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练习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 一、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 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 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 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 “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 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 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 旁有武氏岩。 • 1、去:(离开 ) • 方:(正 ) • 欲 ( 想要) • 还: ( 回去) •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 • 3、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 4、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 三、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 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 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 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 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 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 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 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 高了。 • 1、C • 2、D • 3、(1)多读古人的文章 • (2)只是致力于读书.
• 1.(1)去造访他家,让李贺作诗,他提笔 一挥而就。 • (2)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 2、他们小时候都很聪明。 • 3、回答要点:①后天努力的重要性;②家 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
• 二、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 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 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 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 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 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 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 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 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 好,就离楚国越远了。” • 1、①我想要去楚国 •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 2、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 • 3、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 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 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答苏迈书①辱书勤恳千万②,观所自道③从学就仕,而知病之所在。

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顾④既在官,如此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

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

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觉。

③自道:自己所说。

④顾:只是。

【阅读指津】在文中,黄庭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告诫苏迈“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习要勤奋,要珍惜时间,做事要集中精力,方可有所成就。

言之凿凿,其情感人。

1.解释如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而知病之.所在( )(2)窃窥公学问之意甚.美( )(3)顾既.在官( )(4)又少.读书之光阴( )2.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句子。

(1)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2)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

3. 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门人所编写的。

4.从文中内容来看,黄庭坚希望苏迈如何去做?(二)海鱼马嘉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晬儿①。

脔②,用火薰之,可致远。

常潜渊③不可捕,春夏乳子,如此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

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④,两舟引X之,缒⑤以铁,下垂水底。

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如此颊X鬣⑥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

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如此悠然逝矣。

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⑦之酷,悲夫!(摘自《南宋文录录》) 【注释】①晬儿: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周岁者称晬儿。

②裔(luán):切成碎块的肉。

③潜渊:潜进深水。

④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⑤缒:用绳子拴着从上面往下送。

⑥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指鱼鳍。

⑦醢(hǎi):切成肉泥、肉酱。

【阅读指津】当马嘉鱼遇到阻拦的时候,不会转弯,越受阻越往前冲,所以一条条“前赴后继〞地陷入网孔中,网孔随之紧缩。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②释其耒③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露在地面上树木的根和茎。

②因:于是,就。

③耒(lei):古代耕田用的农具。

形状像木叉,就是犁耙。

【阅读指津】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兔走.触株( ) (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 ) (4)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的“为”字与例句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身为宋国笑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始悟为山市D.以丛草为林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杞人忧天杞国①有忧天地崩坠②,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③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④屈伸⑤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⑧,亡处亡块。

若躇⑨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⑩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注释】①杞国:周代的国名,在今某某省杞县。

②崩坠:崩塌,坠落。

③因:于是,就。

④若:你。

⑤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⑥行止:行动和停止。

⑦只使:即使。

⑧四虚:四方。

⑨躇(chǔ):立。

⑩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阅读指津】文章着重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1(Word版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1(Word版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一、阅读《与顾章书》,回答下列问题。

与顾章书吴均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③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⑥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⑦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⑨。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③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⑥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⑦葺,修建。

⑧偏:特别。

饶:丰富。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这里指山中的物产。

⑨办,具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仆去月谢.病谢________②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徒________2.请用标点符号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书信从表达方式上看,先______,再写景,在写景中又穿插________,最后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情感。

5.请从遣词造句或者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告②仅仅,只。

2.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3.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4.叙述叙述抒情不慕荣利、热爱山水、归隐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生活5.“争”“限”“含”“蓄”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峭壁努力向上、孤峰阻挡的威力、幽深山谷掩藏白云、深谷小溪集聚翠绿的秀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归隐山水之后的惬意自得之情。

课外文言文200练(1-200)

课外文言文200练(1-20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50)1.班昭续《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竞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译文】扶风郡曹世叔,他的妻子是同郡(扶风郡)班彪的女儿,叫做班昭,字惠班。

学识渊博文采很高。

曹世叔去世的早,班昭守节讲究礼节法度。

她的哥哥班固写作《汉书》,其中有八卷表记和《天文志》没有写完就去世了。

汉和帝下诏命令班昭在东观藏书阁继承班固遗志完成《汉书》。

和帝多次下诏让班昭进宫,并命令皇后和贵人们以老师之礼对待她,班昭因此号称“大家(gu)”。

每当各地或外国有贡献来的奇异的东西,就下令让班昭写诗赋颂扬。

当时《汉书》刚一发行,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同郡(扶风郡)的马融趴跪在楼阁下边,拜班昭为老师诵读传授《汉书》。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3、写马融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3、衬托《汉书》精深。

2.蔡文姬求情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完整)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完整)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一)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

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

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一。

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

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三。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

春往而冬反( )2。

迷惑失道() 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学生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学生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经典例题】(一)慎其所处子曰:“商①也好与贤已者处,赐②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思考练习: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1)故曰,与善人居 (2)与不善人居(3)如入鲍鱼之肆 (4)亦与之化矣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丹之所藏者赤”和“漆之所藏者黑”中的“之”用法相同。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2)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4.根据文义,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请写出这个成语。

5.对君子“慎处”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6.这段文字意在告诫人们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作答)(二)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①。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②,首不得出③。

既④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⑤。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先瓮(wènɡ)中盛谷:先在瓮中装进谷子。

②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骆驼将头伸入瓮中吃谷子。

③首不得出:(骆驼的)头不能够缩出。

④既:已经。

⑤其人以为忧:那个人为此事发愁。

其,指示代词,那个。

以为忧为(这件事)发愁。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附答案解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一、(2024·山东·中考真题)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一)答案

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一)答案

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一)答案班别:姓名:成绩: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彀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③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①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②彀kòu:初生的小鸟。

③忮:zhì:凶狠。

译文: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

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

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

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

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信.于异类也(使……信任) (2)去.人太远(距离)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译文:这种鸟羽毛非常珍贵罕见,而且能够驯养,一点都不畏惧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①“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人教版七上课外文言文练习

人教版七上课外文言文练习

人教版七上课外文言文练习(有答案)------古寓言部分(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和什么字相通。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三)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四)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一、閱讀下文,完成第 10-12 題(11 分)陆象山少年时,常坐临安市肆观棋,如是者累日。

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

" 象山曰:"未也。

"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

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数也。

"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

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

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

"象山笑而去。

【注】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

②肆:店铺。

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

④某:我。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常坐临安市肆观棋11.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 分)【】A 常找高手过招B 观摩他人下棋C 善于知识迁移D 善于思考领悟E 坚信天下无敌12.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

(4 分)二、閱讀下文,完成第 10-13 題(12 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②纸鸢:风筝。

10.解释下列加点词。

(4 分)(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划线句。

(2 分)子何以知之?12.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 分)秦王将猎韩生劝止韩生释疑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 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三、閱讀下文,完成第12-15 題(12 分)闻公有一册历,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

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一子产不毁乡校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

然明③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④人朝夕退而游焉⑤,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⑥,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⑦?然犹防川:大决⑧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⑨救也;不如小决使道⑩,不如吾闻而药11之也。

”——《左传·郑子产乡国》【注释】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

③然明:郑国大夫鬷(zōng)蔑,然明是他的字。

④夫:句首的发语词。

⑤游:交往,交际。

⑥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

⑦遽(jù)止:马上制止。

⑧大决:河流大的决口。

⑨克:能够。

⑩道:同“导”,疏通,引导。

11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

【译文】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傍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游.于乡校()②谓.子产曰()③忠善以损.怨( ) ④吾不克.救( ) 2.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意思。

①以论执政( ) ②以刀劈狼首( )《狼》③投以骨( )《狼》 ④以虫蚁为兽( )《童趣》3.翻译下列句子①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②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本文阐明的道理是什么?二 退避三舍(重耳)及楚,楚子飨①之,曰:“公子若反②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③?”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训练(1)(写人叙事类)课件(共35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课外文言文分类阅读训练(1)(写人叙事类)课件(共35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不得举。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③,乾隆十五年举经学,皆不录用。朝官相知、提督学政者,率邀之幕
中阅文。因历天下佳山水,为歌诗自发其意。年逾六十,乃得黟县教谕④。又数年,去官归枞阳,不
复出。卒,年八十三。
先生少时,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鼐于乾隆四十年自京师归,屡见之于枞阳。先生伟躯,巨髯,
能以拳入口,嗜酒,谐谑,与人易良无不尽。尝谓鼐:“吾与汝再世交矣!”
方法指引 【借助工具书】效:①模仿,仿效;②献 ,呈现;③效果,功效。
【课内迁移】“如苞何足言耶?”中的“ 足”,根据《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 道也”的“足”,可理解为“值得”。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即知其意而善效之 效:(1)
年逾六十
逾:(2)
【成语推断】“与鼐伯父姜坞先生最厚” 中的“厚”,可以根据成语“深情厚谊” 中的“厚”推断为“交情深厚”。
【借助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弭:①末端用骨 做装饰的弓;②消除,停止;③安抚,安定。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即劝京决策 南归
南:(1)
甚备 备:(2)
讲求弭盗之 术
弭:(3)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答案:2.(1)向南 (2)完备,详尽 (3)消除,停止 3.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 【注释】①愬(sù):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jué):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 ③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④刍:草。
1.给画波浪线句子断句,请你用“/”标出来。(限三处)(3分) 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

(完整)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有答案

(完整)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有答案

初一课外文言文训练(1-3)(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长:做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无.敢食我也:(2)兽见之皆走.:(3)吾为子.先行:(4)故.遂与之行:2.翻译下列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译文:(2)子以我为不信译文:3.根据故事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4.请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三)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答:《郑人买履》测试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一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一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练习一附答案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9分)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

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

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

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①,督善水者绳以俟。

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且,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有盼若求救者。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

始则朦朦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胝②道士。

跃而攖③之,仆地。

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①水浒:水边。

②胝:看,观察。

③攫:用爪抓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因往晓之.B.督善.水者绳以俟/择其善.者而从之C.人至.,即投木索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道士得.不死/一狼得.骨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代词,这件事、这个道理;B.善:善于\好;C.至:均为“到”的意思;D.得:能够\得到;故选C。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3分)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有盼若求救者【答案】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解析】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有动物身在波涛中只露出头来,左右张望像是在求救的样子。

断句为: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3)道士被“虎”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答案】原因:道士对于人和野兽不加分辨,一律讲“慈悲”,结果被虎咬伤,险些丧了命。

启示:我们对恶人不要怜悯。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和主旨。

疏通文意后可知,道士组织大家救人,看到水中有老虎,没有想到老虎是会吃人的,只是一味慈悲,结果把老虎救上来之后,险些被它吃掉。

道士不加分辨,一味慈悲,险有性命之虞,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如同老虎一样的恶势力、恶人,不能心存怜悯,应充分认识到它们的凶残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旷论学
选自《说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对。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
6.炳烛:点燃烛。

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炳:点。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

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光:这里指阳光。

13.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生的太阳。

18.日中之光:正午太阳的阳光。

1、译:
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世说新语》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⑨。

[注释]
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

“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

清称:指有名望的人。

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

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

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

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

指前辈,祖先。

仲尼:孔子字仲尼。

伯阳:指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师资:老师。

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

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译:
2、孔文举小时候是一个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