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三节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三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课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习目标:1、会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像的大小、虚实、倒正)2、理解和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识点一: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主要部件都是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成像的。
它们的成像规律分别是什么?请完成下表物距u: 像距v:物距u和像距v的关系成像特点大小倒正虚实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通过上面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出大小、虚实、倒正有可能与有关,也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具体是什么关系呢?下面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
(2)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目的: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测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底下放一张白纸,来回移动透镜,直至在纸上找到一个的光斑,量出此时透镜和白纸之间的距离,即此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依次安放、、,并调节、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的中心位于。
这样做的目的是。
(3)将蜡烛放在2f 之外(u>2f ),移动光屏直至找到烛焰清晰像,将像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4)移动蜡烛,不断地靠近凸透镜,当在2f 位置(u=2f ),调整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并记录。
(5)将蜡烛放在f 和2f 之间(f<u<2f),移动光屏直至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将像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6)将蜡烛放在f 之内(u<f),移动光屏发现找不像,这时用眼睛透过凸透镜会看到像,将像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本次实验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多做几次,在此我们测量了三次。
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思考:(1)在实验中你能发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吗? (2)实验中你能发现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吗? 、 (3)像和物在异侧时,成的是什么像? 像和物在同侧时,成的是什么像?(4)在实验的过程中,物距u 不断地发生变化,像距v 变化吗?是如何变化的?对应的像有什么特点?物远像近像变小。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全)word资料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填空题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所有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应放与蜡烛与光屏之间,调整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2,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3-23所示。
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放大的虚像(选填“正立”或“倒立”)15cm 12cm图3-233,如果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将一凸透镜从靠近蜡烛的一方沿主轴慢慢移向光屏的方向,发现在屏上的到两次清晰的像,那么他们一定是像,并且前一次得到的像是后一次得到的是。
4,如图3-24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立”或“正立”)、(选题“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上述成像一致的是。
如果在前面的实验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终极的凸透镜,要是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则应向移动凸透镜(选填“左”或“右”)5,用A、B、C三块凸透镜在光具座上分别左蜡烛成像的实验,个透镜距烛焰距离都是30cm,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此实验结果,将A、B、C三块凸透镜的焦距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其顺序是。
二、选择题1、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3-25所示,先后十蜡烛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关于a,b,c,d四点的成像情况,他归纳出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C,烛焰位于b点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虚像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3-26中的() A虚像实像B虚像实像C实像虚像D实像虚像3,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小强注意到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处时,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20cm B.30cm C。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八年级上册物理苏科版
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
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
成像特点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物、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像相对物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像,但像不能用光屏接收.物、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像相对于物是正立、放大的
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
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
光路图
_
_
特别提醒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的主要不同点(1)成像特点不同.平面镜只能成与物体等大的虚像,而凸透镜可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或倒立、等大的实像,或倒立、放大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2)成像原理不同.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由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
光屏的中央
(3)如图乙所示,小滨将凸透镜固定在 刻度线处,当蜡烛距凸透镜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此时,若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凸透镜,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选填“向左”或“向右”)移动;
放大
向左
[解析] 如题图乙所示,小滨将凸透镜固定在 刻度线处,当蜡烛距凸透镜时, ,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若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放置一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使光线提前会聚,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4)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说明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仍能
可逆
[解析] 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此时物距是原来的像距,像距是原来的物距,仍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是因为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制作者:
王虹芳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 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 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 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 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凹透镜成像规律 同侧、正立、缩小、虚像。
思考:
的 情 况 物体到凸透镜 像 的距离 倒立/正立放大/缩小 实像/虚像
大于2倍焦距
应 用
倒 立 缩 小 实 像 照相机
幻灯机 倒 立 放 大 实 像 投影仪
在2倍焦距和 1倍焦距之间
小于1倍焦距
正 立 放 大 虚 像 放大镜
3、在凸透镜成像中,物体 移动时,实像和虚像的转折 点在哪里?放大和缩小实像 的转换点在哪里?(请学生 回答)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 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 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的第三节,本章是光学部份的重点章,全章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通过(tōngguò)探索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并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xiànxiàng)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第一节),第二单元是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实像和虚像,也能成缩小的虚像(第二节),第三单元是通过实验探索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经历并体味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第四单元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第四、五节)。
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探索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u)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实像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与像距的意义.(3)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学生能在探索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dào li),勇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培养(péiyǎng)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索创造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xué sheng)团结协作的精神。
八年级学生(xué sheng)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索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_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说学生)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与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
学生对于凸透镜的了解,凭其生活经验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而对其成像规律是知之甚少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前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1、知识储备《光的直线传播》课后习题第2题,要求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录看到像的特点,在课堂汇报、展示实验成果,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孔到烛焰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使学生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
《平面镜》这一节使学生第一次知道虚像概念,学习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透镜》这一节学习了平行光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通过作图学习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这些都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这是个相当复杂的实验过程,需要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有三个层次:像的特征 ---- 大小、正倒、虚实;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最后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所以金老师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对学习结论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协商,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些对于学生学法的指导是很有效的。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新)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5、如果透镜的上半部分被遮住,还能成像吗? 如果能成像,此时的像和没有遮住时的像有什 么不同?如果被遮住的部分超过透镜的一半, 情况又怎样?
能成像,像变暗。
6、一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时,在光屏上 成一个放大的像,若将蜡烛沿主光轴移到离透 镜45㎝处,那么成像情况是:( D ) A、成放大的实像 B、成缩小的实像 C、成等大的实像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u<f
f<v<2f 照相机
v =2f 测焦距 v > 2f 投影仪
不成像 ,焦点发出平行光 5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
—— 放大镜
一倍焦距分虚实(正倒), 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像距也变大。
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u>2f)时
①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 焦距之外,二倍焦距之内(f<v<2f)。
F F
FF
O
3、物距大于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 (f<u<2f)时 ①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在二 ②像的大小随物距而变化;物距变小, 倍焦距之外( v>2f)。 像变大;物距变大,像变小。
F F O
3、物距大于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 (f<u<2f)时 ②像的大小随物距而变化;物距变小, ①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在二 像变大;物距变大,像变小。 倍焦距之外(v>2f)。
凸透镜焦距 f=5或10cm
物距
u
v
像距
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记录表
凸透镜焦距f=5或10cm
物距 u 与 物 距 像的性质 焦距f的 u 正倒 大小 虚实 关系 u>2f 30 倒立 缩小 实像 u=2f 20 倒立 等大 实像
u=f
像距v 像 距 v 与焦距f 与物 位置 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报告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凸透镜的基本原理。
2.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倍率与透镜焦距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凸透镜是由透明的玻璃或其他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都是曲面。
其中一面是凸面,另一面是凹面。
凸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
2. 凸透镜的主轴是一个虚线,连接凹面和凸面的中心。
在对称的透镜中,主轴经过透镜的中心,称为光轴。
3.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符号"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符号"v"表示;物体的高度叫做物高,用符号"h"表示;像的高度叫做像高,用符号"h’"表示。
4. 根据凸透镜成像公式,可以得到以下关系:1/u + 1/v = 1/fh'/h = -v/u其中,f表示焦距。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1. 凸透镜2. 直尺3. 定位器4. 屏幕5. 光源6. 实验装置固定架7. 实验平台四、实验步骤:1. 将凸透镜放置在实验装置固定架上,并调整透镜与主轴的夹角为0度。
2. 将光源放在实验平台上,使光线垂直射向凸透镜的中心。
3. 在主轴上方放置一个屏幕,并与凸透镜成一定距离,调整屏幕与主轴的高度对准目标光点。
4. 将不同高度的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测量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并记录下物体与屏幕的距离。
5. 分别测量不同物体高度的像高,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步骤得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不同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之间的关系。
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公式可以验证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和成像公式进行比对,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结论。
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1.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增加时,像的距离减小。
2.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焦距时,像距离无限大,即像位于无穷远处。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的性质
复习
F
•凸透镜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焦点。
凸透镜的性质
F
•凸透镜从焦点射来的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注意点)
1.实验时,将有关器材放置水平桌面上,应使 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使烛焰, 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 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F
f
•物体在焦点以内,在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2f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实像
像距(v)
2f>v>f
应用
照相机
2f>u>f
倒立放大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课堂练习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照像时在 底片上成一个 像,要成这样的像,物 体距凸透镜的距离应满足 条件. 2.幻灯机是利用凸透镜成 原理来工作的. 、 、 像的
3.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厘米,要得到放大的实像, 物体应位于凸透镜前( ) A. 小于20厘米处 B. 大于40厘米处 C. 20厘米与40厘米之间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实验时,应注意收集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 时,物距,像距和焦距的相关实验数据,并将 观察结果填入表格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F
•F
2f
• 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在另一侧成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凸透镜成像及应用
•F
•F’
2f
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另一侧 成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解析版)
实验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是常见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详见下表(1)。
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表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u﹥2f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图a)u=2f倒立、等大的实像v=2f图df﹤u﹤2f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图b)u=f不成像射出的是平行光线0﹤u﹤f正立、放大的虚像v﹥f放大镜(图c)a.u﹥2fb. f﹤u﹤2fc.0﹤u﹤fd.u=2f凸透镜成像光路图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应用:测焦距。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知识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目的】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物距变化成像规律变化、像的虚实。
【实验器材】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实验步骤】1、按图组装器材。
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水平线上。
2、将蜡烛放在远处(此时u>2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3、将蜡烛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2f>u>f,移动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还是倒立,并测量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实验表格。
4、将蜡烛继续往凸透镜方向移动,使u=f,移动光屏,看能否成像。
八年级物理光学课件(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查看上表的数据:
物距小于像距
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
相比,哪个比较大?
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
相比,哪个比较大?
物距大于像距
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物体靠近凸透镜(物距变小),像变大,像距变大; 物体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变小,像距变小。
小结
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u——物距 v——像距 f ——焦距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 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猜想
物距越小,像越大。 物距越大,像越小。 那么像的虚实、正倒怎么变化?
设计实验
用蜡烛做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一块白色 的硬纸板做光屏,承接烛焰在凸透镜中成的像。
烛焰 中心
凸透镜 中心
光屏 中心
三点应调整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进行实验
1.记下凸透镜的焦距: f = 10 厘米;
2.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 屏。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 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3.移动凸透镜位置,使物距分别为u >2 f ; f < u <2 f ; u < f 再移动光屏找像,眼睛观察 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
镜头( B )
A. 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5m B. 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C.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5m D.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5.用线把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与其对应的所 成像的情况对应连接起来:
放大镜 照相机 潜望镜 幻灯机
第3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成放大倒立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用多媒体演示成像实验的动态效果)
四、实像和虚像:
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正立的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象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实像.
(板书:第三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㈡猜想和假设:
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
(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
你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㈢设计实验:
1、介绍实验器材:
2、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㈣进行实验:
实验表格
物距(u)
像距(v)
大小
正倒
虚实
像的性质
u>2f
u>2f
2f> u>f
2f>u>f
u<f
u<f
㈤分析论证:
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一、倒立、缩小;二、倒立、放大;三、正立、放大;
2、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40厘米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80厘米B、40厘米C、20厘米D、15厘米
3、观察教室中的投影仪,用了那些光学仪器,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一、复习提问: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堂检测:小卷
作业:9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側倒,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与物同侧正,巧记口诀活用好.
归纳总结:
物距与焦距 的关系 u>2f 2f>u>f u<f 像距与焦 距的关系
2f>v>f
v>2f
像的性质 正倒
倒立 倒立 正立
应用 实虚
实像 实像 虚像
大小
缩小 放大 放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倒立 放大 实像
10
(4)把物体置于一倍焦距处: 即u=f,观察成像情况。
2F
F
F
2F
(5)把物体置于焦点以内: 即u<f,成像情况又怎 样呢?
1)u<v
2F F F 2F
2)像物同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物体离焦点越近,虚像越大
2F
F
F
2F
我们视频进一步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再看动画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有哪 些收获?
焦距(f)是 参考距离
物距(u) 像距(v)
实验前温馨提示:
1、实验过程中,物体、凸透镜和 光屏三者中心应大致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的焦距为10㎝。 3、光屏上承接的像最清晰时,记 录物距u、像距v和像的性质。
2、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1)f<v<2f 2)倒立、缩小 的实像。
2F
F
F
2F
(1)把物体置于二倍焦距外: 即u>2f,观察成像情况。
(3)把物体置于一倍 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即f<u<2f,观察成像情 况。
1)v>2f 2F 2)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速小于像速。 3)物距焦点越近,像越大。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2: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二、新的问题
根据你所看到的现象,你认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 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进行猜想
1、影响凸透镜成不同性质像的因素可能有? ①物距( u ) ②焦距( f) ③像距( v )
信息快递
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称为物距( u ) 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称为像距( v )
2、你需要通过什么方式验证你的猜想?我们需要 运用什么方法使探究问题变得直接简单? 实验 -------控制变量法
cm 。
物距u/cm 像距/cm 物距与焦 像距与焦 距的大小 距的大小 关系 关系
倒立、缩 小的像 倒立、放 大的像 倒立、等 大的像
②
六、交流与小结
1、实验数据分析
①当物距(u)与焦距(f)满足:______________ u>2f 时,成倒立、 实 缩 f<v<2f 小的______(实/虚)像,此时所成的像落在____________ f<u<2f ②当物距(u)与焦距(f)满足:位 ______________ 时,成倒立、 置(即像距 f的关系); 放大的 ______ (实/虚)像,此时所成的像落在 ____________ 实 v与焦距 v>2f 位置(即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③当物距(u)与焦距(f)满足:______________ u=2f 时,成倒立、等 大的______ 位 实 (实/虚)像,此时所成的像落在____________ v=2f 置(即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u<f ④当物距(u)与焦距(f)满足:______________ 时,成正立、放 u<|v| 大的______ 位 虚 (实/虚)像,此时所成的像落在____________ 置(即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文式)
1、学生分小组讨 论并确定实验方 案 (想、讲)
1、各小组对记录 的数据进行讨论 分析, 得出初步结 论 (做、想) 2、小组讨论回答 所要求探究的问 题。 (讲) 3、老师课件模拟 显示学生关于凸 透镜成像规律的 初步结论 (看、听、想)
1、课件显示: 1、随堂作业 Flash 动画演示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2、拓展与应 律 用 (看、听、想) 2、进一步归纳 总结凸透镜成 像规律有关知 识 (想、听、看)
学生对数据进 行讨论分析, 引导 学生得到初步结 论
教师课件 演示, 总结凸透 镜成像规律; 引 导学生了解更 多有关知识
通过练习 提高学生知 识运用能力, 巩固理解和 应用凸透镜 成像规律。
︽ 探 究 凸 透 镜 成 像 规 律 ︾ 教 学 设 计
课型:实验探究
引入
探究
分析
归纳
Hale Waihona Puke 应用1、 2、 3、 教学目标: 4、 5、 1、教师动手展示凸 1、 知 道 凸 透 镜 成 透镜成像;说明凸透 像规律; 镜能成像。 2、 知 道 凸 透 镜 所 成像的虚实、 倒 正、 大小与物体 位置的关系, 进 一步理解虚像 和实像概念. 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 像规律 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 实验方案,并 从实验中得出 凸透镜成像规 律 (看、想)
都安县高岭镇 五竹中学 任课教师:韦凤晓 教材:人教版八 (上)第三章第三 节 课时:1 课时
从学生熟悉的 生活现象入手,帮 助学生通过实验认 识凸透镜成像,理 解凸透镜成像的基 本概念。 同时学生自己 动手,然后发现问 题,联系实际,进 行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通 过实验证实自己 的猜想:设计实 验,进行探究实 验,记录数据
2、学生动手实验, 2、老师总结确定 发现同一凸透镜能 实验方案, 介绍实 成不同的像。 验仪器 (做、想) (听、看) 3、学生讨论凸透镜 成像的特征,并对 原因进行猜想 (想、讲) 4、提练学生猜想中 的知识点,确定本 节探究活动: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 同时板写课题。 3、学生小组动手 进行实验, 记录数 据 (做、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主备教师:毛家芬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内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指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得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其核心是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以及学生完成实验探究过程,教学的关键就是组织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得出像的大小、虚实、倒正等特点与物距的关系。
学生已经学过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生活中的透镜、实像与虚像等知识,本节课的内容就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是了解《眼睛与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础,所以在本学科中有核心的地位,并有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适当指引完成。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1.目标:
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分析:
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就是指学生通过实验能得出像的大小、虚实、倒正等特点与物距的关系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实验设计不知道如何去设计实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学习物理以来经历完整探究活动太少,不熟悉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以至于无从入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得从每个环节逐一启发、引导,并让学生自己有一定的思考,然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解决,其关键是启发、引导。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会用到的仪器有:光具座、凸透镜、蜡烛、打火机、凸透镜、光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演示实验:使用凸透镜在墙上成像,改变物距使像发生变化。
问题一:凸透镜成像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呢?
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探究凸透镜成像!
2、复习:在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照相机、投影仪以及放大镜
成的像是怎么样的,比较它们三者的物距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师生活动:分别找两到三位同学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物距的变化引起像的变化,
3、问题二: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猜想
师生活动:在让学生进行猜想之前将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让学
生结合光路图,讨论说出自己的猜想
4、问题三:既然大家都有各自的猜想那么你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思维从猜想过度到设计实验。
师生活动:
小问题1:实验要比较的是什么?即要测量的物理量是什么?
测量物距、像距、像的大小、虚实。
测距离使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像的虚实采用光屏,能接在光屏上的是实像不能接在光屏上的是虚像。
小问题2:根据以上分析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呢?
凸透镜、刻度尺、光屏、物体。
小问题3:在选用物体的时候你选择什么呢?因为物体的光要足够的强,选其他物体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小问题4:已经选用了实验器材那么如何进行试验呢?(学生思考)师生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请学生说出他的步骤,教师引导,最后展示光具座,在学生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并进行简单的演示。
小问题5:清楚整个实验的目的,也知道实验要比较什么那么实验中的这些数据我们该如何记录呢?你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方便实验数据的记录呢?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设计表格,请一到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自己的表格。
六、目标检测
1、试验中为什么我们要使用点燃的蜡烛呢?
答:点燃的蜡烛是光源,而且具有具体的形状,有利于实验的成像。
2、某次实验小明同学在设计表格中在某范围内只一次记录,小红说他设计的表格不对,你觉得小红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有道理,因为实验存在偶然性,为了避免这种偶然性,应该多测几次才对。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是实验前的准备课,我们一共经历了提出了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样的关系?进行了猜想,以及设计实验等几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