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梁晓声的资料,阅读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感受到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爱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到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课一定使你感
受到母爱的`深沉。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1.简介。
学生先介绍各自收集的资料,然后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梁晓声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山东荣城
人。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
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
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任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2.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3.交流预习感受:(1)课文主要讲什么?(2)预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4.质疑: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呢?
↘ 品读课文,感受母爱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在自己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作简单的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一)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哪些?依据学生发言,让学生读中体会,其主要为:
1.“我穿过一排派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
(反映出妈妈工作的辛劳,劳动环境极差。
)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冒然要钱而内疚。
)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
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
4.“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
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为儿子爱读书而兴奋不已。
)5.“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将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
)
6.“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二)画出了哪些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1.指名读句子,体会从这些描写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3.全班分角色朗读,评议。
↘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总结:(1)说说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拓展:读一读“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纸船──寄母亲》是冰心早期时期写的一首诗,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含泪叠的纸船纸船抒发了对母亲、对祖国的那一片深深的诚挚的思念之情。
)
3.延伸:课外读一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2、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
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
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
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
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1.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
如,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
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
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
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
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
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
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二)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
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
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
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
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
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
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可以上网查找)。
3、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揭示课题,就题质疑
1、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然后归纳,主要为:
(1)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
(2)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
(3)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初步释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检查生字的认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4、初步释疑。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三、研读课文,深层释疑
1、谈话过渡。
刚才同学们从描写母亲的表现的语句中看出了母亲的情深,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读一读所画的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从中看出母亲怎样的情感。
4、速读课文,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的.深情。
5、读后交流。
主要是描写劳动的环境以及母亲劳动动作等语句。
四、角色朗读,体会情深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2、指名小组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学习
1、总结。
为什么说慈母情深?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升华。
读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或者自己的母亲说点什么?
3、拓展阅读。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纸船──寄母亲》,交流: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4、拓展表达。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4、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学会如何赏析人物;并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父亲,从他上身迸发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与这位父亲相比,梁晓声的母亲又给了他怎样深沉的爱呢?今天,我们就去体会一下大河一样深沉的`母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通过自己查资料,读通、读懂全文,能够简述课文大意。
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要求:根据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学习经验,自己把文章当中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找出来,在自己重分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探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整理在练习本上。
重点体会我家里的贫穷和母亲的大方这一鲜明的对比,(母亲干脆利落的对话)细细品味母亲瘦小的身体与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的对比。
以读促情、朗诵比赛
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镜头反复品读、认真体会,每个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诵自己喜欢的片断,读的形式自选。
随堂练笔、人物分析
要求: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分析,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人物赏析。
篇幅不用太长,能够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读课后连接,谈自己为母亲做过的小事儿
操作:认真读课后链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爱,小组内交流自己曾经做过哪些令母亲感动的小事。
5、课文《慈母情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揭示课题,就题质疑
1、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妈妈对你的爱?(指名学生说。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沉
的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就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回答。
)然后归纳,主
要为:
⑴ 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
⑴ 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
⑴ 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等等。
二、自读课文,初步释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2、检查生字的认读,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
(说出大意
即可。
)
3、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4、初步释疑: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初步解决质疑中的“为什么说慈母情深?或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慈母情深?”、“面对情深的慈母,“我”又是怎样的?”等。
)
三、研读课文,深层释疑
1、谈话过渡:
刚才同学们从描写母亲的表现的语句中看出了母亲的情深,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读一读所画的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说说从中看出母亲怎样的情感。
4、速读课文,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的深情。
5、读后交流:
主要是描写劳动的环境以及母亲劳动动作等语句。
四、角色朗读,体会情深
1、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2、指名小组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总结升华,拓展学习
1、总结:
为什么说慈母情深?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2、升华:
读了课文,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或者自己的母亲说点什么?
3、拓展阅读:
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纸船──寄母亲》,交流: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4、拓展表达: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6、课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
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想一想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目标达成一个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一个指向表达方式的品味。
《慈母情深》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
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崇高。
本单元的第一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特殊的场景,弹指间,灰飞烟灭,是生死离别间,是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比较,《慈母情深》显得很是平常。
但常言道,父爱如山,深沉而充满力量,母爱似海,宽广而包容一切,课本的编排恰恰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研读教材之后,
我越发喜欢《慈母情深》一文,它不唯美,不矫情,不浪漫。
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最平淡的生活中,有慈母情深深几许的温暖。
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细思量,自难忘;妈妈的爱,越是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回想起来,越是让人心酸。
7、《慈母情深》课文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母亲》里的片段。
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喜欢这样的课文。
不唯美,不矫情,来自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小事,用朴素而又平实的语言,展现出人世间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挚情,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真谛。
沉醉于这份平凡,感动于这份真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品的感情,在阅读中“披文以入情”。
课文挺长,因为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显得有点琐碎、凌乱。
选择怎样的角度切入、如何寻找出一条主线索,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哽咽,读到最后甚至是泪流满面。
同时也有一种很想教学此课的冲动。
于是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心目中的母亲形象;二、抓住课文主要自然段深入咀嚼重点词句,体会母亲之“苦”;三、研读“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句话,感受母亲的自豪、高兴,结合前文的“苦”,深入领会这份“爱”的无私、伟大;
四、拓展练笔、针对“母亲”的形象带“我”的震撼,插写“我”的心理活
动,进行课后延伸,升华情感。
使学生更整体、全面的体会到这份母爱的深沉和博大。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慈母情深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并反复朗读,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
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上课的过程中,在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的环节不知不觉花了不少时间。
但在仍没有足够深入的前提,如“塞”字地体会,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还有机会,应该调整课时,有利于学生全面吸收消化。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完美的课堂也讲究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
用“你眼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统领本课教学,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化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体会到了母亲挣钱的艰难,体
会到了慈母情深,也感悟到了对母亲的那份孝心、那份敬重。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很充分,同时自己的感情也非常投入,很好的感染了学生。
因此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朗读得到较完美的展现。
此文转自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
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高年级的语文更要注重应用。
学生在体会慈母情深之后我让他们发挥想象练笔:这时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会跑出去干什么?学生内在的感动在笔尖尽情倾泻,再一次得到升华。
8、《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位贫穷辛劳的母亲为了满足儿子强烈的读书欲望,而豪不犹豫地拿出钱让儿子买书的故事。
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体现了浓郁的母子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伟大
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生字词卡片和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描述情景:请大家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贫穷的母亲,用他那龟裂的手指,细数着一卷揉得皱皱的零钱,坦然从容地把钱塞到渴望得到一本小说的儿子手中。
2.导入:请让我们满含深情地走进这位母亲,走进慈母的深情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字词。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梳理字词。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陷、碌、攥”,学生认读。
(2)交流: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默读课文,找出反映母亲辛劳、贫穷和爱“我”的语句,以及“我”对母亲感激和热爱的
语句,细细品读。
2.全班交流:体会母亲辛劳和对“我”的爱。
逐一出示幻灯片中的语。
(1)“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从“震耳欲聋”感受母亲的工作环境恶劣。
)
(2)“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段话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还看出母亲为“我”的到来感到惊讶;通过省略号还可以体会到“我”为母亲这样的劳动而感动,为自己贸然要钱而内疚.)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由文感到母亲身上的钱很少,“揉得皱皱的”说明母亲的钱在身上带了很长时间,也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通过“龟裂”一词看出母亲的艰辛.)
(4)“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了,立刻又弯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