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略)

2.狭义的所有权与产权的联系和区别 狭义的所有权与产权的联系和区别
1) 联系: 联系: 所有权是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所有权就不存在产权问题; 产权是所有权派生的经济权利,没有产权则所有权的权益无法实 现; 狭义的所有权是产权的一部分。 2)区别: 区别: 区别 从所有制层面把握:狭义所有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 现,表明财产的归属权利,即财产归谁所有、由谁支配、谁来收 益的生产关系。 产权属于经济运行层次的范畴,是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在财产营运 中的权利关系,是指界定各经济行为主体占有和运用财产的权利 边界和运行规则,即各经济行为主体涉及权利关系时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以及如何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权责利关系。
1.产权制度的含义 产权制度的含义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 产权制度 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划分、确定、界定、 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产权制 度是所有制的具体化和经济制度结构中 的一个运行层次。
2.产权制度的意义 产权制度的意义
产权制度通过发挥其激励和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 能以及收入分配功能,影响经济主体行为和微观经 济运行。 首先, 首先 , 产权制度能够通过权能分解和相应的利益分 割对经济当事人产生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 割对经济当事人产生激励作用。 任何一个经济主体,有了属于他的产权,不仅意味 着他有权做什么,同时也意味着他能获取什么样的 收益。这样产权制度能够通过权能分解和相应的利 益分割对经济当事人产生激励作用。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的含义
(见教材第20页)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 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一)关于产权 1.产权涵义----对财产的所有权 (见教材第21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财产所有制关系受到正式规 则(包括法律规则、社会契约和组织规则)和非 正式规则(包括人们的文化传统、习惯和道德规 范)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分别表现为狭义 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其中前四个产权反映了所有制主体的权利和职能, 合起来简称为“四权”。“ 四权 ” 加上相应的收 “ 四权” 益权, 就构成了全部的产权、 财产权利或财产权。 益权 , 就构成了全部的产权 、 财产权利或财产权 。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所有制与所有权
区别
用所语有是制指相是对互一象个关的经排联济他又制性度相,范一互畴个区,人而别或所某有个权集作团为垄法断律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一、生产、交换、分 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占产现有资实者自料经不己进济能的行中任意的,意志生所处处产有置置劳者占归动和有自。占的己生有 者生产可产资以资所料同料有的时(的使支如生用配不产,,能资是也出料取可卖。得以)经通,济过
他但效人在益支一的配定直,条接如件因股下素份和和公一基司定础中期。实限际
作为经济范畴,执内是行,指职它人能实们的际经在上理生占。有产生产资料,
所有制
基基 础础
起交点换、分配中介、环消节费等社 终点 社会
生关会自产 系生己产各个交配换关环和系节分来实现
消费 关系
生产 关系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及其意义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
社会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总过程 交换 分配
起点
中介环节
消费 终点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一. 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四)其他关系(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一般而言,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但如果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生产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消费品的消费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此时,生产与消费同一(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决定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是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M a r x)消费决定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同时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二)生产与交换的关系生产决定交换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非商品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生产→分工→交换交换决定和反作用于生产要素交换-生产-产品交换-再生产(市场调节对生产的决定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需求会增长,生产随之发展(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是对生产结果(产品)的分配;分配的对象和方式,均由生产决定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和效率生产资料的分配Pm:归谁所有劳动力的分配A:劳动的部门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Pm: A:效率(四)其他关系社会生产成果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或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分配决定着消费力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价值量决定着企业可供收入分配的量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雇主-雇员之间的关系资本家占有:资本家支配工人劳动者共同占有:劳动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者→直接生产者小生产:eg. 夫妻店(二)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交换车间、班组、工序等之间产品单向流动,包含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商品交换关系(三)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结果分配中的关系主要涉及分配原则、分配形式、分配份额等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产权和产权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历史上,所有者就是占有者、支配者和使用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占有、支配、使用取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结构所有:归属占有:有条件的归属,不能任意处置支配:经营管理使用:直接生产活动四种关系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Pm所有制关系体系所有制——经济用语所有权——法律用语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二、产权和产权制度(一)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规定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产权对财产主体(财产人格化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二)现代西方产权理论中的产权规定产权是指财产归属上的排他性权利出发点----私有产权产权明晰与交易产权结构(权能结构)出资者产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出资者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法人财产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等方面的权利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说明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 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 十字架上。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 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 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政治经济学
22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 影响。
政治经济学 12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政治经济学
13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 着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20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期曾 发展到12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 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 消灭。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 ,而是率12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 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公元前71年,奉命 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 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 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 苏。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 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 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除去作为生产要素的交换外,还有作为生产品的
交换。这种交换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后进行的,是 由生产决定的。这种交换之所以由生产决定,因 为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分配。在产 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人们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中的地位。在生产资料 的分配上,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 生产过程中并决定着生产的结构。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 劳动对象。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n 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使用生产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 。
n 劳动资料:人们将自己的体力或脑力传导到劳 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 工具。
★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消费品的消费
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任何生产都要消耗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最终总是 要被磨损掉。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从原来物质资料的 意义上讲,它们是被消费了。燃料也是被消费了。 在生产中,还要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从消费 品的消费看,劳动者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使消耗的体力和脑力恢复过来,使他们的劳动力再 生产出来。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生产力是其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其社 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 方式。
n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n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生产力决 定生产关系,这是二者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概述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是三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进行概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产品的能力。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数量(劳动者数量、物质资料数量等)和生产力的质量(技术水平、劳动技能等)两个方面。
1.1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到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再到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工业生产方式,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1.2 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它描述了单位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产品或价值的数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组织的优化等方式实现。
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规律的社会关系。
它主要包括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
2.1 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者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分配方式等。
这些要素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2.2 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减弱,工人与资本家的联系增强。
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体现形式。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
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还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分配形式和经济制度等多个方面。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圣才出品】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解释1.经济制度的两种规定[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2)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2.生产关系[南京财经大学2008研]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体制[中央财经大学2007研]答:经济体制是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要素,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开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开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开展,生产也会随之开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开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鼓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根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表达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01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解释1、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但在一定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一定的经济利益)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④所有权和所有制是相互联系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
3、产权(02年,名解)★★★★★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又称财产权利、财产权。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以及派生的“三权”——转让权、收益权、处分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权能结构);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07名解,3分)(基本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 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①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 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 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 (3)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
扩展能力: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无限扩张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一)新科技革命出现
• 1、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 • 2、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 • 3、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 4、新科技革命——20世纪末,兴起于发达国家
• 产品进入消费过程——消费关系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 点:
•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 从生产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角度说,生产与消费是
同一的;从产品的消费或再生产劳动力的角度讲,消费与 生产也是同一的。 2、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宜;但是如果资本家同时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进行协作劳动,个别劳
动和平均劳动的差异会抵消。
(2)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 用
一种情况:在生产中,个人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 有一些并不是经常使用,但在个体劳动中,每个 人都必须配置一套,否则生产过程就会中断;而 在协作中,几个人可以交替使用这一套工具,这 样提高了生产工具的利用率。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 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 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 社会性质。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 动 2.生产关系的定义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 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 关系。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包括:
( 1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 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 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 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 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 确立。
19世纪70年代,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 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 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 化学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 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 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 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 性作用:
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 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 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 生产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
教学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 和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权理论及其意 义;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途径。 引导同学们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 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的生产关系
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 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第二,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 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第三,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 跃式的扩展能力。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1.世界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
1.什么是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 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 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 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 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 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 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
第二,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 资料的效用。 第三,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第四,协作由于是许多人在一起劳动,发 生社会接触,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 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第五,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 性和多面性。 第六,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 紧急任务。
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 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 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其基本依据是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内容包括: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 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 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 学技术的生产力。 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 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 系在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 的必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 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另 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另一方 面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 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再一方面是在不同的利 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包括 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
(2)劳动职能的分工; (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 化,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
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 (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 不同;
(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 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 为前提。
2.协作 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 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 一起协同劳动”。 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 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权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作为经济 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 益关系。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 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二、产权和产权制度
1.产权
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 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 收益等关系,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 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 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 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 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 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 有制关系体系。 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 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
3.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
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 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 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这意味着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 着阶段性、层次性。
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人为地、过 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
4.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复习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所有制
产权 生产方式 经济体制
所有权
产权制度 经济制度 制度创新
复习思考题
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 规律?
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来自。2.生产力的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 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
(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 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
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 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
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 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 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 经济关系。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2.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充分显 示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 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 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重 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 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 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 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 有的属性不同。
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 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 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 (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 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 (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 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 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4.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包括:
生产决定交换。其作用表现在:
(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