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计谋

合集下载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

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力奔跑的姿态的类似句子

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力奔跑的姿态的类似句子

以下是一些与“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力奔跑的姿态”类似的句子:
1、破茧成蝶的毅力,逆流而上的决心,勇往直前的姿态。

2、卧薪尝胆的坚韧,志在必得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姿态。

3、凤凰涅槃的勇气,义无反顾的决心,展翅高飞的姿态。

4、勇攀高峰的毅力,不屈不挠的决心,砥砺前行的姿态。

5、破茧成蝶的勇气,逆流而上的决心,奋勇向前的姿态。

6、背水一战的决心,破釜沉舟的勇气,奋力冲刺的姿态。

7、勇往直前的决心,破釜沉舟的勇气,坚持不懈的姿态。

8、卧薪尝胆的毅力,志在必得的决心,勇往直前的姿态。

9、逆流而上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勇向前的姿态。

10、勇攀高峰的决心,不屈不挠的勇气,砥砺前行的姿态。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及解释解释: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

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

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

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

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

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

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

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

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

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

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

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

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典故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典故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典故【源自邢台的成语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和韩信【背水一战】巨鹿一战《史记》出这三个成语【破釜沉舟】【以一当十】【作壁上观】“破釜沉舟”这一成语典故发生在邢台巨鹿和平乡一带的漳河之滨。

时间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

是时,秦将章邯率兵进攻楚国,杀楚将项梁。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发誓为叔父报仇。

此时,秦将章邯又乘胜进攻赵国邯郸。

赵王兵败退守巨鹿(今平乡县西南)。

章邯派大将王离围巨鹿,自己驻军棘原(今名棘家寨,在巨鹿城南七里)。

章邯、王离两军驻地相距七里,呈抵角之势。

中间筑有甬道运送粮草,南北呼应相互增援。

赵王被困,兵力不足,粮草将尽,危在旦夕。

急向楚国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领兵救赵。

宋义驻军安阳按兵不动,整日饮酒作乐。

项羽报仇心切,怒杀宋义;楚怀王封项羽为上将,命其率兵伐秦救赵。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是时,诸侯国惧怕强秦不敢出兵袖手旁观。

项羽身先士卒,率兵渡过漳河,切断秦军粮道,命令军士“沉舟船,破釜甑,烧庐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 与秦军决一死战。

楚国将士在有进无退的情况下,以一当十,一鼓作气,往返九次冲杀,九战九胜,击败秦军;章邯降楚,王离被俘,楚军大获全胜。

这就是发生在邢台地区巨鹿、平乡一带的著名战事。

此次战役后,项羽声明大振;“三年间,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背水一战】【身无可击】【左提右契】“背水一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将韩信将兵攻赵,命士卒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拼死作战,大破赵军。

”此一战事发生在临城县汦水河畔钓盘山麓;《汉书·地理志》记载:“临城县治南五里有钓盘山,为韩信败陈余处。

”西汉初年(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命韩信、张耳率兵数万沿太行山北上进攻赵国,赵王歇命成安君陈余统兵20万在井陉口布阵迎敌。

陈的部将广武君李左车献计:“请领兵三万断其粮道,绝其辎重,献韩信首级于帐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

三十六计全部历史经典故事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故事】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

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

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

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

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面战。

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

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戒备松懈。

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

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三十六计故事第二计围魏救赵【故事】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力量。

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

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

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

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全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

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 抗日战争中的长江防线与孤军奋战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战 抗日战争中的长江防线与孤军奋战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抗日战争中的长江防线与孤军奋战抗日战争中,长江防线是中国抵抗日军侵略的重要防线之一。

在这条长达数千公里的防线上,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牺牲,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本文将探讨长江防线的重要性以及抗日战争中的孤军奋战,展现中国人民在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中的英勇精神。

第一节:长江防线的重要性长江,中国最长的江河,宛如一条屏障,为中国南方提供了一个天然的防线。

长江防线地势险要,水域广阔,边缘地带复杂多变,形势复杂。

因此,这里成为了中国军队对日军进行有效抵御的重要斗争地。

长江防线的建立是中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河堤修筑、地下壕沟挖掘、岸上火力布置等方面进行了全力军事建设。

这些防御措施使得长江防线成为了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关键前线。

第二节:长江防线上的孤军奋战长江防线的重要性吸引了大量的中国官兵投入到防线的建设和保卫中。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中国军队被迫孤军深入到长江防线,与日军进行顽强的搏斗。

这些军队面临着人员短缺、物资匮乏、弹药供应困难等困难,但他们仍然选择了背水一战,誓死保卫着长江防线。

他们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与敌人激烈对抗,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筑起了一道道人类反侵略历史的丰碑。

第三节:破釜沉舟毅然决然的抗战决策长江防线上的抗日孤军不仅代表着个体的英勇,更是中国人民始终坚守抗日意志的集中体现。

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局面,他们选择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抗战策略。

这种决策的背后有着无尽的艰辛和无数的牺牲。

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不畏艰险,毅然投入战斗,将智慧和勇气发挥到极致。

无论是长江防线上的战士,还是大后方的平民百姓,他们都以顽强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地抗击日军入侵,铸就了抗日战争的辉煌篇章。

结语:长江防线与孤军奋战是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防线作为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前沿防线,经历了艰苦的建设和无数的战斗。

孤军奋战的壮丽景象激励着全国人民,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屈精神和英勇战斗精神。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胜战计1、瞒天过海2、围魏救赵3、借刀杀人4、以逸待劳5、趁火打劫6、声东击西二、敌战计1、无中生有2、暗渡陈仓3、隔岸观火4、笑里藏刀5、李代桃僵6、顺手牵羊三、攻战计1、打草惊蛇2、借尸还魂3、调虎离山4、欲擒故纵5、抛砖引玉6、擒贼擒王四、混战计1、釜底抽薪2、混水摸鱼3、金蝉脱壳4、关门捉贼5、远交近攻6、假道代虢五、并战计1、偷梁换柱2、指桑骂槐3、假痴不癫4、上屋抽梯5、树上开花6、反客为主六、败战计1、美人计2、空城计3、反间计4、苦肉计5、连环计6、走为上第一计瞒天过海【计名探源】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大军以宁东土。

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

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

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至海边。

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

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

室内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

百官进酒,宴饮乐甚。

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

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围魏救赵【计名探源】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24 成语故事二则 塞翁失马 破釜沉舟

24  成语故事二则  塞翁失马  破釜沉舟

丢失了马
带回好马
跌断了腿
邻居们又来安慰老人,可是老人并不着急,他说:“说不 定这还是一件好事呢!” 后来,边塞发生了战争,绝大部分的青壮年被迫到前线打 仗,十个人里,有八九个战死,很少有人能活着回来。而塞翁 的儿子因为是瘸子,不能当兵,留在家里,保全了性命。 成语“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得来的。意思是说,好 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
注意:“蓬”的韵母是后鼻音。
沉掉所有的船只,连帐篷也全部烧毁
秦军抵挡不住,大败而逃。
我会多音字
shuài(率领)
率 将
jiāng(将军) jiàng(将领)

(效率)
破釜沉舟
坚定信心,有决心
取得成功
破釜(fǔ)沉舟
秦朝末年,秦朝的大将章邯率(shuài)领20万大军, 在巨鹿包围了赵王的军队。赵王派人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 立即派大将宋义和项羽带了两万人马去支援(yuán)赵军。 宋义听说秦军的势力很大,十分害怕,在离巨鹿很远的 地方就下令楚军停下来。项羽劝宋义赶到巨鹿同秦军交战, 宋义怎么也不肯答应。项羽一怒(nù)之下,杀死了宋义, 带领楚军去进攻秦军。
釜:锅。 舟:船
把锅砸烂,把船沉到水下。比喻 下定决心不顾一切的干到底。
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 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 (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人。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 鲁公,公元前207年,率 楚军在巨鹿之战中大破秦 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 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 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 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 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 刎而死。
项羽是怎样破釜沉舟的?他 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觉得项羽是个怎样的人?
激励战士作战的决心,这是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决心

成语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成语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成语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就是行军时候,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形容不给自己留下退路,一鼓作气取争取成功的意思。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秦朝末期,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称霸于诸侯列国,胡亥也想称霸于列国。

为此,他刚刚登上王位,就派大将章邯率领大军首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然后北渡黄河前去攻打赵国。

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结果,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于是,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去请求援助。

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后,就直奔楚宫去见楚怀王,一五一十地哭诉起了秦将章邯攻打赵国的暴行……当时,项羽正好在场。

项羽怒火中烧。

他对楚怀王说道:“我们应当马上发兵救赵,我愿去跟章邯拼一个死活……”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谁知,宋义率领兵马到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动,不敢与秦军决战。

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再进攻。

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杀了宋义之后,项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要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

听说楚军要渡河,章邯派司马欣和董翳领兵去拦阻。

他们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

于是,英布等人就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

紧接着,项羽即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

就在全军刚刚渡过河后,项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许带上三天干粮,把所有做饭的釜(即锅)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营也毁了(“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他对将士们说:“成败在此一举。

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必须将秦兵打败。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

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名人名例2000个之三——背水一战,以弱胜强(6例)?

名人名例2000个之三——背水一战,以弱胜强(6例)?

名人名例2000个之三——背水一战,以弱胜强(6例)
背水一战·以弱胜强(6例):
1、项羽破釜沉舟击败秦军:秦末,楚国派宋义和项羽领兵去攻打进犯赵国的秦军,结果宋义贪生怕死不敢迎敌。

项羽报告楚王后,杀了宋义,带兵渡河北上,并令士兵砸破了饭锅,凿沉了渡船,只发给每人三天的粮食,表明了誓不后退的决心。

结果与秦军一战告捷。

2、韩信用兵背水一战:《史记》载,汉将韩信带兵攻打赵军,出了井陉口,布置了一万人背水列阵,与赵作战,使汉军后断退路,决一死战而获胜。

3、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

曹操率5000精兵插入敌后,焚毁袁绍的全部军粮,袁军溃逃。

曹操创造了战事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4、孙权、刘备联合用兵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建安13年,孙权、刘备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破曹操的强兵,为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次团结、智取、以弱胜强的名战实例。

5、谢石、谢玄以8万晋军打败苻坚的80万秦军:公元383年,苻坚率80万秦军进攻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谢玄率8万晋军迎击,决战于淝水。

结果东晋军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6、拿破仑的以少胜多:《拿破仑传》中记叙,1805年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中,拿破仑领导的法军以6.5万人对8.2万俄奥联军,结果在战胜中,拿破仑用1 万法军牵制了4万联军,又用其余兵力集中对付联军的另外4万人,形成局部优势。

由于部署正确,反攻及时,追击有力,会战在一个白天就胜利结束。

法军仅以较小的代价便毙伤联军1.22万人,俘虏1.5万人,缴获133门大炮。

历史谋略得胜的故事

历史谋略得胜的故事

历史谋略得胜的故事
1. 孙膑破釜沉舟: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决战,田忌派孙膑(齐国军师)提议用“破釜沉舟”策略来战胜白起。

孙膑将齐军的马分成“精良”、“中等”和“劣等”三个部分,将每个部分的马和秦国的马两两搭配,使齐军的骑兵“劣马奔千里”、“中马打百步”、“精马走十步”,最终齐军成功击败了秦军。

2. 吕布赤壁之战:三国时期,吕布担任东郡太守,但傲慢自大,在与曹操联军的赤壁之战中败北。

此后,吕布遭到曹操和孙权的追杀,最终被处死。

3. 刘备的三顾茅庐:三国时期,刘备面临失业、求官无门的窘境,于是前往草庐请教诸葛亮。

但诸葛亮一再拒绝加入他的阵营,直至刘备三番五次地求见诸葛亮,他才最终加入刘备的队伍,成为了蜀汉的军师,奠定了刘备在汉中的地位。

4. 秦始皇联手嬴政取胜:秦始皇在统治时期中实行了一系列强力政策。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政策和手伸得太长,引发了许多反叛者的联合。

此时秦始皇却千方百计勾结赵国的嬴政,通过一个秘密的协定,使得反叛势力分崩离析,最终成功打败反叛者,保障了秦朝的统治。

5. 孟子的三渔渡河:战国时期的孟子因为经常去见诸侯而处在逐渐失势的情况。

有一次,他乘船渡过三渔之河时,看到三位钓者竞相角逐,便对他们说:“真正的智慧和能力是在干事之时,而不是口舌之间。

”他向三位渔夫解释了“洒迈”的含义,使得三个钓者受益匪浅,最终孟子通过自己的行动迅速恢复了名望。

破釜沉舟的寓意和启示

破釜沉舟的寓意和启示

破釜沉舟的寓意和启示破釜沉舟,是一种毅然决然、背水一战的策略,源自中国历史上楚国名将项羽的故事。

这个典故寓意深远,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项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带领军队与秦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刻,项羽率领的楚军在鸿门宴上被刘邦智取,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

然而,项羽并没有选择退却或投降,而是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下令破釜沉舟,意味着士兵们将不再有退路,只能全力拼搏。

破釜沉舟表现了项羽的鲜明个性,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首先,它彰显出一种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的战斗精神。

在关键时刻,项羽选择了冒险,敢于在自己已经失去优势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这种气概使得他的士兵们充满了斗志和信心。

其次,破釜沉舟也表明了一种决心和坚持的态度。

项羽在下令破釜沉舟后,告诉士兵们:“必胜无疑,死当无憾”。

这句话体现了他的决心,无论结局如何,他都愿意承担后果。

这种坚持和决心,激励着士兵们为了胜利而不惜一切。

第三,破釜沉舟还寓意着一种创新和突破的精神。

项羽深知自己处于不利之地,只有通过突破自己的极限,才能扭转局势。

他的决策出奇制胜,最终取得了反败为胜的结果。

这种创新精神告诉我们,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只有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勇于尝试新方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后,破釜沉舟还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对待这些困难,我们可以借鉴破釜沉舟的精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创新突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境时勇敢直面,冲破障碍,最终获得成功。

因此,破釜沉舟的寓意和启示应该成为我们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时刻保持勇敢、坚定的精神状态,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和困难,都要面对挑战,不退缩,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人生的各种考验,取得真正的成功。

勇者相逢智者胜的例子

勇者相逢智者胜的例子

勇者相逢智者胜的例子
1、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章邯;
2、韩信背水一战,兵法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因此大败赵军。

3、赵云单骑救主,参加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七进七出、江南平定战等,无不体现其勇猛过人,浑身是胆,70高龄还能单挑并枪挑敌将。

以上事例中不只有勇,更体现了智慧。

所谓勇者胜,并非是指匹夫之勇,而是指建立在沉着冷静,敏锐分析形势之后所体现出的过人胆识,逆流行险。

历史典故:破釜沉舟之计

历史典故:破釜沉舟之计

历史典故:破釜沉舟之计历史典故:破釜沉舟之计导语: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起义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

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

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

谁知,章邯卷土重来,向项梁发起猛烈反扑。

项梁猝不及防,战死了,项羽、刘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胜前进,指挥秦军北上,一口气打下了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的一个政权)都城邯鄣。

赵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连连派人去向楚怀王搬救兵。

楚怀王便召见将士,想进攻京城咸阳。

他说:“谁先打进咸阳,就封谁为王。

”项羽、刘邦都愿意去。

楚怀王让刘邦去打咸阳;叫项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围困巨鹿的三十万秦军。

项羽急着要替叔父项梁报仇,正想跟章邯拼个死活。

楚怀王怕项羽势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义为上将军;拜项羽为副将,封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07年,宋义率领楚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多次央告进军。

宋义害怕秦军太强,按兵不动。

到第四十六天时,项羽再次要求进军。

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大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

项羽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

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

”将士们就公推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打发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

一交锋秦军就吃了败仗。

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来的。

他对将士们说:“这一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楚军与秦军一交战,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

破釜沉舟_文言文翻译

破釜沉舟_文言文翻译

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草芥,吞并诸侯,天下莫不慑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吾等岂可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虽死无憾。

【翻译】
秦朝拥有虎狼般的心肠,对待人如同割草一般,屠杀诸侯,天下无人不为之恐惧屈服。

楚国纵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但灭亡秦朝的必然是楚国。

我们岂能坐以待毙,不如打破锅,沉入船中,背靠河水一战,即使战死也无悔恨。

【详细翻译】
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草芥,吞并诸侯,天下莫不慑服。

秦朝拥有如同虎狼般凶狠的心肠,对待人命如同草芥一般,肆意屠杀,吞并各路诸侯,使得天下无人不感到恐惧而屈服。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国纵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但灭亡秦朝的必然是楚国。

吾等岂可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虽死无憾。

我们这些人怎么可以坐以待毙呢?不如打破锅碗,沉入船中,背靠河水进行一场决战,即使战死也毫无遗憾。

【全文翻译】
秦朝,其心狠毒如虎狼,对待人命轻如草芥,横扫诸侯,使得天下无人不为之战栗,无不屈服于其威势之下。

然而,楚国纵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但终将导致秦朝的灭亡。

我们这些人,岂能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不如打破家中所有的锅碗,将船只沉入水中,背靠河水,进行一场背水一战。

即使战死沙场,也无怨无悔,这样的决断,才是真正的勇士之行。

破釜沉舟故事简介

破釜沉舟故事简介

破釜沉舟故事简介
破釜沉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秦国将军项
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率领部队渡过了淮河,但士兵们却心有退意,唯恐战事艰难。

项羽见状,遂下令破釜沉舟,以显示决心。

项羽的命令传达下去,士兵们纷纷将船破坏,燃烧,毁掉了渡江的船只,破釜
沉舟,意在告诉士兵们,此战必胜,唯有生死一战。

此举激励了士气,士兵们不再有退缩之心,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了
后人传颂的典故。

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意义,也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破釜沉舟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激烈的决断,才能赢得最终的
胜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胆怯和畏缩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加被动,唯有果断果敢地做出决策,才能扭转乾坤,取得成功。

其次,破釜沉舟也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项羽破釜沉舟,是为了
让士兵们明白,此战胜负已定,必须全力以赴,不容有失。

在人生道路上,也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轻言放弃,不畏艰难险阻,方能走得更远。

最后,破釜沉舟还告诉我们,要有拼搏精神和奋斗意识。

只有不断努力,勇往
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敢地面对,敢于冲破难关,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破釜沉舟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需要有果断的决断、坚定的信念、拼搏的精神,方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古老的故事,至今仍然发人深省,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勇往直前,迎接人生的挑战。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胜的故事1、楚汉之争中的背水一战:项羽率领军队包围了赵国首都,他下令将汉军赶进河里,结果汉军因为无路可退,反而更勇猛地作战,最终项羽军队战败。

2、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

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

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

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

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

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

3、井陉之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余轻敌之心,摆下违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

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势已去,故一哄而散。

4、空城计: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另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

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大势已去,故一哄而散。

5、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幼时通晓兵法,善谈兵家。

及长,问与其父同样精于兵法的赵奢,“父子依操简习精。

秦军然来围赵。

赵军宁战则不胜,败则囚矣。

秦之所杀戮者众,浮郭去者众,勒兵耐战可也。

”奢从其言,然赵括不知变通,颐指气使,军中无人敢违。

领军出战后,果然被秦军败绩,40万赵军被坑杀。

6、胯下之辱: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发兵攻打赵国,赵王派统军陈余发兵迎敌,当时韩信兵力不足,只好采取十面埋伏之计,迫使陈余退守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县)。

汉军遂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畔列阵,背水为营,以出奇兵在井陉关左右的山峪设伏兵三队。

交战后,陈余率轻骑居高临下,发起突击,汉军假意败北,扔掉旗鼓,向绵蔓水退逃。

楚军追逐汉军到汉军下井陉背水列阵的东岸阵地。

这时隐蔽在山峪的汉军奇兵万弩齐发,陈余中箭身亡,楚军溃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场骗局不仅瞒过了各自的对手和双方的将士,也瞒过了一些历史学者。这两个计谋使将略稍逊的章邯和陈余上当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以常人之心度奇人之腹。看不到这是一种士气动员手段和愚弄对手的诱饵。试想,如果项羽真象二杆子拼命一般去 和秦军决死 , 正好犯了兵家大忌:“必死,可杀也。”一味死打硬拼,即使侥幸不中敌方奸计,最后也是两败俱伤。
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没有哪一个指挥员会孤注一掷地把战争的结局设定为同归于尽,更不会有意让自己处在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正因为如此,高明的将军利用这种心理,编织出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战的骗局,诱人上当。以前者论,项羽下令全军破了“釜”沉了“舟”,是向部属表明志在必得、有去无回的决心 ,同时也是向敌人表明坚决进攻的决心和意图。这就造成了两个意料之中的效果:己方士气十分高昂,敌方则把全部防御的注意力集中到正面进攻上,从而忽略其它方向可能的奇袭 ,后一点正是项 羽的良苦用心之所在。“破釜沉舟”是一种佯攻战略上 的虚张声势。秦将章邯不识项羽诡计,终于被另一支楚军偷袭了粮仓,大败。“背水一战”更是如此,韩信行此计的目的是在诱敌,以没有退路的部署引诱赵军倾巢追击,暗中却伏兵在赵营旁边,乘机夺寨换旗,然后两面夹击。
背水一战也一样。韩信若无伏兵在赵军后方,靠那支“置之死地”之军能战斗多久?“后生”的可能性令人怀疑。韩信军队之 所以“后生”,并不是“置之死地”的必然结果,而是另一支汉军抄了敌人后路,从而使敌方阵营大乱,解了“死”的危险。
后人在向古人学习的时候,不加分析,机械模仿,结果铸成大错者可谓多矣。魏蜀汉中决战,曹操进退两难。怒斩杨修之后,也曾下令全面出击,要全军“并力向前,退后者斩”,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气概。结果怎样呢 ? 被打得丢盔弃甲。马谡把 军队置于孤山之上,也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机械效法韩信,结果呢 ? 众军先是畏战,后是出降。其求生之心倒是有,但不是通过战斗,而是出降。何故 ? 因为他们没有象当年汉军那样看到战胜敌人的希望——也是“后生”的希望——马谡没有伏兵啊! 马谡聪明一世,竟没有识破韩信的玄机,所以也没有学到真谛。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计谋.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是中国历史上两场知名度很高的战役,被引为战争史上的经典,甚至还被赋予了文化与哲学的意味。前者比喻人如果有必死的决心和信念,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后者形容人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反会激起巨大的勇气 ,杀出一条血路。实际这两场战役从兵法上讲,是两个军事上的骗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