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1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
第31卷 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 No.3 2011年6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Ju n.2011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任晓锋(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
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周代;墓葬;列鼎[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11)03 0022 05周代考古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礼器是青铜鼎。
鼎在西周时期是各级贵族用以区分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这一传统在春秋社会得以延续,在 事死如事生 [1](P1692)观念支配下,春秋贵族墓葬中随葬鼎的多寡,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生前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 列鼎制度 。
列鼎最初由郭宝钧先生提出,他将 一组铜鼎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的现象命名为列鼎。
[2](P11)之后,众多学者对列鼎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俞伟超、高明先生认为判断列鼎不能仅以 形状、花纹相似,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为唯一标准,因为 有的是杂取各鼎,相配成套;有的是形制相若而并非逐件大小相次 。
[3](P88)此说遭到了林沄先生的反对, 俞文主张在判断墓葬中的鼎哪些件是成组的时候,可以不顾它们形制是否相若,而 杂取各鼎,相配成套 ,那就使这种判断失去了客观依据,而且变成主观的数字游戏的危险 。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分类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知识点。
一、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青铜器起源于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约5000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达到了极盛的阶段,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也逐渐成熟与多样化。
此后,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式微,直到秦汉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按照用途和形制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和器皿。
礼器包括各种鼎、簋、觚等,主要用于祭祀仪式;乐器有钟、磬、钺等,用于宫廷乐舞;兵器主要包括剑、戈、矛等,用于战争;而器皿则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类别,包括酒器、食器、盆、罍等,用于日常生活。
三、青铜器的历史意义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王权统治的象征,尤其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与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王权将青铜器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累、掌控和分配青铜资源,巩固了贵族统治地位。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
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祭祀、宗族、功勋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对于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青铜器的文化知识点1. 青铜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青铜器主要由铜和锡的合金组成,铜质坚硬、锡质延展,制作时需将两种矿石熔炼而成。
铜与锡的比例、熔炼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将影响青铜器的质地与色泽。
2. 青铜器的装饰与纹饰:青铜器的装饰纹饰主要由雕刻、铸造、填充以及线条和腰纹等方式进行。
青铜器的纹饰多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富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3. 青铜器的铭文与象征: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
这些铭文记录了政治、经济、宗教和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有助于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4. 青铜器的流失与保护:由于历经千年,青铜器的损耗和丢失不可避免。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
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
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
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
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
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
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
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
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
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
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
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
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
试论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
李学勤先生 的 《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 【 1 _ 在 微 、 箕之 微 ; 从 窖 藏 中出 土 的商 尊 、 商 卣二器 铭 文 记 载
1 9 7 9 年发表在《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上, 作为学术界 以 日记 名是 为旁证 。
故推断任职 的年岁不短 ) , 第四世作 勤先 生 在这篇 文 章 中这样 确 定史 墙 盘 为恭 王时 期 的器 周王的心腹之 臣, 任 职 不会早 于 康王 物: 《 论史墙盘及其意义 一文 中写道 :盘铭历数文 、 册折 主要 是 昭王 时期 至穆 王 初期 (
且 史 墙 盘记 载 他 多育 子 孙故 为长 寿 ) , 第 五世 丰 武、 成、 康、 昭各 王 , 一时说到穆王帅型先王的弘谟 , “ 天 末 期 , 史墙 盘称 之 为 “ 文考” , 在恭 王 时 已卒 ) , 第 六世 子” 又 继 之 而安 定 , 穆 王与 天 子 显 为两 人 , 后 者 指 史 墙 为穆 王 (
一
、
文 中庄 白一号 窖藏 青铜礼器从 其铭文
联系 。 故 而 学术 界对微 氏青 铜 器 的断代一 直存 在争议 。
中可得知器主 系微氏 , 并 考证 出微 氏七 代世 系。 作者 做的工作是 将微 氏七代 与西周各 王的时期
相 对 应
现将此文章与刘启益先生的 《 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
有 铭文记载其活到孝王初 时在位的周王,一定是恭王 ,器形字体方面也完全相 史墙为恭王至孝 王初年 ( , 第七世孝王至夷厉。作者根据铭文记载及世系顺 合。 由此可 以看 出, 史墙盘时间的定位主要是依据铭文 年 )
记载 , 故其 时 间 的定位是 无 任何 异议 的 。 下面将 依 次对 三个 问题 进行 论述 : 序将微 氏各代 排列 , 就 其论 文来 看 完美 无缺 , 但 其 中主 观 因素还 是 占有 大部 分 内容 。 比如 :第三 世为 周 王心 腹 ,其 实 细细 考虑 或许 与 他任 职 时间 长短 并没 有直 接
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的考古学意义——从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谈起
———从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谈起张懋镕(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静(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摘要:20年前,我们曾提出“周人不用族徽说”和“周人不用日名说”的论断。
我们认为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如同周人不用腰坑、殉人、殉犬一样,可以成为区分殷商遗民墓葬与姬周贵族墓葬的标准,在考古学上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和实用价值。
2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论断已经在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中持续得到验证并发挥了作用。
典型例子是近来关于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族属的讨论。
虽然大部分学者不赞成西周早期的曾国是姬姓诸侯国,但通过对出土的族徽、日名铜器的分析,我们认为西周早期的曾国是姬姓诸侯国,而且现在有愈来愈多的考古资料证明这一点。
关键词:商周;日名说;族徽说;叶家山;曾国年来,商周田野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就是发现了很多商周方国、诸侯国墓地。
面对这些发现,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这些方国、诸侯国的主人究竟是商人、殷商遗民,还是姬周贵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关于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族属的讨论。
考虑到这里出土了不少缀有族徽与日名的铜器,大部分学者主张西周早期的曾国不是姬周诸侯国,其主人是殷商的后裔。
[1]约年前,笔者曾发表《周人不用日名说》、《周人不用族徽说》两篇文章。
[2]此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在考古学上究竟有什么意义?譬如,对于一个像叶家山曾国墓地这样新发现的西周墓地,又出土了数量不等的缀有族徽与日名的铜器,能否以及如何利用周人不用族徽、日名说的标准去判断这个墓地的族属?笔者也陆续写过几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
[3]近来又有一些心得,在此向大家汇报,并请批评指教。
一以往用族徽、日名铜器判断墓葬族属的成效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们表述了如下观点:一、在殷墟,商王、商王室成员以及很多贵族的墓葬出土日名、族徽铜器,由此可以肯定使用日名、族徽是殷商文化的表征,商代晚期是日名、族徽铜器的盛行期。
二、进入西周早期之后,日名、族徽铜器大量减少,以至于消亡,唯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周人不在铜器上使用日名、族徽,这些商文化的特征,受到周人的抵制。
青铜器的发展史
青铜器的发展史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青铜时代的产物,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以青铜器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600年的商朝晚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被认为是中国青铜器的开端。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型青铜鼎。
这些鼎器制作精美,雕刻细致,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神秘色彩。
随着商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周朝时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的王朝,也是青铜器的黄金时期。
在周朝的统治下,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样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宴会、祭祀和礼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青铜爵。
爵是古代王室和贵族用来盛酒的器皿,它的造型高大庄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逐渐从宗教和礼仪用途中解放出来,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样式也更加多样化。
青铜器的用途也不再局限于祭祀和礼仪,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军事等领域。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以刀剑和铠甲为主,这些器物造型简洁大方,刀剑锋利坚固,铠甲质地坚硬。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新阶段。
铁器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使得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
然而,青铜器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仍然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是在汉朝时期,青铜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汉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样式更加多样化。
青铜器的用途也更加广泛,除了宴会、祭祀和礼仪,还用于宫殿、墓葬和文物收藏等方面。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式微。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样化程度较低,样式也较为简单。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停止,并逐渐被其他材料所取代。
然而,青铜器在艺术和文化上的地位始终没有被取代,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代时,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周代时,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
国君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一鼎或三鼎(一言九鼎出处)。
在商周时期,贵族代表了形制,包括饮食、墓穴、田产、车驾、奴仆、封地等。
扩展资料: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国博:商周时期很牛的一个家族,家族的青铜器简直就是西周史书
国博:商周时期很牛的一个家族,家族的青铜器简直就是西周史书1976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白家生产队平整土地时意外发现一个青铜窖藏——庄白一号窖藏,也叫微史家族青铜器窖藏。
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74件有铭文。
这些青铜器不是杂乱无章埋下去的,窖被修整得很规整,青铜器也是很规整地摆放进去。
看得出主人很珍视这批东西,希望重返故乡的那一天能把它们启出来重见天日。
可惜,这批青铜器的主人再也没能回来。
它们一埋就是二千多年。
这个微氏家族挺厉害的,祖先担任商朝贵族微子的史官,商朝灭亡之后服务周朝,子孙继续担任周朝的史官。
一家子文化人儿!会把家族发生的事情、受到的赏赐等记录下来,祭告先祖。
微史家族的这批青铜器,成了《史记》的印证和补充。
国博“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有17件青铜器来自这个庄白一号窖藏,一件鬲的铭文最少,口沿处只有一个“鬲”字;史墙盘284字,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和自己先祖的重要事迹。
这批青铜器“出身”北方窖藏,保存条件相对干燥,身上的铜锈很少,纹饰、铭文都没被严重腐蚀,都还是“本色”。
这批东西能重见天日,是上天对中华文化的眷顾。
西周早期旅父乙觚。
这件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旅父乙”三个字。
觚还保存着吉金的颜色。
西周早期(康王)作册折觥。
此觥造型灵动,充满想象力,乌亮乌亮的。
它是铭文篇幅最长的青铜觥类器物。
西周早期商尊。
西周早期商卣。
商尊、商卣铭文相同。
西周中期(共王)史墙盘。
这就是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盘,记载了周早期的七位先王。
这是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出文物。
西周早期陵方罍。
西周中期(孝王) (疒+興)簋。
叫“疒+興”的这个人做了很多件青铜器,有簋、壶、匕、盨等。
西周中期(懿王)十三年(疒+興)壶。
西周中期微伯(疒+興)匕(甲)。
西周中晚期鬲鬲。
这件是字数最少的,只有一个“鬲”字,这件器物本来就是鬲,所以就叫鬲鬲啦。
西周晚期伯先父鬲(甲)。
西周中期(懿王) (疒+興)盨(乙)。
周朝的青铜器神秘与美丽的结晶
周朝的青铜器神秘与美丽的结晶周朝的青铜器:神秘与美丽的结晶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周朝的青铜器更是其中的瑰宝。
自从出土的第一件周朝青铜器以来,人们一直被其神秘和美丽所吸引。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青铜器,揭示其神秘之处并赞美其美丽的结晶。
一、周朝青铜器的神秘之处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青铜器具有许多神秘的特征。
首先,周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度发达。
由于青铜合金的硬度和耐久性,周朝的青铜器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其次,周朝的青铜器饰纹多样,富含象征意义。
周朝青铜器上的纹饰往往以龙、鸟、兽等神秘的形象为主题,寓意着人们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和敬畏。
最后,周朝的青铜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活动中。
根据考古发现,许多周朝的青铜器是为祭祀祖先而制作的,它们代表着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奉献和敬意。
二、周朝青铜器的美丽结晶周朝的青铜器不仅在神秘之处令人惊叹,同时也是美丽的艺术结晶。
首先,在器形设计上,周朝的青铜器具有独特的曲线美。
从大型的鼎到小巧的觥,周朝的青铜器呈现出流畅而精致的线条,展现了古代工匠对比例和对称的追求。
其次,在纹饰装饰上,周朝的青铜器以精湛的镂刻工艺著称。
器表繁琐的纹饰,无不彰显着古代工匠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最后,在铜质材料的运用上,周朝的青铜器以其光泽和色彩的变化而著称。
通过铜的热处理和表面施工,周朝工匠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铜器,使其更加美丽和灿烂。
三、周朝青铜器的文化意义除了其神秘和美丽之外,周朝的青铜器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周朝的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等级观念。
周朝青铜器上常出现的神像和官方纹饰,反映了贵族等级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其次,周朝的青铜器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可以得知周朝的礼制、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最后,周朝的青铜器见证了古代冶铸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周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冶铸技艺,还成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瑰宝。
周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西周青铜器
周朝政权和神权的象征——西周青铜器公元前1046年,崛起于西北地区的氏族部落周族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打败商朝,建立了周朝。
公元前771年,西周贵族申侯联合少数民族犬戎等攻入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
由武王建国到幽王灭国,历时将近3个世纪,史称西周。
商代后期青铜艺术的成就,为嗣后的西周时代所直接承继。
与商代一致,青铜器在西周仍然被视为政权和神权的象征。
但随着政治制度及与之相辅的宗教礼仪制度的改变,西周青铜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生了重大的、质的变化。
西周·淳化大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1979年陕西淳化县出土,淳化县文化馆藏。
为西周时代体量最大的铜鼎。
西周建国之初,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之一便是分封诸侯。
分封的基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在宗法制度下,构成了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组成的贵族阶层,并明确了他们之间的等级关系、继承关系,确定了各自的权利和职责。
与宗法制度密切配合的是礼乐制度。
兴正礼乐的目的就在于“乐合同,礼别异”,以礼来严格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界限,而乐则能使贵族内部关系得到协调。
西周青铜器中大量的礼器、乐器,正是这种宗法制和礼乐制的物质载体。
青铜礼器和乐器的品类、造型样式、体量、数量,都严格受着使用者身份、等级的制约,不能僭越。
例如在各类青铜器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鼎,按古籍所记,西周礼祭活动中的使用数量是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西周·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座边长18.5厘米。
传清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有铭文77字,涉及西周初武王克商的史实。
西周·折觥,高28.7厘米,长38厘米,重6.7公斤。
1976年陕西扶风县出土,周原文物管理所藏。
盖器同铭,各4行40字,记贵族折以功受周王赏赐,为父乙作器。
西周·铜方壶,通高49厘米。
1990年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正因为青铜礼器具有明示贵贱、辨别等级的作用,天子、诸侯所用之器便成为国家社稷和诸侯王权的象征。
周朝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影响
周朝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历程与影响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周朝时期,青铜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贵族礼器,经历了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周朝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周朝青铜器艺术的起源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早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石器和陶器的仿制品。
直到商朝中叶,青铜冶炼技术才得以突破,开始大量生产大型青铜器,其风格特点为大器厚重,壮丽华丽。
商朝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大幅提高,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而周朝的青铜器艺术表现出了更强的文化特色,它的创作更加注重音乐性和舞蹈性,展现了周朝社会的特有的生活和文化。
周朝青铜器的题材也更为注重宗教、神话、历史、招财、纪念等,形式上则更加精致、流畅。
二、周朝青铜器艺术的时期特征1.春秋时期周朝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主要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早期为春秋初期,其青铜器形式保留了商代的传统,但内容和图案变化较大,如"四面楚歌"无字鼎、"五羊尊"等,因此,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艺术成为了青铜器艺术的代表。
2.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周朝青铜器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青铜器,如战国初期的编钟、缶、壶、卣、盉等,以及战国中晚期的佩饰和刀剑等。
编钟则是周代音乐的重要乐器,其发声方式影响了后世的乐器发声方式,并且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发挥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周朝青铜器艺术的影响周朝青铜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化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1.科技领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在周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多种方法如铸造、鎏金鎏银鎏珂彩等,这些技术在周朝时期已经相当成熟。
同时,为了生产更好的青铜器,周朝人对冶炼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开创了青铜器的制作;此外,对青铜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西周散氏盘铭文
西周散氏盘铭文西周散氏盘是一件出土于中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其铭文记录了西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
以下是对西周散氏盘铭文的详细介绍。
西周散氏盘是一件直径超过60厘米的大型青铜盘,重约30公斤。
它的内部铭文纵横交错,由400多个文字形成,共分为十二行。
铭文记录了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以及一些宗庙、贵族和神灵的名称。
散氏盘的铭文以“西伯大盂”为开端,记载了西周末年间发生在西伯旧邑的一场重要事件。
据铭文所述,散氏盘是由周武王的后裔、晋国公子重耳所铸造,目的是为了悼念他的祖父散氏。
这场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并进一步揭示了西周王朝的衰落和晋国的崛起。
铭文中还记载了一些有关西周社会制度的内容。
例如,散氏盘铭文中提到了“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区分,显示了西周社会的宗族制度。
这种制度中,大宗是以国家贵族为核心的大团体,而小宗则是以个人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团体。
同时,散氏盘还提到了一些贵族的姓名,这表明在西周时期,贵族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
此外,散氏盘的铭文中还涉及了一些宗庙和神灵的名称。
宗庙是西周时期进行宗教活动和祭祀仪式的场所,而神灵则是人们所崇拜和信仰的神祇。
通过这些名称,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周时期人们对宗教和神祇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
西周散氏盘的铭文不仅提供了对西周历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信息,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周王朝的衰落和晋国的崛起,以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西周散氏盘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和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为我们提供了对西周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制度的了解,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散氏盘铭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出更多有关西周时期的宝贵信息。
发现传奇发现周原
发现传奇发现周原周原遗址位置示意图考古中国第四部发现传奇发现周原史书记载,公元前12世纪中叶,周人的首领古公禀父带着他的族人,迁徙到了这里,从此人们称这里为“周原”。
周人开始逐渐强大起来,并在周原建立了他们早期的都城。
周原,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它的名字。
它的地理位置是距离陕西省西安市不到两百公里的地方,包括今天扶风县和岐山县的二十多个自然村落。
考古工作者称这里为:周原遗址。
云塘村考古发掘现场3000多年过去了,以往人们只能从历史文献中去了解周王朝,直到周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发现了许多墓葬和建筑基址,人们才得以从实物上去印证史书上的记载。
在周原遗址上,自中国的汉朝,也就是公元前五十八年开始就有周王朝的青铜器出土。
这在中国的史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到了公元19世纪中叶,也就是清朝道光末年,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19世纪出土于周原的青铜器“毛公鼎”这件青铜器叫毛公鼎,它就是19世纪出土于周原的青铜器之一,现在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件鼎内,铸有497字铭文,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所有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
铭文的内容是说,国王的大臣毛公为了赞颂国王的美德而铸了这件鼎。
这个村庄叫任家村,在1890年,一个叫任致远的农民在村南的土壕里挖出了一个青铜器窖藏。
出土青铜器达120多件。
窖藏青铜器出土地点50年以后的公元1940年,还是在任家村,非常巧合的是发现克家族青铜器的任致远的孙子又发现了一个青铜器窖藏。
1890年和1940年在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只有一少部分收藏在中国,大部分都已流失国外或者下落不明。
1890年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克鼎”在周原这块不足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铜器的出土,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巧合。
1940年任家村出土的青铜器“梁其鼎”1961年,齐家村的农民种田时挖出了三件形制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它的名称叫簋。
在中国的周朝,像这种青铜簋都应该有盖子,但这三件簋却都没有盖子。
从器底的铭文我们知道了做器人的名字叫周我父。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片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片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本商周时代,青铜器是王公贵族拥有的贵重物品,象征权力和地位。
这些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缩影,而且通过这些器物上所刻有的铭文可以为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最为可信的实证,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青铜盘是商周时重要而常见的铜器。
据文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又说,“承盘者,承水器也”,这就说明盘是水器。
商周时,贵族在祭祀和宴饮前都要行沃盥之礼,用匜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以昭显其清洁。
考古中发现盘常常与匜搭配使用就是证明。
史墙盘为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
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
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陕西省周原遗址内扶风县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窑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74件有铭文,这批青铜器造型浑厚,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对西周历史及青铜器断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立即引起了全国历史和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白家村南窑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铜器是史墙盘。
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组鉴定时被定为国宝。
2008年曾调北京参加奥运珍宝展。
史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
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
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
造型稳重、制作精工。
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措词工整华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铭文前段追述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功业;后段记载微氏家族的发展史。
虽然专家学者对铭文细节看法还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
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恭王时期。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
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金文赏析展开全文《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
”《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
”从上述文献记载可知,武王灭商后,封文王两个弟弟即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
后西虢于公元前760年东迁到三门峡地区,史称“北虢”。
然而,在古文献中所载的虢国青铜器金文著述器物基本上出于陕西省宝鸡市,即西虢之器。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虢季子白盘金文,其书法诡谲,字体俊逸疏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的虢国墓地出土了一批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不仅有力证实了西虢东迁和春秋初年虢国与多国联姻的史实,而且这些青铜器上的金文书法艺术性极高,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里择取了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上铭文(即金文)精品,供读者鉴赏。
虢季铜鼎虢季铜鼎铭文拓片通高34.6厘米,口径39.6厘米,腹径36.6厘米,腹深18.6厘米。
口微敛,宽卷沿,斜方唇,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两个小横梁,浅半球形腹,圆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
口沿下饰一周C形平目窃曲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在两种纹样之间界以一道浅凹槽,耳的内外侧面均饰有珠重环纹。
内壁有竖款铭文18字。
铭文为:虢季乍宝鼎,季氏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铭文大意为:虢季做宝鼎,季氏子孙永远保存享用。
该铭文整体为竖向长方形,整体线条细腻规整,铭文四纵四横,排列整齐划一,字体整体偏长,字体大小均匀,只有个别笔画较多的字体占面积大一些,但是其整体较为长大圆润,体现出一种理性规范的优雅美。
虢季铜鬲虢季铜鬲铭文拓片高13.1厘米,口径17.6厘米,腹深8.2厘米。
鬲矮体,宽平折沿,薄方唇,短束颈,腹外鼓,断面呈椭三角形,平裆,矮蹄足下端肥大,内侧有一道竖向凹槽。
腹部与足相对处各有一个竖向扉棱。
扶风海家西周青铜爬龙窖藏与太公望家族
作者: 辛怡华
作者机构: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考古与文物
页码: 58-6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西周;爬龙;太公望
摘要:1992年9月扶风海家发现的青铜爬龙与太保方鼎和成王方鼎耳上爬龙情况极为相似,但其形体要大得多。
太保方鼎与成王方鼎为西周早期王室重器。
海家发现的爬龙虽然只是原器物附件上的1/4,但足以表明当时拥有该器物家族,一定是地位显赫的高等级贵族。
同出的"师钟"铭文中的"大公",就是西周初年执政大臣之一的吕尚(姜太公)。
机缘巧合的是,这一带据传说是周太公望的故里。
因此,在西周,扶风巨良海家一带应是姜尚家族的采邑地。
西周冶铜之术堪称文化奇葩,华夏文明大花园又多一簇,真叹服古人
西周冶铜之术堪称文化奇葩,华夏文明大花园又多一簇,真叹服古人西周冶铜之术堪称文化奇葩,华夏文明大花园又多一簇,真叹服古人前面几期图文着重跟大家介绍了周朝前期的几位君王的一些情况。
大家都已经知道,周是在灭商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有一句话叫“周因于殷礼”。
周人灭商以后,全面继承了商人在社会生产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在大量使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经过武王、成王、康王,直到昭王、穆王时达到了青铜时代的高度繁荣。
本文将在下面具体说一说周代青铜器的冶炼铸造之术。
1.周代青铜器的来源。
近年来在陕西周人活动的旧地发现了不少商代从早期到晚期的青铜器。
虽然其中不少可能是武王灭商以后,周人从商奴隶主手里掠夺而来,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应为周人自己所制作的。
许多形制与商朝铜器完全相同的器物在周人活动故地发现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了周文化受商文化的影响之深。
武王灭商以后,获得了大批殷人种族奴隶,其中不少人是具有某一种手工业专长的工匠,周王朝对这些人是十分重视的。
周公曾在著名的《酒诰》里严厉禁止周人酗(xu叙)酒,他命令说:“如果周人聚众酗酒,坚决不能放纵他们。
把这些人抓到首都,我要把他们杀掉!”但对那些有熟练技术的商人工匠,周公却客气得多了,他说:“那些商朝的旧臣和工匠,如果恶习不改,违犯我的命令继续沉湎于酒,不要因此就把他们杀了,而要教育他们改正!”因此,大批工匠奴隶在周奴隶主阶级的各种手工业作坊里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周初的灿烂文明。
2.周代青铜器冶铸术。
我们从历年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周初青铜器来看,不仅周王朝都城丰、镐地区和成周等中心地区铸造青铜器,而且分布全国各地的诸侯国也能铸造青铜器。
这说明,在继承了商人发达的青铜冶铸业的基础上,西周初期的青铜冶铸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西周的都城丰、镐地区,虽然发现的铸铜遗址规模不大,但从马王村一个大坑发现的陶范可以看出是铸造礼器的作坊。
张家坡居住遗址专门铸造车马器,说明周初的铸铜作坊已有了专门的分工。
五鼎四簋文物解读
文物信息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弓鱼国墓地
收藏单位: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文物特征
五鼎四簋,器形风格完全一致,大小相次,器物较低矮,口沿均有铭文一字:“儿”,这五件鼎和四件簋被人们称作“儿鼎”和“儿簋”,它们是西周时期列鼎制度的体现。
文物相关
“列鼎制度”,是指一组形制相同、纹饰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鼎和偶数簋的组合,是贵族在祭祀、宴飨[xiǎng]、丧葬时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等级制度。
列鼎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周礼规定“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肉食种类:天子用九鼎八簋,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用七鼎六簋,鼎内盛放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用五鼎四簋,鼎内盛放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上士用三鼎二簋,鼎内盛放乳猪、干鱼、干肉;下士一鼎一簋,鼎内盛放干肉。
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等级制度中,列鼎制度是贵族的专利品,就连乐舞数量也有差异,而茹家庄国墓地出土的这一组五鼎四簋,就是遵循了《周礼》的严格规定,为研究西周列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