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翻译齐桓公问管仲曰原文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注释、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2、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3、贵:认为……宝贵。

4、非:不是。

5、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6、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7、与:亲附,拥护爱戴;赞许,称赞。

8、辅:辅佐,协助、帮助。

9、非:非难,责怪。

0、背:背弃,违背。

、《诗》:即《诗经》,四书五经之一。

2、人:这里指统治者。

3、遂:终究。

4、未之有也,“之”:宾语前置,代词,代不灭亡这件事。

齐桓公问管仲曰翻译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

”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

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

给人民当君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

《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的人民都会怨恨他。

’ 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齐桓公问管仲曰启示通过齐桓公和管仲的对话,主要说明一个国家的安危最终决定于人民。

统治者只有以民为天,国家才能安定,才能发展,才能强大。

反之,就有危险,甚至亡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言文阅读:苏洵《管仲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苏洵《管仲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苏洵《管仲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元宁岁。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公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乃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丰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

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

灵公⅜■虐不坦孝公之宽星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

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王百秦军:行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日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个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蓬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曾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困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灵公之A虐B不如C孝公D之宽厚E文公死F诸侯G不敢用叛晋。

IL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为,认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意思不同。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

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齐桓公求管仲》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齐桓公求管仲选自《国语》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

”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

”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第一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原文】: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翻译】: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练习】:(本份练习为中考试题,附有答案)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伐:(2)反:(3)师:(4)过:3.说出下面句子的大概意思。

(1)老马之智可用也。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4.从本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5.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参考答案:1.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2.(1)攻打(2)通“返”,返回(3)学习(或:向……学习)(4)错误,过失3.(1)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4.老马识途5.略。

有自己的观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名实论》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北齐〕颜之推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王充《论衡-知实篇-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王充《论衡-知实篇-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王充《论衡·知实篇·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问管仲曰:“与仲甫谋伐莒,未发,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国必有圣人也。

”少顷,当东郭牙至。

管仲曰:“此必是已。

”乃令宾延.而上之,分级而立。

管仲曰:“子邪,言伐莒?”对曰:“然。

”管仲曰:“我不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臣窃意.之。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欢然喜乐者,钟鼓之色;愁然清净者,衰绖之色;怫然充满手足者,兵革之色。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夫管仲,上智之人也,其别物审事矣。

云“国必有圣人”者,至诚谓国必有也。

东郭牙至,云“此必是已”,谓东郭牙圣也。

如贤与圣绝辈,管仲知时无十二圣之党,当云“国必有贤者”,无为言圣也。

谋未发而闻于国,管仲谓“国必有圣人”,是谓圣人先知也。

及见东郭牙,云“此必是已”,谓贤者圣也。

东郭牙知之审,是与圣人同也。

客有见浮于髡①于梁惠王者,再见之,终无言也。

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生,言菅、晏不及。

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寡人未足为言邪?”客谓髡。

髡曰:“固也!吾前见王志在远,后见王志在音,吾是以默然。

”客具报,王大骇曰:“嗟乎!淳于生诚圣人也?前淳于生之来,人有献龙马者,寡人未及视,会生至。

后来,人有献讴②者,未及试,亦会生至。

寡人虽屏左右,私心在彼。

”夫髡之见惠王在远与音也,虽汤.、禹.之察,不能过也。

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见,髡能知之。

以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

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皆有因缘以准的之。

(选自王充《论衡·知实篇》,有删改)[注]①淳于髡,人名,姓淳于,名髡,战国时齐国人。

②讴,唱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B.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C.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D. 君口垂/不吟所言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又莒也/臣窃虞国小诸侯不服者/其唯莒乎/臣故言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乃令宾延而上之”与“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两句中的“延”字含义不同。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管仲老,不能用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管仲老,不能用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管仲老,不能用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公妒而好内,竖刁自㺙以为治内。

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

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材料二: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管子·桓公问管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

”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

”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

”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

”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

”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

”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

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

”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

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

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乙)齐桓公问管仲 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乙)齐桓公问管仲 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3)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小题2:下列句中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百姓与之则安D.辍耕之垄上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小题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参考答案:小题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赐福(4)不是评分:共4分。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B小题3:(1)略(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4分。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

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

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国最奚患.患:担心,忧虑B.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C.不辟.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D.假.颠颉之脊也假:借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熏之则.恐焚木位卑则.足羞B.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晋文公问于.狐偃曰不能喻之于.怀D.其.足以战民乎其.可怪也欤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新序》“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新序》“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

《新序》“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饮酒,桓公谓鲍叔:“姑为寡人祝乎?”鲍叔奉酒而起曰:“祝吾君无忘其出而在莒也,使管仲无忘其束缚而从鲁也,使宁子无忘其饭牛于.车下也。

”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皆无忘夫子之言,齐之社稷,必不废矣。

”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必不骄矣。

齐桓公出游于野,见亡国故城郭氏之墟。

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

”桓公曰:“郭氏者曷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恶恶。

”桓公曰:“善善而恶恶,人之.善行也,其所以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为墟也。

”桓公归,以语.管仲,管仲曰:“其人为谁?”桓公曰:“不知也。

”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

”于是桓公招野人而赏焉。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子何为者也?”对曰:“麦丘邑人也。

”公曰:“年几何?”对曰:“八十有三矣。

”公曰:“美哉寿乎!子其.以子寿祝寡人。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宝。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谏者得人。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一复之。

”麦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

”桓公怫然..作色曰:“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

”麦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

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之得罪于其臣者也。

莫为谢,至今不赦。

”公曰:“善,赖国家之福,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

”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取材于《新序》)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言常思困隘..之时困隘:困厄窘迫B.桓公怫然..作色曰拂然:愤怒,不高兴的样子C.使寡人得吾子..于此吾子:敬称对方,相当于“您”D.而断政..焉断政:结束政事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饭牛于.车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人之.善行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以.语管仲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子其.以子寿祝寡人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借祝酒提醒桓公君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着眼齐国社稷,言辞恳切。

2016年北京高考文言文《管子·轻重》-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2016年北京高考文言文《管子·轻重》-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2016年北京高考文言文《管子·轻重》|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2016年北京高考文言文《管子·轻重》|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

”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高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

什至而金干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

”公曰:“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籴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

桓公知士文言文翻译答案

桓公知士文言文翻译答案

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以其雄才大略、善于用人而著称。

一日,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广求天下贤士,以辅佐国家,何策为宜?”管仲对曰:“君上明鉴,求士之道,在于知人善任,不拘一格。

昔者楚庄王知孙叔敖之贤,任以国政,遂成霸业;秦穆公识百里奚之才,委以国事,终成霸业。

是以,君上宜虚怀若谷,广开言路,使天下贤士皆得尽其才,则国家之强,指日可待。

”桓公闻言,深以为然。

于是,下令全国,广求贤士,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地域远近,只要有才德,皆可应聘。

一时之间,天下贤士云集齐国,纷纷向桓公献策献计。

其中,有位名叫鲍叔牙的士人,乃鲁国人士,因家道中落,流落齐国。

鲍叔牙学识渊博,才智过人,然因其出身低微,无人举荐,故未能得到重用。

桓公闻其名,欲面试其才。

于是,鲍叔牙得以入见桓公。

桓公问鲍叔牙曰:“子有何才能,敢自荐于寡人?”鲍叔牙对曰:“臣虽出身寒微,然所学颇广,治国安民之策,臣略知一二。

愿为君上效犬马之劳,以报答君上知遇之恩。

”桓公曰:“善。

子且言其一二,寡人试听之。

”鲍叔牙遂向桓公陈述治国之道,言辞恳切,条理分明。

桓公听后,心中大悦,遂封鲍叔牙为大夫,委以重任。

又有一位名叫管宁的士人,乃吴国人士,因其父曾为齐国之臣,故得以入齐。

管宁才智出众,善辩能言,然而其貌不扬,为人低调,故无人识其才。

桓公闻其名,亦欲面试其才。

管宁入见桓公,桓公问曰:“子有何才能,敢自荐于寡人?”管宁对曰:“臣虽无他长,然能言善辩,愿为君上出谋划策。

”桓公曰:“善。

子试言之。

”管宁遂向桓公陈述治国之道,言辞犀利,切中时弊。

桓公听后,拍案叫绝,遂封管宁为大夫,委以重任。

自此,桓公广纳贤士,齐国国力日益强盛。

管仲、鲍叔牙、管宁等贤士,皆得尽其才,各展所长。

管仲辅佐桓公,制定了一系列治国方略,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鲍叔牙则负责外交,使齐国与各国关系和睦;管宁则负责内政,使齐国百姓安居乐业。

时人皆称:“桓公知士,齐国昌盛。

”桓公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得益于他善于发现人才、任人唯贤的治国理念。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原文及翻译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原文及翻译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原文及翻译原文: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

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

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

”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

苛病,失也。

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

”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

”管仲死,尽逐之。

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

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

”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

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

公曰:“我欲食。

”妇人曰:“吾无所得。

”公又曰:“我欲饮。

”妇人曰:“吾无所得。

”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

’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

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

”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

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

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

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也。

无由接,固却其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

译文:管仲有病。

桓公去探望他,说:“仲父您的病很重了。

对寡人将有何教诲?”管仲说:“齐国的鄙野之人有句谚语,‘居家的人用不着车辆,出门的人用不着挖坑。

’现在我将要永远地去了,哪里值得询问!”桓公说:“请仲父您不要推让。

齐桓楚文之事文言文翻译

齐桓楚文之事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为诸侯之伯,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夫诸侯之伯,必先修其德,以怀诸侯。

诸侯信之,然后可以伯也。

今君欲为伯,必先自修,然后可以怀诸侯。

夫德者,国之宝也,修之则民怀,不修则民叛。

是以古之人君,必先修德,然后可以有为也。

”桓公曰:“善哉!吾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为重;小人之爱人也,以货为重。

吾欲以德怀诸侯,何如?”管仲曰:“君之言是也。

夫德者,国之宝也,无德则无以怀诸侯。

是以古之人君,皆以德怀诸侯,诸侯归之,然后可以有为也。

”桓公曰:“吾欲使诸侯皆朝于齐,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君欲使诸侯朝于齐,必先以礼待诸侯。

礼者,国之纲纪也,无礼则无以治诸侯。

是以古之人君,皆以礼待诸侯,诸侯敬之,然后可以朝也。

”桓公曰:“吾欲举兵征伐不义,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君欲征伐不义,必先正己。

己不正,虽欲征伐,诸侯亦不附。

是以古之人君,必先正己,然后可以征伐也。

”桓公曰:“吾欲立学校,教民以孝悌忠信,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君欲立学校,教民以孝悌忠信,必先选贤能之师。

师者,教民之模范也,无贤师则民不化。

是以古之人君,皆选贤能之师,教民以孝悌忠信,民化之,然后可以治也。

”桓公曰:“善哉!吾闻君子之治民也,必先正其身,然后可以正民。

吾欲正民,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君欲正民,必先正己。

己不正,虽欲正民,民亦不附。

是以古之人君,必先正己,然后可以正民也。

”桓公曰:“吾欲广地千里,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君欲广地千里,必先富民。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地广。

是以古之人君,皆先富民,然后可以广地也。

”桓公曰:“善哉!吾闻君子之谋国也,必先利民,然后可以利国。

吾欲利国,宜若何而可?”管仲对曰:“君欲利国,必先利民。

民利则国治,国治则君安。

是以古之人君,皆先利民,然后可以利国也。

”齐桓公闻管仲之言,心悦诚服,遂行之。

于是齐国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诸侯归附,齐桓公遂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今译如下:齐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成为诸侯的霸主,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管仲回答说:“成为诸侯的霸主,必须首先修养自己的德行,以此来感召诸侯。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原文及翻译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原文及翻译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原文及翻译朝代:宋代作者:苏洵原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够不必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擅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必者,徒以存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小儿耶?夫齐国不罹患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回去之耶?呜呼!仲堪称无人知晓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握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去,而齐国未为并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以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杀,不如孝公之谦逊。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还有旧成人矣。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桓公文言文翻译

桓公文言文翻译

昔者桓公与管仲谋,伐卫,管仲曰:“公谁先之?”桓公曰:“我欲先之。

”管仲曰:“不可。

臣闻之,欲先人者必后于人。

今公欲先之,恐不得志于卫,反为卫所笑。

”桓公曰:“善。

”乃止。

又谋伐宋,管仲曰:“公谁先之?”桓公曰:“我欲先之。

”管仲曰:“不可。

臣闻之,欲先人者必后于人。

今公欲先之,恐不得志于宋,反为宋所笑。

”桓公曰:“善。

”乃止。

桓公屡欲伐国,管仲常止之。

桓公问管仲曰:“吾屡欲伐国,而子常止我,何也?”管仲对曰:“臣闻之,善为国者,不闻战。

战者,国之危也。

夫战者,民之死也。

故圣人不敢言战,言战者,国之灾也。

今公屡欲战,臣恐国家之危,百姓之死,是以常止公也。

”桓公曰:“然则吾当何如?”管仲对曰:“公宜以德服远,以礼正俗,以信结众,以仁固邦。

如此,天下莫不敬公矣。

何患国之不强,民之不富哉!”桓公曰:“善。

”从管仲之策,遂以德服远,以礼正俗,以信结众,以仁固邦。

于是诸侯皆朝于齐,齐国之强,天下莫能敌。

桓公文言文翻译:昔日,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准备攻打卫国,管仲问道:“君上您打算谁先出发?”桓公回答:“我想先出发。

”管仲说:“不行。

我听说,想要领先他人的人,必须先考虑他人。

如今君上您想先出发,恐怕在卫国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被卫国人所嘲笑。

”桓公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卫国的计划。

接着,他们又商议攻打宋国,管仲再次问道:“君上您打算谁先出发?”桓公还是回答:“我想先出发。

”管仲说:“不行。

我听说,想要领先他人的人,必须先考虑他人。

如今君上您想先出发,恐怕在宋国也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被宋国人所嘲笑。

”桓公说:“好。

”于是又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桓公多次想要攻打其他国家,但管仲总是阻止他。

桓公问管仲:“我多次想要攻打国家,但您总是阻止我,这是为什么?”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会谈论战争。

战争,是国家的大危。

战争,是百姓的死亡。

因此,圣人不敢谈论战争,谈论战争的人,是国家的灾祸。

如今君上您多次想要战争,我担心国家会陷入危险,百姓会遭受死亡,所以一直阻止君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
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
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
“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
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

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

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最奚患.患:担心,忧虑
B.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
C.不辟.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
D.假.颠颉之脊也假:借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熏之则.恐焚木位卑则.足羞
B.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晋文公问于.狐偃曰不能喻之于.怀
D.其.足以战民乎其.可怪也欤
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
组是
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
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B.晋文公降低税率,减轻刑罚,吃穿用度之物与人分享,布匹都拿来给士卒做衣服,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

C.晋文公听取狐偃建议,借处死爱臣颠颉来向百姓群臣展示了军令如山、执法无私的威慑力,使他们不得不服从号令,争立战功,从而成就了一番霸业。

D.作者韩非子以“社鼠”作喻来阐明人主应力戒被权臣蒙蔽,以管仲与晋文公的对话来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

5、(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6分)
①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3分)
②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3分)
(2)用“/”给原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句断句。

(4分)
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
【答案】
1、B(比:勾结)
2、A(A.两个“则”都是连词,可译为“就”。

B-前一个“为”是介词。

有“为了,因
为”之意;后一个“为”有“成为”之意。

c.前一个“于”是介词“向”,后一个“于”是介词“在”。

D.前一个“其”表推测,后一个“其”表反问)
3、B
4、D(“阐明严刑峻法治国的重要性”错误。


5、(1)①身边的人做社鼠来窥探国君的心思,国君不觉察。

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灭亡呢? 下就行”中·去掉“就行”。

②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晚于期限的按军法处置。


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
【参考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

”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见过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中间,挖掘鼠洞寄托身子在里面。

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

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搜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采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

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

朝廷外的权臣和朝廷内的奸人互相倚重掌握大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做)是富有权势的。

(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他们)依靠国君的保护进而握有重大的权势,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身边的奸人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壅塞.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晋文公向狐偃询问道:“我把美味甘食遍赐朝内臣子,只有少量的酒肉放在宫内。

酒酿成后尚未澄清就给大家饮,鲜肉不经存放就煮给大家吃,杀一头牛也要普遍分给国人,一年织成的布都给士兵做衣服穿,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还不行。

”文公说:“我减免边关交易的税收,减轻刑罚,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说:“还不行。

”文公说:“我的民众有丧失财产的.我亲自派遣郎中去查看;对有罪的人予以赦免,对贫穷不足的人布施恩惠。

这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了吧?”狐偃回答说:“还不行。

这些都是满足民众生存要求的办法。

而要他们打仗.等于要杀死他们。

民众追随您.是为了顺顺当当地活着,您却违反他们的意愿而杀掉他们,也就失去了民众跟从您的理由了。

”文公说:“那么.要怎样做才足以使民众为我打仗呢?”狐偃说:“使他们不得不去打仗。

”文公说:“不得不去打仗怎么说呢?”狐倡回答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大概足以使他们打仗了。

”文公说:“怎样达到刑罚的最高境界?”狐倡回答说:“刑罚不避开亲近和显贵的人,法治实施到你宠爱的人。

”文公说;“好。

”第二天,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的按军法处置。

这时有个文公爱重、名叫颠颉的人迟到了,官吏请君主定他的罪,文公掉着眼泪,很是犯愁。

官吏说:“请让我对他用刑。

”于是腰斩了颠颉,颉拿他向百姓巡示,用来表明有法必依。

此后百姓都非常害怕,说:“国君对颠颉的爱重是那幺深切,尚且按法治罪,何况对于我们,有什么值得留情的呢。

”文公见百姓可用以打仗了,于是就起兵攻打原国,战胜了对方。

攻打卫国,让卫国的田亩由南北方向改为东西向,占领了五鹿地区。

攻取阳樊.战胜虢国,讨伐曾国。

向南围困郑国,破坏了郑国的城垛,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回兵和楚军在城淄开战,大败楚军。

班师北上,主持了
在践土举行的盟会。

接着又成就了衡雍的结盟。

一下子就建立了八项功业。

所以能够这样,没有其他原因.只是由于听从了狐倡的主张,借用了颠颉的脊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