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清华大学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清华大学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卷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严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
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
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
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
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
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
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
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
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2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
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
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
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
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
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
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
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
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
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
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
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
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
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
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
2.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
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寇俊杰
暮春,阴雨。
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了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毛驴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了泥坑。
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以及后面车上的两个随从一起推车。
无奈还是车重人少,力量不够,使足了劲儿也没能把车子推出泥坑。
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
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
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此是必经之地,故有此一问。
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然后大家一起重新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
寇准再三相谢。
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的时候,已是满身的泥水。
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遭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
我的所作所为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
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
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檩条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
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
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
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
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
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
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喝完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
大丈夫做事就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你本是立了大功的;澶渊之盟,你也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之职,把你贬往陕州。
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
再不必像以前一样……
踏莎行。
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
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
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了一首《踏莎行》的词:“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的意思,没想到看了寇准的《踏莎行》,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
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要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
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
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将会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编者注:《踏莎行(春色将阑)》实际写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当时寇准被太宗贬为青州知府,赴职之际,写下了这首词。
《宋史·列传四十》中记载“(寇)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
帝(太宗)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准既行,帝念之,常不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为后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寇安的话“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侧面表现出寇准喜爱读书。
B.小说虚构了村民帮助寇准推驴车的情节,表达了百姓对寇准的感恩;百姓的行为也使得寇准更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
C.冠准写成的《踏莎行》被夫人称为“情诗”,夫人流泪,被丈夫诗中那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爱妻之情深深打动了。
D.小说中寇准因澶渊之盟被贬至离老家很近的陕州做地方官,可是他并未因此心生退意,仍寄意朝廷,哪怕前路艰险。
2.“宋夫人”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它依据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改编,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一特征。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春行于野
汤世杰
①刚刚过去的这番冬去春来,如杨万里所谓“也思散策郊行去,其奈缘溪路未干”,我几乎哪都没去,早晚只在院子里随意走走。
回头一看,一冬一春看似无事,倒一直在为花忙,想着的,尽是些树啊花啊什么的。
②开得最早的,是楼下一株高大的冬樱花,年前还只零落开了几朵,一到新年,便盛放如一蓬温柔的火焰。
想用手机完整地拍下来,离得远了怕拍不出气势,近些吧毕竟树太大,拍完一看,好些枝杈没拍进去,发到朋友圈里时戏言:“糟了,这棵冬樱花要撑破我的屏幕了!”引来一众友人围观。
③稍后才见到腊梅。
院里的梅本来就少,且多在旮旯拐角处,等我看到时已然凋零,亏欠它了。
匆匆别了梅,去寻花期长的紫叶矮樱,那花倒真是莹白透红,一嘟噜一嘟噜的,爱死了人。
山茶乃南国冬日最殷勤的主,秋末冬初一路相随,开到眼下还在开。
到了这时节,紫叶矮樱已花谢叶繁,举着满树透亮的紫红嫩叶,花倒只剩几朵,想看新花,只好等着三月桃花开了。
④如此一想,辞冬迎春之际,许多朋友东奔西跑到处去寻花,我虽没跑得很远,却还是看到了冬去春来的全过程,何也?凭持的,唯一点静心的等待而已。
⑤等待其实并不轻松,间或更有焦急,甚至失落。
行走已成习惯,看不到预想的花,焦急便突然来袭——心想还不如不去,或不见天都去,过几天,花不就开了吗?也是,每个轻松的早晨,人都有两个选择:或回去蒙头大睡,浑浑噩噩地慵懒一天,或不管阴晴雨雪,起身追逐一点小小的梦想。
选择困难而又深刻,那是生命的选择。
迷茫时,或该选那条更难行的路吧?走出去,终归比不走的好。
树们花们,不都经历过风雪严寒么?它们都有过屏息的等待。
前方的险阻谁也无法预料,没人能给你明确的许诺,细想,那终是自己依着灵魂的前行。
⑥“天何言哉?”其实大地、树木、花朵,都在等待。
大自然对季候、时令的等待,从容而有耐心,不分季节也不分日夜——在冬夜一次偶然的等待中,我才明白了这个理。
那时,我坐在没于黑夜的车中,等着女儿——年末加班,她的车被人撞坏,不方便回家。
说好是晚上八点,却一直不见她来,只好继续等。
那会儿我待的地方,离城市北边当年西南联大的先生们居留过的司家营,已然很近。
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都在那里呆
过。
那时他们都在等。
直到191年5月,才相继搬离,但清华文科研究所仍留在那里。
到抗战胜利,朱自清复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文科研究所才迁走。
如今那一带早已高楼林立,让我和许多人,对先生们旧居的去存,一直有着揪心的焦虑……
⑦我久已没有过那样长时间的等待了。
我说的当然是现实的等待,生命中那种长达数十年的,另一种焦急的等待,于我也记忆深切。
那样的等待既叫人窒闷,又叫人满怀某种似无着落的热望,生命的耗费就那样无声地消磨着时光。
其实那晚我等女儿,拢共也不过两个多钟头,不长也不短。
好在是坐在车里。
可以听到风在外面散步。
四周是些工地,墙篱高筑,显得既森然又还尚觉是在人间。
把车载音响打开,蔡琴的女中音反复地唱着,好像有“再爱我一次”之类温情又如同梦呓的傻话。
那离我那时的心境似乎过于遥远。
再想,或许又不尽然——你就没有期盼过什么吗?这样想时,不禁自己都差点笑出声来。
人是复杂的。
更复杂的是人的那些不可理喻的动机!比如,早就听说联大先生们的旧居,因年久失修,少有保护,面临坍塌。
媒体呼吁了多年,也不了了之。
直到最近,才听闻那里终于要复建、还原那个古镇了。
至于何时建成,建成什么样子,当然还要等。
⑧等待并非无能,只是对天道的顺应——有的事属人力可为,却非尽皆人力可为。
那晚直到终于接到女儿,已是晚上十点半了。
风已回家。
月亮压根儿就没出来过。
女儿说让我久等了,我倒想谢谢她让我重温了一下等待的滋味,还在那样偶然的冬夜里,重新品尝了一下孤独和寂静,以及某个遥远又遥远的夜晚。
⑨今晨再去院子里走,最先看到的照例是一朵山茶,在清晨的阳光下艳红着。
也许那已是最后一朵山茶了,居然从冬一直开到了春,宛若故人。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我已全力以赴,尽管一事无成——那样普通的生命,却总是最叫人牵挂。
久久凝视那朵山茶,转瞬间仿佛就把这世界看了个透。
此刻,南国已春光浓似酒,足可证花可醉人;若今宵夜色澄如水,堪任月来洗俗。
料想等桃花开时,思绪或会再飞出些蜂蜂蝶蝶来吧?
(有删改)
1.分析第①-③段在构思上的作用。
2.结合第②段内容,赏析以“温柔的火焰”为喻体的妙处。
3.第⑥段有关“西南联大的先生们”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出你的理由。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度,字文叔,绍兴新昌人。
好学读书,秘书郎张渊见其文,谓似曾巩。
隆兴元年进士,知嘉兴县。
入监登闻鼓院。
言:“今日养兵为巨患,救患之策,宜使民屯田,阴复府卫①以销募兵②。
”具《屯田》《府卫》十六篇上之。
绍熙四年,守监察御史。
蜀将吴挺死,度言:“挺子曦必纳赂求袭位,若因而授之,恐为他日患,乞分其兵柄。
”宰相难之。
后曦割关外四州赂金人求王蜀,果如度言。
韩侂胄用事,丞相留正去国,侂胄知度尝与正论事不合,欲讽使挤之。
度语同列日:“丞相已去,挤之易耳,然长小人声焰可乎?” 侂胄骤窃政柄,以意所好恶为威福。
度具疏将论其奸,
为侂胄所觉,御笔
..遽除度知平江府。
固辞。
丞相赵汝愚袖其疏入白,诏以冲佑禄归养。
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进龙图阁,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赐金
带以行。
至金陵
..,罢科籴输送之扰,活饥民百万口,除见税二十余万,击降盗卞整,招归业者九万家。
侂胄尝募雄淮军,已收刺者十余万人,别屯数千人未有所属,度忧其为患,人给钱四万,复其役遣之。
迁宝谟阁直学士。
度以人物
为已任,推挽不休,每曰:“无以报国,惟有此耳。
”十上引年
..之请,不许。
谢病丐去。
嘉定六年十月卒。
度志在经世,而以学为本。
作《诗》《书》《周礼说》。
著《史通》,别为编年,不用前史法。
至于天文、地理、井田、兵法,即近验远,可以据依,无迂陋牵合之病。
又有《艺祖宪监》《仁皇从谏录》《屯田便宜》《历代边防》行于世。
(选自《宋史·黄度传),有删改)
[注]①府卫:府卫制。
②募兵:募兵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项是
A.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B.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侘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C.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D.俄知婺州/坐不发觉县令张元弼/脏罪降罢/自是纪纲一变大权/尽出侂胄/而党论起矣/然侂胄素严惮度/不敢加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统治者在朝堂外悬鼓,让官民击鼓上闻,以陈冤屈,或陈谏议,称为“登闻鼓”。
B.御笔,指皇帝亲自造笔。
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驾指皇帝的驾。
C.金陵,文中指古邑名,是南京的古称。
曾是南北朝时宋、齐等国的国都,也称建康等。
D.引年,文中指年老告退。
古代表示年老告退或辞官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度文才出众,料事如神。
他的文章被张渊认为像曾巩的文章;吴挺死了,他认为吴挺的儿子一定会用贿赂来求取继承职位,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言。
B.黄度不畏权贵,正直敢言。
韩侘胄想让黄度去排挤留正,黄度认为这是助长小人气焰而加以拒绝,韩侘胄就上奏皇帝迫使黄度离开京城回家休养。
C.黄度体恤百姓,政绩显著。
他在金陵时,采取了很多便民措施,救活了数百万人;他铲除强盗,想办法增加就业人口;用怀柔的方法消除祸乱的苗子。
D.黄度重视学问,著作丰富。
他把学问作为根本;他写了《诗》《史通》等著作,其中《史通》很有价值,很见他的功力,又有《艺祖宪监)等流传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养兵为巨患,救患之策,宜使民屯田,阴复府卫以销募兵。
(2)度以人物为已任,推挽不休,每曰:“无以报国,惟有此耳。
”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五松山送殷淑
李白
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
仲文①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嵯峨。
注:①仲文,殷仲文。
《晋书·殷仲文传》云“有才藻,美容貌”。
1.请简要分析本诗前四句的作用。
2.诗歌中间六句(“载酒五松山……流光畏蹉跎”)描绘了哪些场景?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劝学》孟子)
(2)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
(《离骚》屈原)
(3)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庄子)
(4)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_____,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范仲淹)
(6)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攘除奸凶。
(《出师表》诸葛亮)
(7)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_____________,善道也。
(《孟子》)
(8)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7、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
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
不超过150字。
8、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
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9、阅读下面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318年,王冕八岁,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018年,王晃二十岁,大二学生,他不想去听课,每月花一千元雇佣同学替他去听课,应付老师的点名。
(写作助手)如有困难,可参考下面表格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立意的必备条件)。
参考答案
1、1.BE
2.既突出严复的务实英勇,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对理性思想的追求,对国民思想的启迪意义;又突出严复翻译态度严谨、翻译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