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当代中医之惑

合集下载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中医始终以“把脉通络,对‘症’开‘方’”作为治疗原则,这句话概括了中医诊疗的核心理念。

中医治疗的出发点是通过辨证施治,把脉通络,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每一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症状都有所不同,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把脉通络、辨证施治的意义以及中医带来的其他独特的治疗方法。

把脉通络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医的诊断中,医生通过把脉来感知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病邪的性质和部位等信息,从而分析疾病的问题所在。

通过把脉通络,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内在的体质和疾病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把脉通络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特色之一。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治疗核心。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象、症状、病史等全面信息,分析病机,区别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更加贴合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因此治疗效果更为确切。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独特之处,也是中医传统治疗优势的体现。

中医治疗“症”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穴位贴敷等等,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有分清热解毒类、理气和中类、止咳化痰类、养血安神类等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配方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的特色之一,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活络经脉,修复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推拿按摩、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也都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是中医治疗的另一种特色。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优势的体现。

中医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更加贴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的疗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并信任中医治疗。

把脉当代中医之惑

把脉当代中医之惑

“把脉”当代中医之惑中华中医师承导读:如何定义“中医”?中医该干什么?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近日与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进行了深度对话。

黄开斌,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是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的...如何定义“中医”?中医该干什么?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近日与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进行了深度对话。

黄开斌,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是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的健康文化学者。

他从健康文化角度“把脉”当代中医之惑,并试图找到答案。

问:您如何定义“中医”?答:“中医”这个概念产生年代较早。

《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说法;唐代孙思邈提出了“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观点。

古之“中医”是指尚中、尚和的医学,其核心理论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讲求阴阳平衡、五行有序、辨证论治。

今之“中医”最初叫“国医”,始于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从地理概念上与简称为“西医”的西方现代医学相对应。

正是这一称谓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出现原则性的观念错误,引发长达近百年的纷争。

中医是“以平为期”的健康学,以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来化解危机;西医是“除恶务尽”的疾病学,动用“武力”消灭机体病症,属于下医。

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点评:对“中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医与西医之争,更有助于树立中医自信。

中医药界绝不能因一时的压抑和衰退而自暴自弃,社会各界也绝不能因一时的理念纷争而对中西医药区分出废立之别。

问:您认为中医该干什么?答:许多人认为中医是治病的,其实中医的最大优势和价值不是治病,而是帮助机体恢复、维护和提升“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

以风寒感冒为例,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一目了然:中医让感冒初起的病人喝桂枝汤发汗,利用汗液将邪气排出,如病邪入里,则采用催吐或下泻的方剂扶正祛邪重塑健康;西医用抗生素、抗菌素直接杀灭病菌,但不一定能使人恢复健康。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摘要】中医治疗注重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通络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经络功能,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对症开方时,中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脉象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配伍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相生相克关系,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抵消影响疗效。

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辨证施治,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通过恢复身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整体身体,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中医脉诊, 通络, 对症开方, 药物配伍, 针灸, 中药, 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通络则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调理经络、疏通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对症开方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方才能有效治疗疾病。

药物配伍的注意事项也是中医治疗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会直接影响疗效。

针灸与中药的结合治疗更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通过针灸调理经络、中药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治疗的优势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借助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调理身体,提升健康水平。

到此结束。

2. 正文2.1 中医脉诊的重要性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力度等来判断人体脏腑气血的运行情况,进而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和病性。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 脉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脉诊是中医辨证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医脉诊临证心悟

中医脉诊临证心悟

中医脉诊临证心悟中医脉诊临证心悟是中医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分析疾病的症状和病因,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脉诊深刻体现了中医医学“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特点,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脉”是人体中的气血运行的象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的功能状况,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因此,掌握脉诊的技能对于中医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从古至今,中医脉诊一直被视为中医诊断的基石,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脉诊的论述,如《灵枢》中就有“视脉浅深,以成补泻”的说法。

《素问》中也提到“脉者,血气之意也”,说明脉搏反映了人体内的气血状况。

学习脉诊,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践,才能掌握脉诊的精髓。

脉诊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中风引起的瘫痪病人,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轻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脉搏的快慢和强弱来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等,也可以通过脉诊来判断病因和病情的轻重。

因此,脉诊在中医临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脉诊的核心在于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和节律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推断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体质情况。

脉搏的形态包括脉象的大小、质地、速度等,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情况。

比如,脉搏若是沉细无力,可能是气虚血瘀;脉搏若是浮数濡大,可能是肝火上炎等。

频率和节律则反映了人体气血的流动情况,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判断血液和气的运行是否正常。

脉搏的节律若是紊乱无序,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

脉诊中的“经脉”、“络脉”、“腧穴”等理论,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有十四经脉、奇经八脉,这些络脉贯通全身,与脏腑相联系。

通过按摩经脉上的腧穴,可以调整气血流通,促进病情的康复。

比如,对于患有头痛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风池”、“太阳”等腧穴来缓解疼痛;对于患有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通过按摩“神门”、“足三里”等腧穴来调理脾胃功能。

当代脉学高人

当代脉学高人

当代脉学高人原文地址:当代脉学高人作者:紫林道人1、周华青耄耋老人和他的图像诊脉法大约在三四年前的春夏之交,由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引荐,得以拜识周华青老人。

周老出身贫寒,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曾任安徽省zhengfu 办公厅负责人、铜陵市副市长等职。

几十年来,无论在战争年代或和平时期,他孜孜不倦研习歧黄之术,很有心得。

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周围同志看病,素有口碑;离休之后,他不享清福,却一心专攻中医脉学。

据说他创造了一种图像诊脉法,极为灵验,一搭脉便可断病。

对此,我有点半信半疑。

我学过一阵子中医,深知切脉非易。

古人云: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医惟明脉,则诚良医。

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辨乎哉!(古今医统大全)脉学老祖师王叔和早有话在先,叫做: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切脉确实很玄,玄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地步。

周老不仅能快速切脉,而且据病绘脉形,编写讲义,开班授徒,搞得轰轰烈烈,其诊脉究竟如何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正好那天有光明日报科技部记者陈君、中医学院老师顾君一同前往。

坐定之后,周老嘱我们稍事休息,以候心静脉定,接着便为我诊脉。

他三指一搭,屏气静思,即刻脱口便说:你的膝盖有问题。

我为之一惊。

半年前,我因髌骨粉碎性骨折动过手术,当时尚未完全康复,但在平地上走路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我与周老素昧平生,他不可能知道我的病史。

我心中暗暗称奇,表面上却未置可否,即请周老为陈君诊脉。

不出几分钟,周老为陈君报出胃肠道等几种疾病来,我们这位见多识广的记者同志连连点头。

归途中,我与陈顾探讨周老的诊脉术。

顾是行家,执言较为谨慎,他认为不能排除偶然性,必须有足够的病例,并且要作过统计学处理,才能下最后的结论顾君言之有理,我也有些疑虑,怀疑周老的诊脉是否羼杂了望诊的因素在内,但腿部外伤岂是面部望诊所能洞察的呢!陈君认为,周老视力不济,即使结合望诊,他的切脉断病也是很准确的了。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

韦刃:中医脉诊之谜中医脉诊之谜原载《中国人体科学》1993年第三期pll9韦刃中国石化总公司洛阳石化总厂医院关键词:脉·证·气·环·S【摘要】对古典中医来说,脉诊是它的命脉、它的象征。

《内经》时代的名医歧伯“言不离脉色”,“环”派的针灸随机治疗完全依据脉诊。

仓公、扁鹊重脉,众所周知。

《伤寒杂病论》欲以六经统百病,特别重视“平脉辨证”,诊虚实辨表里一决于脉。

晋唐以后,以“气”为中心的整体理论渐趋离散,脉诊的临床价值随之贬值。

王叔和的《脉经》已不具有整体诊断的功能。

李时珍著《濒湖脉学》竟将脉诊贬为四诊的末流。

当今的中医,脉诊已近乎摆设。

脉以诊“气”。

人体系统S的“气”,对外通应天地,对内通应身心,将机体所有部分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机体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并以此控制一切局部的功能过程。

气理与脉理、生理、病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后世中医的衰落,不只是脉诊的贬值而已,而主要是系统整体观的遗失。

整体观是传统中医的灵魂,是它的优势所在。

当代的中医只有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找回“自我”,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真正进入现代化的进程。

S中医的创立就是要为传统中医“招魂”,将一个滥觞于远古时代的系统医学挖掘出来并加以深化,在现代条件下向前延伸。

我们将这中华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并衷心祝愿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共处和谐世界,永享健康,同登寿域。

脉妖人们将一些神奇莫测、难以捉摸的东西称作“妖”。

科学发展到近代以来,就曾经出现过“拉普拉斯妖”“麦克斯韦妖”“兰茨伯格妖”…以上这些都是西方世界的“妖”。

我们今天所要展示给人们的,则是从中国的黄土地上生出来的“妖”--“脉妖”。

在整个中医学术园地里,最充满神秘色彩、最令人难以窥测的东西,莫过于“经络”和“脉诊”了,可以称其为千古之谜。

上古名医歧伯,言不离阴阳离合,言不离经气营卫运行,言不离脉色。

古人认为,由于经络的虚实瘀阻,使营卫逆行,才导致了百病的发生。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注重辨证施治,强调预防和调节。

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之一是把脉通络,根据所得脉象来辩证施治。

而“症”则是指疾病的主要表现症状,中医师根据病人的症状与脉搏来进行辩证施治。

而“方”则是中医药对病症的治疗方案。

那么,把脉通络,对“症”开“方”,这都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思想。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这一过程。

把脉通络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

中医师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理变化,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变化趋势,为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脉搏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脉象的变化反映了体内脏腑功能的变化情况。

而通过把脉所得的信息,能够帮助中医师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把脉通络是中医师诊治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症”开“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症状等信息,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病人的症状、脉象等进行病因分析,然后选取合适的去方、伤方等治疗方法,以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开方则是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对“症”开“方”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中医师在进行把脉通络、对“症”开“方”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综合分析各种症状和脉象,做出准确的诊断和辨证,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中医们长期进行实践和积累临床经验,才能够运用妥帖,提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环节,它依托中医特有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诊断手段,是中医能够有效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很快,但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还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医药,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中医的“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理念。

通过把脉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找出疾病的症状,然后根据症状开出相应的药方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对“把脉通络,对‘症’开‘方’”的解释,并给出一些例子:1. 把脉(诊断病情):中医师用手指去触摸患者的脉搏,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和脉象变化,进而推断出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发展。

舌质的颜色、病人的呼吸、舌苔等等,都可以通过触摸脉搏的方式来诊断患者的病情。

2. 通络(疏通气血循环):中医认为人体循环血液的方法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而病痛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气血循环不顺畅。

通过采取一些手段,比如针灸、按摩等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对“症”(根据症状):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根据不同的症状来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师可以针对不同的症状开出不同的方剂。

对于不同的症状,中医可以开出清热解毒的药方、活血化瘀的药方、补气养血的药方等等。

4. 开“方”(开出药方):中医师通过诊断症状,确定疾病的病因和性质后,会开出相应的药方来治疗疾病。

这些药方通常是由多种中药组成的,每一味中药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病情来调整药方的剂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子1:通过把脉诊断后,中医发现患者有发热、口渴、红舌、黄苔等症状。

根据这些症状,中医确定患者可能是火热症,并开出清热解毒的药方来治疗。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所倡导的一种治疗理念,通过诊断患者的病情,疏通经络,开出相应的药方来治疗疾病。

这种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

当代中医界11位脉诊高人单纯依靠脉诊,就能推断出“浅表性胃炎”、“子宫肌瘤”……等精准结论!一位行医40多年的老人,靠脉诊就能诊断出患者?部分疾病,准确性达80%以上!他在有生之年,亲自带教青年中医师,把独特而神奇的中医“精准脉诊”传承下去!有了这套书,哪怕通读或精读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了书上的本领,何况没有带进门的师傅指导,有些知识看了也好像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的与自身体会又不尽相似。

我就像叫化子捡到银子又无纸包,肯了几天书,年纪大了看多了也记不住,干脆又把它束之高阁了。

1995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

我刚把完她双手的脉,还没讲,老伴就喊开午饭,吃了饭各奔东西。

晚间老伴问我:“你替玉萍把脉怎没讲话?”我言:“你要开饭,餐毕她走了,我咋讲?”老伴又问:“结果怎样?”我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怎么滚来滚去,像滚珠脉。

”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

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脉项下主病诗:“.......女人非孕即无经........。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既是胎病,无孕为败血)。

”反过来又看前面:“涩脉.....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对!我感到的滚珠脉就是一止复来。

“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我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查书呢?早发现我女儿不是早就从危险状态解脱了吗?同时我又很兴奋,这祖宗留下来的脉诊技术确确实实是仍然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显著作用的实用诊疗技术。

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

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

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医典故中的脉象诊断脉诊之精髓:中医典故中的脉学了解中国传统医学中,脉象诊断是一项重要的诊疗技术。

通过触诊脉搏来了解病情、辨识疾病,已经在中医典籍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典故中的脉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

1. 手足寒温脉象:《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学里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脉学领域的重要参考。

其中记载了很多关于脉象的描述和解读。

例如,在《伤寒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少阴病,脉微细者,手足厥冷,咽不利,按之心下坚,无寒热。

”这段典故揭示了脉象微细、手足厥冷等症状与少阴病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 脉象有力无力:《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是明代医家张介宾的著作,以病案为依据,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有一段典故描述了脉象有力无力与病情的关系:“脉见有力,证虽未愈 已嫡然。

脉见无力,证虽已愈 尚鲠然。

”这表明,脉象的有力或无力能够反映病情的好坏,有助于医师判断治疗效果。

3. 脉速脉缓:《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的医学巨著,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记载了一些有关脉速和脉缓的典故。

例如,在《景岳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脉得大象,意为多痰火也。

脉得迟浮清弦者,候多食滞也。

”这说明了脉速和脉缓与体内湿热、食滞等病理有关,为中医师对症施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4. 脉象的诊察:《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丰富的脉学理论。

在《黄帝内经》中,讲述了诸多关于脉象的诊察方法。

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其脉滑而长,气从中来者,阴也。

……脉有离其脉则躁,躁则病来。

”这段典故提示了识别阴阳、判断病情的脉象特征与方法。

综上所述,脉象诊断作为中医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中医典故中的脉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中医把脉的原理

中医把脉的原理

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中医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脉象的感知、脉象的分析和诊断的综合判断。

首先,中医把脉的原理在于脉象的感知。

医生通过手指在患者的脉搏处轻轻按压,感知患者的脉搏跳动情况。

在感知脉象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细心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和形态等特征,以及脉搏的深浅、缓急、滑涩等情况。

通过这些感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为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其次,中医把脉的原理在于脉象的分析。

医生在感知到脉象之后,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医生会根据脉搏的特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进行脉象的分析和诊断。

比如,医生可以根据脉搏的频率和力度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根据脉搏的滑涩情况判断患者的湿热状况,根据脉搏的深浅情况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通过脉象的分析,医生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最后,中医把脉的原理在于诊断的综合判断。

医生在感知和分析脉象之后,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医生会将脉象的感知和分析结果与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比如,医生可以根据脉象的感知和分析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判断患者属于气虚、血瘀、湿热等不同的中医证候类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精准的方向。

总之,中医把脉的原理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医学技术,它通过感知脉象、分析脉象和综合判断,为中医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医生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准确把握脉象的信息,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增强对中医的信任和理解。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临床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诊理论深奥,难以学习掌握;
(2)医
度。
《内经》中有关常脉与病脉的描
前在临床上脉诊在中医临床运用
者临床脉诊实践能力缺乏;
(3)医
述均采用取象比类法,对各种脉象
中的地位日趋弱化,经常出现忽视
疗环境导致医生诊病时间过短,无
进行生动的描述,力求使初学者易
脉诊的问题[3]。脉诊对于中医辨证
法规范化使用脉诊;
(4)现代辅助
遑论脉诊各学家理论继承和发展,
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的
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全面
认识,本文就目前临床中脉诊面临
因此就导致了脉诊理论学习的难
收集患者的信息,整体分析,进行
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度大[8-9]。
《脉经·序》中云:
“ 脉理精
辨证论治。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
1 脉诊面临困境的原因
客 观 化 发 展 ,让 中 医 脉 诊 更 加
能力,各大中医院校均开展中医诊
行辨证。而规范化的脉诊操作要
精确。
断实践教学,其中脉诊是实践教学
求医者诊脉时,每手诊脉时间不少
2. 1
[12]
的重点,也是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
难点。脉诊的实践教学一般针对
。医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熟练掌握的临床技能,在临床中应当重视脉诊的运用。然而现在脉诊在中医临床应用中有被弱化的
趋势,医者对脉诊的重视度越来越低,甚至完全忽略了脉诊的检查。因此,为提高对临床脉诊重要性
的认识,
本文就中医脉诊在临床中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做一论述。
关键词 脉诊;辨证论治;临床;困境;对策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然而相对其它三诊,脉诊由于较难

一手把脉问,一手袖里吞食心得体会

一手把脉问,一手袖里吞食心得体会

一手把脉问,一手袖里吞食心得体会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天天的水平。

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

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

,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

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

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

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

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

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

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

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

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

可是具体叙述29种(《濒湖》里是27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

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

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

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

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

脉象诊断在中医诊断中扮演何种角色

脉象诊断在中医诊断中扮演何种角色

脉象诊断在中医诊断中扮演何种角色中医诊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脉象诊断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关键的地位。

脉象,就像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无声语言,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中医能够获取到许多关于身体内部状况的信息。

它是中医了解病情、判断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脉象诊断能够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当气血充足时,脉象往往表现为和缓有力;而气血不足时,脉象可能会显得细弱无力。

比如,一个长期久病、身体虚弱的人,其脉象通常较为微弱,这提示了体内气血的亏虚。

反之,一个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人,其脉象则多表现为有力而规整。

其次,脉象可以揭示脏腑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

不同脏腑的病变会在脉象上有所体现。

例如,肝脏的问题可能导致脉象弦紧;心脏功能不佳时,脉象可能会出现节律不齐或结代等异常。

通过脉象的变化,中医可以推断出是哪个脏腑出现了失调或病变,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方向。

再者,脉象还能帮助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寒证时,脉象多为迟紧;热证时,脉象常为洪数;虚证时,脉象往往细软;实证时,脉象多为弦滑有力。

以感冒为例,如果脉象浮紧,可能是风寒感冒;若脉象浮数,则可能是风热感冒。

这种判断对于确定治疗方法,如是采用温热药还是寒凉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象诊断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时候,在疾病的症状还未明显表现出来之前,脉象可能已经出现了细微的变化。

中医通过敏锐的触觉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捕捉到这些早期的脉象信号,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脉象诊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中医的望、闻、问三诊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诊断体系。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了解病情;闻诊依靠听声音、嗅气味来判断;问诊则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获取信息。

脉象诊断与这三诊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使得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显著的方法,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而且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认可和接受。

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通络”,即通过调节人体经络的运行来实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关于“把脉通络,对‘症’开‘方’”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2.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连接各个器官和组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的通道,通过这些通道,营养物质和生命能量可以在体内流动,从而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如果经络受到阻塞或不通畅,就会引起各种病症。

3. 把脉通络中医诊断方法之一是通过把脉来了解人体经络的状况。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人体经络的畅通与否,进而推测出患者患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有十二经脉、八腧络和各种络脉,每一条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和组织相关联。

把脉通络的目的是通过调节经络的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根据经络的状况和病症的表现,中医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症”指的是疾病的表现和症状,“方”指的是治疗的方法和药方。

中医采用个体化的方法来对待每位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拔火罐等方法,旨在调节和改善人体经络的运行,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5. 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医的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中药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疾病,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6. 结论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和实践之一。

通过把脉、调理经络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把脉的原理有哪些

中医把脉的原理有哪些

中医把脉的原理有哪些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感受患者的脉搏波动,以及分析脉象的形态、力度、速度和频率等方面的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理变化,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中医把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脉搏传导理论:中医认为,脉搏是心脏搏动引起的血管壁的振动,在经络系统中传导而成。

经络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脉搏的传导受到经络的影响。

把脉时,通过触摸脉搏的规律、节律和强度,可以了解经络的通畅与否、气血运行的情况。

2. 脉象的形态:中医把脉主要观察脉象的形态特征,例如脉搏的宽窄、长短、缓急与否等。

不同的脉象形态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状态或病理变化,如脉搏的细弱可能表明气血不足,脉搏的结实可能表明气血郁滞等。

3. 脉象的力度:中医把脉还要观察脉搏的强弱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脉搏的有力与无力通常可以反映人体的阳气盛衰,患者脉搏强有力可能是阳气旺盛,反之则可能是阳气不足。

4. 脉象的速度:中医认为脉搏的快慢可以反映气血运行的快慢,反过来也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情况。

观察脉搏的速度与病理变化的关系,可以判断气血的畅通与否,例如脉搏过缓可能是气血郁滞,脉搏过快可能是气血亏损。

5. 脉搏的节律:中医把脉也要观察脉搏的节律是否规则有序。

脉搏的节律变化可能反映内脏功能的稳定性和失调情况,例如脉搏有间断的情况可能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6. 脉搏的深浅:中医把脉还要观察脉搏的深浅,深浅不一通常反映气血运行的情况,如脉搏浅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搏深长可能是气血郁滞。

总之,中医把脉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经络系统、阴阳学说和脏腑理论等基本理论,通过触摸、感受患者的脉搏波动,并观察脉象的形态、力度、速度、频率和节律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推断患者的病理变化和脏腑功能的异常,进而指导中医的诊断治疗。

把脉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虽然不能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但通过感受脉搏的变化,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维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为目标。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中医药学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通过观察和辨别疾病症状,找出病因,并根据个体的症状进行治疗。

这种调节身体的方式称为“把脉通络,对‘症’开‘方’”。

把脉通络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师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得信息,进而确定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起着输送气血的作用,经络畅通,气血流通,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经络系统往往会出现阻塞、堵塞等问题,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把脉通络的目的是通过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人体的协调功能。

中医师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气血运行情况、经络是否通畅等,并根据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果经络堵塞导致气血不畅,中医师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让气血流通。

对“症”开“方”是中医诊疗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疾病不同于普通的症状,它是一种由于机体机能失调引起的具体症状表现。

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症来判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

中药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灸是中医的又一特色疗法,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来调动人体的阴阳气血,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和气功也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们利用按摩、推拿和特定的运动来调理人体的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把脉通络,对“症”开“方”是中医诊疗的核心解题方式。

中医通过观察病症来判断病因,并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中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中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1. 各位学习中医的小伙伴们,咱们选择了这条传承千年的道路,肩上可不是轻飘飘的担子啊!想想看,咱们可是要继承老祖宗几千年智慧的人,这责任重大得就跟泰山一样压在肩上呢!2. 记得刚进中医院校的时候,看着那一摞摞厚得吓人的医书,脑袋都大了。

《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这些典籍就像一个个等着被破解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

3. 说实话,学中医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光是背那些方剂,就够让人抓狂的。

什么君臣佐使啊,寒热温凉啊,背得脑袋冒烟都是常事。

可这些都是咱们的"看家本领",马虎不得!4. 有时候听到有人说"中医不科学",心里那个急啊,就像被人踩了尾巴似的。

咱们可得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医不仅科学,还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5.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不简单。

光是把脉,就得练上几年才能真正入门。

手指头得像长了眼睛似的,才能摸出病人的病情。

6. 我们这些中医学子,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老的医学智慧和现代的医疗需求。

得把老祖宗的经验学到手,还得让它在现代社会发光发热,这担子可不轻啊!7. 现在的病人都很聪明,问起病情来头头是道。

咱们可不能只会背书,得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就像煎药一样,火候得恰到好处,才能药到病除。

8. 每次看到老中医三两句话就能把病人的病情说得明明白白,心里就特别佩服。

这本事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得下苦功夫,就像老农伯识天气一样,全靠日积月累的经验。

9. 说到责任,咱们中医学子可不能只顾着自己学。

还得想办法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

这就像种树,不光要把树种好,还得让更多人来乘凉。

10. 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中医也得与时俱进。

可不能抱着老黄历不撒手,得学会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传统医学。

就像给老房子装新窗户,既保持原有特色,又增添新功能。

11. 对了,咱们还得学会和西医打交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脉”当代中医之惑
中华中医师承导读:如何定义“中医”?中医该干什么?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近日与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进行了深度对话。

黄开斌,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是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的...
如何定义“中医”?中医该干什么?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
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近日与北京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开斌进行了深度对话。

黄开斌,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是承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的健康文化学者。

他从健康文化角度“把脉”当代中医之惑,并试图找到答案。

问:您如何定义“中医”?
答:“中医”这个概念产生年代较早。

《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说法;唐代孙思邈提出了“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观点。

古之“中医”是指尚中、尚和的医学,其核心理论源于中华传统文化,讲求阴阳平衡、五行有序、辨证论治。

今之“中医”最初叫“国医”,始于清末民初,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简称,从地理概念上与简称为“西医”的西方现代医学相对应。

正是这一称谓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出现原则性的观念错误,引发长达近百年的纷争。

中医是“以平为期”的健康学,以调动机体的自愈能力来化解危机;西医是“除恶务尽”的疾病学,动用“武力”消灭机体病症,属于下医。

两者在本质上并不对立。

点评:对“中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有助于重新审视中医与西医之争,更有助于树立中医自信。

中医药界绝不能因一时的压抑和衰退而自暴自弃,社会各界也绝不能因一时的理念纷争而对中西医药区分出废立之别。

问:您认为中医该干什么?
答:许多人认为中医是治病的,其实中医的最大优势和价值不是治病,而是帮助机体恢复、维护和提升“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

以风寒感冒为例,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一目了然:中医让感冒初起的病人喝桂枝汤发汗,利用汗液将邪气排出,如病邪入里,则采用催吐或下泻的方剂扶正祛邪重塑健康;西医用抗生素、抗菌素直接杀灭病菌,但不一定能使人恢复健康。

西医以疾病为中心,中医以健康为中心,本应着眼于“证”,现在有的“中医”却老跟在西医后面效仿,以至于把自己的使命忘了。

点评:中医是搞健康的建筑师,非要像西医一样上战场冲锋杀敌,肯定是“扬短避长”。

如果中医将自身价值定位在恢复、维护和提升健康上,其特色和优势是西医无法比拟的。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近日在“传承与发展·2015广安创新论坛”上表示,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中,中医应该坚持“病前主导、病中协同、病后核心”的战略定位。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医事业发展,陆续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有理由期待历经坎坷的中医再现辉煌。

问:中医有必要纠结于是否科学吗?
答:近代以来,西医攻击中医的理由是“不科学”,中医不得不“削足适履”,用西医的标准来解释、改造自己,结果搞得“面目全非”。

在科学时代,医院成为工厂,病人进去就上了流水线,几乎所有的检查诊断都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完成,西医用什么药、采取什么治疗措施也都是标准化的。

科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产品是可以的。

但人是活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用冷冰冰的仪器来管理人的健康肯定会出问题。

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健康服务业大会上说,西医的整个体系建立在物质科学的基础上,中医建立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归纳分析和总结上,两者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西医与中医的科学之争,反映了人们对“经验之科学”与“科学之经验”认识的迥异。

中医是生命科学,远比单纯的物质科学内涵丰富,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

西医虽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却遭遇极大挑战:4000多种常见病95%无药可治,7000多种罕见病99%没有特效药;除阿司匹林经久不衰外,西药由于毒副作用严重,平均淘汰周期缩短为20年。

西医的流水线模式以及对抗医疗、过度医疗、消耗医疗,是造成当前疾病越治越多、医患矛盾日趋凸显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尽快加以纠正。

问:中医怎样避免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
答: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是“医药不分家”,可是过分强调“药”,拿中药与西药去比拼,容易使中医掉入“废医存药的陷阱”。

中药与西药是两码事。

中药的“药”的繁体字,是草字头加上“乐”的繁体字,表明中医解决健康问题主要靠“草”,以“草”的偏性纠正机体的偏性。

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药”一直被叫作“本草”,就是最好的证明。

西药多指化学合成药,以成分论药效,见效快,但治标不治本,还可能给机体带来不良反应。

按现行药品管理法,中药新药研发必须遵循西药模式,用动物试验结果取代几千年的人体实验结果,导致大量经典古方废用;或干脆把中药“创新”为植物化学药,完全丧失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归经功能。

与此同时,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枯竭,人工种植中药材存在种质退化、环境污染、炮制不当等问题;中药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屡见不鲜。

点评:人们习惯将“中医药”连在一起用。

这种叫法误导人们把中医的疗法局限在“药”上。

如今,恰恰是“药”出现了大问题。

中医最早的四大疗法分别是砭、针、灸、药,药排在第四,不是最重要的。

发展中医,不能仅仅依赖于药,还应传承和弘扬其他非药物疗法,比如“药食同源”的食法以及手法、罐法、心法、功法等。

这些自然疗法很少会像西药一样给机体造成新的、更大的伤害。

问:中医如何走好复兴之路?
答:继续照搬西方的医疗卫生模式和医疗保险制度,“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将愈演愈烈。

中医复兴的突破口应该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医养强生”的健康发展道路。

所谓“医养强生”,是以健康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通过营养、调养、保养、静养等方式,帮助机体恢复、维护和提升自我康复能力。

走“医养强生”之路可谓“一石三鸟”:一是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难题,站在上医、中医和下医有机“组合”的大医学格局上,奔着健康目标,以强生为主,彻底摆脱“疾病越治越多”的恶性循环;二是解决中医的出路,让中医与西医在大医学格局中同处主体地位;三是发展健康产业,拓展慢病康复、休闲养生、健康养老等服务产业。

点评: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得出结论:“现代化的医疗卫生对人类健康的贡献率仅为8%。

”同时,明确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而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博士认为,将西医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模式,转变为中医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养强生”道路,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

若付诸现实,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