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资源,注重课堂实效(王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开发资源,注重课堂实效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王毅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完全依托于语文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要达成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应当占有尽可能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资源,并自主、有效地加以利用。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
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就目前各学校现状而言,对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尚处于零星、自发的阶段,并没有引起各学校的关注和重视,此为新课程建设中的严重缺失。
由于所处的环境和爱好的不同,笔者对语文课程资源作过一些探索与实践,下面我就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择要谈一谈对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充分合理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
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
②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
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
③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
2.有效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
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
学生往往能成为教师的影子,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是对学生的一种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发挥好学生身边的榜样应有的作用。
3.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它面对一个个具有丰富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儿童,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
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广泛积累,隨机引用经典性资源
教师在课堂进行阅读指导、分析或鉴赏,往往要深入文本而又超越文本,需引入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否则,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就事论事、单调乏味,很难将语文课堂激活。
因
此,语文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随机收集一些精要或经典性的教学资源,诸如经典案例、文学故事、历史史实、名段名篇、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使语文教学彰显左右逢源、活力四射以及高品位的文化底蕴的特质。
我在教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把鲁迅的《五猖会》穿插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去;教学《丑小鸭》时,又融入《灰姑娘》,令学生耳目一新,兴味盎然。
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语文教学的厚度并提高了文化品位。
2.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信息社会,各种知识、信息无孔不入地涌入我们的生活。
然而,博大的网络资源,往往又被人们所忽视。
所以,教师要转变理念和视觉,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为语文教学所用。
便捷的网络资源,尤其适用于主题教学模式。
在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完毕后,笔者针对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特意设计、安排了一节课内阅读课,下载了一组精美的名篇——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李蕤的《柿园》、林海音的《我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张爱玲的《天才梦》等,在无需教师提示的情景下,让学生自由阅读,感觉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加深对课文阅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面向生活,发掘经验、体验性教学资源
在教学新知识或者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课文时,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或体验,才能便于接受新知识或进入作者的感情深处。
然后由学生自觉构建新的意义系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最后一课》等文章,都以儿童的视觉来回顾童年世界的生活片断。
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教师的提示、解读以及提问等师生互动环节,激活他们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以儿童的视界和心灵去领悟文章的微妙之处,这无疑是成功教学的举措,其关键在于发掘出每个学生心中潜在的课程资源,并在学习中得以有效利用,从生活出发走向文本,从文本中回归生活,这一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是无可替代的。
4.积极开发和利用本校和当地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当地的图书馆,学生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教师还可以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独具慧眼敏锐地去洞察,及时地去抓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俯拾即是。
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有开发和利用好课上的教学资源的意识。
当然,我们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突破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性走向生成性、由静态守成走向动态发展,让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