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
波面铜花冷不收。

玉人垂钓理纤钩。

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

西风梧井叶先愁。

译文
水波清澈的西湖像一面菱花铜镜,好像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哪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

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注释
浣溪沙(huàn xī shā):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名,后用为词调。

一作“纱”。

有杂言、齐言二体。

铜花:铜镜。

比喻水波清澈如镜。

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约农历初二、三时的月亮。

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

晓:清晨时分。

水花:荷花。

春休:春天结束。

梧井:井,即露井,无盖井。

叶先愁:树叶先凋谢。

梧井,取前《解连环》(暮檐凉薄)“叹梧桐未秋,露井先觉”词意,因梧桐落叶最早,由其叶落,即知秋至。

赏析
此词乃是借写西湖秋夜之景,以此来怀念旧人之作,全词造境清奇,情意深永。

上片寓情于景,绘出西湖秋夜清冷凄寂之景,奇幻优美。

当时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梧桐叶落,一派秋意,生动描绘了
一幅清冷寂寥的秋景图。

“冷不收”是词人的刻意之言,说铜镜被遗落在凄冷的夜晚没有人收。

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

”“玉人垂钓理纤钩”营造了一个虚幻美丽的景象,写词人看见月亮倒映在湖水中,湖面竟然出现了一位“玉人”。

这位玉人就是传说中的月宫美人嫦娥。

月亮是真实的景物,而湖面的“玉人”是虚假的,这一真一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词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人情味。

最后一句说池阁月夜冷寂方知已经人秋。

“月明池阁”,点明词人身在池阁,欣赏月明西湖之景,而“夜来秋”写出词人在池阁上辗转难眠,只感到阵阵秋风袭来,分外奇寒,暗喻内心的凄凉。

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离别的情景,以西风井边梧桐落叶的萧瑟景色渲染悲凉气氛。

词人与情人在拂晓告别,看见湖水上的红莲都凋谢了,瑟瑟的西风吹得梧桐叶纷纷掉落。

词人取江燕、水花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劳燕分飞,花自飘零人自悲的凄惨景象。

“水花红减”描写了西湖水面上娇艳的荷花凋败的景象,词人感叹时光的流逝,暗含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最后一句写景,却不仅仅是写景,景中见情,将词人悲切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西风”句是指西风吹拂梧桐,树叶瑟瑟抖动,如同悲秋,暗寓词人对飘零身世的深深感慨。

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创作背景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

又名《小庭花》、《玩丹砂》、《怨啼鹃》、《浣纱溪》、《掩萧斋》、《清和风》、《换追风》、《最多宜》、《杨柳陌》、《试香罗》、《满院春》、《广寒枝》、《庆双椿》、《醉木犀》、《锦缠头》、《霜菊黄》、《频载酒》、《减字浣溪沙》。

此调有平仄两体,平韵见唐词,仄韵始自李煜。

《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过片多用对偶。

上片“波面”三句写景。

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看上去恰似铜
镜上的花纹一样。

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铜镜”。

池边耸立着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这倒影与月牙之影,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

清冽的月色下,池塘楼阁显得更加寂静,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

下片“江燕”三句因秋而兴愁。

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知秋已更深矣,因此呢喃的燕语,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

此是燕归,也是人归也,所以触景生情,陡生愁心。

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

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更添一重愁心。

此非叶愁,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

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燕、花、叶,使之皆含愁情。

《海绡说词》云:“‘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

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

‘纤钩’是月,‘玉人’言风景之佳耳。

‘月明池阁’,下句醒出,《解蹀躞》‘可怜残照西风,半妆楼上’,半妆谓残照西风。

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

与贾似道友善。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

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

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2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远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

那畔:那边。

若为:怎为。

荒戍垒:荒凉萧瑟的营垒。

戍:保卫。

赏析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

“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

然后作一小结。

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远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远。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远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
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吹断”二字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环境险恶,前途未卜,纳兰胸中风起云涌:怀古之心,恋乡之情,忧虑之思,纷纷扰扰难以平静。

此时边关的云烟、堡垒、落日均染上了情绪的色彩。

整个边关不再是唐人笔下的雄浑、苍凉、悲壮,取而代之的是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摊破浣溪沙
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摊破浣溪沙
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一梦畏天明。

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台道韞家,生怜玉骨委尘沙。

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

魂似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翻译】
风中的柳絮残飞刀水面化作浮萍,
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
别离时拈一花一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
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赏析】
忘了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忘了你。

“你既无心我便休。

”据说有个人看到这句诗,顿时大彻大悟,从此出家做了和尚。

有情也罢,无情也罢,佛说红尘中人出家叫大彻大悟,其实如今只怕众生会说出家人还俗叫大彻大悟。

我说,欲|望就像海水,只会越喝越渴。

什么叫做大彻大悟,观点不同,无法勉强。

究竟哪个算是大彻大悟,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愿天下人人快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4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

客中无伴怕君行。

译文
懒得再去沙洲边饮酒,和你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黄昏时分吹起的号角最能牵动情怀。

忙碌的日子很苦,休闲的日子很少;新添的忧愁往往在旧愁中生出。

他乡没有友人陪伴,害怕你去远行。

注释
浣溪沙:有的本子词调作“浣沙溪”。

查词律、词谱,《浣溪沙》一调并无“浣沙溪”的别名,当系传抄之误。

和无咎韵: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宋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官至吏部尚书。

与陆游友善,多有唱和,工词,有《南涧甲乙稿》。

陆游这首《浣溪沙》是和词,韩元吉的原唱不见于他的词集,
恐已亡佚。

"懒向沙头醉玉瓶"又作"漫向寒炉醉玉瓶"。

玉瓶:此处指酒瓶,称玉瓶,是美化的修辞手段。

同赏:一同欣赏。

夕阳吹角:黄昏时分吹起号角。

关情:牵动情怀。

闲日:休闲的日子。

新愁:新添的忧愁。

赏析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

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此词当是其中之一。

创作背景
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两月,登临金、焦、北固,观江景、饮美酒的机会一定是很多的,在即将离别之际,更感到相聚时间的宝贵,多在一起说说话,比什么都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会有“懒向沙头醉玉瓶”一句。

这一句是有所本的,杜甫的《醉歌行》有句云:“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这首词的头一句即由此而来,不但词语极相近似,而且透露了分手离别的含意。

既然懒得再去观景饮酒,那么,更好的选择就是“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了。

夕阳引发依恋之情,暮角引发凄凉之感,此情此感共同组成了一种适于促膝倾谈的环境气氛,所以说它“最关情”。

但此时的“情”究竟是什么,却因为它的千头万绪而难以表述得清晰具体。

《浣溪沙》的下片头两句,大都要求对偶,故而往往是作者最着力的地方。

陆游写在这儿的对联虽然浅显如同白话,但其说忙说愁仍是概括笼统,并不得其具体要领。

写到最后“客中无伴怕君行”一句,则以其直言无隐、真情流露打动读者,并将依依惜别之情和盘托出。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5
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翻译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如蝉翼的衣服让身子有一点点寒冷,慵懒地照着镜子涂口红穿翠衣。

装着蚕丝袜和装饰金莲花头饰,如雪肌肤在薄薄的纱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润泽,在沉香与檀香的氛围下露出杨柳小纤腰婀娜的身姿。

注释
宿醉:隔夜犹存的余醉。

慢:胡乱,随便。

髻鬟:环形发髻。

古代中国妇女发式。

六铢衣:中国古代计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极言其轻。

也指仙人之衣。

青鸾:青鸟。

古代创说中能帮人传递信息的仙鸟。

这里指青铜鸾镜。

菡萏:指莲花。

玉琅玕:玉石。

沈檀:沉香与檀香。

“沈”通“沉”。

赏析
该词为典型的“香奁体”词,为最早的《浣溪沙》,题材为“艳情”题材,抒情风格细腻深曲,文辞丽美。

上片主要描写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态、发髻、衣服、面容等内容。

“愁”字写出女子的情绪,“慢”写出了女子的动作,“寒”烘托了环境冷暖,“红”和“翠”也出了颜色。

下片主要描写女子体态、身姿、腰身、肌肤、和腿部。

“罗袜”、“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体态、肌肤的质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觉感受。

全词共六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描写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辞表现了女子的形态美和装饰美,但更重的是她的“离愁”,因离愁而醉酒、慵懒,失了生活的趣味却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却掩饰着内心的苦涩。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时间约为860-880年之间,词人韩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职,专写女子裙裾脂粉之词供皇帝娱乐,该词收录于《尊前集》。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6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翻译/译文
春天,街巷里的桃花灼灼开放。

刚刚换上轻薄凉爽的春衣,想去街上游玩。

那吹面的软风、树梢上升起和暖的袅袅轻烟,令人感到心情舒朗。

在屋檐下,啁啾飞过的燕子衔泥筑起了小巢。

然而,她却走不出这深深庭院,湘帘低垂,朱户长闭,回廊曲折幽深。

外面的明媚春光多好,可是一到清明后就再也看不到了。

注释
①夭桃:以艳丽的桃花起兴作比,赞美新娘年轻美貌。

绛(jiàng)英:红花。

②湘帘:用湘妃竹做的帘子。

③曲房:内室,密室。

朱户:泛指朱红色大门。

扃(jiōng):关闭。

赏析/鉴赏
起句便是一句"春巷夭桃吐绛英",似乎很清亮地展示出了一种绯红色的情怀。

显然,这春巷桃花吐蕊绽放,在自幼饱读诗书的朱淑真眼里展示的正是这样一幅热烈美好的景象,引起了她情不自禁的联想。

换上春衣的她洒浴在春光里,看到屋檐下的双双春燕正衔泥筑巢,心头也悄然萌动着这样一种美妙的意蕴:这样的季节里,连燕子都成双成对建起了新家。

那么她的未来呢?想到这里,她不禁惆怅起来。

眼中的景象也忽然变得幽寂而沉闷。

湘帘闲不卷,朱户闷长扃,让她心头刚刚燃起的激情与幻想骤然遭遇到冰冷的现实:外面的世界姹紫嫣红,她的世界却只有眼前这份孤寂与落寞。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7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五代: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栏通:阑)
译文及注释
菡(hàn)萏(dàn)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sháo)光共憔悴,不堪看。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shēng)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摊破浣溪沙:词牌名。

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

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

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菡萏:荷花的别称。

西风愁起: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

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亦作鸡禄山。

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

“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

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
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

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菡萏,荷花的别称。

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

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

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

西风,秋风之谓也。

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

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

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

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

韶光,指春光。

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

“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

首句,托梦境诉哀情。

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

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

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

“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

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

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

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

“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

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

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

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

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

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8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
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⑨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译文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赏析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