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1)
马原简答题资料
![马原简答题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d05adbf242336c1fb95ea5.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材料分析.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15分)【材料 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 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 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 1 、 2 、 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5分)(2)材料 4 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10分)材料1.荷兰曾以“围海造田”而闻名于世。
经过800多年的努力,荷兰国土的1/5是“造”出来的。
荷兰人用珍贵的土地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和畜牧业,从而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如今,荷兰人因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大面积的滩涂和沼泽被抽干水,形成了陆地,使该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过去35年中地下水位下降了0.07m;一些水利工程改变了河道,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现泥沙淤积现象,因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疏导;在人造土地上过量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层,使许多植物锐减,有的甚至已经绝种;本来多雨的荷兰,近年来屡屡出现干旱,饮用水源受到威胁。
有关专家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必须对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做法进行纠正。
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政府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的“回归大自然”计划,求把大约24万公顷良田“毁掉”.使之重新变成森林、沼泽和湖泊。
马克思问题加答案
![马克思问题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88b39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80.png)
导论1.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做出哪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三个理论来源?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是什么?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4.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哲学有几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怎样的?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什么?根本属性:运动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6.什么是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关系: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起源)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本质)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马原资料(2)
![马原资料(2)](https://img.taocdn.com/s3/m/87a7effcdd3383c4ba4cd212.png)
(题1.)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书P4)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想当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首先,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这些就是马克思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题2.)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的过程(书P23-24)1.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4.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题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你的想法(书P50-51)1.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同济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卷(附标准答案)
![同济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卷(附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127e9e1ed9ad51f11df218.png)
同济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院/系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1.发展2.量变3.商品4.剩余价值5.相对剩余价值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
4.试述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2.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同济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1.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表现为: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马原资料(2)
![马原资料(2)](https://img.taocdn.com/s3/m/86dece1379563c1ec5da717b.png)
(题1.)简答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书P4)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想当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首先,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
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这些就是马克思产生的深刻的社会根源。
(题2.)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的过程?(书P23-24)1.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4.马克思主义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题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你的想法?(书P50-51)1.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2022年南开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南开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564a2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62.png)
2022年南开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4、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5、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 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6、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7、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8、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D.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9、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10、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1、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1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1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二、多项选择题16、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17、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1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A..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B..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C.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D.我国正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期19、垄断形成的原因()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20、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 ?欧文D.托马斯 ?莫尔三、辨析题2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22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1da0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3.png)
2022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2、“物的依赖性关系”是()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4、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 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C.不可分性D.时空性5、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7、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8、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9、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1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3、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A.国会B.总统C.最高法院D.最高检察院14、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1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国家政权C.生产资料公有制D.唯物史观二、多项选择题1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1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七十七国集团D.世界贸易组织18、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A.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B.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C.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就是共产主义实现的证明D.社会主义社会是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19、借贷资本的特点是()A.一种资本商品B.一种商品资本C.一种所有权资本D.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20、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三、辨析题2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
![马原重点__复习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6efbf8ba0d4a7302763a95.png)
1.物质观的体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核心)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述,物质是世界本源,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物将化为他物.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的统一。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对立统一律(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吉大马原唯物史观辨析
![吉大马原唯物史观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2270f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d.png)
1.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经济决定论。
答:该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等。
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但经济基础并非单单仅指经济这一因素,而是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发展除了经济决定外,还包括其他因素的综合合力而成。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不是仅仅指经济。
(3) 把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画等号实际上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把历史简单的看成一个仅仅由经济因素起作用的过程,否认了其他因素的作用,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割裂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2.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该观点错误。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是正确的,“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是错误的。
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a4abf3f4afe04a1b071ded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围观结构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经济:A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运动)2)马克思的努力:A深入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B建党活动(1846年衬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问题)C理论创造: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标志性事件: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1)历史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全部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证明剥夺资本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4、辩证唯物论(包括“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2)运动观: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答案务必牢记
![马克思答案务必牢记](https://img.taocdn.com/s3/m/a4f5921616fc700abb68fce1.png)
期末复习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5.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源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7.联系和发展的关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再次,联系具有多样性。
最后,联系具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务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务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结合体,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612498983d049649b665815.png)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主要表现为:当生产力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阻碍。
理论意义: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依据。
现实意义:在当前,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要敏锐地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2022年白城师范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白城师范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40c69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2.png)
2022年白城师范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5、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属于()A. 不可能性B. 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利益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7、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B.按需分配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8、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A.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B.取得国家政权C.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的极大提高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9、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说明了()A.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C.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互相排斥D.暴力革命与和平发展可以相互取代10、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1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1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二、多项选择题16、成语“指马为鹿”讽刺了一些人( )A.否认了矛盾具有特殊性B.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C.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D.不懂得共性寓于个性之中1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8、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是因为()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B.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C.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D.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19、垄断资本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原因是()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参与经济调节B.国内垄断资本需要国家支持以加强竞争的能力C.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巨额投资,要求国家直接经营或资助D.生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需要借助国家力量以扩大国内外市场2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三、辨析题2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原复习重点
![马原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b0210283d049649a66582c.png)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点是客观实在性5、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6483260029bd64793e2c3e.png)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
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
3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
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
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
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
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2022年常熟理工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常熟理工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52106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9.png)
2022年常熟理工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4、坛经时有风吹幡动, ---- 僧曰风动, ---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A. 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6、“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A.相互矛盾的B.完全不同的两回事C.有着内在联系的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7、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分配方式是()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8、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坚持()A.马克思主义的指导B.共产党的领导C.无产阶级专政D.社会主义方向9、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10、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12、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3、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1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A.“代理制”B.“个人联合”C.“企业联合D.参与制”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二、多项选择题1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17、剩余价值规律()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1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建设中C.改革开放事业中D..自发的群众运动中19、垄断竞争的特点()A.垄断竞争与非垄断竞争并存B.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并存C.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D.垄断企业与非垄断企业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竞争20、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辨析题21、“真理和谬误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
2022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1fe8f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3.png)
2022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2、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B.按需分配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3、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A.资本主义社会B.封建社会C.原始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4、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A. 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6、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8、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9、“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11、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A.新科技革命B.生产国际化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1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13、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14、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1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二、多项选择题1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17、垄断价格是()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18、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于()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B.事出有因,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纯粹的必然性C.偶然即必然,必然即偶然,二者没有区别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性总是受着必然性的支配19、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20、下列表述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有( )A.“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B.“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C.“天下物无独必有对”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三、辨析题21、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 (1)](https://img.taocdn.com/s3/m/b564db0779563c1ec5da71e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
4.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5.联系实际。
当代中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国家的地位没有变。
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现阶段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出发点。
二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1.从总体上看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事物发展普遍遵循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相互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原因和动力;量变质变相互转化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d73734dfde80d4d8d05a4f41.png)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1)(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华西村发展中的两个矛盾运动,归结起来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切的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再到基本适合;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种关系的优势,从而使的整个村子和村民们都富裕起来。
实现了家家有汽车,户户住洋房的美好生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循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西村发展中的两个矛盾运动,归结起来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是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切的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再到基本适合;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华西村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种关系的优势,从而使的整个村子和村民们都富裕起来。
实现了家家有汽车,户户住洋房的美好生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循环,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制度、所有制形式、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现状、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状况等经济范畴的总和。
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法制系统、军事力量、哲学思想、意识观念、文化教育、理论宣传、伦理道德、社会机制,以及其它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建筑体系。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矛盾里,经济基础居于决定地位,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形态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形态,或曰上层建筑因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
毫无疑问,华西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故而开始了上层建筑的修建,塔楼高楼,河道湖水等,都是华西村经济发达的象征。
一般而言,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即在同一个社会形态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也就是说二者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这种非抗性矛盾运动,即二者的相互调适与适应,促进着这一社会形态的进步与发展。
但具体来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时常处在对立和激化之中,故此,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良或改革,以缓解矛盾或解决矛盾。
那么,什么时候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会转变成对抗性矛盾呢?出现这种情况大致有两种可能性,即有两种原因所导致。
一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时呈反向发展,即要么经济基础蜕变,要么上层建筑异变,二者不能协调一致的发展;二是现有社会形态落后,新的社会形态正在生成或已产生,即在新旧社会形态并存或转化之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能适应,或是二者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日益突出。
这两种情况的对抗性矛盾,都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制度变革,即社会形态的重大变迁。
这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形式,推动了人类社会形态和文明进程发展。
华西村的发展告诉我们,要清楚的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另外,要可以运用这种关系,推动自身的发展。
辩证的看待两者之间的矛盾,从矛盾中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