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老子》

合集下载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全文《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全文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全文,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建议收藏)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译⽂(建议收藏)[⽼⼦·第四⼗九章]圣⼈常⽆⼼[1],以百姓⼼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在天下,歙歙焉[2],为天下浑其⼼,百姓皆注其⽿⽬,圣⼈皆孩之。

[注释]:[1]「⽆常⼼」,有本作「常⽆⼼」、「⽆⼼」,即⽆私⼼。

马王堆本「常」为「恒」,「⽆恒⼼」亦即不固执⼀⼰之⼼。

[2]「歙」,⾳「吸」,纳⽓⼊内。

「歙歙焉」,有灵⽓运⾏、并⾮⼈意之状。

[翻译]:圣⼈没有⼀⼰之⼼,⽽是⼀⼼为了百姓的⼼。

良善的⼈,以良善待他;不良善的⼈,也以良善待他,从⽽结出良善的果⼦。

信实的⼈,以信实待他;不信实的⼈,也以信实待他,从⽽结出信实的果⼦。

圣⼈在天下,以其⽓息使⼈⼼浑然纯朴。

百姓们全神贯注,凝视凝听,圣⼈则把他们当婴孩看待。

[⽼⼦·第五⼗章]出⽣⼊死。

⽣之徒,⼗有三;死之徒,⼗有三;⼈之⽣,动之于死地,亦⼗有三[1]。

夫何故?以其⽣之厚。

盖闻善摄⽣者,路⾏不遇兕虎,⼊军不被甲兵;兕⽆所投其⾓,虎⽆所⽤其⽖,兵⽆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死地。

[注释]:[1]从韩⾮⼦注。

不论⽣死,⼈皆有四肢九窍;送⽣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

联系上句「出⽣⼊死」的总概括,以及后⾯的「夫何故?以其⽣⽣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将「⼗有三」译为「⼗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出来,就进⼊了死亡。

⼈以四肢九窍活著,⼈以四肢九窍死去,⼈以这四肢九窍,将⾃⼰的⽣命送到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太贪婪今⽣的享乐了。

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命的⼈,⾏路不会遇到⽼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

在他⾯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第五⼗⼀章]道⽣之,德畜之[1],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然。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
•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 均具有正反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 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 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 无相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书中包含大量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 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 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 不执。 • 治身,皈原真柔,“柔之胜刚、柔弱处上”,人如果回归 到婴儿时代,柔筋弱骨方可以心神安定长生久世。 • 治世,自然无为,以自然无为为纲纪,以依道修德为中介, 治国安民得以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 • 治家,合和恒一,恒,《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 升”,本意为上弦月渐趋盈满的样子,长久、持久的意思。 • 治神,抱一还元,人的神注于人之形,还本回元,心清神 明。意思是说,身体与灵魂要合而为一,就能够不偏于大 道了。 • 治万物,得一而生,淡然处之。天地运行,万物化生,世 间之事,离不开“一”字。无论是治世,治身,治家,都 要守其根本。
八 读经得到的启发
• (一)明智 1、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它既包括
要清醒的认识自己的本性,还包括要清醒的 认识自己的成长历程。
2、客观的认识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 且知道错在了哪里,要有强烈的悔改之心。
3、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很好的规划,这个规 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
八 读经得到的启发
• (二)静心 1、世上最可怕的魔鬼莫过于自己的心魔。
五 《道德经》的思想体系
• 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那个样子,自然之性, 天生的。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生长,就达到了生命的最佳 状态。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20句人生大智慧经典名句及解释《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的一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以下是20 句经典名句及解释: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解释:道是无法言说的,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名也是无法定义的,能够定义出来的名就不是真正的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二章解释:当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就产生了;当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解释: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圣人也是一样的,不偏袒任何人,而是一视同仁。

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解释: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6.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道德经》第八章解释: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第十三章解释: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和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令人惊喜,失去宠爱令人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8.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才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9.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

老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老子生平老子,名李聃,字聃,又称李聃。

相传他是周朝的史官,为周襄王的老师。

但也有学者认为老子是伪作品,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记载。

老子的生卒年代也没有确定的记载,一般认为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至5世纪。

据传,《道德经》是老子晚年隐居黄老之后所著。

二、道的概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原和规律。

老子认为,“道”是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它无法被言语或概念所捕捉,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

老子将“道”描述为无为、无名、无迹、无物。

他强调“道”是万物之母,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它贯穿于宇宙和人事物之中。

三、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认为无为是治理国家的最佳方式。

他认为,简化官僚制度,减少规章制度的干预,让天下自然而然地运行,才能使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和努力,而是“无以为而治”。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顺其自然,以达到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同时,他也提出了“生生之谓若”,强调生活中要顺乎自然法则,自然的流动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真实状况。

四、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表明不积极干预,反而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适用于生活哲学和修身修心。

老子主张在处事上要坚持“非为”,而在为人处世时也要“无不为”,这主要指的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五、阴阳哲学老子的思想中融入了阴阳哲学,他认为万物以阴阳的方式运行。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面,阴阳是宇宙变化的根本。

老子认为阴阳之道贯穿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法则。

六、墨家与墨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墨子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

老子代表了道家思想,墨子则是墨家思想的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节俭、勤劳和和平。

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

《老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

《老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老子》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子》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读书笔记篇1“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

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

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的意味。

我特别欣赏老子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过他。

我在想,非要争什么呢?如果你出色,如果你获得大家的认可,你就不算不与人争,你也照样是出类拔萃的。

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人与对事的一种豁达的态度。

你不争了,倒是胜者,如果争了,有时反而会是两败俱伤。

人人都知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针锋相对的后果,往往便是鱼死网破。

“不争”不是没有能力争,而是气定神闲,豁达处事的不想争。

同样的,“宠辱无惊”也给了我类似的启发。

在《汉语词典》收录的“宠辱无惊”的解释就是不要计较个人得失。

这不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吗?“宠”指“受宠”,“辱”指“受辱”,无论受宠或受辱都不在乎,指的就是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宠辱无惊。

比如,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你的能力很强,工作很出色,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国学经典《道德经》PPT

叁 文段赏析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注释】
• 宠辱:荣宠和侮辱 • 宗:祖宗,祖先 • 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
肆 作品鉴赏
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亦多。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 玄牝喻“道”,生养万物。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 道者的高贵品质。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复 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皆以婴儿喻道者的纯洁、天真、朴实无华。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 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连用三个比喻,讲明从小做起的道理。这些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 性,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壹 感悟
要按照大道的方式去创造去做事,在坚持道的基础上坚持下去,不断积累。此外我们还必须要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光这些还不够,还要学会顺势而为,了解形势,这样才更容易把事情做成。
贰 启示
为人父母,不要觉得是自己养育了他,就凭借这点去压制孩子 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一直想着控制他。有些事情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相信他们自己解决问 题。孩子虽然是父母生育的,但是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
• 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万物有了具体的形状。周围的环 境使万物得以生长。道受尊崇,德被珍贵,不妄加干涉而是 万物顺应自然。所以道生成万物,德蓄养万物:是万物生长 作育,是万物成长成熟,是万物得到养护保护。生成万物而 不占有,化作万物而不把这当做是凭借倚仗,长养万物而不 去主宰,这就叫“玄德”。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道德经》
——原典解读
1
2
老子其人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俗称老子。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 朝守藏室的史吏。
孔子问礼,评价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书始由
3
老子其书——《道德经》
《道德经》
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被奉为道 教最高经典。
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 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 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7
《道德经》文本解读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
小结
在对立面如何转化这个问题上,老子提出了 另外一个命题: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 弱是生命的一个特征。凡具有生命,表现为 柔弱,凡丧失生命,表现为坚硬。水最柔弱, 却具有克制坚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自然 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以柔弱战刚强,实 现转化的事例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柔弱都 能胜过刚强,这里需要条件。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
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
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
“一”中。
10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 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 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 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老子的经典《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

《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

《老子》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命名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常常没有欲望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来观察其边界。

这两者同出一源而异名,都称之为玄。

玄而又玄,是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地产生而不起首,生长而不占有,劳作而不倚仗自己的能力,功成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国学经典《老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老子》读后感

国学经典《老子》读后感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

《下面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老子》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国学经典《老子》读后感篇一道家弟子经常把《道德经》当经念,这本是道教徒的日常作业。

而朗读、背诵文字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的文化学习的方法之一,历来学习四书五经都是要会背诵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习《道德经》也不例外,多读能背自然对认识《道德经》有益,但读上万遍可以修炼成什么我是怀疑的。

当然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多读几遍《道德经》对身体也不会有害,如同在掌握正确的姿势下练习书法,通过气息的调节,臂腕指的运动,手眼神的配合,对身体会起到保健作用的。

这好像练太极拳,柔中有刚,静中有动。

可如今认可这种看法的并不乏人,听说还有教授,我就奇怪了,这些人是否已背诵《道德经》万遍了?是否已达到什么境界了?高寿了?是否可不食人间烟火了?可以不教书了?如不是,是否这种说法不灵?我可能是孤陋寡闻,我是没有见到哪个人,即便是道长,因修炼《道德经》成了什么了。

(神话故事和金庸武侠小说里有,可那是虚构的。

)我觉得任何事物都不要神化了,走到“心诚则灵”“的分儿上就不是科学了,科学是要让事实证明的。

-在学习目的明确后,边看书边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完全信书则被书拖着走,进入迷信的境地。

在通读几遍某个版本的《道德经》后,可再找来另一个版本作比较的学习,看看其中那个讲的有道理。

如只读《道德经》的原文,对时下的年轻人和古汉语欠缺的人来说是较困难的。

在这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不时地对一些章句进行反思,这既可加深对章句的理解,也可找出一些人超乎老子本义的判断,这就是独立思考。

但这个独立思考要思之有理,考之有据,要结合老子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不能抛弃历史事实任凭自己随意的想象,尽情地发挥,甚至武断地结合眼下的社会去解读老子。

如把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说成是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知道有网络了,岂不笑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可以有上千种解释,但老子只有一个,老子就是老子,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太上老君那个神。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doc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doc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老子的经典《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

《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国学经典——我学国学经典《道德经》《老子》

国学经典——我学国学经典《道德经》《老子》

国学经典—我学国学经典《老子》即《道德经》一书传播极广,而这门选修课让我对老子的思想有了兴趣。

通过认真阅读《道德经》,我觉得如果细细品味道德经,一定可以为人们在各种场合下行为处世有不少帮助,也能帮助我们在思想上与哲人交流,受到不少的启迪。

以现代人的目光,去品读老子,却仍会有亲近感,觉得有些事情会与历史中的甚至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对应,却仍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

老子本身也像他的思想一样,有着很高的思想高度甚至可以和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顶级的思想家并立,是孔子的老师,却没有孔子般圣人的名号,似乎永远是一个骑着青牛的老人,悠然而从容,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被无数人记得。

看了道德经,我觉得老子是一位睿智的老人,把今后上千年很多人不平叹惋的事情都平和自然的娓娓道来。

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指一般的“道理”或“道路”,而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

“道”是老子给这个自然法则所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描述的需要而变化,如“大”、“无”、“有”、“朴”等。

《老子》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使我联想到古人一再争论的“性本是善还是恶”,其实从义理上去理解,如道一般,本无善恶之分的,就如一把刀子一样,杀了人就是凶器,救了人却是光荣了,但不是同一把刀子吗?想起以前看电视剧《潜伏》有一句台词“这里有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当时觉得好笑,现在细细想来人与刀子、金条又有什么分别呢?人在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我觉得这不仅是义理上的问题,这是社会功用的作用。

因为善与恶的评判就象一面旗帜一样,会引导了社会主流,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历史的走向。

人出生就如一张白纸,脑中空白一片,也无所谓善恶。

然而之后人长大却有善恶之分,这都是后天原因导致的。

我觉得人们要从个人做起,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公正与宽容,社会也就渐渐随之而变,恶人也会越来越少吧。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PPT课件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PPT课件
刚强
刚强是指强势、有力的态度。柔弱胜刚强的哲学认为,柔弱的态度更能适应变化 ,更具有生命力,而刚强往往会导致失败和毁灭。
03
道德经的智慧与实践
个人修身养性的智慧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个人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在修养,达 到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升华。
详细描述
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 内心的平静和清净。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 己,理解世界,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谦虚谨慎,认为这是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关键。
详细描述
道德经认为,只有保持谦虚谨慎,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同时,谦虚谨慎还能够避免 自满和骄傲,使个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心态。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宽容和包容,认为这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道德经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应该学会宽 容和包容。通过宽容和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与人相处,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 和困难。
02 03
详细描述
道德经认为和谐是社会的基石,社会治理应该注重公平、正义、诚信等 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应该注 重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进步。
总结词
道德经提倡节俭和环保,认为这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中的启示
• 详细描述:道德经认为节俭和环保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 府应该加强环保和资源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倡导 节俭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节俭和环保,我们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道德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老子》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开篇即开宗明义,说明顺应自然的“道”是天地的根源、宇宙的主宰和永恒的规律,“道”字在全书中的使用频率竟高达73次之多!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大圣贤殊途同归于“道”,真是妙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而无中生有绝不是贬义词,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2.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仁不仁,大我无我,建立自我,追求忘我。

4.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私是最大的自私,自私是最大的无私。

5.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可以柔情似水,亦可洪水滔滔。

6.功成身退,天之道。

——能屈能伸,有有弛。

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用基本面说服别人,用技术面说服自己;外圆方,看得见的手法背后是看不见的心法。

8.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抛开七情六欲,排除一切杂念,虚怀若谷,心静无敌。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障。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段是一字不落地全文摘自第22章,充满了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思想,闪耀着亘古而永恒的智慧火花,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需熟记。

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哲学是普天下最高的学问,辩证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方法。

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法则,尊重市场规律,时空转换,天人合一,行之有法,取之有道,荣辱不惊,举重若轻。

11.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返朴归真,大智若愚,不战而胜,无冕之王。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要自知知人,忌自欺欺人。

13.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为股市而生,就为股民而战。

但职业利器,若广泛传播,反可能害人害己,所以道法虽宽,却只度有缘之人。

14.上德不徳,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徳,是以无德......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

——矫揉造作,欲盖弥彰;道法自然,顺者为王。

15.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以柔克刚,无中生有。

16.上士闻道,而勤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最震撼的国学经典语录,把老子身怀绝学目空一切狂放不羁的心世界暴露得淋漓尽致!我喜欢!他可以狂,只要狂得有道理!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此句任何注释都属画蛇添足,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背熟悟透!
17.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不愧为辩证法的祖宗!随口一句都浸透辩证思想,余音不绝,绕梁三日。

18.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哈哈,这不就是无处不在的事不过三法则最原始最强大的理论基础吗?请记住,要想行之有效,必先取之有“道”!
1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贪婪和恐惧,人皆有之,无需战胜,只需利用。

善于换位思考、超越自我,当能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20.无为而无不为。

——无招胜有招是最高境界,但前提是
经过了“无招”到“有招”再到“无招胜有招”的历练,而不是“无知者无畏”的“无招”。

也就是说,此“无招”非彼“无招”,是质变和升华的“无招”,是真正的“绝招”!
2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不做专家,只做赢家。

纸上谈兵,不如真金火炼。

2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方外圆,正合奇胜。

2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福祸相依,生死一线。

变化无常,纪律永恒。

24.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道御术,厚德载物。

25.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欲擒故纵,先抑后扬。

2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让思想异想天开,让行动脚踏实地。

2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28.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学无止境,知道而不炫耀,是为知也。

29.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大丈夫当能屈能伸,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无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此为《老子》最后一章,画龙点睛,以贯穿全书主线的“道”进行首尾呼应,一以贯之,一气呵成。

难怪鲁迅先生评价《老子》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

本章寥寥数语,老子智慧、宽厚、博爱、大度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不必刻意强求,无需争风吃
醋,只要功德圆满,一切水到渠成。

不求尽如人意,但问无愧于心。

做好你应该做的,做最好的自己,便可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坦然面对一切,荣辱不惊,百毒不侵。

心中无敌,自会天下无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