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课件6,
合集下载
光学第六章
负晶体取“+” 正晶体取“-”
作用 • 线偏振光入射:振动面旋转
左旋 • 正椭圆或圆偏振光入射:
右旋
(右)
(左)
(左)
(右)
3)全波片 ) 经全波片后, o光和e光的附加光程差:
作用 不改变原来入射光的偏振性质
说明 • 无论是1/4波片,1/2波片还是全波片, 都是针对某一波长而言 • 利用各种波片,可得到需要的偏振光
• 折射起偏 玻璃堆 折射起偏—玻 仪器:玻璃堆 ( P317 图) 作用: 自然光以布氏角入射,经过多次反射与折 射,最终从折射光中得到线偏光
原理 对某一玻璃板,若上表面反射光为线偏光, 则下表面的反射光也为线偏振光。
n2 tgip = n 1
i2 = 90 −ip
o
}
n ⇒tgi2 = ctgip = 1 n2
自然光 圆偏振光 线偏振光 部分偏振光 椭圆偏振光
第二步:利用 波片 波片+偏振片 第二步:利用1/4波片 偏振片 自然光 圆偏光 部分偏光 椭圆偏光
3600
光强不变无消光 光强变有消光 光强变无消光 光强变有消光
3600
说明 • 在区别部分偏光与椭圆偏光时,需先用 一偏振片迎光旋转一周,定出光强最强 或最弱的方向。 • 将1/4波片的光轴对准光强最强或最弱方 向,以保证入射为正椭圆偏振光。
二. 椭圆和圆偏振光的产生 • 两个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互垂直且位相 差恒定的振动的合成:
}
2 x 2 Ey
r r r E = Ex + Ey
Ex Ey E cos∆ = sin2 ∆ + 2 −2 ϕ ϕ 2 A A A A x y x y
直线方程( 1,3象限)
《光学》PPT课件
6
•沈括(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凹面镜、 凸面镜成像的规律,指出测定凹面镜焦距的原理、虹的成因。 培根(1214~1294年)提出用透镜校正视力和用透镜组成望 远镜的可能性。 阿玛蒂(1299年)发明了眼镜。 波特(1535~1561年)研究了成像暗箱。
沈括(1031~1095年) 培根(1214~1294年)
1、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等规律 2、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和生理作用(效应)等。 3、光的本性问题
4、光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
实验 ——假设 ——理论 ——实验
3
§0-2 光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 世界光学的(知识)最早记录,一般书上说是古希腊欧
5
• 克莱门德(公元50年)和托勒玫(公元90~168年)研 究了光的折射现象,最先测定了光通过两种介质分界面 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 罗马的塞涅卡(公元前3~公元65年)指出充满水的玻璃 泡具有放大性能。
• 阿拉伯的马斯拉来、埃及的阿尔哈金(公元965~1038 年)认为光线来自被观察的物体,而光是以球面波的形 式从光源发出的,反射线与入射线共面且入射面垂直于 界面。
几里德关于“人为什么能看见物体”的回答,但应归中国的 墨翟。从时间上看,墨翟(公元前468~376年),欧几里德 (公元前330~275年),差一百多年。
墨翟(公元前468~376年)
4
• 从内容上看,墨经中有八条关于光学方面的(钱临照, 物理通极,一卷三期,1951)第一条,叙述了影的定 义与生成;第二条说明光与影的关系;第三条,畅言 光的直线传播,并用针孔成像来说明;第四条,说明 光有反射性能;第五条,论光和光源的关系而定影的 大小;第六、七、八条,分别叙述了平面镜、凹球面 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欧几里德在《光学》 中,研究了平面镜成像问题,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的反射定律,但也同时反映了对光的错误认识——从 人眼向被看见的物体伸展着某种触须似的东西。
•沈括(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中,论述了凹面镜、 凸面镜成像的规律,指出测定凹面镜焦距的原理、虹的成因。 培根(1214~1294年)提出用透镜校正视力和用透镜组成望 远镜的可能性。 阿玛蒂(1299年)发明了眼镜。 波特(1535~1561年)研究了成像暗箱。
沈括(1031~1095年) 培根(1214~1294年)
1、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等规律 2、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和生理作用(效应)等。 3、光的本性问题
4、光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研究方法
实验 ——假设 ——理论 ——实验
3
§0-2 光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 世界光学的(知识)最早记录,一般书上说是古希腊欧
5
• 克莱门德(公元50年)和托勒玫(公元90~168年)研 究了光的折射现象,最先测定了光通过两种介质分界面 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 罗马的塞涅卡(公元前3~公元65年)指出充满水的玻璃 泡具有放大性能。
• 阿拉伯的马斯拉来、埃及的阿尔哈金(公元965~1038 年)认为光线来自被观察的物体,而光是以球面波的形 式从光源发出的,反射线与入射线共面且入射面垂直于 界面。
几里德关于“人为什么能看见物体”的回答,但应归中国的 墨翟。从时间上看,墨翟(公元前468~376年),欧几里德 (公元前330~275年),差一百多年。
墨翟(公元前468~376年)
4
• 从内容上看,墨经中有八条关于光学方面的(钱临照, 物理通极,一卷三期,1951)第一条,叙述了影的定 义与生成;第二条说明光与影的关系;第三条,畅言 光的直线传播,并用针孔成像来说明;第四条,说明 光有反射性能;第五条,论光和光源的关系而定影的 大小;第六、七、八条,分别叙述了平面镜、凹球面 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欧几里德在《光学》 中,研究了平面镜成像问题,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的反射定律,但也同时反映了对光的错误认识——从 人眼向被看见的物体伸展着某种触须似的东西。
《光学》全套课件 PPT
τ
cosΔ
dt =0
τ0
I = I1 +I2
叠加后光强等与两光束单独照射时的光强之和,
无干涉现象
2、相干叠加 满足相干条件的两束光叠加后
I =I1 +I2 +2 I1I2 cosΔ 位相差恒定,有干涉现象
若 I1 I2
I =2I1(1+cosΔ
)
=4I 1cos2
Δ 2
Δ =±2kπ I =4I1
r2
§1-7 薄膜干涉
利用薄膜上、下两个表面对入射光的反射和 折射,可在反射方向(或透射方向)获得相干光束。
一、薄膜干涉 扩展光源照射下的薄膜干涉
在一均匀透明介质n1中
放入上下表面平行,厚度
为e 的均匀介质 n2(>n1),
用扩展光源照射薄膜,其
反射和透射光如图所示
a
n1
i
a1 D
B
n2
A
n1 C
2、E和H相互垂直,并且都与传播方向垂直,E、H、u三者满 足右螺旋关系,E、H各在自己的振动面内振动,具有偏振性.
3、在空间任一点处
εE = μH
4、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介电常量和磁导率,
为
u= 1 εμ
在真空中u= c =
1 ≈3×108[m ε0μ0
s 1]
5、电磁波的能量
S
=E
×H ,
只对光有些初步认识,得出一些零碎结论,没有形
成系统理论。
二、几何光学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了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基础。
•李普塞(1587~1619)在1608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
•延森(1588~1632)和冯特纳(1580~1656)最早制作了复 合显微镜。 •1610年,伽利略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观察星体,发现了木星 的卫星。 • 斯涅耳和迪卡尔提出了折射定律
《光学》全套课件
干涉现象及其条件分析
干涉现象定义
干涉是指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某些区域 叠加时,相互加强或减弱的现象。
干涉条件
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 位差恒定。
常见干涉类型
杨氏双缝干涉、薄膜干涉等。
干涉现象应用
测量光波波长、检测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等 。
衍射现象及其分类讨论
衍射现象定义
衍射是指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
黑体辐射概念及历史背景
01
阐述黑体辐射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
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
02
介绍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设,以及
由此导出的黑体辐射公式。
公式验证及意义
03
通过实验验证普朗克公式的正确性,并探讨其在物理学史上的
重要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
1 2 3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及原理
到障碍物或穿过小孔时,偏离直
线传播的现象。
01
衍射分类
02 根据障碍物或孔的尺寸与光波长
的相对大小,可分为菲涅尔衍射
和夫琅禾费衍射。
常见衍射现象
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光栅衍射 等。 03
衍射现象应用
04 光谱分析、光学成像等。
偏振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偏振现象定义
偏振是指光波中电场矢量方向在传播过程中有规则变化的 现象。
介绍量子光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光的量子态、量子纠缠、量子通信等,
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03
量子光学在现代科技中应用前景
探讨量子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如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
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05
非线性光学简介
第6章-波动光学-课件
(2)相邻明条纹间距 b 对应 标准平板玻璃
空气膜厚度差是 ,故间距 a
2
对应空气膜厚度差应是 a 。
2b
图6.15
待检工件
6.5 劈尖 牛顿环
第四章 机械振动
二 牛顿环
由一块平板玻璃和一平凸透镜组成
d
光程差
Δ2d
2
6.5 劈尖 牛顿环
第四章 机械振动
6.5 劈尖 牛顿环
第四章 机械振动
牛顿环实验装置
Δ2nd
2
k, k1,2,明纹
Δ (2k1), k0,1,暗纹
2
n1 n1
第四章 机械振动
n
d
6.5 劈尖 牛顿环
第四章 机械振动
讨论
b
n1 n
L
b
(1)棱边处 d0
n
n /2 D
Δ 为暗纹.
2
n1
(k 1) (明纹)
d 2 2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劈尖干涉
k 2n (暗纹)
6.5 劈尖 牛顿环
第四章 机械振动
(2)相邻明纹(暗纹)
b
n1 n 间的厚度差
L
b
n
n /2 D
n1
di1di
n
2n 2
D L
n 2
b
劈尖干涉
6.5 劈尖 牛顿环
第四章 机械振动
b
L
n1 n
n
n /2 D
n1
(3)条纹间距
b 2n
Dn L L
2b 2nb
b
劈尖干涉
6.5 劈尖 牛顿环
(4 )干涉条纹的移动
第四章 机械振动
(工程光学教学课件)第6章 光线的光路计算及像差理论
L'
n n' n'
r
如下图所示
该对无球差共扼点位置间的关系
n n′
-I A′ A C
I
A C A′ n n′
n'L' nL
U ' I, U I'
ssiiU nU n' ssiinInI' nn' L L'
即这对共扼点不管孔径角U多大,比值 sU i'n /sU in L /L ' 始终保持常数,故不产生生球差,这一对共扼点称为不晕点(或 齐明点)。
1nn' ssiinU nU' 1LLl'z'
当物体位于无限远时:
h1 1 L'
f'sinU' L'lz'
4.正弦差的定义
轴上点和近轴点不满足等晕成像引起的成像不对称性。 用OSC’表征。 当物体位于有限远时:
1nsiU n L' OS'C n'siU n'Llz' 1
当物体位于无限远时:
OS'Cf'sh1iU n'L' Ll'z' 1
补充:五、光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内容 (了解)
(1) 成像要求:基本类型,视场,观测方式,景深,渐晕, 分辨率,仪器尺寸,其它要求等;
(2) 建立理想 基本光组数量,焦距,成像光路,物像共轭距、 系统模型:物像四要素,反射棱镜(用平行平板表示)等;
(3) 构造基本 按最低数量配置透镜,初步确定透镜的材料、 光学系统:形状、孔径、曲率半径等参数,配置必要光阑, 确定反射棱镜的形状和大小,其它器件等;
称球差。它由孔径引起。 L' L' l'
光学教程第六章双折射
通过本课件可以考虑光束沿不同方向行进时的 波面形状问题。
图2 负晶体的内切折射率椭球 图3 转动观察方向的情况
2020/12/27
9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晶体的惠更斯作图法
2020/12/27
10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1. 光轴平行于折射表面并平行于入射面
2020/12/27
加拿大树胶折射率介于冰洲石no和ne之间,如对于 钠黄光,n=1.55, no=1.65836, ne=1.48541。由于以上因此 平行于AA'的入射光进入晶体后,o光将以大于临界角的 入射角透射到剖面上,因全反射而偏折;e光则从尼科 耳棱镜中射出称为单一的线偏振光。
2020/12/27
21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2020/1图2/217 一般情况
图2 线偏振光透视 29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第二个场景为圆偏振光,转动视角,如图3, 清晰可见圆偏振光经过/4玻片已转变为线偏振 光;而第三个场景为椭圆偏振光,仍然转动视角, 如图4,可见椭圆偏振光已转变为长轴方向变化 的另一个椭圆偏振光。
图3 圆偏振光透视
课件主要展示自然光经渥拉斯顿棱镜期间,其 在交界面处的透射和反射光的偏振方向的状态,如 图1。转换视角可以进行三维观察,如图2。
图1 渥拉斯顿棱镜
2020/12/27
图2 不同视角观察
25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一、基本原理
d
* 波晶片——相位延迟片 波晶片是光轴平行表面的晶体薄片。
尖劈形波晶片干涉
2020/12/27
40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图2 负晶体的内切折射率椭球 图3 转动观察方向的情况
2020/12/27
9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晶体的惠更斯作图法
2020/12/27
10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1. 光轴平行于折射表面并平行于入射面
2020/12/27
加拿大树胶折射率介于冰洲石no和ne之间,如对于 钠黄光,n=1.55, no=1.65836, ne=1.48541。由于以上因此 平行于AA'的入射光进入晶体后,o光将以大于临界角的 入射角透射到剖面上,因全反射而偏折;e光则从尼科 耳棱镜中射出称为单一的线偏振光。
2020/12/27
21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2020/1图2/217 一般情况
图2 线偏振光透视 29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第二个场景为圆偏振光,转动视角,如图3, 清晰可见圆偏振光经过/4玻片已转变为线偏振 光;而第三个场景为椭圆偏振光,仍然转动视角, 如图4,可见椭圆偏振光已转变为长轴方向变化 的另一个椭圆偏振光。
图3 圆偏振光透视
课件主要展示自然光经渥拉斯顿棱镜期间,其 在交界面处的透射和反射光的偏振方向的状态,如 图1。转换视角可以进行三维观察,如图2。
图1 渥拉斯顿棱镜
2020/12/27
图2 不同视角观察
25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一、基本原理
d
* 波晶片——相位延迟片 波晶片是光轴平行表面的晶体薄片。
尖劈形波晶片干涉
2020/12/27
40
光学教程专题 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双折射
6几何光学5
1 1 2 代入反射成像公式: s '2 s2 r2
得:
s '2 10cm
1 y '2 mm 6
s' 2 1 V2 s2 3
成倒立缩小实像。
目录
第三次折射成像,入射光线从右向左传播,计算起点为顶点 O1
已知:r3
20cm
'
n3 1.5 n'3 1
s3 s '2 10cm
目录
解:
1)通过单球折反射面三次成像解题。
第一次折射成像,入射光线从左向右传播,计算起点为顶点 O1
n'1 1.5 r1 20cm s1 40cm 、 由题意可得,
代入折射成像公式 得 : s '1
n1 1
y1 1mm
30cm
n1 s'1 n'1 s1
n n1 n n1 s '1 s1 r1
Q ' 发出的同心光束折射后出射
光束成为平行光束。若物像方的介质折射率相等,则此平行光
束与通过光心的光线 QO 平行,通常称过光心的倾斜直 线 QO为副光轴,相应地把通过薄透镜的两个单球面曲率中心 的直线称为主光轴。 2、若物像方的介质折射率相等,入射的倾斜平行光束折射后,
出射光束会聚在通过光心的光线 OQ ' 与像方焦面的轴外
f1 f 2 f1 f 2 f , f f1 f 2 f1 f 2
n L r2 n n L n r2 n n L
所以,薄透镜焦距公式:
n f n L n n n L r1 r2 n f n L n n n L r1 r2
光学6
16
(4)上述①式反映了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4)上述①式反映了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上述
y′ s′ n = ⋅ ′ y s n
若令 n’ = -n,则该公式变成球面反射的物象 , 的大小关系: 的大小关系:
y′ s′ =− y s
17
[例] 用一个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与一个平面镜组成共轴光具 用一个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与一个平面镜组成共轴光具 20cm 平面镜位于透镜右边10cm 10cm处 今置高1cm 1cm的物体于透镜左方 组,平面镜位于透镜右边10cm处,今置高1cm的物体于透镜左方 10cm处 系统处于空气中), ),求 10cm处(系统处于空气中),求 (1)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 (2)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 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1)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2)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5
要使物体上的任一确定点Q 要使物体上的任一确定点Q理想成像于另一确定 即从Q点发出的所有光线经反射(或折射) 点Q’,即从Q点发出的所有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 均会聚于Q 必须满足: 均会聚于Q’,必须满足: 从Q点发出的所有光线 到达Q 光程均相等. 到达Q’时,光程均相等. ——费马原理的推论 费马原理的推论
此题属三次成像问题. [解] 此题属三次成像问题.
(1)物 对凸透镜 (1)物 y对凸透镜 由高斯公式有: ∴ 由高斯公式有: s1= -10cm
β1 = s1′ s1 = (− 20) (− 10) = 2
f1'=20cm 20cm
20cm y F1 10cm 10cm O1 O2 F ’ 1 20cm
何相似性,即近轴条件下近轴物可实现理想成像. 相似性,即近轴条件下近轴物可实现理想成像.
10
(4)上述①式反映了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4)上述①式反映了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上述
y′ s′ n = ⋅ ′ y s n
若令 n’ = -n,则该公式变成球面反射的物象 , 的大小关系: 的大小关系:
y′ s′ =− y s
17
[例] 用一个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与一个平面镜组成共轴光具 用一个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与一个平面镜组成共轴光具 20cm 平面镜位于透镜右边10cm 10cm处 今置高1cm 1cm的物体于透镜左方 组,平面镜位于透镜右边10cm处,今置高1cm的物体于透镜左方 10cm处 系统处于空气中), ),求 10cm处(系统处于空气中),求 (1)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 (2)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 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1)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2)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5
要使物体上的任一确定点Q 要使物体上的任一确定点Q理想成像于另一确定 即从Q点发出的所有光线经反射(或折射) 点Q’,即从Q点发出的所有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 均会聚于Q 必须满足: 均会聚于Q’,必须满足: 从Q点发出的所有光线 到达Q 光程均相等. 到达Q’时,光程均相等. ——费马原理的推论 费马原理的推论
此题属三次成像问题. [解] 此题属三次成像问题.
(1)物 对凸透镜 (1)物 y对凸透镜 由高斯公式有: ∴ 由高斯公式有: s1= -10cm
β1 = s1′ s1 = (− 20) (− 10) = 2
f1'=20cm 20cm
20cm y F1 10cm 10cm O1 O2 F ’ 1 20cm
何相似性,即近轴条件下近轴物可实现理想成像. 相似性,即近轴条件下近轴物可实现理想成像.
10
《光学》全套课件 PPT
[美]机载激光系统
•近年又产生了付立叶光学和非线性光学。 •付立叶光学:将数学中的付立叶变换和通讯中的线性系 统理论引入光学。
§1-1 光的电磁理论
一、光的电磁理论 按照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变化 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产生变化的电场,这样变化 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不断地相互激发并由近及远地传播 形成电磁波。
•1610年,伽利略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观察星体,发现了木星 的卫星。
• 斯涅耳和迪卡尔提出了折射定律
三、波动光学时期
• 1801年,托马斯· 杨做出了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 1808年,马吕发现了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反射时的偏振性。
托马斯· 杨
பைடு நூலகம்
惠更斯
牛顿
• 1815年,菲涅耳提出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 1845年,法拉弟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强磁场中的旋转,揭 示了光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 • 1865年,麦克斯韦提出,光波就是一种电磁波 通过以上研究,人们确信光是一种波动。
三、研究方法
实验 ——假设 ——理论 ——实验
§0-2 光学发展简史
一、萌芽时期 世界光学的(知识)最早记录,一般书上说是古希腊欧 几里德关于“人为什么能看见物体”的回答,但应归中国的 墨翟。从时间上看,墨翟(公元前468~376年),欧几里德 (公元前330~275年),差一百多年。
墨翟(公元前468~376年)
红 橙 黄 绿 青 蓝 紫
760nm~630nm 630nm~590nm 590nm~570nm 570nm~500nm 500nm~460nm 460nm~430nm 430nm~400nm
光在不同媒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波 长和传播速度变小。 折射率 n = c = ε μ r r
精品课件-物理光学与应用光学_第三版(石顺祥)-第6章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第6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6.1 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6.2 光的吸收 6.3 光的色散
6.4 光的散射 例题
1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6.1 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1.
洛仑兹的电子论假定:组成介质的原子或分子内的带电粒子 (电子、 离子)被准弹性力保持在它们的平衡位置附近,并且具有 一定的固有振动频率。在入射光的作用下,介质发生极化, 带电 粒子依入射光频率作强迫振动。由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质量比电 子大许多倍,可视正电荷中心不动,而负电荷相对于正电荷作振 动,正、负电荷电量的绝对值相同,构成了一个电偶极子, 其电 偶极矩为
I=I0e-Kl
(6.2-2)
其中,I0是l=0处的光强。这个关系式就是著名的朗伯定律或吸收 定律。实验证明,这个定律是相当精确的,并且也符合金属介质
的吸收规律。
13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图 6 - 2 介质对光的吸收
14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由(6.2-2)式可见,吸收系数K愈大,光波被吸收得愈强烈,当 l=1/K时,光强减少为原来的1/e。若引入消光系数η描述光强 的衰减,则吸收系数K与消光系数η有如下关系:
21Biblioteka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图 6-3 钠蒸气的几个二重吸收光谱
22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图 6-4 室温下YAG晶体的吸收光谱
23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对一种材料吸收光谱的测量,是了解该材料特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地球大气对可见光、紫外光是透明的,但对红外光的某些 波段有吸收,而对另外一些波段比较透明。透明的波段称为“大 气窗口”,如图 6-5 所示, 波段从1μm到15 μm有七个“窗 口”。充分地研究大气的光学性质与“窗口”的关系,有助于红 外导航、跟踪等工作的进行。又如,太阳内部发射连续光谱, 由于太阳四周大气中的不同元素吸收不同波长的辐射,因而在连 续光谱的背景上呈现出一条条黑的吸收线, 如图 6-6 所示。夫 朗和费首先发现,并以字母标志了这些主要的吸收线,它们的波 长及太阳大气中存在的相应吸收元素, 如表 6-2 所示。
6.1 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6.2 光的吸收 6.3 光的色散
6.4 光的散射 例题
1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6.1 光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1.
洛仑兹的电子论假定:组成介质的原子或分子内的带电粒子 (电子、 离子)被准弹性力保持在它们的平衡位置附近,并且具有 一定的固有振动频率。在入射光的作用下,介质发生极化, 带电 粒子依入射光频率作强迫振动。由于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质量比电 子大许多倍,可视正电荷中心不动,而负电荷相对于正电荷作振 动,正、负电荷电量的绝对值相同,构成了一个电偶极子, 其电 偶极矩为
I=I0e-Kl
(6.2-2)
其中,I0是l=0处的光强。这个关系式就是著名的朗伯定律或吸收 定律。实验证明,这个定律是相当精确的,并且也符合金属介质
的吸收规律。
13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图 6 - 2 介质对光的吸收
14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由(6.2-2)式可见,吸收系数K愈大,光波被吸收得愈强烈,当 l=1/K时,光强减少为原来的1/e。若引入消光系数η描述光强 的衰减,则吸收系数K与消光系数η有如下关系:
21Biblioteka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图 6-3 钠蒸气的几个二重吸收光谱
22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图 6-4 室温下YAG晶体的吸收光谱
23
第 6 章 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 对一种材料吸收光谱的测量,是了解该材料特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地球大气对可见光、紫外光是透明的,但对红外光的某些 波段有吸收,而对另外一些波段比较透明。透明的波段称为“大 气窗口”,如图 6-5 所示, 波段从1μm到15 μm有七个“窗 口”。充分地研究大气的光学性质与“窗口”的关系,有助于红 外导航、跟踪等工作的进行。又如,太阳内部发射连续光谱, 由于太阳四周大气中的不同元素吸收不同波长的辐射,因而在连 续光谱的背景上呈现出一条条黑的吸收线, 如图 6-6 所示。夫 朗和费首先发现,并以字母标志了这些主要的吸收线,它们的波 长及太阳大气中存在的相应吸收元素, 如表 6-2 所示。
《初中物理光学》课件
06 光学实验与测量 技术
基本实验技能培养
实验器材准备与操作规范
学习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光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光源、透镜、 光屏等,并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
培养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和记录实验 过程及结果。
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学习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如列表法、图像法 等,以便从中得出物理规律和结论。
实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方法论述
数据处理方法
学习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筛选、计算和分析的方法,如平均值法 、逐差法等,以便得出可靠的实验结果。
误差来源及分类
了解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分类,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等,理解误差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误差分析方法
学习误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残差分析、不确定度评定等,以便对实 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改进实验方法。
如调节焦距、避免震动等。
04 波动光学基础
光的干涉现象
双缝干涉
当光通过两个小缝隙时,会在屏 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是光波叠加的结果。
薄膜干涉
光在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叠加 ,形成干涉现象,如肥皂泡上的
彩色条纹。
牛顿环
光在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干涉现 象,表现为一系列同心圆环。
光的衍射现象
单缝衍射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波动性质,又具有粒子性质。在解释光电效应等现象时, 需要引入光子概念。
05 量子光学简介
黑体辐射与普朗克公式
黑体辐射
黑体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能够完全吸收所有入射的电磁辐 射。黑体辐射是指黑体发出的电磁辐射,其光谱分布与黑体 的温度有关。
普朗克公式
为了解释黑体辐射的实验结果,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 年提出了一个公式,即普朗克公式。该公式描述了黑体辐射 的能量密度与频率、温度之间的关系,从而成功地解释了黑 体辐射现象。
光学设计 第6讲 光通量测量与计算
1 2
2
I 0 (cos21 cos22 ) I 0 sin 2
2 1
2 I 0 cos sin d
0
2
I 0 (1 cos 2 ) I 0 sin 2
整个朗伯光源(2π空间)
I 0
LA
3、等照度蝙蝠翼型配光
1 I ) I 0 tan2 max 0 R 2 E R 2 2 2 cos 0 h
tanmax R / h
max R
3、等照度蝙蝠翼型(轴对称)
200mm观察,35度配光
4、球带系数法
将球分成m个球带, 总的光通量:
i
i 1
m
每个球带光通量:
光学设计基础理论
第6讲 光通量测量与计算
1、光通量测量(积分球、分布式光度计) 2、朗伯光通量计算 3、蝙蝠翼型配光计算(轴对称) 4、球带系数法、环带分割法
1、光通量测量
一、积分球法
利用积分球测量光 通量的假设:
•内壁为理想漫反射层 •各点漫反射系数相等
出射窗
•内壁对各波长的漫反射系数一致
•各点半径一致,无其他杂物
1、光通量测量
出射窗的照度(内壁多次反射总照度,有挡光板)
2 E ( ) 2 2 4r 4r 1
Ec s Es
Ec、Es分别为被测LED光源和标准光源的在探测其上的照度, Φs为标准光源照度,标准光源一般选用2856K标准光源A
i
m
i ( j ) E(i,mid , j )ds
2 ds R R cos i ,mid n m
2
I 0 (cos21 cos22 ) I 0 sin 2
2 1
2 I 0 cos sin d
0
2
I 0 (1 cos 2 ) I 0 sin 2
整个朗伯光源(2π空间)
I 0
LA
3、等照度蝙蝠翼型配光
1 I ) I 0 tan2 max 0 R 2 E R 2 2 2 cos 0 h
tanmax R / h
max R
3、等照度蝙蝠翼型(轴对称)
200mm观察,35度配光
4、球带系数法
将球分成m个球带, 总的光通量:
i
i 1
m
每个球带光通量:
光学设计基础理论
第6讲 光通量测量与计算
1、光通量测量(积分球、分布式光度计) 2、朗伯光通量计算 3、蝙蝠翼型配光计算(轴对称) 4、球带系数法、环带分割法
1、光通量测量
一、积分球法
利用积分球测量光 通量的假设:
•内壁为理想漫反射层 •各点漫反射系数相等
出射窗
•内壁对各波长的漫反射系数一致
•各点半径一致,无其他杂物
1、光通量测量
出射窗的照度(内壁多次反射总照度,有挡光板)
2 E ( ) 2 2 4r 4r 1
Ec s Es
Ec、Es分别为被测LED光源和标准光源的在探测其上的照度, Φs为标准光源照度,标准光源一般选用2856K标准光源A
i
m
i ( j ) E(i,mid , j )ds
2 ds R R cos i ,mid n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装置 2、现象解释:两种不同材 料的棱镜射光的偏转不同, 在屏幕上出现曲线。
29
Hale Waihona Puke 6.4.2、正交棱镜观察法—显示色散最清楚的 方法
30
6.4.3、正常色散与反常色散 • 1. 正常色散: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大的色散。 • 色散曲线的特点: ①波长越短,折射 率越大; dn ②波长越短, d 越 大,角色散率也越大; ③在波长一定时, 不同物质的折射率越大, dn 也越大; d ④不同物质的色散曲 线没有简单的相似关系.
2
主 要 内 容
• • • • •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光的吸收 光的散射 光的色散 色散的经典理论
3
6.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6.1.1、电偶极子模型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 正负电荷中心发生偏移,形成电偶极子。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化学力为准弹性力,电偶 极子构成简谐振子,在外来光的作用下受迫振动。 • 电偶极子类型: 电子振子: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 振动时,原子核几乎不动,电子做简谐振动。
31
正常色散不能用公式准确描述 • 常用公式 b c • 柯西方程: na
2 4
为经验公式,式中a、b、c由实验测定的常 数。 b dn 2b 一般: n a , .
2 d 3
32
2.反常色散: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小的色散. 孔脱定律:反常色散总是与光的吸收有密切 联系。
6.4 光的色散 6.4.1、色散的特点
由棱镜和光栅得到的氦的光谱
26
1 .色散的特点: 1) 短波区角色散率大于长波区 2) 色散光谱(由棱镜折射而成)是非匀排 的,衍射光谱(光栅)的谱线是匀排的。 3 )折射率越大,角色散率越大,光谱分得 越开 4)各种物质的色散没有简单的关系。
27
2.描述色散特点的物理量-----角色散率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Absorption、Scattering and Dispersion of Light
1
光通过物质时其传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 ⒈ 光束越深入物质,强度将越减弱;
①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光的吸收; ②光向各个方向散射——光的散射。
•
⒉ 光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将小于真空中 的速度且随频率而变化——光的色散。 •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物质光 学性质的主要表现——光和原子中电子的 相互作用.
2 2
—— CO 与 OX 轴之间的夹角 。
22
6.3.6、分子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浅蓝色---蓝光的散射力强;清晨 日出和傍晚日落太阳呈 红色----红光的穿透力强------大气微粒的瑞利散射。 白昼的天空是亮的、 云雾呈白色等------水蒸气 分子的散射------对各种波 长的散射力几乎相同。
23
问题1:一个长为30cm的玻璃管中有含烟的 空气,它能透射60%的光。若将烟粒完全除 去后,则92%的光能透过。如果烟粒对光只 有散射而无吸收,试计算吸收系数和散射系 数。
24
问题2:若在白光中波长为400 nm的紫光与 720 nm的红光具有相同的强度,试求在散射 光中两者的比例是多少?
25
分子振子:构成的正负电荷的微粒质量的数量级 相差不大。振动时,正负电荷中心都作简谐振动。
4
•
电偶极子做受迫振动向外辐射电磁波, 每个振动的电偶极子都是次波波源。 • 电偶极子的辐射 :(外来光频率ω )
eA R 2 E 4π c 2 R sin cos (t c ) 0 e 2 A 2 4 2 0 S I sin 2 2 eA R 32π CR 2 H sin cos (t ) 4π 0 0 c 3 R c
• 入射光波到达分子的不同部位时的相位相同, 同种分子排列规则、连续,次波间相位关系恒 定,满足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7
• 在均匀介质中,所有次波与入射光波的相 干叠加使波原来方向加强,其他方向相消, 波按原来的方向沿直线传播。 • 波的相位与物质的固有频率有关,故光的 传播速度与物质有关。 • 反射和折射时涉及两种物质, 在两种物质 内波有不同传播速度。从一种物质进入另 一种物质时,分子是不连续的,在此处波 的相位有突变,相干叠加后光的传播也有 变化:反射和折射。
8
• 布儒斯特定律得解释:在布儒斯特角入射时, 在n2介质中所有次波的电矢量的平行分量与电 偶极子的方向相同,则在该方向上无电磁波传 播(能量为零)。
9
6.2 光的吸收
• 一、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 二、朗伯定律 • 三、吸收光谱
10
6.2 光的吸收 6.2.1 、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 所有物质对某些范围内的光都是透明的, 而对另一些范围的光却是不透明的。 • ①一般吸收:吸收很少,并且在某一给定 波段内几乎是不变的;——透明 • ②选择吸收:吸收很多,并且随波长而剧 烈地变化。——不透光 • 任一物质对光的吸收都由这两种吸收组成。 它们是物质吸收的一般属性。
18
6.3.4、散射光的偏振性
各向同性介质:
入射光是自然光 正侧方向——线偏振 斜方向 ——部分偏 原传播方向 ——自然光.
19
用电偶极子模型解释: • 入射光为平行于y轴的 线偏振光入射时,其 散射微粒所发出的电 磁波的偏振方向如图 (a)所示
• 入射光为平行于y轴和 z轴的线偏振光----自然 光入射时,不同方向 的散射光的振动方向 如图(b)所示
20
各向异性介质: • 入射光是线偏振光,侧向及透射方向— —部分偏振----退偏振。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偶极子与入射的电矢量 不平行,其发射的次波振动方向不平行。 Iy Ix 偏振度: p Ix Iy 退偏振度:
D 1 p
21
6.3.5、散射光的强度
• 散射光的强度
I Z I C cos , I y I 0 , I I 0 (1 cos )
2 sin( A ) d dn 2 D d d 1 n sin ( A ) 2
2 2
它是两个因数的乘积:第一个因数主要与棱镜 的棱角A有关,第二个因数有关棱镜物质的色散 特性。
dn d
要研究色散,重要的是找 在各波长区的值, 或者找出n=f(λ)的函数形式。
28
6.4.2、正交棱镜观察法—显示色散最清楚的 方法
33
2.反常色散: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小的色散. “反常”色散实际上也是很普遍的,“反常” 并不反常,“反常”色散和“正常”色散仅是 历史上的名词。
34
17
6.3.3、瑞利散射
1. 瑞利散射: < 的微粒对入射光的散射现象 l 2. 瑞利定律: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即: I=f () -4 • f ()——光源中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函数 3.应用:红光散射弱、 穿透力强(信号旗、 信号灯)→红外线 (遥感等),蓝光穿 透力弱,散射强。
11
6.2.2、朗伯定律
朗伯定律:光在同一吸收物质内通过同一距离时,到达该 处的光能力中将有同样百分比的能量被该层吸收。 光能→振动能→平动能→热能
dI Idx
I
dI a Idx
d dI I0 I 0 a dx I I 0 e a d,a 为吸收系数
d
⒉比尔定律
16
6.3.2 散射与反射、漫反射及衍射现象的区别
1.散射与直射、反射及折射的区别 ——“次波”发射中心排列的不同 散射时无规则,而后者有规则。 2.散射与漫反射的区别:——散射的次波中心的排 列无规则,漫反射在每个小平面区域内次波中 心的排列仍有规则。
3.散射与衍射的区别: 衍射:因个别的不均匀区域(孔、缝、小障 碍等)所形成的,不均匀区域范围大小≈。 散射:大量排列不规则的非均匀小“区域” 的集合所形成的,非均匀小区域的线度<。
稀溶液: a AC
12
式中A是一个与浓度无关的常量,C为溶液的浓度。
6.2.3、吸收光谱
•
产生连续光谱的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有 选择吸收的介质后,用分光计可以看出某些 线段或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这就形成了吸 收光谱。 • 吸收光谱在化学、国防、气象等部门有广 泛的应用。
13
两个远近不一的脉冲星的光谱
14
6.3 光的散射
规律:
I I 0e
( a s ) d
I 0e
d
a s
吸收系数 散射系数 衰减系数
15
6.3 光的散射
6.3.1、非均匀介质中散射的经典图像 1.散射的定义:当光束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 物质时从侧向却可以看到光的现象,称为光 的散射。 1)均匀介质中散 布者很多其他微粒, 且微粒的线度很小; 2)物质组成纯净, 但各部分密度不同, 整体也是不规整的 聚集。
5
当 时 I I max 2
当 0 时
I I min 0
6
6.1.2、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 电偶极子模型——可以解释:光在均匀各向同 性物质中直线传播,光在两种物质界面上的反 射定律、折射定律、布儒斯特定律、光的传播 速度…… • 可见光光波波长: 10-5cm >> 物质的基本组成 分子或原子的线度:10-8cm。
29
Hale Waihona Puke 6.4.2、正交棱镜观察法—显示色散最清楚的 方法
30
6.4.3、正常色散与反常色散 • 1. 正常色散: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大的色散。 • 色散曲线的特点: ①波长越短,折射 率越大; dn ②波长越短, d 越 大,角色散率也越大; ③在波长一定时, 不同物质的折射率越大, dn 也越大; d ④不同物质的色散曲 线没有简单的相似关系.
2
主 要 内 容
• • • • •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光的吸收 光的散射 光的色散 色散的经典理论
3
6.1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解释
6.1.1、电偶极子模型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 正负电荷中心发生偏移,形成电偶极子。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化学力为准弹性力,电偶 极子构成简谐振子,在外来光的作用下受迫振动。 • 电偶极子类型: 电子振子: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 振动时,原子核几乎不动,电子做简谐振动。
31
正常色散不能用公式准确描述 • 常用公式 b c • 柯西方程: na
2 4
为经验公式,式中a、b、c由实验测定的常 数。 b dn 2b 一般: n a , .
2 d 3
32
2.反常色散: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小的色散. 孔脱定律:反常色散总是与光的吸收有密切 联系。
6.4 光的色散 6.4.1、色散的特点
由棱镜和光栅得到的氦的光谱
26
1 .色散的特点: 1) 短波区角色散率大于长波区 2) 色散光谱(由棱镜折射而成)是非匀排 的,衍射光谱(光栅)的谱线是匀排的。 3 )折射率越大,角色散率越大,光谱分得 越开 4)各种物质的色散没有简单的关系。
27
2.描述色散特点的物理量-----角色散率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Absorption、Scattering and Dispersion of Light
1
光通过物质时其传播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 ⒈ 光束越深入物质,强度将越减弱;
①光的能量被物质吸收——光的吸收; ②光向各个方向散射——光的散射。
•
⒉ 光在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将小于真空中 的速度且随频率而变化——光的色散。 •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物质光 学性质的主要表现——光和原子中电子的 相互作用.
2 2
—— CO 与 OX 轴之间的夹角 。
22
6.3.6、分子散射
晴朗的天空呈浅蓝色---蓝光的散射力强;清晨 日出和傍晚日落太阳呈 红色----红光的穿透力强------大气微粒的瑞利散射。 白昼的天空是亮的、 云雾呈白色等------水蒸气 分子的散射------对各种波 长的散射力几乎相同。
23
问题1:一个长为30cm的玻璃管中有含烟的 空气,它能透射60%的光。若将烟粒完全除 去后,则92%的光能透过。如果烟粒对光只 有散射而无吸收,试计算吸收系数和散射系 数。
24
问题2:若在白光中波长为400 nm的紫光与 720 nm的红光具有相同的强度,试求在散射 光中两者的比例是多少?
25
分子振子:构成的正负电荷的微粒质量的数量级 相差不大。振动时,正负电荷中心都作简谐振动。
4
•
电偶极子做受迫振动向外辐射电磁波, 每个振动的电偶极子都是次波波源。 • 电偶极子的辐射 :(外来光频率ω )
eA R 2 E 4π c 2 R sin cos (t c ) 0 e 2 A 2 4 2 0 S I sin 2 2 eA R 32π CR 2 H sin cos (t ) 4π 0 0 c 3 R c
• 入射光波到达分子的不同部位时的相位相同, 同种分子排列规则、连续,次波间相位关系恒 定,满足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7
• 在均匀介质中,所有次波与入射光波的相 干叠加使波原来方向加强,其他方向相消, 波按原来的方向沿直线传播。 • 波的相位与物质的固有频率有关,故光的 传播速度与物质有关。 • 反射和折射时涉及两种物质, 在两种物质 内波有不同传播速度。从一种物质进入另 一种物质时,分子是不连续的,在此处波 的相位有突变,相干叠加后光的传播也有 变化:反射和折射。
8
• 布儒斯特定律得解释:在布儒斯特角入射时, 在n2介质中所有次波的电矢量的平行分量与电 偶极子的方向相同,则在该方向上无电磁波传 播(能量为零)。
9
6.2 光的吸收
• 一、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 二、朗伯定律 • 三、吸收光谱
10
6.2 光的吸收 6.2.1 、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 所有物质对某些范围内的光都是透明的, 而对另一些范围的光却是不透明的。 • ①一般吸收:吸收很少,并且在某一给定 波段内几乎是不变的;——透明 • ②选择吸收:吸收很多,并且随波长而剧 烈地变化。——不透光 • 任一物质对光的吸收都由这两种吸收组成。 它们是物质吸收的一般属性。
18
6.3.4、散射光的偏振性
各向同性介质:
入射光是自然光 正侧方向——线偏振 斜方向 ——部分偏 原传播方向 ——自然光.
19
用电偶极子模型解释: • 入射光为平行于y轴的 线偏振光入射时,其 散射微粒所发出的电 磁波的偏振方向如图 (a)所示
• 入射光为平行于y轴和 z轴的线偏振光----自然 光入射时,不同方向 的散射光的振动方向 如图(b)所示
20
各向异性介质: • 入射光是线偏振光,侧向及透射方向— —部分偏振----退偏振。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电偶极子与入射的电矢量 不平行,其发射的次波振动方向不平行。 Iy Ix 偏振度: p Ix Iy 退偏振度:
D 1 p
21
6.3.5、散射光的强度
• 散射光的强度
I Z I C cos , I y I 0 , I I 0 (1 cos )
2 sin( A ) d dn 2 D d d 1 n sin ( A ) 2
2 2
它是两个因数的乘积:第一个因数主要与棱镜 的棱角A有关,第二个因数有关棱镜物质的色散 特性。
dn d
要研究色散,重要的是找 在各波长区的值, 或者找出n=f(λ)的函数形式。
28
6.4.2、正交棱镜观察法—显示色散最清楚的 方法
33
2.反常色散:波长越短,折射率越小的色散. “反常”色散实际上也是很普遍的,“反常” 并不反常,“反常”色散和“正常”色散仅是 历史上的名词。
34
17
6.3.3、瑞利散射
1. 瑞利散射: < 的微粒对入射光的散射现象 l 2. 瑞利定律:散射光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即: I=f () -4 • f ()——光源中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函数 3.应用:红光散射弱、 穿透力强(信号旗、 信号灯)→红外线 (遥感等),蓝光穿 透力弱,散射强。
11
6.2.2、朗伯定律
朗伯定律:光在同一吸收物质内通过同一距离时,到达该 处的光能力中将有同样百分比的能量被该层吸收。 光能→振动能→平动能→热能
dI Idx
I
dI a Idx
d dI I0 I 0 a dx I I 0 e a d,a 为吸收系数
d
⒉比尔定律
16
6.3.2 散射与反射、漫反射及衍射现象的区别
1.散射与直射、反射及折射的区别 ——“次波”发射中心排列的不同 散射时无规则,而后者有规则。 2.散射与漫反射的区别:——散射的次波中心的排 列无规则,漫反射在每个小平面区域内次波中 心的排列仍有规则。
3.散射与衍射的区别: 衍射:因个别的不均匀区域(孔、缝、小障 碍等)所形成的,不均匀区域范围大小≈。 散射:大量排列不规则的非均匀小“区域” 的集合所形成的,非均匀小区域的线度<。
稀溶液: a AC
12
式中A是一个与浓度无关的常量,C为溶液的浓度。
6.2.3、吸收光谱
•
产生连续光谱的光源所发出的光,通过有 选择吸收的介质后,用分光计可以看出某些 线段或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这就形成了吸 收光谱。 • 吸收光谱在化学、国防、气象等部门有广 泛的应用。
13
两个远近不一的脉冲星的光谱
14
6.3 光的散射
规律:
I I 0e
( a s ) d
I 0e
d
a s
吸收系数 散射系数 衰减系数
15
6.3 光的散射
6.3.1、非均匀介质中散射的经典图像 1.散射的定义:当光束通过光学性质不均匀的 物质时从侧向却可以看到光的现象,称为光 的散射。 1)均匀介质中散 布者很多其他微粒, 且微粒的线度很小; 2)物质组成纯净, 但各部分密度不同, 整体也是不规整的 聚集。
5
当 时 I I max 2
当 0 时
I I min 0
6
6.1.2、 电偶极辐射对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初步解释 • 电偶极子模型——可以解释:光在均匀各向同 性物质中直线传播,光在两种物质界面上的反 射定律、折射定律、布儒斯特定律、光的传播 速度…… • 可见光光波波长: 10-5cm >> 物质的基本组成 分子或原子的线度:10-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