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要点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是一种人类活动,它是人们迫切需要自由、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显现。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发展迅速,不同的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经济成为了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经济增长、本地经济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近年来旅游领域内的文献进行一次综述,对旅游发展方向、旅游市场、旅游的经济效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发展方向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10%。
而旅游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自豪的阔游、独立游和自助游的个性化需求等多种形式。
有些人选择旅游是为了寻求放松身心,放过疲惫;有些人则是为了做一些极限运动或者探险活动,并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异域风情。
旅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未来将更加拥有个性化的产品,丰富更为多样的旅游需求。
二、旅游市场每到一个旺季期,旅游业总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旅游市场的火爆,也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不少国家都在加强旅游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对旅游产品、资源、服务等进行了整合,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市场的价值和潜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繁荣,旅游市场也愈来愈竞争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产业,它不仅能够进行直接的经济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旅游可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如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扩大国际贸易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已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收入来源。
而在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份利益课题。
为了更好地挖掘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发掘本国旅游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引言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保护和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中国,生态旅游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使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得到加强,旅游业收入和就业机会连年增长。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1.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如何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和需求的研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生态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在研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参与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生态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游客市场调查、消费偏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态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1.加强科学评价和管理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科学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科学开发,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维度问题。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
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
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
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
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
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
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
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提出其民宿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旅游资源,融入当地旅游特色。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
旅游业开题报告国内外研究综述旅游业作为一种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并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帮助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研究的角度,对旅游业进行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1.中国旅游业的现状在国内研究中,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中国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行,旅游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2018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51.22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其中,出境游人数达到了1.3亿人次,同比增长7.7%。
这一数据说明了中国旅游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2.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讨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强调了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根据一些研究,旅游业对中国的GDP和就业率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如云南、贵州等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3.旅游业的环保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国内研究中,学者们通过调查和实地观察,发现一些旅游景点的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研究旅游业的环保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景区的环保管理、旅游者的环保意识提高、政府的环保政策等。
二、国外研究综述1.全球旅游业的趋势在国外研究中,全球旅游业的趋势一直是研究的关注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将更加专业、个性化、创新化和多样化。
此外,学者们发现,一些新兴市场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如印度、东南亚等地,预计将在未来几年成为全球旅游业的重要市场。
2.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业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旅游业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旅游文献综述
现代旅游体验要素综述(旅游管理1521522052039 王圆圆)摘要随着社会得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得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得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正文综观旅游业得发展历史与游客对旅游目得地得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得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
第一阶段,观光旅游。
这就就是旅游得初级阶段,就就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得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二阶段,休闲旅游。
这就就是旅游消费发展得中级阶段,就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得必然结果。
第三阶段,体验旅游。
这就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得最高旅游状态,就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得必然需求。
它强调游客对文化得、生活得、历史得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得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得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得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得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得获得就就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得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得体验。
90年代派恩与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得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得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得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得记忆。
一、旅游体验得内涵ﻫ关于旅游体验得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得见解。
Boorstin(1964)认为它就就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得、预先构想得大众旅游体验,就就是做作得、刻板得。
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瞧成就就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得困难得积极响应,她认为旅游者就就是在寻求“真实”得体验以战胜困难。
而Cohen(1979)认为,旅游体验就就是个体与多种中心之间得关联,在解释这种关联时,体验得意义来自于世界观,对个体来说代表着终极得意义。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当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会展业已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伴随着会展经济的全球扩张,许多国际会展业巨头竞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国际会展业正在出现重心转移之势。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国外以往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日后国外对会展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会展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对会展业的研究也迫在眉睫。
(一)国外现状国外的关于会展方面的研究著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作者有弗兰克、克里斯汀〃克林斯曼、卡琳〃韦伯、米尔顿T〃阿斯道夫等,国外著作主要从会展商务运作、会展后续工作、前期策划和会展营销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卡琳〃韦伯通过讨论和对比北美洲、欧洲和亚太地区举办展会和会议的主要地区来展望会展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克劳德〃赛尔旺和竹田一平以实际数据为基础,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世博会和国际博览会的举办者和参与者提出了极其有用的基本信息,这对于人们更好的评估国际博览会性质和价值提供了重要工具。
(二)国内现状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对会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会展业市场营销、资源管理、财务状况和战略决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如何做好会展营销和策划深入分析,从多方面对国外的一些成功理论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整体上形成了分析会展经济和研究会展影响的系统理论,从会展业的战略管理上进行了深层次研究。
二、简要评论及展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瓶颈,本文主要对会展旅游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从政府机制、会展业发展现状、会展旅游业和其关联行业之间的关系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国家政策、政府指导方针、现有的会展机制、法律规范与会展业最新发展趋势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措施。
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旅游发展研究文献综述范文格式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关于旅游地演化发展的研究可追溯至G(1939)、C(1963)、S(1978)的研究,但目前被学者们公认并引起广泛讨论和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B在1980年提出的。
1他认为一个旅游地的开发不可能永远处于同一水平,而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
他用一条近S型的曲线,来描述旅游地的演化过程,所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的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发展和指导旅游地营销和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B的理论,旅游地演化经过的6个阶段,在每个旅游地的时间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来。
旅游地发展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在进行对旅游地开发的过程中,旅游规划者需要根据旅游地当前所在的旅游开发阶段实行适当的开发模式,营销手段。
1.探查阶段旅游地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服务设施,其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发展变化且受人类干扰较少。
2.起步阶段旅游地旅游者逐渐人数增多,旅游活动逐渐变得有组织、规律性,本地居民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陋的膳宿设施,地方政府因当地旅游的发展被迫改善设施与交通状况,逐步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
3.发展阶段此阶段中,旅游发展迅速。
在服务设施配套相对完整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旅游广告加大,旅游市场开始形成。
在旅游带来良好收益的情况下,外来投资骤增,简陋的设施逐渐被规模大、现代化的设施取代,相关服务产业化,旅游地自然面貌的改变比较显著。
4.稳定阶段1郑海燕:“苏州城市旅游生命周期”,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24-30.在此旅游地发展阶段中,游客数量猛增,逐渐进入巩固阶段。
此阶段游客量持续增加,但增长率下降。
旅游地功能分区明显,地方经济活动与旅游业紧密相连,针对不同类别的旅游者进行不同的营销策略。
5.停滞阶段旅游地自然和文化的吸引力被大量的“人造设施”代替,旅游地良好形象已不再时兴,市场维持艰难。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旅游业作为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旅游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
二、旅游管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旅游管理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但可以简单理解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
旅游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旅游管理的理论框架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也逐渐从宏观管理逐步拓展到微观管理层面。
三、旅游管理的研究热点1. 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目的地的定位、规划、建设以及推广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旅游目的地,以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涉及旅游产品的定位、定价、促销等方面。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研究者们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探索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 旅游运营与服务质量旅游运营与服务质量是旅游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满意度。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旅游运营效率、完善服务质量,以提升整个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关注旅游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者们通过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旅游业在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化路径。
五、结论旅游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众多领域的研究,并在各个领域都有持续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研究热点的综述与分析,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基础。
在旅游管理研究领域,还存在着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深入研究。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第一篇:旅游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南通大学信息技术检索作业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顾鹏斐非织造材料与工程132班1315052037 钱智勇 2015年5月4日现代旅游体验要素顾鹏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
第一阶段,观光旅游。
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二阶段,休闲旅游。
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第三阶段,体验旅游。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
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
旅游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旅游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引言旅游的影响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
了解和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相互效应,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设施的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带动经济的增长;中国国内的情况更是如此。
旅游在经济方面巨大的积极影响,是现代旅游得以迅速发展和大众化的最主要原因。
旅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估旅游经济影响的方法与模型也数量众多。
在期刊网上搜索了1990-2010年间近50篇关于旅游的经济影响的论文,并仔细阅读了近20篇论文,参考文献,整理并归纳了旅游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评价旅游经济影响就, 则必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 收集被评价对象的相关信息, 这更适合于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
(一)乘数效应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第一个时期是以利用“乘数原理”为主要分析工具的简单数学模型时期。
凯恩斯在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所谓“乘数原理”, 本来是考察投资增量与国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数关系的一种宏观经济模型。
乘数原理应用于旅游研究时, 变为考察旅游收入的增量和国民收入增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考察旅游就业的增量和国民就业增量的倍数关系。
在1996匡林关于乘数理论的几个问题中有所论述。
但是乘数关注的是这一变化的最初原因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 而实际过程并不在它的研究视野之内。
因而学者又进一步设计出其它模型。
(二)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 I/O , Input/Output)可以清楚地显示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 解决乘数研究无法回答的旅游区域经济影响的过程问题。
有广泛的应用。
如2007年宋增文写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2010年钟歆玥、钟方雷写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业产业关联分析。
并且分析结果很好的表明了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具有广泛的波及影响作用、相对较强的前向带动作用等特点。
java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java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Java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岛屿,也是该国最大的岛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因此在旅游方面备受关注。
以下是关于Java 旅游的文献综述。
1. 自然景观,Java岛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活火山、瀑布、湖泊和森林等。
例如,印度尼西亚最有名的火山之一——布罗莫火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其壮丽的景色。
此外,乌布尔湖和望加锡火山也是游客们喜欢的目的地。
2. 文化遗产,Java岛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献中提到了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宫殿,如普兰巴南寺、布多高寺和兰卡丹古宫等。
这些建筑物展示了印度尼西亚传统建筑和宗教文化的精髓。
3. 旅游活动,Java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例如,登山爱好者可以选择攀登布罗莫火山或望加锡火山,体验刺激和挑战。
此外,乌布尔湖和卡瓦哈伊河提供了划船和观鸟等水上活动。
4. 饮食文化,文献中还提到了Java岛的饮食文化。
印尼美食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而Java岛则是印尼美食的重要代表。
文献中列举了一些著名的印尼美食,如炒面、沙茶烤串和沙拉吉等,这些美食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
5. 旅游发展与挑战,文献中也提到了Java岛旅游业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环境破坏、文化冲突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Java岛作为印度尼西亚的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了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和美食体验。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综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方式。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领域的相关文献,包括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政策措施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其中,经济影响是最为突出的研究方向,包括乡村旅游的收益分配、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
社会影响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乡村旅游对于当地社会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环境影响方面,学者们主要研究乡村旅游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实证分析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游客行为、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其中,游客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游客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和消费行为。
乡村旅游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以及如何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政策措施方面,学者们主要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其中,政策方面主要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和扶持政策。
策略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战略,以及如何协调各方利益,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乡村旅游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研究。
未来需要继续加强乡村旅游领域的研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和
实践支持。
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
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基于文献综述的视角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机会,也成为了人们理解和认同自我、他者以及社会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对旅游目的地产生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从旅游视域下探讨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或群体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在旅游领域,认同研究主要关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可以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认同研究在旅游领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视角出发,对旅游视域下的认同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对认同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包括认同的定义、类型和功能等。
我们将重点分析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目的地形象、文化认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将探讨认同研究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旅游学科的发展和提升旅游实践的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旅游认同的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旅游认同作为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涉及到游客、目的地居民、旅游行业从业者等多个利益相关者。
在旅游视域下,认同不仅仅是个体对自我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知,更是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心理和社会过程。
游客通过旅游体验寻求文化、身份和价值的认同,而目的地居民和旅游从业者则通过旅游活动强化或重塑地方认同和职业认同。
目前,旅游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对旅游认同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框架的构建。
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对旅游认同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包括文化认同、社会认同、心理认同等。
是对旅游认同形成机制的研究。
这类研究通常关注旅游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体验等因素如何影响认同的形成和变化。
旅游业文献综述范文1500
旅游业文献综述范文1500摘要: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问题,旅游业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综述。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1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魏小安在《关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若干问题》中提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
旅游业文献综述3
旅游业文献综述3文献综述一、开发背景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旅游热情大为焕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便越来越重要。
旅游网站比旅游企业更有优势。
相比传统旅游企业,旅游网站信息更丰富、经营方式更合理,游客可在网站里收集文字、图片、游记、评论以及目的地的景点、食宿和交通等详尽的信息,还可通过链接和搜索引擎带你漫游相关网站。
由于旅游网站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各种旅游资源以最经济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同时无店铺经营也将有助于降低成本,使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和消费者都得到益处。
旅游服务的无形性也使其更适合网上销售。
网上信息的发布由于其。
,因此在开发旅游网站的意义很大,具有很好的前景。
在国内很多旅游网站建设方案在规划时因缺少对旅游行业的全面、深刻认识而未能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缺乏特色与卖点,往往照搬照抄国外网站的现成模式,其结果是内容雷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既没形成规模经营,网上促销、预定的成功率又很低,服务项目单一,旅游路线、景点介绍以及网上订票、订房等模块几乎成了固定内容,而较少涉及旅游路线设计、自助旅游安排、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
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无法吸引游客。
网站定位面狭窄,不能向全世界各地游客,甚至还无法消除语音和文化的差异。
此外我国旅游网站尚处于向动态交互性信息的过渡,还未出现通过网格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网站。
目前网上旅游服务项目少,国内大多数旅游网站为散客提供服务仅限订票,定房,很少提供互动式旅游服务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旅游网站存在问题1.旅游网站的旅游信息更新不及时,提供一些不适当、过时的信息,信息分类不明确,对旅游爱好者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
2.网站工作人员花费太多时间在收集、编辑和发布信息上。
文献综述范本
文献综述在中国,旅游业在最近2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而且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中央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
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一的旅游购物,它是旅游者自己主动的选择,其弹性非常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无限花费”,所以在旅游业对旅游经济的贡献中,旅游购物有着巨大的潜力。
旅游购物作为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国旅游业走向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创汇的重要增长点。
,一些发达国家旅游购物收入总额甚至已经占到旅游消费总收入的50%左右。
而来自国家旅游局质监所的信息显示,旅游购物一直是我国旅游最为薄弱的环节, 其中各级旅游质监所正式受理投诉中,关于旅游购物的投诉增幅较大。
在旅游购物投诉理论研究上,国外学者对旅游购物投诉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其研究范围也很广泛。
国内对于旅游购物的理论研究相对较为匮乏,起步较晚。
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0)中含“旅游购物”的文献进行相关检索,篇名含“旅游购物”检索词的文献共208篇,关键词含“旅游购物”检索词的文献共1103篇,对旅游购物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
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性旅游购物调查研究。
如郭家骏(2010)、王蕊,苏勤(2010)、李先跃(2010)、薛哲,陈小云(2010)、王小会,罗明义(2009)、杨鹛(2008)、慎丽华,张华丽(2009),石美玉(2006)等文献分别对浙江、黄山市、长沙、皖南地区、云南、华南地区、青岛、北京等区域旅游购物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
(二)有关旅游购物满意度的研究。
焦金英(2010),包亚芳等(2008)在讨论旅游购物和顾客满意度的概念基础上,对旅游市场判定游客购物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给予设定,进行问卷调查搜集数据后,运用IPA分析法,对满意度进行分析;刘春济,高静(2006)基于IPA与Co-Plot分析技术,从国内旅游者的视角出发对国内导游的服务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内旅游者对国内导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评价远低于其期望值;张学梅(2006)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峨眉山景点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游客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11对峨眉山旅游购物品满意度综合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提取出影响游客对峨眉山不同类别旅游购物品满意度的主因子。
旅游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在国内,关于旅游的评论、报道和文章不少,但主要是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和学者们提出的,涉及的主题是在某个旅游点过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力求创造出该旅游点新的看点和新的价值。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中国旅游从多领域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为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热点研究。
1,在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研究,比如张凌云﹙2000﹚在《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
王云才﹙2000﹚在《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规模配置》中认为对于一般经济区域来讲,旅游业只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产业特征的产业类型,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赵浩兴﹙2003﹚在《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中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除了具有明显优势,还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
2,对旅游资源产权及对遗产资源管理的研究,比如,依绍华﹙2003﹚在《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中认为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投资开发景区在合理的规制合同制约下,不会改变景区的国家所有性质,但要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
马梅﹙2003﹚在《公共产品悖论》中认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受到旅游产品的利益驱动已经偏离了其作为纯公共产品的目标,解决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的悖论需要由私人生产者的参与。
认为旅游资源产权不可转让的理论依据是景区产品的公益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论与价值核算问题。
张晓等人﹙2001﹚在《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认为景区产品市场化应在一个完善有效的公益性事业管理机制的框架内实现,而门票专营权的转让使景区失去公益性,性质上成了私人企业的资产。
旅游业文献综述3000字
旅游业文献综述3000字
:
近年来,网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成为革新传统旅游业的利器。
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影响着旅游者出行的方式及游览内容,也推动旅游业快速成长。
随着手机及社交媒体用户群体在不断壮大,使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如移动应
用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促进旅游业业务变得更加重要。
旅游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查找和收集旅游信息,搜索路径及查看旅游路线,也可以体验定制旅游服务。
在社交
媒体上,旅行者与同伴分享彼此旅行体验,也能获取最新和可信赖的旅游信息。
虚拟现实技术也被广泛用于旅游业领域,以栩栩如生的场景吸引旅游者面观赏
景点而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费用。
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旅游者体验虚拟旅行,以及有趣的拓宽视野。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让旅游行业通过建立互联网渠道获得更多收入,
如通过拓展全面营销渠道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提升技术水平,优化服务流程等,这些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为旅游业带来了一系列新发展,将普通旅行者打造成具
有个性化趣味的旅行者,提供最新和可信赖的旅游信息,从而激发了更多游客的旅行兴趣。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要点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
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
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
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
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
”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
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义”。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业和旅游学的认识的文献综述概念界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
在考察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这三个彼此相关且最为业界和学界常用的概念时,笔者发现纵然有申葆嘉、谢彦君、王德刚和明庆中等一批学者先后讨论和研究,但三者混淆、混用的现象依旧相当普遍。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的认识在20世纪初叶国外就开始对旅游及相关事物的研究,当时的研究者主要是欧洲一些高等学校的学者。
最早发表著作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意大利罗马大学的马里奥蒂(A. Mariotti),1927年他在《旅游经济讲义》一书中,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和旅游现象作了系统剖析和论证。
他认为旅游活动是属于经济性质的社会现象,属于经济学范畴。
1935年,柏林大学的葛留克斯曼教授(G. Glücksmann)在《旅游总论》一书中指出,旅游是“在旅居地短时间旅居的人与当地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
葛留克斯曼从旅游活动的发生原因、基础、性质和社会影响等深层次关系着手探索,认为对旅游的认识,需要从不同学科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它。
而今,对旅游界影响颇为深远的旅游定义,是由瑞士学者亨泽克尔(W. Hunziker)和克雷夫(K. Krapf)在1942年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总和。
”该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专家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纳。
因为该组织的简称是AISET,一般将其称为“艾斯特定义”。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的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
国外学者对旅游的研究长达百年,从托马斯·库克时代至今,国外学术界对于各个时期出现的旅游现象和旅游活动的研究颇有成果。
但在对旅游等一系列的概念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就旅游业以及将旅游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的研究难以成为可能。
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在学术意义上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学术研究。
也就是说,我国“旅游”一词的学术内涵是个舶来品,由此衍生了许多相关概念,如旅游、旅游活动、旅游现象、旅游学、旅游业、旅游者等等,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旅游、旅游学和旅游业。
在三者的理解上时常混淆不清,无法达成共识。
例如,“旅游活动”在某些文献中因使用上的需要,也常常被称作为“旅游现象”,还被简称为“旅游”。
关于对旅游本质的认识,申葆嘉(2008)在“我的旅游观”中提出“旅游是什么?一个可以意会、难睹全貌的社会存在”,又说“的确,旅游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这是一个人们都已经耳熟能详的事情,但是恐怕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内看到它运行的全貌。
”谢彦君(2010)指出:“学界对旅游现象本质的认识所存在的漠然、混乱甚至错误的情形,造成了我们对各个旅游相关范畴在理解上的偏颇或错谬”。
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说,由于很多时候很多人受到与旅游相关或相类似的现象的蒙蔽,先入为主地用自己对相关现象的理解,来进而据以判断旅游的本质,从而陷入了本末倒置的逻辑陷阱。
”关于对旅游业的认识,李天元(2003)认为“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葛宇菁(2007)指出“各种产业按照与旅游活动的关联程度,被划分为旅游特征产业、旅游相关产业和其他产业。
”宋子千、郑向敏(2001)曾经建议对旅游业中的“旅游行业”和“旅游产业”进行区分,前者指整个行业,后者指包括这些行业中和旅游有关的部分。
关于对旅游学的认识,谢彦君(2010)指出“介入旅游研究的学科,如今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种与人生、与人类、与人类活动的对象物有关的学科(这等于说,恐怕涉及到所有的学科,差别仅仅在于关联的直接程度不同而已),都可能插足于旅游研究,为这个领域贡献独特的认识视角、研究方法和科学命题。
”许多学者也不止一次地提出了旅游学科的地位显得有些尴尬。
最为明显的是,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旅游学”的分类,只有“管理学”分类中“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
显然是对“旅游学”学科内容不够清晰的反映。
综上,一方面我们对旅游、旅游业与旅游学三个概念仍然混为一谈,甚至感到无奈;另一方面即便意识到了三者的差别,但从目前的文献考察并没有学者明确阐述三者的关联。
在旅游概念上出现把旅游与旅游所牵动的相关现象混淆起来,并试图用单一的词汇负载产业和学科等复杂含义的事实,是导致我们直到今天仍无法认清旅游本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当下的学界研究,误区主要表现如下:——以研究旅游业替代和掩盖了旅游现象的研究——以研究旅游业替代和掩盖了旅游本质的研究——以研究旅游活动混淆了旅游业与旅游学的研究……概念不明晰导致学界讨论的混乱与越位,也不利于旅游业和旅游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可见,厘清这三个概念的边界并辨析其内涵已迫在眉睫。
二、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概念的认识(一)旅游旅游是人的一种行为。
旅游行为的历史非常悠久。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虽然这一旅行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为游览,但其实质上已经具备了“旅游”的特征。
考察“旅游”一词的词源学意义,更可以发现早在南朝沈约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一句中,此词就已经表达“旅行游览”的意义。
可见,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旅游的历史要远早于旅游业、旅游学的形成。
旅游是人的一种行为,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现代学者深化了旅游是一种行为和活动的概念。
按照谢彦君(2004)的定义“旅游应当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从主体经验来说,它也可以表述为人的一种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其核心内容则是体验需求。
(二)旅游业旅游业是一种产业。
与自发的旅游活动相比,旅游业的形成是相当晚的事。
国际上普遍将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团体火车旅游视为近代旅游业的开端,事件本身既是旅游现象、旅游活动,也与旅游业有关。
一百多年前无人研究其中关联。
近年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与经济水平的增长。
旅游业虽然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一些业者与学者对其概念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还是常常将旅游现象或旅游活动与旅游业混为一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旅游主要就是外事接待,是事业而不是产业。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事实上,如今的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体现产业的概念。
与普通意义上的产业概念不同的是,旅游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它是一个产业集群的概念。
它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包括了景点经营、旅行社和旅馆服务业、餐饮服务业、交通业、娱乐业和其他许许多多的行业。
然而,这些行业同时也为旅游地当地居民提供服务,这也造成了旅游业的概念和范围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应该说,旅游业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要素和经济利益。
对它的讨论,往往从资源开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管理等相关要素。
旅游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食、住、行、游、娱、购的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
旅游业的独特性质使得旅游业在履行经济活动的职能时,不仅能够带动诸多产业发展,而且也能够和诸多产业一起融合发展。
近些年蓬勃发展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旅游等,都是相关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三)旅游学旅游学是一门学科。
当旅游与旅游业都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形成了作为理论学科的旅游学。
旅游学就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以其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的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在我国,它的发展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应定义为以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王德刚,1998)。
其核心是研究各种旅游活动内在矛盾的变化,而终极问题则是旅游学最终是否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三、旅游、旅游业和旅游学的差异与辨析由上可见,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其间差异值得辨析。
(一)从概念属性上看旅游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属性。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活动。
旅游的社会属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其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其核心是人的社会情感需求;最后,其活动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旅游业大力发展的影响,旅游曾经一度被认定是经济性质的活动,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认为,这种误区的形成根源就在于旅游与旅游业概念范围上的混淆。
旅游业的基本属性是经济属性。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业态。
回溯这一产业的发展历史,可见它从产生之初就与经济活动息息相关,而与之相关的政策也大多着眼于最终的经济利益。
其经济属性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旅游活动中,还表现在对它的研究上,即关注资源(生产要素)开发到利益形成的一系列活动。
有些学者以研究旅游业替代了旅游现象的研究,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至于将旅游本质的研究误解为旅游业本质的研究,则又是对旅游业与旅游学边界认识不清。
旅游学的基本属性是哲学属性。
一门学科的成立,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与规律,对这三者的探讨和规定显然属于哲学范畴;而学科所要求的知识体系,也必须在哲学背景上构建起来。
当前国内的旅游学研究,已发展出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营销学、旅游统计学、旅游法学、区域旅游学等重要的分支学科。
总的看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旅游学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在于:作为独立学科基础的旅游基础理论尚未成熟。
(二)从研究背景的角度看旅游的研究应主要基于社会学背景。
它应当积极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采取理论建构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动吸收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包括社会现象,以及个人和社会行动,当下的旅游研究中对以上两点研究颇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旅游者态度与行为的研究。
例如,对于旅游者消费偏好行为、跨文化旅游态度和行为等的研究。
旅游业研究应主要基于经济学背景,旅游业研究的分支如酒店业、旅行社业、旅游经济运行特征等的研究,都与经济活动密切关联,即是最好的证明。
目前对于旅游业的研究,主要概括为对从旅游活动角度界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研究。
但是考察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我们发现:在新的社会条件和行业现状下,旅游业发展的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