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合集下载

AFP监测监测方案重点和工作要求

AFP监测监测方案重点和工作要求
病例报告。 ❖ 5. 周期性麻痹要报告,麻痹日期从此次急性发作日期算起,在病历
中要详细描述以往病史,注明就诊过的医院,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决 定病例报告和调查情况。
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鉴别
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鉴别
麻痹类型 肌张力 肌萎缩 腱反射 巴氏征
上运动神经元
强直性 增高
不明显 亢进或阵挛
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
❖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是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 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 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 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 AFP不是单一的疾病,可见于不同的病因和多种 疾病。AFP监测是一种症状监测,
❖ 我们流病人员不是很有审核的责任吗?医院应该 报,报上来我们审核发现不符合AFP的定义,我 们可以排除AFP,但必须在备注里标明排除原因
这是常见的一些疾病,但不仅仅限于这些疾病,近年来有手足口引起的AFP, 也比较常见,仅低于GBS
四、特殊情况
医院临床诊断:脊髓炎
❖ 我们区县级流病人员遇到医院报告的这种病例, 该怎么办?
流病人员有审核的职责,医院报告了,我们在审核时发 现如果不符合AFP的定义,我们可以排除AFP,但必须 在备注里标明排除原因,便于解释。
(一)AFP主动监测用表格
表 1:
AFP 病例快速报告记录表
(县、市、省级通用)
接到报告时间:
200 年



报告人:
报告单位:
报告方式:
(1) 电话
(2) 自来 (3) 其它
报告内容:
1、一般情况
儿童姓名:
家长/监护人姓名: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2020年麻疹、风疹、AFP培训
2.临床诊断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无标本, 或出疹后5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 IgM抗体均为阴性,且无其他原因可以明确解 释者。 (2)风疹疑似病例出疹后6-28天采 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阴性, 但与实验室诊断风疹病例有明确流行病学联 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者。
3.排除病例 (1)风疹疑似病例血标本检测风疹IgM
监测病例定义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 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 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符合WHO推荐标准 与既往监测方案定义保持一致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麻疹监测报告流程
麻疹疑似病例分类
每一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应有最终“病例分类” 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断和流调结果判断 排除病例即为当前疾病名称非“麻疹”的病例
前驱期 2-4天 高热(体温可达39℃-40℃) 、咳嗽、鼻炎、结膜炎、柯氏斑 传染性最强(排出病毒)
出疹期 前驱症状开始后2-5天 斑丘疹,发生融合 从面部开始向躯干、四肢发展 持续5-6天
恢复期 按出现的顺序2-3周消退(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 如果持续发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
为什么要消除麻疹
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 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 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 供依据。
病例定义与分类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麻疹及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AFP、麻疹及等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AFP、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宁夏疫苗针对疾病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1、健康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组织,发挥疫情报告管理组织的职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麻疹或风疹疑似病例、AFP病例以及其它重点监测疫苗针对传染病后,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做好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工作(门诊日志登记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现住址、发病日期、初诊、诊断日期等,不得漏项,字迹清晰);立即报告医院防保科。

防保科工作人员接到报告后先以电话的形式尽快通知辖区疾控机构,并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同时填写传染病登记本。

3、各科建立的门诊工作日志、住院登记及传染病登记本要统一妥善保存备查。

4、防保科工作人员每旬对本医院儿科、内科、神经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开展AFP、麻疹等传染病的主动搜索工作;自查是否存在疫苗针对传染病病例漏报、迟报现象;主动搜索要做好统统记录。

5、积极协助辖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负责采集病例相应标本并按要求运送至辖区疾控中心。

6、开展定期及岗前培训,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疫苗针对传染病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岗前培训率达100%。

7、做好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相关工作;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工作;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8、做好传染病报告质控工作,全面落实传染病报告奖惩措施。

1/ 1。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1. 引言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病死率。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我国制定了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细节和目标。

2. 监测目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 - 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掌握疫情动态; -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爆发、聚集性疫情; - 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为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3. 监测指标全国麻疹监测方案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监测: - 麻疹发病率:每年报告的麻疹病例数与总人口数的比例; - 麻疹死亡率:每年麻疹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所有确诊麻疹病例数的比例; - 麻疹疫苗覆盖率:每年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与目标人群的比例; - 麻疹病例的时空分布:病例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分布情况。

4. 监测方法4.1 确诊和报告所有怀疑麻疹病例必须经过实验室确诊,确诊结果由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共同确认。

一旦麻疹病例确诊,医疗机构需立即向所在地的疾控部门报告,并按规定填写相关报告表。

4.2 疫情监测网络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疫情监测网络,所有医疗机构都应接入该网络,并按时报告当地的麻疹疫情。

疾控部门通过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动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3 抽样监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麻疹病例抽样监测系统,每个省份都有相应的样本抽取比例,通过对抽取的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判断麻疹病毒的流行情况。

4.4 数据分析与报告疾控部门负责对全国麻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发布疫情报告。

疫情报告中包括麻疹的发病情况、疫苗覆盖率、死亡率等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

5. 监测结果利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监测结果可以用于: - 综合评估当前疫情; - 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 监测疫苗接种效果; - 监测麻疹变异株的传播情况; - 提供数据支持,为麻疹的流行规律研究提供基础。

6. 结论全国麻疹监测方案通过多种方式监测麻疹的发病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全国麻疹的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麻疹监测方案

麻疹监测方案

麻疹监测方案麻疹疫情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仍然具有一定威胁的传染病之一,为提高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麻疹监测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种针对麻疹疫情监测的方案。

一、监测对象和对象选取:1.监测对象:麻疹发病病例。

2.对象选取:根据疾病监测的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单位作为监测点,对麻疹发病病例进行监测。

二、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1.监测内容:监测麻疹发病的情况,包括发病人数、年龄分布、地域分布等。

2.监测指标:按照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设立监测指标,包括麻疹发病率、发病年龄结构、感染人群所在地域等。

三、监测方法和监测手段:1.监测方法:采用定点监测和重点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定点监测是指对某些特定地区或单位进行持续监测,重点监测是指对部分病例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

2.监测手段: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病例回顾、血清学检测等手段获取相关数据。

四、监测流程和监测周期:1.监测流程:包括麻疹病例的报告、核实、记录、统计、分析和汇报等环节,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监测周期:每年进行麻疹疫情监测,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缩短或延长监测周期。

五、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利用:1.监测结果的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麻疹发病的趋势、高发地区、高发年龄段等,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监测结果的利用: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监测结果,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六、监测方案的改进和完善:1.及时掌握最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不断优化监测方案,提高监测效能。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跟进和调整防控措施,提高对麻疹疫情的应对能力。

通过上述科学可行的麻疹监测方案的实施,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麻疹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麻疹的传播和暴发,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afp检测指标

afp检测指标

afp检测指标
AFP(甲胎蛋白)是一种常用于肝癌诊断和疗效监测的血清学指标。

AFP是一种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肝脏、卵巢和睾丸产生的蛋白质。

在成人中,AFP的水平通常很低,但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尤其是肝癌,AFP的水平会升高。

以下是AFP检测的一些关键指标和相关信息:
1. 正常值:成人血清AFP的正常值通常低于20μg/L。

2. 诊断阈值:当血清AFP水平达到或超过400μg/L,并持续1个月,或者200μg/L持续2个月时,应考虑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3. 动态监测:AFP的动态观察对于病情监测、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非常重要。

治疗有效的情况下,血清AFP应在2个月内降至正常水平。

4. 联合检测:建议将AFP与其他指标如AFP-L3%和DCP(脱羧凝血酶原)联合检测,以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临床分层的准确性。

5. 特异性和敏感性: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之一。

约60%-70%的肝癌患者AFP会升高,但在一些情况下,如肝癌晚期,AFP含量可能更高。

6. 其他影响因素: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
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等也可能导致AFP升高,因此在诊断时需要排除这些因素。

AFP是一个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尤其在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然而,由于AFP水平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诊断和监测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

AFP监测

AFP监测
• 人口集中的乡级医院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交通不便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也应定期开展AFP病例主 动搜索工作。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主动监测医 院范围。
主动监测内容
• 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 索;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 开展主动搜索。
•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地点、家长姓名、患者姓名、性 别、出生日期、麻痹日期、临床初步诊断等。
• 县级疾控机构应建立AFP病例专报记录本,登记接到 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报告内容、记录人等 内容。
主动监测医院
• 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 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主动监测医院, 每旬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 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监测医院的儿科、神 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 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 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 报的AFP病例,应按要求开展调查和报告。
医疗机构的职责
• 1、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 • 2、制定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在本单位开展病
据。
AFP的概念和定义…
AFP Acute
诠 释
Flaccid
Paralysis
急性 弛缓性 麻痹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 高危AFP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监测病例概念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 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 为AFP病例。
例的主动监测; • 3、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
内科、传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培训; • 4、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

AEFI、AFP、麻疹监测村级培训

AEFI、AFP、麻疹监测村级培训

培训内容一、AEFI相关知识定义:AEFI是指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AEFI分类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般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1)局部反应:主要包括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

注射局部红肿浸润,根据纵横平均直径分为弱反应(≤2.5cm)、中反应(2.6~5.0cm)和强反应(>5.0cm)。

(2)全身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按腋温分为轻度(37.1~37.5℃)、中度(37.6~38.5℃)和重度(≥38.6℃)。

处理原则:(1)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较重者可用热毛巾热敷。

但痘苗、卡介苗接种后局部反应则严禁热敷。

(2)种痘及卡介苗后局部溃破可涂龙胆紫,预防感染。

2.异常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处理原则:1.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

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1%肾上腺 0.3~0.5ml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

2.过敏反应:由于接受疫苗注射而引起的一类变态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氏反应、血管性水肿等。

a.过敏性皮疹:处理方法,口服抗过敏药物。

b.过敏性休克:处理方法,患者立即平卧,头部放低,氧气吸入,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血压下降时可用去甲肾上腺素1~2ml加入葡萄糖盐水中静滴。

c.过敏性紫癜:处理方法,早期可用大剂量激素,同时口服抗过敏药物,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和维生素。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2.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各级实验室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质量评估: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4.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反馈监测数据,加强各级疾控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五、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数据收集:各级疾控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汇总麻疹监测数据。
2.数据分析:定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麻疹流行趋势、病毒基因型别等特征。
八、评估与总结
1.定期评估:各级疾控机构应定期对麻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2.政策调整: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麻疹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成果分享:总结麻疹监测工作经验,分享国内外先进做法,推动麻疹防控工作深入开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本方案,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
2.政策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成果分享: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级疾控机构应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全国麻疹监测工作取得实效。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4.信息共享:加强麻疹监测数据与其他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提高监测效果。
六、预警与应对
1.预警指标:根据麻疹疫情特点,设定病例数、聚集性疫情、病毒基因型别等预警指标。
2.预警发布: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指标时,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基层做好防控准备。
3.应急处置:各级疾控机构应建立健全麻疹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发现疫情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病例核实:县级疾控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及时进行核实,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3.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标准化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基本信息、发病经过、接触史、旅行史等。

北京市AFP病例监测方案

北京市AFP病例监测方案
至3-4周。 传染期: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期)至出疹后4天(出疹当天为0天
),共约11天左右,口腔粘膜斑出现时传染性最强,并发肺部感染者 传染期延长。
疫情分类:
散发疫情:各病例间发病时间和地点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暴发疫情:①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2例/10日;②乡(镇
2、出疹期: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腹—四肢—手掌、足底 形状: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呈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褪色
,逐渐融合成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 发热开始减退 全身症状开始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减退 留有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麻疹的潜伏期和传染期 潜伏期:7-21天,平均10天左右。曾经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长
调查程序3
死亡病例:病例罹患麻疹后死亡的病例均为麻疹死亡病例。 • 接到报告后,病例现住址所属辖区的区(县)疾控中心、地段医院预 防保健科应立即到达现场处理疫情。全部死亡病例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个 案调查、查询病例死亡前的门诊和住院记录,了解死亡原因,并在现场
调查处理后1天内完成调查报告。
主动搜索 • 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病例主动搜索,特别是病例就诊医疗机构及病例居 住地,就学、就业单位所在地医疗机构; • 开展社区(村居)病例主动搜索,特别是病例居住地及周边地区; • 对出现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学校核查晨午检记录和缺课记录; • 对出现疫情的用工单位核查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和健康状况等记录。
2016年1-19周全国麻疹病例周分布
`
二、麻疹监测方案
麻疹背景知识: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发病季节冬春季,成人病例比重逐年上升,常规免疫覆盖儿童

AFP监测监测方案重点和工作要求

AFP监测监测方案重点和工作要求
▪ AFP病例主动搜索:在病例所在县的县级及以上医 院和病例所在村进行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调查 了解本地和病例周围儿童AFP病例的发生情况。
▪ 撰写高危AFP病例调查报告
六、AFP病例报告方式和内容
• 报告方式-《关于启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通知》
– 各级具备传染病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登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 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免疫史<3次或免疫史不 详的5岁以下儿童,即为 高危病例,处置要求见“ 高危病例”
参照《全国AFP病例监测方案》
高危AFP病例
定义
❖ 年龄小于5岁、接种 OPV次数少于3次 或服苗史不详、未 采或未采集到合格 大便标本的AFP病 例;
❖ 临床怀疑为脊灰的 病例。
要求1
❖ 市、县级成立联合调查 小组,其成员除要有熟 悉AFP监测的流行病学 专家外,至少要有一名 熟悉AFP诊断的儿科或 神经内科医生。
3.原始标本运送
(1)标本采集后要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 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 包装完整。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 有关要求。市级要求4天。
(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 省脊灰实验室。标本标签登记要清楚,标本送检 表项目要填写完整。
表 7:
AFP 病例标本送检表
见《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 卫疾控免疫[1999]第63号)。
❖ 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调查:
对于VDPV病例、VDPV循环病例和输入性脊灰野病毒 病例,除进行个案调查外,还应到病例居住地进行现场调 查,了解当地OPV接种情况,并结合其年龄、临床表现 等特征,判定其危险性,决定其后续关注程度。调查内容 详见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VDPV循环病例应急处理预 案(另行下发)。

麻疹AFP监测培训

麻疹AFP监测培训

AFP、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监测方案要求,制定本监测报告制度。

麻疹监测1.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为:具备发热、出诊,病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者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以麻疹、风疹疑似病例均为监测对象。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

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五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隔离期延长至出疹后14天。

2.监测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注:要求上报的麻疹、风疹监测病例分类均为:疑似病例。

3.消除麻疹定义:A.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B.麻疹发病率<1/100万(不包括输入病例)C.输入病毒导致的麻疹爆发病例数<100例,流行持续时间<3个月。

4.暴发疫情监测:麻疹爆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

现阶段麻疹爆发定义为: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天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以乡镇、社区、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生5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AFP监测1.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 病例。

2.高危病例:小于5岁、OPV少于3次或不详、未采或未采到合格粪便标本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3.卫生部规定14类病种作为AFP病例进行报告:(1)脊髓灰质炎(脊灰);(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多神经病、原因不明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软瘫、高钾性软瘫、正常钾钾软瘫); (10)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或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或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AFP及麻疹监测》课件

《AFP及麻疹监测》课件

感谢观看
THANKS
监测工作可以促进社区和家庭的参与,提高公众对预防和控 制疾病的重视程度。
03
AFP及麻疹监测的方法和程

病例报告和核实
病例报告
医疗机构和医生需及时上报疑似AFP和麻疹病例,确保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 性。
核实诊断
对疑似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包括临床特征、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保 病例分类准确。
《AFP及麻疹监测》 PPT课件
• AFP及麻疹概述 • AFP及麻疹监测的重要性 • AFP及麻疹监测的方法和程序 • AFP及麻疹监测的挑战和应对策
略 • AFP及麻疹监测的未来展望 • 结论与总结
目录
01
AFP及麻疹概述
什么是AFP和麻疹
AFP
急性弛缓性麻痹,是指病前1-4周有非特异性感染史,临床表现为单或双侧下 肢随意运动障碍、上肢随意运动障碍、脑神经受损、延髓麻痹或呼吸肌麻痹等 症状。
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实验室检测
采集疑似病例的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包括病毒分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 测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制定AFP和麻疹的 诊断标准,并对病例进行分类。
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接触者
流行病学调查
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发病经过、接触史和预防接种史等信息,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
监测数据可以为政府和卫生部门 提供决策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 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评估疫苗接种覆盖率
AFP及麻疹监测可以评估疫苗接种覆 盖率,了解哪些地区和人群的疫苗接 种率较低,需要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通过监测数据,可以评估疫苗接种的 效果,为改进疫苗接种计划提供依据 。

afp 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

afp 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

afp 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一、AFP培训计划背景AFP(麻疹三大监测)培训计划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推动的一个全球性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各国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疫情监测和控制的能力。

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麻疹的疫情,AFP培训计划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监测方法和控制措施,并将其纳入了各国的疾病监测和控制体系中。

二、AFP培训计划目标AFP培训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各国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疫情监测和控制的能力,包括:1.提高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症状和传播途径的认识,增强他们对麻疹的诊断能力;2.培训卫生工作者掌握麻疹监测和报告的技能,确保疫情得到及时发现和报告;3.提高卫生工作者对麻疹疫情控制措施的认识,包括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措施;4.促进各国建立健全的麻疹监测和控制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麻疹疫情的挑战。

三、AFP培训计划内容AFP培训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内容:1.麻疹病毒学知识:介绍麻疹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免疫学特点等基础知识,帮助卫生工作者了解麻疹的传播规律和防控策略;2.麻疹症状和诊断:介绍麻疹的临床表现、症状特点,帮助卫生工作者掌握麻疹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技能;3.监测和报告:介绍麻疹监测和报告的方法和程序,帮助卫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和上报疫情;4.疫情控制:介绍麻疹的疫苗接种、隔离治疗等控制措施,帮助卫生工作者制定和实施疫情控制方案;5.培训实施:为各国卫生机构提供培训教材、课件、工具书等培训材料,帮助卫生工作者进行培训实施。

四、AFP培训计划实施效果目前,AFP培训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

一方面,AFP培训计划为各国卫生机构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培训体系和教材,帮助卫生工作者提高了对麻疹监测和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AFP培训计划还促进了各国卫生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回复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回复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回复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死亡。

为了控制和预防麻疹的传播,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以麻疹AFP监测为基础的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

本文将从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目的、实施步骤和相关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探讨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目的。

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麻疹病例,追踪和报告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通过及时收集并报告麻疹病例,政府部门可以有效地监测麻疹的传播情况,及时调度资源,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控制疫情的扩散。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的实施步骤。

首先,医务人员需要接收关于麻疹病例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和记录。

医务人员要及时报告麻疹病例的基本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就诊的医疗机构等。

其次,医务人员要对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识别和归类,例如与其他病例的接触史、疫苗接种情况、传播途径等。

最后,医务人员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指定的系统或渠道进行报告,以便相关部门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控措施的制定。

除了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相关的工作制度也是确保疫情监测和防控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一环。

在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方面,首先需要明确责任和职责。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明确责任、明确职责,确保监测报告工作的逐级传导和及时反馈。

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通过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及时分享麻疹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疫情分析和决策制定。

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确保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持续提升,从而提高麻疹AFP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总结起来,麻疹AFP监测报告程序和相关工作制度是控制和预防麻疹传播的重要措施。

通过及时收集和报告麻疹病例,政府部门可以了解疫情的传播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afp麻疹监测培训工作计划

afp麻疹监测培训工作计划

afp麻疹监测培训工作计划目的: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地监测和控制麻疹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麻疹监测和控制能力。

本培训工作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麻疹监测培训计划,从而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对麻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能力。

一、培训内容:(一)麻疹基本知识1. 麻疹的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2. 麻疹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3. 麻疹的疫苗接种原理及程序。

(二)麻疹监测1. 麻疹疫情监测的意义和目的;2. 麻疹监测的相关工作流程和操作技巧;3. 麻疹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报送。

(三)麻疹疫苗接种管理1. 麻疹疫苗接种的适应人群及接种程序;2. 麻疹疫苗的接种技术和常见不良反应处理;3. 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的评估和提升。

(四)麻疹疫情应急处置1. 麻疹疫情的紧急响应和处置流程;2. 麻疹疫情的防控措施和卫生防护措施;3. 麻疹疫情的信息发布和宣传。

二、培训方式:本培训工作计划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具体来说,培训分为两个阶段:(一)集中培训在第一阶段,我们将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次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

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和现场操作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对麻疹基本知识、监测技巧和应急处置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

1. 集中培训时间:2022年10月10日-10月12日;2. 培训地点:XX市疾控中心培训室;3. 培训方式:现场讲座和操作示范;4. 培训对象:XX市各区县疾控中心麻疹监测人员及相关医务人员。

(二)现场指导在第二阶段,我们将选派资深专家赴各县(区)进行现场指导和辅导,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1. 现场指导时间:2022年10月13日-10月31日;2. 现场指导方式:专家带教,现场辅导;3. 现场指导内容:监测技能演练,数据报送指导,应急处置方案讨论。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F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A F P、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AFP监测要点及指标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监测内容(一)AFP病例报告1、病例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病例报告人员: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AFP 报告首诊负责制,各医疗单位的内科、儿科主任是AFP报告的重要管理者和责任人。

3、病例报告时限及接受报告的单位: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报县级疾控中心,现已开通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在当天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各个案调查及信息录入,接受报告的单位为县级疾控中心。

(二)主动监测1、医疗机构主动监测由医疗机构设专人(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的儿科、神经内科(内科)的门诊、病房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进行主动搜索,发现AFP病例及时报告,主动搜索应每旬开展一次,并填写主动监测记录表。

AFP及麻疹监测

AFP及麻疹监测
• 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20000~42000余例 • 1988年全国报告脊髓灰质炎667例 • 1989、1990年连续两年全国出现较大范围流行,两年
发病人数近万例
• 1994年10月以来未发现本土野病毒病例 • 1995年和1996年云南省发现4例缅甸入境就诊的输入
性脊灰病例
• 1999年青海循化发生1例输入性野病毒病例 • 2000年我国通过无脊灰证实 • 2011年7月新疆和田等地相继发生输入性野病毒引起
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
关于麻疹/风疹IgM抗体阴性病例分类的问题
• 出疹后3天内采集
– 无其他பைடு நூலகம்确原因
临床诊断病例
– 有其他明确原因
排除病例
如与风疹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 可于出疹后4-28天再采集2份血标本
• 出疹后4-28天采集
– 有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他明确诊断
• 前提:符合疑似病例定义 • 考虑试剂问题,可再次复核 • 在暴发疫情中可能出现
Source: NNDRS
历年甘肃省与全国麻疹发病率比较
发病率(/10万)
18
甘肃省
16
全国
14
12
10
8
6
4
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甘肃省CDC免疫规划科
发病率
2008: 16.12/10万 2009: 3.03/10万 2010: 2.53/10万 2011:3.11/10万
发病数
2008:4219 2009:796 2010:668 2011:795

AFP麻疹实施方案

AFP麻疹实施方案

AFP麻疹实施方案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近年来,麻疹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有效的AFP(继发性免疫失败)麻疹实施方案对于控制和预防麻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AFP麻疹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疫情的传播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

针对麻疹的高传染性,应当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早期预警,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需要对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潜在的感染者,阻断疫情传播链的延续。

其次,AFP麻疹实施方案应当包括对疫苗接种的推广和加强。

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施方案中应当加强对疫苗接种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和接受度。

同时,对于易感人群,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高风险群体,应当加强疫苗接种的覆盖率,提高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针对麻疹病例的诊断和治疗,AFP麻疹实施方案应当明确相关的诊疗流程和标准,确保病例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疫情暴发时,需要加强对临床症状的监测和诊断,提高医疗机构对麻疹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同时,应当加强对麻疹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降低病亡率。

最后,AFP麻疹实施方案还应当包括对公众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的加强。

通过宣传麻疹的预防知识和个人防护措施,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应当加强对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参与麻疹疫情的防控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疫情的合力。

综上所述,AFP麻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控制和预防麻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推广疫苗接种、加强诊疗和治疗、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应对麻疹疫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希望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机构能够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实施AFP麻疹实施方案,共同为预防和控制麻疹疫情做出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P监测要点及指标
一、监测目的
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病例定义
(一)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二)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三、监测内容
(一)AFP病例报告
1、病例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2、病例报告人员:
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AFP 报告首诊负责制,各医疗单位的内科、儿科主任是AFP报告的重要管理者和责任人。

3、病例报告时限及接受报告的单位:
城市12小时,农村24小时报县级疾控中心,现已开通网络直报医疗机构应在当天进行网络直报,以便疾控机构及时开展各个案调查及信息录入,接受报告的单位为县级疾控中心。

(二)主动监测
1、医疗机构主动监测
由医疗机构设专人(预防保健科)对本单位的儿科、神经内科(内科)的门诊、病房的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进行主动搜索,发现AFP病例及时报告,主动搜索
应每旬开展一次,并填写主动监测记录表。

2、疾控机构主动监测
由疾控机构设专人到辖区哨点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传染科开展主动监测,应每旬开展一次。

3、主动监测搜索病例的困难
14种AFP病例疾病中,最常见的是格林巴林综合征(GBS)、各种脊髓炎、重症肌无力、低血钾、肢体运动障碍、肢体麻痹和肢体乏力等,但在乡镇医院、县级医院由于软硬件条件所限,对部分AFP病例很难做出明确诊断。

4、主动监测搜索采取的策略
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对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肢体麻痹、肢体乏力待查等”,描述模糊诊断并符合AFP诊断要点的病例都要按AFP病例上报,待上级机构专业人员进行确诊或排除,报告原则是“宁错勿漏”。

(三)病例调查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在临床医生配合下,详细填写“个案调查表”并在完成调查后的48小时内录入AFP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四)AFP病例随访
1、在麻痹发生60天后,由县或市级疾控机构随访,随访必须要见到病例本人,建议随访者为对该病例进行过调查的人员。

2、随访时要填写“AFP病例麻痹随访表”,随访表填写完成后要及时(麻痹75天内)上报市、省级疾控机构。

3、在病例首诊进行个案调查时没有明确临床诊断的病例,力求在随访时能够得出明确诊断,以补充个案资料。

(五)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对所有AFP病例应采取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

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14内采集,两份标本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六)AFP病例标本运送
1、标本采集后要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级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

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的有关要求。

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标本标签等级要清楚,标本送检项目要填写完整。

四、监测系统评价指标
1、监测的敏感性
—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 病例报告发病率≧1/ 10万。

2、监测的及时性
—AFP病例监测报告(包括“零”病例报告)及时率≧80%
—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80%
—AFP病例14天内双份合格大便标本采集率≧80%
—AFP病例麻痹75天内随访及时率≧80%
麻疹监测要点及指标
一、监测目的
(一)及时发现麻疹病例,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

(二)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人群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加强预测预警。

(三)了解麻疹病毒学特征,追踪病毒来源、传播轨迹。

(四)评价预防控制效果,为适时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措施提供依据。

二、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
具备发热、出疹,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怀疑为麻疹的病例。

所有麻疹疑似病例均作为监测对象。

三、发热出疹疾病(麻疹疑似病例)
麻疹风疹
猩红热婴儿急疹
登革热肺弓形体病
单核细胞增多症脑膜炎球菌血症
川崎病其他病毒性出疹疾病
以上十种发热出疹疾病均作为麻疹疑似病例报告。

四、病例报告时限:
城市6小时、农村12小时(当天)报告县级疾控中心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学校、托幼机构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应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五、病例监测
(一)病例个案调查:每例麻疹疑似病例都应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县级疾控中心负责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负责调查的专业人员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并在完成调查后的48小时内录入麻疹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医疗机构应负责采集就诊的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并立即通知县级疾控中心同时要对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采集的血标本应在24小时内送达县级疾控中心。

注意事项:有门诊病例时,一定要先采集到合格的血标本后再进行网络报告。

(预防保健科人员负责把关)
(三)县级疾控中心的工作:将采集的血标本(必须分离出血清,不能送全血)同“个案调查表”和“血标本送检表”一并在48小时内送达本地区麻疹血清学实验室。

发现暴发疫情时,要快速送检。

(四)合格血标本的基本要求是:出疹后28天内采集,采血量全血为2-3ml,血清量不少于0.5ml,无溶血、无污染,2-8℃条件下保存、运送。

出疹后3天内采集的血标本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或可疑的病例,应在出疹后4-28天采集第2份血标本,高度怀疑的病例还应该采集鼻咽拭子。

(五)鼻咽拭子的采集要求:
1、采集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的鼻咽拭子标本。

2、使用的棉拭子和试管等应灭菌。

3、用无菌棉拭子适度用力在鼻咽部和咽喉部擦拭,获得上皮细胞。

4、把拭子放入有外螺旋盖并装有2ml病毒运输液的冻存管中。

5、病毒运输液有商业成品可用。

6、病原学标本应尽快送达省级实验室,48小时内能送达的,可在2-8℃保存,-20℃保存1周内必须送达。

(六)主动监测:县级疾控中心乡镇级预防保健单位,每旬到辖区内相关医疗单位进行麻疹疑似病例的主动监测,并记录主动监测完成情况。

(七)实验室检测:承担血清学检测任务的麻疹实验室在收到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后,应3天内完成麻疹IgM抗体检测,麻疹IgM抗体阴性的标本应在一周内完成风疹IgM抗体检测。

(7天内报告)
六、麻疹监测指标
1、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2/10万)
2、麻疹疑似病例48小时完成调查率达100%
负责专病管理的人员必须每天浏览专病网以便及时发现病例
3、麻疹疑似血标本采集率达100%
要求每例病例都必须采集血标本,不允许有临床诊断病例,排除病例必须有实验室诊断结果。

检验结果回来后要及时订正病例。

4、实验室血清检测结果7天内及时报告率达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