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全文阅读

合集下载

第八节 管子治国

第八节 管子治国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管仲的经济政策
•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 齐语》 财”(《国语 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 《国语·齐语 ,他的办法乃是“ 鱼盐之利,以赡贫穷” 《史记·齐太公世 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 齐太公世 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 。或言“通轻重之权, 平准书》 业”(《史 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 《 平准书 ,以至“通货积财, 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 。 管晏列传》 富国强兵”(《史记 管晏列传》)。 轻重鱼盐之利” 徼山海之业” “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 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 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 管子书中的记载言: 的材 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 树木” 六畜”和人口抽税, “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 官山海为可也 为可也” 山海” “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 (《管子 海王》)。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 海王》 《管子·海王 。若此记载为可信, 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 管仲实行了粮食, 准平”的政策,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 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 则准平。 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 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 食货志》 。这种“准平” 矣”,(《汉书 食货志》下)。这种“准平” 《汉书·食货志 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 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 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 私田的合法性, 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 利润。这种经济政策, 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 集权。 集权。• Nhomakorabea•

管仲治国

管仲治国

管仲治国摘要和引子:本文是最近看老版春秋战国电视剧和读了一些史料的总结,主要分三个部分阐述。

第一部分主要讲管仲从囚犯到宰相的过程,当然他那时候的齐国宰相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长,齐桓公也就是现在的省委书记而已,呵呵。

第二部分身临其境,假如你是管仲,在那种情况下你将怎么样治理齐国呢?我想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够的,当然他还做了一些伍鄙制度,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城乡二元结构,当然现在的情况又不一样了,我们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第三部分主要讲齐国怎么样和平崛起与仁爱称霸,关于“尊王攘夷”是可以和“远交近攻”、“挟天子以令诸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农村包围城市”等等战略思想并驾齐驱的,有想法,可操作。

最后再说一下这个题目为什么叫“管仲治国”,不叫“管仲改革”,这也是管仲只是强齐半世,一些措施没有完全继续贯彻,称改革那商鞅就没词用了。

当然管仲的一些古典的经济思想是对的,需要我们很好地借鉴发挥,而且我们今天的人肯定要做得比古人要好才行。

管仲治国(上):从囚犯到宰相梁启超先生曾经把管仲、商鞅、李德裕、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在这个小册子里面,除了李德裕和诸葛亮,其他四个人我们都会详细提到。

中国台湾的柏杨先生对此排名有异议,把李德裕换成王猛,我虽然不赞同,但是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第一部分我想论述一下管仲治国的故事。

提起他,一般人说想起两件事,一个是管鲍之交,一个是尊王攘夷,这个是大家比较熟知的,我们不会过多的强调这些,我们主要说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

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推行国、野分治的全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

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对外,管仲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方针。

正是他的精心辅佐,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齐国都城临淄郊外。

刚刚登基不久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亲临郊外,隆重欢迎一个刚刚被押解回来的囚徒,并恳请他出任齐国的国相。

这个地方需要说明一下背景,大概一年前,原来的国君齐襄公被他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逃亡国外。

新编八年级《管仲》二章课文及翻译

新编八年级《管仲》二章课文及翻译

新编八年级《管仲》二章课文及翻译第二章:背叛和忠诚课文___:君王应该全心全意依赖忠臣。

___:对于忠诚和背叛,有时候界限不是那么清晰。

___:作为臣子,应该忠诚于君王,没有任何背叛的余地。

___:然而,有时候忠诚会压制自己的思想,导致不敢直言。

___:君王应该珍惜那些敢于直言的臣子。

___:有时候,为了国家利益,背叛可能是必要的。

___:背叛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是不可取的。

___: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背叛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___:但是忠诚是臣子的本分,不容违背。

___:忠诚和背叛蕴含着复杂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___:作为统治者,明智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边界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Chapter 2: ___Text:Guan Zhong: ___.Cao Gui: The boundary een loyalty and betrayal is not always clear.Guan Zhong: As a subject。

one should be loyal to the ruler without any room for betrayal.Cao Gui: However。

___。

leading to an ___.Guan Zhong: ___.Cao Gui: Sometimes。

___ for the sake of nal interest.Guan Zhong: ___.Cao Gui: However。

___ ns。

betrayal may be the only choice.Guan Zhong: But loyalty is the duty of a subject and should not be lated.Cao Gui: ___.Guan Zhong: It is ___ and apply this boundary.。

管仲施政文言文翻译

管仲施政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其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故齐国之政,威震四海,民安乐业,国富民强。

管仲之初仕也,齐国之政乱,百姓困苦。

管仲于是进言于桓公,曰:“君臣不和,政令不行,百姓困苦,国家危亡。

今欲救国家,必先治内,然后可以安外。

治内之道,在于选贤与能,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治国之道,在于修德以安民,宽以待人,以法治国,以信立国。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为齐相,实行其政。

首先,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管仲曰:“吾闻之,贤者不避亲,不遗疏,不隐仇,不欺弱。

是以天下之士,皆愿为臣。

”于是,管仲举荐了鲍叔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贤能之士,任以为相、将、大夫,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修德以安民。

管仲曰:“吾闻之,德者,政之本也。

政者,德之用也。

政不行,德不立,民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德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免除穷人的债务,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逐渐富强。

再次,以法治国。

管仲曰:“吾闻之,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平,则国治;权衡偏,则国乱。

”于是,管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齐法》、《齐律》、《齐令》等,使得齐国政治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依,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最后,以信立国。

管仲曰:“吾闻之,信者,国之宝也。

国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诚信,推行诚信政策,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施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桓公曰:“管仲之力,使我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吾有何求?”管仲答曰:“君之贤,国之福也。

臣之力,不足以报君之恩。

愿君善自为之,使我国永远强盛。

”管仲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其政绩,令后世敬仰。

今人读其政绩,不禁感叹:管仲之才,真乃一代英豪也!。

管仲治国之道

管仲治国之道

管仲治国之道————————————————————————————————作者:————————————————————————————————日期:一、绪论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被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

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的时候,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的治国之道也在其霸业中得以体现。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华民族自西周以来是王道传统,即所谓的王政,而从管仲开始以后叫霸道,即所谓的霸政。

管仲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也就是霸政模式。

这样的模式跟之前的王政传统是不一样的,孟子说过,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在他看来,王政模式中,政治只是手段,道德才是目的,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让全体国民有一个非常高的道德境界。

但霸政不一样,它是功利的,道德在这里变成了为实现功利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西周的王权本来是统一的,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各个诸侯国都在富国强兵,谋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在管仲的主政下,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走向了强盛。

管仲让齐国强盛起来的这个过程并不难,难的是当齐国的经济起来以后,它的道德建设。

在当时的环境下,迅速发展经济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首要因素,所以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和“衣食足”。

一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接下来的就是怎样治国。

管仲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从治国战略的高度看待法治,并从德行相辅、礼法并重的角度看待用法。

管仲的治国之道在春秋时期齐国称霸的时候得以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思想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大国,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他用礼义廉耻来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素质。

本篇论文所论述的是其治国之道与礼义廉耻以及它们的关系。

二、管仲的治国之道管仲治国的三重点是:先经济、次政治、后军事。

管仲治国文言文翻译

管仲治国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昔齐桓公为公子时,管仲尝与鲍叔牙共事,鲍叔知其贤,举以为大夫。

桓公即位,欲用管仲,鲍叔曰:“管仲尝与吾同事,吾知其贤,然其父尝为吾家臣,吾不能任之。

”桓公不听,遂用管仲为相。

管仲相齐,以法治国,内修政事,外结诸侯,遂成霸业。

管仲治国,首重农事。

曰:“农,天下之本也,务农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乃下令曰:“民以农为业,吾以农为本。

凡有田者,皆得耕种,不得荒废。

有敢废农事者,罪无赦。

”于是,齐国之农事大兴,民皆尽力耕作,国以富强。

次则重法制。

管仲曰:“法者,国之权衡也,权重则国治,权轻则国乱。

”乃制定法度,使民知所避忌。

有犯法者,必加刑罚,无有例外。

如此,齐国之法度严明,民不敢犯,国得以安宁。

又重选拔人才。

管仲曰:“人才者,国之宝也,得之则兴,失之则衰。

”乃广设学校,选拔贤才,任以要职。

有才者,不论贵贱,皆得进用。

于是,齐国人才济济,国势日盛。

管仲治国,尚礼仪。

曰:“礼仪者,国之精神也,礼仪正则国治。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尊君敬长,崇德尚行。

有悖礼仪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风俗淳厚,民风敦朴。

管仲治国,注重民生。

曰:“民生者,国之根本也,民生安乐则国强。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安居乐业,不得侵扰。

有敢侵扰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

管仲治国,还注重外交。

曰:“外交者,国之桥梁也,桥梁坚固则国通。

”乃与邻国结盟,共同抵御外敌。

又派使者出访各国,结交友好,使齐国声威远播。

管仲相齐,二十余年,齐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当时诸侯之首。

管仲之治国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译文:管仲,是齐国的贤臣。

过去齐桓公做公子的时候,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共事,鲍叔牙知道他贤能,推荐他做了大夫。

桓公即位后,想要任用管仲,鲍叔牙说:“管仲曾经和我一起共事,我知道他贤能,但是他曾经是我家的家臣,我不能任用他。

”桓公不听,最终还是任用了管仲做相国。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以法治国,内部治理政事,外部联合诸侯,最终成就了霸业。

齐国管仲文言文翻译

齐国管仲文言文翻译

管仲曰:“夫国之兴,非一日之功;国之亡,非一日之败。

故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此言谓,国家之兴盛,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之衰败,亦非一日之过。

故治国之君子,必先端正自身,然后才能正导他人。

管仲又曰:“水所以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之所以能安,亦能危。

故治国者,视民如水,视政如舟。

”此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既能安邦,亦能危国。

故治国者,当视民众如水,视政治如舟,以民心为舟之舵,以政事为舟之帆。

管仲尝言:“礼乐所以正人心,刑罚所以禁奸恶。

礼乐不可去,刑罚不可废。

去礼乐,则人心不古;废刑罚,则奸恶滋生。

”此言谓,礼乐可以端正人心,刑罚可以禁止奸恶。

礼乐不可废弃,刑罚不可废止。

废弃礼乐,则人心不古;废止刑罚,则奸恶滋生。

管仲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

故为政者,必先安民,而后求其治。

”此言谓,治国之道,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民众安宁,则国家安宁;民众危难,则国家危难。

故治国者,必先使民众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寻求国家的治理。

管仲又曰:“政者,民之命也。

民之命,国之命也。

故为政者,必以民为本,以国为家。

”此言谓,政治是民众的生命,民众的生命是国家的生命。

故治国者,必须以民众为本,以国家为家。

管仲尝论兵事,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故用兵者,必先审时度势,然后动而胜。

”此言谓,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故用兵者,必须先审时度势,然后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管仲尝言:“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一己之私欲为念。

故智者之谋,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此言谓,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个人私欲为念。

故智者的谋略,有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管仲之言行,虽古已远,然其智慧与谋略,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其言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愿后世之君子,能效法管仲,以智慧治国,以仁德安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

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

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国最奚患.患:担心,忧虑B.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C.不辟.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D.假.颠颉之脊也假:借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熏之则.恐焚木位卑则.足羞B.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晋文公问于.狐偃曰不能喻之于.怀D.其.足以战民乎其.可怪也欤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古诗不躬不亲焉能治国翻译赏析

古诗不躬不亲焉能治国翻译赏析

古诗不躬不亲焉能治国翻译赏析
文言文《不躬不亲焉能治国》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

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

”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翻译】齐桓公对管仲说:“我国地方不大,物产不丰,但群臣的衣服车马都很奢侈,我想下令禁止,可以吗?”管仲说:“我听说,君王吃过的食物,臣下就会常吃,君王喜欢的服饰,臣下就会经常穿戴。

而如今,君王您吃的是桂浆,穿的是纯紫的大衣,狐狸皮的白裘,这是群臣过分奢侈的原因啊。

《诗经》上说:不亲自去做,就不能取信于百姓,君王您要禁止他们奢侈,为什么不从自身做起呢?”齐桓公说:“对!”于是重新制作了纯白了衣服,大白的帽子,这样上朝一年,齐国整个风气都变得简朴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管子治国扁文言文翻译

管子治国扁文言文翻译

管子曰:“治国之道,务在安民。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察其疾苦,必先观其风俗。

风俗者,国之根本也。

根本不固,枝叶必摇。

故君子必先正风俗,然后乃能正国家。

”“民之生也,莫不有欲。

欲而不得,则怒。

怒则争。

争则乱。

乱则伤民。

伤民则国不治。

故君子必先养欲,然后乃能正民。

”“治国之道,务在节用。

节用之道,在于量入为出。

量入为出,则民不困。

民不困,则财用足。

财用足,则国不贫。

国不贫,则国政不乱。

故君子必先量入,然后乃能节用。

”“治国之道,务在敬贤。

敬贤之道,在于用人之所长。

用人之所长,则民不怨。

民不怨,则政不乱。

政不乱,则国不危。

故君子必先求贤,然后乃能敬贤。

”“治国之道,务在信赏必罚。

信赏必罚,则民不敢犯。

民不敢犯,则法不废。

法不废,则国不乱。

故君子必先明法,然后乃能信赏必罚。

”“治国之道,务在宽政。

宽政之道,在于省刑罚。

省刑罚,则民不怨。

民不怨,则政不扰。

政不扰,则国不乱。

故君子必先省刑罚,然后乃能行宽政。

”“治国之道,务在爱民。

爱民之道,在于去其疾苦。

去其疾苦,则民安。

民安,则国固。

国固,则天下太平。

故君子必先去民之疾苦,然后乃能爱民。

”《管子·治国》扁文言文翻译:管子说:“治理国家的道路,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使民众安居乐业的方法,在于体察他们的疾苦。

体察他们的疾苦,必须首先观察他们的风俗。

风俗是国家的根本,根本不稳固,枝叶必然摇曳。

所以君子必须首先端正风俗,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民众的生活,无不有所欲望。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愤怒。

愤怒就会产生争斗。

争斗就会导致混乱。

混乱就会伤害民众。

伤害民众就会导致国家无法治理。

所以君子必须首先满足民众的欲望,然后才能治理好民众。

”“治理国家的道路,在于节约使用资源。

节约使用资源的方法,在于根据收入来支出。

根据收入来支出,民众就不会感到困顿。

民众不困顿,国家的财政就会充足。

财政充足,国家就不会贫穷。

国家不贫穷,国家政治就不会混乱。

所以君子必须首先衡量收入,然后才能节约使用资源。

管仲文言文及翻译

管仲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牧民者,莫善于察其情;治国者,莫善于知其本。

夫民之情,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怒;怒而无怨,则争;争而无让,则乱。

故圣人审于情而慎于令,知其本而务于其末。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是以知之者胜,不知者败;自胜者强,自暴者弱;自知者明,自欺者暗。

翻译:治理民众的人,没有比洞察他们的情感更好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人,没有比了解国家的根本更好的方法。

民众的情感,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愤怒;愤怒而不怨恨,就会争斗;争斗而不谦让,就会产生混乱。

因此,圣人能够审慎地观察民众的情感,并且慎重地制定政令,了解国家的根本并且致力于解决末端的细节。

所以,想要战胜他人的人,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的人,必须先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的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因此,能够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自己的人会失败;能够自我克制的人强大,自我暴露弱点的人软弱;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明智,自我欺骗的人愚昧。

【管子·权修】原文:权修者,其国治;不修者,其国乱。

故圣人之治国,必先正身,然后正家,然后正国,然后正天下。

身不正,则家不治;家不治,则国不治;国不治,则天下不治。

是以圣人欲正其国,必先正其身;欲安其家,必先安其心;欲成其大业,必先成其小节。

翻译:权力修治,国家才能治理;不修治,国家就会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治理家庭,接着治理国家,最后治理天下。

自身不端正,家庭就无法治理;家庭不治理,国家就无法治理;国家不治理,天下就无法治理。

因此,圣人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想要安定家庭,必须先安定自己的心灵;想要成就大业,必须先从小节做起。

【管子·形势】原文:形势者,国之利器也。

故圣人贵之,用之如器。

是以国之兴也,在顺民心;国之亡也,在逆民心。

民心者,国之根本也。

故圣人治天下,必先正民心,然后正风俗,然后正政事,然后正刑罚。

平说春秋30.(齐国)管仲的治国之策

平说春秋30.(齐国)管仲的治国之策

平说春秋30.(齐国)管仲的治国之策管仲运气好,一生能遇到两个伯乐,两个宽容的人,但是管仲如果没有几下子,运气再好,也是没有多大机会当国相的。

关键是人家管仲有本事。

管仲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有什么样的战略眼光,齐桓公当然要进行摸底考试。

通过考试来看看这个杀自己未遂的人到底有什么本事。

齐桓公是有想法的国君,用今天标准化的说法是,齐桓公是一个有理想、有梦的人。

而要实现他的齐国梦,他需要有人来帮他,需要有大能量的人和大量的能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梦,也就没有了动力,那么,管仲早就被杀了。

因为他有梦,所以,为了梦想,他可以舍弃个人恩怨,宽容一个曾经要杀自己的人。

但是,他要看看这个被鲍叔牙无比推崇的管仲究竟有什么能量。

因此,齐桓公与管仲进行了一次交谈。

这次交谈,使齐桓公做出决定,拜管仲为相。

那么,管仲跟他说了些什么,就让齐桓公信服了呢?这种春秋版的隆中对应该也是这样开始的,齐桓公问管仲,“我想使国家富强、社稷安定,要从什么地方做起呢?”齐桓公问这种问题非常大,让学者回答,可以旁征博引,写几本专著,搞成多少篇博士论文。

不把你忽悠晕了,就不是学者。

但是,管仲的回答却极为简单。

复杂到了极致,实际就是简单。

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要高屋建瓴,气势宏大;还要简明扼要,抓住要害。

管仲回答说:“必须先得民心。

”管仲这个话一定不是官话,在这一点上,他与齐桓公的祖先姜太公一样,都是从社会的下层走过,了解民情,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接地气。

世代为官的贵族也能说出这样的话,但体会是不一样的。

所谓体会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

圣贤们都说要得民心,这个话应该是对的。

于是齐桓公接着问:“怎样才能得民心呢?”管仲回答说:“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意为国家出力。

”这个话,好像姜太公也讲过,怎样得民心,就是做老百姓高兴的事。

老百姓高兴什么?就是有利、有钱,生活安定。

不能一方面要顺民心,另一方面则把老百姓的钱都哗啦到自己的国库中,哗啦到自己的口袋中,所以讲爱民必须与实际内容相连。

管仲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管仲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原文:管子曰:“修己以安人,修民以安国,修国以安天下。

是以圣人之治也,内得人心,外得地利。

故地者,万物之本也;食者,民之维也;民者,国之基也;国者,天下之端也。

是以圣人先修其身,而后求其民;求其民,而后求其国;求其国,而后求其天下。

是以身安而天下治矣。

”翻译:管子说:“修养自己以安抚人民,修养人民以安定国家,修养国家以安定天下。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内在能够赢得人心,外在能够得到地利。

所以土地是万物的根本;食物是人民生活的维系;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国家是天下的根本。

因此圣人先修养自身,然后寻求安抚人民;安抚人民之后,再寻求国家的安定;安定国家之后,再寻求天下的安定。

因此自身安宁而天下得以治理。

”答案:管子的这段话强调了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修己安人。

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析:1. 修己以安人:个人修养是安抚人民的基础。

只有自身品德高尚,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2. 修民以安国: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固。

因此,治国者应当注重民生,关注人民的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的权益。

3. 修国以安天下:国家的安定是天下的根本。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健康发展,才能为天下带来和平与安宁。

4. 地者,万物之本也: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因此,治国者应当重视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农业、工业等各行业的繁荣。

5. 食者,民之维也:食物是人民生活的维系,是保障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

因此,治国者应当关注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6. 圣人先修其身,而后求其民:圣人首先修养自身,以身作则,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然后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7. 求其民,而后求其国:安抚人民之后,才能进一步寻求国家的安定。

这是因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8. 求其国,而后求其天下:安定国家之后,才能寻求天下的安定。

这是因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整个天下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管仲谈治国理政——管仲其人(一)

管仲谈治国理政——管仲其人(一)

管仲谈治国理政——管仲其人(一)原创2017-10-19夏蝉冬雪万仞昆仑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人。

(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境内)。

管仲是周王室的后裔,管仲的先祖姬鲜,即管叔鲜,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三弟。

武王伐纣后封姬鲜于管国,之后姬鲜这一支的宗人以国名管为姓氏。

管仲年少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

鲍叔牙也是颍上人,与管仲同岁(一说是小七岁),是管仲的好玩伴。

鲍叔牙很早就发现管仲是不可多得的贤能人才。

年少时,管仲非常穷困,所以就经常性地“欺诈”鲍叔牙的钱财,鲍叔牙从不提及这些,从不计较分毫,一直待管仲很好。

长大后,管仲与鲍叔牙一同到齐国谋事,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的是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后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火拼,公子纠卒,公子小白胜,成为齐国国君,即齐桓公,管仲沦为阶下囚。

鲍叔牙就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桓公重用管仲为齐国国相。

桓公依靠管仲的辅助和谋略,成为了一代霸主,九合诸侯,匡扶天下正道。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一、鲍叔牙与管仲情谊之深,鲍叔牙爱才之切,即使管仲是敌人阵营的,鲍叔牙依然愿意推荐他,兄弟情谊超越了政治斗争;二、齐桓公心胸宽广,之前管仲用箭射伤过桓公,险些要命,但桓公信任鲍叔牙的推荐,重用管仲,国家利益超越了个人恩怨;三、管仲确实是一等一的人才。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管仲范文[新]

管仲范文[新]

管仲范文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管子》一书中,这本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管仲的政治理念、治国思想和实践经验三个方面来探讨管仲的治国之道。

管仲的政治理念管仲的政治理念主要包括“仁政”、“法治”和“德治”三个方面。

仁政管仲认为,仁政是治国的根本,只有以仁爱之心治国,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他说:“仁者,人也。

人而不仁,犹豕犬也。

”(《管子·权修》)这句话表明,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否则就是禽兽不如。

管仲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以民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治管仲认为,法治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说:“国之利器,法也。

”(《管子·权修》)这句话表明,法律是国家的利器,只有依靠法律才能治理国家。

管仲认为,法律应该公正、明确、严格执行,不分贵贱、不偏袒,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德治管仲认为,德治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德者,国之宝也。

”(《管子·权修》)这句话表明,德是国家的宝藏,只有依靠德才能治理国家。

管仲认为,德治的核心是以德服人,只有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管仲的治国思想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以民为本”、“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贤任官”、“以战养战”等方面。

管仲认为,以民为本是治国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管子·权修》)这句话表明,人民是最重要的,国家和君主都应该为人民服务。

管仲认为,领导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听取人民的意见,为人民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以德治国管仲认为,以德治国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只有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齐桓公治国思想文言文

齐桓公治国思想文言文

齐桓公治国思想文言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治国》全文阅读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
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
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倍贷以给上之
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
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
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
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
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
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
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
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
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
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
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战不必胜,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农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