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区三校协作体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三校协作体高一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命题人:张阳审校人:孙乐玉
说明:1.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70分)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用牛力耕田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D.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推广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

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4.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宋代李处权这首《土贵要予赋水轮》描写的是()
A.筒车B.耒耜C.曲辕犁D.翻车
5.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C.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6. 北魏至唐朝初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土地公有制
B.井田制
C. 租佃制
D. 均田制
7.下列图表(注: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佃农对地主的依附程度)能体现佃农与地主依附关系发展趋势的是()
8.《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

”《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

水皆田也。

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

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
9.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青铜器铸造方面能超过古代中国人。

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0.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说:“煤则各处有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材料中“礁”作为冶铁燃料始于() A.汉B.北宋C.南宋D.明
11.以本色生丝为经、彩色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的缂丝技艺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2.明代有谚语称:“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

说明了()
A.明代的丝织业发达,以松江为盛
B. 明代的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C.棉布已经取代丝绸而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D. 丝织技术日益落后
13.中国瓷器以其巧夺天工的工艺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瓷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B.中国古代瓷器精品大部分出自官窑
C.唐朝时彩瓷大量行销海外D.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14.《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它反映出明清之前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经营形态属于()
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封建地主手工业
1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6.“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17. 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A. 产生职业商人
B.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 集镇夜市兴旺
D. 形成大的商帮
18.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斗彩和五彩瓷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19.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
B.学术文化的活跃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0.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竞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这说明()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
C.政府奉行“农工商皆本”思想 D.商业已经由“末”变“本”
21.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

这反映当时农村()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
22.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 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23. 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晋商文化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24. 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据此推断这
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5.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了新
的经济因素。

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指()
A.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综合国力空前强大
26.右图漫画所寓意的政策现象影响最深远的是()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27. 某历史网站上讨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下面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A.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
B.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天文航海知识的进步
D.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28. 白海军在《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做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

”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 ) A.从封闭走向开放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29.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悟()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美洲近代化的开创者”
30.16~18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阿姆斯特丹、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B.美洲国家的独立
C.工业革命的扩展D.欧洲的殖民扩张
31.“1494年,经过一年的谈判,两国签署条约:一个拿走了东方,另一个把美洲抱在了怀里,由此开创了大国瓜分殖民地的先例”。

这两个国家是()
①西班牙②葡萄牙③英国④法国⑤荷兰
A.①②B.①③C.③⑤D.④⑤
32. 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人进行国际贸易的最有特色的手段是()
A.海上运输
B.海盗劫掠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D.海上战争
33. 一个地处边远的小国,在18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着世界的中心,这个国家是()
A.葡萄牙B.西班牙C.英国 D.荷兰
34. “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只有经过永别之门.才能离开牢狱/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

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
A.开辟新航路的情景B.从事可耻的鸦片贸易的情景
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D.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35.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殖民掠夺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C.殖民扩张有利于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
D.贩卖黑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Ⅱ卷(30分)
二、非选择题(36题13分、37题17 分,共30分)
36. (13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

”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田制》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3分)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37.(17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这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的?(2分)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哪项经济政策?(2分)该政策的推行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实际上反映的是清朝的什么政策?(2分)清政府实行这种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5题共70分)
1-5 DBAAC 6-10 DBCBC 11-15 BBCAC 16-20 CADDB
21-25 DBCDB 26-30 CBCAD 31-35 ACCDB
二、非选择题(36题13分,37题17分,共30分)
36.(13分)
(1)井田制。

(1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分)
(2) 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分)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分)
(3)方式:租佃经营方式。

(2分)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7.(17分)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2分)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分散性、稳定性、脆弱性、落后性。

(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3分)
(2)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分)重农抑商政策(2分)
影响:“重农抑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维护政治的稳定,加强中央集权。

(2分)但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发展,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分)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分)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