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文学的基本特征的再认识
、
、
忿 葱 不 平 于 是 发愤 著 书 排 遣 胸 中的 郁 结
他 在 《 报 任 安书 》 中 说 结
,
因 为这 件 事 的 产 生 不 符 合 我 们 的 利 益 和
,
:
“
,
《 诗 》 三百 篇
,
愿 望 总 之 人 的 各种 倩 感 如 喜 悦 愉 快
热
愤
大 抵 圣 贤发 愤 之 所 为 作 也
的 喜 怒 哀 乐 的 感 情 他 是 决 不 会 去 与它 侧的
, 。
更 进 一 步 的探 讨
。
哪 一 方 面是 主 要 的
, 。
谁对 谁 起 主 导 和 制
只 有 当 生 活 事 实 深 深地 感 动 了 他 的喜悦
、
一
,
、
激起 了 他
约 作用
这 同样 属 于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的 一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辩
觉 得 内 心 的 某 种 情 感不 倾 泄
,
出来 就 会 受 到 压 抑 的 时 候
活 给 作 家的 情 感
,
他 才 会 去创 作
。
,
在 同一 事物 的 矛盾 着 的 两 个
,
即 作家 进 行 创作 的 直 接原 因 和 根 本 动 因 是 生
必 有一 方 居 于 支 配 地 位
,
是 矛盾 的
而 不 是生 活 事 实 本 身
不 得 通其 道
古
主 要方 面
它 要文 配 和 制约 矛 盾 的 非 主 要 方
往 今 来 优秀 的 杰 出 的 作 品 的产 生 都 十 分 有 力
地 证 明 了 这 一点
身世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
从人生境界看冯友兰哲学儒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人生价值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进入新时代,如何将传统的哲学思想赋予新的意义,是现代中国哲学家们的历史任务。
在这之前,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在这个方面首先走出了很大一步。
冯友兰是作为“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虽然不是整个生涯都在研究儒学思想,但是冯友兰在其人生价值的哲学理论上很大一部分都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又同时根据当时的年代特征进行融合。
他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也精炼的概括出去其在思想中对人生价值的看重,并且他也将这视为其哲学思想的支柱。
也正是因为其对人生价值的看重,也让他在他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中指出哲学是求好之学,他在文章中说:“人乃于诸好之中,求惟一的好(即最大最后的好),于实际的人生之外,求理想人生,以为吾人批评人生及行为之标准。
而哲学之功用及目的,即在于此。
故哲学者,求好之学也。
”他所说的“求好之学”,指的也就是人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确定的人生理想,进而确定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20世纪初,冯友兰还在大学任教时,就已经开始研究人生意义问题了。
当时其与几个朋友合办了一本杂志《心声》并亲自担任编辑,冯友兰经常在杂志中发表自身的新观念和研究。
当时他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新学生与旧学生》一书就引起当时哲学界的热议。
在这篇文章里面,冯友兰将“旧学生”进行了批判,说其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却忽略了学问本身的奥妙,“旧学生”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将过去看的比未来重要,将个人看的比群众重要,将理论空谈看的比实际情况重要等等。
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热议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其对“旧学生”一针见血的批判,而且冯友兰试图用这篇文章来讽刺批判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观。
从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看出当时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都还处于不成熟不系统的状态,其中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又有实用主义的影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开始,逐步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每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还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他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的阐述,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道家的自然观、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智慧精神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比如,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仁爱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和谐共生的理念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总之,通过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tory of Chinee Philo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于潜默冯友兰先生以“三史论古今,六书纪贞元”而彪炳中国哲学史册,这是他系统思考中国哲学方面而形成的集大成的成果。
而作为“三史”之一的《中国哲学简史》(珍藏版)堪称是一本“大家小书”,其思接千古、视通中外的宽广角度,串点成线,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史娓娓道来,读后令人豁然开朗,一片崭新的哲学天地缓缓展开在人们面前。
哲学不仅是知识的,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体验。
这是冯友兰先生论述中国哲学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循着这样的思考逻辑,在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精准地指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要义。
很显然,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有着差可比拟的地位,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儒家经典,无论是五行八卦还是禅宗顿悟,以及历史上各种学说思潮的兴起,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对于人的心灵以及行为的一种思考和感悟,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亘古不易的命题,一言以蔽之,内圣外王。
从中国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沿革出发,冯友兰先生对诸子百家的观点要言不烦的论述,对历史上各种哲学思潮的精辟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的鲜明特点,那就是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这种极简的概括看似老生常谈,但却极为准确地直指中国哲学的命门,纲举目张,格物致知,明心见性,从而将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那就是内圣外王,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论述这样一个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的时候,冯友兰先生举重若轻,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哲学典籍中游刃有余,并围绕生命的体验这样的一个角度,在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同时,更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潮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对每一个哲学流派和他们的观点作出了极为精彩的定性分析。
并且不止于此,更是从宏观的角度在各种哲学流派之间的差异与发展中,系统反思,整体解析,在求同存异中蚀刻出中国哲学精神价值的原核。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读冯友兰《论悲观》之后看人生的意义
读冯友兰《论悲观》之后看人生的意义今天我将冯友兰《南渡集》中的《论悲观》这篇文章仔细阅读了几遍,认真地体会了它里面的思想,使得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看法。
以前我总是觉得,人生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得留下点什么,取得点什么收获,让自己有限的人生散发出无限的价值……但是看了冯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觉得,人生确实没有意义。
首先,我们看一下冯先生对意义的定义:“意义是指此事所可能达到的目的,一件事必须对于他所可达到的目的,方可说是有意义或是无意义。
若只就一件事本身而言,我们不能说它是有意义或是无意义”。
因此,并不是每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这样。
因为依据以上的推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人生是一件自然中的事,而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我们不能去追问一个目的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人生是是无所谓有目的和无目的的。
那么,没有目的的人生当然也就没有了意义。
让-保尔·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自称其哲学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种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关心着人的哲学。
在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萨特把“存在先于本质”作为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了出来,认为“哲学必须从主观开始”。
人生下来就是空无所有的,那么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普遍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任何行动、选择完全是意志自由活动的结果,“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即所谓的主观性”。
因此,根据萨特的观点,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本身就是荒谬的,是没有人跟我们商量过就胡乱将我们抛洒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冷酷的事实。
我这几天还看了一个描述人生的小故事:“起先,一个人住一间小屋;结婚后两个人生活,努力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生了儿女,再买一套更大的房子住;后来儿女一个个离去,大房子打理起来很麻烦,更换一间小的,两个人够住就行;等到其中一人死去,剩下来的人便换间更小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哲学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对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各种不同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强调“道”和“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对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教化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哲学强调实践和教化,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有着明显的差异。
最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而西方哲学则强调理性思维和实证科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冯友兰境界理论研究
冯友兰境界理论研究冯友兰是一位着名的中国哲学家,他的境界理论被誉为他哲学思想的巅峰之作。
它是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所形成的一种哲学系统。
该理论强调人类在不断的追求完美和进步过程中,必须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对各种现实境界的认识。
本文将会对冯友兰的境界理论进行探究,并通过5个例子加以证明。
境界理论的基本概念境界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在不断追求进步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认识规律的理论。
按照冯友兰的看法,人们的境界是指人类行为和思想发展的智力和道德层次。
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在精神和思想上的成长与发展。
冯友兰将人类的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感性境界,理性境界,智慧境界和真理境界。
每一个境界等级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道德准则。
冯友兰认为,人类的境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境界,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
以下是5个例子,它们可以被运用来证明境界理论的正确性:例子1:孔子的境界之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孔子,他的境界之路传承至今,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境界观念强调的是精神上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塑造。
他提倡勤学苦练,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行,才能够达到高境界。
可以说,孔子将境界理念贯穿于自己一生中的教学和思想之中。
他强调要从个人修养上入手,从而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这与冯友兰的境界理论完全相符。
孔子的句子"君子行不改名,庶人行不改姓",强调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应该与其名字和家庭背景无关,而是取决于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例子2:莫扎特的音乐境界莫扎特被誉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要将人类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不仅体现了技巧上的卓越,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莫扎特的境界是与他的音乐作品密不可分的。
他将音乐提升到了极致的境界之上,表现出人类思想和情感的高度。
这一点与冯友兰的智慧境界是相通的,智慧境界的特征之一是对文化、思想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叙述,而莫扎特的音乐正是体现了这一特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所以,说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述为作”,而此种精神和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为作,遂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的哲学观1、哲学的内涵冯友兰认为:“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的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
”哲学是要依靠人们的思与辩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反复的指出:“假使我们要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换句话说,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是将人生作为思的对象,就是对于人生有所觉解。
冯友兰认为人区别于禽兽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人对于他的生活有觉解。
觉就是自觉,解就是了解,觉解就是人能够自觉他在做某事。
他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顺应自然本能、社会习俗以及个人习惯而行事,并不能觉解宇宙人生、社会道德价值,也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让哲学潜默灵魂——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温州二外曾静再
让哲学潜默灵魂——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温州二外曾静再读这本书,是因为学校组织的教师读书会,也是因为网络上盛传的韩国总统朴槿惠的一句话:“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事实上,也是这番话,让这本问世60多年的书,重新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阐释着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高明与中庸的统一。
实际上,就是“平衡”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阶层、什么职业、什么环境下,不论贵贱,只要达到自我内心的平衡,就能达到真正的满足。
这大概就是打动朴槿惠的地方:“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归结于内心的平静,这是我们不断追寻的目标。
”这也是打动很多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容易浮躁和焦虑的时代,读一点哲学,才能以平和的姿态自处。
冯友兰先生还说:“人生有四大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在这其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的,如果只是追求自然和功利的状态,人将不成为人,国将不成为国。
只有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有所追求并无限敬仰,人才能真正成为人。
正如周国平对哲学的作用的评述: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
我们平时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哲学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人生的全景,想明白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你再回到局部中去,对于重要的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你仍过着具体日子,做着具体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
对于朴槿惠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当成精神支柱,周国平称:“因此对这位总统心生好感”。
当然,在读哲学的文字的时候,难免会觉得抽象而困顿。
有人说,如果对中国传统哲学感兴趣,《中国哲学简史》是很好的入门书,也是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确实,20多万字,篇幅不算长,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
冯友兰情感哲学地位和作用
冯友兰情感哲学地位和作用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为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中,情感哲学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冯友兰情感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思想的独特性和实践意义。
一、冯友兰情感哲学的地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中情感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情感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
情感的产生是因为人类在面对世界时,感受到了情感,然后人们在不断地经验和交流中,对情感进行了升华和提炼,从而形成了各种文化。
冯友兰还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动力。
在人类生活中,情感在很多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如家庭、政治、社会等方面。
情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也是人们与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
因此,冯友兰的情感哲学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次,冯友兰的情感哲学是建立在中西哲学交流和对生命质量的思考之上的。
他受到了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哲学的启示。
同时,他又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历史,把传统中华文化融合到情感哲学中,寻求文化的创新和重生。
总的来说,冯友兰情感哲学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冯友兰的情感哲学是中国当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2. 冯友兰情感哲学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基于中西文化交流和对人类生命质量的追求而形成的。
3. 冯友兰情感哲学是让中华文化出现活力和创造力的一条可行途径,也是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冯友兰情感哲学的作用首先,冯友兰情感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人类学视角。
它不仅研究人类情感产生的根源和变化,还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演化,因此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其次,冯友兰情感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真实和深刻的道德基础。
情感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还能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
冯友兰的情感哲学强调了人类情感的道德价值,认为道德伦理体系应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冯友兰先生,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人生的境界》堪称一部经典之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类生命的价值追求和境界提升的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又进一步加深了。
冯友兰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的境界。
他将人的生命划分为物质生活水平、道德品质、智慧境界和精神境界四个层面。
物质生活水平是人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它与物质的积累、物质享受相关。
道德品质则是人的品德和道义标准,它涉及到人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
智慧境界是人的思维水平,涉及到人对世界的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精神境界则是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它与人对精神追求和境界提升有关。
在物质生活水平方面,冯友兰指出物质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能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他用寓言故事《贪心的猥亵》讲述了物质贪欲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醒人们要适度追求物质,不要被物质束缚。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
在道德品质方面,冯友兰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性。
他用孟子的故事《梓材》告诫人们要坚持正义和人道,不可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道德是一种品质,是人的高级境界。
”他认为道德行为是人生境界提升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在智慧境界方面,冯友兰认为人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探索。
他援引了伽利略的例子来阐述人类的智慧境界。
伽利略用他的发现和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冯友兰引导人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己的智慧边界。
在精神境界方面,冯友兰提出了人对于存在的反思和超越的问题。
他引用了诗人天演论的诗句:“何不本心绝物念,静若冰倾坦然达。
”表达了人要超越物质世界的思考和境界提升的追求。
他认为人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读完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我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冯友兰;方法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
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
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
2024年人生境界冯友兰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学者,他的著作《人生境界》是他晚年的力作。
这本书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等重要主题。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冯友兰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他通过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揭示了许多我们常常忽略的重要问题。
他指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而在于追求真理和道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道德价值观的追求,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我被冯友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所启发。
他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对其进行剥削和破坏。
他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
这一观点让我深思,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我也被冯友兰对人的行为准则的探讨所感动。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道德和良知,而不是出于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
他指出,只有通过追求道德和良知,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准则,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在行为中遵循道德和良知,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良知的人。
总的来说,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行为准则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我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因此,我决心将冯友兰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真理、道德和和谐共生而努力。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阐述,不仅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也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哲学形式,它注重实践和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这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展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其次,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
他从儒、释、道三家入手,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对各家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还对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整体轮廓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此外,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精髓和核心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诠释。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和释家的解脱思想,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风貌和内在价值。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哲学应当与世界哲学接轨,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一部著名的中国哲学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内涵,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谈谈我对《中国哲学史》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
他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到汉代的儒家、道家的发展和兴盛,再到唐宋以后的儒学、道学、佛学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
他通过对儒家、道家、佛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思想特点和核心观点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他对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等核心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使我对儒家思想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这些思想内涵的了解,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影响和价值的分析,我对中国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思想内涵、影响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拓宽了我的视野,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解惑冯友兰:哲学的乐趣
解惑冯友兰:哲学的乐趣哲学的乐趣文 / 冯友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又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孔丘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在贫穷的环境中也可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
他不是说,贫穷的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快乐。
孔丘和颜回所乐的并不是贫穷的本身,他们只是,虽然在贫穷的环境中而仍“不改其乐”。
他们所乐的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周敦颐教程氏兄弟“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就是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程颢说,他们兄弟所得于周敦颐的就是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后来成为道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孔颜乐处”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乐”的究竟是什么呢?周敦颐在《通书》中作了部分的回答。
《通书》说: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世俗的富贵)。
见其太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齐贫富贵贱),故颜子亚圣。
(《颜子》第二十三)这个回答并不全面,因为他没有说明究竟什么是“至贵、至富”,也没有说明,所谓“至贵、至富”为什么是“至贵、至富”。
照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解释,《太极图》所表示的是一个宇宙生成论,它从“无极而太极”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下来。
一直到“万物化生”。
它用了许多“生”字,可是,什么是“生”,它没有说。
这个“生”可以是有生命的生,就像母亲生个小孩子那佯,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生,就像工厂生产一部机器那样。
《周易·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生”是什么样的生也没有说。
《太极图说》中用了那样多的“生”字,周敦颐的意思也可能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敦颐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明“生”是哪一种的“生”,但我们可以推测他所说的“生”是有生命的“生”。
他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
情感在哲学中地位与
情感在哲学中地位与摘要:冯友兰认为情感在哲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出理智所不能发挥的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情感与民族哲学之间的关系与对情感的处理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上,对此,冯友兰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解答。
这是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特色,但却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以利于对冯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冯友兰;情感;哲学;地位;作用冯友兰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明确保留了程朱等人有关情的若干说法,给予情感和意欲等精神因素以一定的地位。
并进一步指出情感等在哲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从现代哲学观念出发,提升了情感等在哲学中的地位。
这是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特色,但却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以利于对冯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一、冯友兰论情感与发展民族哲学的关系民族哲学在冯友兰看来,就是用某民族的言语,照着某一民族的哲学史去讲的,但是它却不受某一民族的言语支配。
然而民族哲学中的概念,至少大部分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哲学概念是共通的,否则即没有哲学。
因此说民族哲学的总的特征也应该是理性的、思辩的、抽象的和形而上的。
冯友兰说:“哲学本是纯理智的产物,不过其中名词亦可能引起人情感上的联想。
至于这一类底名词,哲学家是否必需避免应用,则是一可讨论底问题。
”①就是说哲学仍然包含着情感的因素,这是一个尚需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冯友兰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区别我们要讨论的是哲学本身,抑或是就哲学对一般人的影响而言。
如果就哲学本身说,哲学是讲普遍的、公共的义理,至少是探求如此的义理。
这些义理固然须用某种言语去论述,但这某种言语对于义理完全是没有关系的。
不过就哲学对于一般人的影响来说,虽然也是偶然的、不相干的,但是对于用某言语的某民族的人来说,则很有关系。
“因为用某种言语底某民族底人,对于某言语中底有些哲学名词,可以有些情感上底联想,由这些联想要可以得到许多情感上底满足。
冯友兰哲学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
指导老师:李伯聪学生姓名:周显敬冯友兰哲学的贡献及其现代意义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是我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因其哲学贡献及出其右的学术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界的旗帜性人物。
他全面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接着讲”的哲学方法,并从中西哲学的比较入手,创立了“新理学”体系,开创了现代治学的研究方法。
提倡中西文化互补,引进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
提出中西哲学互释等思想,。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开创了现代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新方向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问题虽然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言论中分析出他对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思想。
冯友兰在说“哲学无所谓新旧,是说哲学的道理大致相同”,所说的言语就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基本思想。
冯友兰认为,他的“新理学”体系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这也是他为重建传统儒学的形而上学系统所作的努力。
在新理学中,冯友兰吸收了新实在论的观点,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由分析经验开始而达到绝对“空灵”的形而上学的结论。
新理学的材料来自宋明理学,但新理学的特点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
他提出的理、气、道体、大全四个主要概念,都来自宋明理学,但意义确实不同。
冯友兰将世界划分为“实际”与“真际”两个层面,前者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现象界,后者是由理和大全组成的本体界。
就“实际”与“真际”关系来说,“实际”是靠“真际”来解释和成就的。
就某一具体事物的形成来说,是气与理结合的结果;而就宇宙万物的形成来说,则是“无极”而“太极”的过程。
“新理学”不仅赋予中国哲学以逻辑的形式,在现代中国哲学界独树一帜,而且新理学致力于中西哲学的融会贯通、博采众家,但又“不依傍别人”,有力推进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二、在提倡文化互补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实质上只有上古和中古哲学,而没有现代哲学形态,西方哲学的现代成就,主要是理性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这恰是中国哲学所缺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论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摘要:冯友兰认为情感在哲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出理智所不能发挥的功能。
这主要表现在情感与民族哲学之间的关系与对情感的处理方法两个方面的问题上,对此,冯友兰都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与解答。
这是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特色,但却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以利于对冯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关键词:冯友兰;情感;哲学;地位;作用冯友兰是“接着”宋明理学讲的,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明确保留了程朱等人有关情的若干说法,给予情感和意欲等精神因素以一定的地位。
并进一步指出情感等在哲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从现代哲学观念出发,提升了情感等在哲学中的地位。
这是冯友兰哲学思想中的一个特色,但却被学术界所忽视,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以利于对冯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解。
一、冯友兰论情感与发展民族哲学的关系民族哲学在冯友兰看来,就是用某民族的言语,照着某一民族的哲学史去讲的,但是它却不受某一民族的言语支配。
然而民族哲学中的概念,至少大部分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哲学概念是共通的,否则即没有哲学。
因此说民族哲学的总的特征也应该是理性的、思辩的、抽象的和形而上的。
冯友兰说:“哲学本是纯理智的产物,不过其中名词亦可能引起人情感上的联想。
至于这一类底名词,哲学家是否必需避免应用,则是一可讨论底问题。
”①就是说哲学仍然包含着情感的因素,这是一个尚需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冯友兰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区别我们要讨论的是哲学本身,抑或是就哲学对一般人的影响而言。
如果就哲学本身说,哲学是讲普遍的、公共的义理,至少是探求如此的义理。
这些义理固然须用某种言语去论述,但这某种言语对于义理完全是没有关系的。
不过就哲学对于一般人的影响来说,虽然也是偶然的、不相干的,但是对于用某言语的某民族的人来说,则很有关系。
“因为用某种言语底某民族底人,对于某言语中底有些哲学名词,可以有些情感上底联想,由这些联想要可以得到许多情感上底满足。
所以就哲学说,名词之可以引起人的情感上底联想者,可以不用,或不可以用,但就哲学对于一般人底影响说,这一类的名词,又是可以用,而且又是不能不用的。
”②也就是说在民族哲学之中,哲学名词以某种语言出现时就具有情感上的联想功能,并且这种联想能够带给人情感上的满足,所以说这种被赋予情感色彩的名词不仅是可以用的而且又是不能不用的。
因为哲学对于人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不仅使人对于宇宙人生有理智的了解,并且能够使人对于宇宙人生有情感上的满足。
冯友兰指出,哲学中所用的名词,在本民族的语言中,的确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情感上的联想,这就是哲学方面的极为重要的用处。
我以为冯先生的这个认识是十分正确的,特别具体到中国哲学,所使用的名词概念和范畴,多为“明晰不足,暗示有余”,比如说“道”、“理”、“气”、“心”、“性”、“知”、“体”、“用”等等,无不能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和启示,因此留下巨大的思维空间,使人能通过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向度以及运思需求,而得出不同的认识结论。
这些新角度、新视野、新想法,当然不会完全是抽象的和形而上的,而会产生出许多想象和形象,比如说“气”这一概念,至少有十多种的解释,其中像汉代王充所说的“气”,就有天气、地气、日月五星之气以及阴阳合和生人之气等,无不带有形象性,因此就不会不使人产生情感上的联想。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即使是孟子、荀子的著作,在冯友兰看来,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由于名言隽语的简短、比喻例证之间无相互联系,因此就充满了种种暗示,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中国哲学就和中国艺术具有密切的关联,而中国艺术也浸润了中国哲学的这种富于暗示的理想。
同样,“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③。
当然,冯友兰学贯中西,他不仅考察了中国哲学的这一特征,同时他对西方哲学也提出相同的认识,他说:“维也纳学派以为形上学不足以与逻辑学或科学比。
因此逻辑学或科学中底命题,都可以逻辑上底真假论,形上学中底所谓名题,则不可以逻辑上底真假论,亦是些没有意义底话而已。
由此方面说,形上学只可以与诗比。
诗中所说的话,亦不可以逻辑上底真假论,亦是些没有意义底话。
诗说无意义底话,但其无意义底话,可以使人得到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形上学亦说无意义底话,其无意义底话,亦可使人得到一种情感上底满足。
例如说:‘上帝存在,灵魂不灭,意志自由’,都是些没有意义底话。
这些话虽然没有意义,但人听了这些话可以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安慰。
由此方面说,对于人,形上学与诗有相似底功用。
所以维也纳中底人说:形上学是‘概念的诗’。
照维也纳学派的说法,这是形上学的真正性质。
形上学的真正底性质。
形上学如在人的文化中有其地位,亦是由于它有这种性质。
”④我们知道冯友兰把哲学定义为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显然我们对这一定义不能够作狭义的理解,人类精神不仅包括抽象的、理智方面的东西,同样也寓以情感、暗示、联想、意欲等方面的内容。
显然冯友兰这样提出问题,指出情感等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丰富了哲学的内涵,消除了人们对哲学偏狭的理解,因此是对哲学学科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当然,在冯友兰之前,西方一些哲学家也指出过情感在哲学中的作用,比如穆勒(John Scuart Mill)说过“情感的培养成了我的伦理学的哲学信条中的基本观点之一”⑤;孔德(Augast Cornte)则认为情感具有某种至上性,实证哲学的作用就是“凭借使情感、理性和活动达到永久的和谐,而形成了一个规范我们的私人和公共存在的整个过程的系统”⑥。
很显然穆勒和孔德则是将情感的作用局限于某种哲学思想和体系之中,而冯友兰则将情感在哲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做了一个总体的、概括性的阐释,这样的话,哲学的情感性就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性质,这对哲学的普及和提高都指出了一个重要的运作方向,因此是超迈前人的。
冯友兰对情感在哲学中的现实意义也做了充分的论述。
他说:“阶级哲学,能予其民族中底人以情感上满足。
无论在民族方面或阶级方面,公同底情感上底满足,可以引起精神上底团结。
”⑦冯先生说这番话正值民族危难之际,全国军民奋力抗战,而哲学家则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唤起民众,这样哲学的情感性就形成了一股民族的凝聚力,使精神上的团结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这显示了冯友兰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
他认为:“一个哲学家,接着以前底大哲学家的哲学讲哲学,其工作是旧日所谓‘上继往圣,下开来学’。
这两句话,就哲学说,其意义完全是理智底,但就民族哲学说,其意义不仅是理智底,而且是情感的。
”⑧这里面确实包涵了诸如民族精神、爱国热情、民族操守和气节等多方面的情感内容。
冯友兰还认为,哲学总是要接着某民族的哲学史讲的,总是要用某民族的言语说的。
接着某民族的哲学史讲,用某民族的言语说,对于哲学是偶然的,表面的,但对于某民族的人的情感上的满足,及精神上的团结却是有大关系的。
他说:“所以某民族底哲学家,就其是哲学家说,他接着任何哲学史讲,用什么言语说,是没有关系底。
但就其是某民族的哲学家说,他必须接着他的民族的哲学史,讲他的哲学,以他的民族的言语,说他的哲学。
某民族的哲学家如此讲底,如此说底哲学,不论其内容是哪个派别底哲学,它是此民族的民族哲学。
”⑨因此说,世界性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的,因为任何哲学都具有某种民族性,因此任何哲学体系、任何哲学思想都具有哲理性和情感性相互依存、相互融和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冯友兰对情感在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论述,充分显示了一代哲学大师对精神现象所做出的深刻和全面的反思,他把“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团结”视为哲学的重要功能,将会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示。
二、冯友兰论对情感的处理方法在冯友兰看来,情感既然在哲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如何处理情感也必然成为他十分关注的问题。
通观冯著可以看出,冯友兰在怎样较好地处理“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做了不少论述,并认为使二者处于动态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则是情感处理的最好方法。
当然,作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就必须具有真情实感。
因此在冯先生看来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强调圣人无情以及邵雍故做快乐都属于矫情与做作。
比如他认为:“康节诗云:‘尽快意时仍起舞,到忘言处只讴歌。
宾朋莫怪无拘检,真乐攻心不奈何。
’(‘林下五吟’《击壤集》卷八)‘花谢花开诗屡作,春归春至酒频斟。
情多不是强年少,和气冲心何可任。
’(‘喜春吟’《击壤集》卷十)攻心而使之无奈何底乐,大概是与哀相对底乐。
与哀相对底不是真乐,康节有点故意表示其乐,这就不够风流。
”⑩就是说邵雍这里有些强颜欢笑,苦中做乐的意味,并不是情感的真实流露。
另外像《庄子·刻意》中所谓:“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认为心有悲乐、喜怒、好恶之情,存在忧乐之心,都损害德,也损害道。
无忧无乐,才能体道存德。
这些认识在冯友兰看来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观念,人不可能离开人情去空谈仁义道德。
当然,冯友兰有时在对道家无情问题的表述上运用了比较含蓄的措辞,因此受到了当时的一些学者的责难,比如李文湘就说:“冯先生进一步又说:‘对于宇宙,及其间的事物,有完全底了解者,即可完全无情。
其所以完全无情者,并不是冥顽不灵,如所谓槁木死灰,如土块然,而是其情为了其了解所化,即所谓以理化情也。
’字里行间,认为无情是做人的最高标准。
”(11)为此冯友兰做了这样的解释:第一是“以理化情”的说法,是别人把他引叙以备批评的说法当成了他自己的观点;第二是圣人的完全无情是否是好的,是值得打问号的;第三是圣人的完全无情,在事实上是否完全可能,也是很成问题的;第四是说宋明道学家主张的圣人有情而不为情所累之说,虽然具有道家以理化情的好处,却没有关于圣人无情问题所带来的理论困境。
所以冯友兰坚持不论是圣人还是凡人都是有情的,只是圣人能够“有情而不为情所累”。
并认为这一命题比“以理化情”说是进了一步,是有好处的。
关于情感的具体论述,冯友兰集中在《论风流》一文中。
“风流”是一种人格美的充分体现,也是名士的主要表现。
“是名士,必风流。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只求常得无事,只能痛饮酒,熟读《离骚》。
他的风流,也只是假风流。
嵇康阮籍等真名士的真风流若分析其构成的条件,不是若此简单。
”(12)在冯友兰看来这些真名士也是哲人需要有四个构成条件,除了要必有玄心,必有洞见,必有妙赏之外,那就是必有深情。
我们这里就着重谈一下第四点。
冯友兰说:《世说新语》说:“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因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