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课文概述《(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18 《孟子》兩章》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1.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2.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意。
並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2.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語設計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麼?(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孟子與《孟子》孟子(西元前372~西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
遊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醜、萬章等著書立說。
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
宋元以後,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聖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
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
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
出於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願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
他又善於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範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二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18.《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难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二、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X、哲学主X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X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四、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陈涉世家》等。
)五、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X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六、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七、当堂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教版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 教案
18 《孟子》两章从容说课《(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019-2020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
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然后从道理上得出结论,论
证严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音乐与画面激发学
一、 导语设计
生感官,故事激趣,
多媒体(配乐结合图片):
在 音 乐 与 图 片 的 出 使学生轻松进入课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 示下,学生聆听教师 堂。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磁带,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重点字词和 听读课文,自由朗
难以理解的句子质疑。
读,小组讨论解决疑 在学生诵读的基础
2、帮助学生译文,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问,重点理解几个词 上,理解重点文言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语的活用:环、域、 字词,点拨学生疏
b、“夫环而攻之”。
2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理笔记
的基础上,搜集已
相关的名句有(多媒体出示):
有知识进行链接,
(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形成资源共享,丰
(2)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富学生知识积累,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同时是对文章主旨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导语设计
《人民解放军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18《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3、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4、掌握课文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
2、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
大家还记得三册时学过的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人民解放军由弱到强,用小米加步枪(即简陋的装备)战争了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八百万军队。
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谁来介绍一下《孟子》这部书及孟子这个人?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孟子》: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
“畔”,通借字,通“叛”2、疏通文意。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
去,离开。
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今指水塘。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这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威慑。
句子的翻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 新人教版(通用)
18《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4、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解题:孟子及《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王道)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背景简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四、文意疏通:(一)教师范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得:实行道:仁政寡:少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有利的地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2、学生借助注释翻译: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整体感知:(1)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观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
(3)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二)指名学生读第二段: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18:孟子两章教学目标 1.积存文言知识,把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明白得孟子的政治主张,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
3.背诵两文。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 (一) 分析文章内容,专门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切论证论点。
学情分析:领会人处于窘境才会发奋有为,国无忧患往往受到衰亡的道理。
教学方式:一、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二、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讨,明白得作者关于人材造就的观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重点:一、有情感的朗诵课文。
二、明白得文意教学难点:明白得作者关于人材造就的观点。
教学进程: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门生一起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解题忧患能激人奋进,令人一辈子存进展,安逸享乐会让人委靡死亡3、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请同窗们拿出笔,勾画出文章的节拍,重音(2)个别同窗朗诵(3)全班齐读。
4、让学生参看讲义注释,弄懂文句意思,有不解的地方,当堂提出。
五、学生质疑、讨论,疏通句子含义。
六、下面,请大伙儿一边小声读课文,一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连举古代几位名人的事例,你以为他们有什么一起的特点?②、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③、学习课文,你打算如何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7、检查学习讨论成效①、请举手的学生回答。
估量学生答出:都身世低微,都经历了艰苦的考验,都成绩了不一般的事业。
②、此题难度较大,教师注意引导估量学生答出: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照论证的方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孟子二章》共计5---6课时【学习目标】熟读并背诵全文;能逐字逐句翻译,同时积累相应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学习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全文。
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文言词语归类整理。
第一课时一、导入: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此片播放时插入雍正王朝)“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介绍孟子及《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1、注意朗读的节奏。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四、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学习,记下疑问,共同讨论,明确。
五、理解文意1、文章开头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5、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六、布置作业:1.熟背课文。
2.翻译全文。
3,整理文言词语。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做到熟练朗读。
2.给加点的字注音音:畎.亩()傅说.()胶鬲.()空.乏()法家拂.士()3.熟读并背诵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二、【疏通词句】逐字逐句翻译课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曾.益其所不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孟子》两章教学目的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谷子。
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new)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材说明:《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
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
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教学设想:这两篇短文的注解也很丰富,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大致疏通文意.基于教材特点,我想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来品味排比、句式整齐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难点语句的文意和了解作者的主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理清“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关系。
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教学过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3. 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学重点:在引导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过程: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孟子》二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8、«孟子»二章【CAI教案】理读设计理念:这是由孟子的两篇短文组成的文言散文,具有鲜明的论说性。
从文言文词汇角度看,体现了词语的古今变化特点;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思路清楚,结构明晰,论说充分;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都集中显示了孟子的雄辩与气势。
宜采用理读法进行积累性阅读。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说说你所知道的孟子。
2.说说孟子散文的特点。
二、诵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听读。
学生听老师范读,在课文上作标记。
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
米粟.(sǜ)畎.亩(quǎn)傅说.(yuè)拂.士(bì)曾.益(zēng)(二)自读。
学生结合听读,自由读课文。
重点读顺下列句子。
环而攻之/而不胜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三)译读。
学生结合注解,分组互译互说课文重点理解下列句段意思。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三、理读课文,揣摩积累。
从以下角度梳理并做好积累卡片——(一)卡片一——文学常识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②选自《孟子·告子下》③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他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暴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形成了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有“亚圣”之称。
(二)卡片二——词语理解从字词的角度:①通假字:攻亲戚之所畔.;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下册 18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18、《孟子》两章[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积累文言学问,把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力量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同学文言文自学力量。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生疏,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加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生疏“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争辩点拨法3.比较法[教具预备]:多媒体[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学问,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尝语言:延长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概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同学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日,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见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见“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故意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始终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概磅礴,感情激越,锐不行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 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3)从第 2、3 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 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 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 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 样做呢? 探究质疑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 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 ,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 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 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 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 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 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 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自主学习 熟读课文,结合课后注解理解文意。 二、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 1-2 自然段 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4、孟 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 2 -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发:; 2、举:; 3、士:; 4、苦:; 5、劳:; 6、饿:; 7、拂乱:; 8、所以:;9、动:; 10、忍:; 11、曾益:; 12、空乏:;13、恒:; 14、过:; 15、 衡:; 16、作:。 17、征:;18、入:;19、出:; 20、拂(bi):。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 1 -
合作交流 3-4 自然段 1.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 。 ⑻ [兵革] ⑼ [委] ;[去] 。 ⑽ [域] ⑾ [封疆] 。 ⑿ [固] (13)[国] 。(14) [威] ( (16)[失道者] 。 (17)[至] 。(18)[畔] (19)[顺] ⒆[故]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6、2008 年 5 月 23 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 点相类似? 7、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温馨提示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教
学
反
思
- 3 -
《孟子》两章
教师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 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 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