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

合集下载

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方案(试行)为适应现代医疗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向肿瘤患者提供综合、全面、全程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医院决定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MDT的优势:1.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从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和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诊疗服务.2.有利于整合医疗资源,有效避免治疗不足、过度治疗、重复治疗、无效治疗,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

3. 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肿瘤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

二、MDT的内容:病例讨论、会诊、学术交流等.三、MDT的目标:1、为患者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提高肿瘤治愈率和远期生存等。

2、提升肿瘤学科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打造肿瘤学科品牌。

3、实现医、教、研融合发展。

四、MDT组织架构1。

主管院领导:杨明辉2.中心主任:杨瑞萍3.专家组成员:(1)核心团队成员:杨瑞萍、宝福洲、张建华、刁先民、高艳、冯再辉、陈庆、邓修平、张银、杨胜伟、杨宝和、王家祝等。

(2)支持团队:医院各个学科的专家(科主任或高年资中职以上)。

4. 秘书:陈雪丹5.记录员:杨月梅6.参加MDT人员:(1)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医师;(2)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护士长必要时参加;(3)医院相关科室年轻医师、进修医师。

时间:每周三下午15:30场地:医院3号楼(外科楼)6楼肿瘤内科示教室五、MDT组织人员职责1. 中心主任职责:⑴对MDT项目全权负责,主持并参与讨论,在民主精神基础上,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

⑵负责审核MDT记录并签名。

⑶督导、追踪诊治意见的落实情况。

⑷负责MDT的对外宣传、品牌建设.⑸负责组织相关讲座、学术会议。

如本人不能参与MDT会诊,需委托另外一位专家代为主持。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管理办法

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管理办法

县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依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市公立综合医院考核方案》及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的多学科联合诊疗(简称MDT)是指针对涉及多学科、多器官、多系统的疾病或症状,由来自三个及以上不同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会诊团队,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最佳诊疗方案,实现疑难病症“一站式”诊疗。

二、诊疗服务对象:1、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需要多个专科协同诊疗的住院患者;2、专科医师评估,科内讨论需要申请多学科会诊的患者;3、症状特殊或疑难杂症患者主动申请;4、同一专科就诊3次以上或在多个专科就诊,仍未明确诊断或未得到明确治疗方案的门诊患者。

三、适用范围: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4、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6、其他有必要进行MDT 讨论的病例。

四、MDT负责人及专家成员至少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特殊情况下临床高年资主治医师(聘用主治医师3年及以上)可参与;医技专家需具备主治及以上职称;成员之间需有较强的专业互补性。

五、试行阶段由医务科指定科室牵头组建MDT,符合设置条件的疾病MDT在院内只设置一个。

六、每成功发起1例MDT诊疗,给予发起科室医生100元奖励。

七、参与MDT诊疗的医师,医院分别给予相应的额外劳务补偿,高年资主治医师40元/人次;副主任医师60元/人次;主任医师80元/人次,发起科室参与者不再享受额外劳务补偿。

八、医务科根据各MDT工作量,每月审核后制作报表交财物科核发,费用直接打到各MDT牵头人帐户。

mdt管理制度

mdt管理制度

mdt管理制度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是一种团队协作的医疗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为了更好地实施MDT,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MDT 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MDT组建与运作机制1. MDT组建原则:(1) 覆盖多学科:要求涵盖不同的医疗学科领域,确保各专业人员的参与。

(2) 专业性与经验:每个MDT成员都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协作精神:各成员应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 MDT运作机制:(1) 会议制度:定期召开MDT会议,讨论病例、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效果等。

(2) 信息共享:建立电子病历系统,确保各成员可以及时查看、共享患者的相关信息。

(3) 专家评估:MDT会议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估,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MDT角色与职责1. MDT主任:(1) 组织和协调:负责召集会议、组织讨论、协调各成员的工作。

(2) 决策和指导:根据MDT讨论的结果和专家建议,做出治疗方案决策,并指导实施。

2. 各学科专家:(1) 提供专业意见:根据自身专业领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专业意见。

(2) 参与决策:在MDT会议上积极参与讨论,并根据专业知识给出建议。

3. 医务人员:(1) 提供患者信息:负责将患者的相关信息上传至电子病历系统,确保信息共享。

(2) 实施治疗措施:根据MDT制定的方案,负责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MDT质控与评估1. 质量控制:(1) 定期评估:定期对MDT工作进行评估,查找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不断学习: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MDT团队的整体水平。

2. 效果评估:(1) 长期随访:对MDT治疗过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

(2) 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MDT模式的评价和反馈。

四、MDT管理制度的重要性MDT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完整版)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完整版)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方案(试行)为适应现代医疗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向肿瘤患者提供综合、全面、全程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医院决定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MDT的优势:1.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从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和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2.有利于整合医疗资源,有效避免治疗不足、过度治疗、重复治疗、无效治疗,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

3. 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肿瘤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

二、MDT的内容:病例讨论、会诊、学术交流等。

三、MDT的目标:1、为患者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提高肿瘤治愈率和远期生存等。

2、提升肿瘤学科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打造肿瘤学科品牌。

3、实现医、教、研融合发展。

四、MDT组织架构1.主管院领导:杨明辉2.中心主任:杨瑞萍3.专家组成员:(1)核心团队成员:杨瑞萍、宝福洲、张建华、刁先民、高艳、冯再辉、陈庆、邓修平、张银、杨胜伟、杨宝和、王家祝等。

(2)支持团队:医院各个学科的专家(科主任或高年资中职以上)。

4. 秘书:陈雪丹5.记录员:杨月梅6.参加MDT人员:(1)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医师;(2)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护士长必要时参加;(3)医院相关科室年轻医师、进修医师。

时间:每周三下午15:30场地:医院3号楼(外科楼)6楼肿瘤内科示教室五、MDT组织人员职责1. 中心主任职责:⑴对MDT项目全权负责,主持并参与讨论,在民主精神基础上,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

⑵负责审核MDT记录并签名。

⑶督导、追踪诊治意见的落实情况。

⑷负责MDT的对外宣传、品牌建设。

⑸负责组织相关讲座、学术会议。

如本人不能参与MDT会诊,需委托另外一位专家代为主持。

2. 核心团队职责:⑴负责MDT病例的提供,包括疑难、新发、复发、及少见罕见病例,安排病人预约,准备资料,例如:影像科专家提前阅片,病理科专家提前阅片或提供讨论需要的特殊检查项目等。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1.目的与意义1.1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针对住院患者,可以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1.2逐步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和患者医疗服务舒适性。

2.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定义是由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临床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模式。

3.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3.1住院患者下列情况必须向医务科申请组织 MDT 讨论3.1.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3.1.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1.3肺结节病例;3.1.4诊断不明或治疗不佳感染病例;3.1.5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疑难关节疾病、脉管性疾病、癫痫等);3.1.6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3.1.7出现并发症≥3个专业学科的病例3.1.8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3.1.9其他临床科主任认为有必要进行 MDT 讨论的病例。

3.2门诊患者下列情况建议向门诊办申请组织 MDT 讨论3.2.1糖尿病足病例;3.2.2甲状腺结节病例;3.2.3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2.4肺结节病例3.2.5诊断不明或治疗不佳感染病例3.2.6出现并发症≥2个专业学科的病例;3.2.7一月内在门诊就诊≥3次的病例(同一系统疾病);3.2.8其他有需要进行 MDT 讨论的病例。

4.管理机制4.1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门诊患者 MDT 由门诊办负责管理,住院患者 MDT 由医务科负责管理。

4.2参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相关学科应为病种相关的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如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精神心理科等)。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1. 引言多科室协同诊疗(MDT)是一种协作的医疗方式,通过多个医疗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提供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和促进MDT的有效实施,提高诊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2. MDT组成与职责2.1 MDT成员MDT由以下成员组成:- 主治医生:负责患者的整体管理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 多学科专家:各个领域的医疗专家,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 护士:协助MDT的运行和患者的护理工作。

- 支持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协助。

2.2 MDT职责MDT的主要职责包括:- 综合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定期召开MDT会议,讨论病例和治疗进展。

-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共同决策最佳的治疗方案。

- 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MDT会议管理3.1 会议组织- MDT会议由主治医生负责组织,定期召开,并通知所有成员参加。

- 会议时间、地点和议程应提前通知参会成员。

3.2 会议程序- 会议由主治医生主持,按照议程进行讨论。

- 每位成员应准备相关病例和专业意见,并在会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 会议记录应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和决策结果。

3.3 决策与共识- MDT会议应以共识为基础进行决策,充分听取各个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 在决策过程中,应考虑患者的意愿和权益。

4. MDT信息管理4.1 患者信息保密- MDT成员应严格遵守患者信息保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

- 在信息共享和讨论过程中,应确保患者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4.2 信息记录与共享- MDT应建立信息记录和共享的机制,确保各个成员能够及时获取和共享相关病例资料和检查结果。

- 信息记录应准确、完整,并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归档和保存。

5. MDT绩效评估5.1 绩效指标- MDT绩效评估应考虑以下指标:患者满意度、诊疗效果、病例讨论质量等。

- 绩效指标应定期评估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多学科协作诊治管理制度

多学科协作诊治管理制度

多学科协作诊治管理制度一、背景和目的随着医学进步和疾病的复杂性增加,单一科室的诊治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各专业领域的医生和专家的协作,为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和规范多学科协作诊治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的病例,包括但不限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骨科等各专科相关的病情。

三、组织结构1.多学科协作诊治委员会:由医院相关科室的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和审核本管理制度,监督和协调各专科之间的协作工作;2.多学科协作诊治团队:由各专科的医生、专家和护士组成,根据需要调整成员组成,负责具体的病例讨论和诊疗计划制定;3.病例主管医生:由诊治患者的主治医生担任,负责组织和召集多学科协作诊治团队,及时汇报病情变化和协调各专科的工作;4.MDT病历管理员:由医院信息科相关人员担任,负责建立和维护MDT病历系统,保证多学科团队的沟通和协作。

四、工作流程1.病例挑选和评估:-随着诊治科室的患者入院,对可能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的病例进行初步评估;-主治医生根据病情和临床需要,决定是否提请多学科协作诊治。

2.多学科协作讨论会:-由病例主管医生在入院后的48小时内召集多学科协作诊治团队进行病例讨论;-医生根据病历和影像学资料,介绍病情和诊疗方案;-各专科医生和专家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经过讨论和共识,制定出综合性的诊疗计划。

3.诊疗计划的执行:-主治医生负责根据多学科协作诊治团队的意见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各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协助执行和监督病例的诊疗工作;-定期召开MDT病例讨论会,评估病情和疗效,及时调整诊疗计划。

4.MDT病历系统的建立和管理:-由MDT病历管理员负责建立和维护MDT病历系统;-医生和护士填写相关信息和病历资料,上传相关影像学资料;-保证各专科医生和专家能及时查看和参与病例的讨论和诊疗计划的制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

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1. 目的本管理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多科室协同诊疗(MDT)能够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质量,促进医疗团队的协作和沟通。

2. 定义多科室协同诊疗(MDT)是指由跨学科医疗团队共同参与的患者诊断、治疗和康复计划的过程。

3. MDT组成MDT由以下成员组成:- 主治医生:负责患者的整体治疗计划和协调工作。

- 专科医生:根据患者需要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护士:提供护理和监护支持。

- 药师:提供药物治疗建议和监测。

- 社会工作者: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建议。

4. MDT流程4.1 患者评估- 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评估。

- 确定是否需要MDT参与。

4.2 MDT会议- 安排MDT会议时间和地点。

- 主治医生邀请相关成员参加会议。

- MDT成员共同讨论患者情况、诊断和治疗计划。

- 达成共识并记录会议纪要。

4.3 沟通与协作- MDT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及时分享患者信息和诊疗进展。

- 主治医生负责协调各成员的工作。

4.4 患者参与- 在MDT会议中,患者可以参与讨论和提出问题。

- 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应被充分考虑。

5. 文件记录- MDT会议纪要应当详细记录会议内容、决策和行动计划。

- 相关医疗记录应妥善保存并易于查阅。

6. MDT评估和改进- 定期评估MDT的效果和改进空间。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MDT流程和工作方式。

7. 违规处理- 对于故意违反本管理规定的行为,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以上是多科室协同诊疗(MDT)管理规定的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规定,能够更好地组织MDT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方案(试行)为适应现代医疗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向肿瘤患者提供综合、全面、全程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医院决定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MDT的优势:1.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从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和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2.有利于整合医疗资源,有效避免治疗不足、过度治疗、重复治疗、无效治疗,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

3. 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肿瘤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

二、MDT的内容:病例讨论、会诊、学术交流等。

三、MDT的目标:1、为患者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提高肿瘤治愈率和远期生存等。

2、提升肿瘤学科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打造肿瘤学科品牌。

3、实现医、教、研融合发展。

四、MDT组织架构1.主管院领导:杨明辉2.中心主任:杨瑞萍3.专家组成员:(1)核心团队成员:杨瑞萍、宝福洲、张建华、刁先民、高艳、冯再辉、陈庆、邓修平、张银、杨胜伟、杨宝和、王家祝等。

(2)支持团队:医院各个学科的专家(科主任或高年资中职以上)。

4. 秘书:陈雪丹5.记录员:杨月梅6.参加MDT人员:(1)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医师;(2)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护士长必要时参加;(3)医院相关科室年轻医师、进修医师。

时间:每周三下午15:30场地:医院3号楼(外科楼)6楼肿瘤内科示教室五、MDT组织人员职责1. 中心主任职责:⑴对MDT项目全权负责,主持并参与讨论,在民主精神基础上,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

⑵负责审核MDT记录并签名。

⑶督导、追踪诊治意见的落实情况。

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

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

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管理规定1. 总则1.1 目的为了提高医疗机构诊疗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明确了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的组织管理、运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院所有开展多学科协作医疗的科室和人员。

1.3 定义多学科协作医疗(MDT):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定期会议,共同讨论和制定患者诊疗方案的一种工作模式。

2. MDT组织与管理2.1 MDT团队的组建2.1.1 每个MDT团队由一名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2.1.2 MDT团队成员应包括与患者病情相关的各学科专家,如内科、外科、肿瘤科、放射科、病理科等。

2.1.3 MDT团队负责人负责邀请成员参加讨论,确保讨论质量。

2.2 MDT会议的举行2.2.1 MDT会议每周定期举行,特殊情况可临时召开。

2.2.2 MDT会议的邀请通知应提前发送给相关成员,并明确会议主题、时间和地点。

2.2.3 MDT会议记录应详细记录参会人员、讨论内容、决策意见等,并由负责人签字确认。

2.3 MDT团队的管理2.3.1 MDT团队负责人负责定期评估团队工作效果,持续改进MDT工作流程。

2.3.2 建立MDT团队成员培训和考核机制,提高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3. MDT运作流程3.1 患者纳入MDT3.1.1 由首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提出MDT讨论申请。

3.1.2 MDT负责人收到申请后,判断是否符合MDT讨论条件,符合条件的安排进入MDT流程。

3.2 MDT会议准备3.2.1 MDT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收集患者病历资料、检查结果等,提前发送给参会人员。

3.2.2 参会人员根据提供的资料,准备讨论发言和决策建议。

3.3 MDT会议讨论3.3.1 MDT负责人主持讨论,确保讨论有序、高效。

3.3.2 各团队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共同制定患者的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

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

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是一种通过不同专业人士的合作与协商来共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的方法,旨在为疾病患者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推荐和护理支持。

这种协同工作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个体化的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以下是一个关于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的1200字以上的论述:多学科协助诊疗MDT制度是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创新。

MDT机制的核心是形成一个由医生、护士、药剂师、放射师、营养师、社工、心理专家等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通过协同工作,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MDT制度的核心优势在于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使患者能够得到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评估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癌症患者来说,MDT团队可以包括肿瘤内科医生、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病理学家等。

每个专业人士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协商最佳治疗方案。

MDT制度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通过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MDT团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制定。

这意味着患者不再需要反复受访诊所和医院,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MDT制度还可以减少冗余的检查和重复的治疗,降低医疗费用和对资源的浪费。

MDT制度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疾病管理和护理支持。

例如,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MDT团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指导、康复计划等。

这种个体化的综合护理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MDT制度还能够促进临床研究和学科交流。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MDT团队可以共享临床数据和病例经验,进行临床研究和学科交流。

这种深度的学科交流可以促进临床实践的改进和创新,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

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

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规定1. 背景多学科诊疗(MDT)是一种协同管理模式,旨在提供综合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

该模式通过医疗团队的跨学科合作,有效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案。

2. 目的本管理规定的目的是确保多学科诊疗(MDT)的顺利进行,促进医疗团队的协同工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3. MDT协同管理的原则- 跨学科合作:各专业成员应积极参与MDT会议,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 尊重和信任:各专业成员应相互尊重,建立信任关系,以实现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 信息共享:各专业成员应及时、准确地共享患者相关信息,确保全面了解患者情况。

- 共同决策:MDT会议应以共同决策为目标,确保制定的诊疗方案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和支持。

4. MDT协同管理的流程4.1 MDT会议组织- MDT会议由医疗机构组织,定期召开。

- 会议由医疗机构指定的协调人负责主持,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4.2 MDT会议成员- MDT会议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药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 每位专业成员应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并在会议上积极参与讨论。

4.3 MDT会议内容- MDT会议应重点讨论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

- 各专业成员应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4.4 MDT会议记录- MDT会议应有专人负责记录会议内容和决策结果。

- 会议记录应准确、完整,并及时通知各专业成员。

5. MDT协同管理的效果评估- 医疗机构应定期评估MDT协同管理的效果。

-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满意度、治疗效果和团队协作情况等。

6. MDT协同管理的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机构应及时调整和改进MDT协同管理的流程和规定。

- 同时,医疗机构应鼓励专业成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MDT协同管理的持续改善。

结论本文档规定了多学科诊疗(MDT)协同管理的基本原则、流程和评估要求。

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规定(试行)

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规定(试行)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各科室、各部门:为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诊疗工作的协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疑难及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按照《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卫医发〔2017〕73号)有关工作安排,根据国家卫计委《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以下简称MDT)管理规定,现予以颁布,请遵照执行。

一、下列情况必须向医务科申请组织MDT讨论: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疑难关节疾病、脉管性疾病、癫痫等);4.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6.其他临床科主任认为有必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二、下列情况建议向门诊部申请组织MDT讨论:1.糖尿病足病例;2. 甲状腺结节病例;3.椎间盘突出症病例;4. 其他有需要进行MDT讨论的病例。

三、MDT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室必须保证随时能找到参与诊疗的人员。

四、参与MDT讨论的诊疗医师应由科室主任(副主任)或相应资质医师担任。

科室主任因故不能参加的,可指派科室副主任、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参与诊疗,不允许住院医师参与。

五、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必须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如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未涉及的地方可参照国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

六、参与MDT相关学科应为病种相关的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如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精神心理科等)。

七、拟组织院内MDT讨论时,申请诊疗科室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或门诊部递交《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并明确诊疗牵头人(牵头人须为科室主任、副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医师)。

MDT管理制度

MDT管理制度

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管理制度一、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MDT 团队人员组成与职责1、MDT 团队组长:主要职责:1)负责主持MDT 讨论并形成诊断结论及治疗方案(对讨论结论具有最终决定权)2)定期组织制(修)订MDT 诊疗规范(含随访体系)3)建设本MDT 学术团队4)对本MDT 病种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及发展规划5)组织对本MDT 病种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和关键领域的攻关2、MDT 团队秘书(助力/协调员):王**主要职责:①负责患者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资料完整性的初步审核,并提前将所有相关信息交至团队专家审阅②MDT 团队各专家(时间)协调,组织衔接工作③MDT 讨论情况的记录和汇总,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记录和整理④患者资料和讨论相关文件和数据备案及存档(包括在院级管理部门存档或线上留存)⑤MDT 患者随访,可以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由制定的人员协助完成3、MDT 团队讨论专家:卢**、、苏**、赵**、姜**、舒**、黄**、邓**、黄**、刘**、王**、郑**、黄**、王**、王**、龚**、王**、余**、徐**、江**、毛海鸥、阙**、陈**、王**、章**、徐**、钟** 主要职责:1)准时参加MDT 讨论,对诊断和诊疗方案提出本专业的判断及意见2)对于跨专业与MDT 患者有关的就诊流程给与必要的协助3)参与制(修)订MDT 诊疗规范(含随访体系)4)参与本MDT 病种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二、患者纳入原则1、诊断不明或有待确认的患者2、规范化治疗失败的患者3、治疗不规范的患者4、指南规范没有覆盖的病情三、MDT 患者就诊流程1、首诊科室(急诊科、消化科等)主管医师根据患者问诊或初步检查检验情况,判断患者是否符合本院相关MDT 患者原则。

2、征得患者同意,直接联系MDT 团队秘书。

3、由MDT 团队秘书整理患者病史资料(包括史摘要、临床检验、检查的文字、数据及影像等资料),并通知团队专家。

MDT多学科诊疗制度及流程

MDT多学科诊疗制度及流程

M D T多学科诊疗制度及流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多学科诊疗(MDT)制度(试行)为更快适应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趋势以及医院未来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提高我院各专业临床诊疗水平,加强学科间协作,使涉及多系统疾病的复杂、疑难病例得到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的诊治,以期较大幅度提高治愈率和医务人员对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能力,我院特制定多学科诊疗(MDT)制度。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由两个以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进行的临床讨论会,以共同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

一、病房MDT制度:1、由医务科遴选多学科专家成立MDT专家组。

2、MDT专家组采取联席模式,针对某个或几个患者,通过召开MDT会议,专家共同参与的病例讨论,共同查看病人和相关临床资料,提出诊疗意见,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二、MDT专家组如下:组长:(业务副院长)副组长:(医务科长)组员:刘波(外一科主任)、黎主任(外二科主任)、徐主任(外三科主任)、陈主任(内一科主任)、杨主任(内一科副主任)花主任(内二科主任)、雷xx(妇科主任)、肖xx(妇科副主任)、郭xx(儿科主任)、张xx(麻醉科主任)、张xx(CT室主任)、谢x(超声科副主任)、杨xx(检验科主任)专家组下设常务办公室由医务科负总责。

三、职责1.定期召集召开小组会议,研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组员对患者本专业诊治方案有决定权。

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自查本科室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

3. 组长(副组长)对患者的综合诊治方案有最终决定权并对治疗方案负总责。

四、工作制度1、申请MDT应在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

如患有其他科室疾病者,申请前必须及时请相关科室交叉会诊,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员工MDT管理制度

医院员工MDT管理制度

医院员工MDT管理制度一、概述多学科会诊团队(MDT)是医院内部协同合作的一个重要机制,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为了规范和促进MDT的运作,医院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MDT组成1.MDT应由不同科室的专家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技师、药师等。

每个科室应派遣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与MDT。

2.MDT成员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MDT的职责和权限2.MDT有权利参与患者的出院和康复计划,确保患者的全面护理和康复。

3.MDT可以与医院其他相关部门(如影像科、检验科等)进行协作,获取患者的相关检查和检验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四、MDT的运作机制1.MDT应定期召开会议,时间一般在每周固定的一天,地点由医院安排。

会议应记录并保存会议纪要,确保相关决策的有效性。

2.MDT会议应由主治医生组织,会前应提前通知各成员,并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和检查结果。

3.MDT会议应充分讨论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等问题,并形成一致意见。

如有分歧,应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并取得共识。

4.MDT会议应确认并记录决策内容,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进行落实。

5.MDT会议结束后,应及时编写会议纪要,并将相关决策传达给患者及其家属,以便其了解和配合治疗。

五、MDT的评价和改进1.医院应定期对MDT进行评价,包括但不限于会议效率、治疗方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

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MDT成员,并制定改进措施。

2.MDT成员也可以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提出对MDT运作机制的改进建议,医院应及时进行评估和采纳。

六、违纪违规处理1.对于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可以采取口头警告、书面警告、扣减绩效工资、降职或解聘等相应的处理措施。

2.对于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行为,医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移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七、附则1.本管理制度的解释权归医院所有,医院有权对本制度进行修改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1.目的与意义1.1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针对住院患者,可以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1.2逐步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和患者医疗服务舒适性。

2.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定义是由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临床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模式。

3.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3.1住院患者下列情况必须向医务科申请组织 MDT 讨论3.1.1各类恶性实体肿瘤病例(肺癌、肝恶性肿瘤、消化道肿瘤、头颈部肿瘤、腹膜后肿瘤、垂体瘤等);3.1.2疑诊恶性肿瘤病例;3.1.3肺结节病例;3.1.4诊断不明或治疗不佳感染病例;3.1.5临床确诊困难或疗效不满意的疑难病例(疑难关节疾病、脉管性疾病、癫痫等);3.1.6新发现的疑似传染病病例;3.1.7出现并发症≥3个专业学科的病例3.1.8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3.1.9其他临床科主任认为有必要进行 MDT 讨论的病例。

3.2门诊患者下列情况建议向门诊办申请组织 MDT 讨论3.2.1糖尿病足病例;3.2.2甲状腺结节病例;3.2.3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2.4肺结节病例3.2.5诊断不明或治疗不佳感染病例3.2.6出现并发症≥2个专业学科的病例;3.2.7一月内在门诊就诊≥3次的病例(同一系统疾病);3.2.8其他有需要进行 MDT 讨论的病例。

4.管理机制4.1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门诊患者 MDT 由门诊办负责管理,住院患者 MDT 由医务科负责管理。

4.2参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相关学科应为病种相关的临床科室、相关医技科室(如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超声科、临床药学、检验科等)及相关职能部门(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精神心理科等)。

4.3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纳入会诊专业组的科室必须保证参与诊疗的人员及时到位。

4.4参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讨论的诊疗人员的资质要求4.4.1应由副主任职称(科主任)以上人员担任,特殊专业至少中级以上相应资质人员担任。

4.4.2科主任因故不能参加的,可指派科室副主任、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参与诊疗。

4.4.3不允许住院医师参与。

4.5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诊疗方案的确定必须依据于国内最新诊疗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如出现国内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未涉及的内容,可参照国外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

4.6 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费用患者申请MDT服务时,按照每个专业64元收取会诊费用,最高不超过192元。

4.7多学科协作诊治(MDT)时间新区:每周二、五下午(节假日除外)老区:每周三、五下午(节假日除外)4.8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地点统一设在医院远程会诊中心5.组织要求5.1门诊患者5.1.1门诊患者拟申请院内 MDT 讨论时,门诊接诊医师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多学科诊疗门诊提交《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

多学科诊疗门诊根据申请确定参与诊疗的专家,并将拟诊疗的患者基本情况和需解决问题等资料发给诊疗团队的专家提前准备,同时将参与诊疗专家名单反馈给门诊办。

5.1.2门诊患者和受邀诊疗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远程会诊中心。

会诊讨论后,记录人应及时书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参与专家签名后分别交由门诊患者和多学科诊疗门诊分别保存。

5.1.3多学科诊疗门诊须提前做好诊疗前期的病历资料准备工作,并将会诊后的诊疗意见在门诊病历中详细记录。

5.2住院患者5.2.1拟组织院内 MDT 讨论时,申请科室必须至少提前一天向医务科提交《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并明确诊疗牵头人(牵头人须为科主任、副主任或副高职称以上医师)。

医务科根据申请确定参与诊疗的专家,并将拟诊疗的患者基本情况和需解决问题等资料发给诊疗团队的专家提前准备,同时将参与诊疗专家名单反馈给申请科室。

5.2.2会诊患者和受邀诊疗专家需按时到达会诊地点—远程会诊中心。

会诊讨论后,记录人应及时书写《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参与专家签名后分别由申请科室和医务科保存。

5.2.3组织诊疗的科室须提前做好诊疗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管床医师将会诊后的诊疗意见以及执行情况在当日的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牵头人与管床医师(必要时医务科参与)共同将多学科诊疗意见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

5.2.4医务科全程参与并做好记录,并追踪讨论意见的执行情况。

6.监督管理6.1门诊患者 MDT 由门诊办负责审定,住院患者 MDT 由医务科负责审定。

6.2接诊科室必须为每一例符合的患者按照本管理规定确定治疗方案,科室每开展1 例多学科协作诊疗,对需要转诊的病人按诊疗方案及时转诊的,给予转出科室(符合科室收治范围的病种)病人在转入科室核算费用的30%计入该科工作量,同时在该月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中给予0.3分加分。

对于未按照 MDT 程序而直接给予相关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的科室,由医务科核查确认后,给予 500 元/例处罚,并在全院通报批评。

6.3参与MDT的相关科室、部门,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派遣有资质的人员参与,参加专家给予会诊费用:正高100元/例;副高70元/例;≥3年的高年资主治40元/例(仅限医务科核准并备案的名单)。

对于未按时派遣参与或派遣无资质人员参与的科室负责人,给予300 元/次处罚,并在全院通报批评。

6.4接诊科室必须按照专科专治收治病人,否则,违规科室及接诊人员将按照医院《规范收治住院患者的管理规定》给予处罚。

6.5接诊科室必须严格按照MDT 意见执行。

如讨论结果认为需要转诊的病人未按诊疗方案及时转诊的,所在科室管床医师和科主任均分别扣罚500元,同时该病人在院全部费用不再纳入该科室工作量,且给予科室该病人在院全部费用的2倍扣减。

6.6对于实体恶性肿瘤患者,为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如患者家属有特殊要求不同意转诊时,可由科室向医务科提交书面申请,经业务副院长审批签字后准予继续在原科室按MDT 讨论后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肿瘤科可协助,甚至化疗,但费用划归肿瘤科)。

6.7对于经过医院 MDT 程序的再次入院患者,接诊科室可根据患者是否调整诊疗方案而确定是否申请 MDT 程序。

6.8主持 MDT 的科室必须做好每一例 MDT 登记工作,每季度将总结分析报告于下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前上报到医务科;医务科负责全院 MDT 的监督管理工作,每季度统计分析、反馈 MDT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拟定持续改进措施,在全院进行通报。

6.9因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未执行该规定而造成的医疗纠纷或赔偿,由科室负全责。

7.本管理规定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1.MDT 组织架构及人员职责2.住院患者 MDT 工作流程3.门诊患者 MDT 工作流程4.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工作流程说明5.多学科协作诊疗申请表6.多学科协作诊疗病例讨论意见书附件一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组织架构及人员职责一、组织架构1、主管院领导:2、医务科科长:医务科副科长:门诊办主任:门诊办副主任:3、专家组成员:(1)牵头人:发起 MDT 诊疗申请的各临床科主任。

(2)专家团队:各相关临床、医技科室科主任、副主任或高年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

(3)管理专家: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感控科主任;副主任:药学部主任:医疗质控主任:护理质控主任:4、秘书:5、记录员:经管医师6、其他参加 MDT 人员:(1)相关科室护士长必要时参加;(2)医院相关科室年轻医师、规培医师和进修医师可申请共同观摩学习。

7、时间:每周二、五下午(节假日除外),特殊情况报请医务科或门诊办批准后组织执行。

8、地点:远程会诊中心。

二、人员职责1、医务科长职责:(1)负责审核 MDT 申请表,决定是否召开 MDT 会议。

(2)组织督导、追踪诊疗意见的落实情况。

(3)负责 MDT 的对外宣传、品牌建设。

(4)负责组织相关讲座、学术会议。

(5)如本人不能参与 MDT 诊疗,需委托副科长参与。

2、门诊办主任职责:(1)负责审核 MDT 申请表,决定是否召开 MDT 会议。

(2)组织督导、追踪诊疗意见的落实情况。

(3)负责 MDT 的对外宣传、品牌建设。

(4)如本人不能参与 MDT 诊疗,需委托他人参与。

3、牵头人职责:(1)负责 MDT 病例的提供及申请,提出专业层面的讨论问题;(2)安排病人预约,准备患者资料例如:病情摘要、影像科专家提前阅片、病理科专家提前阅片或提供讨论需要的特殊检查项目等;(3)主持 MDT 会议,审核讨论记录并签名;(4)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的执行时间;(5)与管床医师一起将诊疗意见反馈给患者及家属,征求意见。

4、专家团队职责:(1)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需请某个学科专家参与讨论,由 MDT 秘书提前发出诊疗邀请,所受邀专家不得拒绝、推诿,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需指派另外一位相应专家代替参加(代替者应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2)对病人进行相关的查体,对每个病例进行讨论,根据本专业最新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提出本专业领域的观点,解答其它专家的问题,达成共识,为患者提供全程、综合、系统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5、记录员职责:(1)负责对 MDT 会诊全程记录,包括专家讨论的主要发言内容及最终意见等;(2)填写《MDT 病例讨论意见书》,提交参会专家签名后存档;(3)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6、秘书职责:(1)协助医务科科长进行 MDT 的全程操作,包括诊疗前准备、诊疗中协调、诊疗后跟踪。

(2)统一受理临床申请的病人预约,收集资料,按先后顺序或病情轻重缓急安排 MDT 顺序。

(3)负责通知 MDT 成员诊疗时间、会诊地点、特殊安排、注意事项等。

(4)负责协调专家的参会、签到工作,负责 MDT 工作的数据管理与考核。

(5)负责保管、存档讨论记录及相关资料;统计 MDT 病例的临床资料;MDT 微信群的维护。

(6)协助医务科长做好相关讲座、学术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

(7)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住院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工作流程门诊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工作流程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工作流程说明1.预约:MDT需要提前预约,可通过网络、电话、会诊单形式预约。

病人 MDT 讨论前需完成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内镜、病理检查,讨论前应尽量将资料准备齐全。

2.准备:MDT 秘书提前将当次 MDT 讨论的名单,包括姓名、住院号等,通过微信发送到 MDT 讨论微信群,方便影像学医师、病理科医师提前阅片,疑难病例组织影像科室和病理科室内部集体讨论,门诊病人的基本资料由多学科诊疗门诊收集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