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策略——顾嫣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参评)
目录
课题 (2)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2)
教材解读 (2)
把握转化内涵提升转化能力 (2)
教学设计 (5)
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备课笺 (5)
板书设计 (7)
教学反思 (7)
把课堂上的遗憾转化为课后成长的目标 (7)
课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材:苏教版第第十二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1课时
教材解读
把握转化内涵提升转化能力
——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的目标、设计、评价的一致性思考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单元中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一及练习十四的1-3题.本节课教学转化的策略。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列表,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另一类已经解决的,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的关键是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转化方法。
其实转化的策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使用过,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
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分析本节课,纵观全程,既把平移,旋转运用到图形等积变化的问题中,又蕴涵探索图形面积公式的转化,还有计算小数乘法的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还有数量关系之间的转化等。
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习了课程标准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能独立思考,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基于此,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转化策略内涵明确转化方向。
我为本节课设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通过听故事,能解释“转化”的思想。
2.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的问题,从策略的角度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
3.运用平移、旋转、性质、规律等转化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解决问题。
为达成这四个教学表我设计了四个相应的评价活动:
1.请同学说出爱迪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同学合作三分钟内至少每个领域整理出一个学过的转化,并完整展示整理与总结。
3.利用平移、旋转、性质、规律等进行转化,解决图形、计算和生活中的问题。
在具体的环节设计中,考虑到我们本学期学习过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习学生已经经历过把石头等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来计算,因此在第一环节我想通过故事《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容易想到今天的课题,我们可以通过“转化”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安排学生回顾转化在我们数学中的运用,正好第一环节是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揭题,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学生已经有能力说出学过的“转化”,想进一步提取已有的经验来感受“转化”的应用价值。
想通过让学生根据图形和计算和生活运用这三个方面让学生整理已经接触过的数学“转化”,再通过学生汇报和媒体展示来回顾怎样转化。
我的第三个环节设计的就是转化的具体运用,我把教材上的练习进行了整合与剪裁,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空间与图形,这里又分成了面积和周长。
例1拎出来重点分析,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分别将两个不规则图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练习十四的第2题和第3题都是让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第二层次:数与代数,在计算1/2+1/4+1/8+1/16时,我打算先让学生说说这组数的特征,再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并说说分数在纸上的表示,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用通分或是用纸做出结果。
再通过更多的分数连加让学生感受将这类加法转化成1减最后一个分数这种“数形结合”的最优算法的实际价值,领悟转化策略的实质。
第三层次:实践应用,在这一环节,呈现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生活问题。
这些鲜活的素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需要,丰富了对转化策略的认知,培养了应用转化策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这里安排了教材中练习十四的第1题。
与教材不同的是,我打算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尝试完成。
这一题要关注画“示意图”的方法和“16-1”的方法,并沟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让会做的同学说说怎么想“16-1”的方法高明在哪儿?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让孩子进一步真切地感受转化的魅力!让孩子在反思与追问中体悟解题过程中是
怎样进行转化的,着力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视角”,从而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都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转化”“怎样才能想到这种转化的方法”“这种转化的依据是什么”“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
等,从而把握转化策略的内涵,提升转化的能力。
教学设计
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备课笺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原问题新问题
平移、旋转、规律、性质……
复杂简单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旧知已知
教学反思
把课堂上的遗憾转化为课后成长的目标
有幸与吴江市学科带头人周伟根老师一起,上了一堂题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同题课。
本节课教学转化的策略。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列表,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另一类已经解决的,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的关键是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转化方法。
其实转化的策略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使用过,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
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一、根据“评价标准”促使学生经历完整思考
在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我安排了学生从“图形”“计算”“生活”三个领域去“回顾”学过的转化,对这个活动我提出了一个活动的要求:“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在1号作业纸上罗列一些我们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过的图形问题、计算问题和生活问题。
(每项至少写出1条转化,限时3分钟)比比哪组罗列得多。
罗列完后请你们观察比较这些转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提出了活动要求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在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在三分钟内每一项都要写出1条以上的转化,大家要抓紧时间。
”让学生起来说说“评价标准”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不要顾此失彼。
在活动过程中,在巡视期间,我又发现了有的同学对3分钟还缺乏时间概念,因此在还有1分钟的时候,我就又提醒了一下学生。
在3分钟时间到了之后,我又组织了一下学生有多少是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八十的同学完成了任务,还有未完成任务的小组就需要特别认真地倾听,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根据“评价标准”引领下的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是达成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的。
二、根据“评价标准”促使学生表达完整地思考
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我们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应该训练学生进行完整地表达。
如果学生经历了完整思考后还想挤牙膏似地点对点地回答问题,那又把“完整思维”打回了原形——“点状思考”。
表达地完整也是学生思维缜密的体现。
于是在每次交流前,我又对回答题目的同学提出了“评价标准”,学生需要根据“评价标准”来答题。
如,在例1的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大声地完整地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同学认真倾听,支持想法的给予掌声,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
”别小看了这个“完整”,就由于这个标准,就引导学生要完整地说说“怎样进行转化?”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回答不完整的时候,老师打断学生的思维来指导学生说完整。
在练习的交流中,有了对第一为同学的肯定,我就以第一位学生的回答为标准,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完整思考”,我觉得这样的长期完整语言表达的训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完整。
这两者的完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三、关注“完整思考”失调“课堂张弛”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总是比较完美的,但是完成的过程总是多多少少会充满遗
憾,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我过于关注“完整思考”,失调了“课堂张弛”。
我的出发点,“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经历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完整地说说转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很好的,是为了学生成长发展的,但是由于前面的回顾环节和例1教学环节用了23分钟时间,而导致后面大量的练习,需要学生运用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来不及“经历完整地思考”。
违背了我的教学原则。
课后与周老师交换了教学意见,周老师觉得我在回顾环节,这样处理挺好,但是,给的时间还是有些多,交流时也可以再简洁些,毕竟我们这节课不需要学生说出具体的转化过程,而是要体会转化的数学价值。
这里“紧”一些,后面的教学会“送”许多,周老师说的很在理,只有舍得放弃,才能让不放弃的内容更出彩!
在我本节课的最后,我希望学生可以再数学中灵活地转化,在生活中快乐地转化。
我也会把课堂上的这些遗憾转化为我课后成长的目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