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经...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必考知识点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⑴、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⑵、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发展。
⑶、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2、江南农业发展:新品种:越南的占城稻。
产粮区:"苏(州)湖(州)熟,天下足"。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手工业发展:蜀锦质量最好"号为冠天下"。
北宋出现瓷都景德镇。
宋朝广州、泉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的发展:最大城市商业是开封和临安,大商港是广州、泉州,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时期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重要知识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在黄河流域。
唐末五代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迅速增加,经济重心南移。
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人口增加:长期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的开发也使人口自然增长较快,到北宋时,南方人口数量逐渐超过了北方。
(2)农业的发展:两宋时期,南北各地的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重要产粮区。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在南方普遍种植,稻麦两熟制得到推广,北方的农作物在南方种植日益增多,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也扩大了。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教案解析
近年来,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明显,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全球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那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教案解析的方式,为大家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南方地区拥有较多且优质的劳动力资源,人口多、素质高,具有明显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成本优势。
与此相比,北方地区的人口基数逐步递减,更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难以与南方地区匹敌。
2.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优势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发达的水运体系和良好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区域经济体系,这为南方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3.政策扶持和开放程度高近年来,南方地区政府对外资和企业提供的扶持力度较大,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引导了大量的外资过来发展,形成了智能制造等高技术领域的集聚效应。
此外,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也较高,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交流更为频繁。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1.与国内外贸易更加紧密南方地区重心南移,与国内外贸易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更为完善和稳定的贸易、物流和金融体系,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2.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区域间的差异逐步缩小,南方地区也逐步成为了全国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领域。
此外,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南移也促进了南北方区域一体化发展。
3.形成良好的经济格局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国内经济格局的变化,形成了群雄争霸的局面,打破了过去中心城市一家独大的局面,提高了各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4.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南移,加强了南方地区与全国各地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了各地区之间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实力,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更高水平。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的主要趋势之一,这不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全球大势所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就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与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然条件:南方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北方由于开发较早,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南方受到破坏较小,农业发展较快,超过了北方。
政治因素:(1)宋朝统治地区大部分在南方,特别是南宋时,政治中心在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
境;
(3)两宋时,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
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为南方稳定发展生产提供了保障;
(4)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
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经济因素:北方战乱,北人南迁,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南方资源得以开发,并最终超过北方。
“江南经济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的相似点和原因:
相似点:(1)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都是在政权并立和战乱时期;
(3)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原因:(1)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
(2)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色彩技术,并补充了江南劳动力;
(3)江南地区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
稀,人们以 稻米、鱼为 主食,还采 集果实和贝
江南地广野 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 稔,则数郡
朝廷时仰 东南之财 赋,语曰:
类为食…… 忘饥。丝绵 “苏湖熟,
刀耕火种, 布帛之饶, 天下足”。
没大有 多积 很蓄贫回济,困忆开。江发南旳衣经原覆天下。”
因有哪些?
一、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旳原因是 什么?
名锦。
对外贸易
商业 哥窑鱼耳炉
货币
四南方经济发展旳体现
农业
粮食作物 占城稻旳引进与推广;苏湖成 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旳种植和栽培得 到推广
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超出北方(江浙、蜀
地)。棉织业推广
制瓷业 重心在江南(哥窑、景德镇)
造船业 宋代居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城市
对外贸易
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旳种植和栽培得
到推广
蜀锦系纯真纺丝织织业品丝,织业质超地出柔北软方(。江以浙华、蜀丽 精美、手色工调业明艳、文饰地典)。雅棉著织称业。推广蜀锦距今
已经有2023数年制旳瓷历业史重,心在它江源南于(上哥窑古、、景兴德镇于)
秦苏汉州、旳盛宋于锦唐、商宋广业造。西城船南市四旳业宋川壮宋棉旳锦代毯蜀并居首锦称位、 为(南中广州京国、旳旳泉云四州锦大) 、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旳种植和栽培得 到推广
手工业
纺织业 丝织业超出北方(江浙、蜀
地)。棉织业推广
制瓷业 重心在江南(哥窑、景德镇)
造船业 宋代居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城市 商业城市繁华(临安)
对外贸易
商业
货币
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有何 体现?
历史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
政府对南方的投资政策相对宽松,为南方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这种投资政 策的差异也加剧了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公平的投资政策,为不同 地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方地区的税收政策相对较为优惠,吸引了 更多的投资和企业。然而,这种税收政策的差异也导致了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 需要制定更加公平的税收政策,为不同地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口大量向南方迁移。
明清时期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全国经济 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南方成
为全国经济中心。
进一步发展
宋朝时期
宋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 方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明朝时期
明朝政府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南方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更加稳固。
产业优势
南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 具有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
南方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 较低,有利于企业降低成 本和提高竞争力。
03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方开始得到开发,北方人口 大量南迁,南方逐渐成为全国
经济重心。
唐宋时期
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逐 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北方人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01 02
地域差异
经济重心南移意味着南方地区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而北 方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历史上一直存在 。
城乡差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03
经济重心的南移
定窑白瓷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
大名窑之一。
哥窑瓷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
二人,各主一窑,史所烧者曰“哥窑”,弟 者曰“弟窑”。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 开片形如冰裂,纹片呈黄黑二色,因有金丝 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 院。
汝窑莲花温碗
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有“瓷都”“假 玉器”之称。人们常以“声如馨、白如玉、 薄如纸、明如镜”的形容来赞誉其精美。
7.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完成
于(
C)
B.隋朝
D.明朝
A.东晋
C.南宋
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 点大,都是宝中宝。 生在山上,卖到山下, 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 面长白毛,到了秋天桃熟 了,只见白毛不见桃。
活动与探究
思考与判断: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A、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江南的开发是件好事。 B 、不一定。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江南人口增加,造成 环境污染;砍伐山林,破坏江南的植被,对江南的开发 没有什么好处。 A观点看到了南方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积极 影响,但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 响。B观点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 带来的破坏,但否定了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面反 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应 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析,才能得出 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宋瓷是当时中国的国家标志
制瓷业发达
宋代五大官窑
钧窑【河南 禹州 】 汝窑【河南 宝丰 】 官窑【河南 开封 】
钧窑鼓钉 三足洗 官窑葵瓣 洗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1、南移历程:江南经济原先比北方落后,后来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其经历了“初步开发——开始赶上——继续发展——超过北方”这样一个过程.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2初步开发:三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7超过: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的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着名的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着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8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兴修水利;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运用,促使对外贸易的发展.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一发展历程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导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汇总的教案分享知识。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类别发展成就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2. 教学内容:解释经济重心的定义,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提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第二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 教学目标: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探讨南方地区的发展优势,如地理位置、人口红利、科技创新等。
第三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 教学目标: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过程。
2. 教学内容: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时间线的形式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第四章: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 教学目标: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第五章: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2. 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城市或地区,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对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贡献。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概念、原因、过程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六章:政策因素与经济重心南移1. 教学目标: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教学内容:探讨政府如何通过区域发展政策、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手段,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七章:南方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1. 教学目标:了解南方地区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南移。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农耕文明南迁、商业繁盛的江南和藏南经济的崛起。
一、农耕文明南迁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自古以来就以黄河流域为中心。
然而,由于黄河的频繁洪水和水患,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南迁的道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的人口日益增长,土地逐渐不足以供养更多的人口,于是农耕文明开始向南迁移。
在这个阶段,长江流域成为了新的农耕重心。
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更加温和,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耕种。
农民们开始在长江流域大规模种植水稻,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长江流域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水路交通给南方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商业繁盛的江南随着农耕文明的南移,中国古代的商业中心也逐渐向南方迁移。
江南地区作为南迁后的中心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商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作物生长,农产品产量丰富。
丰富的农产品为商业提供了充足的供应,吸引了大量商贩和商人前来交易。
另外,江南地区的水网纵横,水陆交通发达,使得江南成为了商业活动的重要枢纽。
南方地区还有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如苏州、杭州等,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商人,它们的繁荣壮丽成为当时商业繁盛的明证。
江南地区的繁荣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还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商业交流,江南地区与外部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积累,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藏南经济的崛起除了农耕文明的南迁和江南商业繁盛外,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还有一个重要阶段,即藏南经济的崛起。
藏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人烟稀少,地形复杂,长期以来一直是边陲地区。
然而,在唐宋以后,随着中原地区政治中心的南迁,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藏南地区掌握了青稞和藏毯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始了规模较大的农牧业生产。
另外,随着佛教的传入,藏南地区还成为了佛教的重要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学僧。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经济中心南移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
这个变迁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这三个阶段,以期为读者呈现清晰的脉络。
**一、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的第一阶段**在东汉晚期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开始逐渐兴起。
长江流域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长江对于南方地区的通商贸易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由于南方气候条件适宜,农业生产逐渐繁荣,使得南方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由于连年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逐渐萎缩。
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
**二、唐宋时期的第二阶段**进入唐宋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的经济继续蓬勃发展。
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地带之一。
南方的开发利用在这一阶段达到了巅峰。
强大的水利工程、发达的农业生产和繁荣的商业贸易,使得南方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
尤其是唐代,长安作为当时的首都,与南方地区的经贸往来频繁,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至宋代,南宋时期更是南方经济繁荣的典范,广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经济逐渐式微,经济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三、明清时期的第三阶段**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南移趋势更为显著。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南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广州、福建等地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商贾聚集于此。
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手工业、纺织业等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当时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由于战乱频发、交通不便等问题,经济相对滞后。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南移达到了巅峰,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变迁经历了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的第一阶段、唐宋时期的第二阶段以及明清时期的第三阶段。
这一过程的展开,既受到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与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密不可分。
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知识点总结《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经济重心的南移,欢迎大家阅读。
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知识点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
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
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
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
应讲清几个问题:第一,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
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自北宋开始,我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为南方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第二,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
以杭州的商业活动为典型,重点叙述了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特别强调以杭州为代表的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
②海外贸易的发展。
教材主要叙述了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广州和泉州为代表的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③货币制度的变化,主要叙述了纸币出现的原因、发展状况、世界地位及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难点知识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中除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知识外,还应结合前面教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全面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分析:第一,经济因素。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引言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全球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的经济活动逐渐从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转移。
这一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南方国家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动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随着南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迅猛,全球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国家转移。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印度、巴西等南方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许多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全球经济重心向南移动。
这一现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加明显,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 南方国家的快速经济发展南方国家的快速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向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和印度作为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增长。
这些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转移。
他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2. 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是经济重心向南移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使得南方国家能够更加容易地参与全球经济。
这使得南方国家的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与北方国家展开合作。
全球化也促进了南方国家的经济多元化,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
3. 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对较慢与南方国家相比,一些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对较慢,导致了经济重心向南移。
这可能是由于北方国家的经济结构不适应当前全球经济的变化,或者是由于它们面临着内外部挑战,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这使得一些北方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全球经济重心向南方移动。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南方国家的崛起经济重心向南移使得南方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也在迅速崛起。
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全球贸易和投资具有重要影响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市舶司
7、材料分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经济重心南移
6、如果你是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员,这个机构是( )
知史鉴今:
• 您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 济建设有何启示?
•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 (3)要重视科技进步。
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 携带不方便
Q:纸币有什么优点?
北宋交子 它比金属货币轻便, 南宋纸币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宋有财发现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可以赚取更多 的财富。请问他可能会装载什么样的货物?商船 可能到达哪些地方?进行对外贸易港口有?商船 进出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
宋代的海外贸易
在图中指出“宋海外贸易”的范围
几年后,宋有财赚够了钱,到苏州置办了 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 生活。此后,长子继续从事海上贸易,次子则 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 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 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 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清远市清城区清城中学 黄少葵
什么是经济重心?
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 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 区河 流域转移到 长江 流域
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1)、奠基: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
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完成南移:宋朝。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
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
经济重心的南移蒙古元
你说我说:
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的对比材料: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 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 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 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南宋临安则是大街 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 绝’。” 看了这段材料,如果作为一个居民,从衣 食住行的方便这个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 居住在唐都长安还是南宋临安呢?理由何 在?
农业
1、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 2、治理黄河。 3、推广棉花的种植。 目的:为便利南粮北运 开凿会通河、通惠河两段新运河,开辟 了海运 大都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意大利马可· 波罗的《马 可· 波罗行纪》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
交通运输
商业 对外交往
比较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异同
通惠河
1、结束了政权并立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全国, 疆域辽阔; 2、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
3、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影 响深远;
4、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5、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练一练
1.被称为瓷都的北宋城市是:( B ) A.东京 B.景德镇 C.广州 D.泉州 C 2.你认为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 A.东京的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时“坊”、“市” 的界限。 B.东京城内的店铺不仅白天营业,还有夜市和 晓市。 C.北宋都城东京商业发展程度比不上唐都长安。 D.东京城内还出现了娱乐场所,叫做“瓦子”。
行省
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 澎湖和琉球。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 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民族融合的发展
汉
蒙 波斯
回族
畏 阿拉伯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
亦解调胡琴”。
经济重心南移诗句
经济重心南移诗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自古以来,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位于北方大都市,如北京、上海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南方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流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南方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更加多元化,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南方地区的一些城市崛起为新的经济中心,如深圳、广州等,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引擎。
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资本的投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产业生态。
南方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了以南方为核心的经济圈,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南方的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
人才的流动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速,南方地区逐渐成为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地。
南方地区的消费水平也提高,市场需求大大增加,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南方地区也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经济重心向南移动,不仅推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南方地区的崛起,将进一步优化国家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进一步沟通与协作中,中央政府各省、市的团结互助,将为经济重心继续南移提供无限的力量。
经济重心向南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新引擎,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南方地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家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诗句】中南之水北海流,经济重心南移稳崇。
南国风景绝无弃,春风得意脱胎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
3.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重心南移的原因
难点: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理解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课前请充分预习课本(至少通读课本2遍),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知识,标记出疑点,认真独立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2.课前搜集历史图片的资料,讲述你所了解的历史史实。
3.课堂上组长组织好“一对一”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其他同学要用双色笔迅速地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当堂巩固落实。
4.课后大组长迅速收齐学案,打过等级后教科代表。
【知识链接】
1.经济重心的含义: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农业(粮食)中心、手工业、商业中心)2.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以自然分水岭秦岭------淮河为界,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注意: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可联系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模的动乱,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在政治上,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到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经济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军事上,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辽宋金之间的混战,北方人民不断流向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此地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阶段:
1.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江南经济_________发展。
2.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江南经济_________发展。
3.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江南经济逐渐_________北方,并与_________时期完成南移。
【情景再现,图说历史】(学生介绍)
农业馆
图一《秧马》介绍秧马的功能及作用
图二《圩田图》
手工业馆
图三《景德镇瓷器》
图四《缂丝和刺绣》
图五《南宋出土的海船图》
商贸馆
《交子》
《会子》
【合作探究】————升华学科能力
探究1: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怎样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探究2: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究3: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当堂训练】
1.选择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 )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
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盖棉被睡觉④用上景德镇的瓷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的()
A.中原地区
B.浙江地区
C.云贵地区
D.四川地区
(4)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A.杭州 B.苏州C.景德镇 D.明州
(5)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
A.唐朝中后期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2.材料题: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民间谚语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象最终出现与何时?
(3)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
(4)想想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课堂小结】
两宋重心在南方,北方战乱是首因,南方农业占城稻,丝织专业在苏杭,瓷都兴于景德镇,海船装有指南针,交子带来通商便,经济南移终南宋。
【作业布置】《绩优学案》第7讲
第22课文化艺术
自主学习
1.屈原楚辞2.纪传体黄帝汉武帝3.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4.以线条造型顾恺之5.兵马俑石碑敦煌云冈龙门石窟
基础•起步
1.B 解析:《楚辞》的主要作者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
《楚辞》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主要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
一种诗歌样式,因其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得名。
2.A 解析:只要清楚作者是司马迁,他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就可用排除法作答。
3.C 解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司马迁以“本纪”“世家”“列传”分别记载帝王、诸侯和重要人物的事迹,辅以“表”“书”,组成一个整体,后人称这一体例为“纪传体”。
4.B 解析:《史记》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囊括了黄帝传说时代、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五个历史阶段,而班超是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
5.B 解析:“书圣”是王羲之,“画圣”是吴道子,“医圣”是张仲景,“茶圣”是陆羽。
6.A 解析: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有成就的画家,他善于将文学趣味融入绘画,追求画中意境,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A项是画家,其他选项都是书法家,这也是一个辨别问题的关键点。
7.解析:不同的历史阶段,雕塑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色。
秦汉时期,体现
我国雕塑艺术鲜明民族特色的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随着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北朝敦煌、龙门、云冈石窟中的雕塑作品,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了佛教艺术。
参考答案:(1)秦始皇陵兵马俑。
(2)秦汉。
(3)敦煌龙门云冈佛教
综合•提升
1.D 解析:秦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统一,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A项属于客观原因,B、C两项属于主观原因,而D项不符合史实。
2.A 解析:B、D两项是秦始皇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C项是秦始皇在经济上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始皇在政治的措施之一。
因此,A项表述错误。
3.A 解析:本题从李白的诗句入手设问,考查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从诗句中的“秦王”(朝代属性)、“扫六合”(统一史实)两个要素可以判断所说的是秦王嬴政。
4.A 解析:结合时政热点设置情境,考查秦统一文字这一内容,秦政府将小篆推广为全国规范文字,而图片的字体正是小篆。
5.A 解析: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历史上称为“万里长城”。
6.C 解析:修驰道和直道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保证朝廷号令、文书的通达。
它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系,但其主要目的还是加强地区联系。
1.A 解析:8000年前的陶塑作品,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源头。
我国雕塑艺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农耕时代。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北朝敦煌、龙门、云冈石窟中的雕塑作品,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了佛教
艺术,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
2.解析:可用排除法,作品被后人誉为“形神兼备”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
3.A 解析:四个选项是对不同作品特征的分析,B项说的是王羲之的书法,C
项说的是司马迁的《史记》,D项说的是汉代墓葬中的陶俑。
4.D 解析:读图后,首先要分析该图所属的时代,再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判断。
原始农耕时代的雕塑作品简练概括而饶有兴趣;秦汉时期的雕塑作品雄浑深厚,气势宏阔;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在传统风格中,融入了佛教艺术;汉代墓葬中的陶俑,造型夸张诙谐,是当时的代表作。
具有欣赏能力的同学可以直接得到答案。
5.C 解析:此题为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解题时可采用排除法。
由于青铜俑不是汉朝的作品,所以③可排除。
故答案为C。
6.A 解析:该题是一道基础考查题,结合课本知识可知,《离骚》的作者是屈原,答案为A。
7.解析:此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一问是要考查屈原写《离骚》的历史背景,而第二问则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1)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立志报国兴楚,却遭到当权者排挤,长期被流放;(2)满怀忧愤,将蔑视权贵、忠贞不渝、爱国、爱人民的深情融化在诗歌里。
8.解析:该题是一道简答题,重点是考查历史知识的联系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参考答案:原始农耕时代:在表现人物和动物的形象时,善于把握各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对次要部位和某些细节,往往作省略或虚化的处理;秦汉时期:已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的雄浑深厚,气势宏阔;汉代:造型夸张诙谐;北朝:在传
统风格中融入佛教艺术。
拓展•延伸
提示: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
一生一死,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
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