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上学期第5周《晚清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454249e58f5f61fb636661d.png)
答案
(3)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生治活 联 系 在 一 起 。 中 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 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 得个性过渡。
解析答案
123456
3.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
A.北京四合院
B.上海石库门里弄
C.山西乔家大院
D.福建土楼
解析答案
123456
4.1872 年 《 申 报 》 报 道 : “ 妇 人 女 子 原 宜 深 藏 闺 阁 , 不 令 轻 见 男 子 之 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 道路,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 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对该报道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近代中国女子开始走向社会 C.妇女解放思潮悄然兴起 D.上海社会风气已彻底改变
重点精讲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这些地区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荣,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 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3)这些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强,家族、宗教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 比较自由。
归纳总结
深化探究
探究点 婚俗的变化 材料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帖卜之)
1.自由恋爱
3.会亲(即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1b040dad02de80d4d840aa.png)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8cf0bceb9f3f90f76c61bef.png)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
![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https://img.taocdn.com/s3/m/4fcbfa45b52acfc789ebc957.png)
晚清社会生活的 晚清社会生
变迁、洋务运动、 活的变迁、晚
晚清时期的人口 清海外移民
问题
晚清时期的 救亡图存、 清末新政、 晚清时期开 放口岸
活的变迁。 3.晚清时 期中国的 思想解放。
晚清经济结构的 洋务运动、维
变动、维新思想 新思想
阶段特征
❖ 甲午战争后至中华民国成立的时段特征
❖ 甲午战争后,巨大的民族危机震醒了中华民族。觉醒、探索构成了1895年至1912年中国历 史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 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社会阶层 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
❖ ②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 缝中艰难产生。
❖ ③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破产,转向被迫对外开放; “理藩”外交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
排外的局限性。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 济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 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产阶级 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斗争等
(3)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 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阶段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2)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8b35a2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d.png)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并没有能够彻底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但是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开始逐渐增加。
这个时期,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文化条件,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看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农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棉花、油料、茶叶、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产量增长缓慢。
农村人口增长迅速,耕地再分割和粮食减产成为社会危机。
同时,由于流民的增多以及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工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水平较低,主要生产天然布、纸、瓷器、铜器、绸缎、木材等轻工业产品和一些特产。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很多中国的制造业被西方国家抢走了。
比较尴尬的是,虽然西方列强的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商品和新技术,但中国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得益处。
晚清时期社会的变化晚清时期社会存在着一些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官员、地主、商人等传统的势力逐渐被新兴的资本阶级所代替。
这个时期,中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许多新富豪诞生,他们依靠商业经营和起步的工业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新思潮的兴起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
在晚清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观点,并把这些思想观点和观念传播到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康的中产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分裂成了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劳动者处于低端收入,被压迫的地位。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495365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a.png)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考点清单命题趋势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https://img.taocdn.com/s3/m/e93b925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c.png)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以及社会动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政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近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新的政权不仅改变了国号,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民主共和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君主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
此外,新政权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民法通则》的制定、全面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列强侵占,并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自强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推行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问题的存在,中国的经济变革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动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和不安定。
清朝统治的腐败和无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潮迅速兴起。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孙中山的领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此外,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各种社会运动和冲突此起彼伏,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乱等。
这些社会动荡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四、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动荡,不仅带来了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启蒙。
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推行,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契机。
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兴起,如维新派、康有为的“西学东渐”等。
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d18b93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f.png)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此时期,中国遭受了外敌侵略,农民战争肆虐全国,社会各阶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以下是对晚清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的一些论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示。
一、城市化与交通革命在清朝晚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大批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城市逐渐增多,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各大沿海城市,像是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地。
此外,铁路和邮局的开通也对晚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铁路极大地缩短了各个地方之间的距离,邮局则方便了人们的通信。
此外,港口的发展也为城市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这些城市化和交通革命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二、宗法制度崩溃晚清时期中国的宗法制度逐渐失去其对社会的控制力。
中国的封建制度滞后于时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封建制度与现代化社会发生了冲突。
此外,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这种制度在农村中逐渐失去其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新思潮开始兴起,世俗主义的思想逐渐占据了上风。
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三、女性的地位与权利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升,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因此得以扩大。
过去,传统封建制度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男性。
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性运动也跟随而来,女性得到的教育机会也随之提高。
这种趋势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持续地发展着。
女性现在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和社会权利,但是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教育的现代化在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经过了深刻的转变,从满足宗教和功利性需求转变为满足现代化的知识需要。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教育也跟着改变。
传统教育制度的崩溃和现代教育制度的兴起使得中国教育的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五、妇女解放运动在晚清时期,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妇女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这种趋势的发展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1565e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9.png)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清朝的改革和社会动荡
![清朝的改革和社会动荡](https://img.taocdn.com/s3/m/352ac1a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65.png)
清朝的改革和社会动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然而在清朝的晚期,由于外国侵略和内部的腐败问题,国家陷入了动荡和衰落的状态。
为了应对这一局势,清朝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国家的命运。
一、外国侵略与国家危机清朝晚期,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先后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
这些战争使得清朝国力衰退,同时也暴露了清朝内部的腐败和反动势力。
外国的侵略使得清廷对于改革的迫切性更加明显。
二、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在外国侵略的压力下,清朝一些开明官员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他们积极推动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
自强运动主要是指国内一些有志之士积极求学西方知识,以强国救亡为目标。
清朝开始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并引进西方技术和科学文化。
洋务运动是以西方技术为参照,致力于改进军事、工业和经济的运动。
自洋务运动开始后,清朝开始兴修铁路、开设矿山、兴办工厂等,使得中国的工业与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由于洋务运动的重心在军事上,导致了军机处于强国目的的服务状态,一些基本民生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三、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由于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尚未得到实质性的突破,清朝政府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清廷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百日维新是光绪帝根据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下令实施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的改革意图虽然积极,但因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皇帝本身的变化无常而未能成功。
维新派的政治改革遭到了地方官僚和军队的抵制,同样也遭到了列强的干涉和反对。
最终,戊戌变法和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国家的动荡局面也进一步加剧。
四、义和团与辛亥革命在外国列强的压力和内部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情况下,一些人群开始倾向于传统民间抵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义和团。
义和团是清朝晚期的地方武装组织,主要以农民为主体,以反对外国势力为目标。
专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87dd22543323968011c929a.png)
考点四 交通、通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1.交通的进步(1)轮船 (2)铁路3)公路 (4)航空: 2.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 (2)无线电报:(3)电话: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①《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②戊戌变法 时期的《时务报》。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④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 (3)“第四媒介”: 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2014·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 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 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 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排查纠错 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指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 益商品化。 2.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 种经济成份并存。 3.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也是西方 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 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也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包含经济的工业化及与工 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的。 7.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https://img.taocdn.com/s3/m/c6292138f8c75fbfc67db209.png)
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说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①开始瓦解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衰败,即出现“纺”与 “织”分离,“织”与“耕”分离;——“男耕女织”的变化 ②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自给自足”的变化
③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的变化
农村日益贫困、衰落;农民、地主破产;社会风气的改变和恶化。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劳力、市场等。
消极: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带来巨大的灾难;使中国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积极: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①政治上: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及北洋军阀政府反动统治; ②经济上:推动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基本条件;
A. 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开设的商行、公司等机构
B. 旧中国设在通商口岸管理外贸的机构和人员 C. 外商在旧中国设立商行、公司、银行等机构中雇佣的中国代理人
C
D. 旧中国外商设在中国的商行等机构中的外资代理人
◆知识延伸: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近代企业的冲击 (2)表现:
◆史料研究:
史料 (2013·浙江高考,节选)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
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
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
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
心种菽粟。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37062620b1c59eef8c7b45a.png)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梳理1、西方经济侵略的特点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其所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不平等条约及其攫取的经济特权(1)主要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攫取特权:开埠通商、倾销商品;外国商船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协定关税等。
3、西方经济侵略的影响(1)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致使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传统的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
这种经济结构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相结合。
(2)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①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是其破产的重大标志,另外农产品的商品化日益加强也是一个重要标志。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③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买办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深化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过程(1)主要特点①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和农民小生产相结合。
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历史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题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eb8309e48d7c1c709a145d1.png)
课题二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 时期变化 特点戊戌变法“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沿海变化大,内陆变化小;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具有不平衡性 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联]近代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起了促进作用。
[注]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中山装和旗袍均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
[拓]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结合,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补]现代婚姻习俗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29eff01fee06eff9aef80754.pn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 5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2.“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人,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
这段话( )A. 认为中国近代化始于被迫开埠通商B. 解释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C. 全面分析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D. 客观评价了西方扩张的积极作用3.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 A. 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 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 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 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5.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639831004a1b0717ed5ddc1.png)
一、学思之窗(教材P66)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 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开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二、本课测评(教材P67)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变化表现:衣的方面,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的方 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安康;住的方面,从传统平 房到宽阔楼房;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变化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 共产党以开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近现代工农商业的开展。
【图解历史】 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主题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史料探究]
1.原因 史料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 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①!……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 些现在世界的大势②!闭关自守③,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④,保不住 了。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注:①指的是有规律的生产、作息的生活方式。②注重假日休息。 思考 (1)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提示 国人承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假日休息制形成。
史料二 为政者对社会风气起着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通过修养崇清尚 俭、不慕虚荣①的党风政风来带动社会风气转向②,恐怕才是政府形塑社会风气的合 理方式。 ——人民时评:政府该如何“移风易俗〞 注:①表达了党风政风的内涵。②“带动〞表达了意义。 思考 (2)依据史料分析当今党风政风的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 内涵:清廉节省,不慕虚荣。意义: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新习俗的形成。
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问题
![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1c6e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4.png)
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问题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经济变革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一时期的改革和革新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社会问题,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经济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对外贸易的开放,中国的经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主要的经济变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发展:明代初期,明太祖朱棣推行的土地改革,使得土地重新分配,提高了农民的土地占有率。
这一举措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土地制度,进一步增加了农民的土地占有,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繁荣。
2.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在明清时期,由于外贸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蓬勃发展。
许多地方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和集市,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同时,手工业工坊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 对外贸易的扩大:明代时期,中国实行了对外贸易的禁止政策,但随着明朝的衰落,这一政策逐渐松动。
清代康熙年间,经济学家郑成功提倡海禁政策的放宽,并在广东沿海建立了对外贸易的基地。
此后,对外贸易逐渐扩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
二、社会问题然而,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既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以下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1. 地主阶级的崛起:明代末年,随着农民战争的爆发,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他们通过剥夺农民土地等手段积累大量财富,进一步剥削贫苦农民,加重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2. 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也日益扩大。
富有的商人和地主享受着丰富的财富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而农民和贫困阶层则生活在贫困之中,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3. 社会动荡和民变的增多: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不断,农民起义和民变屡屡爆发。
这些起义和民变主要是由于重税压迫、土地兼并、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引发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ac2a150912a216147929f6.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
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
该现象()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B.表明海禁政策已受到冲击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3.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
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
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
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5.“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该材料表明()①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②新兴的汽船运输被广泛接受③深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④自觉抵制交通工具的革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对下列“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里程简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3d797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5.png)
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变迁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的更替,从大一统的元朝开始逐渐转变为分裂的封建社会。
这篇文章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探讨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影响。
一、农业经济的变迁元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从传统农耕经济到多种经济活动并存的过程。
首先,元代农业生产的技术有了新进步,例如进口的河套灌区的水利工程,为北方干旱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
明清两代又通过自行研发农业技术,如明代茶叶的大面积种植和清朝的黄河下游的移民耕地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加。
其次,随着商业的发展,种植业与手工业之间发生了巨大的联系。
种植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使得手工业家庭对原材料和市场的要求上升,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再度改进。
农业经济的变迁对于当时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提高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加,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此外,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结合也促进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业经济的变化使得乡村社会的家庭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原本的种植家庭开始参与简单的手工业生产,家庭经济的多元化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的变迁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在商品化发展与技术进步中经历了从长期萎缩到复苏的过程。
在元朝,长期的代价经济几乎断送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但是从明朝开始,中国手工业重心逐渐向南方传承并发展,如明代在江南的丝绸业和面粉业。
清代更是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厂坊制度,加强了手工业生产的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商品质量。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促进了商品制造业和商业流通业的交互发展,最终导致了经济的复苏和城市的繁荣。
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促使了传统的农民家庭逐渐参与到了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937edf0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d.png)
“天津通商后”表明时代背景,“洋货成为必需品”说明社会 生活方式的西化。
关键词“国防绿”“海军蓝”表明服饰单一化,“色彩鲜艳、 款式时髦”表明服饰多元化。
深化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和认识 (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 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 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A.传统生活方式完全被西方所取代 B.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C.生活方式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 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尝试解答] __C__ 题干强调的是通商口岸形成了一批穿西装,吃西餐的人群,根 据通商口岸的特殊性即可判断得出答案。
3.[2019·海南省合格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家居用品
从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旧四大件”发展到彩电、冰箱、
生活的一部分
(2)注重_环__保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
会风尚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迁的阶段特征 ①20 世纪 50~70 年代:趋于统一化、封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放后:日趋开放化和多样化,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 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探究点一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 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 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 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A.20 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阶段特征综述(教师引到学生归纳梳理)
晚清经济结构:由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军用企业、民用企业、筹划海防、近代教育
评价:迈开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进一步发展 1912——
1919年
较快发展 1927——1936年
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民主思潮)
铁路与公路、
水运与航运 通讯工具的变迁 报刊业走向繁荣
影视业的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一、考情备考分析(《导与练》P72
1、考点清单: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2、高频考点:本考点重点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洋务运动。
3、备考策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际是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在近代史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学习本考点的基本思路和核心观点;辩证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的影响;注意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及局限性,先进人士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4、试作高考题:联系导与练的连考题来检测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一)主干基础知识整合与过关:在学生自主看书整合的基础上,老师检测。
主要是对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部分知识属于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社会生活的变迁则属于思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二)重点问题理解:(重点对高频考点的挖掘深入,联系导与练的史料探究逐一攻破)
1、“欧风美雨”的刺激----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导与练P74)
2、引导学生梳理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
3、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从新思潮的萌发到中体西用
4、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导与练P73)
5、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三、练习巩固
《课时集训》(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选择评讲)
《检测试题》学生定时训练,自主批改,老师评讲。
尤其是加强对踩线生作业检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