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刍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的策略刍探
摘要:分析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凝练实施策略,总结实践结果和反思,以践行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字: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策略。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国家“大思政”方针策略的需要,是新时代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积极探索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意义深远。

一、核心概念与界定
1.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相关教育活动的总
称。

2.课程思政: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3.协同育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为广大中职学校学生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二、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课程专业化的取向使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
知和接纳程度不高;协同育人的路径尚不成熟,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思政”体系尚未构建,没有构建起协同机制, 无法发挥思
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

非思政教师有自身的专业方向,对思政教
育教学缺乏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很难在专业课程中形成较为完备
的“课程思政”系统。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达成思政教学协同共识。

1、教师应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运用方法,认真学习党史,从理论的高度提升思想认识。

2、积极学习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关理论,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有效结合,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二)把握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根据专业特点重构思政教育内容,促进思政
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共进。

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是把握协同育人的契合点、重构教学内容的重点,
可将解决策略总结为以下4个步骤:
1、明确目标:
专业核心素养是形成学生发展细心素养的基础,是专业各个课程核心素养作
用于同一对象即学生本体的综合效应,践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现
立德树人,就必须立足课程思政五方面内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
法制意识、道德修养)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目标体系的一致性。

2、提炼匹配:
广泛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并针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匹配,是进行思政元素融
入的关键。

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是国家和社会
发展需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四是社会热点热议话题。

3、实践融合:
在提炼匹配的基础上,要广泛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践融合。

以实际
教学为例:
在以“70周年礼赞”主题的舞蹈课中,选用歌曲《万疆》作为音乐背景,以
体验式学习厚植家国情怀,加深学生的民族精神、家国意识,实现价值塑造目标:用青春之舞缅怀革命先辈、追寻和传承红色基因、用扎实的专业技能赓续和弘扬
延安精神。

4、考核评价:
以学生发展为本,知行合一,重新定位考核标准。

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实际
任务为节点,进行任务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学生评、小组评、教师评的基
础上,进行行业评、社会评,切实加深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积极推动校企
之间协同育人。

(三)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巩固协同实践;
1、革新教学方法,让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从协同育人的视角进行方
法上的革新举例:
课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心肺复苏》一课使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导入
新课,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敬畏。

课中:《旅游法律与法规》课中运用社会热点案例式教学进行实际权益纠纷
案件分析,加强学生守法维权意识。

课后:幼儿保育专业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带国学经典故事入幼儿园,将保育专
业技能有效实践的同时,加深自身职业素养。

2、开展思政主题活动,包括校内的主题演讲、征文比赛、诗朗诵、主题班会、专题讨论等各种实践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理论自觉。

教学方法的革新,能够使思政课堂、专业课堂、文化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学
习情绪高涨,勇于尝试,勤于练习,并敢于挑战。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流思想,以爱自我、爱家、爱校、爱社会、爱党、爱国为导向,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传承,
以红色中国故事为抓手,更以当代工匠精神为榜样,能够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有效结合,深入践行协同育人。

(四)拓宽思政教育实施载体,延伸协同育人环境
1、合理利用第二课堂,拓宽思政阵地
立足专业建设和专业特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打造学生社团,加强校外的
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社区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树立自信心,
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2、紧抓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将思政元素融入到项目化实训模式中来,将精神转化为行动,践行协同育人。

在校内,由项目产生模块化任务化的实训项目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和吃苦耐劳精神。

在校外,通过岗位实践接受职业道德和规范和社会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3、开发线上教学,打造网络教学环境
协同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发挥校本线上教学的作用,积极打造线
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检验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1、从管理层出发,建立管理体系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德育和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中层干部为成员的
教育教学工作管理领导小组,按照“协同育人”的工作计划,各部门联动,形成
整体教学工作全面监管。

2、自足本校,设计培养方案
立足本校各专业特点和专业发展需求,并从“岗课赛证”四个维度,结合现
下“1+X”证书制度,形成知识应用考核与能力培养考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
考核结合、共性标准与差异性标准结合,使学生具有可选择性的、规范化的协同
育人考核机制。

3、从实际教学出发,深挖思政契合点
修改和规范专业教学标准,抓好专业课育人切入点,细致挖掘专业课的思政
元素,加强师资培训,积极探索与构建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
作用。

结语: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德育作为课程教学的使命和责任,让思政元素融入中职学校教学的全过程,突
围第一课堂,打造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打造体验式教学课堂,建立过程性
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有, 大思政背景下的“井巷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山西省,山西
工程技术学院,2017-11-01.
[2]吕小亮. 课程评价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D].厦门大
学,2019.DOI:10.27424/ki.gxmdu.2019.001300.
[3]戚静.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研究[D].上海师范大
学,2020.DOI:10.27312/ki.gshsu.2020.000007.
[4]刘佳.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1.
[5]杨红. 高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
学,2021.
注:该论文是小课题“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该课题是大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中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为ND2021173)分解的子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