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

⾼中⽣物第⼆章第⼆节第2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案苏教版必修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脑的⾼级功能学习⽬标1.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简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3.概述⼈脑的⾼级功能。

|基础知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

①概念:⼀个神经元与另⼀个神经元或其他细胞相互接触,并发⽣信息传递和整合的部位。

②结构基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神经元兴奋――→传导突触⼩体――→突触⼩泡释放神经递质→作⽤于突触后膜→下⼀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3)传递⽅向:单⽅向。

原因: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体的突触⼩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于突触后膜,再使后⼀个神经元产⽣兴奋或抑制。

⼆、⼈脑的⾼级功能1.脑的组成及功能(1)⼤脑:⼤脑⽪层是⾼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听觉、视觉、运动等⾼级中枢,调节⼈体各项⽣命活动。

(2)⼩脑: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3)脑⼲:内部有许多重要的⽣命活动中枢,如⼼⾎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2.语⾔中枢(1)⼈脑特有的⾼级功能是语⾔功能,左侧⼤脑半球在语⾔活动功能上占优势。

(2)组成及受损症状①书写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写症。

②视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失读症。

③运动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④听觉性语⾔中枢,受损后出现听觉性失语症。

3.⼤脑⽪层不同部位的关系及其意义各⾃具有不同的分⼯,⼜相互协调,共同调控机体各部分的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查⾃纠|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突触间都是双向传导的(×)2.在突触后膜上发⽣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3.听觉性⾔语区(H区)受损伤后听不见别⼈说话(×)4.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是脑⼲、脊髓、⼤脑⽪层(√)5.针刺指尖引起的缩⼿反射属于低级中枢控制的⾮条件反射(√)|图解图说|★某些神经抑制或阻断类药物作⽤于突触处,能够抑制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从⽽阻断兴奋的传递。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掌握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

3. 掌握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扦插、嫁接和压条。

4.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殖实例。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殖方式。

2.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3. 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的理解。

2. 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生物》下册。

2. PPT课件。

3. 实物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植物的生殖方式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2. 学生分享已知的植物生殖知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讲解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包括开花、传粉、受精和结果。

3. 讲解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扦插、嫁接和压条。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生殖实例。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复述植物的生殖方式和实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图。

2. 收集生活中的植物无性生殖实例,并进行分析。

六、课后反思(教师)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植物生殖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生物编写人:张向阳审稿人:尚莉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的第二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本节重点为:①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难点为: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学中应该以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主线,联系初中知识引导学生说出有关蛋白质消化与吸收、重要功能等知识,首先学习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认识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再结合教材中蛋白质主要功能示例,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

最后,阐明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让学生认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氨基酸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难点: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年级属于平行分班,各班平均分配生源,没有重点班、实验班,所以各班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学生虽然有一些蛋白质的初步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有机化学知识(如化学键、结构式等),以及数学的排列和组合的有关知识。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深入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

教学中,我借助球棍模型来增加学生的空间感,认识氨基酸是一种空间结构;通过安排学生活动来弥补知识不足带来的困难。

从学生日常生活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入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思维的火花,起到超乎想象的效果。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第2节种群 (5)第3节生物群落 (8)第4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0)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3)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例举说出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3)能描述拟态、保护色和警戒色等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4)例举说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课堂练习。

四、教学过程(共1课时)六、板书设计2.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非生物因素:温度、水、阳光、空气、土壤等一、环境因素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合作、竞争。

生物因素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适应:普遍存在、相对的、并不绝对结构上拟态保护色适应方式:警戒色行为上:如蝎子第2节种群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

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学科:生物年级:初中教材:下册单元: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分裂方式。

3. 了解一般细胞的特点和特殊细胞的结构。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分裂方式。

3. 一般细胞的特点和特殊细胞的结构。

教学难点:1. 掌握细胞生命周期和分裂方式。

2. 理解特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分裂方式。

3. 一般细胞和特殊细胞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细胞,细胞有哪些功能。

二、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利用图片和示意图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

2. 分析细胞的功能,如细胞代谢、细胞分裂等。

三、讲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和分裂方式(20分钟)1. 介绍细胞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细胞间期。

2. 讲解细胞的两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四、讲解一般细胞和特殊细胞的结构(15分钟)1. 分析一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简要介绍特殊细胞的结构,如细胞壁、叶绿体等。

五、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命周期和分裂方式,以及一般细胞和特殊细胞的结构,让学生了解细胞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九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全套

九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全套

九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册全套第一章光合作用
课时1-2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目标
-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 了解光合作用的历史和研究现状
- 了解光合作用的反应、途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 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
- 光合作用的反应、途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 光合作用分解析反应和光合成反应的区别及联系
课时3-4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教学目标
- 掌握光合作用的实质、过程及机制
- 了解光合作用在化学反应中能量角色
- 能够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实用价值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过程
- 光合作用在化学反应中能量角色
教学难点
- 能够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实用价值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繁殖与发育
课时1-2 生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教学目标
- 掌握生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 了解有花植物繁殖的生物学基础及正反交授粉原理- 了解无花植物和单细胞生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重点
- 生殖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 有花植物的正反交授粉原理
教学难点
- 了解有花植物繁殖的生物学基础及正反交授粉原理课时3-4 生长发育的调控
教学目标
- 了解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了解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 了解环境、基因和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重点
- 细胞分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教学难点
- 环境、基因和激素等因素互相作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下内容省略)。

生物中图版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发酵与食品加工

生物中图版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发酵与食品加工

第一节发酵与食品加工1.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

3.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发酵1.概念在生产中,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及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2.类别根据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情况,可分为需氧发酵和厌氧发酵;根据发酵生成的产物,可分为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等。

二、酒精发酵1.食品工业中,酒精是采用厌氧发酵法生产的。

2.原理: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厌氧和微酸性条件下,转变成酒精。

3.由于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因此,在实际制酒过程中,先让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耗尽容器内的氧气。

然后,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发酵生成酒精。

4.原料:通常选用高粱、玉米、大麦等谷物以及红薯作为酿制白酒的原料,选用葡萄、苹果等作为酿制果酒的原料。

三、醋酸发酵1.果醋则是利用醋酸菌进行需氧发酵得到的产物。

2.原理: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糖类分解成醋酸;当糖类不足时,还可以将酒精转变成乙醛,进一步将乙醛转变成醋酸.因此,我们可以在制作果酒的基础上酿制果醋。

思考:啤酒生产中,发酵是重要环节.大致过程是:将经过灭菌的麦芽汁充氧,接入啤酒酵母菌菌种后输入发酵罐,进行发酵。

发酵后期,如果密封不严,会使啤酒变酸,你知道这是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提示: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易被氧化产生乙酸。

四、酒精酿制过程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30 ℃恒温静置培养3 d)→蒸馏.五、发酵工程把微生物发酵与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这就是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缩短了生产周期,便于机械化生产.1.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区别和联系发酵是通过微生物的培养来大量生产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

包括需氧发酵(如醋酸发酵、谷氨酸发酵)和厌氧发酵(如酒精发酵)。

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

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了解细胞的功能和分类;
3. 能够描述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意义;
4. 能够区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3.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2. 细胞的功能: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和繁殖等;
3.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转录和翻译;
4.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2. 实验演示法:进行细胞结构观察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细胞结构的印象;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讨论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意义,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细胞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重要性;
2. 学习:讲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介绍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3. 实践:进行细胞结构观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结构;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特点,并讨论其区别。

六、教学评价
1. 探究评价:通过实验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2. 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以上是初中生物第二章教案范本,希望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学案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第2课时反射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是反射弧。

2.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分为四个区域:H(听觉性言语区)、S(运动性言语区)、V(视觉性言语区)、W(书写性言语区)。

4.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5.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1.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1)反射的概念:反射是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2.人脑的高级功能(1)脑位于颅腔内,脑由大脑、脑干和小脑组成,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2)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调节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3)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言语区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失写症、失读症、听觉性失语症和运动性失语症。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2)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3)大脑皮层言语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2.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A.神经中枢B.反射弧C.中枢神经系统解析:选B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神经中枢是大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形成的结构。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走路不稳、语无伦次、呼吸急促。

在人脑的各组成部分中,与上述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A .小脑、大脑、脑干B .大脑、小脑、脑干C .小脑、脑干、大脑解析:选A 人体小脑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控制语言、呼吸中枢在脑干,所以与上述现象有关的生理功能分别是小脑、大脑、脑干。

4.某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谈话和看懂文字,则病人的受伤处是大脑皮层的( )A .V 言语区B .H 言语区C .S 言语区解析:选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 区受损伤时,病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讲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叫运动性失语症。

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Word版含答案

生物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学习目标] 1.阐明蛋白质通常由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

2.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知识点一氨基酸及其种类知识梳理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01氨基酸。

2.氨基酸种类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为□0120种,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可分为两类:⎩⎪⎨⎪⎧必需氨基酸⎩⎨⎧特点:必须从□02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种类:□038种(婴儿9种)非必需氨基酸⎩⎪⎨⎪⎧特点:□04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种类:12种(婴儿11种)3.氨基酸结构(1)组成元素:共有元素为□01C、H、O、N,其中半胱氨酸还含有□02S元素。

(2)图中结构的名称:①□03氨基;②□04羧基;④□05R基。

(3)结构通式:□06。

(4)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07氨基和一个□08羧基,并且都有□09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10同一个碳原子上。

(5)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11R基不同。

丙氨酸的R基:□12-CH3,半胱氨酸的R基:□13-CH2-SH。

氨基酸中的氨基和羧基位于氨基酸的什么位置?提示:氨基酸中都会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位于中心碳原子上,在氨基酸的R 基上也可能存在氨基和羧基。

典题分析题型一氨基酸结构判断[例1]下列四个结构式中,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是()解题分析由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可知,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题中只有D项能正确表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A项只有氨基,没有羧基;B项只有羧基,没有氨基;C项的氨基和羧基没有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答案] D技法提升“一查二看”判断氨基酸:一查是否有氨基和羧基;二看氨基和羧基是否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题型二氨基酸分子式的推导[例2]甲硫氨酸的R基是—CH2—CH2—S—CH3,则它的分子式是() A.C5H11O2NS B.C3H7ONSC.C5H11O2S D.C5H10O2NS解题分析将R基—CH2—CH2—S—CH3代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得甲硫氨酸的结构式为因此其分子式为C5H11O2NS。

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二节第1课时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学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二节第1课时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学案苏教版必修1

第1课时细胞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一、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1.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在组成细胞质膜的脂质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

2.结构特点:人细胞和鼠细胞融合实验说明细胞质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图中①(2)图中②(3)图中③(4)图中④(5)特点: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细胞质膜的功能1.细胞质膜控制着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交换。

2.(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通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

(2)细胞内合成的激素、抗体等物质通过细胞质膜分泌到细胞外。

(3)细胞代谢废物需经细胞质膜排出细胞外。

(4)将每个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维持着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5)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质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越多。

3.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

(连线)①细胞间远距离传递信息②通过细胞质膜相互接触传递信息③通过通道传递信息 a.植物细胞的胞间连丝b.激素的作用c.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提示:①—b ②—c ③—a三、细胞壁1.植物细胞的细胞壁:(1)分布:植物细胞的细胞质膜之外。

(2)成分:主要是多糖(纤维素、果胶等)。

(3)功能:维持植物细胞的正常形态和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等作用。

2.细菌的细胞壁:(1)成分:肽聚糖、磷壁酸、脂质和蛋白质。

(2)特点:肽聚糖为多层的细菌,对机械力抗性强,对青霉素敏感;肽聚糖为单层的细菌,对机械力抗性弱,对青霉素不敏感。

3.真菌的细胞壁:(1)成分:主要是多糖,少量蛋白质和脂质。

(2)特点:同一真菌,在不同生长阶段,成分有所不同。

细胞质膜的成分和结构1.细胞质膜的成分:成分所占比例在细胞质膜中的作用脂质约50%①其中磷脂是构成细胞质膜的重要成分。

②动物细胞质膜含有胆固醇蛋白质约40%①细胞质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

②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糖类2%~10%与细胞质膜上的蛋白质或脂质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质膜的外表面,与细胞的信息交流有关特别提醒:①构成细胞质膜的化学元素有C、H、O、N、P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功能- 理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细胞分裂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和现实问题教学内容1. 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和细胞质的特点和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 细胞器的功能-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中心体的结构和功能3. 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细胞分裂过程- 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4. 生物现象和现实问题的解释- 运用细胞的组成和功能解释生物现象- 运用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细胞分裂过程解释现实问题教学策略- 使用图表和示意图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 运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加深理解程度- 提供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自观察细胞和细胞器,加强实际体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提高研究效果教学评估- 课堂互动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完成作业评估:布置练和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评估:要求学生进行相关细胞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实验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教学资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教材- 图表和示意图-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教学安排以上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的大致内容和安排。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全面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器的功能,理解细胞的生命周期和细胞分裂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和现实问题。

同时,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生物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 使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

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价值,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多样性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程总结:了解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环保意识的掌握情况。

2020-2021学年生物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2章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含解析

2020-2021学年生物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2章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含解析

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建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科学思维——基于对反射概念的理解,准确判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1.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如图)(1)a.效应器,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f.感受器。

(2)图中a的组成: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直接刺激b,能够引起肌肉收缩,这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没有通过完整反射弧。

3.兴奋(1)概念: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传导位置:①在反射弧中传导。

②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二、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指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2.条件反射(1)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2)建立条件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②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3)条件反射消退的意义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条件反射的意义①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②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任何反射弧都需要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的参与。

() 2.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3.反射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4.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2节种群教案.doc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2节种群教案.doc

第2节种群1教学目标1.了解科群和生物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层次;了解种群的概念、特点和生物群落的结构、概念,和种群和生物群落的关系。

2.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促使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进程,培育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定、推理的思维能力。

通过了解种群的特点及其彼此关系和群落的结构及其彼此关系,培育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种群和群落的生态调查,培育学生的观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了解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转变进展、彼此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通过了解种群特点和群落结构,对学生进行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并注意联系人类种群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2学情分析学生关于这块内容有耳熟能详的部份,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如何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3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点。

2.种群数量的变化。

3.生物群落的概念。

4教学进程第一学时教学目标一、了解种群的概念。

二、明白得不同种群数量的转变。

3、提高学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学时重点1.种群的特点。

学时难点一、种群特点的明白得教学活动活动1【教学】第一课时一、种群的概念和研究种群的意义质疑:生活在一个养鱼池中的生物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类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每种生物的总和组成了什么?(要求学生答出“种群”)接着教师讲述:以养殖鱼种鲢鱼为例,它由鱼苗、小鱼和大鱼组成的鲢鱼个体种群,这是一个种群,它是鲢鱼存在的一种形式。

其他各类生物在那个养鱼池空间内,也是由不同年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种群而存在。

师生归纳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必然空间和时刻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大体形式。

提问:从1999年开始,我国在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要求学生答出,使鱼类得以生长、发育和繁衍,增进鱼类资源的可持续进展。

那么,伏季休渔制度的出台,第一必需了解各类鱼的种群数量(种群内的个体数)的转变规律,而种群数量的转变与种群的特点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确实是研究种群特点的必要性。

九年级(下)第2章教案

九年级(下)第2章教案

第1节种群和生物群落教学目标:1、理解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学会识别种群,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3、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4、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重点难点:种群、群落的概念、种群的特征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引入: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怎样?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一、认识生物种群读图:这些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吗?为什么?苔藓金鱼藻灵芝蝗虫――它们不是同一种生物,因为它们的形态、结构并不相同。

物种(species):一群生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

读图:看上面几张图片,有什么共同点?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强调:种群并不是许多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且也有三个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练习: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则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2、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强调: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

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视频演示:种群知识介绍1、种群密度――指一定范围(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生物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生物的性状包括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如生物的、和。

2、遗传是指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和的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和而实现的。

(二)情景引入你的相貌是像爸爸还是像妈妈?为什么呢?
(三)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自学课本P33----34,理解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的关系,完成下列问题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
把传递给了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和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内的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和都是一定的。

3、染色体是由和组成的。

包含多个,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除了),染色体是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对,基因也是存在的,分别位于上。

5、明确:人的体细胞包括很多,如我们以前学过的口腔上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细胞等等。

这些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条,也就有个DNA分子,含有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
6、拓展延伸
[1]下列对基因所在位置的最准确描述是:基因位于()
A、生殖细胞中
B、细胞膜上
C、细胞核内
D、染色体上【2】染色体上起遗传作用的主要成分是()A、糖类B、蛋白质C、DNA D、碱性物质【3】人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一半以上来自父方,一半以下来自母方
C、一半以下来自父方,一半以上来自母方
D、与父亲相似的人,来自父方的多,与母亲相似的人,来自母方的多
【4】将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用下图表示
[5]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

这些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学习任务二:自学课本P35,.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思考:父母怎样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呢?
(明确:基因通过或传递给后代。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中各有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所以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条,是体细胞的。


2、完成教材填图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3、拓展延伸:
(1)图表示人的生殖发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具体变
化,请据图回答:
①a、b表示父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条。

②A表示父母分别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生殖细胞c、d
分别叫和,它们的染色体数均为
条,比a、b减少条。

③B过程为,形成的e细胞叫,它
的染色体数目为对,又恢复到与细
胞一样的数量。

④C过程叫,f细胞是女儿的细胞,其染色体数目为条。

⑤由上述可以看出,人类上下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的。

生物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

因此,后代具有的遗传物质。

(2)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3)下列人体细胞中,含染色体最少的是()
A、白细胞
B、受精卵
C、口腔上皮细胞
D、卵细胞
(4)玉米和马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20、64条,它们产生的精子内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受精卵细胞内分别是、
(四)归纳总结
四、学习检测
(一)、选择题
1、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是()
A、生殖器官
B、细胞核
C、细胞质
D、生殖细胞
2、下列细胞中不具有成对基因的是()
A、肝细胞
B、卵细胞
C、骨骼肌细胞
D、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3、下列对于基因所在位置的最准确描述是:基因位于()
A、生殖细胞中
B、细胞膜上
C、细胞核内
D、染色体上
4、人的红细胞、上皮细胞、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A、0、23、46、46、46
B、0、46、23、23、46
C、46、23、23、23、46
D、23、46、23、23、23
5、受精卵内的染色体()。

A、完全来自母方 B、完全来自父方
C、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
D、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6、关于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B、一对基因控制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
C、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D、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
7、人的基因存在于() A.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 B.体细胞的染色体中
C.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中
D.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
9、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A.染色体 B. 生殖细胞 C.细胞 D.基因
10、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A.2n 2n 2n
B.n n n
C.n 2n n
D.2n n 2n
11、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

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24条
B.12条
C.22条
D.36条
12、哪种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A.受精卵 B.肌肉细胞C.神经细胞D.精子
13、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A.染色体即是DNA B. 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
C.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
D.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
14、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15、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
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
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
16、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
B.由体细胞遗传
C.精子遗传
D.卵细胞遗传
(二)、填空简答题:
1、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________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一定的。

2、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存在的。

它们一半来自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___的遗传物质。

3、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________,分别存在于产生的__________中。

4、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______存在的。

受精卵内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_________。

5、下图是染色体、DNA关系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的问题:
(1)图中A表示,它存在于中;
【1】为,【2】为;
图中B表示。

(2)A是由和组成,其中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控制生物性状的是
2——
A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