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信仰视角下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解析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寺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两大类。
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为代表,园林建筑则主要表现为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
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1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是中国最为普遍且影响最大的宗教建筑,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佛寺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常常建立在具有山水优势的场所。
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一般采用重檐歇山顶和平顶,整体形状恢弘庄严。
1.2 园林建筑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作为园林建筑的代表,注重体现自然山水的美感。
道教寺庙常常依山傍水,建筑布局灵活多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
而儒家祠堂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造型简洁大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和与宽容。
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在风格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寺庙建筑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诸多思想理念和宗教信仰。
2.1 宗教信仰佛寺作为宗教场所,提供了信众对佛教信仰的追寻和实践。
佛教倡导顺应自然和人伦,佛寺建筑的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内涵。
道教和儒家寺庙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2.2 艺术与文化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
寺庙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
寺庙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还经常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佛事法会和庙会等,从而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3 社会功能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满足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之外,还承担着社会功能。
寺庙常常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会关爱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塔分析
浅谈中古古塔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
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
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西安大雁塔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外观造型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
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
5×48。
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代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宗教信仰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本文将从宋代寺庙建筑的总体特色、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展现宋代寺庙建筑的魅力。
一、总体特色宋代寺庙建筑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庞大、布局严谨、造型优美的特点。
这些寺庙大多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整个建筑群严格遵循佛教的建筑规则,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信仰。
二、建筑布局1. 山门:山门是寺庙的第一大殿,也是寺庙的正门。
它通常由石雕或木雕建成,富有雄伟壮观的气势,是寺庙的象征和门面。
2. 天王殿:天王殿是供奉护法神的地方,是寺庙中的重要殿堂。
它一般位于山门后,规模较大,呈现出宏伟的建筑风格。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陀的塑像和佛教经典。
它的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往往有七进或九进,屋顶呈拱券形,檐角上翘,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4. 藏经楼:藏经楼是用来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是寺庙中必不可少的建筑之一。
它一般位于山门旁边,规模较小,但也非常精美。
三、建筑材料宋代寺庙建筑主要采用传统的木构建筑方式,结构稳定,耐久性强。
建筑物的梁柱、屋面等部分多采用檐下拱券结构,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此外,宋代寺庙建筑中的雕刻工艺也十分精湛,以石雕、木雕和砖雕为主,刻画精细、栩栩如生。
四、宗教信仰的表达1. 建筑形式:宋代寺庙建筑形式的庄重、庄严和对称性,体现了佛教信仰中的崇高和神圣。
建筑的高大、宏伟和精美的雕塑展现了佛教信仰中对于超越尘世的追求。
2. 建筑细节:寺庙建筑的细节处处体现出佛教的符号和象征,如佛塔、佛龛、莲花等。
这些细节装饰既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也反映了佛教修行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与追求。
3. 建筑装饰:宋代寺庙建筑采用各种装饰材料和技艺,如彩绘、雕塑等,精心装饰了寺庙建筑的各个部分。
寺庙中的壁画和雕塑以佛教经典和佛教故事为主题,展现了佛教信仰对人们心灵的感召和力量。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图解一、古代塔楼的概述1.古代塔楼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一种独立的高大建筑,是古代的一种重要城市建筑,同时也是文化和宗教活动的场所。
2. 古代塔楼是一种固定式的建筑结构,其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上,用以观察风向,测量时间。
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
3. 古代塔楼的形式多样,有的是方形的,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多层的,有的是单层的。
它的外观非常美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
二、古代塔楼的功能1. 观察天象:古代塔楼可以用来观察天象,包括观测星象、测定日影、测算日晷等。
2. 点燃灯笼:古代塔楼可以用来放置灯笼,用以指引行人,照明作用。
3. 收藏文物:一些古代塔楼也是用来收藏文物,包括佛像、经书等。
4. 宣扬佛教:一些塔楼是用来宣扬佛教的,用以展示佛教的文化传统。
5. 国防用途:一些塔楼也是用来作为城市的防御工事,可以用来观察敌情,防御敌人的侵袭。
三、古代塔楼的发展历史1. 古代塔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佛寺非常兴盛,为了给僧侣提供场所,就有了塔楼的建筑形式。
2. 隋唐时期的塔楼多为多层楼阁式的砖木结构,如天宫的莲花塔、大慈寺的六角宝藏塔等。
3. 到了宋代,由于木制或砖砌式的建筑造价昂贵,这时就出现了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塔楼。
4. 元代时,古代塔楼的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多是高耸挺拔,具有壮丽气势。
5. 明清时期的塔楼形式则更加精致,而且在规模上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雪窦寺的千佛塔、九华山的宝箓宝塔等。
四、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特点1. 古代塔楼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塔基、塔柱、塔身和塔顶,其中塔基是用来支撑整个塔楼结构的基础。
2. 塔柱是塔楼的支撑柱子,一般是方形或圆形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塔身的重量,保证塔身的稳定。
3. 塔身是塔楼的主体部分,一般由多层楼阁式结构组成,其中包括了观景台,用于观测天象。
4. 塔顶是塔楼的最上部分,是塔楼的标志性建筑,一般也具有观景台的功能,可以用来观测天象。
古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
古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对塔建筑的情有独钟之处在中国历史上,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色,其中平顶塔形建筑以独特的形状,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历史上,古塔非常之多,以南京市秦淮区的大报恩寺中会当中的琉璃宝塔来看,它堪称是一座奇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琉璃宝塔建于明朝明末朱棣时时期。
当时明成祖让郑和监督建造,历经近20年才完工。
琉璃宝塔也成为中世纪五大奇观奇观之一,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中所。
2010年,在遗址中发现佛祖中其顶骨舍利,加上之前发现的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这两颗舍利如同至宝般,以及许多遗物,为此,琉璃汉白玉的重建工程提上日程。
称为琉璃宝塔,主要是当时明朝采用琉璃主要新建的多。
而2012年开工重建,2015年完工,但如今的琉璃佛洞,采用的是玻璃修建而成。
为什么不用琉璃修建?主要包括是考虑到地下地宫的详解安全,里面出土了佛祖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文物。
如果采用木材料或石材料,重量必然会加重,对地宫形成威胁,因此油墨采用比较轻盈的玻璃材料,但看起来没有古朴精致。
根据史料记载,大些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采用琉璃修建,明朝动用了10万人力,耗资248.5万两白银,宝塔共有9层,设有146盏长明灯。
在《明会典》中的记载:“如烧制琉璃砖,所用白土,均在太平府采取”。
在《太平府志》的记录中,这里的确生产白土。
明朝利用这里的白土,烧制而成各种琉璃砖和琉璃瓦,由于是皇家修建,宝塔精益求精,光是琉璃工匠,就集齐了1714名。
建成后的琉璃舍利塔,用光彩夺目吸引世人的目光。
一:塔建筑的起源皮耶韦皮耶韦建筑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而塔也和密宗有联系。
在古印度中,塔伴随着佛教的兴起,然后和佛教一起传入我国,在中国称塔,但在古印度并不叫塔,而是称为窣堵坡,后来又简称为兜婆和塔婆。
在中国的塔,种类繁多,可分为:八角形塔、方塔、圆塔、六角形塔、九重塔、无缝塔、龛塔、雁塔、楼阁氏塔等等,多达几十种类型,中国如今保存着两千多座古塔。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极其重要,众多建筑也往往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此,本文将从建筑风格、神庙以及道教建筑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常采用黄土、石头、砖瓦等材料搭建而成。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风格也一直强调自然和谐、简洁朴素的美学理念。
同时,中国建筑也倡导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理念,注重建筑的适应性、可持续性以及文化内涵。
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人们信仰天地玄黄四象,视自然为神灵的化身。
在建筑风格方面,中国人也将自然融入到了建筑中,强调和谐,讲究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风格的适应性。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也成为了与自然共存、和谐统一的典范。
神庙在中国古代,神庙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建筑,往往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神庙的建筑风格与设计也往往是代表当时社会文化水平和宗教信仰的一种体现。
神庙的建筑风格表现出了一种所信仰宗教的神圣和威严。
例如,中国古代道教的建筑风格常常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来表达敬神心态。
另外,神庙的建筑也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的状况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神庙的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各式不同的特征,如表现出典雅华丽的唐风、有严肃肃穆之感的宋风、充满富丽堂皇之气的明清建筑等,传承至今。
道教建筑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宗教之一。
道教建筑的形式、结构、风格等多种元素受到了道家的思想影响。
道教建筑主要分为五种类型:道观、素斋、道堂、殿堂和洞天福地。
其中,道观是最具代表性的道教建筑,是道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道观的布局结构往往呈南北走向,以面向南方为主,并按照教义和道家思想的要求进行设计。
道观一般以大门、山门、天王殿、兜率宫和三清殿等为主要组成部分,并采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规划和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古建筑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宗教信仰的载体。
宗教与信仰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建筑的设计、结构和装饰等方面。
下面将从道教和佛教两个主要宗教角度,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宗教与信仰影响。
一、道教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十分深远。
道教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自然和谐与平衡。
在建筑领域中,道教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教影响了古建筑的布局和设计。
道家思想强调风水和谐,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而建筑的位置和朝向对风水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建筑位置和布局时,古人倾向于依据道教的原则,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谐。
其次,道教对古建筑的装饰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道教建筑通常采用红、绿、金等明亮鲜艳的颜色,以及云纹、祥云等装饰元素。
这些装饰元素代表着祥瑞和吉祥之意,符合道教追求幸福吉祥的信仰。
最后,道教信仰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更多体现在道观的建筑形式上。
道观是道教的重要场所,倾斜的屋顶、石柱和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常常会出现龙、凤、花草等吉祥图案,以及石雕和木雕的艺术品等。
这些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都是道教信仰的象征。
二、佛教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佛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外来宗教之一,它的传入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主张历经轮回追求解脱,反映了人类对虚无和超越的渴望。
佛教对古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佛教影响了中国古建筑的建筑风格。
佛教寺庙通常采用亭、塔、阁、殿等建筑形式,以及回廊、飞檐和攒尖的设计,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寺庙的氛围和特色。
其次,佛教对古建筑的装饰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寺庙的壁画、石刻和彩塑等都是佛教信仰的宣传和表达方式。
佛像的造型和雕刻都非常精美,寺庙内的壁画通常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
这些装饰元素使得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中国古代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塔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起源、建筑特点和文化象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塔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一、历史起源中国古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的西安钟楼,而真正开始兴盛起来的是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塔逐渐成为中国古塔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古塔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类型。
二、建筑特点中国古塔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稳定:古塔常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其结构技术非常精湛。
古代建筑工匠使用稳定的建筑技术,使塔体能够经受地震和其它自然灾害的考验。
2. 独特造型:中国古塔的造型各具特色,有的高大挺拔,有的卷曲飞翘。
例如,千佛塔以其多层的宝塔形式而闻名,而钟楼则以其高大的方形塔身而著名。
3. 精美装饰:古塔的外观常常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壁画和彩绘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水平。
这些装饰元素既起到了美化塔身的作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情感。
三、文化象征中国古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
古塔既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1. 宗教信仰:佛塔作为中国古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往往与佛教寺庙相承接。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通常都是佛经中的典故,它们不仅给人以美感,更寄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之情。
2. 守护神:中国古塔被视为守护神,象征着着众多民众对于国家、家庭和个人的庇佑和祈福的愿望。
人们常在古塔前燃香拜祭,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3. 社会地位:古塔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古塔多建于城市或宗教中心,成为了当地的地标,代表着市镇般的繁荣和富饶。
同时,建造一座古塔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所以古塔的建造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塔楼知识点总结高中塔楼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技术。
本文将从古代塔楼的类型、建筑特点、历史文化意义和保护现状等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总结古代塔楼的知识点,以期增加对古代建筑文化的了解。
一、古代塔楼的类型根据建筑功能和特点,古代塔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佛塔、亭子塔、民居塔、关隘塔等。
每种类型的塔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建筑技术。
下面将对几种典型的古代塔楼类型进行介绍。
1. 佛塔:佛塔是古代中国佛教寺院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它是佛教徒进行礼佛、诵经、禅修等活动的场所。
佛塔的建筑风格以简洁、庄重、厚重为主,通常有多层,塔顶呈尖角形状,整体构造稳固。
佛塔的外部常常装饰有浮雕、壁画等,艺术价值极高。
代表作品有雁塔、大雄宝殿塔等。
2. 亭子塔:亭子塔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常常被用于园林内作为观赏建筑,兼具观赏和实用功能。
亭子塔的特点是外形优美、造型别致、功能多样,常常与园林景观相呼应,为园林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韵味。
代表作品有虎丘塔、牛首山塔等。
3. 民居塔:民居塔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建筑形式,它是用于民居建筑中的一种独特结构,主要用于防火、防盗、居高望远等功能。
民居塔的特点是结构巧妙、功能多样、造型别致,为当地的民居建筑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代表作品有西蜀古镇的民居塔等。
4. 关隘塔:关隘塔是古代中国边疆地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它常常被用于边境关隘上,作为军事观测、边境防御的设施。
关隘塔的特点是雄伟壮观、建设严谨、筑法巧妙,为边疆地区增添了一种独特的城市风貌。
代表作品有嘉峪关的关隘塔等。
以上是几种典型的古代塔楼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对于更深入了解古代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古代塔楼的建筑特点古代塔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有着独特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建筑塔类大总结
中国古建筑塔类大总结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匠心独具,特别是塔类建筑,更是无可比拟的壮丽与神秘。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塔类建筑进行大总结。
一、塔的种类1、观音塔观音塔属于佛教建筑中的塔式建筑,其高度通常在5至20米之间。
观音塔以建造地点、气势和造型各有不同,如七层观音塔、九层观音塔、十三层观音塔等。
2、宝塔宝塔是古代塔类建筑中的一种,起源于佛教,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宝塔通常采用多重塔体结构,外部有相对宽大的踏步,形似笔架,寓意着智慧和文化的传承。
3、钟楼中国古代钟楼一般是单体砖木结构,顶部设钟,而其下层则通常是一些楼阁式的宝阁,有时设有钟鼓楼。
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同宝塔一样,钟楼也号称“文化宝库”。
4、石塔石塔也称华严塔,盛行于唐代,是塔类建筑中的一种。
石塔主要用来塑造寺庙、住宅、宫殿、墓地等场所,少数则由王侯公卿为自身留名而建。
这类塔通常为方形或八角形,砖木结构,外壳为相互嵌合的石块和石头。
二、塔的形态特点1、塔的造型特点中国古代塔类建筑的造型特色各异,有的建筑造型富于细节,有的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均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比如说,宝塔造型高大流畅,层次分明;钟楼造型修长优美,外形极具韵律美感;而石塔则气势恢弘,独特奇观。
2、塔的建筑材料特点中国古代塔类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砖木结构。
比如说,宝塔中使用的砖制坛子,以及木板或石砖制成的金水宝盖,钟楼中使用的金环搭接,以及石塔中使用的石块和石头等。
这些建筑材料,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至为珍贵和宝贵,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三、塔类建筑的历史发展1、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塔类建筑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建筑多以梯形或八角形形式呈现。
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年),随着佛教的入中国,中国古代塔类建筑得以发扬光大,人们开始建造宝塔。
唐代的石塔呈立方体石阶状,石塔外壳是用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花岗石块、石头拼起来的。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与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与文化遗产中国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它既承载了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功能,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独特魅力。
这些寺庙无论是在宗教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拥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教意义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信仰的需求,它们是日常宗教活动的场所,承载了信众们的虔诚与祈祷。
寺庙建筑通常按照佛教和道教的教义来规划和设计,旨在营造一个供神明众生的净土。
首先,寺庙建筑常常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殿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通常以“中轴线”为基础,象征着佛教的中道思想。
此外,寺庙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品的选择也常常体现佛教的谦虚、平和和克己的精神。
其次,寺庙建筑作为佛教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表演场所,承载了佛教仪式和宗教节庆。
寺庙的庆典和仪式吸引了大量的朝圣者和信众,这也为寺庙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宗教背景和经济支持。
最后,寺庙建筑也是僧侣修行和读书学习的场所。
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者来说,寺庙是追寻内心宁静和智慧的地方。
这些修行者通常在寺庙里研读经典、参与禅修和进行思想交流,以追求心灵的解脱和提升。
二、文化遗产中国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建筑,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和建筑技艺,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寺庙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和审美观念。
比如,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寺庙常常采用“三进院落”的结构布局,每个院落都有独特的建筑功能和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空间组织和平衡美感的特点。
其次,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珍贵实践。
寺庙的建筑结构和工艺精湛,例如檐口的雕刻、屋脊的彩绘、瓦片的铺设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工匠的智慧和技术水平。
最后,寺庙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寺庙常常使用石雕、木雕、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佛教故事、神话传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特点
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形式特点宝塔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宝塔式建筑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具备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形式特点。
一、文化内涵宝塔式建筑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宗教信仰宝塔式建筑的起源来自于佛教,它是佛教中重要的建筑类型。
宝塔最初被视为佛教寺庙的设施,可以用来保管佛像,并作为修行者礼佛、供养佛陀和为亡灵超度的地方。
因为原本是佛教建筑,所以它体现了佛教的文化内涵,融入了道教、儒家的思想,开创了一种宗教建筑文化。
2.宗族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建筑的建造往往不只是为了功能和美学需要,还有来自于宗族的要求。
宝塔式建筑中的宝塔往往是由某个宗族出资兴建,所以会在外部墙面雕刻该宗族祖先的头像或堂风、家风。
因此,它具有代表宗族意义的文化内涵。
3.文化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承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宝塔式建筑通过传统手工技术的应用,传承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和石结构建筑技术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让宝塔式建筑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形式特点宝塔式建筑的形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塔身形态宝塔式建筑的塔身形态各异,从无层式到九层式,外型也有宝剑式、方锥形、多棱型等。
其中,宝剑式塔几乎是所有宝塔中最具代表性的,它起源于佛教中贯穿于中央佛塔内部的圆锥形物体,寓意着佛学中的无上道之意。
方锥形则是受道教道场门罗式建筑的影响,在宝塔式建筑中也十分常见。
2.塔身装饰宝塔式建筑中,塔身的装饰十分精美,包括花瓣、叶子、藻纹、凤尾、仙鹤等。
独特的装饰,展现了中国古代木工亲手雕刻的完美技艺和奇妙的天成之美。
3.塔顶结构宝塔式建筑的塔顶多呈金盏状,用石板依次巧妙堆砌而成。
塔顶的装饰也很精美,常见的有闻音迷津、宝盖之类的形式。
在塔顶上还常有铜鼓、铁钟、铁铃、铁橛、铁鹰等各种古代神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总之,宝塔式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别具特点,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形式特点,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不但是一种建筑以及艺术形式,更是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
五行与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
五行与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中国古代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布局及构造都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其中,五行理论在寺庙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了宗教信仰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五行在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的宗教意义。
一、木与建筑的象征意义木属于五行之一,在中国古代宗教中,木被视为生气之源,具有生命力和成长的象征。
这一象征意义在寺庙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寺庙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表达信仰者对生命力和成长的追求。
与此同时,寺庙建筑的柱子、梁木等构件绘有神话传说中的动植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寓意生机勃勃、生生不息之意。
二、火与建筑的象征意义火属于五行之一,在宗教信仰中,火象征着神圣、能量和热情。
古代寺庙建筑中常常采用红色琉璃瓦作为建筑屋顶的覆盖材料,寓意着火的神圣之光照耀下的庙宇,让人们感受到神性的存在。
此外,火也被用于照明和供奉的神龛中,使庙宇更加庄严肃穆,加强信仰者与神明之间的沟通。
三、土与建筑的象征意义土属于五行之一,在宗教信仰中,土被视为万物之母、凝聚力和稳定性的象征。
因此,在寺庙建筑中,土被广泛运用于基础结构的建设,以保持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同时,土还被用来雕刻佛像和壁画,以表达信仰者对佛教思想的敬仰和依赖。
四、金与建筑的象征意义金属于五行之一,在中国古代宗教中,金象征着皇权、尊贵和财富。
在寺庙建筑中,黄金饰品常用于寺庙的主殿、佛像和供奉物品上,以凸显其尊贵和神圣性。
此外,金黄色的琉璃瓦也常被用于屋顶装饰,为整个寺庙注入了一份庄严和尊贵的氛围。
五、水与建筑的象征意义水属于五行之一,在宗教信仰中,水象征着清净、流动和生命的源泉。
因此,在寺庙建筑中,常常会设置池塘、流水、喷泉等水景,以营造出宁静、清净的氛围。
水还用于浸润寺庙中的青砖绿瓦,净化寺庙内外的气场,使信仰者可以在这个环境中体验到宗教所传递的慈悲与宁静。
综上所述,五行与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宗教意义密不可分。
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大雁塔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大雁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建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广场。
它是中国古代佛教寺院的重要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雁塔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一、历史背景大雁塔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当时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正在快速扩展,朝廷派遣了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为此招募了一批建筑工人修建大雁塔,目的是用于保存玄奘带回的佛教经书。
大雁塔共有五层,高64.5米,是唐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建造采用了印度、希腊和中亚等地建筑技术,兼收并蓄,非常独特。
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雁塔不断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修复和扩建,现在的大雁塔已经不同于唐代的模样。
在现存的大雁塔中,以北魏和唐代为主要建筑风格,但部分建筑也融入了后期的修复和重建,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文化内涵大雁塔是中国佛教史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佛寺之一,它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大雁塔与唐朝的历史联系紧密。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十分繁荣,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雁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佛塔,加上中亚和希腊的建筑元素,是唐代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汇之地。
可以说,大雁塔是唐代文化、建筑、艺术、宗教的综合体现。
其次,大雁塔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唐玄奘取《大唐西域记》,将佛教经文带回中国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大雁塔是中国佛教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塔内保存有唐代的经文、佛像、舍利子等文物。
这些文物无论是对于研究唐代佛教文化还是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佛教发展历程,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最后,大雁塔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联系也非常紧密。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大雁塔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极大的帮助。
大雁塔的历史、文化、建筑都蕴含着非常珍贵的信息和知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以及其演变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塔的有什么作用
古代塔的有什么作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形式,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塔的作用多种多样,涵盖了宗教信仰、防御军事、标示导航、纪念纪念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代塔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
一、宗教信仰1. 容纳佛像和经文:古代塔多用于佛教寺庙,其主要作用是供奉佛像和收藏佛经。
塔内常设有廊内轮船,供佛教信徒及僧人传授经法,是修行和礼拜的场所。
佛塔通过它的形式、位置和装饰等方面展现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2. 表达虔诚心意:修建塔是信徒对佛教信仰的一种表达,体现了虔诚和敬畏之心。
塔拔地而起,与天相连,象征着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代表修行者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二、防御军事1. 观察哨塔:古代塔在军事防御中起到了观察哨塔的作用。
其高高矗立于城堡或边墙之上,供哨兵观察敌情。
塔内设有高处窗口和观察孔,方便巡视和监控周围环境,对于发现敌人的动向具有重要意义。
2. 烽火台:古代塔也常用于烽火台的设置,用来传递重要信息和发射警报。
当敌情紧急时,军队会燃起烽火并通过塔顶上的信号标示或烟火信号传达给周边的城池或军队,以便做出较快的应对。
三、标示导航1. 南北标志:古代塔通常以高矗入云的姿态见于城乡,作为标志性建筑,标志着一个区域的南北方向。
塔的形状和高度使其在远处能够被人们迅速识别,方便行人、车辆以及船只等确定方向。
2. 铺设道路:古代塔常被用来标识道路,指引行人和车辆前行方向,防止迷失。
在古代塔旁修建道路是一种常见做法,以确保塔所体现的导航功能得以发挥。
四、纪念纪念1. 名人纪念塔:一些塔是为纪念名人或英雄而修建的,以表达对其贡献的敬意和纪念。
例如,古代将领或文化人物的纪念塔,既是对他们功绩或才华的肯定,也是激励后代人努力向上的力量象征。
2. 事件纪念:古代塔还可用来纪念特定事件,例如战争的胜利、灾难的结束等。
此类纪念塔通常带有纪念碑的属性,以永久保存历史记忆和教训。
综上所述,古代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其作用丰富多样。
古塔的建筑艺术特色
古塔的建筑艺术特色1、仿木构建筑技术成熟唐宋以来,福建建筑技术长足进步,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的建造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以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区最为突出。
福州从五代开始出现楼阁式石塔,到了明清时期,已达到高度成熟的水平,早期古塔如坚牢塔的木构化形式还不明显,经过宋元两代的发展,到了明代,建于万历34年(1606年)的瑞云塔建造水平已相当熟练,在塔身砌刻椅柱、梁枋、斗拱、出檐等的做法继承了宋代仿木结构的表现手法,其塔壁立柱顶端设置方形栌斗,栌斗上出一大一小两支斜昂用以承接塔檐的翘角,塔檐补间斗拱设两朵,为出两跳花拱,而塔檐借鉴了木构屋檐的造型与装饰,做出翬飞式形态,上方形成一条两端向上翘起的优美曲线,其他如龙山祝圣塔、三峰寺塔、鳌江宝塔、紫云宝塔、普光塔等的仿木建筑水平均十分成熟。
这些仿木楼阁式石塔虽然不如木建筑灵巧,但通过匠师的精心建造,依然显得轻灵典雅。
另外,含光塔与千佛陶塔作为砖塔和陶塔,仿木构技术也同样高超。
2、建筑造型清秀挺拔福州楼阁式古塔以建筑造型清秀挺拔而著称。
宋代的青圃塔外观瘦长,亭亭玉立,挺拔刚直,清秀剔透,自下而上逐层收分,结构相当稳定,具有南方古塔秀丽的特点,其他如万安祝圣塔、莲峰塔、鳌江宝塔、陶江塔、镇国宝塔、迎潮塔等每层略有收分,造型都较为纤细。
福州许多楼阁式古塔外形比较修长,体现了闽都地区地理结构特征及其相应的审美取向。
3、空心塔多为穿心绕平座式结构楼阁式塔分为空心塔和实心塔,而福州楼阁式空心塔内部多为“穿心绕平座式”结构。
坚牢塔登塔时先从塔门进入,缘石阶登到塔中心,然后转90°弯,继续沿石阶而上至塔的第二层平座,环绕平座半周,再进入二层塔门,又攀登至塔心,再转90°到第三层,如此逐层循序前进而登上塔顶层,其他如瑞云塔、鳌江宝塔、万安祝圣塔、仙塔等均为这种穿心绕平座式结构。
福州也有少部分楼阁式空心塔为螺旋式结构,如普光塔和定光塔的内部设有螺旋形阶梯。
扬州怀山塔的佛教文化
扬州怀山塔的佛教文化扬州怀山塔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怀山塔的建筑风格、佛教文化内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扬州怀山塔的佛教文化。
怀山塔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北,起初建于南朝宋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塔身由红砖砌筑而成,外观雄伟庄严,九层高耸入云。
每层楼的上下部分均有窗户,塔内设有楼梯,方便人们登塔参观。
怀山塔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特点,结构精巧,层次分明。
它是我国南方古塔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怀山塔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塔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这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遗物,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在不同的季节和佳节,信徒们会在怀山塔举行盛大的佛教法会,以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之心。
这些佛教法会不仅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也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怀山塔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塔内的壁画艺术丰富多彩,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禅宗文化。
这些壁画图案精美细致,色彩鲜艳,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怀山塔还收藏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献,为研究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怀山塔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领域,还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怀山塔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其次,怀山塔以其优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艺术家和摄影师们的创作题材,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将扬州怀山塔的美景传播给更多的人。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提升了扬州的知名度和形象。
此外,怀山塔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还承载着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美育教育功能。
佛教倡导慈悲和谦虚的精神,怀山塔成为了人们学习和感悟佛教智慧的地方。
在参观塔时,人们可以领悟到佛教的温和、宽容、博爱的精神,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质。
同时,塔内的艺术品和文化遗产也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
古塔的原理
古塔的原理古塔是一种用于储存和保护经卷的建筑物。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是佛教寺庙和道教道观常见的结构。
古塔的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储藏经卷的方法。
首先,古塔的结构设计非常独特,这是其能够储存大量经卷并保持其完整性的关键。
一般来说,古塔采用多层的塔身结构,通常为四至九层,每层都有一个或多个储存经卷的房间。
这种多层结构的设计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储存空间,还可以分散和承受建筑物的重量。
其次,古塔的材料选用也非常重要。
为了确保塔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塔身一般采用砖石和木材结合的建筑技术。
砖石可以为塔身提供坚固的外壳,而木材则可以增加塔身的韧性和弹性。
此外,塔身上的檐口、角砖和花瓶等装饰物也是古塔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塔增添美观,还可以增加塔的稳定性。
古塔的储藏经卷方法也非常独特。
在古塔的每层房间中,一般都会设置木质书架来储放经卷。
这些书架一般呈横向排列,每个书架上可以放置大量的经卷。
为了保护经卷不受潮湿和虫蛀的影响,书架一般离地面一定的高度,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和天窗来保持房间内的空气流通和干燥。
此外,还会对经卷进行定期的翻检和保养,以确保其完好无损。
古塔的原理还涉及到一些宗教信仰和文化因素。
在佛教和道教文化中,经卷被视为神圣的物品,具有重要的精神和历史价值。
古塔作为储存和保护经卷的场所,不仅能够满足宗教仪式和学习的需求,还可以成为信徒和游客参观和朝拜的场所。
因此,古塔的建造和使用也具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总之,古塔的原理涉及到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储藏经卷的方法。
其独特的多层结构、砖石和木材的结合以及精心设计的储藏设施,使得古塔能够储存和保护大量的经卷,并且确保它们保持完好无损。
古塔的建造和使用也体现了佛教和道教信仰和文化的重要性。
古塔作为一种古老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信仰视角下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解析
摘要:文章通过从中国传统信仰的视角解读中国古塔的内涵、外型和文化元素等各方面,述说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使人们不断的了解塔、认同塔、继而继承中国古典文化精髓,表达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展现一个民族创造的超凡的人生终极价值,为建筑师创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古塔建筑;历史;风水;人文信仰
一、中国古塔的起源
自佛教传入中国,便很快成为了一种信仰,它在不断的受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佛教建筑的产生就是佛教意识形态的物化实体。
古塔,就是佛教建筑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
它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
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塔,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如表一中图1所示,佛塔的下面都有地宫,里面都珍藏着释迦佛祖的舍利,所以佛塔不仅成为了释迦涅槃的象征,更是佛家弟子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了。
佛教认为,信徒们如果能经常性地环绕着佛塔作礼拜,就可以在来世获取无上的功德和福报。
二、中国古塔的形式
任何形式的文化艺术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佛塔也是这样的。
当建造佛塔的思想从印度走向四面八方之后,各地区的佛教信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结合着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佛塔样式。
中国的古塔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它们的外表造型和结构形式上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表一所示。
1.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中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是汉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筑样式,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层的楼阁。
在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是洛阳白马寺中所建的四方形楼阁式塔。
2.密檐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数量和地位仅次于楼阁式塔,形体一般也比较高大,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而演变来的。
如陕西西安的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824-839年)、河南登封法王寺塔等都是平面为方形的塔。
3.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
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如北京妙应寺白塔。
4.花塔:花塔有单层的,也有多层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塔的上半部装饰繁复的花饰,看上去就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
广东省广州市六榕寺内的六榕花塔。
5.亭阁式塔:是印度的覆钵式塔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亭阁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都是单层的,有的在顶上还加建一个小阁,在塔身的内部一般设立佛龛,安置佛像。
如山西台怀的佛光寺祖师塔。
6.金刚宝座式塔:这种名称是针对它的自身组合情况而言的,而具体形制则是多样的,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如北京碧云寺塔。
7.过街塔:过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使车马行人通过,门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征,那么凡是从塔下门洞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进行了一次顶礼膜拜,这就是建造过街塔和塔门的意义所在。
如镇江昭关过街塔。
三、古塔建筑的文化元素
1.古塔建筑的历史文化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中国古塔建筑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华民族的深刻文化内涵,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建筑是人类在大自然中伟的创举,一块砖上的几处磨损、一块瓦上的一角残破,或许是自然、或许是人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磨损诉说着一个个生动的做事。
2.中国古塔建筑的风水文化
作为古代风水学说中,塔是用来“镇邪”之物。
塔,是一种特殊建筑,属阳宅建筑之一。
凡是有风水意义的塔,诸如镇山、镇水、镇邪、保一方平安等都称为风水塔。
它主要是为了保护一方平安,造万太平而建的。
对于风水塔的建造,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它都起着重要作用。
《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
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从中可以看出风水塔不仅仅对一个地区的文运、平安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古建塔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崇拜礼佛,因为塔内有佛骨舍利,所以塔便是佛的象征但历代工匠在建筑中都重视了塔的选址,与环境的协调及建成后的景观效果,究“天人合一”。
而盛行于明清时期的文峰塔,则是一种以风水学源为依据对一的自然山体的缺陷进行补救和装点的建筑,已完全脱离了佛教的范畴,它的建目的就是为了装点河山,以弥补山川形胜之不足,促使多发科甲,从一开始就山水风景结合在一起。
它作为一种人文景观的载体,对城市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
3.中国古塔建筑的人文信仰
佛教建筑的产生和佛教的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
在物化的实体中,不仅建筑代表了佛教文化,在建筑中所有的装饰艺术也都是文化的载体。
在佛塔的演变过程中,人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俗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是“佛”、的梵文音译(Buddha),这里借喻为塔,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塔就是佛的象征。
但中国的佛塔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天国形象,也不会产生阿罗地狱的恐怖联盟。
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不是“神”的灵境;它凝聚着“人”的情调,而没有发射出“神”的豪光。
它有很浓烈的人情味。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一个完美的建筑应涵纳有文化的底蕴,传承于历史,亲和予自然,谐调于人情。
“塔”便是这种集各种理想于一身的建筑。
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信仰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建筑了不同风格的塔。
4.中国古塔建筑的标志文化
处于平地城市的塔,同样以其高耸的轮廓线条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反过来塔又成为城市中高高突起来的标志。
美国费城规划委员会前执行主席E·N·培这样认为: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物,即使是最雄伟的也基本上是属于水平方向的在高度上也是适度的。
但塔要除外,我以为它主要是用于点景的。
通过塔的度来形成城镇的游览胜地,作为城镇的标志性建筑物,如西安大雁塔、杭州的和塔等。
四、总结
塔,一旦落成一方,她不仅仅只是一个存在的建筑,它是按照人们心中的理念表现出来的心灵之塔。
是一份壮美,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民族风骨,一种文化信仰。
中国古塔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不断创造新型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民族创造的超凡的人生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12
[2]沈福熙.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
[3]龚若栋.上海古塔历史文化信息初探[D]. 华东师范大学2004.5
[4]辜璇. 塔建筑在中国的演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