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和职业暴露预防处理2018.4自贡(发出)
2024年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2篇)

2024年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____年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职业暴露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职业暴露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受到有害物质、噪音、辐射等因素的长期暴露,可能对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风险。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与权益,必须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本文将针对____年的职业暴露问题,提出对应的处理及报告制度,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一、职业暴露处理制度1. 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监测建立职业暴露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通过对各类工作岗位中可能的职业暴露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估潜在的危害程度和暴露风险。
通过实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定期对劳动者的暴露水平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危害源。
2. 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依据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装备、限制暴露时间、改善工作环境等。
雇主有责任确保劳动者充分了解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并有效提供相应防护设施和培训。
3. 职业暴露记录和档案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记录和档案制度,对每位劳动者的暴露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包括暴露因素、暴露时间、暴露剂量等相关数据,以便在后续的职业健康评估和调查时提供依据。
4. 职业暴露相关责任划分明确雇主、劳动者、监管机构等各方的职业暴露相关责任,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和制约。
雇主应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防护设备,劳动者应积极遵守职业暴露防护要求,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各类职业暴露情况的监管和检查。
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1. 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要求对于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要求雇主或劳动者立即向所在单位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暴露事件的时间、地点、原因、暴露剂量等信息,以及受害者的相关情况。
2. 职业暴露事件的调查和处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和处理。
包括对受害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和救治。
同时,对职业暴露事件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整改和预防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实验室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

实验室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分为一般生物安全事件、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和生物恐怖事件。
(一)一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发生《名录》规定的第三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二)重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病原微生物;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确诊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或出现有关症状、体征,临床诊断为疑似感染所从事的《名录》规定的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并造成传播,有可能进一步扩散;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保存的《名录》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丢失或泄漏,并有可能进一步扩散,造成人员感染。
(三)生物恐怖事件生物恐怖事件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设施或菌(毒)种库(或保藏设备)被蓄意破坏;高致病性菌(毒)种或样本及其他感染性材料被盗、被抢;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故意播撒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出现不明原因或人为造成的火灾、断电、爆炸事故;在敏感时间、敏感地点、敏感人群中发生的蓄意投放病原微生物事件及其它可能涉及生物恐怖的事件。
(四)信息报告1、责任报告单位或人1)实验室设立单位的实验室负责人及有关人员2)卫生行政部门(五)报告时限和程序1、报告时限为2小时。
一般事件报告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重大事故同时报告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和卫生行政部门(卫计委);疑似生物恐怖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局。
2、实验室设立单位发现实验室重大生物安全事件或疑似生物恐怖事件,应案属地化原则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报告;对于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实验室设立单位可直接上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05•【字号】自府办函[2006]53号•【施行日期】2006.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与放射卫生正文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自府办函〔2006〕5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05〕24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职业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职业卫生监管,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之一。
目前,我市职业病发病率和职业中毒事件呈上升趋势,职业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加强职业病防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要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逐步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市里建立由市卫生局牵头,市安监局、市经委、市国资委、市报批中心、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总工会、市公安局等部门为成员的自贡市职业病防治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制订全市职业病防治规划,协调解决全市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建立工作联系会和信息沟通制度,收集通报全市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信息。
二、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作,共同推进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组织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负责职业卫生监测和新改扩建工程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负责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预防性健康体检和健康监护;依法开展职业卫生监督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规范职业病防护措施;负责职业病诊断鉴定、报告和实施职业病人医疗救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认真查处违法行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加强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中心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积极预防及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维护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为目标,形成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管理与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应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能力。
(二)目的和依据1、工作目的有效预防、快速应对和及时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危害和损失,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2、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卫生部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生物通用要求》GB19489——2008版及《四川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精神。
(三)指导原则1、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负责,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技术方案的分工和要求,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预防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各项措施,做好物资储备和方案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力争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控制。
3、科学规范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信守有关国际条约,尊重国际惯例,依法处置和应对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四)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的生物安全事件是指在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的突发性、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中心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群体性异常反应、传染性生物样品溢出、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出、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中心员工身体健康的生物安全事故。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职业暴露管理制度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1准入制度2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3健康监护制度4生物安全自查制度5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6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7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8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9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1目的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范围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
3.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4、制度要求4.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
编制人XX 审核人XX版本号第二版颁布日期2018年1月1日4.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4.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
4.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
4.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6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4.6.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4.6.2患发热性疾病;4.6.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4.6.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4.6.5妊娠;4.7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气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实验室职业防护和生物安全

二、离心机的使用
离心分类 微速离心 低/ 高速离心 超速离心 转头转速(rpm ) ~15 ,00
2,000 ~20,000
~120 ,000
54
离心可能造成的伤害途径
- 离心机机械故障 - 实验器材故障,如离心管等 - 产生气溶胶; - 操作者失误。
39
(三)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
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严禁将实验材料臵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所有的实验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 式来进行。 应限制使用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 取实验动物体液外,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或用 作其他用途。 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 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 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 况,保存相关记录。 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 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 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 验室
50
病毒分離時液体落下
消毒用70%酒精
擦拭
51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
52
仪器相关危险
皮下注射针头 离心机 超速离心机 水浴 干燥器 高速搅拌器,组织匀浆器 超声波破碎机、超声波清洁器 培养物搅拌器,混合器,搅拌 器 冻干机(冷冻干燥机) 意外接种 产生气溶胶或感染性物质溢出 产生气溶胶、溅出和管子破裂 管子破裂 微生物生长,叠氮化钠和一些金属 形成爆炸复合物 爆裂、瓶子碎片和感染性物质飞出 飞沫、渗漏和容器破裂 产生气溶胶、听力受损、皮炎 产生气溶胶、喷溅和溢出 产生气溶胶、直接接触污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修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8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8.03.1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98号•【施行日期】2018.03.19•【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8年3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
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最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实施标准操作规程
一、进入规定
1.在实验室入口处应贴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级和负责人电话。
注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等
2.未经许可,非授权人员不应进入实验室。
3.实验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4.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个人衣物不应带入实验室。
二、个人防护
(一)工作服
1.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工作服。
2.不应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离开实验室。
3.实验室工作服不应与日常服装放在一起。
(二)手套
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脱手套后应洗手。
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应丢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内。
(三)洗手
脱手套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应洗手。
(四)其他防护
1.当有可能受到喷溅物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伤害时,应戴合适的护目镜。
2.不应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3.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接触镜(隐形眼镜)。
4.不应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内储存食品和饮料。
三、实验室工作区
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每天工作结束之后,应消毒工作台面和生物安全柜台面。
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消毒。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应废弃于医疗废物容器内,不
得与普通垃圾混放。
需要清洁再利用的材料,应先压力蒸汽灭菌处理。
4.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应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应急处置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2)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管理办法》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 233-2002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卫生部 国家环境保 护总局 第21号 令)(2004年5月27日)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2004年9月1日实 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80号),《医疗废 物管理条例》2003.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6号),《医疗卫 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10.15
实验室生物安全预案相关工作内容(3)
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是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 应急处置决策的咨询机构,由微生物学、流行病学、 临床医学、生物安全等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为领 导小组提供生物安全的情报信息、技术、装备、资 料库建设等决策的咨询意见;负责针对现场紧急处 置、救援、检疫鉴定、区域划分、洗消防护、危害 评估和事后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指导和评估 意见;负责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学研究进行指 导和评估。
实验室涉及生物恐怖的事件
是指实验室发生的,以蓄意破坏实验室设施、 利用菌(毒)种设施传播传染病病原体为手 段,存在以达到引起社会恐慌、威胁社会安 全与安定为目的,对人员、财产、生态环境 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造成危害的事件。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病原学检测实验室 医疗救治 反恐 工作
实 验 室 生 物 安 全
生物安全实验室
明 确 组 织 体 系
出 台 工 作 方 案 确 定 工 作 流 程 进 行 应 急 演 练 落 实 储 备 项 目 进 行 人 员 培 训
目标:
实验室检测能力能够满足公共卫生检测要求
工作原则--属地管理
各市卫生局是本行政区域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行政领 导机构,可以按照省级模式设立相关机构。负责本行政 区域实验室生物安全预警信息发布、事件的应对等工作。 各县(市、区)卫生局要成立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责本辖区内的实验室生 物安全工作。其主要职能是: 建立专业处置队伍,并组织培训和演练,协助、配合领 导小组应对事件调查、处置;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 检查、督导辖区内生物安全实验室设立单位组建生物安 全委员会。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为预防和迅速控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环境的生物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山东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方案(以下简称《应急处置方案》)。
一、使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泰安市疾控中心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事件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预防为主、常抓不懈;专业处置,专群结合;依法办事、科学规范。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成立以疾控中心主任为组长,相关领导和负责人为成员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急小组,中心主任为生物安全事故第一责任人,实验室负责人具体负责督导和落实各项应急处理措施。
应急小组职责: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职责,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开展人员培训、应急演练、检查督导方案;组织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应急事件突发时,组织实施应急处置方案,指挥、协调应急事件的处置;及时上报有关信息。
四、切实做好应急保障工作(一)安全应急队伍建设。
成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应急处置队伍。
明确职责、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保持通讯畅通。
对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事件处置培训,使其了解生物安全事件发生的报告程序和应急处置技术,并做到每年进行应急演练。
(二)物资、装备保障1、根据实际需要,储备必要的现场防护、洗消、排污和抢险救援器材物资。
2、做好现场医疗救治设备和应急药品、疫苗的准备。
3、配齐必要的监控设备以及现场处置时勘查取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
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储备足够的与风险水平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护服、实验用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用品等),并配备其他安全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防溅罩、移液器、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环加热器、螺口盖瓶子或管子、微生物样本及废弃物的运送容器运输工具等)。
职业暴露和实验室安全防护

暴露后的风险评估
由专业人员进行风险的评估后,以 决定是否进行药物预防和使用何种 药物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 水平或危险程度,确定采用暴露后 预防(EC:exposure code)的建议 方案。18露源的情况暴露源的情况
HIV(-)
HIV(+)
病人情况 不明
暴露源 来源不 明
不需要 无症状;高 AIDS;急性期; 预防 CD4细胞数 高VL(滴度)或
如果出现主观或客观的毒副作用,应在专家 指导下,减少剂量或换用药物:
--暴露者药物的耐药性;
--当地可提供药物的种类;
--暴露者的健康状况及其正在服用的药物的配 伍禁忌、暴露者的药物禁忌并详细记录药物 副作用情况。
29
九、暴露后的随访
除监测HIV外,还应对暴露者的身体情况进行 观察和记录。
--观察暴露者是否有HIV感染的急性期临床症状, 可以更正确地估计感染的可能性,及时调整 处理措施或用药方案;
有HIV传播的可能性,那么就应开始实 施基本用药方案,等暴露源的HIV检测 结果明确后:HIV阴性,应终止预防服 药。HIV阳性,应重新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调整或修改预防用药方案。
23
机理
急性HIV感染的一些资料显示,HIV从 局部到全身的感染需要一段时间,此 期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阻止病毒 复制。
2
二、体液传播HIV的危险性各异
可致传播的体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以 及被血液污染的其它液体。
不致传播的体液:没有可见血液的唾液、 泪液、汗液、非血性尿液和粪便。乳汁 可造成母婴传播,但不会引致职业外伤 暴露感染。
未评估其传播危险性的体液:脑脊液、 滑膜腔液、胸膜腔液、心外膜腔液、羊 膜腔液。
实验室职业暴露与防护

实验室职业暴露与防护实验室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面临各种化学、生物或物理因素的暴露。
为了保护实验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化学因素防护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品可能对工作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化学因素防护措施:1.直接接触: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护目镜和实验服,以防止直接接触有害化学物质。
确保这些装备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并正确佩戴。
2.气溶胶暴露:在使用挥发性化学品或在产生气溶胶的实验中,确保实验室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毒面具、呼吸防护器等。
3.吸入暴露:对于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蒸气的实验,应采取通风措施,使用化学排风罩或全部闭式系统,以降低吸入暴露的风险。
4.化学废物处理:正确管理和处置化学废物,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处理,以避免对环境和工作者造成潜在危害。
生物因素防护实验室中接触到的生物因素可能引发传染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生物因素防护措施:1.实验室操作:在进行涉及生物材料的实验时,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卫生措施,包括正确的手部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护目镜和实验服)以及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2.病原体处理:对于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生物材料,应采用适当的处理和灭菌措施,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接种疫苗: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健康状况,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4.实验室清洁与消毒:定期清洁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区域,使用适当的消毒剂,以维护良好的卫生状况。
物理因素防护除了化学和生物因素,实验室工作者还可能受到物理因素的暴露。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物理因素防护措施:1.辐射防护:对于使用放射性材料或涉及辐射的实验,应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屏蔽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和辐射剂量监测。
2.噪音防护:在噪音较高的实验室环境中,应使用耳塞或耳罩来防护听力。
3.温度控制:根据实验室的特殊需求,确保适当的温度控制措施,以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工作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第一篇: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及危险防范措施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
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
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
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
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
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2、暴露的潜在后果3、自然感染途径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
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

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一、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流程1、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规范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
3、不在实验室喝饮料、吸烟、吃食物、化妆和会客。
4、实验室用品专用,不将私人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
5、工作时戴手套、穿工作衣和隔离衣,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6、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7、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的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质。
8、结束工作后,对操作台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溅出时应及时消毒,平时保持环境整洁。
9、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10、遇意外事故,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并立即分别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报告上级部门。
11、遇高危意外事故,除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随访、检测、休息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预防。
二、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1、目的: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
2、适用范围:所有医务人员。
3、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
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4、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报告医院控感科,采静脉血送检验科,并且做好登记。
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等。
必要时注射免疫高价球蛋白。
5、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1片,并在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科研实验室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

科研实验室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背景在科研实验室中,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长时间接触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的化学品、微生物、辐射等因素而引起的损害风险。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应急处理措施以下是一些科研实验室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的建议:1. 充分了解危险物质:在实验室中使用任何化学物质或有害材料之前,工作人员应仔细阅读安全资料表,并了解其特性、风险和应对措施。
2.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无论进行何种实验,工作人员都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手套、安全眼镜和防护服。
这将减少对危险物质的直接接触,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3. 做好通风管理:实验室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
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流通,并及时排除危险物质的气体或蒸汽。
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排气罩或化学柜来控制有害气体的扩散。
4. 危险废物处理:在处理危险废物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妥善的处理和储存。
确保危险物质不会对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潜在的危害。
5. 应急演练和培训: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熟悉职业暴露应急处理的流程和步骤。
此外,工作人员也应接受相关的职业暴露防护培训,了解应急处理的技能和知识。
6. 健康监控和报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以及遵守工作场所职业暴露报告的要求。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职业暴露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结论科研实验室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了解危险物质、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做好通风管理、妥善处理危险废物、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以及进行健康监控和报告,可以减少职业暴露带来的风险,并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以上是针对科研实验室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明, 等. 实验室安全管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 ppt课件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和操作规 范
所涉及的防护部位 :
1、眼睛、 2、头面部、 3、躯体、 4、手、 5、足、耳(听力) 6、呼吸道
当实验室中存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因 子的情况下,穿合适的鞋子和鞋套或靴套。 可以防止实验人员足部(鞋袜)避免受到 损伤。 BSL-2和BSL-3实验室要坚持穿鞋套或靴套。 BSL-3和BSL-4实验室要求使用专用鞋。 禁止在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 和机织物鞋面的鞋。
43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和操作规 范
一次性简易防护帽
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简易防护 要求: 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时应佩带防护帽
19
(四)呼吸防护装备
1、当实验室操作不能安全有效的将气溶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要求使用呼吸防护装备。
2、呼吸防护的有效装备 ---- 防护面具(正压面罩、个人呼吸器和正压防护服 )
使用: 1、在进行高度危险性的操作(清理溢出的感染性物质和气溶胶)时, 可以采用防护面具来进行防护。 2、根据危险类型来选择防护面具。
23
正压面罩
(头盔正压式呼吸防护系统)
24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和操作规范
头盔式正压呼吸防护系统
25
正确佩戴一次性防护面具
使用要点:
(1)佩戴时选择合适和合格的防护面具 (2)遮盖住鼻子、口和下颚 (3)用橡皮筋(松紧带)固定在头部 (4)调整在合适的面部位置并加以检验 (5)吸气时防毒面具应该有塌陷状 (6)呼气时在面具周围不应该漏气
医院实验室操作生物危害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实验室操作生物危害防护标准操作规程一、标本运送和接收的安全操作1.标本容器:标本应用防漏的有盖塑料容器盛装,容器上贴标签。
将标本容器放入外附化验单的胶袋内,然后将之放入坚实的专用标本运送箱内。
保持标本直立,以尽量防止泼溅。
2.标本勿摇晃,以免溶血或溢出。
3.运送人员运送过程中不可无故逗留或聊天,更不得打开标本运送箱。
4.运送人员不可直接用手接触际本;不可将标本放人口袋内;不可戴手套按压电梯按钮。
5.运送过程中,如标本打翻泼洒时,应先检查是否受伤,留于原地,立即打电话给检验科和医院感染管理科,让专职人员现场查看。
6.标本接收:实验室应设置专门的标本接收窗口。
7.打开包装:需进行接种的标本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含氯消毒剂。
容器有破碎或标本泄漏时,应立即丢弃至医疗废物容器内,并填写拒收单,通知相关部门重新采集标本。
二、实验室的基本安全操作所有微生物标本接种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应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
工作台上放置一块浸有含氯消毒液的纱布,使用后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
三、其他安全操作(一)血清分离1.操作时应戴手套及护目镜。
2.血液和血清应小心吸取,不能倾倒。
3.移液管使用后应清洗、消毒、压力蒸汽灭菌(121℃,20 min)后备用;如为一次性移液管则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容器内。
4.带有血凝块等的废弃标本管,加盖后放入医疗废物容器内。
5.备有含氯消毒剂以清除喷溅和溢出标本。
(二)装有冻干感染性物质安瓿的开启1.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
2.首先用75%乙醇消毒安瓿外表面。
3.如果管内有棉花或纤维塞,可在管上靠近棉花或纤维塞的中部锉一痕迹。
4.用浸泡75%乙醇纱布包起安瓿以保护双手,手持安瓿,从标记锉痕处打开。
5.将顶部小心移去,放人锐器盒内。
6.如果塞子仍然在安瓿上,用消毒镊子除去,弃于医疗废物容器内。
7.缓慢向安瓿中加入营养肉汤以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一、如何预防职业暴露
24
WHO推荐的普遍性防护原则
• 目的是把意外性的接触到病人和医务人员 的血液和体液减少到最低程度。 • 普遍性防护原则认为,在为病人提供医疗 保健服务时,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务人员的 血液和体液,也不论他(她)是艾滋病病 毒抗体阴性还是阳性,都应当作为具有潜 在传染性加以防护。
18
常见的职业暴露环节
助产、 人工流产、 治疗及手术 血液 含血体液 溅到眼睛里 化验时被 针头或玻璃 损伤
抽血、注射时 被针头刺伤
口腔医生 拔牙或镶牙 治疗
执法人员搜 身、搏斗
执法人员 伤口接触 血液、体液
19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1、对职业暴露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2、多数是因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3、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4、对艾滋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不足;
16
经血或体液传播的职业暴露
• 经皮肤或粘膜暴露 • HIV、HBV、HCV感染为主 • 暴露方式:针刺或其他锐器损害 • 病毒侵入皮肤:抓伤、皮损、擦伤、烧伤 • 病毒因意外溅入眼、鼻、口 • 大面积的皮肤暴露
17
有传染性的体液包括
• • • • • • • • • 血液 精液 阴道分泌物 脑脊液 羊水 胸水, 腹水 心包液 滑膜液 一切有可见的血液污染的体液
12
什么是HIV职业暴露?
13
• 停车纠纷
14
• 于帅
15
什么是HIV职业暴露
• 《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2015 • 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因职业活动发 生导致感染或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 2013年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 2013〕48号)将“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 察)”纳入“职业性传染病”类别。
作。
第九条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暴露后的局部紧急处理、感
染危险性评估要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 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有关规定执行。
40
如何认定HIV职业暴露感染?
案例
•某传染病医院的一个医生向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提交申请,
自称一个月前发生了HIV职业暴露。提交材料包括自己找人检 测的2份HIV抗体检测报告,首次检测HIV抗体阴性、2周后 HIV抗体阳转(确证结果),但所在单位不知情。
41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 原则》(试行)2004
• 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 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 (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 冲洗粘膜。 •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 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 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 •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 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 不能安全干拢退休的路可能有很多条
• 堵死一条是一条!!!
1
HIV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与职业暴露预防
刘红露 2018.4.10自贡
2
检测可能存在生物危害的样本时
• 首先应该保证什么?
• 其次?
3
• 预防职业暴露*
•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艾滋病检测质量管理和质 量控制
4
职业暴露的病因包括HIV
42
• 一挤、二冲、三消毒
• 边处理、边报告、边评估
43
• 一般在1-2小时内服药的预防效果好。
44
实际上只需要记住2点
• 1.及时处理!
• 2.职业暴露评估及提供预防用药单位(区县 疾控中心)的电话很重要!贴在实验室醒 目地方!
45
职业暴露预防用药不是补药!
46
• 有无问题?
47
48
30
• 不要用玻璃质地的采血管!!
31
32
安全处置废弃物
废弃物的处理非常重要而常常被忽略。为此, 建议: • 操作人员需要专门培训*。 • 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乳胶手套。 • 处理液体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 避免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液或体液污染.
33
34
不要过 分恐惧
防护也 别过分
35
• 某外科医生在手术中听说该病人是 HIV 检 测阳性后心理十分恐惧,手发抖,结果刺 破了手指。 • 某警察手指被感染了HIV的小偷抓破,竟剁 下自己的手指。
——一定要把安全防护放在第一位*
28
• • • • •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认真洗手 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安全处置废弃物
29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 • 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尽可能减少创口出血。 • 千万不要向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头套 * 。不 要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 在创口缝合时,要特别注意减少意外刺伤。 • 把用过的注射器直接放到专门的桶(盒)中,统一处理。 • 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它废弃物混在一起。 • 有极个别人不适合相关工作*
5、不少人甚至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艾滋病是传染科和 CDC的事;
6、工作怕麻烦而长期形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不戴手 套操作等; 7、担心增加经济成本,不注意必须的防护; 8、艾滋病离我们太远。
22
注意!
在实验室工作开始前,应进行 工作人员的本底血清测试并将标本 保留。这些血清标本应冻存在-20℃ 作为以后工作的参考。工作人员的 HIV检测实验需在请示负责人后进行。 检测的所有信息应当是保密的。
38
处理原则
• • • • 及时处理原则 报告原则 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39
《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2015
第八条 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在职业活动中发生艾滋病 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进行局部紧急处理 ,并在1小时内报告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在暴露发生后2小
时内向辖区内的处置机构报告,并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处置工
36
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实际感染HIV的机率是很低的 研究资料表明,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 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 感染的机率为 0.33%(20/6135),粘膜表 面暴露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率为 0.09% (1/1143)。 我国目前报道没有职业暴露阳转的*。
37
二、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5、不少人甚至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艾滋病是传染科和 CDC的事;
6、工作怕麻烦而长期形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如不戴手 套操作等; 7、担心增加经济成本,不注意必须的防护; 8、艾滋病离我们太远。
20
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21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1、对职业暴露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2、多数是因为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3、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4、对艾滋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经验不足;
10
11
艾滋病病原学特性
• 抵抗力 HIV对热敏感。56℃30分失去活性,但在室 温保存7天,仍保持活性。不加稳定剂病毒70℃冰冻失去活性,而35%山梨醇或50%胎牛血 清中-70℃冰冻3个月仍保持活性。对消毒剂和 去污剂亦敏感,0.2%次氯酸钠0.1%漂白粉, 70%乙醇,35%异丙醇、50%乙醚、0.3%H2O2、 0.5%来苏尔处理5分钟能灭活病毒。对紫外线、 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在室温合适的液体环境 中可存活15天以上。
• 目前尚没有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 艾滋病目前还无有效治愈手段; • HIV感染最终可导致生命危险。
• ——这也是艾滋病职业暴露为什么那么受
重视的原因。
5
8
艾滋病病原学特性
• 艾滋病毒主要特点: • 1、主要攻击人体的T淋巴细胞系统。 • 2、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将会和细胞整合在 一起终生难以消除。 • 3、病毒基因变化多样。 • 4、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 物、唾液、尿液、乳汁、脑脊液、有神经症状的 脑组织液,其中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浓 度最高。 • 5、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弱于乙肝病毒。 • 6、感染者潜伏期长,病死率高。 9
25
• 环境
• 个体防护
26
环境要求
• 采样环境(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不能是
通道*)
• 实验操作环境(符合二级别生物安全实验 室要求,房间布局、生物安全柜……)
27
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体液
• 根据可能接触血液或体液量的多少,决定 采用适当防护设施。常用的防护设施包括 乳胶手套、口罩、防护眼镜、隔离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