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5.三峡工程运营前,鄱阳湖区的泥 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 A.侵蚀为主阳湖的水域 面积与湖底高程的变化分别是() A.增大升高 B.增大下降 C.减小升高 D.减小下降
澄碧河水库位于广西山区,因热力作用,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显著影 响,下图是“水库蓄水后库区各月降水差值(指该月降水量与水库蓄水前该月多年平 均降水量的差值)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蓄水后库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原因叙述正确的 是 A. 降水增多——水库降温慢,加强空气对流 B. 降水增多——水库增温快,加强空气对流 C. 降水减少——水库增温慢,减弱空气对流 D. 降水减少——水库降温快,减弱空气对流 2.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有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③气温年较差变小 ④气温日较差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供水、养殖、发电等效益
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调节 径流的季节的变化、航运,下游植被面积扩大、河道发生 冲刷,河床变深变宽,河床粒径变粗(河床抵抗侵蚀能力增 强)、通洪能力不断增加等
归纳
水库不 利的影 响
对上游 地区的 影响
对本地 区的影 响
对下游 地区的 影响
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污染加重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 传染性疾病蔓延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十几年来,亚马孙河流域 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孙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 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孙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 水坝,产生足够大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 型水电站。图1示意亚马孙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2示意亚马孙河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 (2)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4.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旨在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内涵。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兴趣,将案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地理素养。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4.评价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布置了一篇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小论文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撰写。这种作业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养学生运用整体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学打下基础。

2.教材结构本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

展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实际中的应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时空特征;掌握运用整体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整体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的选择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时空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整体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或问题,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学方法的运用(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情分析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目前很多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概念还不够清晰,缺乏运用整体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培养学生运用整体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关于自然地理现象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 石
成 土 母 质
粒度 化学成分
质地 元素、养分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气 候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 理化性质 的过程和 强度 寒冷的气候,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质趋 于减少。
间接影响
土壤形成 和发育
寒冷干燥的气候,风化壳薄; 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壳厚。
(三)生物与土壤
②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 甚至整 体的变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 : 两者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
(四)地形与土壤
海拔 坡度 土壤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陡峭 平坦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薄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深厚
阳坡 温度高、水分少
阴坡
温度低、水分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 理环境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成的有机整体。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本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 ;
2.自然 地理环 境整体 性的表 现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
风化
风化物
外力搬运堆积
成土母质
气候与生物长期作用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讨论: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联系:
区别: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生物与土壤
(四) 地形与土壤
思考:植被的分布往往能反映出土壤的状况,请说说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地 形
坡度
陡坡
平地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坡向
阳坡
阴坡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地形影响土壤厚度,以及土壤中的水热状况。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
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更新,肥力不断提高。(如水稻土)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3
04
02
01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水文
地貌土壤气候 Nhomakorabea生物( 植被)
干旱
河流少 内流河
少数耐旱植物
发育差 肥力低
风积、风蚀地貌
过度砍伐、开垦、放牧等
水土流失
沟壑纵横
土壤贫瘠
生态恶化
植被破坏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草 类 森 林
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 有 落叶
排泄特、分泌物、残体
机 质

动物 微 生 物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 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地貌 风力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 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 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 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 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 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河流 上、 中游 水土 流失
河流 含沙 量增 加
下游 河道 泥沙 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增多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响。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肥土 裸 露 风化作用 岩 石 成 土 低等生物 母 质 成 原 始 高等植物 熟 土 土 壤 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分析填空
•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 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E
G D A I B H F C
(二) 气候与土壤 (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三)生物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 (四)地形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 影响(阅读)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 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 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 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 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 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 的土壤层也较薄。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 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 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 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3.情景创设与多媒体演示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演示山地景区的自然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妙,引发他们对整体性原理的思考。同时,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反思与评价的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完美结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问题导向与小组合作的有效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的第一节内容。整体性原理是地理环境研究的核心思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运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展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了自己的地理素养。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从事地理研究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与表现。

3.结合实例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间通过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3.意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⑦______________的能力。

(2)特点:主要依赖于⑧____________。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⑨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变化性: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⑩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1)表现: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______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变化:?__________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

【问题思考】1.说一说:以气候与地貌的相互影响为例,说明气候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包括其含义和表现。

(2)能够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如牵一发而动全身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系统思维,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规律。

2、教学难点(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并能运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2)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原理和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表现。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森林、河流、山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提问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知识讲解(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讲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即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以气候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为例,讲解气候对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影响,如湿润的气候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干旱的气候则容易形成沙漠和戈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土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
呈酸性,肥力较低,
红壤
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
原因是分布在湿润和
高温的热带和亚热带
南部,微生物活动旺
盛,有机质被大量分
解。
黑在土寒是冷温的气带候半条湿件润下地,区土草壤冻原结草时甸间植长被,下微发生 育 的物具分深解厚作腐用殖非常质缓层慢的,黑使色有土机壤质积。累黑起灰来色;腐相殖反质, 层 厚在30湿-热10气0c候m 条,件是下在,有寒机冷质湿减润少的。 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三)对不可更新 资源的利用
原 ①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 则 ②综合考虑,系统决策
③可持续开发利用
1、各自然地 理要素相互 联系相互作 用
2、某一要素 的变化,会 导致其它要 素甚至整体 的改变
3、某一要素 的变化,还 会影响其它 地区的地理 环境
境自
成土母质
气候
的然 具
表 现
整地 体理
性环
体 表 现
•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 重
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
土壤的原因是
(A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7、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于合理经营、用养结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陆地表面层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具 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要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 人类活动等
岩石
风 化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风化物
外力搬 运堆积
成土母质
气候与生物 长期作用
,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④各要
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D)
•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 5、 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
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 )
•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 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⑧A
E ⑦
土地退化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 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 草原区,在西周春秋 时期,森林覆盖率达 53%,当时河流众 多比较清澈,枯水季 节流量也较大。但随 着人口的增加,放牧、 农垦活动等加大,到 宋代以后“郁郁葱葱, 绿荫冉冉”的景观就 消失了。到了明清 以后,已经达到无地 不耕的地步,且大量 陡坡被开垦,水土流 失大大加强。森林只 零星的分布在偏僻的 山区。
(二)气候与土壤
气候中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影响土 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是 土壤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 比温带地区和寒带地区的要 大,这种说法对不对?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循环示意图,将正确答案的 代码填入到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
A 、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C、人均耕地减少 E、植被破坏 G、增产增收无望
B、耕作技术、方式落后 D、燃料需求增加 F、需要更多劳动力 H、粮食短缺
人口增长 生产力低
①C ②D③H ຫໍສະໝຸດ G ⑤B⑥F垦辟新地
在景观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思考:那么在这种环境下的气候、生物、地 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呢?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干气旱候
河内水流流文少 河
发育差 肥土力壤 低
少数耐 生物旱(植植物被)
风积、地风貌蚀地貌
土壤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 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讨论: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 联系: 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 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 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均。有其重要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度砍 伐、开 垦、放 牧等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植被 水土 破坏 流失
土壤贫瘠
沟壑纵横
生态恶化
视频
(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 生一定的影响
黄 河 中
下 游 河
河道泄洪能 力降低
洪 涝
游道
植 被 破 坏
泥 沙 淤 积
(五) 人类活动与土壤


肥 南方水稻土
土 土土
北方黑土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有利影响
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 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更新,肥 力不断提高。(如水稻土)
不利影响
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如荒漠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对单项资源 的利用
(二)对区域资源 的利用
比较说明在下列土壤类型 中,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 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红壤。
选择黄土三角洲冲击土
原因 寒漠土就是冻土 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 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
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的,一般的粮食作物不 适宜在那生长,只能种些茶树等抗酸性强的经 济作物
而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流将上游的营养物质和矿 物泥沙都携带到下游然后沉积变成河流三角洲, 土地相当肥沃。例如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 都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盛产区
3、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 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环境的资
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B )
A.分布的地域差异性 B.整体性 C.不可替代性 D.数量的有限性
• 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构成一个整
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
合的是( A )
A、南方丘陵区在坡度较缓区发展水稻种植业
B、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耕作业
C、青藏高原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北方黑土区大力增施有机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黑土原本非常肥沃,但由于长 期以来人们重利用少养护,肥力下降。 材料二 华北地区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使地
下水中的大量盐碱成分被带到地表土壤中,形成 大面积的盐碱化土壤。 材料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退 化甚至沙化。 1、是否多向土壤中施肥,就能做到对土壤的用 养结合? 2、要做到用养结合,对东北、华北、黄土高原 地区应当各采取哪些措施?
抬升河 床(地 上河)
地下水位 升高
土壤盐
渍化
探究:如果某地植被遭受大量破 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 水位季节变 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
加,易发生洪涝灾害
动物: 生物种类
和数目减少,失去 栖息地, 被迫迁徙
植被破坏
地下水: 渗入地
下水减少,地下 水位下降
土壤: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肥力下降
(三) 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陡坡 地坡
度 平地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阳坡 形坡
向 阴坡
光热条件好 光热条件差
思考地:形植影被响的土分布壤往厚往度能,反以映及出土土壤的中状的况水,热请状说 说况海,拔是高土度壤、形地成形坡过度程和中坡较向稳对定土的壤影有什响么因影素响。。
地形
土壤形成
生物
人类活动
应用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 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 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
2、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在( A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不一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 化 C.气候会影响植被,但不会影响土壤 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破坏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