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最译文最经典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最译文最经典版本
关于《韩非子》比较经典的译文版本,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中的《韩非子》是很值得推荐的。
这个版本是普及性质的,其内部结构为先列原文,接着是注释,最后是翻译后的白话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原文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
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
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听用,且矫重人之奸行。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
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
是以诸侯不因,则事不应,故敌国为之讼;百官不因,则业不进,故群臣为之用;郎中不因,则不得近主,故左右为之匿;学士不因,则养禄薄礼卑,故学士为之谈也。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饰也。
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恶,固其所自进也。
官爵贵重,朋党又众,而一国为之讼。
则法术之士欲干
上者,非有所信爱之亲、习故之泽也,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处势卑贱,无党孤特。
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其数不胜也;以新旅与习故争,其数不胜也;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胜也;以轻贱与贵重争,其数不胜也;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胜也。
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旦暮独说于前。
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法术之士焉得不危?其可以罪过诬者,公法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
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戮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于重人矣。
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贵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
是以蔽主上而趋于私门者,不显于官爵,必重于外权矣。
注释
•“烛”:《韩非子·内储说上》:“夫日,兼烛天下。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这里用为照亮之意。
•“案”:同“按”。
《庄子·盗跖》:“案剑嗔目,声如乳虎。
”《荀子·王制》:“偃然案兵不动。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
”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案,假借为按。
”这里用为按照之意。
•“讼”:通“颂”。
《诗·召南·行露》:“何以速我讼。
”《汉书·王莽传上》:“深讼莽功德。
”《易林·否之大有》:“家给人足,讼声并作。
”这里用为歌颂之意。
•“郎中”:古廊字。
原指宫殿廷廊,置侍卫人员所在。
官名。
战国始置。
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
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
•“弊”:通“蔽”。
《周礼·大宰》:“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周礼·司寇》:“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
”《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韩非子·难一》:“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
”这里用为遮盖、遮挡之意。
•“阿”:《国语·周语》:“弗谏而阿之。
”《礼记·月令》:“是察阿党。
”
《楚辞·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
”《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吕氏春秋·长见》:“阿郑君之心。
”这里用为曲从、迎合之意。
•“辟”:通“避”。
《左传·庄公九年》:“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周礼·掌交》:“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
”《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礼记·中庸》:“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孟子·离娄上》:“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
”《荀子·荣辱》:“不辟死伤。
”这里用为回避、躲避之意。
•“僇”:通“戮”。
《墨子·明鬼》:“是以赏于祖而僇于社。
”《礼记·大学》:“辟则为天下僇矣。
”《礼记·月令》:“祭兽僇禽。
”这里用为杀戮之意。
•“比周”:《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
”《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
”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译文
有才智有谋术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的人,一定坚强毅力并且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
臣子遵照法令来做事,按照法令来治理百官,不能说是执掌大权的人。
执大权的人,无视法令而擅自作为,违背法令从而有利于自己,耗费国力以便宜自家,他的权力能够控制君王,这就是执掌大权的人。
有才智有谋术的人明察秋毫,被听候任用,就能照明执大权者不可告人的事;能执法的人刚劲正直,被听候任用,就能矫正执大权者奸邪的行为。
所以有才智有谋术又能执法的人一旦得到任用,那么官贵权重的大臣必然在法律准绳以外。
这是有才智能执法的人与掌大权的
人,不可以两存的仇怨。
掌权的人擅自独揽大权,那么朝中内外都为他任用。
所以诸侯不依靠掌权者,那么执事就不被允许,所以敌国对他称颂;百官不依靠掌权者,那么官业就不得晋升,所以群臣都要为他效劳;侍从不依靠掌权者,那么就不能接近君王,所以君王身边的侍从为他隐瞒私情;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员不依靠掌权者,那么养薪俸禄微薄而且礼节待遇低下,所以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员为他称赞。
这四种人的帮助,是奸邪之臣得以自我粉饰的原因。
掌权者不能忠于君王并且举荐自己的仇敌,君王不能跨越这四种帮助他的人从而看清自己的臣子,所以君主越被蒙蔽而大臣的权力就越重。
凡是掌权的人对于君王,很少不被信任宠爱的,而且君王像对亲信一样任用他们。
至于迎合君王的心,与君王有同样的好恶,必然能不经荐举而仕进。
官职权重爵位高贵,党羽众多,这样举国为之称颂。
然而能执法有谋略的人想要求得位高之职,既没有被信任宠爱的亲近关系,也没有亲近的恩泽,又将用法术的言论矫正君主迎合、躲避的心思,这是与君主相违背的。
他们所处的地位卑贱,没有党羽且孤立无援。
用关系疏远的身份与受宠信亲近的人相争,常理上不能取胜;用新来的人与君主的亲信相争,常理上不能取胜;用违背君主心意的人与迎合君主喜好的人相争,常理上不能取胜;用地位轻贱的人与地位尊贵的人相争,常理上不能取胜;用一张嘴与全国人相争,常理上不能取胜。
法术之士掌握
这五种不能取胜的形势,终年也不能见到君主;掌权的人凭借这五种能取胜的条件,早晚能独自在君主面前游说。
所以法术之士通过什么途径能得到进用,而君主什么时候能醒悟呢?所以条件必然不能取胜且形势不能两立,法术之士怎能不危险?那些能用罪过诬陷的,就用国法杀掉;那些不能被强加罪过的,就让刺客去杀掉。
所以明白法术且违背君主的人,不是被官吏杀戮,就必定死在刺客的剑下。
结党营私来蒙蔽君主,言语歪曲以方便谋取私利的人,必定被掌权者信任。
所以那些可以凭借功劳获得的,就用官爵使他们显贵;那些不能凭借美名获得的,就用外部的权势使他们权重。
因此蒙蔽君主而投奔私门的人,不在官爵上显达,就必定在外部权势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