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与近代戏剧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一)《一声钟》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

其前身为《广东日报》的附刊《无所谓报》,自1905年4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李汉生接办《广东日报》后,报发行的附刊改名为《一声钟》。

1905年5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一)在香港出版。

内容有:文界(杂文或杂说)、白话、谐文、谐谈、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栏目。

《一声钟》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刊登了不少说唱材料,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禁华工苛约,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在“班本”一栏,曾刊出《国民义讨袁世凯》唱词,揭露清廷权臣袁世凯卖国、媚外的丑态。

《一声钟》于1905年底停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创刊,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及发行。

半月刊。

主办人陈去病(佩忍)、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实际创办人国陈去病与汪笑侬。

发刊辞为柳亚子所作(署名“亚卢”)。

该刊宣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内分:论说、传记、小说、传奇、班本、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译编、杂录、调查、答问等栏目。

刊出的主要文章有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静庵《安乐窠传奇》、汪笑侬《长乐老班本》等,卷首还刊有汪笑侬扩日本名优宫崎寅藏肖像。

《二十世纪大舞台》原定月出两册,但仅出刊二期后,即被清政府封禁。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杂志目录》(二)第89页载:《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日本东京舞台丛报社出版,与一般说法不同。

《二十世纪之支那》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为《民报》的前身。

1905年6月3日(原件上标有:开国纪元4603五月初一)由宋教仁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等几个省的留日学生联合创办。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发行。

主编程家柽,参加编辑和发行工作的有:田桐、白逾桓、陈天华、刘公、鲁鱼、何谌霖、雷克宇、张炳标、高剑等。

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

四力并行:近代报刊对近代文学发生的影响
为 近代 文学 的发 生 发 展 提供 新 的文 化 语 境 ,创 造 了新
的生存 空间。所谓 “ 文学场 ,就是一个遵循 自身的运 行和变 化规律 的空间”。 文学场 的生成一般应具备 口
方汉奇 《 国新 闻事业 编年史》 ( 建人 民出版社 中 福 2 0 )全 面梳理 了近代文人与报刊 的基本情况 。包礼 00
袁进指 出 : “ 凡是近代的进步文人 ,大抵都 与报 刊发生关系。【应该说 ,近代文人绝大多数与报刊结下 ” 一 了不解之缘。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 、梁启超 、于右 任 、鲁迅 、吴趼人 、谭嗣同等进步文人如此 ,孙玉声 、


近 代 文学 传 播 空 间的 拓展 :繁荣 的 物质 基 础
毋 庸讳 言 ,近代 报刊 的产 生主要 并不 是为 了文 学。洪仁开在 ( ( 咨政新篇》 中提出 “ 设新 闻馆” ,旨 在 “ 民心公议 ,及各省郡县货价低 昂 、事势常变 。 收 通有无 ” 。陈炽 艮 馆》 除 申明主权 意识外 ,也强调

羹麓
包 礼 祥
( 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 ,江西 南 昌 301) 3 0 3

四力并行 :近代报刊对近代文 学发生 的影 响

要 :近 代 报 刊 的 产 生 为 近代 文 学提 供 了新 的 “ 学 场 ” 文 。首 先 ,近 代 报 刊 极 大地 拓 展 了近代 文 学 的 传
者,具有强烈参与意识的读者又从参与创作或干预创作两方面影响文学创作 ;最后 ,近代报刊的职责有助于孕育
近代 作 家的 近代 思想 意 识 和 文 学意 识 。 关 键 词 :近 代 报 刊 ;近 代 文 学 ;作 家 ;读 者 中图 分 类号 :G 1.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9 2 f l)0 — 0 0 0 2 2 9 8 2 7 2 6 0 8 — 3 0 o0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1、戏剧与戏曲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

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

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

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

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

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

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3、戏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

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

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传播到自主创办报刊、发展电影产业和科普期刊等多个阶段。

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些中文报刊,这一阶段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初步发展。

当时,这些报刊主要传播宗教观念和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传播媒介和理念。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

这一阶段,国人开始独立创办报刊,如1 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以及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等。

这些报刊成为传播维新思想和革命理念的重要平台。

此外,中国电影事业也始于近代。

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的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时代。

近代中国科普期刊的发展也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密切相关。

从晚清时期开始,西方近代科学迅速发展并传入中国。

一方面,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中文刊物等方式,向国人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

另一方面,面对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改革势力并产生向西方学习的迫切要求,积极引进西学。

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广泛传播,拉开了中国近代科普期刊发展的序幕。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接受西方传播到自主创办报刊、发展电影产业和科普期刊等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学习借鉴西方传播媒介和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体系。

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

(一) 狭邪小说
狭邪小说指描写妓女以及狎妓行为的小说, 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反映。 最早出现的狭邪小说是道光时陈森的《品 花宝鉴》,描写贵家公子和旦角男演员的同 性恋爱。咸丰时魏秀仁的《花月痕》,描写 两个才子与两个妓女相爱而遭遇不同。光绪 时俞达的《青楼梦》,描写一个才子得到许 多妓女作为知己。另有韩邦庆的《海上花列 传》则描写妓女的各种恶行。
“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
(1)十多年的外交官生活,使黄遵宪直接接触 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改良主义政治和西方资本主 义制度,进一步形成维新变法的思想。戊戌变 法失败,被迫家居,忧愤而卒。 (2)提倡创造革新,又强调诗歌创作的现实主 义精神,自称所作为“新派诗”。
(3)在诗中广泛地描写了重大历史事件,突出
四、近代戏剧
近代戏剧的分期与近代诗文、 小说略有不同。第一阶段从乾隆末 年到光绪年间,是地方戏曲兴盛和 京剧形成发展的时期,第二阶段在 辛亥革命前后,是戏曲改良和话剧 产生的时期。
(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
乾隆末年以来各种地方戏兴盛,形 成百花争艳的局面。四大徽班进京之后, 在徽调、楚调的基本上,吸收其他声腔、 剧种养分,采用北京语言,逐渐形成京 剧。
2、曾朴的《孽海花》: (1)书中人物大多实有所指。以金雯青 和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记叙公元一八 六五年至一八九五年约三十年间“文化 的推移”和“政治的变动”,并且尽量 纳入上层社会的琐闻佚事,对清政府的 腐败以场群丑的同时,联系封建君主专制,否 定了一般官僚赖以往上爬的科举制度;在揭露清王 朝降敌媚外罪行的同时,还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 的侵略野心;而且以同情和赞扬的态度描写了革命 党人的活动。作者的思想认识高出李伯元等人之上。 (3)作品联缀许多短篇故事而成长篇,但以傅彩云为 “中心”,语言比较华美,笔调诙谐。但爱憎不够 鲜明,有时显得趣味不高。

近代报刊对近代时事剧创作的影响

近代报刊对近代时事剧创作的影响

Au . g 201 0
近代报刊对 近代 时事剧创作 的影响
茌 攀, 李姗姗
( 徐州师 范大学 , 江苏 徐州 2 1 1 ) 2 16
摘 要:清末民初 , 社会 内忧外患, 士林风气变化 , 掀起一股时事剧创作 的高潮 , 而此时时事剧作为宣传工具多刊登于报刊之
上, 为适应报刊等媒介的要 求, 时事剧 的创作在语 言、 文风 、 结构等方面都呈现 出鲜明的特 色。
现实 。
奇 杂剧 的形式 宣传 开来 。如 辛亥革 命 、 袁斗争 、 反 武 昌起义 、 太平天 国 、 中法战争 等 皆有 论著 。其 中既有
正 面直击 社会 动荡不 安 、百 姓流离 失所 的场景 ,如
清末 民初 , 会 动荡 , 社 政局 变幻莫 测 , 民族矛盾
加深 , 新思潮 兴起 , 维 导致科 举观 念 的衰落 和经世实
近代思想家 、政治家办报刊的目的多在于宣传 思想 , 开启 民智 , 而传奇杂剧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最熟 知且 扎根 于 日常生 活 中的文艺 形式 ,与报 刊 的结合
更具合 理性 。此 时刊登 在众 多报刊 之上 的时事剧 皆 以为社会 改 革服务 和唤醒 民智 为主题 ,将 国家 民族
记》 创刊到 11 年的 3 年间, 99 7 有近 40 0 种文艺报刊 在社会上发行。值得一提的是还 出现了 (0 2 世纪大 舞台》这样的戏剧专刊。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

论题 的针对 性
近代报 刊兴起 与近代 时局 动荡的 双重影 响 ,无
以体现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为主要基 形 中给时事剧 的创作 提供 了广泛 的素材 ,但 凡当时 调, 后期 则着重 以时事政 治为 背景 , 多地关 注社会 具 有影 响力 的历 史事 件 ,多 数通过 报 刊媒体利 用传 更

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

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

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近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现代报刊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功不可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作用。

一、报刊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中国现代报刊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报刊纷纷创办。

这些报刊不仅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

报刊的发展使得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文学巨匠如鲁迅、郭沫若等都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的作品,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

二、报刊推动文学思潮的传播中国现代报刊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对文学思潮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报刊通过刊登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形式,将新的文学思潮传播给大众。

例如,新文化运动时期,众多报刊积极宣传新文学思潮,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报刊的广泛传播使得文学思潮得以迅速传播,影响了广大读者,推动了近代文学的发展。

三、报刊培养文学人才的作用中国现代报刊为文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报刊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投身其中。

同时,报刊也为文学人才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许多报刊设立了文学专栏,刊登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创作技巧等文章,为文学人才提供了学习的资源。

通过报刊的培养,许多文学人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报刊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还体现在推动文学研究的深入上。

报刊通过刊登文学评论、研究文章等形式,推动了对近代文学的深入研究。

报刊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吸引了许多学者投身其中。

他们通过报刊的发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

报刊的推动使得近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文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报刊对文学价值观的引导中国现代报刊对近代文学的推动还体现在对文学价值观的引导上。

报刊通过刊登文学作品、评论文章等形式,引导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历程起源于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

这段历程中,中国文化不仅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洗礼,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发展轨迹。

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新式文化逐渐崛起,大量的新文化思潮思想涌现,包括革命思想、民主思潮、近代科学与技术等。

新兴的报刊杂志、演讲会等新媒体开始兴起,新文化人、新思想家纷纷涌现。

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成为了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进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积极介绍和倡导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

一批新思想家和文化人力图通过改变传统文化和教育体系来推动现代化。

他们提倡学术独立、革新社会风气、争取民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等。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改革传统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现代化的思想,为中国进一步推动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鲁迅等,通过理论上的创新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文化走上了建设的道路。

新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文学、电影等文化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戏剧、电影、文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文化人。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文化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中国文化的停滞和破碎,许多优秀的文化人和作品受到了迫害,文化产业陷入低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文化逐渐走出了低谷,开始进行全面的复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揭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知识点。

1. 文言与白话文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白话文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写作,代替了传统的文言文。

这一变革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2. 戏剧革新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戏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和演员。

3. 文学杂志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报刊业的发展,文学杂志成为了传播文学作品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一些著名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为许多新兴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并且促进了不同文学流派的交流与碰撞。

4. 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兴起,如“现代派”、“新感觉派”和“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

5. 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许多文学作品在抗战期间涌现,以战争为背景,表达抗日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文学成为官方鼓励和推崇的文学流派。

社会主义文学强调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7.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怪异的“小说”——《近代报刊小说目录》指瑕

怪异的“小说”——《近代报刊小说目录》指瑕
题撰者 。 3 、麝 尘香 传奇》 《 世界 小说 社报》 三期 , l《 ,新 第 未 题撰者 。
作品 的篇 目。然而 , 中许 多作 品名 目, 其 是无论如何都 不可能称为“ 说” 小 的。试看该论文 中的一些例子 : l《 、劫灰梦传奇》《 民丛报》 , 新 第一号 , 晦庵 主人 如
作。
3、武士道传奇》《 洋兵 事杂 志》 四十五 期 , 2《 ,南 第 扬与龄作 。 3、乌江恨传奇》《 3《 ,南洋兵事杂志》 三十期 至第 第 三 十五期 , 与龄作 。 扬 3、岳家军传奇》 《 洋兵 事杂 志》 五十七 期 , 4《 ,南 第 扬 与龄作 。 3 、 自由花传奇》 《 作林 》 5《 ,著 第一 期至 第 十期 , 天 虚我生作 。 3 、桐花笺传奇》 《 作林 》 6《 ,著 第二 期至 第 十一期 , 天虚我生作 。 3 、花木 兰 传奇》 《 作林 》 十三 期 至第 十 六 7《 ,著 第 期, 天虚我生作。 3 、义 民迹传奇》 《 8《 ,东莞旬报》 第一 期 , 三郎作。 璇 3 、花木兰传奇》 《 神州 杂 志》 9《 ,新 一期 , 虚我 生 天 作。 4、白牡丹》《 0《 ,新剧杂志》 一期 , 天编 , 许啸 高剑华 女士述。注“ 脚本” 。 4 、 子 回头》 《 剧杂 志》—2 , l《 浪 ,新 1 期 大悲 氏作 。 注“ 脚本” 。 4、博 爱 团》 《 2《 , 新剧 杂志 》 期 , 泉 作。注 “ 2 掬 脚
4、内幕》 《 7《 ,太平洋 》 卷 9 ,比) 3 号 ( 梅德林 著 , 纯 兰女士 重译 , 独幕悲剧 ” 注“ 。 4 、 副面孔 的奴 隶》《 平洋 》 卷 l , 8《 两 ,太 3 0号 戴维 斯女 士著 , 纯兰女士译 , 独幕名 剧” 注“ 。

近代报刊

近代报刊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申报》。

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资,后为一人。

原名《申江新报》。

1949年5月停。

2.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

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3.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
4.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5.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
6.1897年10月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国闻报》由严复主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7.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
8.戊戌变法失败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新民丛报》最负盛名。

梁启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创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赞同。

9.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内涵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内涵

742019年第15期总第345期学 研VIEW ON PUBLISHING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整理与价值内涵文/王井辉晚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文学的生长嬗变构建了新的场域,梁启超提出“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曹聚仁认为中国文坛与报坛是血缘关系密切的“表姊妹”。

一方面,报刊的出现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发文人创作热情的同时彰显了社会职责,另一方面,晚清文学带有古文学的蕴意又包含改革趋势,为近代社会、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

这一时期,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文学改革的尝试为文学创作的转变、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机遇,让整个报刊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江西财经大学包礼祥教授认为,近代中国文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文学景象的繁荣或文学功能的传达不仅彰显了近代社会文化内容形式,还映射了社会诉求与理想观念的动态衍变,历史意义重大。

一、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概述从《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的整理分类情况来看,近代中文报刊多达千种,其中大多数刊登过文学作品,从文学体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或剧本四大类。

1.近代诗歌类报刊史料近代诗歌随着旧封建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呈现繁荣发展的盛况,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醒狮》《庸言》等报刊中开辟诗词专栏,实施“新学诗”到“诗界革命”的改革举措,如刊登了《壮别》等作品。

此外,当时的帝国列强通过大量刊发中西融合的诗词以达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中西教会报》等。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近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社会矛盾变迁息息相关,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抗列强的侵蚀思想到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变化,诗歌内涵的变化象征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思想观念的缓慢革新。

2.近代散文类报刊史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大多以时论散文发表政治言论,如蔡元培的《俄祸》(《俄事警闻》,1903)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丛报》,1902—190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江苏》,1905)等。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1)作者:佚名转贴自:五洲传媒网点击数:211《一声钟》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广东日报》的附刊。

其前身为《广东日报》的附刊《无所谓报》,自1905年4月(光绪三十一年三月)李汉生接办《广东日报》后,报发行的附刊改名为《一声钟》。

1905年5月5日(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一)在香港出版。

内容有:文界(杂文或杂说)、白话、谐文、谐谈、小说、传记、琐闻、艺闻、格致、谈丛、班本、龙舟、粤讴、诗界等栏目。

《一声钟》创刊后,为配合全国掀起的反美爱国运动,刊登了不少说唱材料,主张废除美帝国主义的禁华工苛约,向各阶层人民进行广泛宣传。

在“班本”一栏,曾刊出《国民义讨袁世凯》唱词,揭露清廷权臣袁世凯卖国、媚外的丑态。

《一声钟》于1905年底停刊。

《二十世纪大舞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1904年10月(光绪三十年九月)创刊,上海大舞台丛报社编辑及发行。

半月刊。

主办人陈去病(佩忍)、熊文通、陈竞全、孙寰镜、孟崇军,实际创办人国陈去病与汪笑侬。

发刊辞为柳亚子所作(署名“亚卢”)该刊宣称:“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唯一之目的”。

内分:论说、传记、小说、传奇、班本、丛谭、诙谐、文苑、歌谣、批评、纪事、译编、杂录、调查、答问等栏目。

刊出的主要文章有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南唐伶工杨花飞别传》、静庵《安乐窠传奇》、汪笑侬《长乐老班本》等,卷首还刊有汪笑侬扩日本名优宫崎寅藏肖像。

《二十世纪大舞台》原定月出两册,但仅出刊二期后,即被清政府封禁。

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杂志目录》(二)第89页载:《二十世纪大舞台》为日本东京舞台丛报社出版,与一般说法不同。

《二十世纪之支那》在日本东京出版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刊物,为《民报》的前身。

1905年6月3日(原件上标有:开国纪元4603五月初一)由宋教仁湖南、湖北、广东、江苏、安徽等几个省的留日学生联合创办。

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发行。

《徽州日报》戏曲资料整理与分析(1933—1944)

《徽州日报》戏曲资料整理与分析(1933—1944)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文章编号:1672⁃2795(2020)03⁃0042⁃06收稿日期:2019-10-28作者简介:王方好(1994 ㊀),男,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戏剧史研究(合肥230601);黄文奇(1994 ㊀),男,浙江杭州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民间戏剧与地域文化研究㊂(合肥230601)‘徽州日报“戏曲资料整理与分析(1933 1944)王方好㊀黄文奇摘要:报纸在近代社会的兴盛,对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㊂‘徽州日报“作为学术界极少关注的报纸,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戏曲史料价值㊂通过对‘徽州日报“1933 1944这十年间的零碎㊁不成体系且庞大的戏曲内容加以搜索筛选,进而分析研究,希望尽可能全面展现资料的样貌,勾勒出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戏曲生态,揭示出其在徽州地区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㊂关键词:‘徽州日报“;戏曲资料;1933 1944;文化生态中图分类号:J82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引㊀言晚清民国以来,伴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徽州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报刊㊂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徽州地区报刊的数量比不上当时的省会城市安庆,也不如沿江米市芜湖,但与其他地区相比,却也显得较为突出㊂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间,出现的各类报刊近80种 [1]㊂在这近80种的报刊之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创刊于民国21年(1932年),停刊于民国38年(1949年),长达17年的‘徽州日报“㊂笔者通过检索安徽省图书馆所藏‘徽州日报“的缩微胶片,发现‘徽州日报“版面上有大量的戏曲资料,目前学界对于‘徽州日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体现社会变迁的史料价值,对于其中戏曲资料的关注几乎一片空白㊂由于‘徽州日报“的戏曲史料主要集中于1944年之前,因而,笔者以1934 1944这十一年的‘徽州日报“作为整理研究对象㊂力求对‘徽州日报“所刊戏曲资料进行系统研究与探析㊂‘徽州日报“创刊于1932年10月10日,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徽州地方报纸中办报时间最长㊁发行面最广㊁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报纸㊂ ‘徽州日报“是在上海㊁杭州㊁南京㊁苏州等地徽商捐资合股经营的民营报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为大同大学毕业的上海徽商章锡骐,首任社长是富商曹霆声,经理兼主笔是毕卓君㊂ [2]‘徽州日报“作为解放前徽州地区影响力最大的一份报纸,刊载了非常多的戏剧评论㊁剧场演出广告及戏曲新闻等与戏曲有关的内容,成为管窥当时徽州地区戏曲生态的重要史料来源㊂总体来说,‘徽州日报“之中的戏曲资料可以分为:戏曲广告㊁戏曲新闻㊁戏曲政策三大基本类型㊂一、戏曲广告中国戏曲自成熟那一日起,便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的特质㊂戏班经营者为了吸引顾客,往往采取多种新颖的手段来达到宣传的效果㊂戏曲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有意识利用各种渠道对广大受众进行 广而告之 ,从而达到招徕关注,通过演出而获❘王方好㊀黄文奇:‘徽州日报“戏曲资料整理与分析(1933 1944)❘VOL 18㊀NO 3㊀2020 8得利润的目的㊂‘徽州日报“戏曲广告内容主要以当时在徽州地区流行的几大戏院广告为主㊂中国古代剧场经历了从原野宛丘到近代商业剧场的发展阶段㊂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上海㊁广州㊁厦门㊁汕头等沿海大都市地区,出现了新型的商业剧院㊂商业剧院的出现,自然而然带来了宣传方式的进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盈利,不少商业剧院通过在报刊上刊登广告,来扩大对于戏院的宣传,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报刊上出现了不少与戏院有关的广告㊂例如在汕头,当时的‘新潮安报 晚刊⓪“‘新潮安报“‘光华日报 汕头版⓪“上出现了大观园戏院㊁新华戏院㊁白工影戏院㊁大同游戏场等多个戏院的广告㊂伴随着报刊这一传播媒介的普及,戏曲广告这一宣传手段也逐渐从沿海地区传播到内陆地区㊂笔者通过检索‘徽州日报“缩微胶片发现,整个‘徽州日报“版面涉及戏曲广告内容的年份,大多集中从民国二十二年(1933)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㊂民国三十四年之后的‘徽州日报“对于戏曲广告刊登较少㊂十年‘徽州日报“戏曲资料中,戏园㊁舞台的广告可谓铺天盖地,几乎每日可见,最为常见是 屯溪劝业场轩舞台 ㊂‘徽州日报“当时主要关注是徽州地区的 歙县㊁黟县㊁休宁㊁祁门㊁屯溪㊁绩溪 等地区的新闻事件㊂但在整个长达十七年的办刊过程中,大量刊发的都是 屯溪劝业场轩舞台 的演出广告,可见这个剧场当时在徽州地区戏曲界的地位㊂屯溪劝业场 是当时屯溪地区享负盛名的游乐场㊂据‘屯溪文史资料第4辑“相关史料记载: 屯溪劝业场于1933年10月10日正式开场,上午11时,场内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㊂主席台设在新安花园门首,由劝业场的柯副场长亲自督促员工加以布置,屯溪各界赠送致贺的 镜㊁屏㊁联㊁幛 不下上百件㊂典礼结束后即进行文艺演出,有著名坤角歌曲;各家武术表演;蔡雨梅㊁沈鹏飞的爱国双簧仰天鸭㊁范长虹的文明戏等㊂当日下午,电影院和大台均上演了著名的爱国话剧㊂开幕式这天,日场概不收费,让人参观,晚场则照常购票入场㊂屯溪四乡民众成群结队犹如赶集般前来观猾;热闹异常㊂ [3] 屯溪劝业场轩舞台 从1933年成立以来,一直兴盛不衰,成为当时徽州地区最负盛名的剧院㊂根据‘屯溪市志“的描述,这个舞台 为歙人钱再轩主持经营,后又改为胜利舞台㊁大舞台等㊂历聘沪杭艺人来此售票演出,人们称之为 戏园 [4]㊂由此可见, 屯溪劝业场 成为当时徽州地区民众公认的 戏院 ㊂‘徽州日报“关于戏院的广告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演出时间与地点㊁表演者㊁演出剧目㊁戏价等多则信息㊂如1936年10月15日的屯溪劝业场轩舞台广告:图1上述这则广告,清晰地交代了演出时间与地点㊁表演者㊁演出剧目㊁戏价等多则信息㊂如演出时间,当时在徽州地区戏曲演出分为日场戏与夜场戏㊂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日常戏的时间是从午后 一时至五时 ;夜场戏的时间则是从午后 七时至十二时 ㊂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当时徽州地区戏曲演出的兴盛㊂此外,在表演者方面,‘徽州日报“之中所刊载的戏曲广告非常注重对于表演者的宣传,这与清末民初整个社会上兴起的捧角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㊂ 晚清民国时期,捧角活动从名角制形成之时开始流行,伴随着戏曲市场的逐渐商业化,发展成为常见的社会现象,一时间,上至达官巨商,下到文人市民,纷纷参与其中㊂ [5]报刊作为近代重要的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为捧角风气的兴盛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㊂在‘徽州日报“所刊登的戏曲广告之中,便鲜明地体现出这一效应㊂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宣传演员,扩大演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徽州日报“在进行演员宣传时,花费了较大的版面来进行演员的宣传㊂在这个戏院所刊载的戏曲广告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演员宣传方面,该广告对演员所擅长表演的行当进行了细致的宣传,如 三姑六婆 张渔声㊁ 龙钟老生 姜一嘻㊁ 风雅小生 吴嘉恩㊁ 风骚泼旦 张美珍㊁ 哀艳悲旦 张美月㊁ 文武鬓生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沈干月㊁ 靠把老生 王胜奎㊁ 青衣正旦 鲍宸英㊁ 短打老生 俞柴金㊁ 青衣花旦 陈灵芝㊁ 闺阁名旦 张瑞英㊁ 琴师 徐鸿鑫㊁ 现代滑稽 姜涯声㊁ 滑稽老生 庆玲玲㊁ 阴险滑稽 周讽讽㊁ 短打武生 吴槐成㊁ 武生 汪平和㊁ 武丑 胡国来㊁ 滑稽武丑 小毛豹 这也充分说明了,‘徽州日报“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国戏曲捧角的工具之一㊂戏园间的激烈竞争是戏曲广告得以兴盛的一大因素,也是戏曲广告不断发展的一大动力㊂各戏园主在刊登戏曲广告时,必然要思考跟与其他戏园的激烈竞争,因此戏曲广告就自然成了商业竞争的有效手段㊂此外,在‘徽州日报“所刊载的戏曲广告之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时戏价的基本情况㊂在这则广告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日场戏价格为 头等二角,二等一角 ;夜场戏价格与日场戏的价格一致,并且取消了平民券,结合这一时期徽州地区的日用品价格,这里所设置的戏价基本与当地民众的日常消费水平相适应,这也反映出戏价的定位已经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承受,尽可能满足观众的消费水平,以期吸引更多的观众进戏院观看演出㊂除了上述所提到的 屯溪劝业场大舞台 之外,在这一时期的徽州地区,还有其他几大影响力较大的戏院,如屯溪皖南大戏院㊁国民大戏院等㊂据‘黄山市屯溪区志“记载: 抗日战争时期,屯溪人口激增,在下街之东(今老街东南段)㊁汽车站(今黄山军分区左侧)㊁第一公园(今新安公园)附近分别建有国民大戏院㊁皖南大戏院㊂ [6]这些戏院也往往通过‘徽州日报“这一媒介来发布戏院广告㊂如在民国三十一年二月二日‘徽州日报“上就同时出现了 屯溪皖南大戏院 与 国民大戏院 这两个戏院的广告,见图2:㊀㊀通过图2,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 皖南大戏院 与 国民大戏院 的基本情况㊂这两则戏院广告之中首先交代了当时演出的价目的基本情况,在右上角有交代 特等一元㊁二等八角㊁普通三角 的字样㊂除此之外,这两个戏院的广告,同样地对当时的演员进行较大版面的宣传,比如在皖南大戏院所刊登的广告之中,就出现了如 唐月樵㊁蒋少楼㊁九岁红㊁筱君玉㊁吴艳琴㊁吴清鹏 ,这些演员都是当时杭嘉湖地区的著名演员㊂比如九岁红,据李泰山先生在‘徽班源流“一书中的论述: 然则在杭嘉湖,所有的武戏,演员都务必露点真功夫,如九岁红的‘伐子都“,只凭摔僵尸一类跌扑武功,观众不过瘾,于是他便练出了过硬的翻杠子的技巧,在台上表演翻吊杠技巧,很受欢迎;九岁红此又获得 杠子武生 的绰号㊂ [7]又如在国民大戏院所刊载的戏曲广告之中,出现了如 高雪平㊁张照友㊁张瑞亭㊁陈兆龙㊁胡万元 等演员,这说明,在当时徽州地区,前来演出的班社主要来自于杭嘉湖地区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戏院㊂这两则戏院广告,除了反映出当时徽州地区戏价㊁演出班社等情况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交代了演出的剧目㊂在右边 皖南大戏院 这期广告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出全本杨家将;而在左边的 国民大戏院 所演出的剧目则更多,有潇湘夜雨㊁大报仇㊁兄妹串戏㊁三叉口㊁御果院等多部剧目㊂‘兄妹串戏“‘三叉口“‘潇湘夜雨“均是京剧的经典剧目㊂这也说明,民国时期,除了本地的徽戏演出之外,京剧同样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㊂二、戏曲新闻除了戏曲广告之外,在‘徽州日报“之中还有大量关于当时徽州地区戏曲活动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同样为我们了解当时徽州地区的戏曲生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㊂‘徽州日报“上的戏曲新闻主要有以下几大内容㊂‘徽州日报“上的戏曲新闻既有针对舞台演出的,也有针对戏园琐事的,同时也有涉及戏曲演员的,这些丰富的戏曲新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徽州地区戏曲演出的真实情况㊂例如在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五日的第三版就有一则题为‘新年狂乐记 炮响震天提灯送旧岁,欢声动地演剧接新年“㊂在这则新闻之中,同样透露❘王方好㊀黄文奇:‘徽州日报“戏曲资料整理与分析(1933 1944)❘VOL 18㊀NO 3㊀2020 8出大量的近代徽州地区的戏曲演出情况㊂该新闻指出: 元旦和第二日㊁日夜都分别在本馆门前及劝业场内,由军民各界自由参加表演游艺㊁普天同乐,空巷万人,所演的平剧秦腔,无不推陈出新㊁异常精彩㊂如:向主任(乌盆针)㊁李副官(鉴庭)的别窑㊁六一六㊁九一四等琼林宴㊁章丽清的戏凤㊁向主任杀子㊁许主任的卖马㊁曹主任的连环套㊁李副官的南天门㊁魏主任的法门寺㊁及秦腔杀狗等剧,演来均颇出色㊁尤以六零六㊁九一四等表演的 武汉杀妻 更为佳妙,实为观众最赞美的一出㊂ 这段新闻,不仅清楚地交代了当时徽州地区庆祝新年活动之丰富,还进一步反映了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已经有平剧㊁秦腔这两大剧种的演出,反映出这一时期徽州地区戏曲演出活动之繁盛㊂明末清初,秦腔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剧种了,伴随着秦腔的成熟,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传播㊂到了清代中叶,随着花部戏曲的崛起,秦腔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开始再流传到全国各地㊂山陕地区的商人,通过会馆这一媒介,巧妙地将秦腔传播到了全国各地㊂有研究者指出: 安徽有亳州山陕会馆,乃康熙十五年(1676)修建,乾隆三十一年(1766)㊁光绪十八年(1892)修葺㊂亳县东南有泗县山西会馆,乃明末清初修建,民国初年修葺㊂泗县西南有六安便门口山陕会馆㊂ [8]山陕商人通过会馆,将秦腔这一艺术形式传入到了安徽地区㊂在清末,秦腔开始传入到了安徽南部地区,例如据‘芜湖县志“记载,光绪年间在芜湖地区的戏园之中,便经常有秦腔演出㊂ 卖座收价,至马路开辟㊂则梨园歌馆,弦歌不绝,然不外京调㊁秦腔㊂ [9]这说明,早在光绪年间,秦腔便已在安徽南部地区盛行㊂徽州地区从距离上来说,靠近芜湖,因而,这一时期秦腔也传入到了徽州地区,成为徽州地区民众日常看戏不可或缺的一大剧种㊂这条新闻也清楚地揭示出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并非只有单一的徽剧演出,相反其戏曲演出剧种较为丰富多样㊂‘徽州日报“上所记载的戏曲新闻除了上述揭示徽州地区演剧情况的内容外,还有一部分新闻则是真实的再现近代徽州地区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㊂例如在近代徽州地区,常常会出现 罚戏 这一特殊的现象㊂其实,徽州地区出现 罚戏 这一行为活动,与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功用有着密切的关系㊂有学者指出: 当戏曲发展到一定阶段,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甚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时,当这一文艺精灵在国人精神世界中处于显赫地位之时,人们便赋予她更多的功能与价值㊂除了教化㊁审美㊁娱乐㊁敬神等基本功能外,她还可以维护社会秩序,成为一种执法手段,这就是 罚戏 ㊂ [10]徽州地区的 罚戏 活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乾隆年间,徽州地区便出现了罚戏这一特殊的行为活动,目前所见最早的徽州罚戏公约,订立时间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㊂这说明,从清代中叶开始,徽州地区便开始出现了 罚戏这一特殊的戏曲活动㊂而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了民国时期㊂在‘徽州日报“之中便出现了与 罚戏相关的戏曲新闻㊂例如在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八日的‘徽州日报“第二版,有一篇名为 偷苞芦 罚戏一本 的新闻报道㊂该报道原文如下: 歙南梅口,本一大乡村,山多田少,大多居民皆种苞芦,故对苞芦极注意㊂每年至苞芦将成熟时,必阖村出示公禁,不许偷盗,如遇偷盗,一经拿获,必照例严讨,故一般青小,俱不敢轻试㊂今岁亦然,讵料日前,有名德贵者,竟于某某地中,偷盗苞芦,适被汪茂生撞见,当将德贵,扭交保长,照例论罚,旋由众人缓颊,当即罚戏一本了事㊂ 这则新闻清楚地记录了民国时期,徽州地区依然还是盛行这种 罚戏 活动,徽州地区 罚戏 这一民俗活动发挥教化培育的功能,因为,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来说,罚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㊂这足以说明,在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戏曲活动依然十分繁盛,渗透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㊂‘徽州日报“之中所刊载的戏曲新闻,清晰地描绘了近代徽州地区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反映当时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棱镜㊂正如傅德雷所说,戏曲新闻 在为市民大众提供戏曲讯息共享平台的同时,相应地完成了对戏曲艺术本体㊁受众主体及两者之关系的重塑,推动戏曲艺术本体实现快捷化㊁高效化㊁多元化传播 [11]㊂戏曲新闻俨然成为近代民众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三、戏曲政策‘徽州日报“之中除了有戏曲广告㊁戏曲新闻这两大内容之外,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戏曲资料,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㊀第18卷第3期JOURNALOFZHEJIANGVOCATIONALACADEMYOFART便是戏曲政策㊂报刊作为一种近代最为常见的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成为当时重要的政策宣传工具㊂在‘徽州日报“之中,涉及大量特殊时期的戏曲政策,这些戏曲政策之中,最为常见的便是 剧本审查 政策㊂笔者通过对‘徽州日报“之中所涉及的剧本审查政策进行整理,发现这些涉及剧本审查政策的内容大多出现在民国三十年之后,这与当时国统区特殊的文艺政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㊂例如在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徽州日报“第三版之中有一篇名为 中央颁定办法 审查剧本 的内容清晰地出现在了版面的中间位置㊂原文如下: 戏剧剧本之审查,近经中央常会决议,无论出版或上演,均须送经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或各省市图书杂志审查处审定㊂决定从四月一日起,正式兑现该项剧本审查工作,不日即颁布(送审须知)㊂送审剧本者,须将剧本备具三份,且须于预定上演日,至少十日以前送会,以便审查㊂ 其实,这并非是国民政府第一次所推行的剧本审查政策㊂早在1928年底,国民党政府完成了全国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名为 戏曲审查委员会 的机构,从此之后,全国范围内的戏曲剧本都须经过该地区 戏曲审查委员会 的审查,方可进行演出㊂到了1937年之后,随着国共关系日趋紧张,国民政府在文化思想控制的力度逐渐加强,因而这种剧本审查的态势越发加强㊂1940年国民政府文化部门颁布了‘戏剧剧本审查登记办法“㊂根据该办法规定, 剧本未经审核,不得排演;审核剧本若有违规,须按审查意见删改修正,否则没收或查禁;上演时出范围,即予禁止 [12]㊂各类戏曲演出机构和演出剧本进行审查,以达到管控思想文化的目的㊂这才出现了‘徽州日报“之中,上述版面所宣传的剧本审查的政策㊂徽州地区明清两代以来戏曲活动便十分繁盛,进入到民国以来,该地区的戏曲演出活动依然呈现出繁盛的态势,因而,在这种背景下,该地区大量的戏院之中,往往会每日进行不同剧目的演出,‘徽州日报“之中对于戏曲审查政策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该地区戏曲演出活动的需要㊂例如在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号的‘徽州日报“第三版,同样出现了一则 应先送审剧本 未经审查许可,一概制止演出 的政策宣传㊂该政策宣传对当时徽州地区的剧本审查内容进行了清晰的规定,对于当地戏院经营者了解戏剧审查内容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㊂在‘徽州日报“上,除了出现大量的与戏曲审查有关的政策外,还有一部分则是涉及当时的禁戏政策㊂从宋代到清代,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有涉及禁戏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正统文艺与民间艺术之间的矛盾㊂‘徽州日报“ 所刊载的那些禁戏讯息,实际上是古代传统禁戏观念在民国时期的扩展与延续,反映统治者正统思想与民俗演艺文化之间的矛盾 [13]㊂在‘徽州日报“1934 1944这十年间,出现了不少与禁戏有关的政策㊂例如在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第三版之中,有一则关于休宁地区推行禁戏政策的宣传,该政策标题为 休宁府取缔演戏 采取报赛原则订定办法九项 ,该宣传报道,清晰地揭示出当时的戏曲政策㊂政策原文如下: 休宁县取缔演戏办法:一㊁本县各村庄集镇,还班演戏,以具备报赛性质者为限,凡非报赛之戏,一律禁止;二㊁报赛之戏,至多以三天为限,不得超过,或借故延长,尤须绝对禁止读博;三㊁演唱报赛戏,须于期前半月,由该地首事同保甲长开具演戏事由,及所演天数,起讫日期,呈请本馆函署核准(城区呈县府),方得开演;四㊁呈请演戏之首事,应出具 禁止赌博拿缉奸究负责切结 ,随同呈书,送交函署存查;如有上项情事发生,惟让首事是问;五㊁各函署接到第三项呈请书时,应详加考核,分别准驳,并另立簿,登基备查;六㊁各地如有未经呈准而演戏者,应由保长负责禁止,一面将该首事人姓名,呈报县府,以便拘办,不得瞻循,致干查究;七㊁演戏之地方,治安秩序,应由保甲长及首事,会同维持负责维持;八㊁违反本办法第一㊁第三等项之规定,由县府严行究办;九㊁本办法自公布之日施行㊂ 该政策清晰地交代了当时徽州地区的 禁戏 措施,反映出当时统治集团对民间文艺的控制㊂该地区力推 禁戏 措施,一方面是由于上级所规定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由演戏而滋生事端,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㊂在‘徽州日报“上同样记载了不少由于演戏所造成的社会危害㊂例如民国三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徽州日报“第二版有一则名为 阳湖演戏酬神 的新闻报道㊂❘王方好㊀黄文奇:‘徽州日报“戏曲资料整理与分析(1933 1944)❘VOL 18㊀NO 3㊀2020 8该新闻报道指出: 阳湖村稽震古会,每届八月初六日,必雇班演戏,以答神庥㊂兹悉保安司令部,昨令第二区公所对于日戏可以准演,惟维持地方治安起见,夜戏赌博,严行禁止云㊂ 这充分说明,徽州地区推行 禁戏 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㊂四㊁结㊀语徽州地区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㊂过去,学界对于徽州地区戏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两代,而对于民国这一承上启下特殊时期徽州地区戏曲发展情况相对较少㊂‘徽州日报“作为民国徽州地区存在时间最长㊁影响力最大的报刊,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戏曲史料价值㊂通过梳理‘徽州日报“中的戏曲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可以清晰地了解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戏曲生态,填补学界对于这一时期徽州戏曲研究的空白,对于当代徽州地区的戏曲传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参考文献:[1]蒋含平.民国时期徽州报刊发展概览[C]//黄瑚.新闻春秋第9辑: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38.[2]卞利.徽州文化史:近代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277.[3]黄山市屯溪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屯溪文史资料:第四辑[C].屯溪:屯溪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3:108.[4]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305.[5]李妍.捧角活动与近代女伶群体的发展[J].文化艺术研究,2019(4):88-95.[6]黄山市屯溪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地方志丛书黄山市屯溪区志下[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1060.[7]李泰山.徽班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107.[8]宋俊华.山陕会馆与秦腔传播[J].文艺研究,2006(2):94-101,160.[9]芮昌南.芜湖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82.[10]车文明.民间法规与罚戏[J].戏曲艺术,2009(4):1-5.[11]傅德雷.‘申报“戏曲新闻研究[J].艺术学界,2015(1):241-253.[12]南方局党史资料编辑小组.南方局党史资料6:文化工作[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35.[13]陈仕国.‘申报“与上海民国时期禁戏[J].中华戏曲,2016(2):306-320.(责任编辑:周立波)CollationandAnalysisofOperaMaterialsinHuizhouDaily(1933 1944)WANGFanghao,HUANGWenqiAbstract:Theprosperityofnewspapersinmodernsocietyhadanimportantimpactontheecologyofopera.HuizhouDaily,asaJournalrarelyconcernedbytheacademiccircles,containsrichhistoricalvalueofdrama.Throughsearchingandscreeningthefragmentary,unsystematicandhugeoperacontentsofHuizhouDailyfrom1933to1944,theauthorhopestoshowtheappearanceofthematerialsascomprehensivelyaspossible,outlinetheoperaecologyofHuizhouareaduringtheperiodoftheRepublicofChina,andrevealitsimportantpositioninthedevelopmenthistoryofHuizhouopera.Keywords:HuizhouDaily;operamaterials;1933-1944;culturalecology。

近代岭南报刊中的戏曲班本——以《有所谓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近代岭南报刊中的戏曲班本——以《有所谓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2021-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史海文艺近代岭南报刊中的戏曲班本———以《有所谓报》为主要考察对象李嘉慧(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摘要:《有所谓报》所刊戏曲班本采用粤语写作,大胆地抨击时政,宣传新思想,生动展现了《有所谓报》诙谐而辛辣的色彩。

其内容主要包含四个层面:反映时事,表达对时局的态度;展现官场黑暗和粤地官吏丑态;抨击清政府和维新派;歌颂和纪念志士同人。

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篇幅体制由长篇变为短制,戏曲人物角色精简。

班本风格面貌呈现出辛辣活泼,滑稽诙谐的特点;政治性强,及时反映时事,行文间大量加入议论、演说的成分;想象力丰富,视角多元。

关键词:近代《有所谓报》戏曲革命宣传反美华工拒约运动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8-005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8.024清末民初,身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仁人志士试图通过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改造来形成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进而实现社会制度的革新。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评价戏剧开岭南革命风气之功:“广东号称革命策源地,世人感归功于新学书报之宣传,然剧本之改良及维新志士之现身说法,亦与有大力焉。

”二十世纪初,粤地志士改良戏剧的努力体现在开办剧社,搬演改良戏剧和报章刊登戏剧作品两方面。

《有所谓报》是岭南地区刊载戏曲班本较多的刊物之一,本文以该报所刊作品为主要考察对象。

《有所谓报》全称《有所谓唯一趣报》,1905年6月4日(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在香港创刊。

郑贯公主编,黄世仲、陈树人、王斧、胡子晋等撰著。

该报宣传民族社会主义,声援反美爱国运动,言论激烈,风行省港。

1906年6月停刊,《有所谓报》的“新鼓吹”栏目共刊载187篇戏曲,其标注类型以“班本”为主。

“班本”二字,意为记录下来的班社所演剧目之本,在《有所谓报》及其他粤地报刊中直接被用于指代粤剧的剧本。

外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课件

外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课件

二、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
(1)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毫无例外 地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2)在资产阶级革命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大 量出现; (3)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统治工具 ,成了新的舆论工具: A、以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政党报刊的特点) B、政党报刊与非政党报刊并存发展的阶段; C、商业报刊随着经济的繁荣而发展,并成为报业地区:最早的日报诞生于该地区。《新到 新闻》(1650年)、《莱比锡新闻》(1660年出 版,1663年改出日报); • 英国:《每日新闻》(1702年,伦敦); • 法国:《巴黎新闻》(1777年,巴黎); • 美国:《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年,费城) 。
五、定期报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 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初创阶段
“独立报纸”
• 是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早期的商业 报纸; • 因在政治上标榜独立、经济上自主经营而 得名(不接受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 面向社会的中上层,代表着工商资产阶级 的利益; • 在业务上提倡客观报道,致力于提供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硬新闻,因而被称为上层报 纸(High-quality Newspaper)。也有人称 之为“高级报纸”、“高质量报纸”。
• 物质条件,主要是印刷设备的改善;
• 关键因素:邮政事业的发展,使每周投递一次成 为可能。
二、最早出现定期报刊的国家
• “报纸首先在那些权力薄弱或者统治者较为宽容
的地方兴起来。前者如德国,当时四分五裂为许
多弱小的公国;后者如低地国家。”
• 最早的定期报刊出现在德国(1609年,周报):
《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三、早期定期报刊的蔓延及特点
• 蔓延:英国的《每周新闻》(1621);法国的《 公报》(1631);瑞士(1610),奥地利(1620) ,丹麦(1634),意大利(1636),西班牙(1641), 瑞典(1645)。 • 特点。 1、形式不一:有书本型的,有单张的; 2、内容大致相同:开始只登载国外新闻;后增 加 了为政府所认可的国内新闻与言论; 3、新闻采集:主要依靠新闻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 内容 。在题 材方 面 , 由于 内乱外 患 , 加上 士林 风 气的变 化 , 时事剧 创 作 再 度 风 行 剧 坛 。此 期 出现 的 时事剧 热潮 , 方 面体 现 出戏剧 贴 近现实 、 注 时政 一 关
的变化 , 戏剧语 言开始 进 入新 旧递 嬗 的重要标 志 。 是
剧 改 良运 动 的舆 论 阵地 。
关 键词 : 代报 刊 ; 奇杂 剧 ; 台演 出; 近 传 舞 戏剧观念
分 类号 : 0 . 0 文献标 识 码 : 文 章编 号 :6 3—1 9 2 0 ) 3— 0 5— 5 I 7 39 2 A 17 3 5( 0 6 0 0 2 0
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 , 报刊杂志蓬勃发展 , 成为 那个时代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和媒介。据不完全统 计 , 1 1 第 一 份 中 文 报 刊 《 世 俗 每 月 统 计 从 85年 察 传》 问世到 11 年 , 9 9 海内外 累计 出版 的中文报刊有 近 20 00种 。从 17 第 一份 文艺 期 刊《 82年 瀛寰 琐 记》 创 刊到 1 1 , 近 40种 文 艺 报 刊 在 社 会 上 刊 9 9年 有 0
维普资讯
第2 9卷
第 3期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g eU i r t(o i c ne ) ora o n t n esy Sca Si cs Y z v i l e
Vo 9 No 3 L2 .
20 0 6年 0 6月
收稿 日期 :0 5—1 —2 20 1 0
近代新兴士林 阶层 以报刊为阵地所形成 的“ 公 共舆论” 空间, 一方面传 播了异域文化 , 同时也激发 了公众对传统文化和体制 的批判与改造。作为传统 文化形态之一的戏剧 , 无论是体制 、 内容 , 还是语言 等, 在此 期都 发 生 了前所 未有 的变化 , 表现 出新 的审
热 情 的戏 剧 作 品 , 以迎 合 政 治 热 情 高 涨 的广 大 民众
的需要 。
{0 2 世纪大舞台》 这样的戏剧专刊。 到了近代 , 中国古典戏剧进入急遽转型和分化 时期。促成这种戏剧转型的因素包括政治、 经济、 文
化等 多种 , 传播 媒 介 和方 式 的革 命 是 其 中至 ) 男 , 16 一 , 安徽枞 阳人 , 副教授 , 文学博 士 , 主要从事戏剧学研究 。
维普资讯

2 6・
长江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 0 6年 6月
美倾 向 。就剧作 家 的 创作 心态 而 言 , 一 时期 戏 剧 这 创作 主要是 为社 会 变 革服 务 , 大 批 知 识分 子把 戏 一 剧作 为发 动群众 进 行 启 蒙 宣传 的 工具 , 这就 规定 了 近代戏 剧 鲜明 的功利 性 和面 向社会 与 民众 的崭新 的
Jn 2 0 u 06
近 代 报 刊 与 近 代 戏 剧
田根 胜
( 东莞理工学 院 中文 系,广东 东莞 5 3 0 ) 2 16
摘 要 : 代 报刊 与近代 戏剧关 系密切 。近代传 奇 杂剧作 品绝大 多数 在报 刊 杂志 上发表 , 动 近 推 了传 奇 杂剧作 家创 作心 态 、 品题材 、 制乃 至接 受方 式 的近代 转型 。近代 报 刊 与作 为大众 艺术 的 作 体 戏剧 尤其是 舞 台演 出的关 系之 间 , 成 了良性 互动 。近代 报 刊促 成戏 剧观 念 的变 革 , 成为近 代戏 形 并
行 。这些 报刊尤 其 是 文 艺 性 报 刊 , 乎 都 或 多 或 少 几 地 登载 过 戏 剧 作 品 或 戏 剧 评 论 , 且 还 出 现 了 如 并
看, 因报 刊杂 志创 办 宗 旨不 同 , 成 了两个不 同类 型 形
的作家群 。第一类传 奇杂剧作 家群大体上 由政治
家 、 想 家构 成 , 思 因政 治 主 张 的差 别 , 他们 又 分 属改
要的。具体地说 , 就是在西学东渐大潮 中兴起 的近 代报刊和出版机构打破 了传 统戏剧狭 隘的运行机 制, 使戏剧的内容 、 观念 、 表现形 式 以及戏剧传播等 产生了重大变化 , 从而促成了古典戏剧品格 和本质
的转型 和分化 。
在近代戏剧史上 ,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 , 传奇杂剧迅速崛起并一度 出现繁盛局 面, 颇具 “ 中 兴” 势头 。在不 到 2 0年 的时 间 里 , 传 奇 杂 剧 作 品 有 近二百种之多 ; 而且 ,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传奇杂剧作 品得 以非 常及 时地在报刊 上发表 。从作家群 体来
良和革命两大派别。改 良派的主要作家有梁启超 、 麦仲华、 浴血生等 , 主要 以《 新民丛报》 《 、 新小说》 、 《 大陆报》 杂志为核心 , 宣传新 民改 良主张 ; 革命派 的代表作家有柳亚子 、 陈去病 、 孙雨林 、 华伟生等, 他 们以《 民报》 《 、 复报》 《 民》 《 、觉 、 浙江潮》 《 、 江苏》 、 (0世纪大舞台》 2 等杂志为阵地 , 倡导民主革命。这 两 派作家 尽管 政 治观 点不 尽 相 同 , 但都 有 新 民 救亡 的济世精神和深沉 的社会责任感 , 政治剧 曲” 是“ 的 热心提倡者 , 主张发挥戏曲开启 民智、 良社会的作 改 用。第二类传 奇 杂 剧作 家 以《 说林 》 《 小 、 绣像 小 说》 《 、月月小说》 《 、 小说月报》 《 、 新新小说》 等杂志 为结 合部 , 作家 包 括 吴 梅 、 树 柏 、 伯元 、 趼 人 、 庞 李 吴 陆恩熙 、 陈景韩等。这些作家不是政治家与思想家 , 但他们受时代风气的感染和梁启超等倡导的小说戏 曲革命思想 的影响 , 创作 了大量揭露腐败 、 激励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