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世变之间_晚清古文_尚书_辨真的思想史意义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https://img.taocdn.com/s3/m/568b6032647d27284b735119.png)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六:清代朴学万献初撰(宋时磊纂集资料)有清一代,是国学全面总结的阶段,三百年学术精博而又深广,分量重而价值高。
清代学术汲取晚明学术游谈心性、空疏误国的惨痛教训,以求真务实的考据之学为主导,考据、义理、辞章相结合,形成质朴实在的学风,因而清代学术被称为“朴学”或“实学”。
汉代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重诂训的实证学风在清代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故清代学术又被称为“汉学”。
梁启超认为:该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还有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1]1644年,清兵入关,中原大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权更迭,进入了异族统治汉族的时代。
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满清统治者,为了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笼络与牵制并举的政策。
一方面,推行汉化政策,沿袭明制,开科取士,重用博儒,网罗天下人才,开馆修明史,校理历代典籍,编纂《四库全书》,使民族矛盾渐趋缓和,满清政权逐步得到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
另一方面,严格控制社会舆论,禁锢自由思想,大兴文字狱,杜绝一切对满清统治不利的思想和言行,最大限度地限制汉族知识分子的主观思考。
社会环境的变换,促使传统学术在清代发生重大转向,众多学者只能埋头整理、发掘历代流传下来的典籍,考据之风大炽,成为清代国学的主流。
清代国学的形态,以经学考据为中心,考据之风渐次衍及众多学科。
经学方面,又以汉学为主、宋学为次,以古文经为主、今文经为辅。
顺治、康熙两朝是清代国学初兴时期,也是学术范式的创制时期,“清初三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开风气之先。
乾隆、嘉庆两朝,考据之学遍行,虽在不同地域和师承的基础上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学术支派,但总体精神相似,形成了声势浩大、成果辉煌的“乾嘉学派”,标志着国学的鼎盛期。
道光朝以后,清代国学发展到了第三期,其特征为今文经学的兴起,融合外来新学,以及出土文献的研究。
同时,清代后期也是国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清初学风的转变与朴学范式的建立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出现,纠正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的偏颇,形成晚明长于思辨的学术形态。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f5f63b4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b.png)
2021
G
03
G
29
值,并未抉发阎氏之主观著述动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证»之主观动机,认为“在纯考证的兴趣之外,百诗也
作者简介:王新杰(
1994—),男,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第 41 卷)
10
还有另一层哲学的动机”[4].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
非为伪.毛奇龄考 辨 的 严 谨 性 和 说 服 力 姑 置 不 论,
但以其不遗余力为«古 文 尚 书»及 “虞 廷 心 传”辩 护,
«古文尚书»说成是“从朱子引而伸之”以回应他人之
非难.对 于 自 己 的 考 据 可 能 导 致 的 孔、孟、程、朱 道
理,义理无疵,则文词不害.其为异如大禹谟人心道
在«尚书古文疏证»中,尊 朱 之 意 更 是 昭 然 可 见. 其
曾多次表露 心 迹,明 确 体 现 尊 朱 立 场 [19]7-8 .«尚 书
者亦复不少”之情势时乃感到“意不自安”,于是申辩
道:“吾为此书不过从朱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耳,
初何敢显背紫阳 以 蹈 大 不 韪 之 罪?”又 说:“孔 子 者,
第 41 卷第 2 期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21 年 4 月
JOURNAL OFSHANGRAO NORMAL UNIVERS
ITY
Vo
l
41,
No
2
Ap
r
2021
清初经典考据下的学理之辩
———以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王新杰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心之言,此岂其三代以下可伪为者哉?”[19]1179 另一位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2f272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0.png)
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书笔记一、反动与先驱明末学术主潮: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一个支流是排斥理论,提倡实践。
宋元明道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六朝隋唐文化,灿烂活泼。
晚唐五代纷乱,人心厌倦,回归严肃朴素。
二是儒佛接触,禅宗与道学接近。
道家把儒家言建设在形而上学,即玄学的基础之上。
补充《大学》《中庸》《易经》对抗佛学。
王阳明后,反对派约三,其一张居正等事功派,其二王世贞等文学派,其三依附魏忠贤等势利派。
事功派、文学派与道学派由相轻到相攻。
道学派之东林、复社形成政党。
明亡以后,学者批评道学先生。
如李刚主、朱舜水、顾亭林、王船山、费燕峰。
王学的反动:一是自身的反动,如刘宗周,特标“证人”主义,以“慎独”,减少谈玄,是旧时代的结局。
二是自然界探索的反动。
徐霞客、宋应星。
但不代表整个时代。
三是明末欧洲历算学输入。
为第二次中外智识相接触,晋唐间佛学输入为第一次。
四是藏书刻书风气渐盛。
如焦竑、范钦、毛晋等。
五是晚明净土宗三大师。
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回到隋唐佛学途径。
二、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上)时代思潮:文化昂进。
继续的群众运动。
明朝灭亡:学者痛定思痛,为政治而做学问,政治绝望,乃做纯粹学者。
清朝统治政策:顺治元年至十年利用;顺治十一二年只康熙十年高压,操纵贰臣,江南奏销案、文字狱等;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
举荐山林隐逸、举荐博学鸿儒、开明史馆。
清代学术变迁: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年,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对王学实行革命。
经世致用。
代表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康熙二十年之后,遗老大师,凋谢略尽,后起之秀,生长新朝,经世之学涉及时政,为文字狱禁锢。
趋于健实有条理,约有四支:阎若璩等之经学、梅文鼎等之历算学、陆世仪等之程朱学(介乎王、汉之间)、颜元等之实践学。
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中)科学发展戛然中止:科举制度、耶稣会内部分裂,早期教士抓住国人心里,教皇令禁拜祖宗,朝野震怒、耶稣会徒党胤礽,被雍正驱赶。
【现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在的辉煌资料
![【现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在的辉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5c0ee0bf8c75fbfc67db2c7.png)
【关键字】现代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在的辉煌资料如何判断当下中国保守文化的状况?它已摆脱了被摧残、被压制的处境,“国学”已是今日的显学。
所谓国学不过是中国保守文化不准确和不恰当的表达。
学术无国界。
日本人造出“国学”一词,旨在压抑外来的儒学和佛学影响,抬高本土的神道和武士道。
中国人跟在他们屁股后面鼓噪,意欲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掀起的所谓“学术批判”、“思想改造”,至“文革”期间登峰造极,导致一场“破四旧”大劫难,破坏公私财产和文化遗产,折磨知识阶层,视生命为草芥,罪行累累。
当下的“国学”热就其可以理解的一面而言,是对“文革”时期摧残文化登峰造极的野蛮行为的反弹。
任何民族都应珍惜自己的保守文化。
保护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政府的责任;继承和弘扬本国和世界的文化则是知识阶层的本职。
中国人要不要传承自己的保守文化是个伪问题。
保守是割不断的,它无所不在。
除非你不说华语,不写汉字,保守文化无从回避。
在看到和不能忘记过去的压制和破坏的同时,必须注意当下的变化。
学术层面对儒学和其他保守文化的研究,早就不存在任何障碍;大批财政资金正源源不断注入这类项目。
几个规模宏大、耗资巨大的整理典籍、研究古代文化的工程正在进行。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儒藏》为代表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重修清史工程等等;乾隆时代编四库全书,望尘莫及!文化保守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习惯,也顺畅恢复。
各地政府纷纷把一些民间庆典提升为当地的节日,娱乐和商业结合,煞是热闹。
总之,经过30多年的拨乱反正,保守文化已上升为显学。
说它仍然处于受压制或不被重视的状态,并不符合实际。
细怿其意,不无过分抬高其地位或抵制他人议论它的是非得失之嫌。
当下的危险:儒学冀图超越它不应和无力超越的边界任何民族的保守文化都有长短。
正确的态度是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修身是儒学之长。
剔除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内涵,它多年凝结的道德规范、修身方法等等可以直接继承。
与此紧密联系的与人相处的某些智慧,也有可取之处。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https://img.taocdn.com/s3/m/49cc54d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6e.png)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年3月10日载《新民丛报》第3号,节略)吾欲画分我数千年学术思想界为七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
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
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
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
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
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
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
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
其间时代与时代之相嬗,界限常不能分明,非特学术思想有然,即政治史亦莫不然也。
一时代中或含有过去时代之余波,与未来时代之萌蘖,则举其重也,其理由于下方详说之。
吾国有特异于他国者一事,曰无宗教是也。
浅识者或以为是国之耻,而不知是荣也,非辱也。
宗教者,于人群幼稚时代虽颇有效,及其成长之后,则害多而利少焉。
何也?以其阻学术思想之自由也。
吾国民食先哲之福,不以宗教之臭味混浊我脑性,故学术思想之发达,常优胜焉。
不见夫佛教之在印度,在西藏,在蒙古,在缅甸,在暹罗,恒抱持其小乘之迷信,独其入中国,则光其大乘之理论乎?不见夫景教入中国数百年,而上流人士从之者希乎?故吾今者但求学术之进步,思想之统一,不必更以宗教之末法自缚也。
生理学之公例,凡两异性相合者,其所得结果必加良。
此例殆推诸各种事物而皆同者也。
大地文明祖国凡五,各辽远隔绝,不相沟通;唯埃及、安息籍地中海之力,两文明相遇,遂产出欧洲之文明,光耀大地焉。
其后阿拉伯之西渐,十字军东征,欧亚文明再交媾一度,乃成近世震天烁地之现象,皆此公例之明验也。
我中华当战国之时,南北两文明初相接触,而古代之学术思想达于全盛。
及隋唐间与印度文明相接触,而中世之学术思想放大光明。
今则全球若比邻矣,埃及、安息、印度、墨西哥四祖国,其文明皆已灭,故虽与欧人交,而不能生新现象。
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
东师《中国思想史16秋在线作业1
![东师《中国思想史16秋在线作业1](https://img.taocdn.com/s3/m/4434283358fb770bf78a5597.png)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思想史16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谁提出“务实而不务虚”的功利主张,反对理学家空谈仁义,他所代表的学派被称为“永嘉学派”或“永嘉事功学派”()A. 张载B. 叶适C. 陈亮D. 陆九渊正确答案:2. 东汉时期,谁的《论衡》对谶纬神学进行了深刻批判()A. 郑玄B. 桓谭C. 王充D. 刘歆正确答案:3.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批判封建皇权专制的思想,认为“天下之之乱,不再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黄宗羲C. 俞越D. 王念孙正确答案:4. 周灭商后,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关键()A. 治民以刑B. 愚民政策C. 尊神敬鬼D. 治民以德正确答案:5.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作者是()A. 王学文B. 李一氓C. 郭沫若D. 陶希圣正确答案:6. 哪部著作不是章太炎所作()A. 《国故论衡》B.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C. 《警世钟》D. 《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正确答案:7. 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家,西汉统治者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现实需要的变化B. 农民战争的推动C. 儒学自身的发展D. 统治者个人的好恶正确答案:8. 戴震的哲学思想带有唯物主义倾向,他在书中以注疏的形式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是()A. 《孟子字义疏证》B. 《春秋左传诂》C. 《经典释文》D. 《毛诗古训考》正确答案:9. 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A. 孟子B. 荀子C. 庄子D. 管仲正确答案:10.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的学者不包括()A. 龚自珍B. 魏源C. 阮元D. 包世臣正确答案:中国思想史16秋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五经正义》为唐太宗时期下诏撰写的一部由孔颖达主持编著的官书,为经学义疏结集。
包括:()A. 《诗》、《书》B. 《春秋》C. 《周易》D. 《礼记》2. 下列思想主张与其代表人物搭配正确的是()A. “无为而治”老子B. “君主专制主义”韩非C. “五德终始说”邹衍D. 去尊、偃兵”孙膑正确答案: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提倡以破坏为主的无政府主义B.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C.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正确答案:4. 原始人类的崇拜心理主要表现在()A. 自然崇拜B. 图腾崇拜C. 祖先崇拜D. 敬畏鬼神和迷信占卜正确答案:5. 王安石新学的内容()A. 以“五行说”来阐述宇宙的生成B. 倡导实事实功,提出其经世事功C. 为性作为万物的特点,源于气与形D. 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6. 二程,即程颢程颐。
史学史思考题(1)
![史学史思考题(1)](https://img.taocdn.com/s3/m/af33ca9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9.png)
史学史思考题(1)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主要名词:1、《尚书》《书》,汉以后称为《尚书》或《书经》,是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典”是重要的史事记录;“诰”是君对巨的训诫,“谟’是臣对君的谋画,“誓”是王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
《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
古文二十五篇,是伪书。
今文二十八篇,大部分为周史官搜集整理的文献和当时的—些记录。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3、属辞比事属辞比事出自《礼记.经解》里的“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是说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
属辞,指遣词造句,辍辑文辞。
比事,指排比史事。
4、《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历史。
19万字,篇幅是《春秋》的10倍。
《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史书。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75篇,共10万余字。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67b596f81c758f5f71f6736.png)
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朱语类》上有一句话“天不生仲,万古常如夜”,这代着朱熹对孔子的评。
继孔子之后一千六百,朱熹是又一位可比仲尼的大,故全祖望言朱子学云“致广大,尽精微,综百代矣!”①这位李约瑟称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早已走国门,成为人类文化史中珍贵的思想遗产。
朱理学自13世纪先后传入朝鲜、本和越南,其地位与中国同,成为这些国家的官方哲学所谓“东亚儒家文圈”的形成,实源于此有关朱子之学在东的具体传播,学界考备颇详,本不拟赘述。
至于朱熹哲学对洲思想界的影响,著不多,篇轶有限,知者少。
但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地位惟有从其对欧洲主流哲的楔入和影响中方能体现本文仅划一概要,难窥全豹,权资讯,以飨同仁。
朱熹(1130-1200)在世之日,黑的欧洲正处于思想剧、“一佛出世”的夜,即将来临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即恩格斯所说那个法国人称之为“文复兴”、德国人称之为“宗改革”、意大利人称之为“五百年”的时代。
“这是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②自从文艺复兴开始,欧社会便逐渐走出了黑暗的世纪而迎来了近代文明的曙。
反观当时的中国,虽浴着汉唐文明的浩东风,但自唐朝中期始,已有人感孔孟之道失坠、古不兴了。
究其原因,归之于俘之教流行乱了中华学脉。
是,有韩愈著《原道》、《原》,李翱著《复性书》,宣自孟子以后,“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不传”,而韩李决意遥孟子,接续道统,承传圣人之,所谓“使其道由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原》)。
朱熹认为韩愈还不够这资格,推崇二程“实孔孟不传之统”。
为二程的私淑弟子,欲孔孟的嫡派传人,朱熹是当不让的了。
子之学果然集理学之成而独树一帜,其大、精深、细微和富思辨的特点在当时世界上人可比。
12世纪欧洲除教父哲学占主地位之外,值得一提的只二个人,那就是与朱同时的阿拉伯哲学家阿维罗(1126-1198)和阿拉伯化了的犹太哲家迈蒙尼德斯(1135-1204)。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5e1c7ca33d4b14e85246884.png)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晚清三大思潮的复兴提要晚清中国处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思想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西洋新知不断涌入,中国士人通常采取重新诠释经典以回应新变,从而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对传统资源资源的重组和诠释中,经学、诸子之学、佛学出现复兴局面,成为晚清思想史上最为突出的景象。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晚清思潮复兴作者及内容简介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一共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
第一、二卷主要论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研究与描述。
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学术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及其反思
![学术史与思想史关系的讨论及其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3fb203983c4bb4cf7ecd165.png)
在对这些概 念的诸多界定中 ,比较有学理性的 当推张
立 文先生 的定义。他认 为 ,学术在传统 意义是指学说和方 多知识系
统 和方法系统 , 以及 自然科 学领域 中科学学说 和方法论 。④
中国学术史直 面已有 ( 已存在 ) 的哲学家 、 思想 家、 问家 、 学 科学家 、 宗教家 、 文学 家、 史学家 、 经济学 家等的已有 的学说 和方法系统 , 藉其文本和成果 , 并 通过考镜源 流、 分源别派 , 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 的血脉 和趋势 。 这便是 中国学术史。
想 和社会思想 的一体化 ) 到张岂之 ( 为 “ 认 思想史就是理论 化的人类社会思 想意识的发展史 ”) 是思想史研究 的 “ , 社 会史”学派 ; 2) ( 从胡适 到冯友 兰 、 穆 、 钱 张岱年 以及海 外 “ 新儒 家”, 是思想 史 的 “ 哲学史 ” ; 3) 派 ( 以郭 兆光为 代 表, 认为思想史是 “ 一般 知识 、 思想 与信仰 世界 的历史 ”。 可
者呈现 出论文外观 的作品发表 , 以便 为评 职称 、 获取福利 以
及 申请有关课题增添筹码 。 因此 , 如何改革我们的学术评价
制度 以鼓励更多 的人们去从事这样 的工作也就成为推进 学
术史研究者必须致力 实现 的一个 目标。 总之 ,做学术史研究 ,一个最基本 的工作便是史料建 设。 谓兵 马未动 , 所 粮草先行 , 没有全 面丰 富的史料 , 仅仅是 凭感觉发议 论 , 文章再多 , 也不过是空中楼 阁而已。
或 相互 对 立 的 。
因素之外 ,所谓为尊者讳 的顾忌也使得学术史 的研 究畏首 畏尾 。胡适 在分析 中国的传记文学何 以不 发达 的原因时就 提 出忌讳太多的因素 , 他举出曾国藩 的例子 , 他死 了以后 , “ 他 的学生们替他写 了一个传记 ,并没有把 曾国藩这个人写 成活 的人物。……什 么缘故呢?因为有 了忌讳 。中国的传 记 文学 , 因为有 了忌讳 , 就有许多话不敢说 , 许多材料不敢用 , 不敢赤裸裸 的写一个人 , 写一个 伟大人物 , 写一个值 得做 传 记 的人物 。”(《 年谱长编初稿 》 2 2 .3 0 当代学术 史 页 3 92 3 ) 研究 的 “ 当代”意味着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 的近距离 , 即 便是史料 的编辑和 出版 ,也 比对 于近代 以及古代学术史 料 的编辑 出版有更多的禁忌或禁 区。 最后 ,学术制度上 的一些缺陷也会妨碍学术史料 的建 设 。史料 的搜集与整理通常不被视为具有原创性 的学术研 究, 同时又耗时费力 , 在许多人看来不如 自己写 一些论 文或
魏源以“变易”为主轴的今文经学思想(一)
![魏源以“变易”为主轴的今文经学思想(一)](https://img.taocdn.com/s3/m/2082f636650e52ea551898ef.png)
魏源以“变易”为主轴的今文经学思想(一)齐思和说:“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史学则重本朝掌故,地理则中边疆舆地,而经学则提倡今文。
前二者皆自魏源倡之。
今文之学虽非倡自魏氏,而魏氏亦一重要之倡导人物也。
”1]此话是焉。
一八一四年,魏源随父入京,在京他从常州学派的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从此治经主今文经学。
满清一代学术的变迁,梁启超说,一言以蔽之,“以复古为解放”。
周予同认为“清儒复古,其解放是消极的自然结果,积极的目的在于‘求真’。
”2]清代今文学复兴的出发点是《春秋公羊传》。
公羊学说,从“微言大义”解释《春秋经》,在儒学中独树一帜。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对这一主张“改制”的学说大加发挥,使公羊学成为西汉的“显学”。
至东汉末何休为《公羊传》作注,撰成《春秋公羊解诂》,进一步推演阐释,形成比较完备的“公羊家法”。
公羊学作为今文学派的中坚,有独特的理论色彩。
主要有三项:(一)、政治性。
讲“改制”,宣扬“大一统”,拨乱反正,为后王立法。
(二)、变易性。
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说”历史哲学理论体系。
《公羊传》讲“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是其雏形。
董仲舒加以发挥,划分春秋十二公为“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表明春秋时期二四二年不是铁板一块,或凝固不变,而是可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按《公羊》学派的“三世说”:“所传闻世”是“据乱世”,“内其国外其夏”;“所闻世”是“升平世”,“内诸夏外夷狄”;“所见世”是“太平世”,“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3]。
何休注《公羊传》,更糅合了《礼记·礼运》关于大同、小康的描绘,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系统性的“三世说”历史哲学,论证历史是进化的,变易和变革是历史的普遍法则。
(三)、解释性。
公羊学专门阐发“微言大义”,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春秋》之义加以解释或比附,以这种解释经义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在时代激烈变动之际更便于容纳新思想。
然则,自东汉以后,封建社会结构趋于稳定,主张“尊古”的古文经学更适于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取代了主张“改制”、“变易”的今文学说的尊崇地位。
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a73e9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f.png)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尚书》被称为中华治政元典,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早期历史记忆。
历代学者对它的形成、训释、流传等学术难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研治《尚书》的专经学问——《尚书》学。
自20世纪初以来,大量出土文献被发现,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尚书》学研究。
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支撑下,从比较学、文化传播学、思想史变迁、分期断代等角度开展的《尚书》学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
出土文献为研究提供新契机文献构成了《尚书》学研究的基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尚书》学研究”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马士远告诉记者,《尚书》学文献包括两大类,即《尚书》文本文献和传承《尚书》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文献,两类文献的系统整理都需要从《尚书》文本文献的真伪考辨着手。
经典文献在千百年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复杂性,而对经典的辨伪阐发往往成为学术谱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孔子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光胜介绍,秦汉以降,《尚书》的流传过程十分复杂,涉及伏生今文、孔壁古文、张霸“百篇”、杜林漆书、梅赜古文等不同版本,对《古文尚书》的考辨一直绵延不绝。
缺乏可信的早期版本作为参照,是《古文尚书》真伪问题研究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
2008年发现的“清华简”,作为秦代焚书以前的写本,为解决这一桩千年学术公案提供了新的契机。
刘光胜表示,“清华简”包含有20余篇《尚书》类文献,有的见于今文《尚书》篇目,有的见于孔壁古文或百篇《书序》,还有一些今古文中都没有。
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既可以开展《古文尚书》真伪研究,还可以对《古文尚书》成书过程进行再考察,也可以拓展对早期古书成书规律的认知。
除《尚书》文本文献考辨外,在《尚书》传承过程中派生出的《尚书》学史文献也非常重要。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良中认为,以时间为线索,在《尚书》传播过程所涉师徒关系、学术流派、人际交游、社会关系、文化思潮、历史事件等大背景下,可以勾勒出一部丰满、完整、充满质感的《尚书》学案,使经学著作、经学事件成为洞察时代精神的窗口,做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学术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学术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55f473559eef8c75fbfb363.png)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学术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作者:范立舟臧俊改来源:《人文杂志》2011年第03期内容提要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摧毁近两千年经学迷幕,清代汉学公推其为典范之作。
其学术成就的影响力大大超越了考据学所能企及的上限,开创了清代辨伪疑经之风气。
促成清代学术的转向,底定了朴学压倒理学,汉学取代宋学的学术趋向。
阎若璩所实践的学术样式,所标定的学术规格,是一种明晰的汉学家法,认为考据是学术的基本尺度,经学不在于义理之醇正而在于文献考据之正误得失。
关键词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汉学宋学思想史〔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3-0129-刘师培在《清儒得失论》中说,“考证之学发原顺治、康熙间,自顾炎武、张尔岐艰贞忧愤,一意孤行,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与顾、张并世者,有阎若璩、胡渭、毛奇龄。
阎辩伪书,胡精水地,毛辟紫阳,虽务求词胜,然咸发前人所未言。
”刘师培:《清儒得失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3页。
的确,阎若璩与顾炎武同为开启清代考据学的先驱者,其所著《潜邱札记》与《日知录》并称,而《尚书古文疏证》更是独步一时,超迈前贤,摧毁近两千年经学迷幕,清代汉学公推其为典范之作。
顾炎武虽在实证考据之学取得了一些实际的成绩,但真正取得更为显赫的成绩并在经学考据学技术层面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规范及可仿效的方法的,则非阎若璩莫属。
考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乾隆乙丑眷西堂刻印本即作此名,且此刻本有黄宗羲序,云:“淮海阎百诗寄《尚书古文疏证》,方成四卷,属余序之。
”又有阎若璩子阎咏序,谓“家大人征君先生著《尚书古文疏证》若干卷”云云。
还有其孙阎学林序,称“乾隆乙丑之秋,刻《尚书古文疏证》。
”再检视其它丛书,如《皇清经解续编》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亦作《尚书古文疏证》。
故《四库全书总目》、《清史稿•阎若璩传》、张之洞《书目答问》、《辞海》、《辞源》著录之《古文尚书疏证》实误。
葛兆光丨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
![葛兆光丨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4250b0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6d.png)
葛兆光丨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引言:清代学术和思想研究的意义在哪里?思想史和学术史研究,似乎以清代最有吸引力,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第一,它是古代中国思想与学术的尾巴,也是西方影响下的现代思想和学术的开端,这个转换或者叫做转型的过程,一定最有意思。
更何况在中国,终点和起点并不是那么清晰,彼此纠缠重叠,古代传统里面有现代因素,现代思想里面有古代资源。
第二,清代思想和学术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很多。
这是一个满族统治的时代,满汉问题本身就构成复杂的背景,又是一个西洋东洋列国的文化和学术都进入传统中国的时代,还是一个版图越来越大,族群越来越多的大帝国,内外华夷、满汉甚至满蒙回藏鲜问题也出来了,一面是朝贡体制下的天下,一面是万国公法中的一国,还有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的疆域,它的问题的复杂性,会让你感到兴奋,大凡学术研究,越复杂越搅不清楚,你就越有用武的空间。
第三,清代学术和思想,大家都知道,主要表现在经史考证上,而考证的经史呢,又多是早期的典籍,所以,清代和先秦两汉,形成了中国的“两头”,因为它总是关涉到先秦两汉的思想和学术,比如经学、诸子学、早期的佚籍,所以,它成了古代思想史和学术史的两端之间的“联系环节”,从两端的叠影,看它们之间的互相解释,可以看到思想和学术史的巨大变化。
第四,清代的资料太丰富,你尽可以从这里面,不断发掘到新资料,而学术研究总是期待新资料,来填补空缺的。
这就是清代学术与思想有研究意义的原因。
一、清代学术史的学术史今天我们要以艾尔曼(Benjamin Elman)教授的《从理学到朴学》作为文本,来当清代学术与思想史讨论的基础。
当然,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关于清代思想和学术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家熟知的典范,出版了好多重要的著作和论文了。
通常,书写的历史总是实在的历史结束的时候出来的,就像经学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经学史即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传统文学结束的时候就有黄人、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一样。
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
![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313c99658fafab068dc0200.png)
刘古愚对《大学》的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作者:李敬峰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12期关键词刘古愚《大学古义》今文经学通经致用清朝末年,社会正在经历两千年未有之变局,如何拯救时局成为士大夫热议的公共话题,而托经议政以求救亡图存就成为部分学者致思的方向和建构的路径,这就推动脱胎于西汉的今文经学进入新的复盛阶段,尤其是融“内圣外王”为一体的《大学》在时代激变之际亦迎来新的研究热潮,学者注经解经,在清末形成大师云集,著述宏富,新见纷呈,成就斐然的《大学》诠释系统,而这其中尤以刘古愚的《(大学)古义》较为典型。
刘古愚(1843-1903),名光黄,号古愚,陕西咸阳人,与康有为并称为“南康北刘”。
梁启超赞其道:“清季乃有咸阳刘古愚以宋明理学自律,治经通大义,明天算,以当时所谓新学者倡于其乡。
关学稍稍复苏矣。
”蔡宝善称其“有清光绪中叶,天下学者称关中大儒必日刘古愚先生。
”张舜徽先生亦云:“百年以来关中学者,要必以光黄为巨擘焉。
”从这些不同时期学者的赞语中足见刘古愚的学术地位。
他身处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主张发挥经学之微言大义以矫时弊,以求致用,这在其《(大学)古义》中有鲜明而充分的体现。
然由于文献、视域等种种原因,其诠解明晰、秩然成理、内容详实、文意通贯的《(大学)古义》尚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因此,详疏文献、深挖义理,不仅可以推进和丰富经典诠释与社会思潮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可以成为我们龟鉴清末今文经学发展面貌的重要津梁。
《大学》的版本在二程以前并未有任何争议,至程、朱更改、增补《大学》文本,后阳明又不满程朱改经之举,力主古本《大学》,因朱子、阳明在学界之巨擘地位,是尊古本还是主改本,便成为学界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至清末尤甚,因为所主版本不同既影响其义理宗旨,又透显其学术立场。
作为清末今文经学《大学》注本的典范之作,刘古愚自然不能回避这一话题,他对此回应道:古本文义、文气,原无关脱错乱也。
从古本经文,理义未尝不完足,不必疑其有漏也。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https://img.taocdn.com/s3/m/e0651fc281c758f5f61f67dd.png)
论清中叶学术发展的三个转向(一)清代嘉庆、道光之际的学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风行一个多世纪之久的考据学风渐趋走向衰落,一个学术转向的时代悄悄来临。
清中叶学术的转向,大致说来主要歧为三途:一是今文经学的兴起,二是宋学势力的回潮,三是汉学的义理化趋向。
这三股学术势力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干嘉学风,主张学术要张扬忧患意识和救世功能,要发挥义理和经世致用。
三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是激于干嘉学术的困境以及嘉庆、道光以来政治、风俗、国势的变化而形成的。
一、嘉、道之际考据学渐趋衰落的背景考察18世纪学术是考据学的世纪。
关于清代考据学的缘起,论者一般认为是由于清代的政治高压和“文字狱”所造成的,梁启超和钱穆都持这个观点。
葛兆光在此基础上提出:“真正造成清代学术思想失语状态的,除了政治对异端的箝制,还在于皇权对于真理的垄断,‘治统’对于‘道统’的彻底兼并,以及这种道德制高点和合理性基础被权力占据之后,所造成的士人对于真理诠释权力和对于社会指导权力的丧失。
”(注: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22页。
)本文认为,此说仍有未妥之处。
有清一代,统治者标榜程朱理学,纳道统于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士人丧失了对“真理诠释权力”和“社会指导权力”。
中国古代学术一般都是与经世联系在一起的,即使表面看来与现实距离较远的学术,也有其经世的目的存在,倘若有不经世的学术流派那才是不可思议的。
干嘉考据学缘起于经世意图,也是中国经世学术的重要一环,其流弊所及,才成了脱离现实、炫博逞能、饾饤文字、支离破碎的书斋游戏。
清代考据学的出现除了由于政治高压和“文字狱”的顾忌,迫使士人不得不埋头学问外,大致还有如下原因:一是从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看,清初及干嘉考据学是纠宋学之弊而出现的,是对王学乃至程朱理学的反拨。
理学发展到明代可以说到了顶峰,正如黄宗羲所说“牛毛茧丝,无不辨析”(注:黄宗羲:《明儒学案·凡例》,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
![清代的学术和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13ff7f327284b73f24250a1.png)
他的说法都有时代关系,理学家是把“尊 德性”放在第一的,此后越讲越空,越讲 越无味,至明后期,王学之末,则“束书 不观,游谈无根”,置四海之困穷不完, 而终得讲“危微精一”之说,理学家成为 又会空谈,什么事也不干的废物。这样就 极需要具体知识的探求了。
清人入关,是崇尚宋学的,反映了落后民 族向中原文化靠拢的趋势,同进也反映程 朱理学适应满洲贵族封建专制需要,一时 出现了许多宋学家,清朝廷规定考试参四 书王维,以朱注为准,又地朱熹升为十哲 之次,以宋学为官学,编定刊刻《朱子全 书》、《性理精义》,这样就造成宋学一 次局面,所谓“宗朱子为正学,不宗朱子 即非正子……今有不宗朱子者,亦当绝其 道,勿使并进”。
⑤广西生员吴英拦舆献策案;建议设义仓, 禁鸦片,并说朝廷赈荒“恩惠未及天下”, 被凌迟处死。
⑥湖南生员艾家鉴试卷加条陈案。指斥衙门 贪污中饱,包揽词讼,被发配乌鲁木齐。
这些人从不同角度看到社会弊病,他们没 有如农民起义那样去反抗朝廷,而企图用 揭露社会弊病,采用一些改革办法业维护 统治,这种思想是有意义的和进步的。
3、违反清廷崇奉孔孟程朱政策或利用孔孟 程朱而危及清廷者被杀
①1682年,二眉道人案。楚人朱方旦,自 号二眉道人,广招党羽,私刻秘书,云 “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 根之上,两眉之间”,其弟子则曰“孔子 后二千二百余年而有吾师”。康熙判其 “蠹惑庸愚,侮慢先圣”处斩。
②1726年,钱名世诗赠年羹尧案。学者钱 名世曾作诗投赠年羹尧,歌颂功德,雍正 将其等职,发回原藉,令地方官作匾,上 刻“朕书名教罪人”,张挂于宅前,指斥 其为“不知大义,廉耻荡然”,并令人人 作诗诅咒,现在留下此种诗三百余首。
④1779年,智天豹编万年书案;山西一穷 极无聊医生智天豹编清朝万年书,吹嘘清 代将比周八百年更长,但将乾隆只编到五 十七年,军机处判其“编选年号,罪大恶 极”,斩立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3期(复总第69期)船山学刊ChuanshanJournalNo.3,2008(rest.totNo.69)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一部经历了秦火劫难、命运多舛的典籍,《尚书》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和话题。
“《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于今文、古文之真伪。
”[1]其中古文《尚书》真伪问题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般认为,宋代吴棫最早展开疑辨,其后朱熹、吴澄皆有怀疑,明梅鷟提出二十五篇古文及孔安国《序》是后人“蒐括群书,掇拾嘉言,装缀编排,日锻月炼,会粹成书。
”[2]清初阎若璩认为孔壁中有16篇真古文,马融、郑玄皆见并作注,然此本永嘉之乱时亡佚,东晋梅赜所上25篇为伪书。
此结论受到后来学者高度评价,视为定论。
既然阎氏已做出如此不刊之论,在他之后的考辨,就应呈现出一边倒情景。
然而通过对《尚书著述考》[3]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和《四库未收书辑刊》等几部主要丛书中的检索,我发现有清一代,与轰轰烈烈名家辈出的辨伪活动如影随形的,是一股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出现高峰,集中出现了如洪良品《龙冈山人古文尚书四种》(包括《古文尚书辨惑》、《古文尚书释难》、《古文尚书析疑》和《古文尚书商是》)、《古文尚书賸言》,王劼《尚书后案驳正》,张崇兰《古文尚书私议》,谢庭兰《古文尚书辨》,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张谐之《尚书古文辨惑》等一批辨真著作。
但是,因对“古文《尚书》非伪”结论的不屑,学界虽注意到这一时期辨真诸说的存在,如梁启超说“当时毛奇龄著《古文尚书冤词》以难阎,自比于抑洪水驱猛兽。
光绪间有洪良品者,尤著书数十万言,欲翻阎案,意亦同此。
”[4]蒋善国对清代的辨真文献作了更详细的列举[5]。
随后刘起釪在《尚书学史》中专辟一节,将这些辨真文献分为“坚持伪古文非伪的”和“知其为伪书仍要维持其经典地位的”两种。
[6]却对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与特质少有研究,或仅简单归为“为摇摇欲坠的后期封建统治者效命”或“迷恋骸骨”。
[7]目前学界的研究取向有两种。
一种延续传统观点。
如杨绪敏仍称辨真著作为“迷恋骸骨”[8]。
另一种则重新审视真伪问题的讨论。
如刘人鹏对阎若璩辨伪论据提出质疑。
[9]葛兆光先生也认为“不必特意把‘史料’看成是‘真’与‘伪’,更不必把‘真’与‘伪’分出价值的高下,无论真伪,它都包含着思想的历史。
”[10]总体来说,学界对辨真文献似重视不够,或许是认为这些“迷恋骸骨”的著作不值一提,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要写作这些可能在学理上并不成立的著作?我们以往的研究主要将视野集中于辨伪文献上,是不是将历史简单化了?在这些辨真文献的背后,究竟展现了怎样的思想世界?“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术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11]学术与世变之间———晚清古文《尚书》辨真的思想史意义马延炜(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一般认为,对古文《尚书》之伪的认定经几代学者考辨,由清初阎若璩基本完成。
但在古文《尚书》之伪已成学界主流观点时,仍然存在着一股虽然微弱却不绝如缕的辨真努力,并在晚清呈现出特有高峰,集中出现一批辨真著作。
学者们之所以写作这些在学理上可能并不成立的著作,乃与他们对晚清中国衰败原因实于“世道人心”之沦丧的认识有关。
学术研究受到了社会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古文《尚书》;辨伪;辨真中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8)03-0068-03收稿日期:2008-03-04作者简介:马延炜(1982-),女,陕西延川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6级博士研究生。
68--二、晚清古文《尚书》辨真的非学术性动机学术研究的主体是人,思想主张的提出是思想者与其身处社会互动的结果。
晚清在古文《尚书》为伪的结论已为学界主流的情况下,突现一股辨真的高潮,也和社会变化息息相关。
自乾隆中后期清代内部已经出现危机,道光后期英人来侵,从此清朝内忧外患不断。
社会的急剧变化引发学人思考,他们将学术研究与自身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结合起来并试图通过这方面的努力找寻挽救危亡之路,这一时期,有学者出于对国家军事情况的担忧,集中力量研究边疆史地,已被学界视为鸦片战争后社会变化在学界的投影。
与此类似,晚清以来的辨真活动同样也是“学人”对“世变”的回应。
他们看来,道咸以来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节节失败根源乃在“人心”沦丧。
光绪二十一年洪良品在给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的信中说:“中日之战,非兵不强,非饷不足,实由人心邪佞,比党误国之所至。
”“核实之道,在于先正人心,人心不正,虽以一人精西学,不过如洋报所斥行私各弊,仍无补于国家,人心苟正,举中国圣贤之法度,循而为之,修攘亦有余。
”[12]而作为“世道人心”立论基础的古文《尚书》,成为这些学者维护的首选。
以洪良品为例,洪良品(1827—1896),同治七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江西道监察御史、户科掌印给事中等职[13],他为古文《尚书》辩护之因,体现在其《古文尚书辨惑》的著作原委上。
据该书《跋》,此书和某“上疏欲废古文者”有关。
民国初学者伦明认为此人即王懿荣,其上疏在光绪十年:“其后懿荣疏被驳,良品疏亦不果上,遂发奋撰成此书”。
该《跋》落款为光绪十二年,是该书至少当年已经成形。
如洪氏光绪十年著作,至十二年正好三年,而十年恰是王上疏年[14]。
洪良品称:“古文为圣道圣学之所寄也久矣,自汉魏六朝以至隋唐……是纲维乎,是无从稍有訾议其间者,乃更数千百年忽以末学肤受,自作聪明,以孔子手定之书妄被以伪孔之名,诬圣毁经,莫此为极,此固有心世道者所必起而发愤与争,固不独驽质下材为之矻矻力辨也欤?”[15]这样的著作动机,也是历来辨真学者的共有特征,且言辞之激烈,随时间推移,与社会动荡和国力下降的速度成正比。
乾隆间曾有废古文之议。
当时庄存与提出:“昔者《大禹谟》废,‘人心道心’之旨、‘杀不辜宁失不经’之戒亡矣;《太甲》废,‘俭勤永图’之训坠矣;……今数言幸而存,皆圣人之真言,言尤疴痒关后世,宜贬须臾之道,以授肄业者。
”[16]尚能较心平气和。
而道咸以来的古文《尚书》辨真,则由于这些学者身处的环境,不再是四海升平的“盛世”而是国力急剧下降的时代,故体现在这时的是对“世道人心”更为焦虑的思考。
咸丰六年王劼写道:“使谟无大禹,则惟精惟一之心法不著,不分盆稷,则盆稷之功用不彰,失此宏纲,经义晦矣。
况《仲虺之诰》、《大甲》、《说命》,皆君臣之所以相须,若以微子之宾贤,蔡仲之嘉德周官之大明黜陟以及《君陈》、《毕命》、《君牙》惟尔惟公,予一人膺收多福者概变置焉,将使君道日就昏乱,人心世道日就诡随,而曰以复古学,复古学何为哉!”[17]与洪良品同时的吴光耀在《古文尚书正辞》中则说:“奚是乎《正辞》?以好异甚则心术坏,世变可悲也。
”[18]民国初王小航在所组织的卫经社中强调:“请观乾隆以来百数十年,世风日降,人心日肆,以至无可收拾,此一代人之独智者,于人心世道果何如耶?则知诩小慧以毁诸经,昧心害世,不过互相倚傍以惑浮名,遂至贻害天下而不顾也,今我同人有志卫经,原不限于一经,而毁经诸说,尤以毁古文尚书为最烈,故卫经应以是为先。
”[19]三、以对“虞廷十六字”的考辨为例所谓“虞廷十六字”是指《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微之几,允执厥中。
”这十六字是程朱理学理论体系的源泉,对将理学作为功令的清代国家来说,更是进行统治、维系世道人心的重要根据。
阎若璩认为此出于《荀子》所引《道经》:“《荀子・解蔽篇》: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云云,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此篇前又有精于道一于道之语,遂隐括为四字,复读论语‘允执厥中’以成十六字伪古文盖如此。
”而洪良品则说十六字精妙绝伦非荀子所能道:“虞廷十六字,古相传为授受心法,道之所寄也。
……荀子之学醇疵参半,岂能体验及此而造语如是之精密哉?”[20]关于这个问题,辨伪学者多认为晚出古文成于后人凑集,“搜寻晚出二十五篇之文词之来源,并指出其凑集之破绽。
此实占攻晚《书》者之工作之大部分。
”[21]而今天学者大多在肯定辨伪派“晚出古文《尚书》为伪”这一结论的基础上,赞赏他们的研究。
但是也有不同声音,如杨善群认为同旧籍引语相比,古文“完整、全面”、“连贯、流畅、自然贴切”。
“古文《尚书》决不是‘搜集’引语编造出来的,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
”姑且不论古文《尚书》是否别有来源,仅就“同旧籍引语相比,古文‘连贯、流畅、自然贴切’”[22]而论,实际上恰好支持了古文《尚书》乃后人蒐括群书会粹成书的假说。
值得注意的是,廖名春利用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提出“简文所引出于《大禹谟》而不见于‘晚书’《大禹谟》篇。
这一事实,对于讨论‘晚书’的真伪很有启发。
”[23]这一利用地下材料作出的论断,基本可以证实晚出“古文”成于后人,非先秦旧本。
但在阎若璩著作已广泛流行的晚清,为何学者还要维护这个在学理上并不成立的“道统”?这主要是和晚清特定的时代有关。
辨伪派学者大都生活在清前中期,和道咸时代相比,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虽然也有维护世道人心的要求,但远不如后者强烈,造成考辨双方在出发点之不同。
辨伪学者虽也承认古文《尚书》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主要是将其视为一部可供研究的先秦典籍。
在他们看来,对这部典籍进行甄别,以考究其真伪的学术活动,其69--意义远大于维护所谓伪孔学道统。
阎若璩一方面承认自己“得罪于圣经而莫可逭也”,另一方面仍坚持“荀子因有言矣,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
余之疑伪古文也,正以其信真圣经也。
”这种“以经学方法重新审视理学系统的主张,无异于把程朱理学推到文献考证的学术法庭。
”[24]而与辨伪派求真、求实的纯学术兴味不同,在辨真学者笔下对古文《尚书》的学术研究,不再是一人一时书斋中的考证功夫,它关乎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相关。
所以,辨真派首先强调这十六字乃是二帝三王统治之大法,不可能为伪,其次才进行学术上的论证。
洪良品说:“虞廷十六字古相传,为授受心法,道之所寄也。
……荀子之学醇疵参半,岂能体验及此?”[25]张谐之则认定:“夫圣贤之道统,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者也,道统若灭,则生民将近于禽兽,即天地亦无所恃以立也,阎氏纵不为生民计,独不惧近于禽兽乎?……非病狂丧心者耶?”[26]不仅辨真派,还有一些学者,虽未参加对古文的考辨,也积极从维护世道人心的角度认为古文不可废。
如夏炯认为,阎若璩攻击古文太过:“以为无一字不从缴袭而来,则肆妄未免太甚。
……古文之真伪未必能遽必,即使真系伪撰,其文辞古朴、义蕴宏深,古先圣王之遗训微言亦赖以不坠,历代以来朝廷颁置学官,儒者奉为佳臬,阎氏试自问所学能窥见此中之万一乎?”(《夏仲子集》卷三,《书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