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f17844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9.png)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是指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了八种主要类型:
1. 主谓式,即句子中有主语和谓语,例如,“夫子曰”、“孔子曰”等。
2. 主谓宾式,在主谓式的基础上增加宾语,例如,“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主谓宾宾式,在主谓宾式的基础上增加宾语补语,例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主谓宾宾宾式,在主谓宾宾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宾语,例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主谓宾补式,在主谓宾式的基础上增加宾语和补语,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 主系表式,即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例如,“夫子
喟然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7. 主系表补式,在主系表式的基础上增加表语补语,例如,“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8. 独立式,即句子中没有主谓结构,常用于表示感叹、祈使或者独立的陈述,例如,“大哉孔子,十日而学”。
这些句式在古代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构成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67a73a9ddd36a32d737581d0.png)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其如就死地何?”(《中山狼传》)2、“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①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⑵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4、“何以……为”,“奚以……为”“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5、“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1、“……何如……”“……何若……”……比……怎么样?2、“孰与””“孰若”和……相比,谁更……3、“孰若”哪里比得上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2、“不为……乎”不算是……吗?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宁……耶”哪里(怎么)……呢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一何”“何其”何等、多么。
2、“直……耳”只不过……罢了五、表选择语气:1、“与其……孰若(无宁)……”与其……哪里比得上……2、“不……则“不……即”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3、……,抑……,是……,还是…………,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4、意者是……还是……《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得无……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例:日食饮得无衰乎?2、“无乃……与?”,“无乃……乎?”难道不是……吗?恐怕……吧?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3、意者大概,或许,恐怕。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7db9e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7.png)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它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华丽、优雅。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文言句式,供大家参考。
1. 背景介绍:昔者,人又何曾不孤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这么发达的交通工具,每个人的生活都相对孤独,没有太多的交流与互动。
展望,很显然,这种情况早已发生了改变。
2. 观点:盖闻,一事当勤去思量,方能真正得其精髓。
可见,决策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有着深远的影响。
3. 提出问题:汝观此事,似乎能够知晓其意义所在?可知,世事皆有一番道理,我们需要深刻思考。
4. 对比论证:夫人之父母,犹一老乌龟,相依为命,休戚相关;吾辈之友人,恰如蜻蜓,翩翩起舞,总是能够互助。
5. 运用比喻:此事犹如一张网,将众多心思完美地捕捉。
可见,比喻是表达的一种手段,能够使文章更加形象化。
6. 引用名言:曾有圣贤云:“世事如棋,有时一着不慎,前功尽弃”。
可见,智慧是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 提出观点:此乃人之常情也。
可见,人类在面临困难时,常会表现出相似的心理状态。
8. 解答问题:然则,人之行事,又应该如何衡量呢?可知,要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9. 展开论述:人生苦短,时间宝贵,我们应当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务必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发挥到极致。
10. 用例子佐证:上古之人,言必信行必果,遵循的原则相对简练,行事一贯有条不紊。
原则是行事的基础。
11. 提出疑问:今之我,志在心中,方能事必成。
可见,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前途。
12. 论述方法:夫言辞,有如一把利剑,能舍弃无效的部分,集中精力,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13. 突出重点:岂曰无圣人哉,其有明确的目标,从不为小事分神。
可见,专注是成功的关键。
14. 说明原因:夫法家之学,以石为锤,旨在敲打人心,唤起内心的力量。
,教育的目的是发掘潜力。
15. 用比喻形容:月有阴晴圆缺之变,人亦有喜怒哀乐之情。
可见,人们的情绪变化就像月亮一样阴晴不定。
以上是一些典型的文言句式,它们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加典雅、华丽。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2c3432176eeaeaad0f33035.png)
文言文罕见句式归纳之巴公井开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 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 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暗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法子”“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
“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震川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
![震川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https://img.taocdn.com/s3/m/7a9707d89ec3d5bbfd0a74b4.png)
7、余自束发
8、先妣:
9、先大母:
“象笏”,象牙手板。古代大臣上朝皆持 10、持一象笏至: 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 或记事。据《明史· 舆服志》,一品到五品 官员上朝用象牙做的手板。
11、吾妻来归:
12、吾妻归宁:
旧时女子出嫁为“归”。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项脊轩 jǐ xuān
渗漉 lù
庭中始为篱 ……凡再变矣。 (总) (两次)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 (关)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感情上没有寄托)
(格局,式样) 其制稍异于前。 对她作出回答 相为应答 束发 15岁。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 盘到头顶上,谓之束发。 一天到晚。竟,从头到尾。 竟日 自己忍不住放声大哭。禁,忍得住。 长号不自禁
•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厥
(七)一词多义
不能得日 日 日过午已昏 他日汝当用之 石始洞然 始 庭中始为篱 日光 太阳 日子 才 开始
余稍为修葺
庭中始为篱 已为墙 为
作
扎
案
每移案 召有司案图
书桌
按,察看
砌
以当南日 当 他日汝当用之 挡住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 轩东故尝为厨 余既为此志 是 写
应当
厨房 厨师
日过午已昏
过 大母过余曰
经过
看望
逾庖而宴 庖 庖丁解牛
从轩前过
走过
(八)文言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 2.儿寒乎?欲食乎? 疑问句 3.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疑问句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状语后置 5.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 省略句 6.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省略句 7.使(之)不上漏 省略句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f5ce39d50e2524de5187e8c.png)
初中文言句式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复习笔记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fa3a52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3.png)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是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二)文章主旨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三)译文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
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嘟嘟哝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雪景),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四)重点实词1、余拏一小舟【拏:撑(船)】2、拥毳衣炉火(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五)重点虚词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2、及下船 (及:等到)(六)一词多义1、一余拏一.小舟数词,一上下一.白副词,全2、是是.日更定代词,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3、更是日更.定矣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副词,还4、白上下一白.名词,白色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七)词类活用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2、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客居”)(八)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是金陵人。
文言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91ce8a370066f5335a81212b.png)
文言常用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这是本次复习要重点介绍的:存在于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有整体不同或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则”“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非”作判断动词。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②城非不高也(二)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2b4bf2363968011ca300917a.png)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文言文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acbd38ea5ef7ba0d4a733b31.png)
初中文言文句式(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2、为与此同类《公输》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古文语法之特殊句式
![古文语法之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54831936fad6195f312ba6a5.png)
文言语法之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是”表判断,古汉语常常不用“是”来表判断。
(一)……者,……也。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翻译:楚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二)……,……也。
1.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宝物。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翻译:一个人的心,也是千万人的心啊。
(三)……者,……。
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翻译: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四)……,……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翻译: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最美丽的人。
(五)用“为”表判断。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翻译: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辞别什么?2、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翻译:我是赵国的将军,有攻城略地浴血奋战的大功劳(六)利用副词“乃”“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翻译:应当被立为太子的人是公子扶苏。
2、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翻译: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翻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啊!4、皆口腹自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七)“非”表否定判断。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翻译:人不是生出来就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惑呢?(八)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文言文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句式类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03b1a6e53a580216fcfe43.png)
文言文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举例]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b95e9f51be23482fb4da4c94.png)
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https://img.taocdn.com/s3/m/a3722f2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2.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9954e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1.png)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简练明确,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一、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也是其他句式的基础。
主谓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可以表达简单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吾爱汝。
- 子欲何为?二、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 吾赐汝金币。
- 吾见子犹如见真龙。
三、主谓补句式主谓补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属性、状态或结果。
例如:- 吾为人帝。
- 彼宜君子。
四、主系表句式主系表句式是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构成,用来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或身份。
例如:- 吾乃石破天。
- 吾今病矣。
五、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用来强调某一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 犹如骏马奔腾,君子忠义无边。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先。
六、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通过某种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并列关系或对等关系。
例如:- 吾欲与子相约,共谋国事。
- 若非亲朋,谁肯帮助?七、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是由一个从句充当状语,在主句中用来修饰动作的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如:- 怀念往事,恨不能倒流时光。
- 知止而后行,可以保身修德。
以上是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
穷函天之灵秀,无法尽数其妙。
> 注意:以上文言句式仅供学习参考,实际应用中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写作目的恰当使用,并结合现代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和适应。
高中文言句式知识纲要
![高中文言句式知识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a5aedb2f770bf78a6429545b.png)
高中文言句式知识纲要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
判断句的常见形式有“……者,……也”“……,……也”“……,……者也”等,也有主语直接加表语而没有任何语言标志的。
(一)……者,……也陈涉者,阳城人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二)……,……也此天子气也是寡人之过也此余之所得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者,……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四)……,……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注意:这句话省略了主语:这个人,来人)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五)……,……(主语直接加表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上各式,“……者,……也”可以看作是判断句标准格式,其他则为其省略或变化的形式。
有时用某些动词或副词帮助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赤壁之战》)固一世之雄也注意: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如果在判断句中出现“是”,那就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
如:是寡人之过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以上“是”担任主语)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以上“是”担任表语)二、祈使句祈使句的主语一般是第二人称。
古汉语祈使句常用祈使副词来加强祈使语气,常用的祈使副词有“唯”“其”等。
如:唯君图之唯大王命之安陵君其许寡人!汝其善抚之(《与妻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将子无怒否定祈使句则使用否定副词“无”“勿”等。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祈使句的主语有时是第一人称,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一起将要采取某种行动。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三、被动句古汉语被动句一般不用专司表被动的介词“被”,常用表被动的介词有“为”“于”“见”。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吾属今为之虏矣!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907799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1.png)
《》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不可倾注者,用心难当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答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就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省略句1、鞣以(之)为轮。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吾从(之)而师之。
5、始指(之)异之。
(三)状语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仁义AcO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神思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定语后置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宾语前置1、句读之无人知晓,有情之疑惑。
2、何为其然也?3、而今云讷哉4、而又何羡乎?(六)谓语前置。
1、渺渺兮予怀。
(七)被动句1、不拘于时。
2、此非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
(八)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此非孟德之关在周郎者乎?4、而今安在哉?5、客亦言夫水与月乎?6、而又何羡乎?表示以下句子的.文言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2、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以并使。
”王反问:“何以言之?”(宾语前置,以何)3、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判断句)4、我为赵将。
(“为”,就是,判断句)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被,被动句)6、设立九宾于廷(“于廷”,介词结构后置)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被动句)8、Ayen可以使报秦者。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判断句)10、大王见到臣(于)列观。
(省略介词“于”)1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留在汉的匈奴使)12、为降虏于蛮夷。
(介词结构后置,“于蛮夷”)1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以何见汝为”)1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子卿尚复为谁乎”)15、何以复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文言句式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里的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
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的难度。
[教学媒体]
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
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
为什么?“古今言殊”。
这一课我们一起复习古今语法歧异的几种特殊句式。
有哪几种?归纳为: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
二、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倒装句的种类和特点:
(投影)[第一组例子]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甚矣,汝之不惠!
分析:例(1),联系上下文,这是赵国局势紧张之时,赵胜平原君心急如焚,用激将法,向魏国信陵君求救时说的,是责备的语气。
“安在”即“何在”,“公子”,尊称信陵君,“急人之困”意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
信陵君是一个重情义、德高望重之人,解人之困、急人之急,是他受人敬仰的精神品质。
因此从语境看,此句句序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是谓语前置句。
例(2)由学生分析。
思考:谓语前置的作用?
(板书):一、谓语前置句
特点: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投影)[第二组例子]默译下列四组句子,并说说是什么句式。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
(板书):二、宾语前置
特点: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曷)
3、“之”或“是”作提宾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投影)[第三组例子]先让学生举。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石钟山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
(板书)三、定语后置
标志:1、“者”字煞尾,
2、“之”字
思考: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
(投影)[第四组例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
(板书)四、状语后置:
规律:古汉语里,介词短语作状语,移到谓语之后。
三、明确考点要求,确定备考对策:
(投影)2001年会考试题第10、19题。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下面的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3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
小结:由上述会考题看,文言特殊句式到底要考考生什么?其实,它考查我们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分数比重教大。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积累、强化识记和运用的训练。
四、目标达成检测练习:
(一)说出下面句子是什么句式?
1、尔何知!
2、何功之有哉!
3、皆不可限以时月。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
5、何以伐之?
6、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余济乎江湖。
7、莫我肯德。
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0、为命是从/ 为才是举
11、一言以蔽之
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3、言于孙权。
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公与之盛,战于长勺。
1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9、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中国少年,与国同疆。
20、甚矣,吾衰也。
(二)拓展训练: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A、古之人不余欺也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
颢弟,尝得危疾,上谴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
”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
”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
公主惧,涕泣谢罪。
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谴归郑氏。
(选自〈〈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