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荧光技术名词解释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整理终版
名词解释1. genome 基因组p235某一个生物的细胞中储存于单倍染色体组中的总遗传信息,组成该生物的基因组2. ribozyme 核酶p266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核酶又称核酸类酶、酶RNA、核酶类酶RNA。
大多数核酶通过催化转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键水解反应参与RNA自身剪切、加工过程。
与一般的反义RNA相比,核酶具有较稳定的空间结构,不易受到RNA酶的攻击。
更重要的是,核酶在切断mRNA后,又可从杂交链上解脱下来,重新结合和切割其它的mRNA分子。
3. signal molecule 信号分子p158信号分子是细胞的信息载体,包括化学信号如各种激素,局部介质和神经递质以及各种物理信号比如声、光、电和温度变化。
各种化学信号根据其化学性质通常可分为3类:1、气体性信号分子,包括NO、CO,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直接激活效应酶产生第二信使cGMP,参与体内众多生理过程。
2、疏水性信号分子,这类亲脂性分子小、疏水性强,可穿过细胞质膜进入细胞,与细胞内和核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
3、亲水性信号分子,包括神经递质、局部介质和大多数蛋白类激素,他们不能透过靶细胞质膜,只能通过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在细胞内产生第二信使或激活蛋白激酶或蛋白磷酸酶的火星,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
4. house-keeping gene管家基因p319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如糖酵解酶系基因等。
这类基因一般在细胞周期S期的早期复制。
分化细胞基因组所表达的基因大致可分为2中基本类型一类是管家基因,另外一类是组织特异性基因。
5. cis-acting elements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
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它们的作用是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cell theory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的,并由德国医生和病理学家魏尔肖进行修正的有关细胞生物规律的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新的细胞可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2.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免疫荧光技术,是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查抗体、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的试验,是免疫学和荧光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免疫荧光可用于确定细胞表面或内部抗原或抗体的位置以及识别组织或渗出物中的致病性微生物,故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中。
该技术可分为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3.原位杂交是一种应用核酸标记探针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物质杂交,再用与标记物相关的检测系统,检测出特异性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在细胞中位置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应用带有标记的DNA或RNA片段作为核酸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然后可用放射自显影等方法予以显示,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并定位;用原位杂交技术,可在原位研究细胞合成某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表达。
4.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常需对细胞进行预处理或者借助某些化学物质和灭活病毒介导完成。
如动物细胞融合一般要用灭活的病毒(如仙台病毒)或化学物质(如PEG)介导;植物细胞融合时,要先用酶去掉细胞壁。
细胞融合技术是单克隆抗体制备等的基础。
5.基因打靶是指通过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确定的位点,达到定点修饰改造染色体上某一基因的一项技术。
基因打靶技术是一种定向改变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实验手段,通过对生物活体遗传信息的定向修饰包括基因灭活、点突变引入、缺失突变、外源基因定位引入、染色体组大片段删除等,并使修饰后的遗传信息在生物活体内遗传,表达突变的性状,从而可以研究基因功能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以及提供相关的疾病治疗、新药筛选评价模型等。
免疫荧光技术
8
四、免疫学方面
该领域应用较多的为间接荧光抗体法,如抗肾上腺皮质抗体、抗肝细胞膜抗
原自身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抗骨骼肌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抗胃壁细胞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DNA抗体、抗核抗 体等。用该组织制作冷冻切片为底物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人IgG。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15
谢谢!
4
免疫荧光技术 常用实验类型
5
免疫荧光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一、细菌学方面
国内纪宝宏根据对854名不同对象的检查,证实麻风间接荧光抗体吸收 (FLA-ABS) 试验对发现麻风亚临床感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免疫流行 病学调查如同时使用麻风菌素和FLA-ABS试验,可发现以后可能发展为多菌型 麻风的高危人群,即麻风菌素阴性,FLA-ABS阳性者。 庄玉辉用荧光抗休染色检查脑脊液(CSF)内结核菌,阳性率为28.30,而 抗酸染色法阳性率为18,9帕,后者较前者差。结果表明结核菌用荧光抗体检 查技术检查结脑者的CSF显示快速、敏感等优点,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 有意义。
Megakaryocytes with or without anti-megakaryocyte antibodies detected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methnod
14
36例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抗巨核细胞抗体阳 性者占7例(19. 4% ),30例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中有2 例(6.7%),而30名正常人对照组中仅有1例(3.3% ), 后者与SLE伴患者血小板减少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相 比,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我们发现,在血小板减少和 血小板正常的SLE患者中抗巨核细胞抗体阳性病例在 幼稚巨核细胞分类中无差异(2.8%vs3.3%)。 本研究通过检测抗巨核细胞抗体,初步探讨了自 身抗巨核细胞抗体在SLE伴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
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technique)荧光抗体技术: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antibody technique)。
用荧光抗体示踪或检查相应抗原的方法称荧光抗体法;用已知的荧光抗原标记物示踪或检查相应抗体的方法称荧光抗原法。
这两种方法总称免疫荧光技术,因为荧光色素不但能与抗体球蛋白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各种抗原,也可以与其他蛋白质结合,用于检测或定位抗体,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抗原技术很少应用,所以人们习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或称为免疫荧光技术。
以荧光抗体方法较常用。
用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和检查细胞或组织内抗原或半抗原物质等方法称为免疫荧光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
直接法:用抗原多次免疫动物,产生抗体,从血清中分离抗体,与荧光色素结合,制备荧光抗体溶液,浸染标本,直接定位标本内的抗原或抗体成分间接法:用动物或人免疫球蛋白(IgG)作抗原,免疫动物,产生抗免疫球蛋白抗体(抗抗体)与荧光色素结合,制成抗免疫球蛋白荧光抗体(荧光标记的抗体Ⅱ)一、荧光抗体的制备(一)抗原(免疫原)1 微生物抗原:原虫、真菌、细菌、立产克体和病毒等2 组织抗原:人或动物组织内某些成分(如血浆蛋白、细胞内各种酶、激素等)3 免疫球蛋白(Ig)抗原:家兔、马和人的免疫球蛋白。
有种属特异性家兔和马的免疫球蛋白有4类:IgG、IgM、IgA、IgE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G、IgM、IgA、IgD、IgE(二)制备免疫血清效价高和特异性强,荧光抗体沉积在抗原上的沉淀层厚,荧光强,与抗原反应快,结合紧密,增加敏感性1 高效价免疫血清制备的条件:抗原要纯,课题合适。
砂少,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太多,抑制抗体生成动物主要为羊、马、家兔和猴等。
制备抗人免疫球蛋白抗血清必须健康、反应良好,且能提供足量血清的雄性动物,多用家兔和山羊。
体重合乎要求,3公斤左右。
注意营养和卫生管理。
免疫荧光
• Autofluorescence
• • • Biological autofluorescence in mammalian cells due to flavin coenzymes (FAD and FMN: absorption, 450 nm; emission, 515 nm) and reduced pyridine nucleotides (NADH: absorption, 340 nm; emission, 460 nm).
select combinations of fluorochromes that will work together
• • In immunofluorescence, a single wavelength can be used to excite several fluorochromes with different Stokes shifts and thereby produce a variety of fluorescent colors as shown .
• 应用范围:
• 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测定内分泌激素、蛋白质、多 肽、核酸、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 肿瘤标志物、血药浓度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根据诊断类 别,又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内分泌、肿瘤、药物检测、免 疫学、血型鉴定等。
The two main methods of immunofluorescent labeling are direct and indirect.
Principle of Fluorescence
• 1 When an electron absorbs the energy from a photon of light it becomes “excited” and jumps to a higher, less stable energy level. • 2 The excited state does not last long The electron loses a small amount of energy as heat and the remainder of the extra energy is given off in the form of a phochrome would be a molecule with the following properties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细胞:是生命体活动的基本单位。
原位杂交:确定特殊的核苷酸序列在上染色体或细胞中的位置的方法称为原位杂交脂质体: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其极性端插入水相而非极性尾部面向空气界面,搅动后形成乳浊液,即形成极性端向外而非极性尾部在内部的脂分子团或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主动运输:有载体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此种转运的方式需要消耗能量。
转移序列:存在与新生肽连中使肽连终止转移的一段信号序列,可导致蛋白质锚定在膜的脂双层中。
因终止转移信号作用而形成单次跨膜的蛋白质,那么该蛋白质在结构上只有一个终止转移信号序列,没有内部转移信号,但在N端有一个信号序列作为起始转移信号。
P34cdc2/cdc28:是有芽殖或裂殖酵母cdc2/cdc28基因表达一种分子量为34X103细胞周期依赖的蛋白激酶。
细胞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指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密切相关的,由膜围绕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核膜、胞内体和分泌泡等。
Caspase家族: Caspase活性位点是半胱氨酸(Cysteine),裂解靶蛋白位点是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因此称为Cysteine aspartic acic specific protease,即Caspase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有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称细胞分化。
或:由于基因选择性的表达各自特有的专一蛋白质而导致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差异。
分泌型胞吐途径:真核细胞都从高尔基体反面管网区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稳定过程。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交织而成的立体网架结构,它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与外侧的细胞膜和内侧的核膜存在一定的结构联系,以保持细胞特有的形状,并与细胞运动有关。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名词解释: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与荧光标记技术相结合用于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
包括荧光抗体的制备、标本的处理、免疫染色和观察记录等。
冰冻蚀刻技术:将样品断裂面结构的形貌印在复型膜上,再用电镜观察复型膜的方法。
主要用来观察膜断裂面的蛋白质颗粒和膜表面结构,图形富有立体感,且能更好地保持样品的真实结构。
原位杂交技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通过分子杂交确定特异核苷酸序列在染色体上或细胞中位置的方法称为原位杂交。
放射自显影技术: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生物大分子前体物,并掺入细胞或机体中。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所发射出来的带电离子(α或β离子)作用于感光乳胶的卤化银晶体,从而产生潜影。
再经显影、定影后于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中银颗粒所在部位即代表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部位。
原代培养:直接从机体取下细胞、组织或器官后立即进行的培养。
但也有把第1代至第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传代培养:将原代培养物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的培养。
细胞拆合:把核与质分离,然后把不同来源的核与质相互配合,形成核质杂交细胞。
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B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杂交最终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技术。
第三章细胞基本知识概要名词解释:原核细胞:结构简单的细胞,没有膜包被的细胞核,如细菌等。
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核被膜,细胞质中含有一些膜性细胞器的细胞。
古核细胞: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其形态结构和遗传结构装置与原核细胞相似,但有些分子进化特征更接近真核细胞。
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把这种现象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第四章细胞质膜名词解释:生物膜: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质膜统称为生物膜。
膜骨架:指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
第十五章细胞社会的联系名词解释:细胞表面:是指包围在细胞质外层的一个复合的结构体系和多功能体系,是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并产生复杂功能的部位。
细胞免疫荧光原理
细胞免疫荧光原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基于抗体与标记物相互作用的技术。
它通过特异性的抗体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分子结合,再通过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研究,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
细胞免疫荧光原理主要是指在细胞或组织环境下,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相互作用的原理进行荧光素标记物的可视化检测。
细胞免疫荧光标记物主要包括荧光素、有机染料和荧光蛋白等,其中荧光蛋白标记肿瘤生物标志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应用方式。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荧光素标记物与样品中含有的目标抗原结合。
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中,有两种重要类型的抗体,一种是初级抗体,另一种则是次生抗体。
初级抗体可以识别目标抗原,而次生抗体则与初级抗体结合,并标记上荧光素。
次生抗体的荧光素通常比初级抗体标记的要大、更鲜艳,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时易于检测。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对于细胞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研究人员通常需要选择适当的抗体和荧光素标记物。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利用冷光源或者荧光染色物的光激发器来激发标记物,从而进行肿瘤生物标志物荧光标记。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是一项非常灵敏的技术。
在肿瘤标志物研究方面,单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检测很低浓度的癌症细胞。
这种技术仍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如荧光染料的稳定性和特异性等问题。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在免疫学研究中,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分析各种样品中的抗体特异性和亚型。
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次生抗体,可以观察抗体结合到细胞的表面或细胞内分子。
该技术还可用于检测新型病原体感染,利用抗体标记技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的感染情况。
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常用于研究细胞内分子的分布和运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细胞荧光蛋白标记技术,观察特定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运动,以研究蛋白质功能。
免疫荧光技术名词解释
免疫荧光技术名词解释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可用于快速检测特定抗原的生物学技术,它利用特定的抗体来标记指定的蛋白质或者细胞表面抗原,通过荧光探针测定对应位点的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程度,从而进行有效的鉴定分析。
免疫荧光技术的工作原理基于抗体中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力,即抗体总是只能与其具有特定结构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因此,抗体可以用来识别特定抗原。
在实验中,在特定的细胞表面抗原上,抗体可以与目标结合,并以探针的形式展现出其吸光度的变化(通常以可见的荧光来表示)。
根据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它可以用来识别和监测特定的抗原,也可以用来分析细胞或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融合(cell fusion)或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技术-真核细胞通过介导和培养,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cell fusion)或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促进因子(MPF):调节细胞进出M期所必需的蛋白质激酶,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通过促进靶蛋白的磷酸化而改变其生理活性。
MPF自身活性随细胞周期的运转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干细胞:机体中未分化的、具有永久细胞分裂潜能、具有不断更新潜能、具有细胞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
相当一部分干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受体:能够识别和选择结合信号分子并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奢侈基因:对细胞本身生存无直接影响,却对细胞分化起极为重要作用的基因。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维持细胞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因,即译制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和功能蛋白的基因,与细胞分化关系不大。
细胞全能性:各种分化状态的细胞虽然结构和功能不同,但都保留着与合子同样的基因组,即分化本身仍然有生物个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遗传信息,这称为细胞的全能性(Totipotency)。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同源细胞逐渐变为结构、功能与生化特征相异的细胞过程。
多聚核糖体:是指合成蛋白质时,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附着在一条mRNA分子上,形成的似念珠状结构。
收缩环:有丝分裂的后、末期,在赤道板质膜下形成的微丝束环(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
核纤层:核纤层是位于细胞核膜下的纤维蛋白片层或纤维网络,核纤层由1至3种核纤层蛋白多肽组成。
检验科学中的免疫荧光与流式细胞技术介绍
检验科学中的免疫荧光与流式细胞技术介绍检验科学是一门关于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分析的学科,它在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免疫荧光与流式细胞技术是检验科学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两项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以及在临床和科研中的重要性。
一、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基于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的检测方法,通过标记荧光染料的抗体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与定位。
它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生物医学研究以及疾病诊断等领域。
1. 原理在免疫荧光技术中,首先需要制备标记有荧光物质的抗体。
一般常用的荧光染料有草酰胺染料(如草酰胺黄、草酰胺橙等)和荧光素染料(如草酰胺素B)等。
这些染料结构稳定、发光强度高,能够有效地与抗体结合。
当待测样品(如细胞、组织切片等)与荧光标记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样品中的目标物质与荧光标记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
然后,利用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成像系统观察样品,荧光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反映目标物质的含量和分布。
2.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
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细胞器和信号分子等。
在免疫学中,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免疫细胞的亚群分布和相互作用。
在临床诊断中,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抗原或抗体,例如病毒检测、自身免疫病诊断等。
二、流式细胞技术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计数细胞的方法,通过使用激光器激发细胞中的荧光染料或标记的抗体,并测量样品中荧光信号的强度,从而分析细胞的性质和数量。
1. 原理在流式细胞技术中,首先需要将待测细胞样品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将细胞悬液以单个细胞的形式流动通过检测单元。
当细胞通过激光器时,激光束激发标记在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荧光染料或标记的抗体。
被激发的染料或抗体会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流式细胞仪接收和检测这些信号,从而确定细胞的标记物质的存在和含量。
细胞学说的名词解释
细胞学说的名词解释1.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从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各级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亡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规律的科学。
2.cell theory:(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也与其他细胞相互影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3.protoplast(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之外的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
4.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5.Prokaryotic cell(原核细胞):无核膜,DNA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细胞小,多在0.2—10um之间至今未发现细胞骨架。
6.eukaryotic cell(真核细胞):有膜结构围成的细胞核,D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基因组至少有两条染色体;有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具有细胞骨架系统。
7.archaeobacteria(古细菌):又称原细菌、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核生物为产甲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盐细菌、硫氧化菌等。
8.plasmid(质粒):细菌内除了核区的DNA外,存在的可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1、resolution(分辨串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9.f1uorescence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技术):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荧光素直接标记技术。
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10.autoradiography(放射自显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定量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细胞生物学实验-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的免疫荧光标记及定位观察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又称荧光抗体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最早的一种。
它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和显微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技术。
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
Coons等于1941年首次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并获得成功。
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的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抗体,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作为探针检测组织或细胞内的相应抗原。
荧光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抗体分子结合同时不影响抗体免疫活性的特性。
用荧光抗体浸染可能含抗原的细胞或组织切片,如有相应抗原存在,则抗原与标记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固定于细胞上,不易洗脱,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发出荧光的可见物体,从而可以对抗原或抗体的性质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
常用的荧光素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罗丹明(Rhodamine)等。
免疫荧光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可以用于内分泌激素、蛋白质、多肽、核酸、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肿瘤标志物、血药浓度等各种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免疫荧光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
主要缺点是:存在非特异性染色,结果判定的客观性不足,步骤比较复杂。
免疫荧光分为直接法、间接法和补体结合法。
直接法:将荧光素直接偶联在一抗上,不需要二抗。
1.检查抗原法:这是最早的方法,用已知特异性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制成荧光特异性抗体,直接与细胞或组织中相应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见抗原存在部位呈现特异性荧光。
此法很特异和简便,但一种荧光抗体只能检查一种抗原,敏感性较差。
2.检查抗体法:将抗原标记上荧光素,即为荧光抗原,用此荧光抗原与细胞或组织内相应抗体反应,而将抗体定位检测出来。
间接法:先用未标记的特异抗体(一抗)与抗原结合,再用有荧光素标记的抗抗体(二抗,如抗IgG的抗体)与标本反应,样品中若有与一抗结合的抗原存在,则会形成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从而达到染色的目的。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从显微、亚显微及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2.细胞学说: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有细胞核细胞产物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3.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
利用荧光素所发的荧光可在荧光显微镜下检出,从而可对抗原进行细胞定位。
4.密度梯度离心: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样品中不同组分以不同的沉降率在密度梯度溶液中沉降,形成不同的沉降带,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组分的目的。
5.光脱色恢复技术(FPR):使用亲水性或亲脂性的荧光分子,如荧光素、绿色荧光蛋白与蛋白或脂质耦联,用于检测所标记分子在活体细胞表面或细胞内部的运动及其迁移速率。
6.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一般指培养的第2代至传10代以内的细胞。
7.接触抑制: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贴壁生长的正常二倍体细胞表面相互接触时分裂随之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8.细胞融合:通过培养和诱导,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为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融合或细胞杂交。
9.细胞质膜:又称质膜,曾称细胞膜(cell membrane),是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10.生物膜:质膜和细胞内膜在起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故总称为生物膜(biomembrane)11.流动镶嵌模型:一种描述生物膜的动态模型。
生物膜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具有流动性,膜蛋白镶嵌在脂双层或结合于脂双层表面。
12.脂筏模型:脂筏是以甘油磷脂的生物膜上,胆固醇和鞘脂形成相对有序的脂相,如同漂浮在脂双层上的"筏"一样,载着具有生物功能的膜蛋白。
免疫荧光技术的名词解释
免疫荧光技术的名词解释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免疫荧光技术。
你说这免疫荧光技术啊,就像是给细胞和组织世界点亮的一盏盏小彩灯!
想象一下啊,细胞和组织就像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小秘密,而免疫荧光技术呢,就是那神奇的魔杖,轻轻一挥,就让这些小秘密都闪闪发光啦!它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那些原本看不见的蛋白质呀、抗原呀啥的。
这技术咋操作呢?简单说,就是先让特异性的抗体和咱们想研究的东西结合,然后再给这个抗体染上荧光染料。
哇塞,这就好比给这个抗体穿上了一件超级酷炫的荧光外套!等我们把处理好的样本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哎呀妈呀,那些发着光的地方不就是我们想找的东西嘛!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免疫荧光技术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能帮我们找到细胞和组织里那些隐藏的关键信息。
它能让我们看到细胞的结构啦、各种分子的分布啦,就像我们能清楚地知道一个城市里每条街道、每个角落都有啥一样。
而且啊,这免疫荧光技术用处可大了去了!在医学研究里,它能帮医生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找到治疗的新方向。
在生物学研究中,那也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呀,能让科学家们对生命的奥秘了解得更透彻。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免疫荧光技术,那得有多少重要的发现被埋没呀!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啥也看不见。
但有了它,就像是打开了一盏明灯,一下子就把路给照亮啦!
你说,这么厉害的技术,咱能不好好了解了解,好好利用利用吗?反正我觉得这免疫荧光技术简直太牛啦!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细胞和组织神秘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里面的精彩和奇妙。
大家可得好好记住它呀,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呢!。
免疫荧光法
免疫荧光法免疫荧光法是用于检测抗原的免疫学技术,它使用抗原特异的抗体和探针,在透射电镜或显微镜下检测抗原的存在。
主要用于细胞和分子的定量或定性检测,以及抗体的标记和定位。
它的使用广泛,可以用于蛋白质和抗原的检测,以及病毒感染和细胞生物学研究。
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定位细胞内或体外,以检测抗原水平,以及表观遗传学变化和细胞内抗原位置。
它采用一种抗体技术,使用一种独特的抗原特异性抗体,在染色的抗原被发现之后,用一种称为荧光探针的特殊抗体特异性抗体来检测。
这种标签不仅可以在显微镜或其他光学系统下检测到,而且可以用来定量检测抗原水平。
目前使用免疫荧光技术的研究领域较广泛,包括病毒感染,免疫反应,细胞生物学,以及其他研究领域。
免疫荧光技术用于研究细胞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识别抗原,以及抗原表达的水平和模式,并可以直接检测抗原的位置。
它还可以用于抗原的定量分析,以实现复杂分子的功能分析。
此外,免疫荧光技术还可用于细节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包括细胞漂移,神经发育,表观遗传学分析,以及细胞命运决定,研究细胞毒性,以及其他细胞特性。
此外,免疫荧光技术也可以用于病毒水平和免疫反应过程的研究,检测病毒感染和病毒质量的检测,以及抗体的识别和定位。
免疫荧光技术还有许多优点。
它有一个简单而快速的过程,可以快速地得到抗原的结果,且使用安全,灵敏度高。
另外,免疫荧光技术还具有高通量性,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同时检测多个样本。
它的定位及定量分析功能也使它成为多种生物学领域的有效技术。
总之,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实用性强的分子技术,它为病毒检测,免疫反应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以及表观遗传学研究等提供了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和可行的技术手段。
由于其解决的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对生物学问题的可靠性,免疫荧光技术也可以用于临床诊断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将不断扩大,帮助生物学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免疫荧光技术概述
免疫荧光技术是一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分子的
方法。
它利用抗体与待检测分子结合后,再加上荧光标记的二抗或荧
光标记的直抗,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分子的位置和数量。
免疫荧
光技术在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研究生物分
子的定位、表达和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二、免疫荧光技术的原理
1. 抗体结合
在免疫荧光技术中,首先需要用特异性抗体与待检测的分子结合。
这些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是多克隆抗体,通过它们与目标
分子的结合,实现对待检测分子的高度特异性识别。
2. 荧光标记
待检测分子与抗体结合后,需要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或直抗,使得
待检测分子与荧光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
通常使用的荧光分子有FITC、TRITC、Alexa Fluor等,它们在不同激发波长下显示出不同的荧光颜色。
3. 观察和分析
最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的细胞或组织样品,根据荧光信号的
强度和分布情况,可以判断待检测分子的位置和数量,从而了解其在
细胞内的表达和功能。
三、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
1. 细胞膜标记
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标记细胞膜上的特定蛋白,例如细胞黏附蛋白、受体蛋白等,从而观察它们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揭示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定位
通过标记特定的蛋白或抗体,免疫荧光技术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器的
定位,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帮助研究者了解细胞器在细
胞内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3. 蛋白相互作用
免疫荧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
标记不同的蛋白并观察它们在细胞内的共定位情况,可以揭示蛋白间
的相互作用网络和信号传导路径。
4. 细胞功能研究
通过观察细胞内荧光标记物的动态变化,免疫荧光技术可以帮助研
究者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信号转导和细胞周期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
四、免疫荧光技术的发展和趋势
1. 自动化和高通量
随着技术的发展,免疫荧光技术已经向自动化和高通量方向发展。
自动化的设备和流程使得实验操作更加标准和高效,而高通量的技术
则可以同时观察大量样品,加快研究进程。
2. 多重荧光标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细胞内分子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研究者开始使用
多重荧光标记的方法,同时观察多个分子在细胞内的分布和相互关系,从而揭示更加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3. 超分辨率技术
随着超分辨率显微镜的发展,免疫荧光技术也开始结合这些高级显
微镜技术,实现对细胞和组织更细微结构的观察和分析,为细胞生物
学研究提供更多细节和深入的信息。
五、结语
免疫荧光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已经在世界范
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继续
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技术支持,
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免疫荧光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
疗中的应用
1. 疾病诊断
免疫荧光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临床肿瘤诊断
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对肿瘤细胞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医生
可以观察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标记,辅助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为临
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免疫荧光技术还可以用于感染病原体的检测,
例如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
2.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免疫荧光技术还被应用于个性化治疗。
通过观察肿瘤细胞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医生可以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毒副作用,为病人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七、免疫荧光技术的挑战和趋势
1. 标记效率和特异性
免疫荧光技术要求标记物具有高效和特异的荧光信号,同时不影响
待检测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发展更加高效和特异的荧光标记方法成为
当前研究的挑战之一。
2. 数据分析和标准化
随着免疫荧光技术的自动化和高通量化,如何进行数据的准确分析和标准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准确可靠的数据分析才能更好地支持细胞生物学和临床研究的进展。
3. 新技术的整合
免疫荧光技术需要与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如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质组学、细胞成像等,以更全面、全方位地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特征,为深入挖掘生命科学提供更多可能。
八、结语
免疫荧光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为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免疫荧光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疾病诊断、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