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吉林教师教育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合集下载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与练习题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学发展的含义(一)、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岁)学前阶段4、童年期(6-12岁)小学阶段,相对平稳5、少年期(12-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6、青年期(15-25岁)高中阶段,身心逐步成熟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儿童期(童年期,这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主要有如下特点: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言语从口头到书面;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其逻辑思维仍以具体形象为主;2、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判道德行为3、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的依从性或者同调倾向;4、在个性发展方面,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价自我。

(二)、少年期特点1、从依赖期向独立期过渡(最显著特征)2、从“自我朦胧”向“自知之明”过渡3、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三)、青年初期1、智力发展显著(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据主导,并从一般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的利用理论思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2、自我意识增强3、性意识发展三、中小学生心里发展的教育意义(阐述见教材)(一)、学习准备(二)、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个体早期生命中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一个时期。

第二节: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教育一、小学生认知的一般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对时间的延缓反应困难、对事物清晰、本质、精确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二)、小学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在记忆上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由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记忆发展,由具体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大纲及重点知识点归纳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大纲及重点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A.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主要有一下特征: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d.思维不具可逆性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a.命题之间的关系b.假设-演绎推理c.抽象逻辑思维d.可逆与补偿e.思维的灵活性(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意识的发展: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B.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C.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为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014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4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六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又萌发了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这种方向性表现为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的过渡,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出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不同时期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这一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识字、阅读和写作,使小学生从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2.少年期这一时期是指11~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3.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指14~18岁的阶段,相当于高中时期。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

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第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逐步完善,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也迅速发展,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到词的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增长,从不会使用记忆策略到主动运用策略帮助自己识记小学生的言语很大发展,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第二、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认知和社会性交往两方面。

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呈现出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接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想的趋势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第一、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第二、关键期:所谓关键期就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四、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第一、少年期(12-15)第二、青年初期(15-18)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省略)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自己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就本质而言,同化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价机制是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走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第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渐渐分化,同时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或者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和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守恒概念的出现是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去自我中心主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形式运算阶段11-16: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第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关于最近发展区: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单选题] 1、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 情感B 意志C 性格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单选题] 2、()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 专制型B 放纵型C 民主型D 集体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单选题] 3、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 1岁左右B 3岁左右C 6岁左右D 9岁左右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岁左右。

[单选题] 4、()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善于控制自己。

A 专制型B 放纵型C 民主型D 集体型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姆宁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其中民主型下的儿童最成熟[单选题]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 自主感对羞耻感B 主动感对内疚感C 勤奋感对自卑感D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单选题] 6、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 自我意识B 自我认知C 性格特征D 能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单选题] 7、人与人区别的主要方面,也是人格核心的是()。

A 情感B 意志C 性格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性格特征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

[单选题] 8、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A 并不重要的时期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C 没有效果的时期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 • 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 • 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 • 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质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就是儿童认识到了客体即使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 特有的属性不变。
(二)智力差异 个体差异 智力差异: 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指发展水平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以及发展时间与别人相比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启示:
1、教育应重点着眼于大多数正常智力范围内的儿童,以他 们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2、科学应对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本阶段具有以下特征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 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 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 维。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 符而违反规则。
观点: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代表人物:洛克、华生 华生: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 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
成为乞丐、盗贼。
【反思】 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 平、速度和方向;但是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是以遗 传所提供的可能性为基础的,它不能超越遗传的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 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狭义: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 的整个成长过程。

教师资格心理学核心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心理学核心考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考点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量的积累"介段性—质的飞跃)(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位顺序)(3)不平衡性"发展速率不同)(4)差异性。

(个体之间发展速度,水平优势差别)考点2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1)皮层细胞在功能上趋于成熟,脑功能主要体现在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平衡;(2)人体内分泌腺相当活跃,学生的情绪不稳定,神经系统容易疲劳。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1)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高峰。

(1)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考点3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岁)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言语和概念发展速度惊人,思维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3.具体运算状态(7~11岁)标志: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

4.形式运算阶段(1~16岁)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皮亚杰提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考点4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重点)“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总结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总结知识点

第二章,学生认知发展和教育第一节学生认知发展和教育概论第一,概念心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第二,心理发展一般特征:1、阶段性和连续性=质变和量变规律=不能一刀切,一锅煮2、定向性和顺序性=循序渐进3、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步,同一阶段不匀速)=抓关键期4、差异性=因材施教第三,两个重要概念1、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是结果2、关键期(外界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又被称为敏感期)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同时也提出了刻板效应(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常见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3=性格(三岁定八十);4=形状知觉;4-5=学习书面语言第二节学生认知心理发展和教育第一,重点皮亚杰认知发展4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一些低级的图式,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9-12月获得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万物泛灵论;思维具有刻板性和不可逆性;不具有物质守恒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可去,思维不可抽(必须借助具体的物体)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命题的假设和推理;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思维接近成人第二,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教育价值:1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2遵守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基本内容:1社会文化历史观2心理发展观3内化理论4最新发展区一个重要概念最新发展区(儿童已知水平和儿童将要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边教育价值:教育走在发展的前边;支架式教学第三节社会化发展和教育第一,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的八阶段:1、婴儿期(0-18月)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8月-3岁)自主感对怀疑和羞愧:3、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春期(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4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24-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岁以后)完善对绝望;第二,教育价值1,要帮助学生适应角色同一,克服角色混乱2、帮助学生发展自信,认识自我,学会勤奋克服自卑第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多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领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

5.个性:是指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6.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包括三种成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8.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总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答: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简述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答: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答: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3~6、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里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一)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心里特征1、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二、中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①乳儿期(0~1岁);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④童年期(6、7~11、12岁);⑤少年期(11、12~14、15岁);⑥青年期(14、15~25岁);⑦成年期(25~65岁);⑧老年期(65岁以后)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少年期:主要指初中阶段(11、12~14、15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其抽象思维已经占主导地位,但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开始出现了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判断性也有所发展,不过仍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成人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自己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但自我控制力不是很强,经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主要指高中阶段(14、15~17、18岁)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年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为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明确的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又可以称为“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美国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实验表明,个体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认为的刻意提前训练,会给一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二章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二章

教师公招·教育心理学知识整理·第二章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二节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三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抓住关键期,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的概念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生全程发展在人的一生中,个体心理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

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一1岁)、婴儿期(1一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一6 ,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一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一14,15岁)、青年期(14,15一25岁)、成年期(25 -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目前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生全程发展。

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包括:(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

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此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仁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其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概述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概述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概述本文章由中公吉林教师考试网提供: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l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性格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卜-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教育心理学_第02章_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_第02章_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是,心理发展又有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因为个体心理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心理因素的多层次动态系统。

每一心理因素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缓慢的积累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而发生质的变化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变化是不同步的。

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心理因素错综复杂的交替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心理发展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从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但从人的一生来看,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

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见图2 -1)。

图2 -1连续性与阶段性根据一段时期内不同个体在认知、个性以及社会化等方面所具有的一致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可以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 -14、15岁),又称学龄中期;青年早期(14、15 -25岁),又称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定向性与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见图2-2)。

这一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跨越发展的每个阶段。

图2-2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

3)心理发展旨在回答什么问题?



第一、个体心理随年龄而表现的发展变 化的特点是什么?即个体心理发展的年 龄特征 第二、造成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是什么? 心理学家谈发展,就像想知道一个橡子 如何长成一棵橡树的。
4)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教育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 用 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 特点为依据
(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构,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 阶段(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标志着这一个阶段的行为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仅靠感知和动作的手段来适应 外部环境,并构建动作图式的认知 发展阶段 感知和动作是儿童获得信息的直接 而有限的手段 本阶段后期,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人之得以发展的主 要机制称为平衡, 指的是认知结构与环 境需要之间达到均衡。
平衡可是通过两种过程来获得 同化 顺应
皮亚杰关于认识机制的几个概念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适应是通过 ( )和( )两种方式完成的。 通过( ),有机体的认知结构得 到丰富;通过( ),有机体的认 知结构得到了改造 皮亚杰把( )称为是图式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20世纪杰出的认知发展 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 创始人,其认知发展观, 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一 个影响
《儿童的语言和思想》 《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儿童的道德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吉林教师教育心理学考点:第二章学生的心
理发展与教育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1.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
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学习准确
2.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

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

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三)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

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
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1)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
(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凯冈提出的);
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尔福)。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也是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

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以下列举几种: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