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下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导学案: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1.说出什么是杠杆,复述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会根据实物图画出杠杆示意图.2.重点:经历探究实验,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3.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观看下列图片.(1)以上图片中的机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答案上面这些机械共同点是:都有一根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转动.(2)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杠杆,跷跷板是一种杠杆.活动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写出你的猜想.答案(1)与两边物体的质量有关;(2)与物体到杠杆支点的距离有关.3.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1)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钩码(代替人).(2)实验步骤:A.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挂在杠杆支点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B.记录左边钩码的拉力F1、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右边钩码的拉力F2、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数值;C.改变钩码的拉力F和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的数值,再做几次.(3)观察图甲可以发现,当两边钩码的个数(拉力F)相等,且钩码到悬挂点的距离(L)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4)比较图甲、乙、丙、丁可以发现,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与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和右边钩码的拉力F2与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4.结论: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和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与右边钩码的拉力F2和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平衡.5.如图所示,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一般情况下,F1叫做动力,F2叫做阻力;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6.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表述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F2×L2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初中教育】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版

【初中教育】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能够辨认出支点、动力、阻力,会确定动力臂、阻力臂。

3.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会对杠杆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杠杆。

5.会画杠杆的示意图。

————————行为提示: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阿基米德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他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你认为他是在吹牛还是同意他的观点。

阿基米德说的是不是“大话”,别着急下结论,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可能就会有新的判断。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杠杆。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认识杠杆自主阅读教材P24~P25的文字及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杠杆?答:物体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和曲棒),叫做杠杆。

提示:杠杆是“硬棒”,但对硬棒的形状、大小没有规定。

提示: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杠杆。

提示:弹簧测力计若不竖直,则所用力会偏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

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2.什么是支点?答: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3.什么是动力?什么是阻力?答: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页F2表示。

4.什么是力臂?答: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L2表示。

知识板块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自主阅读教材P25的文字,独立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5.为什么实验前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答:为了保持杠杆初始时处于平衡状态,方便测量力臂。

沪粤八下物理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八下物理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八下物理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公式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 使学生掌握杠杆平衡公式的运用,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杠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讨论和分析杠杆平衡条件,推导出杠杆平衡公式。

4. 知识讲解:教师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讲解,解释杠杆平衡公式的含义和运用。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生活应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和解答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实际问题,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2.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答案:因为绳子的拉力和小球的质量中心在同一位置,所以绳子的拉力不会改变小球的轨道。

2019-2020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物理word版

2019-2020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名师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物理word版

缺点
应用
省力杠杆
l1__>__l2,F1__<__F2
(动力<阻力)
__省力__
__费距离__
费力杠杆
l1__<__l2,F1__>__F2
(动力>阻力)
__省距离__
__费力__
等臂杠杆
l1__=__l2,F1__=__F2
(动力=阻力)
__既不省力__
__也不省距离__
知识板块二中,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2.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2.什么是支点?
答: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常用O表示。
3.什么是动力?什么是阻力?
答:使杠杆绕支点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页F2表示。
4.什么是力臂?
答: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L2表示。
自主阅读教材P25的文字,独立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5.为什么实验前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
答:为了保持杠杆初始时处于平衡状态,方便测量力臂。
6.为什么要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答:防止因实验数据巧合,致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7.实验中若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操作上应注意什么?
答:弹簧测力计竖直方向上拉着杠杆。
8.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自主阅读教材P27的文字及图片,完成下列表格:
提示:
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杠杆。
提示:
弹簧测力计若不竖直,则所用力会偏大。
给各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并讨论,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结论。
各小组将各知识板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展示到小黑板上,寻求小组间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学案

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学案

阻力臂l 2动力臂l 1阻力F 2动力F 1支点O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3.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前置学习】1.物理学中,把 ,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 、 、 、 。

3.(1)支点: 的点(轴);(2)动力: 的力;(3)阻力: 的力;(4)动力臂: 到 的距离;(5)阻力臂: 到 的距离。

4.杠杆平衡是指 。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课堂探究】 一、小组交流(一)活动1:小组讨论,列举出我们生活中有关杠杆实例,并说出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总结:杠杆是指 ,杠杆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各种形状的。

(二)杠杆的五要素:(三)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思考:怎样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设计实验:用带有分刻度的均匀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处于 ;2.在杠杆的两边分别挂上数量不同的钩码,用F 1、F 2表示钩码的拉力,用L 1L 2表示钩码离开悬挂点O 的距离;3.改变钩码数量和它们离开点O 的距离,是杠杆处于 。

4.记录实验数据,与书本25页活动1。

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表示为:2211L F L F =,或1221L L F F = (四)学会作杠杆的力臂: 例:二、展示分享请各小组展示小组交流结果【检测反馈】1.杠杆 的点叫支点,动力臂是指从_______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

2.标出支点并画出出力和力臂:3.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调节杠杆两端的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

实验要记录的数据有 、 、 ______、______。

实验的结论是_ __ 。

4.杠杆平衡时,动力为10N ,阻力为40N , 动力臂为0.4m 求阻力臂。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设计这节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课堂教案时,我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从而加深对物理学中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认识。

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来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杠杆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力矩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进行这节实验课,我准备了杠杆实验器材,包括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理论资料,以便在学生实验后进行理论分析。

在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我会特别强调力矩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力矩的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或者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我选择了杠杆实验作为主要教学活动,因为实验是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最直观和最有效的方式。

在实验设计中,我让学生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力矩的理解:力矩是理解杠杆平衡的关键概念,但在物理学习中,力矩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在实验中特别强调了力矩的计算方法和力矩与杠杆平衡的关系。

我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例子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矩的概念。

3. 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在实验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结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以及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能通过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平衡条件。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运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平衡实验装置、实验报告册。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杠杆平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平衡条件。

4.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并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七、作业设计问题一:一个力为10N,作用在距离支点1m的地方,另一个力为15N,作用在距离支点0.5m的地方,求杠杆的平衡条件。

问题二:一个力为8N,作用在距离支点2m的地方,另一个力为12N,作用在距离支点1.5m的地方,求杠杆的平衡条件。

2. 答案:问题一:F1L1 = F2L2,10N 1m = 15N 0.5m,解得:F1 = 7.5N,F2 = 10.5N。

问题二:F1L1 = F2L2,8N 2m = 12N 1.5m,解得:F1 = 9.6N,F2 = 11.2N。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杠杆的平衡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得出和理解。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支架、钩码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思考。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 理论讲解:教师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杠杆的平衡原理。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2.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1)一个物体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上一个钩码,当物体和钩码的距离相等时,物体和钩码的重量应该是多少?(2)一个物体挂在杠杆的一端,另一端挂上两个钩码,当物体和钩码的距离相等时,物体和钩码的重量应该是多少?答案:1.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阻力臂。

2.(1)物体和钩码的重量应该是相等的。

(2)物体和钩码的重量比应该是 1:2。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导学案: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主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钩码、支架等。

学具:学生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每组学生需要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实验数据。

4. 理论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论知识,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

解释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力的乘积、力的作用线的关系。

5.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力的乘积相等:F1 L1 = F2 L22. 力的作用线相同: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个10N的力作用在一根长度为2m的杠杆上,如果杠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6N的力,杠杆能否平衡?为什么?一个重为20N的物体悬挂在一根长度为4m的杠杆上,如果杠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8N的力,杠杆能否平衡?为什么?答案:1.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力的乘积相等,力的作用线相同。

2.杠杆能够平衡,因为10N 2m = 6N x,解得x = 3.33m,所以杠杆能够平衡。

杠杆能够平衡,因为20N 4m = 8N x,解得x = 10m,所以杠杆能够平衡。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6.5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定义: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时,称为杠杆平衡。

2. 杠杆平衡条件:杠杆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 F1 L1 = F2 L2。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钩码、测力计、绳子、剪刀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 知识讲解:讲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杠杆平衡条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度,记录数据,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突出重点内容。

7. 作业设计:题目1:小明用一根杠杆撬起一块重物,已知动力为10N,动力臂为2m,阻力臂为1m,求重物的重力。

答案:重物的重力为20N。

题目2:一把剪刀的刀片长度为20cm,刀柄长度为10cm,用这把剪刀剪东西时,为了使剪刀平衡,剪刀的力点应该放在何处?答案:剪刀的力点应放在距离刀片10cm的位置。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探究环节1. 实验原理的理解: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需要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杠杆平衡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示例或者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以及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的关系。

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下物理6.5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5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记录表格等。

学具:记录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观察杠杆的平衡情况,并记录数据。

3.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5.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力矩等。

六、板书设计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2七、作业设计1.请根据实验数据,填写记录表格,并尝试推导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答案:略一个力为10N,作用在距离支点2m的杠杆上,另一个力为5N,作用在距离支点1m的杠杆上,求支点的力矩。

答案:10N 2m = 5N 1m,支点的力矩为20N·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够运用这一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更多应用和拓展,如杠杆的动态平衡、力矩的计算等。

同时,学生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工具和器材,进行更多的实验探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和运用(1)了解杠杆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原理。

2. 掌握力矩的概念,即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过程的指导和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测力计、钩码、细绳、木板、支点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原理,并解释力矩的概念。

3.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调整钩码的位置和重量,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5. 练习与应用: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杠杆的平衡点等。

六、板书设计1.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相等2. 力矩的概念:力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的乘积七、作业设计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力矩相等。

2. 题目: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计算下图中杠杆的平衡点位置。

答案:杠杆的平衡点位置为距支点2米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如杠杆的长度、力的方向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探究部分的内容,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关键环节。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节选自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主要内容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以及相关例题解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2.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剪刀、胶带。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细线、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一个人在使用剪刀剪东西时,如何找到剪刀的平衡点?让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a. 教师演示使用杠杆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钩码、弹簧测力计等工具,自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讲解与示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并示范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

4. 例题解析教师选取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并给予讲解和指导。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与杠杆平衡相关的练习题,教师给予批改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平衡条件1.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 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3. 两个力的作用线交于杠杆的中点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解答:如何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讲解示范、例题解析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避免实验误差。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一、杠杆的平衡状态回顾平衡:物体保持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状态不变,叫做平衡力的单位:_________。

物体质量为10千克,则其重力为___________。

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杠杆处于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①:A、B两图中的杠杆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实验时采用哪幅图?为什么?实验步骤: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主要目的。

(注意:左右两端平衡螺母都往_______处调。

)图A: 图B:2.在杠杆的左侧挂上适量的钩码,对杠杆的拉力F2是阻力,在杠杆右侧挂上适量的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右侧钩码示数F1是动力。

实验过程中,在杠杆的两侧挂上钩码后,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杠杆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应通过调节钩码的______和______来实现,而不能再调节_______________。

3. 只改变左侧钩码数量(即只改变F2)或只改变左侧钩码的位置(即只改变l2),或只右侧钩码的位置(即只改变l1),得出六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得到结论:杠杆平衡时满足下列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1 L1F2L2,F1﹤F2时,(L1L2)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

比例式;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母课堂练习: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⑴小明发现杠杆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_调节。

小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过程中,在杠杆的两侧挂上钩码后,仍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教案: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测量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

4. 知识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论依据,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含义。

5.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杠杆平衡条件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指在杠杆两侧作用力的大小和作用点距离支点的距离的乘积相等,即F1 × L1 = F2 × L2。

2. 请举例说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答案: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应用于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撬棒的使用、剪刀的剪切等。

例如,在使用撬棒时,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通过调整撬棒的长度和作用力的大小,来实现对重物的撬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如滑轮组、轮轴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力和机械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2)视频资源:《杠杆实验操作演示》(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视频教程,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实验操作方法。)
(3)案例分析:学生可自行寻找与杠杆平衡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建筑结构中的杠杆应用等,并进行分析。
2. 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内容。
9.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10.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成就感,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推荐学生阅读科技杂志或在线科技文章,了解杠杆原理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工程设计、医疗器械等。)
2. 物理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来分析杠杆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4.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道德。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和如何通过实验测量力臂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16春粤沪版物理八下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导学案.docx

2016春粤沪版物理八下第六章第五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导学案.docx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1课时1.说出什么是杠杆,复述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会根据实物图画出杠杆示意图。

2.重点:经历探究实验,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观看下列图片。

(1)以上图片中的机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答案上面这些机械共同点是:都有一根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转动。

(2)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杠杆,跷跷板是一种杠杆。

活动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2.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写出你的猜想。

答案(1)与两边物体的质量有关;(2)与物体到杠杆支点的距离有关。

3.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钩码(代替人)。

(2)实验步骤:A.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挂在杠杆支点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B.记录左边钩码的拉力F1、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右边钩码的拉力F2、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数值;C.改变钩码的拉力F和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的数值,再做几次。

(3)观察图甲可以发现,当两边钩码的个数(拉力F)相等,且钩码到悬挂点的距离(L)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

(4)比较图甲、乙、丙、丁可以发现,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与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和右边钩码的拉力F2与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

4.结论: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和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与右边钩码的拉力F2和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平衡。

5.如图所示,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一般情况下,F1叫做动力,F2叫做阻力;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

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6.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表述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F2×L2或=。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doc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doc

6. 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材解读本节主要内容有: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了解不同形式的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平衡条件,还不清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把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外,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思路编写的。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跷跷板”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开放地思考,找出最有价值的探究课题:怎样才能使跷跷板成水平平衡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对“跷跷板”进行简化,利用木尺和钩码分别代替跷跷板和人进行探究,通过分析论证得出:木尺的水平平衡由两边力的大小和两力到支点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

在此基础上引出杠杆的概念,并介绍支点、力臂、平衡等名词。

紧接着引导学生把实验探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升华为科学规律一一杠杆的平衡条件。

然后通过“例题”巩固探究所得的结论,从理性上认识跷跷板的奥秘。

接着让学生根据杠杆平衡条件讨论:什么样的杠杆能省力?什么样的杠杆费力?什么样的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再通过“活动2”认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工作时有什么特点。

最后,介绍人体和高新科技中的杠杆,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能认识到杠杆应用的广泛性。

教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处理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这是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探究,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探究经验,教师不必做过多的提示,更不要包办,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探究过程。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8下--《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9)

粤教沪科初中物理8下--《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word教案 (9)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

力臂的概念和画法三、实验器材:[视频资料] (无视频设备可用实物模型模拟)、杠杆、钩码等等四、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2、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自主学习]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提出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说明]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

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设计方案](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探究实验]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1课时
1.说出什么是杠杆,复述杠杆、支点、力臂等概念,会根据实物图画出杠杆示意图。

2.重点:经历探究实验,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3.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观看下列图片。

(1)以上图片中的机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答案上面这些机械共同点是:都有一根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转动。

(2)物理学中,把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杠杆,跷跷板是一种杠杆。

活动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写出你的猜想。

答案(1)与两边物体的质量有关;
(2)与物体到杠杆支点的距离有关。

3.根据你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1)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均匀杠杆、铁架台、钩码(代替人)。

(2)实验步骤:
A.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挂在杠杆支点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B.记录左边钩码的拉力F1、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右边钩码的拉力F2、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数值;
C.改变钩码的拉力F和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的数值,再做几次。

(3)观察图甲可以发现,当两边钩码的个数(拉力F)相等,且钩码到悬挂点的距离(L)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

(4)比较图甲、乙、丙、丁可以发现,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与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和右边钩码的拉力F2与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水平静止。

4.结论:当左边钩码的拉力F1和左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1的乘积与右边钩码的拉力F
和右边钩码距离悬挂点的距离L2的乘积相等时,杠杆平衡。

2
5.如图所示,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一般情况下,F1叫做动力,F2叫做阻力;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

动力的力臂叫做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做阻力臂。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6.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杠杆的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也可以表述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1×L1=F2×L2或=。

1.*讨论:画力臂方法
答案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1)找支点O;(2)画力的作用线(虚线);(3)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力臂(大括号)。

2.如图所示,AOB为一机械设备的简化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杠杆(自重不计),已知
AO=2OB.固定O点,使OB处于水平位置,此时B端挂一重为40 N的物体,要使杠杆不发生转
动,至少需在A端施加F=20N的力,在图上画出
..此时力F的方向。

3.在下图中画出F1的力臂和力臂L2对应的力F2.
答案如图所示。

见《导学测评》P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