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三定法”答题法的探讨15页PPT
合集下载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5张PPT)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393d7cbb4cf7ec4afed0c6.png)
2.找(相关信息):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之一,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全国卷改革史解题方法指导
解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3.接(链接):链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
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 中去,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答题也要注意根据分值写要点。这类试 题是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 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可以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 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 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以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 择善而从;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以得出法律条文简要 而不烦琐。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 5张PPT )
1 5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 5张PPT )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 5张PPT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答案: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 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
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
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之一,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全国卷改革史解题方法指导
解题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3.接(链接):链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
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 中去,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答题也要注意根据分值写要点。这类试 题是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 ‘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 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可以得出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 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 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 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以得出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 择善而从;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以得出法律条文简要 而不烦琐。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 5张PPT )
1 5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 5张PPT )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 5张PPT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答案: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 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
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
高中历史 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
![高中历史 材料题解题思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65fadf7bb68a98270fefaa4.png)
(山东潍坊市2010年高考模拟考试试题文科综合27题)
材料三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比较(未考虑 价格因素影响)(单位:元/人)ຫໍສະໝຸດ 最低 低收 中等 高收 最高收
收入 入户 收入 入户 入户
户
户
1985年
456 551 724 963 1163
2008年
453 619 1034 1788 26982 355 8
人人生而平等_;_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
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
__ 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政府才在人
们中间得以建立,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来自被其
__ 统治的人民的同意;但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对
政府的原来的目的造成损害时,人民有权来改变 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1_9_23_年_,_梁__启_超_发_表__了_《_五__十_年_中_国__进_化_概__论_》_。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在_最__近_三_十__年_间_我们国民所做的事业:
第一件,是将五胡乱华以来一千多年外族统治的 政治根本铲除;第二件,是将秦始皇以来二千多 年君主专制的政治永远消灭。而且这两宗事业, 并非无意识的偶然凑会,的确是由人民一种根本 觉悟,经了很大的努力,方才做成。”
(一)审准问题——解答的前提
1、分析问题的结构 : (1)提示语:即解答方式词。常常出现在试题的 最前面 ,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 较”、“说明”等等。 (2)限定语:即时间、空间、数量、角度、频 率、 程度等。 (3)主干语:即题目的中心。一般位于试题的中 间,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 史现象进行提问的。 (4)答项语:即所要回答的情况、经过、内容、 原因、结局等。
材料题“三定法”
![材料题“三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0ee025aaea998fcc220edc.png)
材料一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 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 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 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 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 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 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概括技巧:长文分段;短文分句;一句分份; 把握句号、分号、省略号
材料二 寅恪读此类书甚少,但知有儿女英雄传一种, 殊为例外。其书乃反红楼梦之作,世人以其内容不甚丰 富,往往轻视之。然其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 书(指《红楼梦》),在欧西小说未输入吾国以前,为 罕见之著述也。——陈寅恪《论再生缘》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寅恪对《儿女英雄传》的评价(4分
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 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性
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
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 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蒸汽机的时候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 (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 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 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 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 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 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 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 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 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 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课件]历史全国卷命题特点与答题技巧PPT
![[课件]历史全国卷命题特点与答题技巧PPT](https://img.taocdn.com/s3/m/a1ab443ffad6195f312ba685.png)
三、历史应试策略与答题技巧
【2015年甲卷27题】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
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评价】该题为“原因 - 结果型”选择题,试题通过朱棣 迁都北京这一措施,考查迁都对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 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历史作用的思路和方法。试题从一个新的 角度入手,折射政治举措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考查立意独 特,设计巧妙。
特别是历史卷,提高阅读理解材料的速度问题非常重要和迫切。
审题过程首先是快速阅读理解材料的过程。需要加强阅读 速度和理解力的训练。读题时要注意阅读速度并随笔标出重点
和关键点,快速而充分提炼出有效信息。
三、历史应试策略与答题技巧
★ 高考试卷审题、答卷时间分析
中文正常阅读速度为500字符/分钟,审题时间则按正常阅
三、历史应试策略与答题技巧
(2)题目类型
大综合题, 25分,通常为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其特点 是围绕 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 ,由 2-3 段材料和 2-3个问题组成,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个别问题 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开放性题,12分,从2012年开始设置,这是一种没有固 定形式、不断变化的题型,没有参考答案,只有评分意见,
3. 充分利用高考真题
由于中学老师编制试题或筛选试题的水平与高考命题水平
存在着很大差距,以致平时复习中的习题训练和模拟考试很难
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事与愿违。而高考命题在一个题眼上“扎
堆儿”出题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运用近年高考试题进行复习和训练,是最为有效和可 行的方法。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理论解读与教学建议课件(最新)PPT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理论解读与教学建议课件(最新)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b7e50d28ea81c759f5780e.png)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证据运用上的训练:以史料证明史实,以史实证明结论 养成“实证”意识,信奉“实证精神”、遵守“实证”原则 无论是论证、叙事、还是评史,都要遵循“论、叙、评从史出”的原则。
加强基础训练:读懂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的基础之基础是什么?
有时是同一层次,有时是二个层次 读懂文字史料(谈何容易?限于文字)
古代、近代的文献,当代的文件 难点:历史课不等于古汉语课 操作上:一、阅读成为常态,二、提供典型材料,三、必要的解读点评。—— 困 难:文字、术语、用典等。(?)
—吕思勉《读史札记·后魏吏治之坏》 北魏行三长制前,官吏无俸禄,吏治怎能不坏?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小结 提取信息列在“水平一”,它是整个“史料实证”的基础,也是史料教学的基础。 切不可因其列于“水平一”而有所看轻或忽视。 — 素养:读书不受古人欺 从教、考的目标上看,最具有操作性
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文献学知识时,所谓课堂讨论,是有害无益的,只能 流于空谈,流于无根之谈,并且会妨碍学生潜心读书,打好基础,而直到大学毕 业,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具备相应的知识。
当然我的课,绝不让同学讨论,即使是博士生的课也是这样;虽然我知道很 多同学特别想表现其不同寻常的见识。
上学读书,独自潜心读书最重要,凑热闹最有害。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证据运用上的训练:以史料证明史实,以史实证明结论 养成“实证”意识,信奉“实证精神”、遵守“实证”原则 无论是论证、叙事、还是评史,都要遵循“论、叙、评从史出”的原则。
加强基础训练:读懂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 —— “史料实证“的基础之基础是什么?
有时是同一层次,有时是二个层次 读懂文字史料(谈何容易?限于文字)
古代、近代的文献,当代的文件 难点:历史课不等于古汉语课 操作上:一、阅读成为常态,二、提供典型材料,三、必要的解读点评。—— 困 难:文字、术语、用典等。(?)
—吕思勉《读史札记·后魏吏治之坏》 北魏行三长制前,官吏无俸禄,吏治怎能不坏?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高考历史专题“史料实证”三题—— 理论解 读与教 学建议 课件( 最新)P PT【PP T实用 课件】
小结 提取信息列在“水平一”,它是整个“史料实证”的基础,也是史料教学的基础。 切不可因其列于“水平一”而有所看轻或忽视。 — 素养:读书不受古人欺 从教、考的目标上看,最具有操作性
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特别是文献学知识时,所谓课堂讨论,是有害无益的,只能 流于空谈,流于无根之谈,并且会妨碍学生潜心读书,打好基础,而直到大学毕 业,绝大多数同学并不能具备相应的知识。
当然我的课,绝不让同学讨论,即使是博士生的课也是这样;虽然我知道很 多同学特别想表现其不同寻常的见识。
上学读书,独自潜心读书最重要,凑热闹最有害。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0】《探索命题策略 把握解题技巧》ppt课件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0】《探索命题策略 把握解题技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3ec3f45e45c3b3567ec8b96.png)
专题十 探索命题策略 把握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归纳
1.表述型选择题(又称肯定型选择题或知识型选择题): (1)特点:本题型的四个选项同属于一个历史范围或具 有相同的属性,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2)解题技巧:此类题型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单选形式, 可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直接选择法﹑排除法﹑ 综合分析法等。
(3)例题展示
(2013·临沂学业考)“她(见右图)领导起义 军队,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 牺牲。”这位杰出女英雄是( A.委内瑞拉人 )
B.英国人
C.哥伦比亚人
D.印度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的人物是章西 女王,她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 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蔡伦是东汉宦官,
他最大的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低廉、
质量提高、携带方便,从此纸得到了普遍使用。世界各国的造
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
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故蔡伦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5.最佳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与备选项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各 备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的不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
于欧盟(如图为欧盟会旗),颁奖词称,欧
盟在过去的60年中为促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
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以下关于欧盟的内 容错误的是( )
A.1993年11月1日正式诞生 B.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 C.统一使用美元作为货币 D.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归纳
1.表述型选择题(又称肯定型选择题或知识型选择题): (1)特点:本题型的四个选项同属于一个历史范围或具 有相同的属性,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2)解题技巧:此类题型包含了多种类型的单选形式, 可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如直接选择法﹑排除法﹑ 综合分析法等。
(3)例题展示
(2013·临沂学业考)“她(见右图)领导起义 军队,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最后壮烈 牺牲。”这位杰出女英雄是( A.委内瑞拉人 )
B.英国人
C.哥伦比亚人
D.印度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的人物是章西 女王,她在印度民族大起义中领导起义军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 英国军队,最后壮烈牺牲。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蔡伦是东汉宦官,
他最大的贡献是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低廉、
质量提高、携带方便,从此纸得到了普遍使用。世界各国的造
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
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故蔡伦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仰。
5.最佳选择题: (1)特点:题干与备选项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各 备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有的不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
于欧盟(如图为欧盟会旗),颁奖词称,欧
盟在过去的60年中为促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
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以下关于欧盟的内 容错误的是( )
A.1993年11月1日正式诞生 B.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 C.统一使用美元作为货币 D.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与应用能力。解题的关键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高中历史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5张PPT)
![高中历史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共1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9b6d06bee06eff9aef807c9.png)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 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 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 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第53课 第1题
方式、服役期限及所用兵器等方面归纳新军的特点。
P105
1 1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 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 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 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 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9
课后提分练
2.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 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 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 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 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 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 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 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
一、近几年国卷改革史试题回顾 二、全国卷改革史命题特点分析 三、全国卷改革史解题方法指导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第53课 第1题
方式、服役期限及所用兵器等方面归纳新军的特点。
P105
1 1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 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 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 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 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9
课后提分练
2.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 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 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 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 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 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 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 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高考改革史命题规律与解题指导
一、近几年国卷改革史试题回顾 二、全国卷改革史命题特点分析 三、全国卷改革史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ppt 通用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ppt 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169c450aaf45b307e971971a.png)
出现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趋势技巧方法锦上添花11熟悉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的常用技术熟悉高考历史选择题命题的常用技术22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基础做好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基础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33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些经典的励志名言名句挺好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收藏了熟读记忆下来是不错的
……
以偏概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张冠李戴】(2008年广东卷)与《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偷梁换柱、添枝加叶】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 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 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 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选 择 题 的 构 成 题干部分
备选项部分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1. 三审题干 ——明确题目要求
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 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三审题干 例1】(2008年广东卷)1960年, 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 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 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 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
以偏概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张冠李戴】(2008年广东卷)与《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偷梁换柱、添枝加叶】民国初年的国歌唱道:“东 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国 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 保。”对此歌词的正确解读是 A.“开化早”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弘扬民主科学 B.“揖美追欧”主要指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C.“飘扬五色旗”反映了当时倡导国内民族平等 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性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选 择 题 的 构 成 题干部分
备选项部分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1. 三审题干 ——明确题目要求
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 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三审题干 例1】(2008年广东卷)1960年, 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 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 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 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级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主观题课件
![高中历史解题方法指导——主观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fabfc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1.png)
2
(二)材料题设问结构——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 材料题设问结构一般分类
定向词
定法词
定位词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回答
概括 分析 比较 说明 评析 指出 列举等
原因
条件 目的 内容
影响 实质等
注综意合:上一述般材来料说回,答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
提供答题的信息。
3
答案来源不清 答案表述不准 答题内容不明
16
综合上述材料 回答
设问间的 递进关系
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 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 结论
5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 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 观点三: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义建设道路。 ③ 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 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材料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
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
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 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7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 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
(二)材料题设问结构——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 材料题设问结构一般分类
定向词
定法词
定位词
根据材料回答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 知识回答
概括 分析 比较 说明 评析 指出 列举等
原因
条件 目的 内容
影响 实质等
注综意合:上一述般材来料说回,答定位词前都会有关键的限定词,
提供答题的信息。
3
答案来源不清 答案表述不准 答题内容不明
16
综合上述材料 回答
设问间的 递进关系
答案肯定在设问间递进关系中, 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 结论
5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 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 观点三: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义建设道路。 ③ 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 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2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材料三: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
美),而是发生在东亚,日本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台
湾和南韩没有落后很远,中国沿海重要地区现在正在紧随其后。
定法词既承担命题人对学生历史学科思维方法 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7
38.(28分)针对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地位变化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如下观点:
观点一: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 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奇迹。
观点二:
岳麓版高中历史复习课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教学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复习课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教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4f0f71b249649b6648d747e8.png)
岳麓版高中历史复习课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上课课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复习课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上课课件
示例一: 认知态度的变化:西方对中国古代、近代、 当代中国认知态度变化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 视、焦虑。(2分) 说明:①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业技艺高超, 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明清以后,中 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新中 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 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 从属于西方,发展有限。(4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就是一个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网络运动过程,另一学者费正清也认 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是一个西方冲击、东方反应的互 动变化过程,没有西方扩张这一“外生变量”,古老的 中国将一直维持传统的状态。
请解读上述材料及图示中的信息,提炼一个观 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一等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 (12~9分)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二等 (8~5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实实予以说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 逻辑关系不清。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一、高考回眸
启蒙思想及实践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 并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 述。
二、探讨题解题基本思路
岳麓版高中历史复习课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上课课件
示例一: 认知态度的变化:西方对中国古代、近代、 当代中国认知态度变化从仰慕到蔑视再到正 视、焦虑。(2分) 说明:①中、西综合实力的变化。古代中国 农耕文明发达,丝、瓷等手工业技艺高超, 产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欧洲。明清以后,中 国政治日益腐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新中 国的成立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西方在古代落后于中 国,进入近代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东方 从属于西方,发展有限。(4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就是一个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网络运动过程,另一学者费正清也认 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是一个西方冲击、东方反应的互 动变化过程,没有西方扩张这一“外生变量”,古老的 中国将一直维持传统的状态。
请解读上述材料及图示中的信息,提炼一个观 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一等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 (12~9分)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二等 (8~5分)
②能够运用中国近代史实实予以说 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②运用中国近代史史实不够准确, 逻辑关系不清。
历史探讨题方法指导
一、高考回眸
启蒙思想及实践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论题 并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 述。
二、探讨题解题基本思路
历史与社会复习 三定法
![历史与社会复习 三定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5a42f204a1b0717fd5ddc7.png)
备注
该时 这一时期 期的 最突出的 机器 特 运用 点: 的的 ,人类迈 动力 进了 系统 主要 是:
交通工具 的更新
通讯工具 等更新
2.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国家 1870年 比利时 1831 英国
1870 1879 19世纪 80年代 1882 20世纪 初
/Hale Waihona Puke /德国 美国 法国巴黎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人物 格拉姆 法拉第
西门子 爱迪生
/
成就 完成磁铁产生 电的实验
出现电力铁路
爱迪生 建立小发电厂 亨利 福特 汽车生产流水
线 莱特兄弟 贝尔
(政、经、思等)
评析(评价分析) 实质
指出、列举
感悟与认识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主要成就
发明者
哈格里夫 斯
瓦特
史蒂芬孙
特点及影响
国家
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 机器,标志着 开始。
效率高,不受季节和地理 位置限制。将人类带 入 ,是人类利用自然 力的巨大进步。
推进交通运输的发展,进
一步推动
了
的发展。
从 国扩 展到 国 国等
“三定法”答题法
定向词
定法词
定位词
(确定答题来源) (答案的思路) (答案的表述)
根据材料 (材料)
概括(长文分段、短文 原因
结合所学(书本)
分句、一句分份,把握 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句号、分号、省略号) 目的
分析
(材料与书本)
内容
比较(列出比较项)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
影响
说明 (材料,并有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