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余华人物作文素材
余华人物作文素材
1. 余华,那个用文字狠狠扎心的男人!就说他在《活着》里塑造的福贵,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还坚强地活着,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难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点挫折,不应该向福贵学习吗?
2. 还记得《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不?余华把他刻画得太生动啦!他靠卖血度过一次次难关,多了不起!难道这不是对生活不放弃的最好诠释吗?
3. 余华笔下的宋凡平,在《兄弟》里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和担当,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难道不让我们敬佩吗?
4. 《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孙光林,那个孤独又敏感的少年,多像曾经迷茫的我们呀!余华怎么能把这种感觉写得那么到位呢?
5. 说到余华,就不得不提他创造的那些女性角色。
比如《活着》里的家珍,多么坚韧的一个女人!她对福贵的不离不弃,难道不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吗?
6. 余华在《第七天》里构建的那个世界,让人惊叹!那些人物仿佛就在眼前,难道你不想去那个世界看看吗?
7. 再看看《兄弟》里的李光头,他的狡黠和直率,真的好有特点!余华真是厉害,能写出这么鲜活的人物,难道不是吗?
8. 余华作品里的人物,总是带着一种真实的力量。
就像《活着》中的有庆,他的死让人痛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啊,难道不是深深地打动了你吗?
9. 余华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作家,他能让一个个平凡的人物变得不平凡。
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各种可能。
所以呀,一定要多读余华的书!。
余华及其作品讲解
先锋派
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 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 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 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 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 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 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 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世事如烟《收获》
难劫数《收获》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偶然事件《长城》
夏季台风《钟山》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战栗《花城》
散文
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
《 兄 弟 》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它通过一 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与 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 的坚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无私与无畏。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简介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余华简介1960年4月3日的中午,我出生在杭州的一家医院里,可能是妇幼保健医院,当时我母亲在浙江医院,我父亲在浙江省防疫站工作。
有关我出生时的情景,我的父母没有对我讲述过,在我记忆中他们总是忙忙碌碌,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我几乎没有见过他们有空余的时间坐在一起谈谈过去,或者谈谈我,他们第二个儿子出生时的情景。
我母亲曾经说起过我们在杭州时的片断,她都是带着回想的情绪去说,说我们住过的房子和周围的景色,这对我是很重要的记忆,我们在杭州曾经有过的短暂生活,在我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是想象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我的父亲在我一岁的时候,离开杭州来到一个叫海盐的县城,从而实现了他最大的愿望,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
我父亲一辈子只念过六年书,三年是小学,另外三年是大学,中间的课程是他在部队时当卫生员时自学的,他在浙江医科大学专科毕业后,不想回到防疫站去,为了当一名外科医生,他先是到嘉兴,可是嘉兴方面让他去卫生学校当教务主任;所以他最后来到了一个更小的地方——海盐。
他给我母亲写了一封信,将海盐这个地方花言巧语了一番,于是我母亲放弃了在杭州的生活,带着我哥哥和我来到了海盐,我母亲经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她初到海盐时的感受,她说:“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
”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都看不到”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
我父母所在的医院被一条河隔成了两半,住院部在河的南岸,门诊部和食堂在北岸,一座很窄的木桥将它们连接起来,如果有五、六个人同时在上面走,木桥就会摇晃,而且桥面是用木板铺成的,中间有很大的缝隙,我的一只脚掉下去时不会有困难,下面的河水使我很害怕。
到了夏天,我父母的同事经常坐在木桥的栏杆上抽烟闲聊,我看到他们这样自如地坐在粗细不均,而且还时时摇晃的栏杆上,心里觉得极其神圣。
我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我母亲经常这样告诉我,说我小时候不吵也不闹,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她每天早晨送我去幼儿园,到了晚上她来接我时,发现我还坐在早晨她离开时坐的位置上。
余华作品文档
余华作品介绍余华,原名余正伟,1960年生于中国浙江省海宁市,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编剧、导演。
代表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多次获得重要文学奖项。
他的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深入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
作品一:《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该小说于1992年出版后大获成功,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广泛传播。
该小说通过一位普通农民的经历,深刻描绘了中国20世纪在历经战争、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小说以生死为主题,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尊严。
余华通过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深入刻画了主人公李家的命运轨迹。
小说从李家的鼎盛到衰落,从荣华到破败,不仅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而且反映了改革开放背景下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转折。
无论是物质贫困还是家庭破碎,余华的笔触都带有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通过这一作品,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生活困境和坎坷经历。
作品二:《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另一部重要作品。
该小说以黑幽默的手法书写了中国80年代末期的社会背景,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真实故事,深入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主角许三观是一个具有善良、正直和乐观的农民,为了筹款给妻子看病,他决定卖血。
然而,他的善良和努力却不被社会所认同和赏识,他被视为平庸、愚蠢和自私。
通过描写许三观以及他身边的人物,余华深刻揭示了社会对不同阶层人的歧视和偏见,引发了读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思考。
余华巧妙地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以夸张、讽刺和夸张的笔触描述了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不仅打破了文学固有的刻板印象,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总结余华是一位以鲜明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入人物刻画闻名的作家。
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与人性困境。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他的两部代表作品,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和黑色幽默的手法,余华深刻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不同阶层人的歧视。
我的偶像余华作文400字
我的偶像余华
他的名字为很多人知道, 他的文章受到很多人赞扬,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没错, 他就是余华。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正因为这句话我开始去慢慢的了解余华老师,只要在搜索栏打出活着这两个字就会推荐出许多关于他的代名词,或许我可以去读读他的书,就这样我买了第一本余华写的书《在细雨中呼喊》。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大为震撼,他笔下写出来的人生动鲜明,读的时候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他把孤单写的那么唯美,即使这本书其实是很悲哀的。
书中的人即使他是一个悲痛的结局,但让人感到感慨,他的书有着太大的魅力,文字的力量感永远会比你想象的历害。
但大家一提起余华想到的应该是《活着》吧!《活着》讲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说了它,我顿悟了活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正是这些许许多多伟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们透过泪水观察到了微笑,通过苦难体会到了生存。
余华老师的创作风格独特,敢于直面生活的阴暗面,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现时主义精神和批判意味。
他就是我的偶像!。
余华《活着》简介PPT
余华照片Biblioteka 内容简介• ‘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 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 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 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 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 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在医院里生孩子后大出血), 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 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 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 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 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噎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 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 光下回忆。
• 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到《兄弟》,昔日的牙医 余华不断讲述关于“如何活下来”的故事。也许是因为过 去经常给患者拔牙,他知道怎样才能让读者忘却现实生活 中的痛苦。余华所编造的种种故事,宛如一本经验丰富的 野外生存手册,它们表明由中国人所构成的社会仍处于 “原野”的状态,生活于其中你必须依靠本能来求生。余 华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事故”来阐释人生的悲剧性, 命运无常的叹息却无法让主人公的故事产生真正的悲剧力 量。余华并不缺少想象力,他缺少的是关于基本的是非的 判断力以及爱与同情。
• 书中语言保持着余华的一贯作风..冷峻而又深刻. 平淡如水,又意味深长.这一点与韩寒很有几分相似. 用王国维老先生的话说,就是"有篇无句".所以可以 说没有一句是佳句,又可以说每一句都是佳句.这里 仅仅摘取几句个人体会较深的.并不按在小说中出 现的先后排列。
余华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
他是目前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中国作家之一,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
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
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诗人陈虹。
先锋派文学在中国,又称新潮小说,它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叶兆言…北村、孙甘露、余华等。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先锋文学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余华是先锋派,那时的先锋派之所以引起部分批评家的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根源在于中国80年代后期文学面临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深受苏俄影响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规范失效;另一方面,欧美现代派大量作品及思潮涌进中国文坛。
先锋派注重形式和语言的手法风格,无疑提升了中国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余华那时单刀直入,并不在乎什么历史或现实,他只想面对文学说话,只想表达他的文学感受。
进入90年代,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
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使文学更注重接近历史和生存。
余华
求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
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
作家眼中的真实。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
述方式。
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
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
余华的早期创作:
早期作品:以死亡、阴谋、暴力 为主题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 错误》《世事如烟》《现实一种》 《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为 代表。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 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
刻的观念上策略。余华声称自己追
‚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
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
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 ‚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 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 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
‚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
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
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
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 弟惊喜地看了一会,随后对准堂弟的 脸打去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 样揍母亲。
挨了一记耳光后,堂弟突然窒息了 起来,嘴巴无声地张了好一会,接 着一种像是暴风将玻璃窗打开似的 声音冲击而出。这声音嘹亮悦耳, 使孩子异常激动。
然而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去, 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堂弟 为了自卫而乱抓的手在他手背上留 下了两道血痕,他一点也没觉察。 他只是感到这一次耳光下去那哭声 并没有窒息,不过是响亮一点的继 续,远没有刚才那么动人。所以, 他使足劲又打去一个,可是情况依 然如此,那哭声无非是拖得长一点 而已。
余华简介-专业文档
余华简介余华是一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的作品被广泛地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被誉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师。
余华的早期作品主要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情感,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探索,同时融入了自己对人生、道德、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是《活着》,该小说讲述了一位普通农民在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因社会变革、家庭变故而遭受的种种苦难和挫折。
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大变迁和人民苦难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呈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坚韧。
除了《活着》,余华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作品,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
他的作品常常在荒诞和幽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余华的文学风格非常独特,他的作品语言简练而深刻,用词朴素而富有表现力。
他的小说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常常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同时,余华的作品也深受电影、电视剧等改编的影响,他的多部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这也进一步扩大了他的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中国文学界拥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世界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曾获得过多个国内外文学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同时也被选入多种国内外文学选集和教材。
除了文学创作,余华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学批评工作。
他多次担任文学期刊的编辑和评委,为培养新锐作家和推动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此外,他还曾担任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务,为促进中外文学交流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总的来说,余华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生命的真谛,同时也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内容围绕丝厂工人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他初次卖血,是因为恰遇隔壁村的朋友要去城里医院卖血,由于好奇,和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强壮,并且卖一次血便可以挣到三十五块人民币,所以他跟着那他们去了卖血,之后用挣来的钱娶了人称“油条西施”的许玉兰。
后来因为各种问题,为了他的家人,他又一次又一次的去卖血。
之后他更无意中得知他的大儿子原来是他妻子和其前未婚夫生的,一开始他很气愤,但后来也接受了这个儿子,最后更为了救儿子,老迈的他再次去卖血,更差些没命……此外,每次卖血前,他都会大量喝水,因为他听说这样会令血多些和降低血的浓度;而卖血后,他会去食店吃猪肝,这样就可以补充身子所失去的血,到食店后他会大声地对跑堂说“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
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他仍会要求店职员把“黄酒温一温”,结果引来店内人士的嘲笑。
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余华经典语录,余华经典文字句子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活着》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被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因此,我作为一个作者,你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
——《许三观卖血记》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的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
——《黄昏里的男孩》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那是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余华
——浮躁中国的沉稳作家
目 录
一、关于余华 二、代表作品 三、创作特点 四、关于先锋派 五、重点作品解读
(一)生平简介
1、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 州,后随父亲华自治、母亲余佩文(父母的姓, 是余华名字的来源)迁居海盐县。 2、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 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 下不解之缘。余华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 进修深造,在鲁院期间,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 子的女诗人陈虹。因陈虹在北京工作,余华后 来迁居北京十余年。现居浙江杭州。 3、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 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 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并在国外出版。
返 回
二、代表作品
1、短篇小说 《十 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 《 往事与刑罚》 《 鲜血梅花》 《 两个人的历史》 《 命中注定》 2、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八六年》 《河边的错误》 《现实一种》 《世事如烟》 《在劫难逃》 《古典爱情》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偶然事件》 《夏季台风》 《一个地主的死》 《战栗》 《黄昏里的男孩》
(三)存在的价值——《活着》的主人公富贵解读
存在的价值——《活着》的主人公富贵解读 [日期:2010-12-20] 来源: 作者:谢建文 [字体: 大 中 小]
解读福贵:
1、生存方式:忍耐 2、生存意义:活着 3、生存境界:超然
摘要: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 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文学的 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福贵生存的方式、意义和境 界三方面,对其在困境与抉择的生存边缘的存在价值予 以解读。 关键词:活着;忍耐;超然;价值 《活着》是余华创作过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名为 《活着》,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死亡故事组成,讲述了主 人公福贵经历的千辛万苦:他的家人一一离他而去,而 他却坚韧地活下来,表达的是孤独的个体在困境与抉择 的生存边缘上的存在价值以及芸芸众生粗糙的却不屈不 挠的生存意志。《活着》既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 活着的困惑;也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 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如作者 在序中所言:“《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 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 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1]在这 篇小说中,作者触及到普通中国人积极的生存意识、生 命意识。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 自“活”。也就是说,“活”的意义只有到这个人世间 去寻求。“活”在这里便是挣扎奋斗和这种挣扎奋斗的 成果和胜利:终于活下来了,“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一、生存方式:忍耐 活着是一个永不变的主题。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一 个人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和意外,其中死亡是主旋律, 但主人公福贵在苦难和意外中并没有倒下,而是努力又
余华名言名句出处
余华名言名句出处余华,中国当代作家,曾荣获多项文学奖项,被誉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以真实、深刻的揭示人性及社会问题而闻名,常常引人深思。
在他的作品中,也散落着许多经典的名言和名句,下面将为大家梳理一些余华名言名句以及它们所出处的脉络。
1. "人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要创造些什么才值得活着。
"——《活着》这是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中的一句名言,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生与死、爱与恨、忍耐与坚持的悲壮人生,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2. "你总是认为,明天有很多的时间。
然而你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明天。
"——《许三观卖血记》这句话出自《许三观卖血记》,也是余华作品中的经典之一。
它提醒人们时刻珍惜眼前的每一个时刻,不要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未来,而是应该去把握当下,活出自己的精彩。
3. "愿你在尘世间,获得幸福。
"——《在细雨中呼喊》这是《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句温暖而祝福的名句。
小说以大学生李昂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这句名句在揭示了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带给读者一份美好的祝愿。
4. "活在幸福里的人,很难理解自杀的人。
"——《许三观卖血记》这是许三观最后一次卖血时的思考,也是余华在小说中借许三观之口表达出来的。
它反映了生活中幸福与痛苦、绝望与希望的对比,让人不禁思考幸福的真正含义。
5. "时间已经过去,回忆还在。
我们依然孤独,依然坚强。
"——《许三观卖血记》这是《许三观卖血记》中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回忆的感慨。
它提醒人们,一切都会过去,但是我们仍然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孤独和挑战。
6. "人永远是这样,怀念过去,忘记了未来。
"——《兄弟》这句名言出自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描绘了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期间的草根人物的故事。
余华的书籍大全
余华的书籍大全1.《黄昏里的男孩》2.《我胆小如鼠》3.《我没有自己的名字》4.《女人的胜利》5.《我为什么要结婚》6.《吵架》7.《在桥上》8.《炎热的夏天》9.《祖先》10.《命中注定》11.《一个地主的死》12.《夏季台风》13.《偶然事件》14.《往事与刑罚》15.《鲜血梅花》16.《爱情故事》17.《两个人的历史》18.《死亡叙述》19.《古典爱情》20.《十八岁出门远行》21.《西北风呼啸的中午》22.《四月三日事件》23.《三个女人一个夜晚》24.《人间逍遥客》25.《战栗》26.《现实一种》27.《河边的错误》28.《世事如烟》29.《难逃劫数》30.《文城》31.《第七天》32.《兄弟》33.《许三观卖血记》34.《活着》35.《呼喊与细雨》36.《我的文学白日梦:余华散文精选》37.《心如原野,文学无界》38.《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39.《我只知道人是什么》40.《文学或者音乐》41.《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42.《文学与经验》43.《文学中的现实和想像力》44.《消费的儿子》45.《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46.《文学:想象、记忆与经验》47.《一个记忆回来了》48.《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49.《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50.《录像带电影》51.《文学不是空中楼阁》52.《飞翔与变形》53.《阅读与写作》54.《从大仲马说起》55.《三十岁后读鲁迅》56.《“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57.《一个作家的力量》58.《远行的心灵》59.《可乐和酒》60.《朋友》61.《什么是爱情》62.《歪曲生活的小说》63.《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64.《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65.《这只是千万个卖血故事中的一个》66.《自述》67.《叙述的力量——余华访谈录》68.《小说的世界》69.《没有边界的写作——读胡安·鲁尔福》70.《灵魂饭》71.《高潮》。
《活着》余华全面版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
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
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 版。
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
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 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 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 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 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 1994年,长篇小说《活着》由张 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作者中文自序——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 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 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 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 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 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 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 平庸。
故事梗概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 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 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 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 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 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 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 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 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 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 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 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 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余华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
生命中其实是没 有幸福或者不幸 的,生命只是活 着,静静地活着, 有一丝孤零零的 意味。
当你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想 我们的人生经历会因此变得的 更加厚重。在遇到人生惨淡的 时侯,我相信我们会有勇气 更加从容、坚定地
活着。。。
谢谢观看!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
余华
社会兼职: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会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同名人物有赛艇运动员、医生等。
作品总目
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战栗》《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
中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课本(读本)收录情况
余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苏童、格非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骑士勋章。长篇小说《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电影。
身份:运动员
教练:曹棉英
注册单位: 北京
个人爱好: 看书
教育背景: 大学本科
运动经历:1996年2月 武汉市水上运动学校
1998年12月 中国赛艇队
主要成绩: 1999年 亚洲赛艇锦标赛 赛艇轻量级女子双人双桨 冠军
2005年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 赛艇轻量级女子双人双桨 第三
2005年 亚洲赛艇锦标赛 赛艇轻量级女子双人双桨 冠军
余华
作者个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节尤其精彩, 许三观想吃猪肝,身边又没钱,他决定为自己 卖一次血,但是到了医院,医生说他的血只能 卖给油漆匠漆家具,在这时他感到自己的人生 走到了尽头,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他坐着,哭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 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 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 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分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 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 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 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 吃什么?” 三乐轻声说:“我不想再喝粥了,我想吃米饭。” “米饭有的是,”许三观说,“米饭不限制,想吃多少就有多少, 我问的是你想吃什么菜?”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 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 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 我给三乐切三片……”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 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 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 国外出版。
子承父母业,当了5年牙科医生。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1984年 《北京文艺》给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星星》,25岁那一年, 他又写出了《十八岁出门远行》。 后来相继发表了《四月三日 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 《世事如烟》、《此文 献给少女杨柳》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活 着》 《兄弟》等,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 “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入 选韩国《中央日报》评选的100部必读书。曾荣获意大利文学基 金会颁发的1998年度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以及澳大利亚詹姆 斯•乔伊斯基金会颁发的2002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为近年十分 活跃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余华
词,怒气冲冲、忧心忡忡平仄相对,体现出一种音律美。话语重复是余华非常偏爱的叙述方 式,他从音乐作品中获得了文学创作的灵感,如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一乐与许玉兰 的对话中多次使用“我不愿意”来表达一乐的思想情感。话语重复也是余华刻画人物性格特
YOUR LOGO
A UNIVERSITY
名 人 介 绍
当代知名作家介绍PPT
INTRODUCTION TO PPT BY FAMOUS CONTEMPORARY WRITERS
01
Author Introduction
01
01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 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 。 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 骑士勋章 。2005年至2006年,先 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 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 中国引起争议 。
02
02
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 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 《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 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 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 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 [23] 。 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 在巨大的差距里》 。
Author Introduction
人物经历
2013年6月,发表长篇小说 《第七天》,该书用荒诞的 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
人死后的七日见闻;
01
9月,出版关于音乐的随笔集 《间奏:余华的音乐笔记》 。 2014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驻 校作家;同年4月,凭借小说 《第七天》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 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大奖。 2015年1月,出版首部杂文集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该书的大部分文章为即兴创作。
介绍余华的作文
介绍余华的作文
《我眼中的余华》
嘿,大家知道余华吗?那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作家呀!
余华的作品那可是相当厉害。
就说他的《活着》吧,把人生活的那些苦难和坚持描写得淋漓尽致。
我记得我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被书里的情节深深吸引,跟着福贵一起经历了那些起伏波折,我就好像钻进书里陪着他走了一遭似的,心情也跟着起起落落。
余华这个人啊,他的文字看似简单,却有着一种魔力,能直直地戳进你心里。
他不像有的作家那样用一些华丽得让人头晕的词藻,而是就那么实实在在地讲故事,可就是能让你放不下书。
他还特别幽默风趣呢!记得有一次看到他的一个采访,他那说话的样子和表情,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一点都没有大作家的架子,特别亲近。
不管怎么说,余华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用他的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世界。
希望他能一直写下去,让我们能继续沉浸在他创造的故事里。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余华啦,一个超棒的作家!。
高二语文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有哪些
高二语文现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有哪些余华,现代著名作家,生于1960年,祖籍浙江温州,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被誉为当代文学界的瑰宝。
以下是余华的几部代表作:1. 《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他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中国历史中的重大变革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福贵一生中的艰辛经历,深刻反映了个人命运与大时代的关系。
余华巧妙地运用语言,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了人性的悲欢离合,引人深思。
2. 《许三观卖血记》这部小说以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贫困人家的儿子许三观为了生活而不断卖血的故事。
小说通过真实而生动的笔触,呈现了中国家庭的艰辛与希望,揭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无奈。
余华以极其细腻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3. 《在细雨中呼喊》这是余华的处女作,也是他最早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叙述一个青年的悲惨遭遇和求生之路,揭示了当时中国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矛盾。
余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深入地刻画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现了一个整个时代的风骚与沧桑。
4. 《幸福到底是什么》这是余华的一本非小说类作品,是一本散文集。
他用细腻的文字触摸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让读者思考生活和幸福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余华以平淡而温情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热爱,引人深思。
以上是余华的几部代表作,每一部作品都独具特色,展现了他对人性、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深入阅读余华的作品,读者能够获得对人性本质的思考,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介绍余华的作文
介绍余华的作文
《嘿,聊聊余华这个人》
哎呀妈呀,余华这个人可老有名了。
我第一次知道余华呢,是因为一本叫《活着》的书。
有一回我去书店瞎逛,就瞅见这本书摆在那儿。
封面上那个“活着”两个字特别显眼。
我就好奇呀,这书到底讲啥呢?于是我就拿起来翻了翻。
这一翻可不得了,我就被书里的故事给吸引住了。
书里那个叫福贵的人,命运那叫一个坎坷。
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了穷光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
但是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我一边看一边心里难受,这也太惨了吧。
后来我就开始关注余华这个人。
我发现他可有意思了。
他说话特别幽默,不像一般的作家那么严肃。
有一次我看他的一个采访,他在里面讲他小时候的事儿。
他说他不想当牙医,想去文化馆工作,因为文化馆上班可轻松了。
哈哈,这也太逗了。
余华的书还有很多,像《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啥的。
我也都找来读了读。
每一本书都让我感触很深。
他的书里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东
西,就是很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人和事儿。
但是就是这种真实,让人
看了心里特别有感触。
我觉得余华就是那种能把生活的苦难和美好都写得特别生动的作家。
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强。
他的书就
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的生活。
以后我肯定还会继续读余华的书,看看他还能给我们带来啥样的惊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1993年中文版的自序里写下 这样一段话:‚我听到了一首美国 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 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 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 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 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 着》。‛
★畅销十余年,中国当代文坛畅销小说一大奇迹! ★获奖无数,余华迄今为止无法超越的最高峰! ★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讲述了眼泪的 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 活着本身而活着。 1992年春节后,我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房 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 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最初的时候我是用旁观 者的角度来写作福贵的一生,可是困难重重,我的写 作难以为继;有一天我突然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 让福贵出来讲述自己的生活,于是奇迹出现了,同样 的构思,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写作时无法前进,用第一 人称的方式写作后竟然没有任何阻挡,我十分顺利地 写完了《活着》。——余华
——《古典爱情》
余华的后期创作——苦难和救赎主题。
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 代表。 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 ‚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 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 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杀青不久。
余华自己说
“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 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看待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 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 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 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 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 所说的高尚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余华出生在浙江北部地区,海盐是他童年的主要生活 地。他的父亲是个外科医生,这对余华影响很大。小 时候余华生活在医院里,甚至有段时间就睡在太平间 里。因此他小说多有血淋淋的暴力描写和挥之不去的 死亡主题。 ‚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喜欢闻酒精和弗尔马林的气味。 我从小是在医院的环境里长大的,我习惯那里的气 息‛‚有时在白天也能看到死者亲属在太平间门口嚎 啕大哭的情景,我搬一把小凳坐在自己门口,看着他 们一边哭一边互相安慰。有几次因为好奇我还走过去 看看死人,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过死人的脸,……” 从小到大身处的医院环境,使得他对一般人感到恐惧 或者不想多加接触的事物十分熟悉,也因此得以抱有 十分客观冷静的态度,对生老病死处之泰然。而弃医 从文则使他手中的笔能够如同手术刀一样,对社会人 生进行极为透彻和犀利的解剖。
于是他就放弃了这种办法,他伸手去 卡堂弟的喉管,堂弟的双手便在他手 背上乱抓起来。当他松开时,那如愿 以偿的哭声又响了起来。他就这样不 断去卡堂弟的喉管又不断松开,他一 次次地享受着那爆破似的哭声。后来 当他再松开手时,堂弟已经没有那种 充满激情的哭声了,只不过是张着嘴 一颤一颤地吐气,于是他开始感到索 然无味,便走开了。
‚我‛第一次出远门,需要‚旅店‛,但没
有人告诉‚我‛前面是否有‚旅店‛。在黄昏来
临的时候,‚我‛感到了自己无所依靠,于是 ‚我‛拼命地到处寻找‚旅店‛。没有找到‚旅 店‛,但‚我‛搭上了车,暂时的舒服让‚我‛ 满足。不幸的是汽车抛锚了。为了维护正义,
‚我‛付出了遍体鳞伤、无限痛苦的代价。‚我‛
最终寻找到了‚旅店‛———被抢劫的伤痕累累
求的是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
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
作家眼中的真实。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
述方式。
余华:在暴力和混乱面前,
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了装饰。
余华的早期创作:
早期作品:以死亡、阴谋、暴力 为主题 以《十八岁出门远行》《河边的 错误》《世事如烟》《现实一种》 《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为 代表。
“我‛初出家门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美好 的。但社会出乎意料的残酷:设想的美好 与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暴力、欺骗、背叛构 成强烈反差。 在余华的许多作品中,人是世界上的匆匆 过客,人无端而来又无端而去,他孤独寂 寞地走过时间,又独自走向大地。所以他 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被‚抛‛在险恶、阴暗 的人生道路上,独自面临危机四伏、险象 环生的生存环境的。这里的‚我‛就是一 个被‚抛‛在一种这样的环境中的少年。
余华的小说创作
余华(1960-),浙江海盐人,
父母都是牙医,他高中毕业后曾当过5 年牙科医生。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 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 。
余华主要的作品: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死亡叙述》 《爱情故事》《鲜血梅花》 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 《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余华本人也是牙医出身,由于医生工作太 严格,缺乏想象力,所以他晟终选择弃医 从文。这个出生在小城的,童年大部分时 间在医院度过、牙医出身的小说家,是先 锋小说释放了他多年来文学热情,从此, 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先锋小说的典范之 作。 正当人们对他的先锋小说写作寄予厚望的 时候,他却决然地放弃了元小说繁复的小 说叙述模式,而采取了一目了然,甚至平 铺直叙的小说叙事模式,蜕变为商业化大 环境下的畅销书作者。
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被捆绑在树上,山 岗向他的脚底板上浇满了骨头汤,然后让 一只小狗去舔。
然而这时一股奇异的感觉从脚 底慢慢升起,又往上面爬了过 来,越爬越快,不一会就爬到 胸口了。他第三次喊叫还没出 来,他就由不得自己将脑袋一 缩,然后拼命地笑了起来。
他要缩回腿,可是腿没法弯 曲,于是他只得将双腿上下 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可 一点也没有动。他的脑袋此 刻摇得令人眼花缭乱。山峰 的笑声像两片铝片刮出来一 样。
《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写的是一个家庭家人之间互 相残杀,报复,分崩离解的故事。故事中 人物的符号化、工具化同时也显示出现代 生活的荒谬无情。 《现实一种》里的三篇作品记录了我曾经 有过的疯狂、暴力和血腥在字里行间如波 涛般涌动着,这是从恶梦出发抵达梦魇的 叙述。为此,当时有人认为我血管里流淌 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作者
山岗这时的神色令人愉快,他对山峰 说:‘你可真高兴呵。’随后他回头 对妻子说:‘高兴得都有点让我妒嫉 了。’妻子没有望着他,她的眼睛正 望着那条狗,小狗贪婪地用舌头舔着 山峰赤裸的脚底。他发现妻子的神色 和狗一样贪婪。接着他又去看看弟媳, 弟媳还坐在地上,她已经被山峰古怪 的笑声弄糊涂了。她呆呆地望着山峰, 她因为莫名其妙都有点神志不清了。
余华的写作,最初受川端康成的影响非常深刻, 曾经一度对川端康成写作中对细节和心理的细致 描写非常迷醉,认为那种纤微必现的写作,仿佛 既指向什么又什么也无法表达,非常符合现代人 的心理状态。他最初的作品都是描写阴柔温婉的 江南风景事物。 后来受卡夫卡作品中的现代荒谬感影响,以后爱 上古典音乐后又对其小说的形式构造产生深刻影 响。
《十八岁出门远行》对美好的人生进行了 解构:人就是这样地在受骗的经历中完成 了他十八岁的‚成人仪式‛,他的纯洁童 年的破产之时便是他成熟的成年到来之际。 血的教训完成了他的蜕变,由一个有良知 和正义感的少年,在成年人的恶、在是非 的颠倒和生活的教训面前,终将变得见怪 不怪,对人性之恶视若无睹。其实,这样 的小说已经可以达到与《狂人日记》、 《药》、与鲁迅的很多小说并驾齐驱的高 度了。
与传统的故事讲法不同,余华设计了一个 冷漠的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 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这种视角极端而 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另一副世界图景与人 的兽性的一面。 这个叙述者好象一部灵活的摄影机,不断 变换视点,通过变换将各个片断组接起来, 展示出仇杀的血淋淋的过程。这样的叙述 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仇杀的场面令人毛骨 悚然地表现出来。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
《往事与惩罚》《活着》《现实 一种》
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 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
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
刻的观念上策略。余华声称自己追
哥哥:山岗,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叫皮皮。 弟弟:山峰,儿子很小。 山岗的儿子皮皮杀死了山峰的儿子,山 峰杀死了皮皮,山岗杀死了山峰,山峰 的妻子借助公安机关杀死了山岗。 余华将这种仇杀设计为一种盲目的冲动, 同时他将互相残杀的对象设计为传统五 伦关系中的兄弟一伦,使这种仇杀的故 事表现得触目惊心。
《现实一种》其实就是 以对日常普通家庭内的暴 力罪恶的揭示为基本主题 的,表现的是人内心的恐 惧及人性的残酷。
在阮进武生前的最后一年里,有几个明亮的清晨,她 推开屋门,看到了在阳光里闪烁的尸体。她全然不觉 丈夫曾在深夜离床出屋与刺客舞剑争生。事实上在那 个时候,她已经隐约预感到丈夫躺在阳光下闪烁不止 的情形。这情形在十五年前那个宁静之晨栩栩如生地 来到了。阮进武仰躺在那堆枯黄的野草丛里,舒展的 四肢暗示着某种无可奈何。他的双眼生长出两把黑柄 的匕首。近旁一棵萧条的树木飘下的几张树叶, 在 他头颅的两侧随风波动,树叶沾满鲜血。后来,她看 到儿子阮海阔捡起了那几张树叶。 阮海阔以树根延 伸的速度成长起来,十五年后他的躯体开始微微飘逸 出阮进武的气息。 ——《鲜血梅花》
妇人又说:‚行行好,先一刀刺死她吧。‛店主 说:‚不成,这样肉不鲜。‛幼女被拖入棚内后,伙 计捉住她的身子,将其手臂放在树桩上。幼女两眼瞟 出棚外,看那妇人,所以没见店主已举起利斧。妇人 并不看幼女。 柳生看着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听得‚咔嚓‛一 声,骨头被砍断了,一股血四溅开来,溅得店主一脸 都是。 幼女在‚咔嚓‛声里身子晃动了一下。然后她才 扭回头来看个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树桩上,一 时间目瞪口呆。半晌,才长嚎几声,身子便倒在了地 上。倒在地上后哭喊不止,声音十分刺耳。 店主此刻拿住一块破布擦脸,伙计将手臂递与棚 外一提篮的人。那人将手臂放入篮内,给了钱就离去。
来到门口,恰逢店主与两个伙计迎面而出。一个伙 计提着一把溅满血的斧子,另一个伙计倒提着一条 人腿,人腿还在滴血。柳生清晰地听到了血滴在泥 地上的滞呆声响。他往地上望去,都是斑斑血迹, 一股腥味扑鼻而来。可见在此遭宰的菜人已经无数 了。……小姐最后的声音化为呻吟时,细细长长如 水流潺潺。……半晌,他才向小姐胸口摸索过去, 触摸到了微弱的心跳,他似乎觉得是手指在微微跳 动。片刻后他的手移开去,另一只手举起利刀猛刺 下去。下面的躯体猛地收起,柳生凝住不动,感觉 着躯体慢慢松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