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建设内容与路径探析
民族地区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路径分析
新 的时代条件下 ,在 民族交流领域 ,经济交流是最有效 的办法。经 济是人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 的基础 ,族类 群体 和个体都离 不开经济 生活 。 为实现各民族共 同发展 ,共 同繁荣 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加强在 各领域特 别是 经济领 域合作深度和广度 。针对少数 民族地 区资源 丰富、潜力巨大 但是资金 、技 术 、人 才匮乏 的特点 ,选择常规发展道路显然不 能在短时 间内缩小这种差距 ,只有探 索 “ 跨 越式 发展 ” 的路径 。例如 贵州 省贵 阳市 2 0 1 4年建立我 国第一个 国家级 大数据研究 、应用 中心。大数 据产 业对生态环境要求高 , 对产业基础依赖小 ,对环境 的负 面影响小 ,贵州 把握机遇 大力 培育 这 一新 兴 产业 ,一跃 成 为大 数 据产 业 发 展 “ 排 头 兵” [ 1 ] 。在立足 当地地域优势的基础上 ,以满足全 国总体发展 需要为方 向 ,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各种政 策优势 ,借助政府 、市场 以及个人等多 方力量 ,实现与全国统一 、协调 、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将极 大的调动各 族 人 民的 积 极 性 ,促 进 各 族 人 民 之 间 的交 流 。 在 民族社会交往中 ,强化正面刺激 ,避免 负面刺激 。对于促进 民族 交流 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积极肯定 ,这种鼓励 可以是 多种形式 ,例如授 予各种荣誉称号 ,各种形式的奖励和鼓励等 ,提高他 们的积极性 ,营造 正 向的社会氛围 。特别要重视 近年来新 兴的信息传 播形式 和信息平 台。 例 如 中央 电视 台等 推 出 的 感 动 中 国 年 度 系 列 人 物 ,各 种 综 艺 节 目如 星光 大道 、中国好声音等栏 目,都可以作为传播民族共同发展 、共 同繁 荣的 重要平 台。在全社会范 围内建立正向刺激机制 ,在地区范围 内建立 具有 地方特色 的正 向刺激机制 ,将有助于促进各族群众的社会化交 流。对于 引发社会负面刺激 的新 闻、事 件要根据 实际情况 进行不 同程度 的干预 。 对 于影 响较 大的负 面事件要积极消除不 良后果 ,特别是所引发 的各 种社 会 负 面影 响 。 繁荣和发展各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植根于 民族的政治结 构、经济结
构建多民族学生融洽学习环境的途径探析
构建多民族学生融洽学习环境的途径探析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因为民族身份的特点及其特殊文化特征,因为文化背景的改变,使得他们在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不适应现象。
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他们更加的不适应,不能够与其他民族学生构建一个融洽的多民族学习环境。
他们在学校当中的具体生活和学习情况直接的影响着学校构建多民族学生融洽的学习环境,影响着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备人才建设及其中国的全面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构建多民族学生融洽的学习环境。
我们也看到,因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班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学校的生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民族学校充分的体现其民族性,如何更好的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加以考虑。
1多民族学生学习适应现状分析1.1学习环境较差经过调查研究,多民族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学习的适应环境方面,学生在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经常会面临一些诸如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冲突,这些因素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在学习态度和动机上有很大的不同,各个民族学生之间在学习的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面临一些做题思路上各个民族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为他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所以会在学习当中表现出迷茫。
在学习的动机方面,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只是为了自身的前途去学习,真正的为了家乡去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感觉自己很迷茫。
1.2教育观念落后少数民族班处在比较偏僻的地区,远离大城市,再加上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小农经济比较突出,使得人们无法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产生教育的迫切感,造成了落后教育观念的流行。
此外,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千百年的思想,到目前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教育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3语言问题语言是人类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使用不同的语言,会形成不同的思维习惯。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一、概述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是指在教育领域中,针对民族间交流和融合的需求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项改革旨在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优秀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与尊重,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本文旨在分析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意义和挑战,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背景1. 多民族国家背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一直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尊重每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和习俗,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2. 不平等、不公平和文化差异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和不公平的问题。
文化差异和认同问题容易导致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三、意义1. 促进民族团结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加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进而促进民族团结。
通过多元文化的教育,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让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
2. 促进社会和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
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人的差异,化解民族间的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挑战1. 缺乏交流平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面临着交流平台不足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需要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促进各民族学生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2. 文化教育不够普及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并不普及,导致多数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知之甚少。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大对各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任务。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宽容心和辨别能力,让他们能够尊重、欣赏并接纳其他民族的不同文化。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的各类政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以下简称民族生)离开家乡求学生活。
由于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部分民族生难以适应开放多元的大学生活,离不开“同乡圈子”,局限于小团体内部,缺乏交流、交往、交融的途径和平台,不利于自身的成长成才。
一、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现状出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客观原因,民汉之间的隔阂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民族大团结关系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在这种背景下,让民族生走上舞台展示自己,让汉族学生欣赏民族生、了解民族生、接纳民族生,探索构建相互嵌入的高校管理模式模式,促进民汉学生之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是做好高校民族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
当前,大学阶段学生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能够基本满足青少年德育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但是,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各学校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只重视智育,主抓第一课堂,忽视对德育的重视。
学校领导对民族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没有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整个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之中,缺乏相应的机制和保障措施,活动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二是民族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分散、不成体系,无法形成联动机制。
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仅限于演讲、座谈、报告会等形式,且参与面不够广泛。
三是少部分民族生的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容易受到民族分裂分子的蒙蔽和蛊惑。
近几年,三股势力加紧向教育领域渗透,与我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少年一代。
二、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开拓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搭建民汉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提升民族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民族文化共享、弘扬、传承,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丰富校园文化的前提,是践行教育强国伟大理念,培养政治坚定、知识全面、综合素质过硬的少数民族骨干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学生培养路径、发展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培养体系、研究学生培养成效具有重要影响。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1. 引言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建立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的民族学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如何筑牢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我们将关注如何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社会互动等方面来实现这一目标。
2. 教育路径教育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
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学生应学会尊重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如孝道、礼仪、尊老爱幼等。
学生还应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文化成就,增强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学校还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组织文化艺术展览、民族传统节日庆祝、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建立起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 文化传承路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方面,民族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机会,让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技能。
学生可以参加传统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学习传统技艺,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文化活动和交流也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
学校可以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族裔的学生相互了解和尊重。
通过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中华民族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特点,并且建立起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 社会互动路径社会互动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民族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社区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可以设立奖学金、打工实习等项目,帮助民族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和社交能力。
媒体和社交网络也是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就,激发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社交网络可以提供互动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少量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门路的思虑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不停扩招,以及国家的各种政策,愈来愈多的少量民族学生(以下简称民族生)走开家乡修业生活。
因为民族文化和民俗习惯的差别,部分民族生难以适应开放多元的大学生活,离不开“老乡圈子”,限制于小集体内部,缺少交流、交往、交融的门路和平台,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成才。
一、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现状出于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客观原由,民汉之间的隔膜难以在短期间内除去。
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民族大团结关系着社会稳固和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交融和国家一致。
在这类背景下,让民族生走上舞台展现自己,让汉族学生赏识民族生、认识民族生、采取民族生,探究建立相互嵌入的高校管理模式模式,促使民汉学生之间交流、交往、谈心、交融,是做好高校民族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重要手段。
目前,大学阶段学生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工作展开得有板有眼,可以基本知足青少年德育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可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各学校发展不均衡,部分高校只重视智育,主抓第一讲堂,忽略对德育的重视。
学校领导对民族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没有将民族团结教育贯串于整个学校学生管理过程之中,缺少相应的体制和保障举措,活动浮在表面,流于形式。
二是民族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分别、不可系统,没法形成联动体制。
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形式较为单调,仅限于演讲、会谈、报告会等形式,且参加面不够宽泛。
三是少部分民族生的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简单遇到民族分裂分子的蒙蔽和迷惑。
近几年,三股权力加紧向教育领域浸透,与我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抢夺阵地、抢夺青少年一代。
二、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门路开辟民族生交流、交往、交融门路,搭建民汉学生之间交流交流的平台,提高民族生跨文化社交能力,是实现民族文化共享、弘扬、传承,确实保护校园稳固、丰富校园文化的前提,是践行教育强国伟大理念,培育政治坚定、知识全面、综合素质过硬的少量民族骨干的重要门路,对丰富学生培育路径、发展学生培育模式、探究学生培育系统、研究学生培育收效拥有重要影响。
探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对策
探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对策赵巧军(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摘 要:“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新疆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历史功能,还要承担维护安全和稳定的社会功能。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促进高校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对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疆高校;交往交流交融;问题;研究新疆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各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
对各族大学生进行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严防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渗透的需要、是做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为新疆未来发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因此,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直接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关系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
一、新疆高校在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中取得的成就(一)对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措施有力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高校都重视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坚决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族大学生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二)将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新疆高校鼓励各族大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共乐”,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促进各族师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营造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
(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的文化在校园广泛展开,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分辨力新疆高校重视校园文化等隐形教育,通过校园景观、“三风”建设等,引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以主流意识为主,提高政治素养。
(四)多途径协作,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入脑入心入行新疆高校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工作长抓不懈,如:宣传民族团结事例、“万名师生结对子”“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党团组织进宿舍等活动,在生活方面解决实际困难,在思想方面帮助进步。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调研报告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调研报告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
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呈现出由初级到高级的依次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交往的程度由浅入深、交往的范围由小到大、交往的频次由少到多。
三个层面逐次推进提升,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民族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同民族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和互动。
这种交往的层次较低、波及面小、领域狭窄,交往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是民族之间初级阶段的生存性来往,属于浅层次物理空间起基础性作用的交往。
民族交流是一种较高阶段、较深层次的民族交往。
这种交往的频率较高、波及面广、领域广泛,交往内容比较丰富,在物质、服务的交换与合作基础上,逐步发展提升为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形式,进而逐步实现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交流,属于较高水平的文化空间层次。
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各民族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取得广泛的一致性和共识性,形成强烈的集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属于更高位阶的心理空间层面。
正确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需要厘清民族交融不等于民族融合,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范畴。
所谓民族融合,是指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相互接近和影响,在自然、缓慢、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随着民族特点和差别消失,融合成一个民族,到最后会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全世界建立后,各民族融合成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
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过程,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是进行时;后者强调的是结果,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是完成时。
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
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增多,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地理隔离等。
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当前需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首先,加强语言交流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地方设立多语种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让各民族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
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推广力度,让各民族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
其次,文化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各地举办多样的文化展览、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让各民族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最后,地理交流也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在交通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推广各民族之间的旅游交流,让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更加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总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实现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和谐共存和互相尊重。
- 1 -。
“共同体”语义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赜
“共同体”语义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赜作者:李少霞魏莉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3年第05期【摘要】“共同体”是一种以共同关系为纽带联结形成的关系性存在,体现为相关人群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凝聚彼此的内生情感关系,其核心构成要素是关系理性、价值共识和情感归属。
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是推动各民族开展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情感交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与“共同体”的核心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关系,体现在:社会交往培植关系理性、文化交流增进价值共识、情感交融厚植情感归属。
坚持从关系维度、价值维度和情感维度三个层面协调推进、有机统一,对于增进共同性、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理性;价值共识;情感归属【作者】李少霞,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魏莉,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3)05-0018-0011自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次出现在国家关涉民族工作的会议上,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举措。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244。
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依托,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就是“强化族际纽带”[2],超越多元文化主义,在“承认多民族国家文化多元基础上努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嵌入的共同体”[2]。
“共同体”是一种以共同关系为纽带联结形成的关系性存在,体现为相关人群和睦相处、平等互助、凝聚彼此的内生情感关系。
滕尼斯将“共同体”视为人与人结合而构成的“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认为“共同体”体现为其成员在价值、情感、信念等方面的共享状态。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一、引言在当今社会,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频繁, 这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不能仅仅是单一的民族主义教育, 而应该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
因此,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本文中, 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包括其背景、现状、影响、挑战和对策。
二、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日益频繁。
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语言等在全球范围内相互融合, 这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单一民族主义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这一时代的需求, 需要进行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
三、现状目前,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意识到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这一工作。
例如,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跨民族交流交往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然而, 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不足、教材的单一民族视角等。
四、影响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 它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次,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此外, 它还有助于拓展教育教学的领域, 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五、挑战然而, 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 如何打破单一民族教育的束缚, 设计出符合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其次, 教师的跨文化教育能力亟待提升, 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
最后, 教材的编写也是一个难点, 如何从全球化视角出发, 编写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教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六、对策为了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课程教学改革,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 加强教师的跨文化培训, 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教育能力。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
关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考摘要: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会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来源以及学术界的不同争论,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精神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指出正确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评析2014年9月28-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新载体和方式,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对民族理论界争论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评析和批驳,提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
本文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针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论述,并提出正确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提出2010年1月,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这个论述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同年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胡锦涛同志再次在讲话中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要坚持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政策导向,从有利于提高各族群众物质文化水平、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出发,完善和落实招生、就业等政策,依法保护各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劳动权、婚姻自由权等权利,促进各族群众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和谐相处。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探索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探索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种多元文化的实践探索在我们的国家,多民族共存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也是我们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研究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包括加强教育引导、推行跨专业交流、建立文化交流平台等。
在高校实施这些路径的基础上,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推动我国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二、问题分析当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不同民族学生间交流不畅。
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交流困难,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渠道。
2. 民族文化交流平台缺失。
缺少一个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导致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度不足。
3. 教育宣传不到位。
学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学生对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三、路径探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路径:1. 加强教育引导。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引导,通过开设专门的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2. 推行跨专业交流。
学校可以推行跨专业交流,组织学生参与不同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通过跨专业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3. 建立文化交流平台。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集中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例如开设民族风情街、组织民族文化展览等。
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具有民族团结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引导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实施策略在实施上述路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针对不同问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路径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民族团结教育中来。
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建设内容与路径探析
知识文库 第5期22 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建设内容与路径探析刘 君 周 宽 刘 影民族院校聚集着来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各民族学子在此学习和生活,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等各个方面碰撞,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民族院校中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学子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达到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目的,营造民族团结、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
民族院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各民族学子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由于各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风俗信仰、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求同存异”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与碰撞,加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影响,民族高校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1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分析1.1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活动存在浅表化现象 在调研与采访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目前开展的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没有入脑、入心,并且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关内容较少被引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中。
1.2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及技巧不足在校学生来自地区的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以及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胆怯、被动的现象,很多民族学生只跟本民族学生一起玩,与其他民族学生存在隔阂,缺乏感情交流,难以融入。
1.3宣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力度较为欠缺目前民族团结教育缺乏新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感染力不够,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宣传教育的思想引领难以发挥。
2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2.1新形势下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维护民族风俗和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一定程度的民族意识属于宝贵的民族凝聚力,一旦过于强烈以至于忽视中华民族,则很容易导致民族意识狭隘。
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
促进各名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索与实践在多民族的国家中,不同的民族之间往往存在着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这也会影响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设多元文化环境。
在校园、社区、城市等各个场所中,建设多元文化环境,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承。
比如可以组织各种文化节日庆祝活动、文化交流展览等活动。
二、推广多语言交流。
在学校、工作场所等公共场合中,推广各种民族的语言交流。
比如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组织交流活动等。
三、加强交流互动。
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比如可以邀请各民族的代表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多民族联谊活动等。
四、倡导尊重多元文化。
在社会中倡导尊重多元文化,避免歧视和排斥。
比如可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组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等。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从而推动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
- 1 -。
促进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析
促进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探析
王黎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3)003
【摘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当前,需要从推动西藏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法治
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民族工作等方面多措并举,为促进西藏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正能量.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王黎
【作者单位】中共拉萨市委党校,西藏拉萨 64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推动兵地文化交流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J], 张彦
2.促进少数民族在城市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研究r——以西藏堆谐艺人为例 [J],
海宁
3.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 [J], 王瑜;马小婷
4.西藏地方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绚丽华章 [J], 张云
5.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六枝特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小记[J], 李万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融的探索与实践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融的探索与实践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牵扯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往。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融合,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如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融,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去探索与实践。
第一步,建立交流渠道。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首先可以建立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例如组织展示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文艺演出等。
其次,加强教育交流,增加各民族学生的交流机会,开设多元文化课程,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传承。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新媒体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可以极大地拓宽民族交往渠道,缩小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增强相互理解。
第二步,弘扬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瑰宝。
弘扬民族文化既可以保护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多样性,也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可以在公共场所广泛展示和流传各民族文化,例如组织民族文化艺术节、文化创意产品展销等。
同时,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各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让民族精神在世代传承中发扬光大,让各民族的文化得以传统。
第三步,促进就业就学机会。
促进各民族人群就业和就学机会的平等,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融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创造更多就业就学的机会。
同时,对各民族就学阶段和就业环节的差异做出相应的调整,保障各民族成员在学习和就业中的公平和平等。
在探索和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注意民族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要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营造出民族融合的良好氛围,弘扬团结合作、和谐稳定的民族精神,让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总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融,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媒体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让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强整个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索
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索随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民族高校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教育力量,民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互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一、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民族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多元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开设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等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色。
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增强民族团结和交流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民族高校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歌舞比赛、民族服饰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让学生参与亲身感受和体验各民族的文化魅力。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调研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各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专业人才民族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深厚民族情感和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要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和民族团结教育意识,能够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走向民族团结的道路。
民族高校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培训,提高师生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和宣传民族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和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媒体宣传平台,向师生宣传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增强对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建设内容与路径探析
作者:刘君周宽刘影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5期
民族院校聚集着来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的各民族学子在此学习和生活,必然会有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等各个方面碰撞,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民族院校中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学子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达到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目的,营造民族团结、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
民族院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各民族学子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由于各民族学生在生活习惯、风俗信仰、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求同存异”过程中也产生了冲突与碰撞,加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以及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影响,民族高校在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1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分析
1.1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活动存在浅表化现象
在调研与采访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目前开展的促进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活动本身,没有入脑、入心,并且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关内容较少被引入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中。
1.2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及技巧不足
在校学生来自地区的经济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以及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胆怯、被动的现象,很多民族学生只跟本民族学生一起玩,与其他民族学生存在隔阂,缺乏感情交流,难以融入。
1.3宣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力度较为欠缺
目前民族团结教育缺乏新意,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感染力不够,对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宣传教育的思想引领难以发挥。
2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重要作用
2.1新形势下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长大,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维护民族风俗和传统,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一定程度的民族意识属于宝贵的民族凝聚力,一旦过于强烈以至于忽视中华民族,则很容易导致民族意识狭隘。
积极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民族团结意识。
2.2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往来,在共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交流感情,可以唤醒和激发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守望相助、和谐共生。
2.3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需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各民族兄弟姐妹勠力同心,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来实现,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因此,在民族院校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可以极大地激发各族青年学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
3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内容及路径研究
3.1学业互助平台
民族院校中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为了拉近各民族学生的距离,使各民族学生都能顺利出色地完成学业,嵌入式学业互助平台将起到重要作用。
借助此平台,推动各民族学生间的互动互助,加强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情谊。
3.2生活服务平台
各民族之间在饮食、语言、风俗习惯、家庭经济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搭建包括寝室交往平台和资助服务平台在内的生活服务平台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混编分寝的方法,将不同民族学生分到一个寝室,在磨合中加强交流与交融。
设立少数民族勤工助学岗,促进学生在助学、助研、助管的过程中增强发展的内驱力。
3.3就业推进平台
搭建就业推进平台,主要是推进汉族学生到民族地区就业与少数民族学生到发达地区就业,通过人才就业的双向流动,来促进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带动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4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好“两微一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促进民族交流。
通过网络信息发布,让学生们相互学习和了解多元的民族文化,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
3.5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面对多元文化在民族院校校园里的传播,学校应加强软实力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使各民族学生们逐渐深化对大学精神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乃至上升到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自豪,进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6嵌入式创新实践平台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比赛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围绕特定项目和课题,跨民族、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其中,强化与各民族同学的合作,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基地攻关研究项目(2016年)招标课题“民族院校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增强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的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