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
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小学生的教育中,信息技术教学也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我们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基础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阶段,需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技能。
首先,教师应该将课堂重心放在基本操作上,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浏览器等工具,让他们熟悉软硬件结合的使用方式。
二、注重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纸上谈兵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制作PPT、编辑文字、处理图片等。
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巩固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三、提供资源支持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质的学习资源,例如教学视频、网站推荐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也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结合游戏元素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另外,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协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五、关注安全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
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
六、与其他学科融合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设计编程作文,让学生通过编程来展示自己的作文;在数学课上可以引入电子表格软件,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与运算。
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方式。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以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理论探讨1. 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在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能够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2. 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主要围绕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软件的使用,而忽略了一些新兴技术和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应该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教学方法的创新二、实践探索1. 引入项目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技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2. 创设实践性的教学环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创设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 引入新技术和方法4.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创新设计,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创新设计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从教学三维目标出发举例分别谈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方向和目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石。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体现,注重了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从预设到生成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燃烧,能力在教学过程形成,精彩在教学过程中创造。
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真正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则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的认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2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硬件、软件、网络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概念。
讲解:详细讲解信息技术的概念、组成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等。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掌握基本的文件操作。
2.2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计算机的文件管理:文件夹的创建、文件的复制、剪切和删除等。
2.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知识。
示范:示范进行计算机操作,让学生跟随操作。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机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章:网络的基本使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掌握上网的基本操作。
让学生了解浏览器的使用,掌握基本的上网技巧。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上网的基本操作:连接互联网、使用浏览器、搜索信息等。
3.3 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上网操作,加深对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展开讨论,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具体明确,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是灵活多样,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应该注重评价和反馴。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希望广大教师在制定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时,能够充分考虑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及心得: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关键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新课标解读及心得: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关键问题及对策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标志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正式成为国家课程。
在新教材尚未颁布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新课程成为了信息科技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教研员和教研团队亟需帮助教师解决的问题。
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新课标背景下的信息科技课程要求在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在新学期教师面对着“双新一旧”的情况,即新课标、新课程方案和旧教学资源。
如何帮助各学校信息科技教师适应“双新一旧”的情况,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是笔者及所在区级教研团队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笔者在2022年春季学期末通过对本区部分信息科技教师调研了解到,新学期教师主要面临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对新课标缺少整体把握。
教师对于新课标的深刻理解是设计与实施新课程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数据可知,仅有约10%的教师细致了解了新课标,约29%的教师重点了解了新课标的部分内容,约有23%的教师通读了一遍,约25%的教师只认真读过了部分内容,还有约13%的教师没有认真研读新课标。
由此可见,面对“双新一旧”的情况,教师对于新课标缺少细致的研读和整体的把握,必然会为新学期实施新课程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缺少二次开发能力。
新课标在各学段的内容设置体现了科学性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
因此,新课程必然会带来教学内容的改变。
本区原有教学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以下简称“京版教材”),共三册;另一类是海淀区空中课堂(以下简称“空中课堂”)。
这两类教学资源有着各自的特点,见表1,在本区各所学校中均有所使用。
表1 现行教材与空中课堂资源的各自特点教学资源的应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
本区是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因此,本区有部分学校具有自主设计与实施课程的经验和基础。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进行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也应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展开,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具备自主、批判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2.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需求。
教学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信息技术应用等。
例如,富有探究性质和探究精神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多重的学习情境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3.着力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倡导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着力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为王”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学设计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科学和数学时,老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有效促进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新课程下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当前社会情况来调整和改进,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
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一、引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授信息技术的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全面而有效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二、目标设定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编程和网页设计,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来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三、课程设计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和实践项目。
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基础,程序设计等;技能操作部分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编程语言的掌握,网页设计等;实践项目部分则是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授、实践和讨论结合的方式。
在讲授环节,教师应通过清晰的讲解来介绍基础概念和原理;在实践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讨论。
五、评估方法信息技术课的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日常作业、小测试和大作业。
日常作业可以通过学生的书面练习和实践操作来进行;小测试可以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考察;大作业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以检验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六、课程资源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和课堂资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材应选用内容全面、结构清晰、案例丰富的教材;课堂资源可以包括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设备,以及在线学习平台和相关的软件工具。
七、拓展活动为了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可以在课程之外开展一些拓展活动。
比如组织信息技术俱乐部,开展编程比赛或者网页设计展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八、教师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应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摘要:信息技术是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业考试的要求,也要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收益信息技术知识和拓展计算思维,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发挥学习的适用性、连续性,合理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引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犹如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风貌,新鲜血液的注入给每个教育者带来的冲击也不尽相同,理解深浅不一,表现方式各异,尤其是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新技术、新硬件、新软件、丰富的资源看着热闹非凡,实则有效性不高,低效课、无效课屡见不鲜。
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数字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谈谈我的几点想法:一、利用信息重组优化教材结构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硬件、软件快速的更新换代,生活和学习都有着翻天了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教材的换代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既要围绕课标又要符合当前的实际培养新一代数字人才,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和重组,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操作系统的更新换代,使操作界面更加简洁、个性化、人性化,在组织教材时可以把认识任务栏、设置系统时间、属性、软件位置、程序安装与卸载这样的内容提前,学生熟悉了当前的操作环境后,Word、Excel、powrpoin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不必每个软件的新授都讲解界面,节省每一节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情分析学生就读学校、家庭文化层次、家庭培养方向,城乡地域差异,学习环境、个人爱好等诸多因素,使同龄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点之一。
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浙江省信息技术新课程指导纲要
一、教学目标
3—6年级(小学)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3.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4.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
3—6年级(小学)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及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
2. 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会进行汉字输入和汉字处理。
3. 能用计算杌绘图工具进行图形制作。
4. 初步学会多媒体作品的蔺单制作及网络的简单应用。
5. 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6. 能制作简单的作品,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后的巨大魅力,进一步激发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
教学方式时间安排
信息技术
以课堂教学为主,并注
重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
3 ~ 6年级每周1课时。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界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重视。
新课标强调信息技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旨在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一般地说,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使用和操作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
新课标则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以下是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1.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首先,小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这涉及到一些基本的软件操作,如处理文字、图片和音频等。
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电脑操作、键盘输入、鼠标使用、文件处理等。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项目,如课件制作、简单网页设计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并激发他们的学科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把信息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并进行创新性思考。
4.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最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学生需要掌握自学的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了解了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1.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非常有效。
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此外,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思考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不同领域,从而开发新的技术和功能。
2.结合STEM教育STEM教育(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在“三新”背景下的应用
教学策略在“三新”背景下的应用1. 引言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这一改革,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本文将探讨在“三新”背景下,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
2. 理解“三新”背景在深入讨论教学策略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三新”背景的含义和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意味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新教材则提供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资源,而新高考则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针对这些变化,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新的教学要求。
3. 教学策略的应用在“三新”背景下,教学策略的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3.1 学生中心教学策略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2 目标导向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将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目标的达成。
3.3 差异化教学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背景存在差异,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例如,针对学困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对于学优生,则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促进他们的深度学习。
3.4 整合资源与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和新课程资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持续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面对“三新”背景下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发展和学习。
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会和教学研究等活动,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一、优化教学系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明确目标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当人们不了解自己行为的目标时,是谈不上自觉的实践和行动的。
因此,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关键。
目前,人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的:其一是从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角度出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丰富课程实施或课堂教学的手段,有利于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的实现;其二是从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变革的根本力量角度出发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得以实现。
从本质上来看,上述观点实际上是有关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是量变,还是质变的问题。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只能为课程变革带来量变,因为从技术的本性来看,它只能受制于传统,只能在一定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且技术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大。
就像实践证明的人们认为,电影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彻底变革教育这种观点最终落空一样,人们赋予信息技术的过高期望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类似于黑板一样的教学工具,它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手段或工具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着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将全面变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给教育带来质的飞跃。
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第一种观点仅仅把信息技术看作一种工具或手段。
实际上,正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所指出的那样: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的策略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41期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单向信息传递和知识灌输的情况较为普遍。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观点、教师角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巨大转变,给有效课堂打造带来了新的思路。
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是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此,笔者基于有效课堂的内涵及特点,探索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课中“教”与“学”的变化,通过几例教学实践,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提供参考。
一、新课程背景下打造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课堂的基本要求(一)有效课堂的内涵当前我国高中教学实行班级授课制,课堂仍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平台,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评价教学与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根据有效性我们可将课堂教学分为有效课堂和无效课堂。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与“无效”是相对而言的,其评判标准也是随着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学校育人与个人成长的改变而动态变化着的。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
[1](二)有效课堂中“教”与“学”的变化一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应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教材的深挖着眼,根据课堂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来灵活应用,能够自主的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利用;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方面,由“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引导和促进。
另一方面,由“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参与”,除必要的对课堂纪律维护和管理外,教师应更多地参与课堂,与学生互相促进、学习;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方式愈加丰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其实践模式具有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复制迁移的可能。
在本节,我们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过程予以讨论。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的教学与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通过对多种信息化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教师要选择和组合各种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学习者可以互相合作和支持的地方,在那里他们使用许多工具和信息资源参与问题解决的活动,实现学习目标”(Wilson,1995),而不是创设一个学习只能单独孤立进行,不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场所”。
例如,可以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物理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以支持新理念下的教学。
让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况下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基于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也为有效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因而有关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与设计,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
(三)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学习时,学习者的自主性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包括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
信息技术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策略
新课程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策略山东省文登第一中学王佐军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包含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出发点,是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附于知识与技能而产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形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认知、体验、强化和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把我们从对纯技术的顶礼膜拜中解脱出来,把学生的发展摆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与此同时也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一难题:怎样在教学实践中突破三维目标?本文从关注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谈一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知识与技能层面:注重回归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信息技术之美。
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的社会需求很大,在普通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也明显高于其他学科,但长期的为技术而教技术、技术满堂灌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信息技术课已逐渐成了空中楼阁,信息技术课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已成为新课程环境下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可以帮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入手把握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意义与生活的乐趣。
我采用技术回归生活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做了有益探索,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语音合成技术”时,我当场用具有语音报号功能的手机为学生演示了合成的语音效果,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许多学生反映他家的手机也有这种效果,不过现在才知道这是一种语音合成的效果,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教学难点也随之化解;在讲“计算机博弈”时,让学生与计算机下五子棋、打扑克,并破天荒地让学生上“远航游戏”下五子棋、打扑克,同时提出了这两种对弈方式有什么本质区别的问题,在娱乐的同时使学生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在讲“数字化音频的合成”时,我舍弃了课本上的例子,让学生根据爱好制作了自己的mp3专辑,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感到到成为歌星的梦想离他们不再遥远;在讲授“数据库管理”时,我将学校图书馆使用的“E-时代图书管理系统”引入了课堂,让学生体验了一次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流程,从而揭开了数据库的神秘面纱。
如何落实信息技术课堂目标
如何落实信息技术课堂目标概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迭越来越快,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当努力探索适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实践,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当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依据,在课堂组织上坚持“因时而异、因人而已”的原则,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适应能力,注重在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
以下是本人在探索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供大家交流、讨论。
一、讲授法尽管它受到当代教育家们的许多批评,但仍幸存了这么多年,这足以证明讲授法具有某些独特的长处。
——[美]肯尼斯·汉森讲授法的优势在于宜于传授基础知识,适于班级教学,使系统知识得以有效传授,教师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循序渐进地掌握大量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
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客观上处于单纯接受教师所提供的知识信息的地位,容易造成“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很难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得到实施,学生许多的能力及情感容易受到忽视或限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受教师的讲授水平影响比较大。
二、讨论法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培根。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有助于思想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以及合作的能力;其局限也非常明显,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在讨论时可能会出现由于随意的讨论,使讨论偏题;或者是由于没有准备,讨论会失败;易流于形式。
但只要教师的角色扮演的好,完全可以避免以上的情况发生。
在进行《对电脑病毒的认识》教学时,我准备了一条讨论讨论题:当朋友发来的贺卡带有病毒时你怎么做?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引入讨论主题:如果收到一个朋友的电子贺卡,没想到带有病毒,把你的文件都感染上了,一些数据被破坏了,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你将怎样对待你这位朋友?为什么?让学生明白问题后,请学生通过看书先了解有关电脑病毒的知识,然后用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和原因,按小组进行讨论,接着把讨论的结果做成幻灯片用以展示小组的主要观点,在班内交流(汇报小组主要观点);最后,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最初观点、通过讨论后的想法、最后的想法,达成全班的共识。
2022信息技术新课标
2022信息技术新课标开学初,在学校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下学习了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加上自己参加工作两年的实践教学,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1、关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课应该怎样上的心得:“信息技术课堂怎样控制?”、“如何让45分钟学生收获的更多?”、“进行教学环节转换时怎样将学生‘抓’回到课堂?”等等。
这些一直是我经常遇见的问题。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调控课堂游刃有余呢?下面提供两种策略以供研讨:A、激励策略——利用各种手段鼓励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课堂上来。
B、运筹帷幄策略——提前备好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教学准备、备好教学设备设施、备好教学中所用的教学资源),对所要发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2、关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心得:教师要深入理解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内涵,针对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并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确保达成教学目标。
下面提供几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供研讨:吃透教材、拓展教材,合理组织教学资源。
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运用教学方法。
A、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B、推行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具有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学生创建协作学习环境。
C、运用案例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作者:魏小山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02期从参加优质课评比和案例评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信息技術一线教师缺乏目标意识,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总是用相同的句式、相同的套话去描述,教学目标逐渐变成了可以跳过的摆设。
设计的教学目标大、空、虚,势必导致实践中的种种偏差。
笔者就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教学目标的达成策略,与同行共勉。
一、深入理解教学目标教师自身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缺陷是造成忽视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我国的教育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教育方针、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其中,课程目标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化,而教学目标又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
它还是教学质量评价检测的参照物,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落实。
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指向作用、激励作用。
如果它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转化为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动力。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仔细考虑,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是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首要也是关键的一环。
第一,要宏观把握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处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模块,每个模块要落实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级处理,由模块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上位目标对下位目标的决定性,在还没有弄清“为什么教”或者“教之后学生到底学到什么”之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内容分析或活动设计上,是很容易走偏的。
第二,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必须对学科知识、学生和教师进行全面分析。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使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同时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识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第三,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正确分析。
如,多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学生多人一机和一人一机的情况下,学习资源丰富和学习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程度、广度都会有所差异。
第四,教学目标要三维交融。
尽管课程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陈述,但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基础知识的内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与过程、方法结合起来,而实践活动过程中又蕴涵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以在教学实施中不宜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笔者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应全面考虑这三个领域,把它当做一个思考的原则,而且在根据具体的内容、学生与情境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在全面整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第五,教学目标要难易适中。
目标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作用的发挥和教学的效果。
目标太高,会使教学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不但无法发挥其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产生畏学心理,丧失信心,进而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目标过低,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发展起不到激励作用,目标的设计失去意义。
因此,在设计目标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有一个准确、科学的分析,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目标的难易程度。
另外,还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原则。
例如《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这一课,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明确模块目标和单元目标,再确定课时目标。
前面也谈到,我们不可能在某个课时中完全兼顾本单元的全部目标,总是有所侧重。
考虑到学生在本课之前对需求分析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策略与技巧等方面了解并不多,笔者认为本课时应侧重以下两点:其一,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在不同领域中高效检索信息的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检索专业领域知识的策略,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检索任务,制定检索策略,力求检索到精确、可靠、客观、最新、全面的信息,为决策服务。
其二,学生容易热衷于搜索活动的内容,而不注重提高搜索技巧,所以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从搜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确定本节课的课时目标为:能根据任务需求较快地寻找到权威网站并从中获取信息;能描述不同搜索引擎的特点并灵活选用;能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渠道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以确定其价值。
课时目标决定教学过程,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类似“开心辞典”的趣味活动或者智力抢答比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2.明确表述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对所讲授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表述不清楚,势必会影响到课堂设计中的“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等内容。
我们在上每一节课前,对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讲授这些内容、要重点达到“三维目标”的哪些方面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思考课前预设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材的某种呈现是否清晰合理、教学的某种方式是否得法等,预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表述教学目标还需注意术语的准确性。
以往不少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存在着主、客体不分的现象。
比如,教学目标常常表述为“培养学生……能力”。
这个“培养”的主体显然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学生成了客体,很难进行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这样一个方向: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而不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的行为动词可以参考课程标准中所提供的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对照表)。
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有位教师设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一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学习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特点及合理性问题。
这个目标的设计和表述就不够明确,看后弄不清是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的阅读来分析、比较,还是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后得出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特点及合理性问题。
表述上也没有交代目标要求:理解还是了解?两种要求的训练目的是不同的。
可见,目标表述不明确、具体,就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又如《数据库的管理》这一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为:引导学生熟悉数据库系统的操作;培养学生认识有效管理数据的重要性。
“引导”和“培养”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如果改为: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分析和评价数据库应用系统利用数据库来存储、管理大量数据的特征,并与其他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差异和特点。
这样既将行为主体转为学生,又重视了过程和方法,要完成的目标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清晰具体了。
三、弹性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情境组成的动态系统,是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
课堂教学不只是由教师和学生执行预设教学计划的活动,更是师生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双方和多方的互动,主动创造和生成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
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发现学生感兴趣并且有价值的内容时,要大胆地因势利导,调整计划;要根据学生既有的认知基础和即时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弹性地达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经常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寻找缺陷,及时调整,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才能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挑战与创新。
例如,在《图像合成技术》的创作课中,有学生在网上浏览到一幅恶搞的合成图像,饶有兴趣地介绍给笔者。
笔者意识到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在下堂课中通过一些现象的分析,正面引导学生理解技术本无善恶之分,使用者的意图决定了技术应用的后果和道德判断。
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关注由此而引发的相关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图形图像技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多元检测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准确无误地传达具体的学习目标,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目标检测,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以便于开展教学补救。
缺乏检测就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难以反映学生学习前后所发生的变化。
因此,教学目标的检测成为必然的教学行为。
首先,检测手段和检测内容的制定应提前到教学设计的初始阶段。
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当某一具体知识技能掌握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较大时,我们可以借助前测或其他手段进行判断,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预先制定檢测能减少教师“一言堂”、不着边际的自我表演等现象的发生。
其次,检测应经常化。
一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为教学目标的编制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二来了解学生学习后所发生的变化,把握学生学习达成度,为制定、调整教学进程,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再次,检测手段应多元化。
检测常用方式有调查问卷、教学反馈、课堂观察、课堂讨论、课堂演示、课堂测试等。
例如《声音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根据学生作品分析、创作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情况以及问卷调查情况获得检测结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情况则是通过“小组合作情况”以及“多途径解决问题情况”两方面体现。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进行检测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笔者主要通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创作热情。
笔者还经常对学生在Blog中探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检测他们的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设计的起点。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它、没能灵活地落实它,无疑会使教学走向“无目的”的窘境。
事实上,教师如果认真钻研教材,真的“以学生为本”,那么教学目标确定得越具体细致,实施起来就越得心应手,教学目标达成的量与质也会相应提高。
因此,也不妨说,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表现了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个人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