。

【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掌握】组成方剂的目的;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药的涵义及其基本理论。

【熟悉】配伍的概念、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了解】常见药物配伍形式。

第五章方剂的使用方法(1/2学时)【熟悉】剂型的概念;常用剂型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汤剂的常规煎法和特殊煎法;药剂的服用时间和服药方法。

第六章解表剂(6学时)【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熟悉】1. 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桑菊饮。

【了解】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第七章泻下剂(4学时)【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麻子仁丸。

【熟悉】1. 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 济川煎、黄龙汤。

【了解】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舟车丸、增液承气汤。

第八章和解剂(4学时)【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熟悉】1. 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2. 痛泻要方。

【了解】达原饮、当归芍药散。

第九章清热剂(6学时)【掌握】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青蒿鳖甲汤。

【熟悉】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 1 理血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证、 4 十 分类、应用注意事项。 二 2 活血祛瘀、止血及其代表方。 理 血 剂
2
2 2 4 26
讲 1 掌握固涩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牡蛎散、四神丸、固
冲汤、固经丸等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九仙散、金锁 固精丸、易黄汤。 3 了解下列方剂:桑螵
2 22 48
讲 1 掌握祛暑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香薷散、六一散、清
暑益气汤等方剂。 2 了解下列方剂:清络饮、桂苓 甘露饮。
讲 1 掌握温里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理中丸、小建中汤、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吴茱萸汤、回 阳救急汤。 3 了解下列方剂:阳和汤。
配伍目的。
8 掌握汤、散、丸、膏、酒等常
用剂
9 熟悉方剂的服药时间和服药
方法。 型的制剂与应用。
讲 1 掌握解表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麻黄汤、桂枝汤、九
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
实 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
验 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止嗽散、升麻
葛根汤、败毒散。
3 了解下列方剂:香苏散、正柴
习方法。 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
况及其有代表性的著作。
3 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认识
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
意义。4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
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5 掌握方剂“君、臣、佐、使”
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
使”的具体含义。6 熟悉方剂的
三种变化形式,以及与方剂功
效、主治的关系。7 了解方剂的
讲 1 掌握安神剂的分类、功用、适 授 应证,以及朱砂安神丸、天王补
心丹等方剂。 2 熟悉下列方剂:酸枣仁汤。

方剂学 教学大纲

方剂学 教学大纲

《方剂学》(105040004)供中药学专业使用一、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方剂学是研究方剂基本理论和功效应用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包括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的组成和变化,介绍200多首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和临床应用。

2、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方剂配伍规律及60余首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应用。

课堂教学突出重点、难点,部分内容留作自学。

3、学时安排34学时。

4、教材选用情况教材选用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1学时)[基本内容]方剂的形成与方剂学的发展。

[基本要求]了解方剂学发展历史和几部代表性著作。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1学时)[基本内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常用治法。

[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了解常用治法的含义。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2学时) [基本内容]1、方剂的分类。

2、组方原则。

3、组成变化。

[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的分类方法。

2、重点掌握方剂的基本结构。

3、掌握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形式。

第四章剂型第五章方剂的服法(1学时) [基本内容]方剂的剂型和煎药、服药方法。

[基本要求]了解常用剂型和煎服法。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2学时) [基本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剂及其代表方。

[基本要求]1、理解解表剂的概念和使用注意。

2、掌握解表剂的分类。

3、重点掌握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的组成、功用及主治。

第二章泻下剂(2学时) [基本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分类和使用注意。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剂及其代表方。

[基本要求]1、理解泻下剂的概念和使用注意。

2、掌握泻下剂的分类。

3、重点掌握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的组成、功用和主治。

第三章和解剂(1学时) [基本内容]1、和解剂的概念、分类的使用注意。

方剂教学大纲

方剂教学大纲

《方剂学》课程教学大纲(Formula-ology)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32学时)周学时:2 学分: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中药学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

中药专业开设《方剂学》课程,目的是通过《方剂学》的讲授,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

本大纲根据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温州医学院教务处学分制教学计划,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的编写内容而制定,主要供四年制本科中药专业使用。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方剂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和临床各门课程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修课程。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参考书目:《医方集解》《古今名医方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本大纲将《方剂学》教学内容拟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中,除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外,要求掌握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等,并要求背诵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要求了解的方剂,要理解并基本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与中医临床各科的关系,掌握临床各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意义,并能记忆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21世纪教材)2024

中医方剂学教学大纲(21世纪教材)2024

引言: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21世纪中医方剂学教学的大纲,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概述: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专业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涉及中药的组方、方剂的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21世纪的中医方剂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提供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

正文内容:一、中医方剂学基本概念1.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对象2.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3.中医方剂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关系二、中医方剂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和体系2.中医药的药性与药理3.方剂的组成原则和经验总结4.方剂的性味归经与应用原则5.中医方剂学与现代药学的关系与结合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与方剂的制备技术1.中药材的挑选、鉴定和质量控制2.方剂制备的常用技术和方法3.方剂制备的标准化与规范化4.现代技术在方剂制备中的应用与发展四、方剂应用与临床研究1.方剂的应用范围与临床疗效评价2.方剂的临床研究方法与实践3.方剂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的应用4.方剂与西医药的结合应用五、中医方剂学教学与实践1.中医方剂学教学的目标与要求2.中医方剂学教材与教具的选择与编写3.中医方剂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4.中医方剂学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5.中医方剂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总结: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在21世纪的教育环境下,中医方剂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规范化的教学大纲,全面系统的教学内容,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有扎实中医方剂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同时,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中医方剂学,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做出积极贡献。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和内容绪言【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

【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3.学习方法和要求。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与治法【要求】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

【内容】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内容】介绍"七方"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病因、脏腑、治法(功能)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求】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运用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

【内容】1.掌握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2.掌握方剂运用变化的三种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第四章剂型和用法【要求】1.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与临床意义。

2.掌握汤剂的煎法3.熟悉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内容】1.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剂、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2.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3.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量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概率。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要求】1.熟悉解表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柴葛解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葳蕤汤、升麻葛根汤和香薷散。

中医七年制专业《方剂学》课程大纲--本部

中医七年制专业《方剂学》课程大纲--本部

《方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课程名称:方剂学Course:Formulae of Chinese Medicine课程编号:14132Course Number:14132适用学生:中医七年制Designed for: 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even years学分:4.5 总学时:77Credit: 4.5Class hour: 77实验学时:15Experiment hour: 15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Preparatory Courses:Basic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ateria Medica二、课程简介(Course Descriptions)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针灸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在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医七年制等专业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课程,具有一定中医基础功底后,在第四学期开设本门课程。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100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配伍的基本规律及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成方和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课程的综合,又是各门后续中医临床各科课程的理论基础,还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中医临床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Course Content and Arrangement)oks)1.推荐教材(1)李冀.《方剂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Recommended Teaching Materials:(1)LI Ji.Formulae of Chinese Medicine.China Press of TCM,20032.参考书目(1)清·汪昂撰,苏礼等整理.《医方集解》.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清·吴仪洛撰,史欣德整理.《成方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明·吴昆著,张宽等整理.《医方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ference Books:(1)Qing Dynasty.WANG Ang.Yifang Jijie.Arranged by SU Li.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6(2)Qing Dynasty.WU Yi-Luo.Chengfang Qieyong. Arranged by SHI Xin-De.People's Med 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3)Ming Dynasty.Yifang Kao.Arranged by ZHANG Kuan.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 -se,2007(4)WUANG Mian-zhi. The lectures on the prescription of Chinese material media of Pr -of.WANG Mian-zhi.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7五、考核与评价方式(Course Evaluation)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其最终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

中医药概论--方剂学大纲.

中医药概论--方剂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教学大纲(供汉语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使用)前言《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汉语言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起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36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了解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原则。

《中医药学概论-方剂学》学时数为28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教学要求及内容第十二章方剂学基本理论【目的要求】1.学习方剂学基本理论,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含义、方剂配伍的主要目的以及君臣佐使药的含义。

2.熟悉主要治法包括的内容、各法的含义、组方变化的情况。

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临床常用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4.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5.方剂的配伍目的。

6.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7.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8.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

9.介绍汤剂的煎药方法和服用方法,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第十三章常用方剂第一节解表方【目的要求】1.熟悉:解表方的概念、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汤、银翘散的组成、功效、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3.了解: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主要配伍意义。

【教学内容】1.解表方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注意。

方剂学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

方剂学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

《方剂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方剂学课程名称(英文):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方剂学科学分:5 总学时:90理论学时:90实验学时:0先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全科医师方向)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与中医临床各科的关系,掌握各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并能记忆一定数量的常用方剂。

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临床各科和以后进入医疗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本大纲将《方剂学》教学内容拟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在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中,除方剂相关基础知识外,其中有掌握的方剂105首;熟悉的方剂 55首;了解的方剂54 首。

要求掌握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义和临床常用加减变化等,并要求背诵方歌;要求熟悉的方剂,要理解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及配伍特点,并背诵方歌;要求了解的方剂,要理解并基本记忆其组成、功用、主治等内容,不背方歌。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上篇总论(6学时)1.基本要求(1)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其有代表性的著作。

(2)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认识理解“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意义,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3)了解历代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代表著作。

(4)掌握方剂“君、臣、佐、使”的基本结构,以及“君、臣、佐、使”的具体含义,熟悉方剂的三种变化形式,以及与方剂功效、主治的关系,了解方剂的配伍目的。

(5)掌握汤、散、丸、膏、酒等常用剂型的概念与特点。

(6)熟悉方剂的煎服法。

2.重点、难点:重点:八法的涵义、运用、使用注意;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难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3.说明:内容较多,应分清主次。

(二) 解表剂(6学时)1.基本要求(1)掌握:掌握解表剂的分类、功用、适应证,以及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等方剂 (8) 。

【免费下载】方剂学教学大纲

【免费下载】方剂学教学大纲

第五章 剂型 【要求】 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内容】 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以及 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液、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要求】 1、掌握汤剂的煎、服方法。 2、熟悉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 【内容】 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 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
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一类方剂,下同):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二类方剂,下同):香苏散、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4、了解(三类方剂,下同):正柴胡饮、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内容】 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的讲授方剂要点: (1)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和基础方。应阐明麻黄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 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的配伍意义。 (2)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应阐明桂枝汤 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调和营卫的配伍原理,进而阐明桂、芍用量 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主治的影响。同时,作为解表剂运用的通则,对桂枝汤的用法及其临床意义应进 行具体阐发。 (3)九味羌活汤是主治风寒挟湿而兼内有蕴热证的常用方,也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其 服法及剂型的变化均对其功效、主治均有影响。 (4)小青龙汤是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咳喘的常用方。应阐明方中麻、桂与芍药的配伍关系,以及 姜、辛、味在温化寒饮作用方面的配伍意义。 (5)香苏散以苏叶和香附相配,疏散风寒,理气畅中,为主治外感风寒兼有气郁不舒证之常用方。应 着重阐明方中苏叶和香附配伍的协同关系。 (6)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具有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用药特点,加 减得宜,可用于多种咳嗽。 (7)银翘散与桑菊饮皆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前者偏于疏表,后者偏于宣肺。应重点阐明银花与连翘、 荆芥与淡豆豉、桑叶与菊花、桔梗与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同时,引导学生从银翘散煎服法要求 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 (8)麻杏石甘汤为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的常用方,应着重阐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 协同意义以及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 (9)柴葛解肌汤功能解肌清热,为治疗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之常用方。 (10)败毒散与参苏饮皆为益气解表的常用方。但二方因组成配伍的不同,其功用有偏于解表、偏于 理肺的区别。尤应重视败毒散中人参的用量特点及配伍意义。 (11)麻黄附子细辛汤功能助阳解表,是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证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大寒犯肾所 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要重点阐明附子与麻黄、细辛配伍的协同意义。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2024

方剂学教学大纲(二)引言: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和应用等内容。

方剂学教学是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应用中药方剂的关键课程之一。

本大纲旨在明确方剂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一、方剂学基础知识1. 方剂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3.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方剂学的分类及其特点5. 方剂的命名方法和规范要求二、方剂学的组方原则1.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理论基础2. 方剂的组方规律及其应用3.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比例关系4. 方剂的药物性味组合和作用特点5. 经典方剂的特点和应用研究进展三、方剂学的配伍禁忌1. 方剂中药的类型和配伍规则2. 方剂中药的禁忌与相克问题3. 方剂中药的相宜与相互协同作用4. 方剂中药的适用病证和禁忌症5. 方剂中药的毒性与副作用防范措施四、方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践1. 方剂学在中医临床中的地位与作用2. 方剂学的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3. 方剂学在中医治疗常见病症中的实践4. 方剂学在中药调养与康复中的实践5. 方剂学在新药开发和研究中的实践五、方剂学教学的方法与考核1.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2. 方剂学教学资源和工具的应用3. 方剂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 方剂学教学考核的方法与标准5. 方剂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结语:通过对方剂学教学大纲的概述和正文内容的详细阐述,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方剂学的基础知识、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临床应用实践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方剂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方剂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

方剂学教学大纲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学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学习和基本要求。

3、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4、熟悉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3、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4、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有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径》、《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济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

总论第一章方剂与治法【目的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的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应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目的要求】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2、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教学内容】1、方剂配伍的目的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3、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第四章剂型【目的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表格.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表格.

第1章解表剂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九味羌活汤发汗就·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里热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加味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无汗身疼肢楚,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白而脉浮。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薄白,脉浮。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寒,苔薄白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正柴胡饮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证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苔白脉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发热,喘急,苔薄黄,脉数。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感冒风寒,邪郁化热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微洪。

【自考大纲】02975方剂学(一)

【自考大纲】02975方剂学(一)

02975方剂学(一)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的性质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临床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初步能力,为学习中医药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明确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2.掌握组方原则和方剂的运用变化及其对方剂功能主治的影响。

熟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了解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3.掌握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特别注重药物的配伍意义。

熟悉方剂50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配伍意义。

对于以上150首方剂中有组成、功用及主治方面相同者,需比较分析同中之异。

了解方剂50首,要求学生了解其主要组成、功用及主治病证。

Ⅰ、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绪言【主要课程内容】1.方剂学概念、性质、任务、地位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历代医家在方剂学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3.学习方法和要求。

【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过程中代表性的医家与著作。

第一章方剂与治法【主要课程内容】1.明确方与法的关系,即治法来源于方剂,治法是方剂临床运用的原则与依据,方剂体现并验证治法。

2.八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各法的涵义、作用、适应范围等)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方剂的分类【主要课程内容】介绍“七方”、“十剂”的基本涵义,了解以病证(包括病因、脏腑)、主方(祖方)、治法(功用)和综合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考核目的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第三章方剂的组成【主要课程内容】1.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在组方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深刻复习资料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深刻复习资料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1.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2.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3.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4.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5.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6.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7.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8.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9.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10.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11.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2.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13.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14.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

南方医科大学方剂学复习资料.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所治病证的病机1.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2.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3.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4.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5.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四物汤(营血虚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6.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7.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8.治腹痛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9.治发热(甘温除热)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小建中汤(中焦虚寒,筋脉失养,营卫俱虚,阴阳失调)10.治胁痛一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11.治头痛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12.治中风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经脉肌肉失养)13.治崩漏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归脾汤(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理中丸(中焦虚寒,脾不统血)14.治失眠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天王补心汤(心肾阴亏,虚热内扰)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药物在方中的作用1.大黄大承气汤(配芒硝)——荡涤肠胃热结温脾汤(配附子)——攻下积滞桃核承气汤(配核仁)——下瘀泄热大黄牡丹汤(配核仁)——清泻肠中湿热,活血化瘀八正散——清热泻火茵陈蒿汤——泻热逐瘀芍药汤——邪热祛积2.桂枝桂枝汤(配白芍)解肌发表,温助卫阳,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配当归)----温经散寒,活血通脉炙甘草汤(配炙甘草)----温阳通脉麻黄汤-----解肌发表,温经散寒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平冲降逆肾气丸-----温阳化气五苓散----化气解表3.黄芪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归脾汤-----------益气健脾,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固中汤-----------补气健脾,补气摄血,补气生血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防己黄芪汤------补气利水4.麻黄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阳和汤——开泄腠理,发越阳气麻杏甘石汤——宣肺平喘,辛散透邪5.半夏半夏泻心汤———散结除痞,和胃降逆温经汤———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麦门冬汤———降逆和胃,开通胃气,祛痰除涎小青龙汤———燥湿化痰蒿芩清胆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小柴胡汤———和胃降逆止呕6.白术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痛泻要方——益气健脾燥湿完带散——(山药)益气补脾,祛湿止带五苓散——健脾燥湿利水7.五味子小青龙汤——敛肺平喘生脉散——敛阴止汗四神散——涩肠止泻天王补心丹——敛心安神8.石膏白虎汤(配知母)——清热生津玉女煎(配熟地)——清胃火清燥救肺汤(配桑叶)——清宣燥热,生津止渴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9.白芍芍药汤-----------缓急止痛,治下痢腹痛桂枝汤-----------滋阴养阴,敛固外泄之营阴麻子仁丸--------养阴以助润下小建中汤--------和里养阴,缓急止痛真武汤-----------利小便,制约附子之温燥镇痛熄风汤-----滋阴柔肝,潜阳熄风羚角钩藤汤-----养阴增液,缓急舒筋四物汤------------补血10.黄芩小柴胡汤(配柴胡)------清泄少阳半里之热蒿芩清胆汤(配青蒿)-----清泄少阳湿热葛根芩连汤(配黄连)------清热燥湿11.知母白虎汤-----------清热除烦,润燥生津凊暑益气汤-----清热除烦生津青蒿鳖甲汤-----滋阴降火12.柴胡龙胆泻肝丸------疏肝清热,引经报使普济消毒饮------疏风散热,郁而发之,并引药上行小柴胡汤---------透少阳半表之邪,舒畅枢机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败毒散------------解肌发表四逆散------------疏肝升阳,透邪解郁13.杏仁三仁汤-----------宣肺,使气化湿化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宣降肺气桑杏汤-----------宣降肺气,润燥止咳14.牛膝镇肝熄风汤------引血下行制阳亢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强筋骨玉女煎------------引热下行,兼补肝肾血府逐瘀散-------活血祛瘀,引胸中瘀血下行15.桑叶配菊花羚角钩藤汤-----清散肝热,助君熄风桑菊饮-----疏散风热16.薄荷养阴清肺汤------散热利咽逍遥散------疏肝解郁银翘散------利咽,疏散风热川芎茶调散------辛散疏风,清利头目17.生地肾气丸-----滋阴补肾灸甘草汤----滋阴养血一贯煎-----滋阴补肝百合固金汤-----养阴滋肾,凉血止血导赤散-----清心凉血,养阴18.连翘保和丸------清热散结银翘散------(金银花)清热解毒,轻散透表清营汤------清热解毒,轻宣透邪19.干姜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四逆汤------回阳救逆理中丸------温阳散寒特殊的治法1.辛甘化阳:是指用辛味药与甘药相互配伍以扶助阳气,强壮阳气的治法。

方剂学教学大纲三(7~10章)

方剂学教学大纲三(7~10章)

方剂学教学大纲三(7~10章)第七章泻下剂【目的要求】1.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十枣汤、大黄牡丹汤、麻子仁丸。

2.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熟悉济川煎、黄龙汤。

3.了解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五仁丸、增液承气汤、禹功散。

【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的代表方剂。

(1)通过三承气汤的讲述,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适用于痞、满、燥、实俱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适用于痞、满、实之证;调胃承气汤中硝、黄并用,但无枳、朴,且和甘草,其功缓下,适用于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三方的煎服法对功用峻缓亦有影响。

并阐明大承气汤的“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因寒用”具体运用及其适应证候。

(2)通过温脾汤的讲解,阐明组成温下法的原理,明确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包括用量比例关系)。

(3)济川煎以肉苁蓉、当归温肾益精、养血润肠为主,与升麻、枳壳升清降浊相合,此为用通于补之剂,主治肾虚津亏之大便秘结。

(4)黄龙汤用硝、黄、枳、朴峻下热结,配伍人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而成攻补兼施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5)十枣汤为逐水剂,明确甘遂、大戟、芫花的配伍应用,并说明峻下逐水剂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用大枣的意义及注重保护脾胃对治疗水饮病的重要意义。

(6)大黄牡丹汤中大黄与桃仁配伍,组成破瘀泻热的方剂,加入利湿排脓的冬瓜子和凉血消肿的牡丹皮,主治湿热血瘀的肠痈。

(7)麻子仁丸重用麻子仁滋脾润肠,配伍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组成攻润相合之方,主治脾津不足,肠胃燥热之脾约证。

【教学方法】1.主治至组方逻辑推理教学法:大承气汤、济川煎、麻子仁丸、黄龙汤。

2.处方至主治逻辑推理教学法:大黄牡丹汤、大黄附子汤、十枣汤。

3.教思相资教学法:温脾汤。

第八章和解剂【目的要求】1.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剂学中药学专业36学时

方剂学中药学专业36学时

《方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方剂学》是阐明和研究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方剂学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大致掌握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基本知识,并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代表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①明确认识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②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及常用治法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

教材中方剂分为三级,既掌握、熟悉、了解。

①掌握方剂 25首,要求学生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的主要配伍意义等。

②熟悉方剂23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主要配伍意义。

③了解方剂42首,要求了解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起拓展学生知识领域的作用。

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25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了解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原则。

《方剂学》学时数为36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无实验课。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方剂学基础理论(3学时)1.基本要求(1)学习方剂学基础理论,掌握方剂和方剂学的含义;方剂学组成的主要目的以及君臣佐使药的含义。

(2)熟悉主要治法包括的内容和各法的含义,组方变化的情况。

(3)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临床常用方剂剂型、汤剂的煎煮方法及服药方法。

2.重点、难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明确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3)八法的含义、适用范围。

(4)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其运用特点。

(5)方剂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方剂学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适用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方剂学是研究治法和方剂的配伍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在中医药学课程体系中担负着联系基础与临床、沟通医学与药学的重要任务,是中医药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掌握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了解制方理论、古方临床新用和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

培养学生的辨证论治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应用方剂的初步能力,为从事中医药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本教学大纲适合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教学时数80学时, 4个学分。

The curriculum introducesFormula is the study of therapeutic way,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formulas, it plays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basic theories and clinic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e of required found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study basic theory, diagnosis and herbs of TCM, underst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rapy, relationship regulation, master basic formula, representative formula, typical formula, and those ingredients, directions, effects, indications, relation meaning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Know well of prescribe theory, formulas modern clinical research and formula pharmacology modern research situation. Raise the abilit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pplication of and analysis of formula, laid a good foundation of TCM work.This syllabus suited for the medicine-TCM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count 80, 4 credits.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言【教学要求】1、掌握并理解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明确方剂学在中医学的地位和重要性。

2、熟悉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方剂和方剂学的定义。

方剂学的性质、任务及重要性。

2、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掌握方剂100首,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及其主要加减变化,尤其要重视体现控制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配伍技巧及常用配伍结构。

熟悉方剂45首,要求学生熟悉其组成、功用、主治及其主要的配伍关系。

了解方剂37首,要求学生了解其功用及主治病证。

一级方剂及部分二级方剂要求背诵方歌(加注“▲”者)。

上篇总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教学要求】1、了解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熟悉在方剂学发展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方书。

【教学内容】1、方剂学形成和发展概况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重点介绍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医籍和方书的时代、作者、主要价值。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明理论》、《小儿药证直诀》、《普剂方》、《医方考》、《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医方剂大辞典》)第二章方剂与治法【教学要求】1、掌握治法与方剂的关系。

2、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等)。

3、了解治法的多层次、多体系特点。

【教学内容】1、明确方剂与病机、治法的关系。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即方以法为指导,法以证为依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八法的涵义、适用范围、常用分类、使用注意。

3、治法的多层次和多体系特点。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教学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分类的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介绍以病证、祖方、功效等各种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重点介绍以《医方集解》为代表的综合分类法。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教学要求】1、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与方剂组成变化的基本形式。

2、熟悉方剂配伍的目的。

【教学内容】1、方剂配伍的目的。

2、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涵义及其运用特点,并举例说明。

3、方剂组成变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剂型更换)及其与功能、主治的关系。

第五章剂型【教学要求】了解常用剂型的种类、制法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介绍中医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酒剂的制作方法、特点与临床意义,以及浸膏、冲剂、胶囊剂、注射液、导剂、坐剂等简要内容。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教学要求】1、掌握汤剂的煎、服方法。

2、熟悉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1、煎煮汤剂的用具、用水、火候以及先煎、后下等基本知识。

2、根据病证的部位、性质、病情及药物特点,决定服药时间与服药方法。

附录:古今用量考证简介历代度量衡的计算方法及其与现代用量的折算比率。

下篇各论第一章解表剂【教学要求】1.熟悉:解表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败毒散。

3.熟悉: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

4.了解:香苏散、正柴胡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

【教学内容】1.解表剂的概念、适应证、分类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解表剂方剂讲授要点(1)麻黄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和基础方。

阐明麻黄汤及其附方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杏仁的配伍意义。

分析其适应证与禁忌证。

扩展该方现代药理研究。

(2)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阐明桂枝汤的全部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桂枝与白芍等量相配以调和营卫的配伍原理,进而阐明桂枝、芍药用量比例的变化对其功用、主治的影响。

同时,作为解表剂运用的通则,对桂枝汤的用法及其临床意义应进行具体阐发。

对比与麻黄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3)九味羌活汤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的常用方,明确组方原理,方中“分经论治”的用药特点及方中黄芩、生地的配伍意义。

(4)小青龙汤是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咳喘的常用方。

阐明方中麻黄、桂枝与芍药的配伍关系,以及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温化寒饮作用方面的配伍意义及该方的现代药理作用。

(5)止嗽散为治疗表邪未尽,肺失宣降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阐明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用药特点,及其举例该方的临床加减应用。

(6)银翘散的组方原理。

重点阐明银花与连翘、荆芥与淡豆豉、桔梗与杏仁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同时,银翘散煎服法要求领会辛凉解表方剂的用法共性。

(7)分析桑菊饮中桑叶为君药的意义,与银翘散皆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二者的鉴别应用。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的常用方。

着重阐明麻黄、石膏、杏仁配伍的协同意义,以及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对功效的影响。

(9)应着重阐明香苏散方中苏叶和香附配伍的协同关系。

(10)要重点阐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与麻黄、细辛配伍的协同意义。

(11)败毒散的组方原理,明确方中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尤应重视败毒散中人参的用量特点及配伍意义。

(12)参苏饮的主治证、组成、功用,本方与败毒散的临床应用鉴别。

(13)正柴胡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加减葳蕤汤的主要药物组成,主要功用与主治病证。

第二章泻下剂【教学要求】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掌握: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脾汤、十枣汤。

3.熟悉: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川煎▲、黄龙汤。

4.了解:大陷胸汤。

【教学内容】1.泻下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泻下剂方剂讲授要点(1)重点阐明大承气汤的配伍原理,及三承气汤在功能、主治、用法、配伍关系方面的异同。

其中,应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枳朴、硝黄与甘草的配伍关系。

(2)阐明大黄牡丹汤禁忌证与适应证。

分析方中大黄与桃仁、桃仁与冬瓜仁的配伍意义。

(3)明确大黄附子汤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关系和用量特点。

(4)理解温脾汤的组方原理,方中大黄与附子的配伍意义,治疗寒积腹痛及冷痢时二者的用量变化。

(5)麻子仁丸是治疗胃肠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证的常用方。

从方义分析、用量特点、用法等方面,阐明本方意在润肠泻热的机理。

(6)济川煎中肉苁蓉与当归,升麻、枳壳的配伍意义,该方的配伍特点。

(7)阐明十枣汤方中甘遂、芫花、大戟的配伍意义和使用注意,尤其是大枣在方中的特定配伍意义。

(8)黄龙汤组方原理,如何体现“攻补兼施”的治疗大法。

(9)大陷胸汤主要药物、主要功用、主治病证。

第三章和解剂【教学要求】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用范围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

3.熟悉:痛泻要方▲。

4.了解:达原饮。

【教学内容】1.和解剂的涵义、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2.和解剂方剂讲授要点(1)小柴胡汤是主治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的代表方,亦是调和胆胃的常用方。

应针对病机,全面阐明其治法原理,明确柴胡与黄芩为和解少阳的基本配伍结构。

把握本方的配伍特点及运用的一般规律。

扩展小柴胡汤的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

(2)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化裁而成,为和解少阳兼泻阳明实热的常用方。

应阐明其主治证候及组方原理。

比较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

(3)蒿芩清胆汤是主治少阳湿热及痰热证的常用方。

应重点分析其组方原理,青蒿与黄芩的配伍关系。

比较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方面的异同。

(4)四逆散既是治疗阳郁四逆证之基础方,又是后世用治肝脾气郁证之基础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