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
关于精准教学的政策
精准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精准教学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精准教学政策的特点、实施路径和挑战。
一、精准教学政策的主要内容1. 义务教育阶段精准扶贫政策为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我国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
政策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
通过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 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普通高中阶段,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如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材、补助生活费等。
此外,还通过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等方式,鼓励和支持贫困家庭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
3. 中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我国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推行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如免除学费、补助生活费、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等。
此外,还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式,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
4. 高等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高等教育阶段,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如免除学费、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
同时,还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实现就业。
5. 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国政府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激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等。
通过优化教师队伍,为精准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二、精准教学政策的实施路径1. 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完善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及时资助,为精准教学创造条件。
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加强学校设施设备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等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条件,为精准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等举措,激励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为精准教学提供人才支持。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改善途径贫困地区是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导致生活水平较低的地区。
其中,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提出改善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一、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1、教育资源不足在贫困地区,学校的数量和教育资源都相对匮乏,一些学习条件较差的孩子难以获得正确的教育信息和态度,并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同时,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也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因素。
2、师资力量不足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和经济状况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养。
由于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当地大量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使人才流失与老师职业发展成为了社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3、教育水平低下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一些贫穷家庭的孩子缺乏教育与培训的机会,长期处于教育短缺状态。
此外,一些学校的质量不好,学生的科学基础和语文能力欠缺,对于竞争力高的社会而言,他们的竞争优势较低。
1、增加财政支出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补贴力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提高一些贫困地区教育的设施和师资水平,使得教育资源在一些贫困地区能够平等地优化分配。
社会力量在帮助解决教育困境中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由一些爱心组织设立的援助基金可以为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提供帮助,并且使教育帮助行动更加实现地地贯彻到位。
3、完善师资培养为了增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力量,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和职业对教师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激励,以便他们能够成功地投身教育教学。
4、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环节,通过各种传统文化和方式进行对家庭教育的留意,对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5、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贫困地区的教育也要重点从教师和学校整体上进行提高和改善。
通过借鉴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职业教育东西部帮扶现状与路径分析
1602023年12月下 第24期 总第420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长期以来,东西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
2016年,教育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基于中央出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联合发布了《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该行动计划以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以就业脱贫为导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启动实施三大行动,其中第一项行动是实施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行动,实现东部地区职教集团、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对西部地区的结对帮扶全覆盖。
1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和农村振兴,而西部地区作为兼具丰富能源资源与生态自然屏障的重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点区域。
作为西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资源起着决定性作用。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对于培养面向城乡发展的“新型职业人”、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安居乐业、提升居民幸福感起着重要作用。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等,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较为单一,过于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这与当地的实际需求不符,造成了实际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脱节。
西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相对滞后,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不能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1]。
另一方面,西部地区拥有独特的环境与历史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
精准扶贫重点领域工作计划
精准扶贫重点领域工作计划引言精准扶贫是我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为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对精准扶贫的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工作。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几个关键领域,提出具体的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一、教育领域1.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投入。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增加教师数量,并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2. 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岗位能力,确保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接轨。
3. 建立贫困家庭教育资助体系。
通过建立教育资助机制,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并确保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就业领域1. 加强职业培训。
为贫困地区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培养贫困劳动力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
2. 支持创业就业。
为贫困群众提供创业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他们在本地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拓宽就业渠道。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帮助贫困群众了解就业机会,并提供就业推荐服务。
三、健康领域1. 建设健康基层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向贫困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2. 提高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水平。
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缓解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3. 加强疾病防控工作。
加大对贫困地区疾病防治力度,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控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四、社会保障领域1. 完善低保制度。
精确识别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并提高低保标准,确保他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
建立健全资助贫困家庭的救助体系,确保他们在生活困难时得到及时的援助。
3. 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结语精准扶贫的重点领域工作计划涉及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完善制度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回顾与展望自国家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以来,职业教育扶贫政策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 职业教育补贴政策。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实行补助政策,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补助。
这一政策有效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让更多的贫困学生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
2. 职业教育资源倾斜政策。
国家倾斜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包括建设新的职业学校、提升现有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质量等方面。
3. 贫困地区就业政策。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毕业生提供就业补助政策,包括就业培训、就业岗位补贴等,帮助贫困地区的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以上政策的实施,为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有效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 职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一些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2. 转移就业的可持续性。
一些贫困地区的毕业生虽然获得了职业教育,但由于就业市场的狭窄和就业技能的不足,部分人很难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
鉴于上述问题,未来的职业教育扶贫政策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国家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投入和支持。
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完善就业培训机制。
除了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外,还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融入就业市场的能力。
3. 配套政策的建立。
职业教育扶贫政策需要和其他相关政策进行配套,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比如在就业方面,除了提供就业岗位补贴以外,还可以建立更多的就业创业基地,增加就业机会。
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实际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
也需要注重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为目标,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一、引言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切实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本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二、目标任务(一)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到具体年份,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具体任务1、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
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贫困地区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
2、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利。
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4、促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加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
三、工作措施(一)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学生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
(二)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1、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校舍、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学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加强贫困地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补充贫困地区教师数量。
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等方式,为贫困地区补充教师,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3、改善教师待遇。
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四)提高教育质量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精准扶贫预防工作措施
精准扶贫预防工作措施精准扶贫预防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工作措施,有针对性地减少贫困的发生和扩大,实现贫困人口长期脱贫和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目标。
下面将从政策、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社区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精准扶贫预防的工作措施。
一、政策措施政策是精准扶贫预防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如农田水利政策、农业发展政策、就业创业政策等,从根本上预防贫困发生。
1. 农田水利政策农田水利政策是扶贫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的利用率。
通过增加农田水利投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减少农民的贫困风险。
2. 农业发展政策农业发展是防止贫困发生和扩大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能,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3. 就业创业政策就业是贫困预防和扶贫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并实施就业创业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创业者的财政补贴、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和贫困人口的创业。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就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力。
二、教育措施教育是预防贫困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1. 破除教育障碍贫困人口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面临教育的障碍。
政府应制定并实施政策,破除贫困人口接受教育的障碍。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发放助学金、建设学校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能够顺利接受教育。
2. 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是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开展技能比赛和就业推介会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
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
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全面脱贫攻坚,职业教育作为减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扶贫工作中。
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扶贫工作,通过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模式,不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探讨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因素和实践经验。
一、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特点宁夏南部山区地势复杂,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广大农民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土地种植和牧畜业为生。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传统农业方式逐渐失去竞争力,很多农民面临着贫困和就业难题。
二、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应用1. 灵活性: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针对性培训的效果。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立多样化的专业,如养殖、农业机械维修等,以满足当地的就业需求。
2. 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
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的培训可以掌握与市场需求紧密关联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3. 创业支持: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务实技能培训,还加强了创业支持体系的建立。
通过提供创业指导、贷款担保等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三、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因素1. 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机会。
2. 教育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立职业教育中心、实训基地等,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就业机会。
3. 专业课程的制定:根据宁夏南部山区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加强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
四、宁夏南部山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1. 制定规划: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以保证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2. 联合培养:通过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开展学生培养计划,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分析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经济格局的进一步差异化,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日益凸显。
而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满足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教育需求,提高他们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问题。
第一,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点与状况:1. 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技能普遍较低: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使得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2. 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市场规模有限,使得当地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居民选择的职业种类单一,受到职业发展空间的限制。
3. 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缺乏投入: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弱,职业教育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师生配比等方面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教育质量存在不良因素,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1. 市场需求的因素: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技能与当地市场发展相匹配程度普遍较低,造成市场发展的瓶颈、就业机会的减少,使得居民缺乏具备竞争力的职业技能。
2. 经济发展的因素: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协调,难以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改善缓慢。
3. 教育投入的因素: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教育机构的规模不足,师资力量稀缺,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影响居民的职业技能培养。
1. 培养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针对贫困地区市场的特点,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在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将培训内容与市场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居民职业技能水平。
3. 推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针对贫困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等问题,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职业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居民职业教育需求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职业教育投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市场和经济发展无缝对接,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服务,提高他们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能力。
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
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摆脱贫困、改善人民生活。
在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确保资源精准对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脱贫。
本文将探讨一些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以期提供有益参考。
一、科学测评贫困状况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科学准确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状况。
测评贫困状况通常涉及收入状况、生活条件、教育健康等方面指标的调查和评估。
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贫困户信息数据库,对贫困户进行全面系统的摸底,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辅助进行深入的贫困状况评估。
同时,应充分听取贫困人口的声音,使评估结果更为准确。
二、量身定制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因人施策,精确有效。
贫困人口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扶贫政策也需要因地制宜。
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可针对不同情况制定恰当的政策措施。
例如,对于适龄儿童,可以提供教育补助;对于医疗困难的家庭,可以提供医疗保障;对于失业人员,可以提供职业培训等。
政府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根据测评结果为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政策,确保政策措施精确到位。
三、加强教育培训教育是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改善生活状况。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建立健全的培训机构和项目,提供免费或补贴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提供就业机会和实习岗位,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脱贫机会。
四、发展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产业,通过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政府可以提供扶持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贫困地区发展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并提供市场销售渠道。
此外,还可以鼓励引进外来投资和开展合作项目,为贫困地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机遇。
精准扶贫中的精细化精准治理路径
精准扶贫中的精细化精准治理路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精准扶贫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举措。
要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精细化精准治理路径的探索和实施显得尤为关键。
精准扶贫中的精细化精准治理,首先需要对贫困状况进行精确识别。
这意味着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的观察或者粗略的估计,而是要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估手段,准确把握贫困家庭和人口的真实情况。
这包括他们的收入来源、家庭支出、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多个方面。
只有获取了全面、准确的信息,才能为后续的精准帮扶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精确识别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精准分类。
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缺乏劳动技能,有的是因为疾病致贫,有的是因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发展受限等等。
因此,需要对贫困对象进行细致的分类,明确不同类型贫困的特点和需求。
比如,对于因残致贫的家庭,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康复服务;对于缺乏产业支撑的地区,重点在于引入合适的产业项目,提供就业机会。
精准帮扶是精细化精准治理的核心环节。
这要求根据贫困对象的不同类型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对于居住在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对于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凭借一技之长摆脱贫困。
在精准帮扶的过程中,资源的精准配置至关重要。
扶贫资源包括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
要确保这些资源能够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源分配机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同时,要加强对扶贫资源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每一项物资都能落到实处,用到刀刃上。
精准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贫困对象的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更新,及时掌握他们的脱贫进展和生活变化。
同时,对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与路径探析
智观天下智库时代 ·3·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功能与路径探析周田田(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摘要:全党全社会构筑了扶贫的强大合力,职业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既应关切贫困地区的现实诉求,又应结合自身功能、特点、优势,着眼于教育、精神、产业三大领域,落脚于招生与资助、培育与培训、就业与服务三个环节,全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功能;路径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9-0003-0002一、扶志到扶智:职业教育契合精准扶贫的现实诉求脱贫攻坚工作一直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筑了全党全社会扶贫的巨大合力。
“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实现有效精准扶贫,如期达成脱贫目标,不仅要关注国家社会能为贫困地区提供什么,更应重视贫困地区需要什么。
(一)贫困地区的共性特征1.村庄发展能力不足一些村庄资源条件差、底子薄,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未来“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
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因病因残致贫、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居多,而且多数相互交叉,占比大,且这部分群众对政策依赖性强、抗风险能力弱,极易返贫。
2.人才瓶颈制约明显农村优秀人才匮乏,吸引人才的政策不多,发展平台少,留不住人才是当前农村面临的人才困境,怎么把青年人才留住,吸引农村青年“回流”,投身新时代农村建设,是摆在当前的首要问题。
3.缺乏长期科学规划超过半数的贫困乡镇未编制发展规划,已经规划的也存在设计起点低、功能单一、适用性不强等问题。
扶贫工作重点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脱贫致富之风不浓,存在等、靠、要倾斜,发展后劲不足。
4.产业支撑能力弱多数地区缺乏丰富产业资源,文化资源挖掘不足,难以吸引外商投资;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品种单一,缺乏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项目;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够,产业融合度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较低;缺少知名品牌,“有口碑、无名牌”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探讨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探讨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职业需求而设置的教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职业技能或专业知识。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扩大就业机会。
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大量技能人才,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职业教育可以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虽然职业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 资源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农民的职业培训需求。
2. 教育质量不高。
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足,一些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水平较低,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3. 就业途径狭窄。
一些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却忽视了学生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探讨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探讨:1. 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3. 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职业规划和求职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4. 建立产教融合模式。
职业教育机构应该与当地的农村企业和产业紧密结合,建立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岗位,提高实践能力。
5. 完善补贴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补贴政策,鼓励农村地区的学生参加职业教育,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帮扶王村为例
高职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帮扶王村为例袁翠松,吴梦颀(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46)摘要:2018年-2020年是江西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
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定点帮扶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的扶贫工作为例,在精准分析扶贫点扶贫难题、发挥学院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究职业院校如何以规划引领,破解扶贫瓶颈,切实提高扶贫对象的收入水平,推动当地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扶贫;农村电商产业;校外实训基地;扶贫专业化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9-5-25[作者简介]袁翠松(1978-),女,江西分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36.1211.G4.20190904.1049.022.html根据《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18-2020年省派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开发〔2018〕8号)要求,从2018年到2020年,安排党政机关、高职院校等省派单位深入到全省各地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行业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在开拓扶贫工作中,理应发挥产学结合、社会服务等功能和优势,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扶助贫困的工作中,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双重提升的有效交融。
一、高职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现状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作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点帮扶婺源县秋口镇王村。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
2018年10月扶贫队进驻村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已半年有余。
驻村扶贫工作队现有三位队员,队长为正科级干部。
王村脱贫攻坚工作包括日常性扶贫,农村电商产业扶贫和校外电商实训基地建设等多项工作。
在学院党委正确指导下,扶贫队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种种困难,扶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日常性扶贫王村共有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69人,其中贫困户中五保贫困户5户5人,低保贫困户16户56人,一般贫困户2户8人;因残致贫的10户(44%),因病致贫的6户(26%),因学致贫的4户(17%),缺劳动力的2户(9%),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1户(4%)。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比分析
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8期96㊀㊀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 精准扶贫背景下江西省普通教育扶贫与职业教育扶贫的比较研究 (16Y B 049).作者简介:杨晶(1982-),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反贫困研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对比分析杨㊀晶㊀王㊀鹏㊀梁青龙(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㊀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缺失仍是导致现实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因素.我国开展的提出 精准扶贫 战略以来,各级各地政府在教育扶贫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本文比较分析了普通教育扶贫和职业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扶持对象㊁扶持主体和扶持模式三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宏观层面因素对两种扶贫的效果均有显著影响,但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关键词:教育扶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28.044㊀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收入水平,是扶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模式.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此大背景下,本文深入比较分析教育扶贫两种不同类型:普通教育扶贫和职业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精准评估我国教育扶贫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㊀普通教育扶贫和职业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比较首先,普通教育扶贫有利于解决农村长期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而职业教育扶贫有利于解决短期贫困,其扶贫覆盖面更大.普通教育扶贫的扶持对象主要为处于普通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受扶贫对象年龄和普通教育学制等因素影响,接受普通教育扶贫的学生尚无法在短期内为家庭带来收益.但是,普通教育能带来较好的私人非货币收益,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相对而言社会生存能力越强,通过不断的人力资本积累逐步提高家庭收入,以解决长期贫困问题.另一方面,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有积极作用,普通教育扶贫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有利缓解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与此相反,职业教育扶贫的扶持对象范围更广㊁层次更多,既包括未成年的在校学生也包括知识技能需提升的农村劳动力,并且职业教育中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更大,其扶贫覆盖面更广泛.同时,受教育者能够通过职业教育获得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迅速融入工作并获得较高的初期收入,职业教育获得收益的速度更快,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短期贫困.其次,普通教育扶贫应当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职业教育扶贫则应多引入市场机制.受教育对象年龄特点的限制,基础教育阶段以在校的全日制学习为主,私人收益低,因此应当更多的发挥政府的作用,由政府筹集资金安排.实际上,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已经覆盖初中及初中以下基础教育阶段,由政府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对农村家庭减免学杂费,实施教育扶贫.与之相反,职业教育扶贫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职业教育学制短,接受教育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收益,其私人收益更大;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校企合作㊁工学结合的方式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加快学生掌握生产技能的速度,增加技能熟练度,能够进一步缩短受教育者获取收益的时间,降低其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最后,普通教育扶贫模式的关键在于降低教育成本,而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收益.微观上教育扶贫的矛盾在于贫困地区人口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收益满足不了贫困地区人口对教育的需求.普通教育扶贫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增加政府投入比例,增加贫困人口的教育补助,让贫困学生不再由于高昂的教育成本而选择辍学.职业教育扶贫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置操作性强且紧跟时代步伐的专业,传授更能紧贴市场需要知识技能,使得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又急需获得工作的人群不再由于教育收益有限而放弃教育机会.2㊀普通教育扶贫和职业教育扶贫的影响因素比较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影响教育精准扶贫效果的因素包括宏观影响因素(如教育扶贫项目实施㊁项目内容㊁管理考核)和农户自身微观因素.受到数据限制的影响,本文利用是否是贫困村作为宏观影响因素的代理变量.其理由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扶贫政策往往更倾向于贫困村,而非贫困村获得的资源较贫困村少.其他农户自身微观因素包括户主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㊁农户类型㊁适应儿童的数量㊁人均纯收入以及增收渠道等.2.1㊀普通教育扶贫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中,样本的75%是贫困村的贫困户,25%是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这是由于课题组抽样时按照3ʒ1的比例选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以贫困村为主.微观因素中,户主更多是男性,符合我国农村男性当家的基本情况.户主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到初中之间,这也符合江西省贫困农户的基本特征,大多数贫困农户成员受教育程度不高.贫困户类型中一般贫困户所占比例较大,家庭受教育的适龄儿童人数较少,只有24户贫困户中有适龄儿童.样本贫困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0434.57元,已经远远超过当年贫困线,其中增收渠道主要为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因为本文被解释变量是非连续有序变量,因此采用多元有序L o gi s t i c 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表1中的模型一显示了普通教育扶贫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宏观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28期97㊀层面的因素显著影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普通教育扶贫效果的评价.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户认为普通教育扶贫的效果要比精准扶贫之前更好,其评价显著高于非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户.因此,可以看出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确实存在扶贫政策的差异.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贫困村能够获得更多的扶贫资源,例如修建村小校舍等.表1㊀教育扶贫的回归结果自变量模型一模型二回归系数W a l d 统计量回归系数W a l d 统计量贫困村x 10.740∗∗∗3.860.386∗1.85户主性别x 20.2391.030.1820.72户主文化程度x 3-0.196-1.220.313∗1.98贫困户类型x 4-低保贫困户-0.448∗∗-2.540.1500.80-五保贫困户-0.518-1.11-0.194-0.35适龄儿童人数x 50.0270.19劳动力人数x 60.386∗∗∗5.38增收渠道x 7-工资性收入0.2921.16-0.280-1.04-财产性收入-0.415-0.700.1270.21-转移性收入0.463∗1.84-1.127∗∗∗-4.35截距1-3.573-0.813-1.88截距20.304L Rc h i 2(7)33.28∗∗∗110.48∗∗∗P s e u d oR 20.03590.1254㊀㊀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下显著.微观层面的因素只有贫困户的类型和增收渠道的影响效果是显著的.具体而言,一般贫困户比低保贫困户对普通教育精准扶贫效果的认同程度显著更高一些.这与普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没有区分贫困户类型有关.一般而言低保贫困户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比一般贫困户更差,但普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并没有针对这类贫困户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因而低保贫困户的评价显著低于一般贫困户.增收渠道越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普通教育扶贫效果的评价显著地越高.这是由于增收渠道更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扶贫政策中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因而对扶贫政策的评价更高.2.2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分析因变量为技术培训扶贫效果,使用贫困户愿意参加技术培训与实际参加技术培训的一致性来度量.课题组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贫困户参加技术培训的意愿与实际参加与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贫困户并没有参加技术培训意愿,但可能由于村干部要求其参加培训或参加培训有误工补贴等原因,实际参加了技术培训,然而这种非自愿的培训并不会给参训的贫困户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类似的,有些贫困户愿意参加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参加培训,也导致其技术水平不能得以提升.因此本研究使用贫困户愿意参加技术培训与实际参加技术培训的一致性来度量技术培训扶贫效果.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一致性水平并不高,没有达到50%.区别在于对技术培训而言,农户家中劳动力的数量会影响到农户参与技术培训的决策,因而加入劳动力数量这一解释变量.统计结果显示样本贫困户的户均劳动力人数为1.45人,可见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缺乏.由于本文的被解释变量Y 为二元选择变量,因此本文拟构建二元L o gi s t i c 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表1的模型二显示了职业教育扶贫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宏观层面的因素显著影响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培训的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户技术培训的意愿和行为的一致性显著高于非贫困村.与前述分析原因一样,贫困村在精准扶贫中获取的资源更多,相应的技术培训开展的也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技术培训的机会就越多,一致性相应更高.从微观层面来看,户主的文化程度㊁劳动力人数和增收渠道三个要素会影响到一致性.户主文化程度越高,贫困户参与技术培训的意愿与行为的一致性就显著更高.这是因为更高文化程度的户主能够更好地接受技术培训的要点,将其转化到实际生产环节,以提高收益.劳动力人数越多,一致性就显著更高.其原因在于劳动力越多的农户,接受技术培训的概率就更大,一致性就显著更高.增收渠道中以转移性收入为主的农户接受培训的意愿和行动的一致性更低.实际上,以转移性收入作为增收主要渠道的农户往往缺乏劳动力,其对技术培训的需求本身就低,而在误工费等补贴的激励下,这部分农户往往更容易获得技术培训的机会,导致一致性更低.3㊀结论及政策建议基础教育的扶贫机理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进而从经济因素㊁教育因素和社会保障因素等方面促进其人力资本的提升,实现收入提高㊁文化转变和健康获得,已达到脱贫的目的并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职业教育采取学校教育与培训的方式主要从贫困人口的技能㊁证书与思想三个层面提升人力资本,进而影响贫困人员生活水准,推进脱贫.本文使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普通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认同度的影响因素和职业教育参与意愿和行动一致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宏观层面的因素在两个模型中均有显著影响,而微观因素中,贫困户的类型和增收渠道对普通教育精准扶贫效果的认同度影响显著,户主的文化程度㊁劳动力人数和增收渠道三个要素会显著影响到职业教育参与意愿和行动一致性.由此,本文提出从三个方面优化教育扶贫政策:第一,无论是普通教育扶贫还是职业教育扶贫,都要在坚持资金㊁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重视因地制宜地从精神上,观念上㊁人文关怀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予帮扶,提高教育扶贫的人文关怀.第二,普通教育扶贫方面,在强化普通教育扶贫中政府的作用的同时,进一步精准识别不同类型的贫困户细化资助方案,改善提高办学条件的资金使用效率.第三,在职业教育扶贫方面,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市场机制和社会网络,更加精准地满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的不同需求,提高教育扶贫的收益.参考文献[1]段从宇,伊继东.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㊁要素及实现路径[J ].教育与经济,2018,(05):23G29.[2]汪德华,邹杰,毛中根,等.扶教育之贫 的增智和增收效应 对20世纪90年代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的评估[J ].经济研究,2019,54(09):155G171.。
2024年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工作总结(2篇)
2024年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教育系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扶贫政策体系,并且通过创新方法和措施,有效推进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以下是对2024年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工作的总结。
一、政策支持在2024年教育系统精准扶贫工作中,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我们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明确了教育扶贫的目标和任务,并明确了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责任。
同时,我们通过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政策的落实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识别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地区的精准识别工作。
通过建立贫困家庭信息数据库和贫困地区教育数据监测系统,我们能够准确了解贫困群体的教育需求和困难。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辍学儿童和失学青少年的追踪和帮扶工作,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回归校园。
三、师资培训为了更好地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我们加大了对师资培训的投入。
通过组织专家授课、开展现场研讨和定期考核评估,我们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水平。
同时,我们加强了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职称评审工作,鼓励优秀教师留在贫困地区,保障教育资源的稳定供给。
四、教育资源配置在2024年,我们继续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力度。
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增加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发放,免费提供午餐、寄宿等生活保障,并加强了网络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确保贫困地区学生和教师能够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五、就业创业扶持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贫困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扶持工作。
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比赛,提高了贫困地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扶贫产业帮扶,为贫困地区提供就业创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浅析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藏族学生家庭脱贫
2021年 3 期 总第 608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浅析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藏族学生家庭脱贫程国建(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重庆 408400)摘 要:我国目前的脱贫模式还是以传统的给付式资助为主,扶贫不扶智的后果就是脱贫模式对于少数民族人民不持续,后劲差。
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究了新时代下,如何通过职业教育这个抓手对藏族地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技能教育,掌握脱贫本领,实现精准持久脱贫。
关键词:创业教育; 精准扶贫; 职业教育一、藏族的贫困原因探析(一)家庭原因中职学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般而言是第三代新中国成立的后藏区人民的子弟,这些藏族同胞往往家庭条件在政府一直以来的扶持下有所好转,但是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恶劣,信息不院发达,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也落后,建国七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发展能力陷入停滞,很容易造成政府扶持下物质条件勉强可以维持,但是一旦缺乏辅助,后续发展的能力极为缺乏,如果再遇上天灾,很容易造成返贫,从而陷入更加严重的贫困问题。
此外,藏族人民一般生活的区域封闭鼻塞,长期以往形成了安稳、中庸、胆怯的性格,不敢冒险,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很多藏区学生喜欢毕业后考一些公职岗位,没有学习一技之长的欲望。
(二)个人因素藏区学生的家长一般也没接受过什么文化熏陶,长期生活在交通、信息不发达地区,对职业教育了解的甚少,给孩子提供一些技能指导的能力欠缺。
(三) 学校原因中职学校一般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模式,很少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创业就业开设的课程,教学模式粗放化导致了一批藏族学生即使上了职业学校也难以学到合适他们发展的技能,导致他们依然没有一技之长,缺乏脱贫的技能。
二、职业教育对藏族学生精准脱贫的优势(一) 应用性与实践性传统的中等教育永远是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立马产生经济效益。
职业教育恰恰相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可以针对市场需求、区域需求、学生的家庭层次,针对性培养学生既能,从理论上讲是脱贫致富的最有效的教育层次。
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本页是最新发布的《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具体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假如觉得有关心请记得(CTRL+D)保藏本页。
浅谈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
近年来,xx始终把教育作为重点民生工程、重点督办事项、重点考核内容来推动,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进展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真正把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为实现教育扶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下面就教育扶贫工作,谈谈我浅显的熟悉。
一、教育扶贫现状近年来,xx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八个一批”教育脱贫详细要求,****了《xx县教育精准脱贫实施看法(20xx-2022年)》《xx县教育扶贫工作方案》《xx县家庭经济困难高校生资助整合工作看法》,组建了教育脱贫专项工作队伍,建立贫困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缺口台账、贫困生资料数据库、贫困家庭劳动力数据库,乐观推动社会力气实行“一对一”方式帮扶贫困同学,削减因学返贫现象发生,实现了农村贫困家庭同学资助全掩盖,贫困同学不仅在物质方面得到帮扶,在精神、学业和生活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关心。
(一)同学资助全面落实。
多渠道筹措贫困生资助资金,整合7个部门力气,围绕国家普惠性资助政策和国家济困助学政策,全掩盖落实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高中阶段困难同学资助和贫困高校生资助等工作,累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4832人6147.87万元,仅2022年秋至20xx年春两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达2183.715万元,资助贫困同学xx825人次。
(二)养分改善大力推动。
县财政拿出481万元对47所学校食堂进行升级改造,心得体会定期对负责养分改善方案的财务人员、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定了食堂供餐实施方案,明确了供餐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时间节点逐月督查,确保农村在校同学吃的平安、吃的放心,养分改善方案掩盖全县76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惠及在校同学11148人,全县养分改善方案掩盖率达100%,同学供餐率达96%。
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
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扶贫模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扶贫对象选择不够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扶贫效果,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
该模式通过三联(政府、企业、学校)、二扶(结对帮扶、微保障)、一培养(职业培训)的方式,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有针对性帮扶和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一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力支撑。
1.2 问题意义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传统的帮扶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均衡、效果难以持续等。
有必要探索一种更具针对性和效果的精准扶贫模式。
而“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更好地脱贫致富。
这一模式不仅注重扶贫对象的培训和就业,更加重视扶贫对象的三联——联产联销、联农联企、联市联县,以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两扶——扶贫企业扶脱贫户、扶贫基地扶贫企业,以实现多方共赢;一培养——培训贫困群众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他们打开脱贫致富的门路。
这种职教扶贫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的群众增加收入,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整体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讨“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的问题意义,对于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基于精准扶贫的“三联二扶一培养”职教扶贫模式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深入分析该模式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贫困群体就业创业的影响,为完善扶贫政策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探讨“三联”即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联合参与的合作机制,以及“二扶”即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的帮扶方式,以及“一培养”即培训和就业指导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扶贫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推广这一模式,实现更好的扶贫效果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当下实践及其启示———以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为例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当下实践及其启示①———以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为例刘应科(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81)[摘要]职业教育基于其直面人口就业、教育对象更加广泛的特质以及国家大力资助的优势,对实现精准扶贫实践具有显著价值。
近年来,贵州省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全力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
该计划使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方向更加多元,方式更加丰富,但值得反思的是,该计划没有凸显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服务精准扶贫的核心价值。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实践,应首先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扶持就(创)业—精准跟踪服务”五位一体的“过程型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行动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1+N”计划[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20-02教育扶贫是我国反贫困实践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职业教育基于其直面人口就业、教育对象更广泛的特质以及国家大力资助的优势,对实现精准扶贫具有显著价值。
但是,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诸如观念落后、办学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就业质量不高等现实困境。
[1]可喜的是,尽管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实践存在诸多困境,但是各地各校的精准扶贫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经验。
这些经验促使地方政府在思考脱贫攻坚问题时,不能遗忘职业教育的价值。
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实施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时强调了教育扶贫,尤其是职业教育扶贫的价值。
[2]根据“春风行动令”的精神,贵州省教育厅迅速出台了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的方案。
[3] 2018年5月,贵州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实施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的通知》,“1+N”计划从此成为贵州省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总体设计和框架。
此后,各职业院校开始在“1+N”的整体框架下开展教育精准脱贫工作,该计划经过半年的实施,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样也存在需要我们反思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为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是现阶段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路径和现实选择。
如何选择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是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关键。
因此,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和路径,发挥职业教育整合人、财、物等扶贫开发资源的功能,促进贫困对象的公平发展,对现阶段提高精准脱贫成效,推动全面脱贫攻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和路径的内涵战略就是作为组织对自身发展中的重大和全局性事项进行的谋划和方案。
具体来说就是组织对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的全局性策划和指导。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指运用职业教育和相关反贫困理论,通过实施精准的职业教育,实现差别化贫困对象的脱贫能力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区域性整体脱贫致富的谋划和方案。
路径是指通向某个目标的道路。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路径就是指如何实施精准的职业技术教育手段,让贫困对象接受精准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内容,实现整体脱贫致富的方法和途径。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有待加强从当前来看,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面较大,对贫困对象识别的精准程度还不够。
目前,对职业教育贫困对象的识别主要是依靠基层扶贫开发办公室统一的家庭贫困情况登记认定,就读中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到校后只要提供学生家庭贫困认定申请表,学生所在基层单位盖章认定,学校就按照相关补贴标准申报补助。
对就读职业院校的贫困对象则通过各类培训,让其接受职业技能提升训练。
实际上,在认定过程中,对于规定贫困区域内外真正贫困对象的数量以及相互之间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使脱贫帮扶措施过于笼统化,缺乏针对性,影响了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的公平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举措有待改进从当前来看,虽然全国各地探索并构建了奖、补、贷结合的学费奖助模式、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职业院校能力提升模式等,扶贫开发由输血式逐渐向造血式转变,但是,在实施职业教育扶贫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贫困对象的脱贫意识不强,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扶贫开发方式未能有机结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就业帮扶等举措还缺乏精准性等问题,尤其是新形势下,如何从系统性、科学性、精准性、公平性、效益性等方面综合考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措施还有待细化和完善。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有待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顺利就业,从而能够创业致富,摆脱贫困。
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因此,职业教育培训理论上应该要把教育培训的超前性、导向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既要注意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组织教学内容,又要注意灌输先进科技知识与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但是,不少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时,未深入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充分调研,只重视职业教育规模而不管市场就业形势,许多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二次就业和后续发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势必造成生产和市场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岗位需求,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从而最终影响职业教育扶贫开发成效。
三、贵州省职业教育扶贫战略选择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必须立足自身实际,着眼于凸显职业教育脱贫功能,通过职业教育的整合功能,实现人、财、物等要素有机集聚,在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公平性的基础上,不断追求脱贫成效。
从贵州省来说,当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战略构建与选择。
(一)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非均衡发展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是指对不同贫困条件和脱贫能力的贫困对象,实施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措施和扶贫支持,通过部分贫困地区或部分贫困对象率先脱贫进而带动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教育战略,是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优势,针对不同的贫困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和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进行差异化的职业技术教育,才能确保此项战略选择取得实效。
针对贵州省贫困区域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对象文化素质差异大等现状,实施非均衡发展反贫困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要结合贵州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全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的发展机遇,对不同贫困对象开展分类培训教育。
即对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和年龄偏大,不愿意外出就业的贫困对象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等培养新型农民,促进这部分贫困对象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后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或者到附近的农业园区就业而迅速脱贫。
对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对象,开展烹调技术、旅游服务以及民族文化挖掘传承等第三产业的培训,鼓励贫困对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脱贫致富。
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贫困对象可以结合当地工业园区各类企业用工要求,开展各类技能型工人短期培训,使其迅速走上岗位实现脱贫。
对家庭贫困程度深,文化程度低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中职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术工人,提高职业能力。
对家庭贫困程度低一些,文化程度较高一点的中职和高中毕业生,鼓励进行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系统性培养学习,使之成为就业创业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二)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城乡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是指打破城乡分割、分离、分立的状态,加大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通过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城乡职业教育互动,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的差距,降低农村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促进城乡居民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均等化,缩小城乡居民脱贫能力差距,从而协调推进城乡整体脱贫的发展战略。
实施统筹互动式脱贫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既体现职业教育扶贫的公平性,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性。
但是,这种战略必须要着力加强城乡统筹,要把面向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农村产业需求、人口密度、文化教育程度等指标科学配置和合理调度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和贫困对象接受职业教育成本相对均衡,才能确保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贵州省由于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导致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当前,一定要根据《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在抓好地州市职业院校和县级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建设的同时,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乡村依托现有的中小学建设农民夜校,并充分利用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扶贫中的人才、知识、技术和信息等优势,整合相关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定点帮扶、就地培训等形式,促进城乡职业教育资源互补,提高教育资源共享化的程度,解决目前职业教育投资短缺和教育投资效率普遍偏低的两大难题。
同时,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上树立优化、高效的意识,对新增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和设施,要全面考虑资源配置后的社会共享化程度,尽可能加大共享面,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增强其反贫困功能和成效。
(三)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就是通过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将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技能素质提升和就业创业、产业布局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效益上实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使职业技术教育反贫困的功能和效益达到最大化、持续化的发展战略。
实施效益引导式脱贫的职业技术教育战略,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追求的目标。
但是,这种战略必须以现有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和资源优势为基础,充分考虑贫困对象的需求现状,特别是要认真处理好贫因人群与环境双边恶性循环的关系,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作为切入点,以产业扶贫开发为支撑,促进互动互补,才能确保既调动贫困农民的积极性,又促进产业和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贵州省来说,低于全国贫困线以下人口数量所占比重大,多数贫困对象长期面对贫脊的土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封闭的自然条件,造成这部分人贫困程度深,甚至部分贫困对象对战胜贫困已经丧失斗志,缺乏信心,加之部分贫困对象受传统多子多福等影响,形成部分地区贫因人群与环境的双边恶性循环关系。
人口环境承载力相对过剩,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的情况下,劳动力就业更加艰难,导致贫困升级。
因此,必须要结合贫困对象的现实需求,围绕本地现有产业优势,选择技术程度低、培训时间短,就业需求大,效益较好的工种,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使其尽快上岗就业,尽快提高收入实现脱贫。
四、贵州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一)建立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当前,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首先要针对贫困对象的贫困类别、贫困原因、脱贫能力、接受培训教育情况、适合的帮扶措施等信息不准确的问题,按照精准贫困对象标准,由扶贫部门牵头,建立省、县、乡三级贫困对象分类识别系统,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
着力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民政等部门资助帮扶贫困对象的最低生活保障、贫困补助、培训就业等有关信息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的各类资助、培训等信息进行并网监控管理,准确掌握每一户贫困家庭实时贫困和接受职业教育的状态,确保贫困对象识别不错位、不遗漏。
职业院校要建立贫困学生的识别机制,进一步甄别贫困对象和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配套制定具有针对性资助和培训措施,防止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权利和义务的不均等,从而确保各类贫困对象脱贫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脱贫能力。
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中职、高职和应用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工作,并进一步规范行业劳动准入制度,鼓励各用人单位根据各类岗位的准入条件,优先录用既取得学历文凭,又获得各类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的高中职毕业生就业,提高贫困对象增收致富能力,带动部分贫困对象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不良习惯,主动接受各类技能培训,真正实现职教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职业教育脱贫成效。
从贵州省来看,要在现有高职院校36 所,中职学校262 所(其中技工学校33所)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加强中高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着力推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快速转型,构建以应用本科为龙头、高职专科为核心、中职教育为重点、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吸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实现职业教育和扶贫开发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分类分层的中高职学历教育和各种职业技能短期培训有机结合,为各类贫困对象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