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完整

合集下载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乐曲节奏为六八拍,速度为活泼的快板,是一首三声中部复三曲式。

呈示部(1-67小节)A乐段(1-24小节):第一乐句从弱起拍进入,调性为b小调,力度为弱,旋律声部由一连串下行半音阶构成,旋律与低音伴奏交织在一起,十分活泼;第二乐句由跳音构成,两手相互呼应,此起彼伏,轻快而愉悦。

a’乐句在ab乐句反复一次之后高八度出现,后半句转到e小调,节奏变得紧密,让人觉得急促。

a’’乐句比a’乐句再高四度奏出,一连串的下行音阶及和弦使整个乐段结束。

B乐段(25-36小节):节奏与前面乐段有鲜明的对比,右手主旋律变成两拍节奏,像是单拍子的感觉;左手伴奏十分有规律,先跳进再半音级进下行。

出现多次转调,24-26小节为a小调,27-28转到C大调,28小节后半拍转到e小调,30小节转回主调,此时,乐曲也进入到了该越段的高潮,接着主三和弦在最高点反复六次,33小节最后一个四分音符和弦发生改变,变成b小调的属七和弦,三个一组地在三个八度奏出,起到强调以及稳固调性的作用,为A’再现乐段做铺垫。

A’乐段(37-67小节):只重复了ab乐段8个小节,随后有一段23小节的扩充乐段,旋律开始快速地流动起来,第58小节出现与b乐句相同的动机,63小节开始渐强,节奏紧促,不断攀升,达到顶峰后奏出四个位于不同音区的下行八度主三和弦干脆利落地结束整个呈示部。

三声中部(68-128小节)C乐段(68-83小节):情绪发生变化,变得缓和,旋律声部为下行音阶,和声变化多样,调性转到其关系大调D大调。

e乐句是右手旋律,左手伴奏;f乐句旋律换到左手,右手伴奏,为上行音阶,与e段反向进行。

和声上68-69小节为D大调主和弦,69-70小节为V7,71小节VI级,74小节VII7,75-77小节I,78小节DD7,80小节转到E大调,81小节V7和弦,82小节转入A大调,V7-I 进行停在A大调主和弦上结束整个乐段,乐段间有一次呼吸暗示进入新乐段。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概述曲式是音乐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发展。

曲式分析是对音乐作品组织和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曲式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以曲式分析的视角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结构和特点。

音乐作品介绍在曲式分析之前,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分析的音乐作品。

这首音乐作品名为《夜的钢琴曲》,是由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独奏钢琴曲。

作曲家X在当代音乐界具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曲风和情感表达而著称。

曲式分析第一部分:引子《夜的钢琴曲》以一个缓慢而安静的引子开始,引子部分是音乐作品的开端,通常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建立起音乐的氛围。

在《夜的钢琴曲》中,引子采用了柔和的琴声和流畅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安静而神秘的氛围,为后续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主题1引子过后,音乐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1是音乐作品中的核心部分,通常具有较为明确的旋律和节奏,是音乐作品中最容易被人们记住的部分。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1以简单而优美的旋律呈现,节奏感明显,给人一种踏实而温暖的感觉。

第三部分:过渡主题1之后,音乐进入过渡部分。

过渡部分用于引导音乐的发展和衔接各个主题,起到平缓转换的作用。

在《夜的钢琴曲》中,过渡部分采用了变化多样的音乐元素,如快速的音阶、跳跃的音符等,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

第四部分:主题2过渡之后,音乐再次进入主题部分。

主题2是对主题1的发展和变化,通常与主题1具有某种关联性。

在《夜的钢琴曲》中,主题2在旋律和节奏上与主题1相似,但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入和细腻,给人一种沉思和温柔的感觉。

第五部分:高潮主题2之后,音乐进入高潮部分。

高潮是音乐作品的最高潮部分,通常通过音乐元素的积聚和发展达到高潮效果。

在《夜的钢琴曲》中,高潮部分采用了高强度的音符和强烈的强奏,给人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情感体验。

第六部分:结尾高潮之后,音乐进入结尾部分。

结尾通常用于音乐的总结和结束,给人以完整和圆满的感觉。

(完整版)一部曲式分析

(完整版)一部曲式分析
男高音(次中音部) 男低音(低音部)
四部和声的陈述
四部和声的陈述是在三和弦 本身的基础上重复一个音, 一般情况是根音(其他音也 可以),并且可以在四个声 部中任意一个声部出现,和 弦最高音的位置就是该和弦 的旋律位置。
密集与开放排列
高音部、中音部、次中音部三者 成三四度排列时是密集排列法, 成五六度排列时为开放排列法, 不允许出现声部交叉,无论那种 排列方法,低音部与次中音部的 距离原则上不受限制。
三和弦第一转位为六和弦、第二转位为 五六和弦。七和弦第一到第三转位分别 为:五六、三四、二和弦。
和弦分析识别
旋律中的和弦音和和弦外音
乐曲往往分为旋律和伴奏声部。旋律中 属于和弦中的音就是和弦因,不属于就 是和弦外音。
和弦外音照片
四部和声
四部和声往往和人声的四种类型相联系: 女高音(高音部) 女低音(中音部)
曲式的单位往往分为乐段、乐句、乐节、 动机、副动机等若干单位。
乐段是完整结构中最小规模的结构,可 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乐段的判 断可以靠主旋律旋法的发展确定,但最 后总起决定作用的是和声。(即完整终 止式)
如果整个完整曲式结构中只有一个乐段, 那么我们就称这样的曲式结构为“一部 曲式”。
曲式分析
乐段由乐句组成,并且往往小节数是对 称发展的。
乐句的下一层单位是乐节,往往由两小 节以上的结构组成。
乐节中主要包含的结构是动机,是曲式 结构中具有表达功能的最小最基本的单 位。
动机:围绕一个主要重音所结合成的音 组,并且往往在音高、节奏和声等方面 有着鲜明的特点。
乐节:大于动机的一个清晰且较为独立 的部分。但比乐句的规模要小,切不具 备乐句在和声方面的一些功能(终止 式)。
正三和弦功能体系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模板引言在音乐理论中,曲式分析是对一首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

通过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发展和表达方式。

本报告将对一首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以展示这首作品的结构和形式,并分析其潜在的音乐意义。

选定曲目首先,我们选定了《Moonlight Sonata》(月光奏鸣曲)这首作品作为分析对象。

这是由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

它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

曲式分析第一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Cod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主题A):这部分以降E大调为基调,采用了轻柔、静谧的音乐语言,展示了悠远、安详的意境。

2. B部分(转调):此部分以步行进行的转调,以D大调为基调。

与A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活跃和明亮。

3. A部分(主题A)的回归:此时A部分的再现更加激动人心,强调了主题A 的重要性。

但与一开始的A部分相比,它的音乐语言更加富有力量和深情。

4. 尾声(Coda):该乐章以一个短小的尾声作为结尾,以加强音乐的完整性和结束的感觉。

第二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这部分是一个悲伤和优美的主题,以抒情和柔和的音乐来展现。

它以Cis小调为基调,为整个乐章营造了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

2. B部分:在B部分中,曲调被转移到了E大调,并以更加活跃和乐观的音乐语言进行表达。

这部分增加了音乐的对比度和变化。

3. A部分的再现:整个乐章以A部分的再现作为结尾,给人一种深情回归的感觉。

第三乐章- 速度和动态该乐章采用了A-B-A-B-A的曲式结构。

1. A部分:这部分以F大调为基调,展现了一个轻快而欢乐的主题。

它的音乐语言明亮而活泼,给人一种快乐和喜悦的感觉。

2. B部分:这个部分以D小调为基调,通过更加严肃和内省的音乐语言,为整个乐章增加了一种对比和变化。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结构图A B————乐段|—————| |—————|a a’b b’—乐句4 4 4 4-小节数调a: Ⅳ I Ⅳ I-终止和旋此乐段是一个二段曲式,全曲以a小调为主,由两个乐段所构成1、A乐段由两个再现关系的乐句组成,第二句再现第一句,所以是平行乐段;2、4小节一句为方整性结构;全曲无转调,是单一调性;【有转调就是开放性】3、两句结束音都落在I级,为收拢性结构。

{对应开放性}4、B乐段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结构与A乐段相似。

如三段式该片段是一个三段式,由三个乐段及其重复乐段构成,呈示段是哪里哪里,是一个平行乐段,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

如果用他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称为收拢性结构曲式的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

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段落称为重属部分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补充是在一个段落的结束终止式出现后发生的,扩充是一个单位结构内部发生的{补充终止式后,扩充终止式前}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呼应原则{结构上下部分相互呼应}、三部性原则{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中插入一个中间部分}、起承转合原则{起部:乐思的最初呈示。

承:起部的重复、引申、巩固起部的内容。

转:展开启程部分的内容与启程部分形成对比。

合部:启程内容部分的回归}、变奏原则{以一母体为基础,引出若干变体}、回旋原则{一个主要的音乐材料多次出现,在他各自出现之间插入由新材料构成的对比部分}动机的意义:动机作为音乐主题的核心材料,由音调、节奏及和声三方面的要素构成,起着深化主题合统一全曲的功能乐汇与动机:虽然规模相当,但乐汇式乐段中最低级的结构,而动机是乐曲的核心一段式的分类: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依据。

2、以乐段内部各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的不同组合关系作为依据3|、以乐段外部的结构形态作为依据4、亿和声、调性的功能逻辑关系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功能作为依据二段曲式的的定义: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二段式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第二部分即后段的写法及与呈示段的关系而做出(1)在现二段式:后段的后句再次呈示段的主题材料,使呈示段与后段之间形成一种主题材料隔时重现的统一关系(2)无再现二段式:后段的后句沿后段的前句的乐思继续发展或与之呈平行关系三段式的定义: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三段式的特征:三段式是在二段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呈示性乐段,第三段包含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单曲式: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复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三段式中段的三种基本类别及分类引申型: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并置型:以新主题材料写成综合型:兼用呈示段主题及新材料写成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旋律线、节拍、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织体旋律线:是单声部的乐思,是由旋律音进行的距离和方向所构成音调: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短小旋律节拍:是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周期性交替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组织方式,分为单声部、复调、主调调式调性:大调式小调式,如C自大d和小。

曲式分析万能模板

曲式分析万能模板

曲式分析万能模板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曲式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特点,有助于演奏和表达。

下面将介绍一个万能的曲式分析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曲式分析。

一、曲式的基本信息。

在进行曲式分析时,首先需要了解曲目的基本信息,包括作曲家、作品名称、创作年代、曲调、调性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背景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二、曲式结构的分析。

1. 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通常是作品的开端,用以引出主题的出现。

在曲式分析中,需要注意引子部分的长度、旋律特点、和声处理等情况,以及引子部分与主题的关系。

2. 主题部分。

主题部分是整个作品的核心,通常包括主题1、主题2和转变部分。

在分析主题部分时,需要注意主题的旋律特点、节奏处理、和声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主题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3. 发展部分。

发展部分是作品的高潮部分,通过对主题材料的发展和变化,展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和想象力。

在分析发展部分时,需要注意主题的变奏处理、和声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方面的特点。

4. 再现部分。

再现部分是作品的结尾部分,通常是主题的再次呈现和总结。

在分析再现部分时,需要注意再现部分与主题部分的对比和联系,以及再现部分的结尾处理和结束方式。

三、曲式的特点和风格。

在曲式分析中,除了对曲式结构的分析外,还需要对曲式的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

这包括作品的旋律特点、和声处理、节奏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

四、曲式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需要对曲式分析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

曲式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结构和特点,提高演奏和表达的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以上就是一个万能的曲式分析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曲式分析。

在实际分析中,可以根据具体作品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达到更好地分析效果。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研究音乐作品时,能够善用这个模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分析报告1. 引言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来揭示音乐作品的内在组织原则和美学特征。

本文将通过对一首经典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探讨其结构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以期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2. 音乐作品介绍选取的音乐作品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该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分别为:第一乐章: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第三乐章:Scherzo. Allegro vivace;第四乐章:Allegro molto。

3. 第一乐章:Adagio molto,Allegro con brio第一乐章采用了典型的奏鸣曲形式,包括引子、主题发展和再现部分。

引子部分以悠扬的弦乐旋律开场,渐渐引入了主题的素材。

接着,主题在整个乐章中被反复演绎和发展,展示了多变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

4. 第二乐章:Andante con moto第二乐章是一首悠扬的行板曲,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

开篇处,由木管乐器奏出了轻柔的主题,然后逐渐由其他乐器加入。

整个乐章通过对主题的变奏和发展,展示了贝多芬在和声、旋律和节奏方面的卓越才华。

5. 第三乐章:Scherzo. Allegro vivace第三乐章是一首三段式舞曲,富有活力和幽默感。

乐章以强烈的和弦序列开场,然后引入了欢快的主题。

接着,主题在不同乐器之间进行回合,增添了整个乐章的变化和层次感。

最后,乐章以激昂的音乐结尾。

6. 第四乐章:Allegro molto第四乐章是一首轻快而激烈的快板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形式。

乐章以强烈的乐队奏鸣曲开始,然后引入了主题的变奏部分。

接着,乐章逐渐加强并展示了大量的音乐动机,最后以激动人心的高潮结束。

7. 总结通过对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行曲式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在结构和音乐要素的运用上展现出了他的创作天赋和丰富的音乐知识。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共同构成了这部伟大的交响乐作品。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

一、音乐材料及其发展手法1、重复:可重复乐节、乐句或整个主题2、变奏:(指装饰变奏)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过程中展开的,常见音高和节奏、织体的变化,原结构基本不变。

3、模进与模仿模进:指相同或相似的音乐材料在同一声部先后出现。

模仿:(卡侬)指相同或相似的音乐材料在不同声部先后出现。

二、终止式1、按结构分:半终止、全终止、收拢性终止、开放性终止2、按和声分:完满终止、不完满终止、阻碍终止三、音乐的陈述类型1、稳定性陈述呈示型:乐曲的第一部分(单三的第一乐段、复三的第一乐段、回旋曲的主部、奏鸣曲的呈示部)再现部分、复三的三声中部、回旋曲的查部、单三的对比中断。

导入型:前奏、引子结束型:补充、尾声、奏鸣曲式的结束部2、不稳定性陈述展开型:单三的引申性中段、复三的查部、奏鸣曲的展开部、动力化的再现部过渡型:连接、补充兼连接、奏鸣曲式的连接部四、曲式的基本与附属部分1、基本部分:主题部分,缺一不可。

(如:呈示部、中间部、再现部)2、附属部分:可有可无,不影响曲式的类型,不直接参与曲式结构的形成。

(如:前奏、结尾、连接、补充、结束部)五、从不同角度对乐段进行分析1、从调性布局上分:单一调性乐段、非单一调性乐段、转调乐段2、从末句终止式上分:收拢性乐段、开放性乐段3、从组合特性上分:单乐段、复乐段4、从次级结构的长度关系上分:方整性、非方整性5、从乐段乐段内部各乐句间的材料关系上分:平行乐段、对比乐句乐段、派生乐句乐段6、从材料的陈述性质上分:呈示性乐段、发展性乐段7、从内部结构上分:单乐句乐段、两个乐句乐段、多乐句乐段六、乐段和声的特征1、单一调性乐段:只有一个调性2、非单一调性乐段:中间有离调3、转调乐段:转入其他调性,或相同的音乐材料用不同的调性陈述,并结束在另一个调。

七、开放性乐段特点:1、本身结构长度必须具备一个乐段的规模2、素材、多声织体的突然改变3、调式、调性的改变4、乐段本身的反复三种情况:1、乐段最后为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结构图A B————乐段|—————| |—————|a a’b b’—乐句4 4 4 4-小节数调a: Ⅳ I Ⅳ I-终止和旋此乐段是一个二段曲式,全曲以a小调为主,由两个乐段所构成1、A乐段由两个再现关系的乐句组成,第二句再现第一句,所以是平行乐段;2、4小节一句为方整性结构;全曲无转调,是单一调性;【有转调就是开放性】3、两句结束音都落在I级,为收拢性结构。

{对应开放性}4、B乐段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结构与A乐段相似。

如三段式该片段是一个三段式,由三个乐段及其重复乐段构成,呈示段是哪里哪里,是一个平行乐段,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

如果用他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称为收拢性结构曲式的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

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称为曲式的基本部分,引子、连接、补充、结尾等段落称为重属部分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补充是在一个段落的结束终止式出现后发生的,扩充是一个单位结构内部发生的{补充终止式后,扩充终止式前}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呼应原则{结构上下部分相互呼应}、三部性原则{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中插入一个中间部分}、起承转合原则{起部:乐思的最初呈示。

承:起部的重复、引申、巩固起部的内容。

转:展开启程部分的内容与启程部分形成对比。

合部:启程内容部分的回归}、变奏原则{以一母体为基础,引出若干变体}、回旋原则{一个主要的音乐材料多次出现,在他各自出现之间插入由新材料构成的对比部分}动机的意义:动机作为音乐主题的核心材料,由音调、节奏及和声三方面的要素构成,起着深化主题合统一全曲的功能乐汇与动机:虽然规模相当,但乐汇式乐段中最低级的结构,而动机是乐曲的核心一段式的分类:1、以乐段内部乐句的数量作为依据。

2、以乐段内部各乐句之间的主题材料的不同组合关系作为依据3|、以乐段外部的结构形态作为依据4、亿和声、调性的功能逻辑关系作为依据5、以音乐结构的陈述功能作为依据二段曲式的的定义:由内容互不相同、既对比又统一的两个乐段构成的曲式二段式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第二部分即后段的写法及与呈示段的关系而做出(1)在现二段式:后段的后句再次呈示段的主题材料,使呈示段与后段之间形成一种主题材料隔时重现的统一关系(2)无再现二段式:后段的后句沿后段的前句的乐思继续发展或与之呈平行关系三段式的定义:由三个相对独立的乐段按三部性结构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三段式的特征:三段式是在二段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呈示性乐段,第三段包含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单曲式: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复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三段式中段的三种基本类别及分类引申型: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并置型:以新主题材料写成综合型:兼用呈示段主题及新材料写成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包括、旋律线、节拍、节奏、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织体旋律线:是单声部的乐思,是由旋律音进行的距离和方向所构成音调:是具有性格特征的短小旋律节拍:是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周期性交替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组织方式,分为单声部、复调、主调调式调性:大调式小调式,如C自大d和小(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分析报告曲式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布局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理解和欣赏一首音乐作品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某首音乐作品进行曲式分析报告。

首先分析曲式的整体结构。

这首音乐作品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A段、B段和C段。

A段是整首曲子的主题部分,由乐队全体演奏,音乐简洁、明快。

B段是中间的过渡部分,音乐节奏较慢,通过增加音乐的变化和复杂度来为后续的C段做准备。

C段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由乐队全体演奏,音乐节奏更快,气氛紧张,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接下来分析每个段落的细节情况。

A段由四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由相同的乐句组成,乐句长度相等。

乐队全体演奏,音乐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B段也由四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由不同的乐句组成,乐句长度不等。

乐队的演奏速度放慢,音乐变得柔和起来,节奏感较弱。

C段由八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由相同的乐句组成,乐句长度相等。

乐队全体演奏,音乐节奏更快,音乐的复杂度和层次感增加,给人以压抑和紧张的感觉。

在每个段落中,乐句的发展和延伸带来了整个曲子的变化和发展。

A段的乐句相对短小简洁,乐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较为平滑自然。

B段的乐句长度不等,乐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开始变得复杂,引入新的音乐元素和曲调。

C段的乐句长度相等,节奏更快,气氛紧张,音乐的变化和发展更加复杂。

乐句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变得更加突兀和急促,给人一种冲击力极强的感觉。

整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合理、紧凑。

A段的简洁明快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感觉,B段的过渡部分带给人一种中性的感觉,为后续的高潮部分做准备,C段的高潮部分给人以紧张激烈的感觉。

通过曲式的合理组合和安排,使整首曲子的音乐节奏和情绪变化丰富,吸引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曲式不仅影响音乐的结构和布局,还决定了音乐的情绪和发展。

通过对曲式的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在音乐中,曲式是指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形式安排。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构成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演奏和欣赏音乐。

本报告将针对曲式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首先,我们来谈谈曲式的基本元素。

曲式通常由主题、副题、发展部分和再现部分等基本元素构成。

主题部分通常包括主题A和主题B,它们在音乐作品中扮演着引子和回旋的角色。

副题部分则是主题部分的补充和发展,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和内涵。

发展部分是整个曲式的高潮部分,通过对主题和副题的变奏和发展,使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再现部分则是整个曲式的总结和回顾,将前面的主题和发展部分进行回顾和再现,使整个音乐作品呈现出完整的结构和形式。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曲式类型的特点和风格。

常见的曲式类型包括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小步舞曲式等。

奏鸣曲式通常以交响乐和协奏曲为代表,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情感丰富。

变奏曲式则是通过对主题的反复变奏和发展来展现音乐作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小步舞曲式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曲式类型,常见于舞曲和轻音乐作品中。

每种曲式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通过对不同曲式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最后,我们来谈谈曲式分析在音乐教学和演奏中的重要性。

对于音乐学习者来说,通过对曲式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奏和表达。

对于音乐演奏者来说,曲式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情感,使演奏更加准确和生动。

同时,曲式分析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习和演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曲式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演奏和表达。

希望本报告能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促进音乐教育和演奏水平的提高。

高中音乐分析古典音乐作品中的曲式和表现手法

高中音乐分析古典音乐作品中的曲式和表现手法

高中音乐分析古典音乐作品中的曲式和表现手法古典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音乐形式,其曲式和表现手法对于音乐学习者的理解和欣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曲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高中音乐中的古典音乐作品。

一、曲式分析曲式是古典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有规律的音乐形式,它决定了作品中的乐曲发展和组织关系。

1. 二部曲式二部曲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曲式形式,由两个不同的乐章组成,一般以快速的第一乐章开始,接着是一个慢速或者中等速度的第二乐章。

这种曲式常出现在交响乐和协奏曲中,如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

2. 三部曲式三部曲式是一种常见的曲式形式,由三个不同的乐章组成,通常以快速的第一乐章开始,接着是一个慢速的第二乐章,最后以快速的第三乐章结束。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采用了这种曲式形式。

3. 赋格曲式赋格曲式是一种复杂的曲式形式,由多个声部交叉演绎同一主题,以展示多声部的对位能力和和声技巧。

巴赫的《赋格的艺术》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作。

二、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是古典音乐作品中艺术家用来表达情感和传达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 主题与变奏主题与变奏是一种将主题进行多次变化和再现的表现手法。

通过变化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艺术家可以赋予作品更丰富和多样的表现力。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就采用了主题与变奏的手法。

2. 对位法对位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旋律同时运用在音乐作品中,以形成和谐和丰富的音乐效果。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对位法运用最为典型的作品。

3. 装饰音装饰音是在音乐作品中用来装饰主旋律的音符,可以通过演奏技巧,如颤音、滑音、装饰音连线等手法,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大C调》中的装饰音运用得十分精彩。

4. 模仿模仿是在音乐作品中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以表达音乐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感。

海顿的交响曲《鼓声》中,以打击乐模仿鼓声的手法十分独特。

结语通过对古典音乐作品中曲式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

中国优异创作歌曲1、《花非花》是一首单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九度 d —e 。

2、《长城谣》由四个复合句组成的“起、承、转、合”构造的作品。

音域:十度d—f3、《二月里来》全曲是典型的“起、承、转、合”构造四句体乐段构造。

各句节奏安排各不同样。

音域:十一度 c — f4、《延水谣》这是一首多句体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九度e—#f5、《绣红旗》该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构造。

音域: b b— f6、《半屏山》作品为单乐段构造。

音域:十一度c—f7、《牧羊姑娘》这是一首单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十度f—b a8、《海洋啊,故土》这是一首单二部构造的作品。

音域:九度 c —d9、《思乡曲》(夏之秋曲)属乐段构造(带有变奏性质)的分节歌。

郑秋枫的《思乡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构造。

音域:九度d—e10、《金凤吹来的时候》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构造。

音域: :九度b b—c11、《故土的小道》作品为单二部曲式构造。

音域:十一度 a — d12、《月之故土》作品属于多乐段带变奏性质的四句头构造。

音域:十一度c—f13、《红叶红了的时候》作品为两段体构造. 。

音域:十度 c —e14、《妹妹找哥泪花流》作品采纳了上下句式变化而成的构造,单乐段。

音域:十度 d — f。

15、《绒花》作品为两段体构造。

音域:九度g —a16、《小草》作品为两段体构造。

音域:17、《绿岛小夜曲》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构造的歌曲。

音域:十三度a—f。

18、《教我怎样不想他》作品采纳了分节变奏的曲式构造。

音域:十二度 b —#f19、《铁蹄下的歌女》作品为三段体构造。

音域:九度c—d20、《点降唇、赋登楼》作品采纳平行构造的形式。

音域:十一度 b — e 。

21、《梅娘曲》作品为分节歌构造。

音域:九度 d —e 。

22、《天下黄河十八弯》23、《草原夜色美》这是一首单乐段构造的作品。

音域:十三度 f —d24、《漂亮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构造的作品。

曲式分析完整

曲式分析完整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你像一朵花 曲式分析

你像一朵花 曲式分析

你像一朵花曲式分析《你像一朵花》是一首描写恋人美好之情的歌曲,曲风轻快明快,耳熟能详。

以下是对其曲式进行的分析:一、曲式结构整首歌曲由“前奏—A段—B段—A段—C段—B段—A段—Coda”这样的结构组成。

从形式上看是一个典型的ABACA结构,特点是A段为主旋律,为歌曲主题的阐述,B段则是进行性的发挥,给A段带来新的感受,C段则是加强A段的重要程度,使整首歌曲更加完整。

二、曲式分析1. 前奏前奏采用了钢琴、吉他、贝斯等乐器的合奏,素雅而清新,由两句相同的旋律构成,为接下来的主歌做出铺垫。

2. A段第一次A段中,整个乐曲的主旋律“你像一朵花”被清晰而轻快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使人们情不自禁地跟随节拍舞动起来;第二次A段中,前半部分的旋律同第一次一样,但在“抬头望望夜空”后,后半部分做出了明显变化,变成了上升音阶的旋律配合单纯的吉他伴奏,使整个乐曲显得富于动感。

3. B段B段中加入了柔软迷人的小提琴,吉他的音色也变得更加柔和,与A段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歌曲注入了一丝柔情,更好地表达了恋人间绵长、静谧的感情状态。

4. C段C段为整首歌曲带来了新的亮点,旋律变得更繁琐,伴奏中增加了打击乐和弦乐器和萨克斯,尤其是萨克斯,使得整首曲子达到了一个高潮,更形象地描绘了“你”就像一朵花,在大自然中绽放的美丽形象。

5. 结尾在C段的高潮过后,整首曲子重新回到了A段,这一次的A段便是作为结尾来演奏的,较之前的A段更为清淡,以温柔的姿态将整首曲子淡淡地结束。

三、总结《你像一朵花》是一首趣味性强、鲜明特色的流行曲,采用了典型的ABACA结构,在旋律、节奏和乐器配器等方面都得到了完美地呈现。

同时,歌曲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温馨甜蜜的情感,引人入胜,使人不自觉地沉醉在歌声里。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

献给孩子们二之7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加、曲线加。

根据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到,曲式中有不少的加项和减项。

而曲线中所加之项就是曲线加的减项(可以理解为从一个点开始,然后逐步加到另一个点上)。

下面为大家带来曲线加减项的分析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朋友们。

一、曲式分析首先是曲式的加费和减费。

下面,我们以5×2为例,来分析一下。

在对曲式进行加费的时候,要注意,每一项加费不同,并且要进行一个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计算步骤,就会造成计算错误。

1、确定曲式有没有一个是减费的首先,确定5×2有没有一个是减费的。

计算步骤:首先是确定5×2有一个是减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5×2的基础上,利用小数部分进行加减乘除,然后再把5×2进行分解。

分解时注意:小数部分的两个小数点到第二个小数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小数点的间距。

例如4×2,它本身就是4×2,那么它的4-4=4×2-4-4。

这样做的好处:可以用5×2=2的小数部分去乘除4-4-4-4-4=4×2-4。

2、找出加费为0的曲式的中心点为0,然后计算出加费第一步,我们找出加费为0的曲式的中心点。

然后,我们需要知道这颗珠的数量,以及加费为0的曲式是个什么数。

然后,我们将这个数与这颗珠的个数相乘,得到4×4=10。

我们将这个数放入到5×2内并与上面的四颗珠进行相乘之后,得到6×6=12。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将4×4除以12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个数虽然只有8个,但是如果只将4+12相加之后则为11×11。

因为这个数只有8个数的5×5能够算出12×12=17。

3、再根据中心点作为中心点的直线向外移动一步,使得中心点的直线与曲式中心点重合,从而获得加费然后,我们将三个曲式的加费都加入进去,然后看一下。

三个曲式都是四元,根据中心点的直线向外移动一步,使得中心点的直线与曲式中心点重合,从而获得加费。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表现形式,曲式是乐曲结构的基础,包括了乐曲的整体布局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一首乐曲的全貌,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表达音乐。

I. 前奏一首曲子的前奏一般为引子,引出主题,为乐曲的整体性打下基础。

比如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前奏,以大量的混沌的音符渲染出宇宙的无尽空间以及生命的诞生,为后面的主题音乐组织奠定了基础。

II. 主题A主题A是乐曲的主旨,也是乐曲最重要的素材。

它在整个曲子里反复演奏,因其重要性,通常是由全副乐队演奏。

比如莫扎特的《G大调小夜曲》,主题A开头以清新、明亮的小提琴与弦乐器交织的旋律,来表现生命的美好和坚韧,取得了极高的评价。

III. 主题B主题B是乐曲的第二大主题,一般都与主题A形成对比。

主题B有时也叫做副主题,它是由主题A演化而来的,发挥了对主题A的反响和加强。

比如贝多芬的第二交响曲,主题A是喜庆的主题,主题B是一段较为优美的落差较大的旋律片段,强化了乐曲的对比效果。

IV. 前奏回顾在一些乐曲中,前奏在整个乐曲中会多次回顾,以达到更好的整体性和艺术效果。

比如肖邦的“英雄”哀悼曲,乐曲的后半部分在双手继承国贼人形象的伴随下,编织出像雨一样密集、厚重的音符,这个时候,立竿见影,闯入众目的牺牲物以及过去的名人再度向我们展示。

V. 过渡过渡是乐曲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它连接前后主题,使乐曲在过渡中过渡到另一个主题。

过渡的创作特别重要,必须巧妙地平衡各个部分之间的呼应和转换。

比如花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天》,过渡在这首乐曲中的体现非常巧妙,让听众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乐曲的发展,跨越了如此长久的时间,达到了反复咀嚼和沉淀的效果。

VI. 终曲终曲是乐曲结束的部分,它为乐曲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完美的终曲,乐曲的整个过程都会失去意义。

比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终曲以“欢乐颂”来结束全曲,将整个乐曲的结构完美地呈现出来。

可以说,在终曲的组织上,作曲家通常都非常考虑乐曲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

曲式分析报告曲式分析是音乐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演变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一首古典音乐作品为例,逐步进行曲式分析。

1.音乐作品介绍首先,我们需要介绍一下选定的音乐作品。

本次分析的音乐作品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这是一部由四个乐章组成的交响曲,作于19世纪初。

2.第一乐章——慢板《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由慢板组成,听上去庄重而沉稳。

乐章开始时,乐队以低沉的音色奏出了一个简短的主题,接着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的旋律和和声。

整个乐章虽然变化丰富,但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节奏和动态。

3.第二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是一个快板,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个乐章节奏明快,音乐充满活力。

乐队中的不同乐器交替奏出了一个欢快的主题,在快速的音乐变化中展现出了奔放的情感。

4.第三乐章——舞曲第三乐章是一个舞曲,以其明快的节奏和轻快的旋律而闻名。

这个乐章由一个欢快的主题引入,随后不断演变和变化。

在乐章的中间部分,音乐变得更加柔和,展现出一种温暖而优美的感觉。

5.第四乐章——终曲《命运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庄严而激动人心的终曲。

这个乐章的起始部分,乐队齐奏出一个强烈的主题,随后逐渐发展和变化。

在整个乐章的发展过程中,乐队将主题进行了多次演绎和变奏,营造出一种高潮迭起的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运交响曲》的曲式相对简单明了,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具有明确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整个交响曲从庄重到欢快再到庄严,通过不同乐章之间的对比和衔接,展现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变化。

在进行曲式分析时,我们需要注意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音乐作品的曲式。

通过分析曲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

曲式分析是音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逐步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和演变,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和音乐作品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MFA。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就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与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与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与高潮。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就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就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就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就是“它就是与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就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就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就是指包含了“音高”与“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与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就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就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瞧,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与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您中国》、《天鹅》;(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如下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3)连续下行的旋律进行常用来表现从紧张化为松驰的情绪。

如下例(肖邦《革命练习曲》)这个主题就是一个从愤怒的与弦到失望的下行音阶,虽说第一个强有力的与弦代表作曲家以满腔热血的革命精神勾勒出一幅华沙起义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场面,但随之而来的旋风般的下行旋律告诉我们,斗争并未取得最后胜利,相反,而就是令人失望。

特别就是曲首冠音,气息悠长的旋律具有诉说、叹息的情绪。

就像浪漫主义诗人的朗诵,也相当于语言文字中的感叹句,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如下例(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这就是一首优美动人象征着爱情的主题,可就是由于两大家族的世仇,给这对充满幸福的情侣也抹上了一丝淡淡的惆怅,音乐上带有情人之间倾诉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4)同音反复的水平式旋律,常常起着背景性的作用,或者象歌剧中的宣叙调,渲染其某种特定的气氛。

如下例(格罗菲《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 )这就是号称“音乐山水画家”的美国作曲家费尔德·格罗非,1920年游览了世界著名美国名胜,亚利桑那洲科罗拉多河上全长402公里的大峡谷之后,于1930年写作的一部名为《大峡谷》交响组曲的第一乐章。

这就是长笛奏出的具有主题音乐特点的华彩旋律,仿佛就是清晨的鸟鸣,把我们带入了科罗拉多河上的人间奇景。

(当然无休的同音反复会带来一种机械的音乐效果,也违背了音乐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某种需要的情况下,用这种手法来显示旋律的魅力所在。

)再如《月亮颂》中的尾声,最后在叙述“她若在梦中见到我,把她从甜梦中唤醒”。

(5)最高音在最后的疑问式旋律,常产生与问话语气相似的“疑问”效果。

如:舒曼的《为什么》、李斯特的《前奏曲》。

(6)锯齿式:旋律的起落幅度较小,波峰周期较短、经常就是由较小的音程在不宽的音域里迅速上下波动,它能使情绪显得生动活波。

如下例(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天方夜谭》)这个旋律雅丽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像在讲述着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下例(拉威尔《波莱罗舞曲》)这就是一支西班牙风格的主题,委婉的旋律刻画出西班牙少女的动人形象。

(7)环绕型:环绕音围绕着中心音上下运动。

a、平稳对称:环绕音围绕中心音上下对称;如:《年青的王子与公主》;b、离心式:以跳进为主的离心式进行,常表现一种活跃的气氛,如下例(贝多芬《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2'55″)这个迥旋曲的主题逐渐离开它的中心音口,向第二插部靠近,此时情绪热烈欢快。

c、环绕音离中心音越来越近,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的结束句。

2、旋律的隐伏骨架在旋律中能够起着支撑旋律的结构,体现了旋律的风格与旋律中重要的音级。

所以在音乐中有“听得见的音响与瞧不见的结构”。

旋律的骨架常由旋律中某些重要的发音点构成,它们可能从其中的长、短、高、低、轻、重、起、止、色(即色彩)各音中产生。

例如:《打起手鼓唱起歌》(由重音构成)、《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由起止音构成)。

巴赫《c小调帕萨卡里亚》主题。

3、旋律的高潮及其布局旋律高潮:在艺术效果上最激动人心的瞬间;高潮爆发的位置:“弹性的”:指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高潮设置在旋律全长的任意位置;“硬性的”,如果作曲家没有特殊处理,会把高潮设置在全长的黄金分割点处(0、618)。

高潮处的调式音:一般高潮处的会安排下属音,而最为典型的就是使用调式的六级音。

(如《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4、旋律的时代风格⑴ 巴洛克时期:有一种固定的构成形式,旋律由三部分构成——主题头(特征较明显)、音乐的一般性进行、小结尾(终止式);⑵ 古典主义时期:主要体现在音程上——级进、同度、跳进分开使用;⑶ 浪漫主义时期:由两种典型状态,一种就是纯粹的五声化旋律,象征庄严崇高的理想;另一种就是典型的半音化进行,表达内心痛苦的流露;⑷ 现代风格:有两种典型形式,一种就是“音程菲声乐化与返身进行”;一种就是节奏的菲周期性处理。

第二节——节奏摘要:节奏的概念、作用、节奏分析的要点包括节奏的组合方式、与风格的关系、节奏的密度一、节奏的概念:由于音乐就是时间的艺术,就是动态的艺术,所以音乐艺术的生命与特点取决于它“在时间中的运动”,而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就取决于音长的安排。

所以,我们给节奏下一个定义就就是:1、定义:用长短方式来体现的一种特定的音乐时间关系。

2、狭义的认识:狭义的“节奏”仅作为与“旋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仅指音乐中的时间因素,所以说,狭义的节奏就就是指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节奏=音长);3、一般所指: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发音点的长短及组合与拍子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就是分不开的,尤其就是在音型组合的过程中,同样性质的节奏单位与同样数量的发音点数,完全可能由于不同的重音安排而造成不同的节拍效果,此时,节奏的概念就有所扩大,它指音长与节拍、速度的结合。

也就就是说,节奏=音长+节拍+速度。

二、作用旋律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性质;节奏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性格。

如果我们把音高瞧作音乐的基本材料并能决定一部作品的基本性质的话,那节奏就能赋予音乐以多样化的性格。

例如,很多变奏曲中,同一个主题在各个变奏中的多样化变形,就是一定离不开节奏的。

三、节奏分析的要点1、节奏单位节奏单位也叫做“音长单位”与“音长模式”,就是用来规范与衡量节奏的一种标准,它可以简单的分成两大类型,一类就是“基本的单位”,即可以用“2”为参数来“倍加”或“倍分”的那些单位,例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另一类则就是不能为第一类所概括的各种音长,如各种连音或自由节奏,通称为“特殊的单位”。

2、节奏的组合方式根据自然的呼吸确定节奏型,从而判断其组合形态。

节奏的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风格就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概念,能够影响风格的因素也很多。

因此在讨论节奏风格的时候,主要只限于音型模式方面,因为特定的音型组合不仅要涉及到时代、个人、民族或地方风格,还常常与音乐的体裁与类型相关,因此最能体现节奏的风格特性。

节奏的密度,即在单位时间内,发音点的多少。

一般来说,节奏的密度越大,音乐的紧张度就越强;节奏的密度越小,音乐的紧张度越弱。

第三节——调式及与声摘要: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与声及其表现作用,综合音乐语言分析实例,音乐语言的语义性及不确定性。

一、调式在旋律中的作用:当某些不同的音级围绕着一个中心音有规律的运动时,就形成了调式。

从调式的主音出发,按照高低顺序进行到临近的另一个主音,就形成了音阶。

由于音阶基本都就是存在某个调式之中,所以音阶也叫做调式音阶。

在传统音乐里,已有四种主要的调式音阶构成体系,分别就是:东方的五声调式音阶、教会调式音阶、西欧大小调式音阶与现代的人工调式音阶。

而每种体系又包含众多的调式音阶结构。

那么调式音阶在旋律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1、它规定了旋律中各音的主次地位、动静关系以及稳定程度。

例如,在大小调式中,要想表现活跃、紧张的情绪,要想使音乐具有向前发展的动力,旋律中就尽量少用调式音阶的Ⅰ级、Ⅲ级与Ⅴ级音;而要想获得停顿、收拢、终止的效果,旋律中可多用I级、Ⅲ级与Ⅴ级音。

2、利用不同调式的特征来加强表达的情绪。

例如,由于自然大调式的主音与三级音之间就是个大三度的音程,主音与六级音就是大六度的音程,所以自然大调式音响明亮、自然而稳定,因此,若表现“光辉的颂歌”、“雄壮的进行曲”、“欢快的舞曲”,一般都选用自然大调式来写作。

同样的道理,小调式的音响色彩比大调式要暗淡的多,所以那种“悲凉的挽歌”、“忧伤的叹息”,以及许多类似情绪特点的音乐,都采用小调式来写。

由于五声调式不含小二度、三全音、大七度等尖锐的音程,所以,在以大小调为主的西洋音乐中,五声调式常用来表现“幸福的回忆”、“美好的希望”以及描写大自然等音乐形象,如《朝景》。

当然,调式的“色彩”以及人们对这种色彩的感受也不就是绝对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传统的审美习惯,特别就是具体作品的处理。

例如,古希腊人认为多礼亚调式就是庄严的;弗里吉亚调式就是鼓舞人心的;爱奥利亚调式的音阶结构与今天的自然小调式就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认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欲。

海顿、莫扎特的作品,几乎都就是用明朗的大调式写作的,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却以擅长处理悲剧体裁而著称,她们的作品常常采用小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