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以对联形式看人物形象 (2)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走近对联》——《我的语文生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重要特点。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

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对联的接触,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习内容分析】我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源源流长,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而对联是其中雅俗共赏的一枝奇葩。

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抒发了情感。

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本课所选择的对联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情趣盎然地享受民族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开阔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亲近传统文化的很好载体。

【学生分析】对于对联,初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

虽然对联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过,但生活中的春联、店联和旅游景点中的楹联等都是见过的。

他们缺少的只是老师领进门,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和探究对联。

对联该怎么读,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孩子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们没有真正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感到神秘和畏难,恰恰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奋点和内驱力。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格式,在赏析、品味、应对对联中,自主经历锤炼语言文字的过程,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对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对联

走进对联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周霞一、教材分析地位: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影响深远。

教材在《我的语文生活》中作了拓展介绍。

特点:教材初步介绍了“寻找‘最美对联’”的活动方案,教师、学生有较大的空间深入挖掘对联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学立意中国的对联,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规范、锤炼甚至文化内涵的考究渐渐地失去了兴趣,也渐渐地丧失了这种能力。

对于青少年学生,很有必要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对联中所蕴藏的丰富有趣的传统文化,并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对联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了此次《走进对联》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1.勤学善思,能大胆提出各自的见解。

思维活跃,富有创意,勇于表现自我;2.生活中对联其实随处可见,学生对对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对联特点的准确把握及拟写还需要系统指导。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2)学习拟写对联2.过程与方法:(1)春联配对,了解对联特征;(2)联海拾贝,享受对联情趣;(3)激发兴趣,走进对字游戏;(4)创作探究,走进对联世界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学对对联。

难点:对联中有关平仄的要求。

六、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联的魅力;2.通过品读对联,让学生了解对联丰富的文化内涵;3.通过对字游戏,让学生能够初步拟写对联。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公元九六四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我国有记载的第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王安石也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对联教学设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对联教学设计

《联林珍奇——初三语文中考复习之对联专题训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学会对对联。

过程与方法:了解中考对联题型,运用一定的解答策略解答试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中考对联解题的方法,同时又能让他们提高学习对对联的浓厚兴趣二、教法和学法新课程理念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的被动性和依赖性,提倡主动学习,独立学习,探究学习。

我首先让学生复习对联的一些基本特点。

其次展示中考对联常考题型以及相对应的解题要点,从而有效地复习这一题型。

我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三道中考题,由浅入深,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

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解题技巧。

这一部分是整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教师主要是起到导向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活动的主体。

双方在这样的关系下互动,实现共同学习。

三、过程(一)导入:以中考对联真题测试导入,通过测试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现有的水平,发现自身的问题,引起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探究的热情。

例:(2010漳州中考)综合探究:(2分)材料一: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中华玉温润玲珑,以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与此。

材料二:一组玉雕图。

材料三:古往今来,玉是美的化身,象征高洁、坚贞的精神。

“冰肌玉骨”、“锦衣玉食”,人们用玉字组词,来形容美好的食物;“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屈原将玉比作美德,用玉抒写贞操和志气……(3)请运用上述材料,对出下联。

(2分)上联:华夏诗篇流意韵下联:答案示例:九州美玉见精神评分标准如下:(一)从形式上考虑(1分)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二)从内容立意考虑(1分)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春风故事飞花香(1分)人间岁月入心声(1分)。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语文生活》之《走近对联》

《走近对联》——《我的语文生活》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它的重要特点。

新课标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

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把教师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学习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本课的设计意图就是想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对联的接触,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体味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为学生打开一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窗口。

【学习内容分析】我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源源流长,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辉,而对联是其中雅俗共赏的一枝奇葩。

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抒发了情感。

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本课所选择的对联让学生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情趣盎然地享受民族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开阔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亲近传统文化的很好载体。

【学生分析】对于对联,初一年级的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

虽然对联没有在教科书中出现过,但生活中的春联、店联和旅游景点中的楹联等都是见过的。

他们缺少的只是老师领进门,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和探究对联。

对联该怎么读,有什么特点,表达什么意思,孩子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孩子们没有真正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感到神秘和畏难,恰恰是学生学习对联的兴奋点和内驱力。

【教学目标】基础目标: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格式,在赏析、品味、应对对联中,自主经历锤炼语言文字的过程,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学习对联的乐趣,激发学习对联的热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纪晓岚对联故事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纪晓岚对联故事

话说纪晓岚当礼部侍郎的时候,一天尚书(和珅)和御史连袂来访。

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

尚书心中突生一计要取笑纪晓岚,便道:“咦,你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纪晓岚知道尚书在捉弄他,当下也不动声色的说:“要分辨狗或狼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是狼,上竖是狗。

”(尚书是狗)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呢,原来上竖(尚书)是狗,哈哈。

”此时纪晓岚不慌不忙的接着又说道:“另一种分辨的方法就是看它吃什么。

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

”(御史吃屎) 自康熙至乾隆,是整个清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乾隆在位六十年,不仅治国有方,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可以说乾隆一生既日理万机,又风流倜傥。

纪晓岚能在清朝众多才子里面脱颖而出,绝非偶然,只有在那样的年代,有了那样的皇帝,才能造就出纪晓岚这样的人物。

乾隆一生多次去江南巡游。

乾隆下江南的真正意义除实地考察一些民情外,更主要的便是游山玩水。

因此在扈从官员中,少不了纪晓岚、刘墉、袁枚等文人雅士们开心凑趣,开心解闷,而每次下江南都能给后世留下一些可资谈笑的风流佳话。

说话这年,乾隆皇帝在宫里住得烦闷,又想出来走走,决定再次下江南,随行人员中依旧有纪晓岚、袁枚、和珅等人。

出得紫禁城,抛却宫中的繁杂事务,立刻觉得神清气爽,格外舒畅。

不多时间即到了通州。

乾隆打起轿帘一看,通州道路宽畅,行人来来往往,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

立刻来了兴致,召纪晓岚至轿前说:“纪爱卿,通州乃京门首驿,一派繁华,你可知江苏也有一通州,也是交通要道,这真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纪晓岚一听,知道乾隆无意中出了一个上联,要自己对下联。

刚出京,可千万不能扫了皇帝的雅兴。

可这个上联说的巧,下联很难对。

纪晓岚往路左右一瞅,看到有好多当铺,便有了主意,说:“万岁,你瞧这路东西两侧,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一听,说:“纪爱卿果然名不虚传,此联对得即景生辞,自然天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课题
2017年七下语文期末复习——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教师
徐原清
班级:初一1班
时间:2017年6月1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主要特点,掌握对联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2、学会根据要求写对联,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对联的主要特点,掌握对联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学习推敲语言写对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诗歌导入:
二、说一说,了解对联特点:
三、品一品,明确解题方法:
1
4、写一写,巩固课堂效果:
1、学生补写对联。
2、考点总结。
五、课堂检测:
读诗、思考
学生搜集对联,说说对联的特点
学生读题,思考总结做题方法
学生尝试着独立补写、学写对联
和老师一起做考点总结
学生进行当堂检测
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了解对联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体现由易到难的梯度,让学生领悟解题方法
明确和强化做题方法
学以致用,强化方法
进行语言运用与实践
板书设计
走进奇妙的对联世界
字数相等
对联特点:词性相同
结构一致
平仄相协
意义相关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寻找最美对联——巧对.妙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寻找最美对联——巧对.妙联》

《巧对.妙联》教案授课教师:紫荆中学刘滢莹【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从对联中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热爱祖国的文字。

2、初步学会对、写简单的对联。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2、难点:初步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教学对象】: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节课【教学环节】一、导入激趣——寻找对联学生、老师展示生活中搜集到的对联,感受对联作为活的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魅力。

二、初步识得——对联特点对联基本特点:1、字数相等;2、词性相同;3、平仄相对;4、内容相关;5、意境相符。

(因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因此只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不做深入探究)三、大显身手—对联竞赛通过对联竞赛浅入深出巩固所学对联特点的知识,初步学会对、写简单的对联1、对对联:门前绿水环绕——(口头回答)2、写对联——(四人小组合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值夏日,鸟语蝉鸣。

请同学们综合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提笔为夏天写上一副生动的对联。

(参考事物:雨、风、花、草、蝉、蛙……)四、学以致用—对联作业1、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小结对联特点)2、作业1)尝试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冬去山清水秀;______。

2)书声萦耳,如歌岁月如歌趣。

初三的学长学姐们也即将迎来中考,请同学们以撰写对联的形式,为他们鼓舞士气,摇旗助威!3、展示老师自己创作的一副对联作为课堂的结束语炼字遣词成佳句,吟诗作对结文章。

希望同学们能以这节课为起点,创作出许许多多的精彩的对联。

谢谢大家!。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以对联形式看人物形象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以对联形式看人物形象

一、起师:同学们,如果我说这堂课我们来学一篇大学语文里的课文,同学们可能“哇”的一声来了兴趣,如果说,我们学一篇初中已经学过的课文,你们肯定“唉”的一声没了兴趣(学生有叫:“不一定”)那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又短小又熟悉又浅显的古文《卖油翁》(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真好!呵呵,因为是刚刚接触这篇课文,我们暂时先不请同学评价方岩涛的朗读。

大家已经将文章读过几遍,是不是对大概意思有了了解?生:是的!二、承师:好,用北方的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现在呢,我出一个难题来考考大家。

请问: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读解结合)生:陈康肃、卖油翁生:陈康公、卖油翁生:康尧咨、卖油翁……(大家争论不休)(学生对文言文中人名、字、号还不清楚)师:看来,卖油翁没问题,前面那个人争议比较大。

请大家看看注释1,本文选自?学生们看注释,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有删节。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代文学家。

师:明白了吗?生:明白了,这个人叫陈尧咨,康肃公是他的谥号。

生:应该是康肃是他的谥号。

师:是康肃。

(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穿插恰到好处。

讲解了字、号的知识,又介绍了人物)一、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二、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称呼别人多用字,有名气的要称号,死者一般都要称谥号。

三、古人称号表示尊敬,称谥号更有尊崇之意。

公是对男子的尊称。

四、陈尧咨,宋代官员、书法家。

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四川南充阆中)人。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

历官右正言、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侍郎、武信军节度使、等卒谥康肃。

师:所以呢,本文写的是关于(一边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接下来,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生: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人物形象分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人物形象分析

《老王》教案2016级13班郑敏一、教材分析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

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前四段。

第一段,只用21字,便明确交代了“我”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展现了“我”与老王之间融洽的关系;第二段,介绍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三段,讲述了老王的身理缺陷;第四段,描述老王寒酸的栖所。

这一部分,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

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忠实厚道;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显老王的孤苦贫穷。

三个片段,叙述简略,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第三部分,详写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谊,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

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

纵观全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情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

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二、单元目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

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很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三、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友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惋惜。

三、教学重难点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友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2.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惋惜。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奇妙的对联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奇妙的对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第十六页,共102页。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 系?岳阳楼记(yuè yánɡ lóu jì)?一文,拟 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xiàlián):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第十七页,共102页。
3、良言入耳(rù ěr)三冬恶暖语〔伤人
〕六
月寒
备选成语:
恶语伤人、自知之明、海阔天空
第十九页,共102页。
下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请你运用?悯农? 诗的有关词句(cíjù),将上联补充完整。
• 上联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shànglián):


弃之可惜;
• 下联: 杯里酒口口都香甜,

量力而行。
第三十八页,共102页。
给以下对联归类,把相应(xiāngyīng)的序号填写 在后面。
1.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水新。 2.死者长已矣 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 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 生而却为奴隶为牛马 生亦徒生 3.远求海外珍藏本 快读人间未见书 4.海枯石烂同心(tóngxīn)永结 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第二十二页,共102页。
点击高考
1.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浙江(zhè jiānɡ)卷〕 上联: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智下慧联贯:西中 知识(zhī shi)达亚欧 道德照 乾坤
[分析]此题从句式上来说是“二一二〞式而且又是一图书 馆楹联,由此我们便可以从图书馆的作用这一点上去思考 (sīkǎo),图书馆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一是藏书,二是传播知识。 这样我们便可以认为上联说出了第一个作用即藏书,那么我们 便可以对出下联。
第十页,共10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的人物分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的人物分析

《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分析祥子——一个普通车夫的形象。

他是30年代旧中国进城谋生的破产农民的缩影。

在他性格由勤劳善良、正直朴实、有理想有上进心逐渐堕落到吃喝嫖赌、谋财害命、自暴自弃这一过程,赋予了作者对当时把“人变成鬼”的社会的深刻的批判和对落后的国民性、传统文化的反思。

人物主人公性格的变化是以他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而叙述展开的。

祥子的“三起三落”是故事的发展线索,与虎妞的“爱情”纠葛是故事的中心,作者让祥子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发展变化,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祥子的“三起三落”可简单归纳为:一起:艰苦奋斗,如愿以偿,买了新车。

一落:好景不长,军阀混战,乱兵劫车。

二起:努力拼命,积攒够钱,再想买车。

二落:时运不济,遇孙侦探,敲诈抢走。

三起:被迫结婚,用私房钱,买辆旧车。

三落:难产死去,无钱下葬,买掉洋车。

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一、祥子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的同时,也具有了国人的劣根性,他将国人思想上局限暴露无遗。

(一)、祥子作为一个普通车夫,在他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

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

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他的性格中也蕴藏着反抗的要求。

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

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这是他生活的全部理想——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但他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要是这样,他早在虎妞的六十辆车作陪嫁时成了她的玩偶。

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学一篇大学语文里的课文,它是一篇短小、浅显、又很有趣的文言文《卖油翁》。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如此短小、浅显,大家肯定通过读就能知道讲了些什么?请所有男生准备,女生听,看看男生有没有字音问题,男生~
师:嗯,像男子汉的感觉,声音洪亮,竟然还有比较丰富的情感。

还没正式开始学你就这么牛了,那到了学完的时候你们岂不是~~完美~,女生们,他们的字音有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那全班一起来一遍,读懂意思~
师:是不是对大概意思有了了解?是~好,用北方的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现在呢,我出一个难题来考考大家。

请问: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读解结合)
生2:陈康肃、卖油翁
生3:陈康公、卖油翁
生4:康尧咨、卖油翁……(大家争论不休)(学生对文言文中人名、字、号还不清楚)
师:看来,卖油翁没问题,前面那个人争议比较大。

请大家看注释2 。

所以这个人叫陈尧咨,他的谥号是康肃。

请同学们齐读:
1、谥号,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2、陈尧咨,宋代官员、书法家。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

师:所以呢,本文写的是关于(一边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接下来,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生7: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

(学生精彩的概括)
师:呵呵,真好,还是很工整的对联,要不我们这节课就照着你的对联写下去?
生8:老师,他说卖油翁卖油不对。

这篇文章中主要讲的不是卖油翁卖油,而是卖油翁倒油。

生9:要用文章里的字,卖油翁沥油比较好。

(好厉害的学生!)
师:(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嗯,听你的,能用文章字句的就尽量用,不能用的就尽量创造工整的字句好吗?
师:我举得这个对联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还缺点什么?(引起思考,衔接下文。

还是扣住对联思考,课堂的过渡如写作一样,要自然。

有很多课堂的转接生硬)
生10:横批!
师:呵呵,你着什么急嘛!我们还能根据课文内容继续写下去。

生11:我知道。

就是看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师:一个字儿,聪明!你说说水平如何?
生11:老师,是俩字儿,真聪明!(同学们哄堂大笑)。

生11: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生12:我不同意对陈尧咨射箭水平的评价,应该是十中八九。

师:嗯?
生12:“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八九”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概括文章内容,要科学。

生:(鼓掌)
师:没办法,一个字儿,聪明!
生:(异口同声)俩字儿,真聪明!
师:那接下来,这个对联应该怎么写下去呢?
生:(沉默,继而有“还有啊”的疑问)
师:请大家再齐读一遍课文,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齐读)
生13:我发现了,那就是他们自我的认识态度。

师:聪明!
生13: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生14:(立即站起来)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生15:熟能生巧不行!人家“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

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师:你能给我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穿插闻言词语积累)
生15:(低头看注释)
师:别看注释,根据文意猜。

(教方法)
生16:骄傲的意思吧,因为“唯手熟耳”表明了卖油翁很谦虚,那陈尧咨肯定就是骄傲。

师:确实很聪明。

注释是“夸耀”的意思,其实也就是骄傲。

大家笔记记一下。

那“耳”呢?
生16:语气词,罢了。

师:太好了。

看看我们的成果,两个人两件事情已经梳理清楚了。

读一下~
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
开头老师就说了,这是一篇短小、浅显、有趣的文言文,为了让大家觉得这篇课文更有趣,请大家以四个人一小组,用你们的慧眼,发现文中的有趣之处,并用自己的表演使这篇文章更有趣!开始~
8分钟讨论、表演~
一个字,精彩~两个字,真精彩~
表演者的神态、语言、动作给十分满分,尤其是神态,对对方的态度。

所以老师忍不住还想把这个对联继续写下去。

先从卖油翁开始。

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我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
师: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写起。

生17:卖油翁先是“睨之”。

师:你能告诉我“睨”什么意思吗?请对着你的同桌做一下这个动作。

生17:就是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

师:继续。

生17: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

“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师:我们班同学回答问题的习惯真好,不单说结论还说原因。

你能解释“但”的意思吗?
生18:只是。

生17:然后是“我亦无他”。

师:(板书“睨之但微颔之我亦无他”)请同学们读——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我亦无他”)
师:很好,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
生19:第一回合里应该是“疑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师:然后呢?
生19:忿然对之。

呵呵,以对应“但微颔之”。

(对联意识也有了)
师:很好,自觉的对联意识。

继续。

生19:笑而遣之。

师:好,请大家一起大声读一下这幅对联:
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我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生齐读)
生20:老师,我觉得下联最后一个字不能再用“之”了,上联最后一个都改了,我觉得把“之”改为“翁”较好。

(对联意识的生成)
生:就是就是……
师:大家的对联意识还是蛮强的嘛。

很好。

我再来提示一下,其实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我们这个对联肯定是不工整的,请大家课下再雕琢这幅我们共同创作的“千古奇联”,呵呵。

承——课堂中心部分。

学生被调动起来后,真正在思考,在动脑。

生成的效果令人击掌。

三、转
师:对联也写好了,就是缺个横批。

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
(学生讨论)
生21:熟能生巧
师:的确,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了这个道理。

但是,这是从卖油翁的角度得出来的结论。

你可
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来想想。

生21: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一般的老师也许就此结束了)
师:是的,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
生22:(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师:很好,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我们读书,是要学习正能量的,不是学他的自高自大的,谁能从陈尧咨身上得到正能量?
生2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引导的效果)
师:很好,咱就用四个字吧,人外有人。

所以,我们的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前者从求学的态度上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自以为是,后者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才能真生获得属于自己的技术、能力。

转——转的巧妙而简洁,完成了对联。

四、合
(师不出声,一直在笑;生茫然。

一会儿)(一个幽默又引人思考的细节,自然引出对“笑”的分析。

造成一个悬念——智慧的设计!)
生24:老师,你笑得好阴险。

生25:老师,你笑得很诡异。

生:笑得莫名其妙,笑得老奸巨猾……
师:其实,我在笑陈尧咨的“笑”,大家说说他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生26:不屑
生27:苦笑
师:大家讨论一下是“不屑”还是“苦笑”。

(同学们争论不休)
生28:其实,我们不必追究他是“不屑”还是“苦笑”,关键是要获取正能量。

如果是“不屑”,那这个陈尧咨将是悲哀的,因为他不能听从别人的劝告。

生28:如果是“苦笑”,恭喜你,陈尧咨,你长大了!
师:恭喜你,答对了。

最后借苏格拉底的话送给大家: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但愿我们用谦虚的态度和勤奋的追求,结合陈尧咨的教训和卖油翁的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