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新人教版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渔家傲·秋思》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渔家傲·秋思》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萧瑟景象和渔家的孤独生活,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情感。
例题八:《渔家傲·秋思》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情感的?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渔家生活的艰辛和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自己的思念情感。
例题九:《渔家傲·秋思》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感的?
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渔家生活的艰辛和秋天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心。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第三周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
4.教学时数: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渔家傲·秋思》,提升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文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渔家傲·秋思》的历史背景。
-《秋天的散文诗选》:收录了一些关于秋天的散文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说课稿新人教版
-辛弃疾词作在当代的价值和影响。
-辛弃疾词作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文学素养的作用。
6.诗词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语言、理解意境、分析手法等。
-针对辛弃疾词作的鉴赏技巧和要点。
7.学生创作实践
-借鉴辛弃疾词作风格进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创作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选词炼句、情感表达等。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破阵子·为陈陈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将深入感悟辛弃疾词作中的豪放情怀和爱国精神,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同时,培养学生对词艺术形式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其文学创作兴趣,鼓励学生在品味词作韵味的基础上,尝试创作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实现语言表达与创造的素养提升。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辛弃疾的生平、《破阵子》的艺术特色以及词作案例分析等。
强调辛弃疾词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应用。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创作自己的词作时,选词炼句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练习机会,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最后,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词作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感到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派风格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壮志未酬的情感表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12 词四首学习目标1.学会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受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歌文化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塞下:之地,这里指。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4.千嶂:。
5.天狼:星名,这里喻指。
6.了却:。
7.可怜。
8.蛾眉:。
二、文学常识填空9.《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与和并称“三苏”。
他的词属于词派。
10.范仲淹,字,(朝代)著名的、,今传有《》。
1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
(朝代)著名爱国词人。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理解性默写1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1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
1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而顺利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17.《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的句子是:?!四、理解诗词内涵18.《渔家傲·秋思》中,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19.《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中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么?20.请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12 词四首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
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
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
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四、本词小结同学们,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学案新人教版【基础存盘】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为“唐宋古文八大家”。
B.词是全盛于宋朝的一种文学样式,每首词都必须有词牌名和题目。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C.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嶂.里(直立似屏障的山峰)B.射天狼..(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C.四面歌残终破楚..(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D.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的路程)3.理解性默写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两句,词人将忠君、爱国与功名紧密结合在一起,表达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两句写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4)秋瑾《满江红》中“,”最能表现词人推翻满清解放天下的凌云壮志。
【课内精读】阅读《词四首》,完成4~7题。
4.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简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词中“狂”字的作用。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7.简要赏析秋瑾《满江红》中“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拓展迁移】渔翁①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②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渔家傲·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渔家傲·秋思》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词的基本概念。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抒发情感为主,形式上比诗更加自由灵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渔家傲·秋思》这首词。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的意境美和词牌的特点。对于词牌的韵律、结构等特点,我会通过示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12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词四首》之《渔家傲·秋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和默写,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渔家傲·秋思》的词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1)分析《渔家傲·秋思》的意境美。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意象,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词四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典诗词”。
《词四首》包含了四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词作品,分别是晏殊的《浣溪沙》、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
这些词作品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通过学习这些词,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同时也能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典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并通过适当的例子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作品。
2.能够理解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
3.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的词知识,创作自己的词作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赏析。
2.难点:对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词作品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实践法:通过创作自己的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准备好《词四首》的课文,包括原文和注释。
2.多媒体:准备好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材料,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然后导入本课的主题《词四首》。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四首词作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朗读,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策划,选定主题,创作一首诗词。
-各小组展示项目成果,全班进行评价,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5.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苏轼的角色,进行诗词朗诵,感受作者的情感。
-实验活动:通过填空、改写句子等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修辞手法。
4.诗词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活动,可以是个人朗诵,也可以是集体朗诵,通过朗诵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5.诗词鉴赏:推荐学生阅读诗词鉴赏类的书籍,如《唐宋词鉴赏辞典》等,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6.诗词交流活动:组织诗词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诗词作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7.诗词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开展诗词研究项目,如研究某一词人的词风、某一时期的诗词特点等,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核心素养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三个方面展开。《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通过分析苏轼的词作,学生能够感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内涵。
4.为了突破难点三,教师将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词作,联系苏轼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其词风的成因和影响。
5.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词鉴赏短片、专家解读等,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时代背景:宋代社会风貌、文化特点及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词作背景:苏轼任职密州时期,描述出猎场景,展现豪放个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词四首知识与技能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并当堂流畅地背诵。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及其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通过关键字词的解读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语言之精美,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诗歌的音频朗读材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读诗词,初步感知词意,并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大漠边关,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战马嘶鸣、狂风呼啸声,令人心寒。
倘若置身此处,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词人范仲淹笔下戍守边疆的将士们将爱国情怀、思乡之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融合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边塞秋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吟诵《渔家傲·秋思》,感受将士们爱国思乡的情怀吧!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宝元三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
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年)贬放邓州,之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颍州上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号文正,有《范仲淹全集》。
1.听朗读音频,注意字音,注意朗读节奏。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3.这首词分为上下阕,写的内容各是什么?上阕:写景,展现了一幅荒凉凄清的边塞秋季风光图。
下阕: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情,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诗词四首》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2 《词四首》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学习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X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
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X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眉州眉山(今某某眉山)人。
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某某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历城(今某某某某)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山阴(今某某某某)人,中国某某革命烈士。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某某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X 仲淹被任命为某某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预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预习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12《词四首》
【预习目标】
1.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四首词。
2.领会词的韵律美和境界美。
3.掌握作者在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过程】
1.频频朗读这四首词,最好可以背下来。
2.联合课下讲解,初步理解这四首词。
3.收集相关作者、作品的状况。
4.朗诵《渔家傲 ?秋思》谈谈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归纳。
5.《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写出了作者的一个“狂”字,这些“狂”态表此刻哪些方面?
6.《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何要“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了什么?
7.熟读《满江红》,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8.我的预习收获和迷惑。
收获:
迷惑:。
宜宾县一中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2)
预设“壮”。
师: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辛弃疾却称“壮词”,全篇以“壮”贯穿始终。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读出作者热切希望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和抱负未竟的悲壮。
(3)生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生齐读)
3。借助资料,疏通词意。
(1)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字词,疏通全词的意思。
(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么理解这两句的含义以及包含的情感?
预设互文。“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描绘了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
5.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设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边塞环境的荒凉、恶劣.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预设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这句话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突出边地戒备森严、战事吃紧的特点.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作者为什么会“醉”?作者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军营体现了什么?
预设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消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点兵”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点兵”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诵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感受诗歌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4.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诗歌文化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塞下:之地,这里指。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3.边声: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4.千嶂:。
5.天狼:星名,这里喻指。
6.了却:。
7.可怜。
8.蛾眉:。
二、文学常识填空
9.《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与和并称“三苏”。
他的词属于词派。
10.范仲淹,字,(朝代)著名的、,今传有《》。
11.辛弃疾,字,号,山东济南人。
(朝代)著名爱国词人。
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理解性默写
12.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
句:,。
1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1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用来表达征人归心切,思乡迫,破敌功未成,把酒难释怀之意的句子是:,。
1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而顺利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17.《满江红》(小住京华)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的句子是:?!
四、理解诗词内涵
18.《渔家傲·秋思》中,人为何不寐?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
19.《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中太守的形象怎样,他的特点是什么?
20.请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21.“醉里挑灯看剑”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边界要塞当时的西北边疆
2.湖南衡阳
3.边塞特有
4.层峦叠嶂
5.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6.了结,完成
7.可叹
8.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
二、文学常识填空
9.北宋苏轼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豪放
10.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文正公集
11.幼安稼轩南宋豪放
三、理解性默写
1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7.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四、理解诗词内涵
18.“不寐”的原因是功业未成,将士归乡无期。
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
19.本词作者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0.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描绘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
“列”与“烈”两字谐音但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达了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
21.“醉”表达了词人此时内心的愁闷,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蒙胧中,他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剑”,是一种兵器,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