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中国出版史历程2=..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文学期刊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
《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 《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 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累计在五十种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 主办的《世界繁华报》(189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 (1903)、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1898)、陈去病主办的《二十世纪 大舞台》(1904)等。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后,也送到上 海发行。这些刊物以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李伯元的《官 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 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 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 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 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 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 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 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 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 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 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 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 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 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 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 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 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 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 方舆论界一片沉闷。
该报创刊号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 月12日)出版,纪元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刊头 右栏注明“上海强学书局跑马场(今南京西路)西首王家沙第 一号”,即上海强学会会址。创刊号共8页,铅字排印,竹纸 印刷,装订成册,派送赠阅,并不收费。首载《本局告白》云: “现当开创之始,专以发明强学之意为主。派送各处,不取分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第一讲、近代报刊的萌芽

1777年元旦,《法国新闻》创刊于巴黎,这 是法国第一家日报。其创办者雅克·布里索是 后来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的著名领袖。该报 仿照英美日报的模式,以报道新闻为主。法 国大革命革命期间,法国新创办了1350多种 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马拉的《人民之友 报》,和布里索的《法兰西爱国者报》等。
美国的第一张日报出现于1783年。是年,费 城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改为日 报。但是这张报纸仅存在了17个月。1784年, 约翰·邓勒普亦将费城的另一家周三刊报纸改 为日报,名为《宾夕法尼亚邮报与每日广知 报》。
三、特许出版制度
1538年,亨利八世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出版制度,规定所 有出版物,均须事前经过特许。在玛丽女王(1553—1558) 时期,又成立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该公司是出版商的企业 组合。根据女王特许状规定,在英国范围内,除公司会员及 女王特许者外,其他任何人均不得从事出版事业。1586年, 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皇家出版法令,规定:一切印刷品均需送 皇家出版公司登记;除教会允许者外,不再允许出版商申请 登记;印刷任何刊物均需事前请求许可;皇家特许出版公司 对非法秘密出版物,有搜索、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 利。该命令一直执行到1641年才告废止。但在1643年,英 国国会又恢复了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至1694年,英国的特许 出版制度才被最终废除。
一、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假设
集权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只有在作为社会 一员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潜在的力量。作为 个人,他的活动范围极其有限,但作为社会 的一员,它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就无限的增 加了。所以团体比个人重要 ;
人们利用智慧的能力和发挥智慧的努力是有很大 的差别的。既然存在着这种差别,在社会结构中, 就应该加以承认。聪明人能分析又能综合,理应成 为社会的领袖,或至少成为领袖的顾问,知识不是 天赐的,而是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这种努力可以通 过国家很好的加以引导。而由此来的或发展起来的 知识,会成为社会一切成员的准则,并且带有一种 绝对性的气氛。这种气氛使变动成为不受欢迎的, 是稳定和持续性本身成为一种美德;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
时间:1815年8月5日-1821年12月 名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创办人:马礼逊和米怜 主要内容:传教为主,适当介绍科学知识和宣传
西方文化 影响: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份外报,也是中国近代
第一份中文报刊。
时间:1833年8月1 日 名称:《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创办地:广州 创办人:郭士立 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
改革了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有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第一、办报立言。
第二、报纸的四功能说: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 内。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商业报纸——《申报》。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加强言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大量报道社会 新闻,使用新闻图片。
刊登我国第一篇剧评《戏园琐谈》。
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寰瀛画报》、 《点石斋画报》。
最早发刊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重视广告经营。
时间:约1815-1895
本专题的三个内容:
1、外报,即外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是19世纪中 国新闻事业的主干,直接影响中国近代新闻事 业的发生发展;包括传教士报刊和商业报刊
2、中国人自己开始对报刊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 并开始独立自主地创办报纸;
3、这一时期中国新闻界的代表:王韬及《循环 日报》
鸦片战争前的传教士报刊
知识、新闻等,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退 居次要位置。
两大趋势:
1、办刊区域由沿海渗透到内地广大的通商口 岸和割让地区。
2、出现了有较大影响的传教士报刊,如《万 国公报》。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名《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法 律 政 策
版式更加成熟, 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改版社论 《致读者》指出把改版重点围绕扩大报道 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三方面进 行,这促进全国新闻改革的全面展开,从 实际出发,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 深远意义。
思想上的进步,改革性的一跃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报 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随后新闻界兴起反 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报纸的领 导。这一时期报纸宣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 为主展开。到60年代初报纸开始调整和改 进。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 方针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返回流程
总结1
• 曲折 • 可联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影响其发展 的因素 内容
• 国内: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 国外:宗教、思想的引进(启发性和客观存在的冲 击)
• 以政治为主 •
加入科学,技术等新的血液 更加注重思想性
揉入改革性的思想
• 颜色单一,以黑白为主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 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 有报刊五百多家。 发展高峰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 政治因素的影响
低谷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 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 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 新阶段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政治因素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发展高峰低谷文档仅供参考?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_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初步发展_
新闻,使用新闻图片。 刊登我国第一篇剧评《戏园琐谈》。 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寰瀛画报》、
《点石斋画报》。 最早发刊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重视广告经营。
如何评价早期的外报
外人在华办报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 动。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的传教士报刊
《万国公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名《中国教会 新报》,周刊,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 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后由李提摩太接任。 最初以宣扬宗教为主,间刊一些中外史 、科学常识 方面的稿件,1874年后内容也改为以时事政治为主, 经常发表时评,大量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 知识。
其读者由基督徒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逐渐发展为 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纸。
鸦片战争后的商业报刊
第一张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香港——《香 港船头货价纸》。
商业报刊的特点:趋向于日刊,多商情和 广告,有少量新闻和言论。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商业报纸——《申 报》。Fra bibliotek《申报》
1872年4月30日,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加强言论,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大量报道社会
改革了政论文体,为近代报章文体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有着先进的新闻思想。
王韬的新闻思想
第一、办报立言。
第二、报纸的四功能说: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 内。
谢谢观赏
二、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
洪仁玕《资政新篇》中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 闻官、“准卖新闻篇”。其新闻思想归为四条: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 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通过这一桥梁,沟通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轨迹一:初创期(1815-1840)㈠外国人办报: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和自足自己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古代的报纸没有能够直接演进成为近代报纸,近代报刊是需是从西方引进的泊来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中一篇记述出现在马六甲地区祭祀痘娘娘活动的报道,附的一幅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是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插图。

《杂闻篇》是马礼逊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马礼逊于1833年5月1日创办的《传教者与中国杂报》是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1833年8月1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出版《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办的第一份中文月刊。

之后,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在广州创办并主编了中文月刊《各国消息》。

综上所述,这些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些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经济色彩则日益浓厚。

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

㈡国人办报: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是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开始的,但是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的身影较早出现在中国近代报刊历史上的是中国刻工梁发。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主编米怜的主要助手便是梁发。

国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办报活动的兴起,是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在19世纪末期,在外国人在中国报刊、新闻传播理念等的影响下,贯穿中国南北的外报网基本上形成,但是这种新式的传播媒介并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

在中国,最先发现并重视这种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由于林则徐被罢官免职,他只能组织人员去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本阶段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 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 《新闻报》三足鼎立。
二、上海的外文报
1. 《北华捷报》第一份英文报,1850年创办 2.《字林西报》 《北华捷报》馆1864年出的综合性日报,以 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 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标榜“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

革新社会新闻
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军事新闻也有进步。
《申报》在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 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


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 广告。 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 这样,《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
⑵在广告方面:

以优惠价吸引华商登广告,; 先期免费宣传: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 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神理”,宗教的内容占绝大篇幅。 “人道”,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把中国的传统思想道 德和西方的宗教联系到一起,把它们都归结为上帝意志的体 现。 “国俗”,即各国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知识。

宣传策略: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首先是用基 督教教义附会儒学;写作上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 的表现手法。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旧式的线装书。 文章短小、通俗。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17.《中国女报》:《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通俗月刊,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

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出版了两期即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18.《神州日报》:是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

地位:①填补了上海缺少革命报纸的空白,深受读者欢迎,销数过万。

②新闻增量大增,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内容:①该报比较注意宣传策略,对清政府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借口“有闻必录”,大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等活动,并全文照发起义军的文告。

②大量刊载暴露清政府腐朽残暴的新闻与评论,并对侵华列强进行抨击。

结局:创刊80天后,报馆遭火灾,于右任无力恢复故退出,杨毓麟接办。

该报言论较为驳杂,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但仍被认为是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9.“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纸,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了《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荒灾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1909年10月3日,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风格与内容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

1910年10月11日,于右任创办《民立报》,得到孙中山的支持,成为是上海同盟会总部的机关报和联络机关,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都由于右任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0.《大江报》案:”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新闻事业史:2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 :1863年创刊,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 《香港天主教纪录报》:1877年创刊,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 刊。 《士蔑西报》: 1881年创刊,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 大报。
3、香港政府官报:《香港政府公报》(1853); 4、英文报刊的特色 为பைடு நூலகம்生存和发展,很重视经营和管理; 都刊登新闻和言论,关心中国的内地新闻,经常评论中 国事物。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
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 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 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 务的外文商业报纸
其中主要是英文报。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 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 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 的第一条消息。 雕版印刷、书册式;
米怜的办刊思想: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
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因 而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 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 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 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 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
出版了一些关于基督教信仰、教会组织方面的著述,如《神 道论赎救世总说真本》《问答浅注耶稣教法》《养心神诗》, 著有中文著作《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和《杂文编》及英文著 作多种。 倡议并参与出版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东西 洋考每月统记传》及英文期刊《中华丛报》,在中国近代出 版史上有一定影响。 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他的工作。1815 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 礼拜堂,办学院,设立印刷所,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0 cul 鸦片战争后 14:12:53 2010-10-2 http://ww 4_8_26132
四、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崛起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刊, 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是香港的第一份中 文报刊。 《遐迩贯珍》第月1日出版, 沿用线装本形式,每期12至24 页不等,主编英国传教士麦都 思。

一、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 办。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马礼逊、米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牧师 ,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于1807年来华,成为第一 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传教士。

广州中文(商业)报刊《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创办于广州,每期3至8页不 等,连史纸石印。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 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内容完全消失,主要 刊登各国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1839年停 刊。
三、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小结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出版 的中文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 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 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内容多涉及文 化历史。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英文商业报刊《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我国报纸主要以公营党报为主, 各行政区、省、直辖市都建立了机关报, 《人民日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 对私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整改。并建立 新闻政策法规来对报纸进行领导和管理。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 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 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 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 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此时报纸进 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苏联办报经验, 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宣传, 教条主义和党八股比较严重。
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内容却首为 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 宗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所 办中文期刊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
对我国国民在政治思想,宗教等方面 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 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 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 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 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 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 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 《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 (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 《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 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 响。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颜色不丰富
加入科技,文艺 等新内容 发展有一定波动 性
色彩明艳,丰 富
娱乐,综艺题材 日渐丰富 发展较快,较平 稳
内容
发展
思想
国外引入思想, 宗教等,冲击
阶级斗争局限
精神文明建设
THE END… THANK YOU…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 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 有报刊五百多家。 发展高峰 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 政治因素的影响
低谷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 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 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 新阶段
新文化运动

1927年后,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 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 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
政局暂时稳定,报刊发展又一 高峰。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破 坏,大批报刊迁往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 时报刊的中心。
战争的影响,不安的时局
总结3
影响因素 内容 发展
• 政策,政治因素(对外开放) • 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国际交流带来的冲击
• 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性题材日益丰富
• 颜色不再单一,明艳多彩,更有欣赏价值
• 发展迅速且较为稳定,逐渐走向正轨 •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助力
最后的总结:发展,变化
颜色
颜色单一,黑 白
内容主要宣传政 治,宗教 发展曲折
低谷

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兴盛一时。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其全部报刊,国 统区报纸发展迅速,而随战争局势走向衰 弱,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创办报刊与之抗争, 最出名的是重庆《新华日报》与《大公报》 的论争,同时还出现由中国民主同盟会创 办的“第三条路线”报刊,如《正报》、 《华商报》等。

解放区报纸在解放战争前期创办了一批机 关报,在内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撤离和转移, 一些报纸停刊,而到返攻阶段报纸事业重 新繁荣,并探索在城市办报。这一时期的 一件大事就是1940年8月18日创办于晋绥的 《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 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新闻,坚持了新闻真 实性原则,对改进新闻思想和工作起到进 步的推动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 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 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 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 创刊的《强学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 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 报。 政治因素对报刊发展的影响
法 律 政 策
版式更加成熟, 内容更加丰富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改版社论 《致读者》指出把改版重点围绕扩大报道 范围、开展自由讨论和改进文风三方面进 行,这促进全国新闻改革的全面展开,从 实际出发,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 深远意义。
思想上的进步,改革性的一跃

195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发 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全国大量报 纸开始报道整风运动,随后新闻界兴起反 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加强对报纸的领 导。这一时期报纸宣传以反右倾和大跃进 为主展开。到60年代初报纸开始调整和改 进。毛泽东的“政治家办报”和“全党办报” 方针也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 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 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 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 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报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政治 的工具,政治色彩在这一时 期较为浓厚。
返回流程
总结1
• 曲折 • 可联系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发展特点 影响其发展 的因素 内容
• 国内:政治因素,战争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 国外:宗教、思想的引进(启发性和客观存在的冲 击)
• 以政治为主 •
加入科学,技术等新的血液 更加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寻求富国强民的 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 股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一大批 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 物陆续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 学知识的《农学报》、专门介绍数理化知 识的《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 《中外算报》,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 识的《地学杂志》等。这些刊物为国内的 知识分子提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 知识。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内容更加丰富,但依旧政治宣传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的报刊十分缺乏 •颜色依旧叫为单一,黑白为主
•进步性:思想进步,言论自由化
•局限性:文化大革命等政治上的禁锢阻碍了报 刊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 设的报道中来,在报纸的品种、形式、报 道内容和经营管理上都进行了改革,发挥 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 新闻事业的发展。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 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 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